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德孟强调加强理论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贾秋方[1](2021)在《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研究》文中认为1986年,在面对严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越南做出了革新开放的决定,革新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扩展到政治领域。新世纪以来,越南国内外出现了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国内方面:经济上,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理论,逐步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主动融入国际和地区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革新的全面推动对政治体制革新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强;政治上,越共九大召开,被视为“政改发动机”的党内开明务实派农德孟取代了黎可漂当选为总书记,政治体制革新不断推进;文化上,越南强调维护民族文化特色,把发展文化同发展经济和党的建设联系起来,国内民主政治文化不断发展,对政治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贫富差距加大,腐败势头继续蔓延,民族矛盾不断发展、民族问题逐渐尖锐,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原来的政治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国际方面:“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国际局势不断变动、经济全球化在全世界加速发展,都对越南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适应国内外的新形势,越南政治体制革新逐步深入,革新的步伐明显加快,各项制度日趋成熟。越南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相似,同时又是在苏联模式影响下建立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过去主要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建立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两国在改革层面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新世纪以来越南在注重学习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也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有利于解决上层建筑弊端的政治革新方式。通过探讨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具体措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以新世纪以来越南的政治体制革新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采用了文献研究、系统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论述了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国际原因和国内原因,总结分析了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客观分析了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成效和不足,探究其革新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正文部分由三部分组成: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原因,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评价。各部分具体研究如下:第一部分主要围绕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原因展开分析。分析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国际与国内原因,国际原因主要有:“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国际局势的变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内原因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阐述越南当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革新的紧迫性。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论述了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主要内容:推进党的领导体制革新,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国会系统革新,扩大国会权力;推进行政系统革新,建设高效政府;推进司法系统革新,实现依法治国以及推进公务员财产公示制度,加大反腐败力度。通过对主要内容的分析得出了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主要呈现出的特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引导多部门联动参与反腐败斗争;实行稳定的渐进的改革方式;经济体制革新和政治体制革新互相推动等。第三部分主要针对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成就、不足以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阐述。从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国家行政效率的提高、维护了人民的民主权利等角度总结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成就,从国会和行政及司法系统革新面临巨大挑战、贪污腐败现象依然存在、面临“和平演变”的挑战等三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阐述。强调政治体制革新过程中要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从国情出发有秩序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加强民主建设等,探讨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于洪君[2](2021)在《自身建设与反腐斗争:越南共产党迈向百年的政治基石》文中研究说明越共是一个已有90多年的建党历史和75年多的执政经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较有影响的政党。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越共"十一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新考验,越共将自身建设与反腐斗争紧密结合,努力夯实执政的政治基石和民意基础,注重提升管理国家与治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田莉[3](2020)在《21世纪以来越南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腐败是困扰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现实问题,历来为人民所深恶痛绝。在越南,人民更是将腐败视为一大“国难”。1986年12月,越南共产党六大拉开了全面革新开放的序幕。经过30余年的革新,越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国家综合实力显着增强。与此同时,腐败现象在革新政策激活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势头。为了有效遏制腐败,越南共产党将反腐败斗争的工作提上日程,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反腐举措,惩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取得了反腐阶段性胜利。然而,反腐成效并没有达到越南党和人民的期望,腐败这一顽疾仍然还没有得到根除。如何有效地遏制和消除腐败仍然是越南党和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进入21世纪的历史新时期,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给越南带来了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腐败损害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造成越南的经济损失,破坏越南的社会风气。而腐败问题在越南之所以滋生蔓延、经打不绝,是因为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扭曲,反腐败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越共党的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面对日渐猖獗、泛滥成灾的腐败问题,革新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越共核心领导人从未中断对反腐败斗争的摸索,不断提高对腐败的危害和滋生蔓延的原因的科学认识,深入了解越南现实的腐败和反腐状况,采取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反腐败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加强拒腐防变的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设置权威的反腐机构、健全法制体系、强化监督管理、抓大案要案等五个方面。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坚定越共继续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决心,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大腐败案件的审查力度。然而,在肯定越共预防和反对腐败中取得的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坦率的承认,越共开展反腐败斗争仍然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任重道远,需要下功夫去很好地解决反腐过程中存在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而忽视物质保障;事后惩治力度大而事前预防功效差;监督的原则性强而实效性差;党中央高度重视而群众参与感不强;仍需要注重学习和借鉴中共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
汤国琛[4](2020)在《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执政党建设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怎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执政党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这也直接关系到党、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中越两国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越两党都是在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后才最终成为执政党。从政党制度层面来看,两国的政党体制非常相似,从两国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两党都是在不断地革命斗争当中最终取得执政权,稳固了其在本国的执政地位,两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差异。越共在自身执政时期经历了长期的曲折发展,并不断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越共在这一过程中开展的探索与实践对我国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关切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由总到分,再由分到总的思路展开论述,以革新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为划分阶段,围绕执政党建设这一核心关键问题先阐述越共在执政党建设上的相关背景与基本内容,再进一步展开论述执政党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最后对越共的执政党建设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比研究中越两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的异同点,最后作总结。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研究方法、研究的难点等。第二章是越共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相关理论要点,重点探讨越共关于执政党的定位、党建工作的认识、加强执政能力的意义等理论问题;第三章为越共关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问题,笔者将越共自革新开放以来的思想理论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展开具体论述,最后总结其对中国的启示。第四章沿用同样的思路,将越共的组织建设和党内民主的发展问题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第五章的论述重心在于越共关于其党政关系的构建问题,依然分为三个阶段并作出最后的总结分析。第六章是以党建工作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反腐倡廉建设来研究越共在反贪腐方面的实践与经验。最后,通过比较研究中越两党执政党建设的特点和差异,进一步探究两党的执政党建设模式,使我们了解和掌握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规律,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王娟娟[5](2018)在《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党关系的发展及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后,中越两党两国于1991年恢复了正常化交往。尽管两党关系难以恢复到20世纪50、60年代的"蜜月"期,但也不至于坏到20世纪70、80年代兵戎相见的程度,现在两党的关系虽然不能用最佳状态形容,但却是正常和相对稳定的。中越两党意识形态上的相似性不能遮蔽两党在治党理政路径选择与理论上的差异性和两国关系的不对称性,需警惕二者对中越两党两国关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中越两党两国存在矛盾与冲突,但合作共赢是两党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和趋势。
王峥[6](2017)在《冷战后南海周边主要双边关系研究 ——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差异性关系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学理论以及政治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建构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双环境”分析框架,即从双边关系的整体来看(第一层次),双边关系中领土争端问题的性质和程度构成了关系的内环境因素,双边关系行为体的权力条件和指标性关系条件构成了关系的外环境因素;从双边关系行为体自身的角度来看(第二层次),关系行为体内部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了行为体自身的内环境条件,行为体与外部国家的关系情况构成了行为体的外环境条件。以争端水平为标志的内环境条件决定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密切度高低,以情境结构为特征的外环境因素影响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稳定与否,领土争端下的双边关系正是在双重环境的制约与作用下,在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演变出不同的关系样式和状态。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具有同种领土争端的双边关系会存在关系状态差异性?影响关系状态差异性的因素是什么?研究对象是海洋领土争端下的双边关系,本研究的案例是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运用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理论框架分析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状态差异性的原因,是本文的基本思路。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知识、文献回顾以及理论视角和方法论等。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部分,主要分析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双环境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海洋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双重环境条件及其对双边关系状态的影响机制。第二章是论文的历史回顾部分,主要介绍了冷战后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三对双边关系中南海争端的历史演变进程。第三章主要分析冷战后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状态以及特征,是南海争端下双边关系差异性的描述性分析。第四章分析了影响南海争端下中菲关系、中越关系和中马关系的主要因素,从多重纬度解析双边关系发展的影响机制。第五章是论文的理论验证部分,也是南海争端下双边关系差异性的解释性分析,分别从南海争端产生时间的先后差别以及关系双方围绕南海争端进行博弈的程度来分析南海问题对双边关系的影响,然后从关系双方的内部性权力条件和外部性关系条件分析外环境对关系的作用。第六章主要对影响南海争端下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单元因素和系统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三对双边关系未来演变的基本路径。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的分析过程进行总结,回答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学识性的理论再思考和政策性建议。
刘旭东[7](2016)在《越南选举制度改革:历程、特征与展望》文中指出随着革新开放的起步,包括立法选举、基层自治组织选举和党内选举在内的越南选举制度改革也相继启动。越南选举制度改革呈现出五个基本特征:改革时间普遍较晚;遵循立法选举→基层自治组织选举→党内选举的改革顺序;实行渐进式改革策略;采用自上而下且持续推进的改革方式;改革程度呈现阶梯形,立法选举比较成熟,基层选举开始步入制度化轨道,而党内选举正由试点转向推广。越南选举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只要革新开明的越共高层始终保持渐进式的改革策略和自上而下且持续推进的改革方式,越南选举制度改革一定会稳步向前迈进。
吴德识[8](2014)在《论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2003-2012)》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随着传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几乎深入到社会实践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营造着整个信息传播氛围,并凭借其传播优势,通过对一个国家的相关新闻的报道和相关信息的传播,起到了定义该国家形象的作用。越南媒体自从越南国家政府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已经具有了比较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丰富的传播经验,在通过新闻传播来呈现和构建其他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与构建尤为突出。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高,日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中国国家形象不仅仅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密切注意,而且也得到了以越南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本研究拟以越南共产党的党中央机关报,越南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影响力的的媒体——《人民报网》为例,通过考察和分析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现状,探讨越南主流媒体《人民报网》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呈现和构建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以探求媒体应当如何积极友好和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有关情况以及越中两国关系的道路。本研究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学术创新之处。除了绪论之外,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进行理论探索,对“国家形象的界定与形成”、“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以及“框架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提出新的见解。第二部分集中分析越南《人民报网》涉华报道的“议题框架”,其中包括整体分析、涉华重要事件报道分析以及涉及越中两国重要事件报道的分析。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关于越南《人民报网》通过新闻报道所呈现和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和影响《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基本因素。为促进越中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新世纪里提升到更高、更新水平做出了贡献,本研究的最后将对越南主流媒体《人民报网》新闻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本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内容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越南《人民报网》为个案,选取2003-2012年这10年的头、中、尾3年(即2003年、2008年和2012年)的涉华的新闻报道,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报道态度上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整体分析、涉华重要事件报道分析和涉及越中两国重要事件报道的分析。本研究的结论认为,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出积极友好的中国政治外交形象、繁荣稳定的中国经济社会形象、先进多元的中国科技文化形象、负责有效的中国医疗卫生形象和强大负责的中国军事安全形象。虽然越南主流媒体《人民报网》在报道越中两国间历史遗留问题上仍然会从各自立场出发持保留意见,但是总体来说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采取客观公正和积极友好的态度和视角。这种倾向性在报道涉及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越中两国高层领导互访的新闻事件方面显得尤为明显。
潘金娥[9](2014)在《从越共政治变革看改革的终极意义——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保持清醒与坚定》文中研究表明越南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与其权力结构的特征和历史发展轨迹密切相关。"集中"与"民主"的权衡,是贯穿越南政治变革的一条主线,也是越南共产党的制胜法宝。越南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权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实际上是越南共产党在"集中"与"民主"之间找到的一个新的契合点。越南政治与我国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越南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都是本国唯一执政党,在不存在反对党的条件下执政,必须走群众路线,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意见,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蒋玉山[10](2012)在《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以中、美、越三个国际关系的民族国家行为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美、越三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梳理出三边关系发展脉络。就中越双边关系论,从中越关系近年来发展历程来看,总体发展较为平稳,由于在安全上缺乏互信、核心利益争端和其他结构性矛盾,中越关系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在三边关系上,越南以“双面下注”应对中美两个大国关系,或“以美制华”或“以华制美”形成越南较为稳定的策略,而在中越南海争端升级的语境下,越美联合虽未固化但趋势日益凸显。随着南海问题持续升温,越南显然无力“单独叫板”中国,因此其试图命名区域外大国卷入南海争端,正成为越南近期的重点,而作为全球霸权美国的支持更是“重中之重”。而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对华又实行合作加遏制的双重战略,这样越美各取所需。在中美越三边关系中,形成了一种越美区域性和阶段性地合作对华的两方博弈。无政府社会的国家利益博弈造成的互信缺失,越美冷战式“零和”思维,成了中、美、越三边良性互动缺乏的局面,这种局面表面上看每一方都有机可乘并可获得相对收益但实际上对三方都不利,这正是本文选题基本语境。中国政府宣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未来十年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合作求谋发展是中国和一项长期对外政策。在如何管理好这种三边关系?我认为通过三方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而非零和博弈关系就是最好的答案,通过建立起良好对中美关系和中越关系,对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坚持睦邻外交政策思想,保证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环境以及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从三个个双边关系及一个三边关系来分析中、美、越三边互动关系。至于中美这个双边关系,因为中美关系既非本人之研究范围,又因中美关系太广、太大、太重要,因篇幅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只是在三边互动关系中论及中中美关系的利益一些基本原则和问题及利益的趋同与趋异。本文是运用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基础来对探讨现实国际关系问题,因此从文章的架构上,不过多的去对理论问题进行纠缠,而只是以理论来指导现实问题的研究。全文共分六个主要部分,包括导论部分及其他五章,重点为第五章。本文第一章主要概述了越南的地缘及其对外政策,并分析了越南与几个重要的区域大国互动关系,从越南与这些大国的互动关系之中变化中,我以为越南与中美两个大国关系是其与大国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双边关系,这也是本论题的一个立论依据。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越自从关系正常化以来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之后互动关系,对双方全面合作的机制、领域和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影响双方互动关系的变量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分析了越美之间互动模式变迁-从对抗到合作是其主要特征,其间论及越美两国之间历史和现实的挑战,超越双边关系发展的战略考量,包括其中国因素的考虑。第四章以南海问题为视角,以南海局势持续升级为背景,分析中、美、越围绕南海问题的博弈与互动,分述中、美、越对南海问题的原则立场及采取的策略。第五章重点探讨中、越、美三边互动模式,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三边关系的非对称性为基点探讨三边互动关系,在对非对称性分析中,既用了经济、军事和地理等相关的“硬权力”变量来进行不完全量化对比分析,也采用“软权力”对三边关系的非对称性进行进一步的比对阐述。本文认为“刺激-反应”式互动是三方皆输的结果,最好的一种模式应是三边良性互动。如何构建良性互动?本文就一些理论先异和现实基础、互动的必要性和前提、规范和机制、互动的范围等一些发表了一些个人愚见,最后作者以为良性互动是一种相互依存条件下“合作共赢”的必然选择。
二、农德孟强调加强理论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德孟强调加强理论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原因 |
(一)国际原因 |
1.“民主化浪潮”的冲击 |
2.国际局势的变动 |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二)国内原因 |
1.经济上,经济革新的全面推动对政治体制革新的促进 |
2.政治上,原来的政治体制不再适应现实国情 |
3.文化上,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对政治体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
4.社会上,社会问题凸显催生了政治体制变革的需要 |
二、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一)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主要内容 |
1.推进党的领导体制革新,扩大党内民主 |
2.推进国会系统革新,扩大国会权力 |
3.推进行政系统革新,建设高效政府 |
4.推进司法系统革新,实现依法治国 |
5.推进公务员财产公示制度,加大反腐败力度 |
(二)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特点 |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的领导 |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3.引导多部门联动参与反腐败斗争 |
4.实行稳定的渐进的改革方式 |
5.经济体制革新和政治体制革新互相推动 |
三、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评价 |
(一)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成就 |
1.党的执政能力增强 |
2.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工,国家行政效率提高 |
3.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维护 |
(二)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不足 |
1.国会、行政、司法系统革新面临巨大挑战 |
2.贪污腐败现象依然存在 |
3.面临“和平演变”的挑战 |
(三)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的启示 |
1.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 |
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稳步推进 |
3.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加强民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自身建设与反腐斗争:越南共产党迈向百年的政治基石(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世纪以来越南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发展路径 |
二、越共“十一大”后大力推进自身建设和反腐斗争 |
三、在越共“十三大”筹备过程中继续强化自身建设力度 |
四、越共“十三大”是举旗定向继往开来的新盛举 |
(3)21世纪以来越南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越南研究现状 |
三 其他国家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比较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21世纪以来腐败带给越南的危害和滋生蔓延的原因 |
第一21世纪以来腐败给越南带来的危害 |
一 腐败损害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
二 腐败造成越南严重的经济损失 |
三 腐败破坏越南的社会风气 |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越南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 |
一 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扭曲 |
二 反腐败体制机制不完善 |
三 越共党建存在薄弱环节 |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越共领导人对腐败危害和原因的认识 |
一 越共六大至九大之前的认识 |
二 农德孟在任期间的认识 |
三 阮富仲在任期间的认识 |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越共在反腐败斗争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一节 加强拒腐防变的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 |
一 加强胡志明思想和道德榜样的宣传和培训 |
二 开展整党运动加强党的建设 |
第二节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和制度建设 |
一 实行干部轮换制度 |
二 定期对干部进行评估和考查 |
三 对国家和政府领导进行信任投票 |
四 实行质询制度 |
五 改革公职人员的薪金制度 |
六 实施干部、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
第三节 设置权威的反腐机构 |
第四节 健全法制体系、强化监督管理 |
一 完善法律法规 |
二 强化监督管理 |
第五节 抓大案要案形成高压反腐的态势 |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越共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成效与评价 |
第一节 越共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成效 |
一 坚定越南继续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决心 |
二 推动越南经济的稳定发展 |
三 加大了腐败案件的严查力度 |
第二节 越共反腐败斗争任重而道远 |
一 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而忽视物质保障 |
二 事后惩治力度大而事前预防效果差 |
三 监督的原则性强而实效性差 |
四 党中央高度重视而群众参与感不强 |
五 需要进一步借鉴参考中共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执政党建设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政党以及执政党建设的研究 |
2、关于越南共产党及其执政党建设的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1、国际上关于越南共产党的研究现状 |
2、越南关于其执政党建设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研究方法 |
(一)理论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二章 越共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相关理论要点 |
一、越共关于执政党的定义与职能的认识 |
二、越共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越共关于党建的相关理论问题 |
(二)越共关于党建的相关实践问题 |
三、越共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三章 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南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
一、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加强思想建设的历史背景 |
(一)越共开展思想建设的思想理论前提 |
(二)越共加强思想建设的历史背景 |
二、越共七大至八大的思想理论建设 |
(一)越共七大的思想理论建设 |
(二)越共八大的思想理论建设 |
三、越共九大至十大的思想理论建设 |
(一)越共九大的思想理论建设 |
(二)越共十大的思想理论建设 |
四、越共十一大至十二大的思想理论建设 |
(一)越共十一大的思想理论建设 |
(二)越共十二大的思想理论建设 |
五、越共思想理论建设的成果与启示 |
(一)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思想理论建设的成果 |
(二)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思想理论建设的启示 |
第四章 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南共产党的组织建设 |
一、越共加强组织建设的历史背景 |
二、越共七大至八大的组织建设 |
(一)越共七大的组织建设 |
(二)越共八大的组织建设 |
三、越共九大至十大的组织建设 |
(一)越共九大的组织建设 |
(二)越共十大的组织建设 |
四、越共十一大至十二大的组织建设 |
(一)越共十一大的组织建设 |
(二)越共十二大的组织建设 |
五、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组织建设的成果与启示 |
(一)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组织建设的成果 |
(二)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组织建设的启示 |
第五章 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关于党政关系的构建 |
一、越共构建越南特色党政关系的历史背景 |
二、越共七大至八大期间关于党政关系的探索与发展 |
(一)越共七大期间的党政关系问题 |
(二)越共八大期间的党政关系问题 |
三、越共九大至十大期间关于党政关系的探索与发展 |
(一)越共九大期间的党政关系问题 |
(二)越共十大期间的党政关系问题 |
四、越共十一大至十二大关于党政关系的探索与发展 |
(一)越共十一大期间的党政关系问题 |
(二)越共十二大期间的党政关系问题 |
五、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关于构建党政关系的成果及启示 |
(一)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关于构建党政关系的成果 |
(二)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关于构建党政关系的启示 |
第六章 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的反腐倡廉建设 |
一、越共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背景 |
二、越共七大至八大期间的反腐倡廉建设 |
(一)越共七大的反腐倡廉建设 |
(二)越共八大的反腐倡廉建设 |
三、越共九大至十大期间的反腐倡廉建设 |
(一)越共九大的反腐倡廉建设 |
(二)越共十大的反腐倡廉建设 |
四、越共十一大至十二大期间的反腐倡廉建设 |
(一)越共十一大的反腐倡廉建设 |
(二)越共十二大的反腐倡廉建设 |
五、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果及启示 |
(一)越共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果 |
(二)越共反腐倡廉建设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5)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党关系的发展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党关系的发展及特点 |
二、对中越两党关系的评估 |
结论 |
(6)冷战后南海周边主要双边关系研究 ——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差异性关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境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案设计 |
(一)理论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与困难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
第一章 海洋争端下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
第一节 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
一、双边关系的内涵与特征 |
二、双边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
一、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一般特征 |
二、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三、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双环境结构 |
第三节 海洋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
一、海洋领土争端下的双边关系特点 |
二、宏观因素与海洋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
三、微观因素与海洋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冷战后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与南海问题 |
第一节 三对关系中南海争端的现状及特征 |
一、南海情况概述 |
二、南海的主权声索与争端现状 |
三、南海争端的总体特征 |
第二节 三对关系中南海争端的历史与发展 |
一、南海争端的起源与发展 |
二、中菲、中越和中马的南海争端史 |
三、中菲、中越和中马南海争端差异性 |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
一、中菲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
二、中越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
三、中马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
四、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史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差异性 |
第一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政策差异 |
一、对华政策的差异 |
二、南海政策的差异 |
第二节 三对双边关系定位的差异 |
一、关系定位的差异 |
二、争端定位的差异 |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差异性特征 |
一、负向性中菲关系 |
二、钟摆性中越关系 |
三、正向性中马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南海争端下中菲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一、国际层面的国家因素:同盟国家 |
二、国家层面的国内政治因素:领导人特征 |
三、国家建构层面的民族建构因素:民族矛盾 |
四、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因素:海洋国家 |
第二节 南海争端下中越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一,国际层面的国家因素:同志国家 |
二、国家层面的国内政治因素:党内派系斗争 |
三、国家建构层面的民族建构因素:越南民族主义 |
四、国家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因素:陆地国家 |
第三节 南海争端下中马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一、国际层面的国家因素:不结盟国家 |
二、国家层面的国内政治因素:领导人特征 |
三、国家建构层面的民族建构因素:多民族互动与融合 |
四、国家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战略:海陆国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一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争端水平差异 |
一、南海争端下中菲关系的争端水平 |
二、南海争端下中越关系的争端水平 |
三、南海争端下中马关系的争端水平 |
第二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情境结构差异 |
一、宏观因素与南海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
二、微观机制与南海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密切度和稳定性差异 |
一、三对双边关系的密切度比较 |
二、三对双边关系的稳定性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未来趋势 |
第一节 影响三对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单元因素 |
一、域内因素 |
二、域外因素 |
第二节 影响三对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系统因素 |
一、南海问题行为体结构变迁 |
二、南海地区权力结构重构 |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未来走向及中国应对 |
一、中菲关系的未来趋势及中国应对 |
二、中越关系的未来趋势及中国应对 |
三、中马关系的未来趋势及中国应对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越南选举制度改革:历程、特征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越南选举制度内涵的界定 |
( 一) 选举制度的基本内涵 |
( 二) 越南选举制度内涵的界定 |
二越南选举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 |
( 一) 越南立法选举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 |
1. 启动和初步发展阶段( 1992—1997 年) |
2. 深入发展和继续完善阶段( 1997 年至今) |
( 二) 越南基层自治组织选举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 |
1. 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 1998—2008 年) |
2. 基本成型阶段( 2009 年至今) |
( 三) 越共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 |
三越南选举制度改革的基本特征 |
四越南选举制度改革的未来展望 |
(8)论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2003-2012)(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形象与大众传媒 |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界定 |
一、从媒体角度的概括 |
二、从公众角度进行界定 |
三、从政治、公众和媒体三个方面对国家形象进行定义 |
第二节 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 |
一、大众传媒与生俱来的操控力 |
二、大众传媒对国家形象起着一种“定型”的作用 |
三、媒体的影响力决定其塑造国家形象力量的大小 |
第三节 框架理论 |
一、框架理论的形成 |
二、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 |
三、越南《人民报网》的框架分析 |
第二章 《人民报网》涉华报道“议题框架”分析 |
第一节 整体分析 |
一、新闻报道频率 |
二、新闻类型分析 |
三、新闻体裁分析 |
四、信息来源分析 |
五、涉华报道的表达态度分析 |
第二节 涉华重要事件报道分析 |
一、“非典型肺炎”报道 |
二、汶川特大地震报道 |
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 |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道 |
第三节 涉及越中两国重要事件报道的分析 |
一、越中两国高层领导互访报道的分析 |
二、越中两国边界领土问题报道的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人民报网》新闻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与形象构建提升 |
第一节 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 |
一、积极友好的政治外交形象 |
二、繁荣稳定的经济社会形象 |
三、先进多元的科技文化形象 |
四、负责有效的医疗卫生形象 |
五、强大负责的军事安全形象 |
第二节 影响《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基本因素 |
一、越南党和国家对新闻媒体的管理现状 |
二、越南党和国家领导关于新闻媒体对中国新闻报道的指导意见 |
三、越南党和国家领导关于《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指导意见 |
四、越南《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深度访谈 |
五、越南《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问卷调查 |
第三节 关于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建议 |
一、涉华新闻报道的客观态度应继续保持 |
二、涉华新闻报道的题材有待丰富 |
三、对两国间争议问题的报道应多采取建设性态度 |
四、越中两国媒体应增进交流和相互学习 |
五、对涉华报道应恪守公正原则以避免西方媒体的干扰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 |
附录(一) 越南《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访谈 |
附录(二) 越南《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调查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9)从越共政治变革看改革的终极意义——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保持清醒与坚定(论文提纲范文)
越南政治制度的性质 |
越南政治体制的法律表述。 |
权力构建:“民主”与“集中”的巧妙利用是越南共产党的制胜法宝。 |
权力结构:从“相对集中”到相互制衡的“集体领导制”。 |
权力分割:从“南北党”之分到利益集团的悄然助力。 |
权力轮换:从集体磋商向民主公开、灵活机动过渡。 |
越南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与特点 |
行政体制改革。 |
国会改革。 |
司法系统的改革。 |
党的自我革新。 |
政治变革的目标和红线:解决的是“如何坐江山”而非“谁来坐江山”的问题。 |
越南政治革新的路径:越南共产党自上而下的自我变革。 |
越南的政治发展道路与中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
结论与启示 |
(10)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与难点 |
五、 概念释义与章节内容提要 |
第一章 越南与区域内大国互动关系 |
第一节 越南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对外战略 |
一、 越南的地缘战略地位 |
二、 越南在亚太及东盟地区的作用 |
三、 越南地缘优势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
第二节 国际格局变迁下之越南对外政策转型 |
一、 冷战后越南对外政策的变迁 |
二、 越南对外政策执行的主要绩效 |
三、 越共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 |
第三节 大国平衡战略:从东盟到越南 |
一、 大国平衡战略及其在东盟的源起 |
二、 大国平衡战略在越南的源起与实践 |
三、 两刀论下的理性选择:“龙”与“鹰”的平衡 |
第四节 越南与区域内主要大国互动关系 |
一、 越南与东进的印度:海上邻国? |
二、 越南-日本之交:鱼水情深? |
三、 越南-俄罗斯:旧梦难园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新时期中越互动关系:从正常化到全面战略伙伴 |
第一节 共有利益驱使下的中越全方位合作 |
一、 中越互动模式的变迁过程 |
二、 新时期中越全面合作:原则、机制与收益 |
第二节 中越合作中的利益竞争:基于多维变量的分析 |
一、 领土主权争端:影响双边合作最大的结构性矛盾 |
二、 历史情结与未来不确定性产生的信任缺失 |
三、 国内政治发展对双边合作的进程的影响 |
四、 双边经贸互动中的贸易失衡 |
五、 台湾:渐行渐远的变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斗争到合作:越美互动模式变迁 |
第一节 美越互动模式变迁之:从夙敌到战略伙伴 |
一、 越美互动的起源 |
二、 冷战时期的越美关系:对立贯穿始终 |
三、 后冷战时期越美双边互动:从破冰、接触到建交 |
第二节 超越国家关系建构:美越朝向战略伙伴 |
一、 铸剑为犁:认知转换下的越美双边经贸高潮 |
二、 从建设性伙伴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转变 |
三、权力平衡下越美军事与安全合作 |
第三节 金兰湾:天然良港 花落谁家? |
一、金兰湾与 “越美同盟”? |
二、 越南对越美同盟猜测及金兰湾去向的回应 |
第四节 历史纠葛与现实羁绊:影响美越关系变量分析 |
一、 美越行动的根源:利益趋同还是相互倚重? |
二、 结构性矛盾对越美关系的羁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越三边博弈与互动-以南海争端为视角 |
第一节 海洋划界与中越南海争端迭起 |
一、 海洋划界与中越南海主权争端尖锐化 |
二、 中越美三边互动,南海回归和平解决轨道 |
第二节 越南对华博弈战略:内外兼修 |
一、 越南南海争夺的国内战略 |
二、 越南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博弈的外交战略 |
三、 越南南海博弈:三个关键词 |
四、 越南认可的南海争端解决的规范 |
第三节 中国的政策底线与策略 |
一、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政策底线 |
二、中国对南海问题的策略 |
三、中越两种博弈模式的困境 |
第四节 美国对南海的介入及利益诉求 |
一、 从置身事外到高调介入 |
二、 美对中越南海争端策略 |
三、 美国的利益界定与诉求 |
四、 中美越三边:能否超越刺激反应的恶性竞争? |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中、美、越三边互动关系:缺失与建构 |
第一节 中、美、越三边权力结构非对称政治学 |
一、 中美越三边非对称的政治学 |
二、 中美在越南的影响力初步比较 |
第二节 权力博弈与中、美、越三边良性互动关系缺失 |
一、 美越对中国战略互信的缺失及其区域联合显性化 |
二、 中越战略互信缺失越南防范中国 |
三、 越美区域战略上的联合制华 |
四、 中越意识形态共性及其对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疑惧 |
五、 中美两个大国对越南作用忽视的可能性 |
六、 “零和”博弈思维的危害性 |
第三节 利益冲折与中、美、越良性互动关系建构 |
一、 良性互动要求中、美、越三方以合作求共赢 |
二、 建立互信措施是良性互动的前提 |
三、 互动规范、机制构建是良性互动保证 |
四、 建立互信加强区域合作是互动建构的必经之路 |
本章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鸣谢 |
后记 |
四、农德孟强调加强理论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越南政治体制革新研究[D]. 贾秋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自身建设与反腐斗争:越南共产党迈向百年的政治基石[J]. 于洪君. 党政研究, 2021(02)
- [3]21世纪以来越南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研究[D]. 田莉. 郑州大学, 2020(02)
- [4]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共执政党建设及启示[D]. 汤国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党关系的发展及评估[J]. 王娟娟. 红广角, 2018(02)
- [6]冷战后南海周边主要双边关系研究 ——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差异性关系探究[D]. 王峥. 外交学院, 2017(09)
- [7]越南选举制度改革:历程、特征与展望[J]. 刘旭东. 东南亚研究, 2016(01)
- [8]论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2003-2012)[D]. 吴德识.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9]从越共政治变革看改革的终极意义——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保持清醒与坚定[J]. 潘金娥.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01)
- [10]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D]. 蒋玉山. 暨南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