一、临床护理论文写作问题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路利杰,李丽,张春慧[1](2021)在《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总结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常用测评工具,梳理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现状,分析影响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的相关因素,提出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提升对策,以期为临床护理管理者开展临床护士科研管理及培训、提高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刘萍[2](2021)在《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依据,充分调研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系统检索我国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文献,运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Johns Hopkins Nurs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JHNEBP)模型中的科研证据评价工具和非科研证据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质量评价等级为A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现有培养方案的要素及内容,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内容来源。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取14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年内的MNS毕业生和8名经验丰富的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明晰“需求二元体”视角下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能力需求指导。综合文献内容分析和质性研究的结果形成本研究培养方案初稿。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对24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使用优序图法确定各种能力的权重,形成最终版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结果1.共纳入4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出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的4个要素及内容包括:培养目标(10个主题,40项内容)、课程设置(29种课程)、临床实践(4个主题,30项内容)、考核评价(8个主题,31项内容)。2.通过对14名MNS毕业生和8名护理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得到MNS研究生2个层面8种需求能力,基本需求层面:专业实践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教育指导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软技能;发展需求层面:学科领导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3.共有24名专家完成了两轮Delphi专家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85.71%和100%,两轮函询提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79.17%和33.33%),权威性较好(Cr=0.88),协调程度较好(两轮函询的和谐系数分别为0.160和0.20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4.应用优序图法确定2个层面9种能力的权重。9种能力的组合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实践能力(0.1101)、护理科研能力(0.0843)、教育指导能力(0.0615)、护理管理能力(0.0584)、基本非技术技能力(0.0577)、创新实践能力(0.0559)、护理领导力(0.0380)、职业规划能力(0.0380)、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0.0202)。结论1.本研究确定了 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包含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2个层面9种能力,为本研究中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可为今后MNS研究生能力培养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本研究构建了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内容贴近现实需求,研究结果合理可靠,以期为我国改进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MNS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尹海燕[3](2021)在《三级甲等教学医院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医学院校附属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现状;了解人口学变量、心理资本、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及角色压力对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探讨临床护理教师心理资本在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为提升临床护理教师的工作投入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以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3-4月选取山东省5所医学院校附属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护理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量表、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和心理资本问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20.0录入和分析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分层多元回归分析法,心理资本在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采用Process插件中的Bootstrap程序进行检验。结果:本研究共回收问卷412份,剔除了 6份不合格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406份,有效回收率为98.54%。具体结果如下:1.本研究406例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在22-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69±4.34)岁。其中女性394人(97.0%),已婚者占比93.6%,文化程度以本科学历为主(87.7%),职称中级所占比例最大(61.8%),聘任方式以合同制为主(52.2%),带教年限:1~年198人(48.8%),6~年173人(42.6%),有资质审核者占比85.7%,有岗前培训者占比83.5%,非全职带教者占比94.8%。2.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总均分为(4.41±1.07)分,处于较高水平,三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专注(4.63±0.96)分、奉献(4.53±1.25)分和活力(4.08±1.32)分。3.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总均分为(2.85±0.54)分,处于中等水平,五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角色过度负荷(3.27±0.57)分、角色冲突(2.92±0.52)分、角色模糊(2.67±0.68)分、角色能力不足(2.65±0.77)分和角色不一致(2.50±0.66)分。4.临床护理教师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总均分为(3.64±0.54)分,处于中等水平,五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认同价值(3.74±0.74)分、情感支持(3.71±0.56)分、物质支持(3.70±0.87)分、信息支持(3.69±0.58)分和关心利益(3.30±0.56)分。5.临床护理教师的心理资本总均分为(4.76±0.69)分,处于较高水平,四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自我效能(4.96±0.71)分、乐观(4.81±0.83)分、韧性(4.70±0.78)分、希望(4.55±0.77)分。6.人口学变量对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科室、学历、婚姻状况、带教年限方面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定期参加资质考核的护理教师对工作的投入水平高于无定期资质考核的护理教师(t=2.643,P<0.05),有定期岗位培训的护理教师对工作的投入水平高于无定期岗位培训的护理教师(t=3.891,P<0.001):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NA(k样本)的多重比较显示,参加教学培训频次不同的护理教师工作投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8,P<0.001),其中经常参加大于偶尔及从未参加教学培训的护理教师工作投入水平。7.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理教师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与工作投入均呈正相关(r=0.693,P<0.01);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工作投入总分呈正相关(r=0.380,P<0.01);心理资本与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r=0.350,P<0.01);角色压力总分及各维度与工作投入均呈负相关(r=0.693,P<0.01)。8.分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的因素包括教学培训参与频次、心理资本和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它们共解释工作投入总变异的50.4%。9.心理资本在临床护理教师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之间属于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为55.56%。结论:1.临床护理教师的工作投入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参加教学培训频次、心理资本和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是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水平的影响因素;3.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心理资本、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之间存在相关性;4.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能通过心理资本增强工作投入水平,心理资本在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赵丹丹[4](2021)在《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江苏省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2.构建临床低年资护士的科研培训课程体系;3.分析该课程体系在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提升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提高科研质量提供指导。方法:1.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便利抽样法,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抽取江苏省9所三甲医院临床低年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计数资料使用频数(f)、百分数(%)来描述,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来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一般资料中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水平的差异性进行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构建采用专家函询法,以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横断面调查的结果分析为基础,并结合广泛的文献调研分析,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拟定条目池,初步构建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形成函询问卷。以问卷的回收率表示专家的积极性,以专家对本研究的熟悉程度和对指标的判断主要依据表示专家的权威程度,用条目赋值的算术平均数、条目满分率表示专家的意见集中度,用变异系数、协调系数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3.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120名符合纳排标准的临床低年资护士纳入研究,干预方法为构建的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前后均对所有纳入研究的低年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计数资料使用频数(f)、百分数(%)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横断面调查共回收685份有效问卷,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得分均值为(49.44±22.13)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轮转科室(个)、科研意愿、阅读期刊、职业规划、医院政策、科研原因对低年资护士的科研能力有影响(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轮转科室(个)、阅读期刊、职业规划、医院政策是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2.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共包含7个一级指标,即选择课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资料处理、统计分析、论文写作、课题申报,还包括49个二级指标。3.经过科研课程体系培训,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水平显着提高,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得分在培训前为(49.01±21.26)分,培训后得分为(66.59±23.73)分,培训后的得分显着高于未培训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科研设计能力、资料处理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更加薄弱。轮转科室(个)、阅读期刊、职业规划、医院政策是影响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2.本研究在文献回顾、现状调查、小组讨论以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的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并且能够满足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需求。3.护理科研培训课程提高了临床低年资护士护理科研能力,提升了临床低年资护士创新行为并增加了临床低年资护士胜任科研工作的信心。
杨艳林[5](2021)在《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专科护士培训,专科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但是,目前我国专科护士的管理和使用现状不容乐观,专科护士经过资格培训后,工作岗位和职责并无明显变化,“重培训轻使用”现象普遍,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资格认证和培训标准,致使专科护士专业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科护士队伍的稳定和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护士层级管理体系是以专业能力的高低对护士分层、定岗、定薪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各层级护士的护理能力,受到全球护理管理者的广泛关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专科护理发展较早的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科护士管理制度,而我国尚未形成系统的专科护士岗位管理体系。因此,构建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尤为必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并初步应用于临床,以期为今后专科护士的选拔、培养、分层、任用、晋级与考核等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专家预咨询,参考国内外专科护士管理经验,依据我国专科护士发展现状、专家意见,初步构建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2)采用德尔菲法选取25位专家进行2轮咨询,通过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和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对本研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使用条目的合理性赋值均数、变异系数和满分比,结合专家指导意见等筛选、修改条目,最终形成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3)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7个专科科室为试点专科,成立管理小组对管理体系进行修订形成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办法、专科护士初次定级申请表,采取自愿申请的原则对试点科室的护士进行初次定级。研究结果(1)本研究初步构建的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包含层级框架、培训准入标准、认证机构最低标准、再认证标准、核心能力、岗位职责、继续教育课程安排、考核标准、初次定级标准和晋级标准共10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252个三级指标。(2)本研究第1轮专家咨询,共发放问卷25份,全部回收,专家积极程度100%,专家权威系数0.862,平均协调系数0.171;第2轮专家咨询,发放问卷25份,回收24份,专家积极程度96%,专家权威系数0.894,平均协调系数0.210,两轮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经过卡方检验,均P<0.05,符合统计学要求。构建的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包含专科护士准入标准、核心能力、层级框架、岗位职责标准、初次定级标准、晋级标准、继续教育课程、考核标准和岗位绩效9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250个三级指标,其中专科护士层级框架为:S1级专科助理护士、S2级初级专科护士、S3级中级专科护士、S4级高级专科护士以及S5级护理专家。(3)本研究初步应用的7个试点专科为手术室专科、急诊急救专科、重症专科、麻醉专科、血液净化专科、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新生儿专科;共有251名专科护士提交初次定级申请,经管理小组审核后,最终纳入专科护士232名,初次定级后S1级专科助理护士94名(40.52%)、S2级初级专科护士75名(32.33%)、S3级中级专科护士42名(18.10%)、S4级高级专科护士18名(7.76%)、S5级护理专家3名(1.29%),专科护士从低层级到高层级呈金字塔状,符合理论依据。研究结论本研究咨询专家的代表性强、权威性高,构建的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包括9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250个三级指标,专家意见集中、内容全面、结构合理,体系初步应用切实可行且结果符合理论依据,有望为医院在临床专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田双芬[6](2021)在《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对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较为系统、科学的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旨在推进安宁疗护专科护士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护理人员临终照护质量,提升生命末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初步构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条目框架;2.运用修正式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确定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3.运用优序图法和平均分配法运算各级指标权重;4.调查80名缓和医学科及肿瘤科护士,初步检验信效度。【结果】1.根据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初步构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条目框架,包括一级指标(5个维度),二级指标(23个条目),三级指标(98个条目)。2.预咨询4位专家,女性3人,男性1人,年龄为45~57(51.75±5.74)岁,工作年限19~36(29.50±8.58)年,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将三级指标删减至83个条目。3.经过2轮Delphi函询后,问卷的回收率、有效率分别为90%、100%,判断依据为0.861,熟悉程度为0.867,权威系数(Cr)为0.864,说明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协调系数在0.300~0.515之间(P<0.01),协调性较好,最终形成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73个。4.优序图法确定一级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临床护理(0.2056)、心理护理(0.1944)、职业发展(0.0500)、支持性照护(0.1722)、叙事护理(0.1944)、伦理道德与法律(0.1852)。5.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S-CVI为0.863~0.945,S-CVI/Ave为0.960,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得分与所有指标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0.947、0.607~0.835(P<0.05),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较好。整个指标体系Cronbach’sα系数为0.964,信度较好。【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2个概念内涵,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地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内容,包括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73个三级指标,为安宁疗护的人才培训、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提升生命末期病人的生存质量。
宋心宇[7](2021)在《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构建的评价指标调查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情况,找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开展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教育培训提供导向,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方法:(一)在文献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基础上,运用Delphi法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指标权重系数;(二)依据构建的科研能力指标体系编写调查问卷,利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兰州市4所三甲医院48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研,调研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本研究共邀请了18名专家进行电子邮件式函询,问卷回收率两轮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9和0.90,表明专家在指标选取上依据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变异系数小于0.25,第一、二轮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32和0.341(P<0.01),上述各指标说明专家问函调查结果可信。研究确立了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及各指标权重系数,该指标评分体系包括了6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二)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分低水平(0-40分)350人,占79.7%,中水平(41-80分)89人,占20.3%,高水平(81-120分)11人,占2.5%。总体得分分布在5-106分之间,平均为38.94±1.87分。其中发现问题能力指标得分跨度2-12分,均分为2.06±0.62分;科研设计能力指标得分跨度2-17分,均分为1.28±0.66分;沟通协作能力指标得分跨度2-12分,均分为1.72±0.17分;资料处理能力指标得分跨度0-20分,均分为1.51±1.06分;文献运用能力指标得分跨度0-12分,均分为1.62±0.85分;研究报告撰写及投稿能力指标得分跨度0-18分,均分1.22±1.11分;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在不同学历、职称、职务、是否带教、有无科研团队情况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不同年龄分组得分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构建了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二)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个体差异较大;建议管理者有针对性地设置护理科研进阶课程,提升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及科研素养,建设护理科研小组,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以期有效激励护理人员开展科研活动。
刘慧松[8](2020)在《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编制评估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现状调查问卷,探讨青岛市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现状水平及影响因素,构建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方案,为医院建立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相关知识培训体系提供参考。方法1.本研究以知信行理论结构为基础,肠内营养指南为依据,自行编制《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问卷》,应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预调查、信效度检验形成正式调查问卷。2.选取青岛市610名ICU护士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对知信行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3.根据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结果结合相关临床指南,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自制访谈提纲,通过访谈护士、学科专家对培训的需求和建议,有针对性的制定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初始培训方案,经过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最终培训方案。结果1.最终形成的正式问卷包括知识、信念、行为3个维度共39个条目;总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93,折半信度为0.701,重测信度为0.756;内容效度分析中,总问卷的条目水平效度(I-CVI)为0.850~1.000,问卷水平效度(S-CVI)为0.859;结构效度分析中,各条目得分的KMO值为0.906,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9818.675,P<0.001,共抽取6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53%;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22~0.831,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96~0.856。2.对青岛市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的知信行进行现状调查。问卷知信行得分分别是11.62±5.24分、11.67±3.63分、47.37±17.76分,通过回归分析显示,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有医院级别(β=4.161,P<0.001)、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2.468,P<0.001)、工作年限(β=-0.675,P<0.001)、学习肠内营养知识的程度(β=1.155,P<0.05);信念得分的影响因素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1.966,P<0.001)、学习过肠内营养知识的程度(β=1.693,P<0.001)、医院级别(β=1.612,P<0.001)、年龄(β=0.484,P<0.05)、学习途径(β=-0.442,P<0.05);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医院级别(β=9.760,P<0.001)、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6.960,P<0.001)、性别(β=-7.141,P<0.001)、工作年限(β=-1.863,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知识、信念、行为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r=0.677、0.841、0.567,P<0.05)。3.经过两轮专家函询,确立最终《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评价三个部分,其中一级条目16个,二级条目66个。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复率为100%,第一轮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第二轮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两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为0.193、0.218(P<0.001),专家的协调程度较高,函询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结论编制的《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可作为评估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现状的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青岛市ICU护士总体的肠内营养耐受性知识得分较低,信念和行为方面也有待提高,医院级别、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是知识、信念、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工作年限和学习过肠内营养知识程度是知识的影响因素;学习途径和年龄是信念得分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工作年限是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编制的《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切实可行,符合护士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培训方式及评价符合国内护理发展现状,可为ICU护士肠内营养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孙慧群[9](2020)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为关注点,旨在运用文献分析、Delphi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内容及其指标体系和权重,并通过小样本实测分析,验证指标体系品质,以期为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提供一个科学、客观、规范、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以便真实、客观的反映当前MNS研究生临床能力培训效果和实际水平,同时为其他高校完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1)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内容、方式等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以明确过程性考评内容及方式,并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参考,初步构建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草案。再采用预调查法,选择专家对初步形成的问卷草案进行指标修改及结构调整,以形成正式咨询问卷。(2)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即函询开始就为专家提供结构化的问卷,同时提供研究背景等信息,方便专家在短时间内即可做出判断)进行专家函询,并根据函询结果对问卷指标进行不断删减及修改,使用Excel 2016和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3)在德尔菲专家咨询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系数。(4)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我校已进行临床实习6个月的38名MNS研究生,用构建的过程性考评指标体系,以实践导师组织考核小组的形式对MNS研究生进行评价调查,检测该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结果:(1)本研究共选取了7个省市涵盖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专家的27位专家完成了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调查,两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0%,92.6%;权威系数分别为0.895、0.899;总体Kendall’s W分别为0.241(P<0.001),0.315(P<0.001),表明专家对各级指标意见趋于一致。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护理教学查房、护理小讲课、护理个案病例报告、护理质量改善报告、护理文献研讨课及护理病历书写6项一级指标,35项二级指标,78项三级指标和132条评价标准组成。(2)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其中6项一级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为护理教学查房(0.1866)、护理小讲课(0.1802)、护理个案病例报告(0.1780)、护理质量改善报告(0.1158)、护理文献研讨课(0.1754)及护理病历书写(0.1640)。(3)实测分析共发放评价表38份,回收38份,回收率及有效回收率均为100%。结果显示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评总分平均为82.63±4.8分,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779,一级指标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40、0.780、0.826、0.801、0.774、0.818。结论:本研究构建了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护理教学查房、护理小讲课、护理个案病例报告、护理质量改善报告、护理文献研讨课及护理病历书写6项一级指标,35项二级指标,78项三级指标和132项评价标准组成。函询专家权威性较高,函询结果可靠,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信效度及区分度较好,能够有效帮助临床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及时为MNS研究生提供具体情境下的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和反馈,还能让MNS研究生详细了解自己的优点以及不足,获得下一步改善的具体建议,对MNS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与实习质量控制有指导作用。
唐君[10](2020)在《新医改背景下A医院护理人员流失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护理人员作为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患者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环境的改变,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护理人员流失率持续攀升,严重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个问题急需得到改变。广州市A医院近年来也存在着护理人员流失情况,有离职倾向的不在少数,研究分析其员工流失和员工离职意愿的现状、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是A医院面临的重要课题。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为了应对疫情,所有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心理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会不会因此造成更多的人员流失和离职倾向值得思考。本文首先阐述了员工流失和人力资源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以及关于职业认同的相关理论,然后介绍与本研究相关的新的医改政策内容及对公立医院护理人员的机遇和挑战,再以A医院为对象做个案研究,结合新医改背景对其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流失现状情况进行描述。通过访谈24名2018-2019年离职的护理人员深度挖掘了护理人员离职的具体原因。同时对200名在职的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和离职意向情况,经过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了临床护理人员流失的潜在原因。两种方法所得资料共同印证了 A医院临床护理人员离职的五个主要原因:社会支持、业务培训、沟通、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等。最后从医院、护理人员自身、政府、社会、患方各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将临床护理人员离职问题和新医改背景相联系,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分析了 A医院护理人员离职的具体原因,为A医院的人力资源改善工作提供了具体可实施的对策建议,对广州市整个公立医院系统护理人员流失问题也具有借鉴意义。
二、临床护理论文写作问题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护理论文写作问题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测评工具 |
1.1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 |
1.2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 |
1.3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他评指标体系 |
2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现状 |
2.1 科研选题能力 |
2.2 文献检索能力 |
2.3 科研设计能力 |
2.4 科研方案实施能力 |
2.5 资料处理能力 |
2.6 论文写作能力 |
3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影响因素 |
3.1 自身因素 |
3.1.1 性别 |
3.1.2 最高学历 |
3.1.3 年龄和护龄 |
3.1.4 科研意识 |
3.1.5 职称和职务 |
3.1.6 接触护理科研的机会 |
3.2 外在支持因素 |
4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提升对策 |
4.1 根据临床护士科研需求实行实操式科研分层培训 |
4.2 工作坊模式的科研能力培训体系 |
4.3 成立科研小组,强化科研氛围 |
4.4 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奖励措施 |
5 结语 |
(2)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2.2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的现状概述 |
2.3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供给的现状概述 |
2.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确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2 文献检索策略 |
3.2.3 文献质量评价 |
3.2.4 资料分析与整理 |
3.3 研究结果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内容分析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需求的质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2.1 纳入标准 |
4.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 |
4.3 研究方法 |
4.3.1 制定访谈提纲 |
4.3.2 资料收集方法 |
4.3.3 资料分析与处理 |
4.3.4 伦理学原则 |
4.3.5 质量控制 |
4.4 研究结果 |
4.4.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4.4.2 主题提炼 |
4.5 小结 |
第五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专家遴选 |
5.2.2 拟定初始函询问卷 |
5.2.3 函询过程 |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5 伦理原则 |
5.3 研究结果 |
5.3.1 专家基本情况 |
5.3.2 专家意见整理 |
第六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能力的权重确定 |
6.1 研究方法 |
6.2 研究结果 |
6.2.1 确定2个层面的能力权重 |
6.2.2 确定9种能力权重 |
第七章 讨论 |
7.1 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
7.2 方案构建的内容分析 |
7.3 方案构建的意义分析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性 |
8.3 局限性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三级甲等教学医院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操作性概念 |
1.4.1 工作投入 |
1.4.2 临床护理教学 |
1.4.3 临床护理教师 |
1.4.4 角色及角色压力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工作投入的概念 |
2.2 护士工作投入的相关研究 |
2.2.1 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2 护士工作投入对结局的影响 |
2.3 角色压力与工作投入 |
2.3.1 角色压力的概念 |
2.3.2 角色压力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
2.4 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 |
2.4.1 心理资本的概念 |
2.4.2 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
2.5 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 |
2.5.1 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的概念 |
2.5.2 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
2.6 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选取研究对象 |
3.1.2 确定样本含量 |
3.2 研究工具 |
3.2.1 一般资料问卷 |
3.2.2 工作投入量表简化版 |
3.2.3 中文版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量表 |
3.2.4 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量表 |
3.2.5 心理资本问卷 |
3.3 数据收集 |
3.4 统计分析 |
3.5 伦理考虑 |
3.6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心理资本、角色压力和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
4.2.1 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水平得分 |
4.2.2 临床护理教师心理资本现状得分 |
4.2.3 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现状得分 |
4.2.4 临床护理教师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现状得分 |
4.3 临床护理教师人口学变量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分析 |
4.4 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与角色压力、心理资本和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
4.4.1 临床护理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 |
4.4.2 临床护理教师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 |
4.4.3 临床护理教师心理资本与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 |
4.4.4 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 |
4.5 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的分层回归分析 |
4.6 心理资本在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五章 讨论 |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5.2 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角色压力、心理资本与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现状 |
5.2.1 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现状分析 |
5.2.2 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现状分析 |
5.2.3 临床护理教师心理资本现状分析 |
5.2.4 临床护理教师感知上级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
5.3 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的单因素分析 |
5.3.1 教学培训参与频次 |
5.3.2 定期资质考核 |
5.3.3 岗前培训 |
5.4 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与角色压力、心理资本和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
5.4.1 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分析 |
5.4.2 临床护理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分析 |
5.4.3 临床护理教师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分析 |
5.5 影响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的多因素分析 |
5.6 临床护理教师心理资本在感知的上级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 |
5.7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5.7.1. 创新性 |
5.7.2. 局限性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越来越重要 |
1.2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建设力度不够 |
1.3 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概念的界定 |
3.1 低年资护士 |
3.2 科研能力 |
4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工具 |
1.4 资料收集 |
1.5 数据处理 |
1.6 质量控制 |
1.7 伦理原则 |
2 结果 |
2.1 临床低年资护士的一般资料 |
2.2 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量表的得分情况 |
2.3 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
3.2 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构建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资料收集 |
1.4 数据处理 |
1.5 质量控制 |
1.6 伦理原则 |
2 结果 |
2.1 专家基本情况 |
2.2 专家积极程度 |
2.3 专家权威程度 |
2.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 |
2.5 专家函询结果 |
3 讨论 |
3.1 函询专家代表性和可靠性 |
3.2 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3.3 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及可行性较好 |
3.4 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特点与全面性分析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干预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资料收集 |
1.6 数据处理 |
1.7 伦理原则 |
2 结果 |
2.1 临床低年资护士一般资料 |
2.2 培训前后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及各维度得分比较 |
2.3 培训前后临床低年资护士创新行为的比较 |
2.4 培训前后临床低年资护士胜任科研工作自信度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培训有效提高了临床低年资护士的科研能力 |
3.2 培训有效促进了临床低年资护士的创新行为 |
3.3 培训有效增强了临床低年资护士胜任科研工作的自信心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低年资护士科研能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操作性定义 |
1.3.1 专科护士 |
1.3.2 护士层级管理体系 |
1.4 理论基础 |
1.4.1 护理职业三阶梯理论 |
1.4.2 Benner理论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方法与步骤 |
2.1 体系构建原则 |
2.1.1 科学性 |
2.1.2 动态性 |
2.1.3 实用性 |
2.1.4 系统性 |
2.2 构建体系基本框架 |
2.2.1 成立研究小组 |
2.2.2 文献分析法 |
2.2.3 头脑风暴法 |
2.2.4 专家预咨询 |
2.3 实施德尔菲法 |
2.3.1 遴选咨询专家 |
2.3.2 实施专家咨询 |
2.4 初步应用体系 |
2.4.1 成立管理小组 |
2.4.2 研究对象 |
2.4.3 研究工具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2.6 伦理原则 |
2.7 质量控制 |
2.7.1 管理体系构建的质量控制 |
2.7.2 体系初步应用的质量控制 |
2.8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专家基本信息 |
3.2 专家积极程度 |
3.3 专家权威程度 |
3.3.1 专家的判断依据 |
3.3.2 专家的熟悉程度 |
3.3.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5 第一轮专家咨询意见 |
3.5.1 专科护士层级框架 |
3.5.2 专科护士培训准入标准 |
3.5.3 专科护士认证机构标准 |
3.5.4 专科护士再认证标准 |
3.5.5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 |
3.5.6 专科护士岗位职责 |
3.5.7 专科护士继续教育课程安排 |
3.5.8 专科护士考核标准 |
3.5.9 专科护士初次定级标准 |
3.5.10 专科护士晋级标准 |
3.6 第二轮专家咨询意见 |
3.6.1 专科护士层级框架 |
3.6.2 专科护士培训准入标准 |
3.6.3 专科护士认证机构标准 |
3.6.4 专科护士再认证标准 |
3.6.5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 |
3.6.6 专科护士岗位职责 |
3.6.7 专科护士继续教育课程安排 |
3.6.8 专科护士考核标准 |
3.6.9 专科护士初次定级标准 |
3.6.10 专科护士晋级标准 |
3.6.11 专科护士岗位绩效 |
3.7 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 |
3.8 体系初步应用结果 |
3.8.1 初次定级专科护士基本信息 |
3.8.2 专科护士初次定级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 |
4.2 体系的内容 |
4.2.1 专科护士准入标准 |
4.2.2 专科护士层级框架 |
4.2.3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 |
4.2.4 专科护士岗位职责 |
4.2.5 专科护士初次定级标准 |
4.2.6 专科护士晋级标准 |
4.2.7 专科护士继续教育课程 |
4.2.8 专科护士考核标准 |
4.2.9 专科护士岗位绩效 |
4.3 体系的实用性 |
4.3.1 专科护士培养层次有待提高 |
4.3.2 体系的可行性强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5 相关概念 |
6 国外研究现状 |
7 国内研究进展 |
8 理论基础 |
8.1 核心能力理论 |
8.2 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 |
8.3 希望理论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半结构式访谈对象 |
1.2 Delphi法函询对象 |
1.3 问卷调查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法 |
2.2 理论分析法 |
2.3 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法 |
2.4 Delphi法 |
2.5 优序图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原则 |
6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1 文献研究结果 |
1.1 文献检索与阅读 |
1.2 参考指南、书籍 |
2 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2.1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
2.2 提炼主题 |
3 初步形成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框架 |
3.1 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
3.2 各级指标条目拟定及概念界定 |
3.3 预咨询确定德尔菲函询内容 |
4 Delphi咨询结果 |
4.1 专家函询结果 |
4.2 指标函询结果 |
5 优序图法与比例分配法确定指标权重 |
5.1 确定一级、二级指标权重 |
5.2 确定三级指标权重 |
6 信效度检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1 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
1.1 科学性分析 |
1.2 可靠性分析 |
2 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分析 |
2.1 症状、疼痛评估与管理能力是提升生命末期患者生命质量的重点 |
2.2 跨学科团队协作是促进安宁疗护发展的重要模式 |
2.3 叙事护理能力是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极具挑战的能力 |
3 指标体系内容与权重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我国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发展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
1.研究背景 |
2.相关概念 |
3.国内外研究现状 |
4.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1.初步确定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
2.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3.结果 |
4.指标体系权重赋分 |
5.讨论 |
6.小结 |
第三部分 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现况调查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质量控制及统计分析 |
4.研究结果 |
5.讨论 |
6.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提升对策 |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
1.结论 |
2.研究的创新性 |
3.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我国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8)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的编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成立课题组 |
2 建立条目池 |
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 |
4 预调查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7 伦理考量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
2 专家函询结果 |
3 预调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4 问卷信效度 |
讨论 |
1 构建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的意义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
第二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调查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考量 |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得分情况 |
3 不同特征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分析 |
4 影响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多因素分析 |
5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ICU护士的基本情况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 |
3 ICU 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知信行相关关系 |
5 护理对策 |
第三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的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伦理考量 |
结果 |
1 访谈结果 |
2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
3 两轮专家函询结果 |
讨论 |
1 构建培训方案的意义 |
2 培训方案的特点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9)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7 技术路线 |
2 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函询问卷的初步构建 |
2.1 成立课题小组 |
2.2 指标体系函询问卷草案形成 |
2.3 指标体系函询问卷初步拟定 |
2.4 小结 |
3 德尔菲法确定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
3.1 德尔菲法的实施 |
3.2 专家可靠性分析 |
3.3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及分析 |
3.4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3.5 讨论与小结 |
4 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基本步骤 |
4.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3 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4 讨论与小结 |
5 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评指标体系的实测分析 |
5.1 对象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全文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新医改背景下A医院护理人员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综述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员工流失相关理论 |
2.1.1 员工流失核心概念界定 |
2.1.2 员工流失相关理论概述 |
2.2 相关管理理论综述 |
2.2.1 人力资源概念及相关理论 |
2.2.2 薪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3 职业认同相关概念 |
2.3.1 职业认同感概念 |
2.3.2 组织支持概念 |
3 A医院临床护理人员流失现状 |
3.1 A医院临床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现状 |
3.1.1 A医院概况 |
3.1.2 A医院护理人员人力资源政策 |
3.2 A医院临床护理人员流失现状 |
3.3 护理人员流失对A医院造成的影响 |
3.4 医疗改革对A医院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
4 A医院临床护理人员流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调查过程介绍 |
4.1.1 在职人员的问卷调查 |
4.1.2 离职人员的个别访谈 |
4.2 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
4.2.1 基层护士岗位工作压力大 |
4.2.2 来自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人身安全隐患 |
4.2.3 业务培训不合理 |
4.2.4 临床护士的职业认同感低 |
4.2.5 薪酬待遇体系设计不合理 |
4.2.6 职业环境及社会支持不足 |
4.2.7 个人因素对护理人员流失的影响分析 |
5 减少公立医院临床护士流失的对策与建议 |
5.1 切实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 |
5.1.1 合理安排夜班实现对全体护理人员激励机制 |
5.1.2 合理分层使用护理人员 |
5.1.3 利用冰山原理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 |
5.2 重建医护患相互信任的关系 |
5.2.1 政府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对医护人员保护立法工作 |
5.2.2 医务人员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
5.2.3 患方加强普法教育科学维权 |
5.2.4 社会媒体宣扬正能量 |
5.3 基于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的护理人员流失的对策 |
5.3.1 重构医院核心价值体系“以人为本” |
5.3.2 清晰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
5.4 优化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体系 |
5.5 完善护理队伍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 |
5.6 构建良好的职业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临床护理论文写作问题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 路利杰,李丽,张春慧. 卫生职业教育, 2021(23)
- [2]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D]. 刘萍. 山东大学, 2021(12)
- [3]三级甲等教学医院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尹海燕. 山东大学, 2021(12)
- [4]临床低年资护士科研培训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 赵丹丹. 扬州大学, 2021(08)
- [5]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D]. 杨艳林. 兰州大学, 2021(09)
- [6]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田双芬.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D]. 宋心宇.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D]. 刘慧松. 青岛大学, 2020(01)
- [9]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孙慧群.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10]新医改背景下A医院护理人员流失问题研究[D]. 唐君. 暨南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