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明防火涂料研究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唐工凡[1](2021)在《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膨胀型阻燃涂料可有效提高材料的火安全性能,从根本上遏制火灾的蔓延,减少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但是大部分传统膨胀型阻燃涂料仍存在吸水性强,相容性、分散性差等缺点,在服役过程中受紫外线照射、湿热循环等多方面环境老化因素综合作用,不仅影响涂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还会使其阻燃性能显着下降,成为潜在安全隐患,限制着其使用范围和服役寿命。本文首先以聚磷酸铵、尿素、环糊精、水性聚氨酯树脂和聚丙烯酰胺作为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在此配方上依次通过硅油疏水改性、铝钛复合偶联剂表面改性等方法以期增强涂料的疏水性,并且引入白炭黑、加入纳米氧化锌作阻燃协效剂和紫外吸收剂,以提高涂料的抗老化性能。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抗老化膨胀型阻燃涂料(Z-IFRC),并依据国标规定涂覆方法涂刷于木质胶合板,制备出阻燃复合材料Z-IFRC-W。其次对Z-IFRC-W进行人工加速老化测试(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环境),最后对老化后的Z-IFRC-W分别进行了CONE测试、SEM测试、TG分析、热解动力学分析、XRD分析、抗压强度测试及水接触角测试,研究老化环境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传统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上,掺入0.5 wt%的硅油,0.8 wt%的白炭黑,2.0 wt%的纳米氧化锌以及选用型号125的铝钛复合偶联剂,由此配方制备的膨胀型阻燃涂料阻燃性能最佳。通过CONE测试结果表明,经紫外线老化、氙灯老化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后,Z-IFRC-W的p HRR分别增加了101%、88%和102%,未添加纳米氧化锌的复合材料(IFRC-W)的p HRR分别增加了125%、92%和112%。两种复合材料的产烟量、CO2释放量和耗氧量均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逐渐上升,证实复合材料的火安全性能下降。通过SEM测试观察到老化后的复合材料炭层致密程度和完整性逐渐下降,但Z-IFRC-W微观结构完整性优于IFRC-W,证明纳米氧化锌可提高阻燃复合材料的抗老化性。通过TG分析发现,紫外线老化与氙灯老化使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残炭率逐渐下降,表观活化能E减少证明热分解速率加快,同时XRD图谱表明材料的无定形物质含量也有所下降。通过测试燃烧后复合材料的抗压应变力得知,在形变量为30mm时,经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的复合材料的Z-IFRC-W最大应变力分别降低了76%、51%和59%,IFRC-W的最大应变力分别降低了73%、59%和65%。通过水接触角测试可知,经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后的Z-IFRC-W水接触角分别降低了31%、32%和42%,IFRC-W的水接触角分别降低了36%、38%和44%。综上所述,本文制备的抗老化阻燃复合材料Z-IFRC-W比IFRC-W具有更高的火安全性,纳米氧化锌具有较好的抗紫外辐射性能,减少了老化后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上的损失。对复合材料在三种老化环境中进行相同时长的老化测试,对比三种老化环境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其影响强弱程度排序结果为:紫外线老化影响程度>高低温湿热交变环境影响程度>氙灯老化影响程度,该老化规律对于后续研发耐候高效的IFRC并进一步提升阻燃材料的火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郭恩霞[2](2021)在《钢结构用水性环氧基膨胀涂料防火和抑烟性能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结构具有高强度、易成型、成本低、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海洋施工平台、桥梁、建筑等领域。然而,钢结构具有不耐高温的缺点,在450-580℃时力学性能塌缩,承载能力显着降低。因此,需要对钢结构进行防火处理。膨胀型超薄防火涂料环保、高效,对钢结构的热保护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选取水性环氧树脂(WEP)为成膜物质,探索了不同膨胀型阻燃体系对WEP涂层的热稳定性、防火性能、抑烟性能和耐盐水性能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1)合成了酸源、气源一体分子组氨酸二磷酸(LHP),将其与作为碳源的生物材料玉米秸秆粉(CS)复配组成膨胀阻燃体系。实验结果表明,LHP和CS的加入提升了涂料的热稳定性能、防火性能和抑烟性能。LHP和CS的加入使达到580℃的时间从30.7 min延长至42 min,同时有效改善了 WEP生烟量大的问题,烟雾释放速率(SPR)下降了 90.6%,总烟雾释放量(TSR)下降了 98.1%。通过分析残炭,发现LHP/CS的引入提升了炭层中O、P元素的含量,促进了炭层的形成和膨胀,使之更为均匀、致密并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从而更好地保护钢结构。(2)合成了二维片层结构α-磷酸锆(ZrP),研究了 ZrP与聚磷酸铵(APP)的协效作用。测试结果表明,APP/ZrP的加入提升了涂料的热稳定性能、防火性能、抑烟性能和耐盐水性能。二者的引入使涂层保护下钢板背温达到580℃的时间由30.7 min延长至43.2 min,SPR下降幅度达81.2%,CO释放速率(COP)下降幅度幅度达60.5%。炭层分析表明,APP和WEP组成了膨胀阻燃体系,同时APP和ZrP反应生成了 ZrP2O7,对炭层起到了增强作用。此外,6wt%ZrP的加入使3%NaCl水溶液浸泡42 d后的涂层吸水率下降了 51.7%,改善了涂层起皱、起泡现象。(3)通过插层三聚氰胺(MEL)扩大了 ZrP的片层间距,制得了三聚氰胺改性ZrP(MZrP)。MZrP与WEP涂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和APP具有协效作用,改善了涂层热稳定性能、防火性能、抑烟性能和耐盐水性能。二者的加入钢板背温达到580℃的时间由30.7 min延长至44 min;6 wt%添加量的MZrP使涂层热释放速率(HRR)下降了 79.5%,SPR由下降了 81.5%。炭层分析表明APP和MZrP生成了 ZrP2O7等结晶物质,对炭层起到增强作用。同时,MZrP的加入抑制了涂层在3%NaCl水溶液浸泡时的起皱、起泡现象。(4)制备了 WEP/Al(OH)3、WEP/Mg(OH)2、WEP/CaCl2、WEP/CaCO3和WEP/ZrP五种防火涂料,发现涂料经过煅烧后的残炭形成的核壳结构提升了炭层强度,其中WEP/Mg(OH)2炭层强度最高。对炭层分析结果表明,Mg(OH)2、CaCO3、CaCl2的加入不改变原有炭层的结晶行为,Al(OH)3则和APP生成了 Al(PO3)3,ZrP和APP生成了 ZrP2O7。选取五种涂料中炭层强度最高WEP/Mg(OH)2作为有机相,通过云母纸与硅系无机防火涂料相结合,制备了有机-无机复合涂料。复合涂料结合了无机涂料和有机涂料的优势,使钢板背温达到580℃的时间延长至46.0 min。
冯伟华[3](2019)在《水性环氧树脂基海洋平台钢结构膨胀防火涂料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结构海洋平台用于海洋中石油和天然气的采集工作,火灾的形成主要是由井喷引起,在海洋环境中,火灾一旦发生逃生较困难,钢结构虽然属于不燃材料,但是由于钢结构的热传导系数较大,强度模量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当温度达到600℃,钢结构的强度完全丧失,失去支撑作用,使得建筑有坍塌的危险,造成极大的人员损失与经济损失,所以延长钢结构达到极限临界温度的时间,降低明火的蔓延速率,可以为救援提供更多的时间。水性超薄防火涂料,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仅需涂覆2 mm的厚度,即可在发生火灾时形成40-50 mm厚度的膨胀炭层,具有很好的隔热、减缓火灾蔓延的性能。所以在钢结构表面涂覆水性超薄防火涂料对钢结构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由于涂料应用于海洋环境,因此防火涂料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本研究以水性环氧乳液(EP)为成膜基体,APP/MEL/PER为膨胀体系,寻找了最佳的配方比例。通过添加耐高温的无机填料ZrN,与膨胀体系形成协效作用,提高防火阻燃性能。由于膨胀体系中APP、PER的耐水性较差,通过表面改性提高了 APP和PER的耐水性,从而提高了涂层的耐水性,能够在水中浸泡以后仍然保持较好的防火阻燃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选择APP、PER、MEL为膨胀体系的主要组分,进行正交试验。对炭层膨胀高度和极限防火时间进行正交结果分析,得出最佳影响因素和优水平。经过正交结果分析,对炭层膨胀高度的影响顺序是APP>MEL>PER。对极限防火时间的影响顺序为APP>PER>MEL。APP作为膨胀体系中的成炭催化剂,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MEL作为气源,能够产生大量的气体,所以对炭层的膨胀高度影响高于PER。极限防火时间与整体炭层有关,PER作为炭源,与成炭有关,所以对极限防火时间的影响大于MEL。最终得到膨胀体系APP/MEL/PER的最佳添加量,确定了各组分的配方。2.将氮化锆作为无机填料加入以APP/MEL/PER为膨胀体系的膨胀防火涂料中,研究其添加量对涂料防火性能的影响。通过极限防火测试和TGA分析,当ZrN的添加量为3%时,极限防火时间最长,达到61 min,并且残炭含量最高,涂层的热稳定性随ZrN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通过Cone测试得到,THR降低20.3%,TSP降低40.0%。随后通过SEM对炭层进行形貌观察,加入3%的ZrN后炭层更加致密。结合拉曼光谱分析和XRD分析,得到在高温情况下加入ZrN后有ZrP2O7和Ti0.8Zr0.2P2O7固溶体生成,发挥了凝聚相阻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炭层强度,使得炭层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后期的隔热性更好。3.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环氧树脂包覆的APP(EPAPP),利用酯化反应法得到季戊四醇C9马来酸酐共聚微球酯(PER-C9-MAH)。通过FTIR、TGA、SEM对其进行表征,成功制备了 EPAPP和PER-C9-MAH。并且通过接触角测试对其疏水性进行测试。将EPAPP和PER-C9-MAH添加到涂料中,明显提高了涂层的耐水性。在蒸馏水和5g/L的盐水中浸泡48h以后,涂层未出现起泡脱落的现象,涂层失重率分别降低到0.210%和0.275%。将浸泡水以后的涂层进行极限防火性能测试,涂层依然保持良好的防火性能,炭层膨胀程度良好。通过拉曼光谱分析和TGA分析可知,加入PER-C9-MAH微球后,炭层的石墨化程度增加,提高了炭层的强度及热稳定性。
施钧[4](2019)在《水性钢结构涂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采用涂料涂装的方法是解决钢结构不耐火和易被腐蚀问题的关键。因此,研制一种绿色环保,兼具防火、防腐双重功能的钢结构涂料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涂料性能的因素主要有成膜物质、膨胀体系、颜填料、涂膜工艺、涂料状态、涂膜结构等。其中,成膜物质、膨胀体系、颜填料是影响涂料性能的核心因素。研究了成膜物质、膨胀体系、颜填料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进而优化出一种性能优异的钢结构涂料。本文采用水性环氧乳液作为成膜物质,双季戊四醇、三聚氰胺、聚磷酸铵作为膨胀体系,可膨胀石墨、二氧化钛作为颜填料,配置一种水性钢结构涂料。首先,研究水性环氧树脂各组分不同配比对漆膜基本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水性环氧乳液各组分掺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漆膜基本性能和机械性能会随着固化剂的适当增加而增强,当水性环氧树脂用量:固化剂用量=1:1.25时漆膜性能最佳,当固化剂含量继续增加时反而影响涂料的性能;水性环氧树脂中的蒸馏水用量也会影响漆膜的性能,当水性环氧树脂用量:蒸馏水用量=1:1.25,漆膜性能最佳,当继续增加蒸馏水用量时,漆膜的粘度、抗冲击强度、硬度等都开始降低。其次,研究水性环氧乳液对涂料本身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耐火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水性环氧在涂料中的用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涂料的物理化性学能和耐火性能会随着乳液的加入而增强,当乳液用量达到35%左右时,涂料的表干时间、实干时间均会缩短,附着力为一级,涂层发泡快、结构整体性好、碳化层致密,耐火性能最佳。然后,研究膨胀体系的膨胀机理及膨胀体系各组分对涂料耐火性能的影响机理。采用热重分析法,对膨胀体系中各物质进行优选,并对膨胀机理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二氧化钛和可膨胀石墨的加入会大大提高涂料的耐火性能;膨胀体系按不同配比产生的协同作用对涂料的耐火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三聚氰胺:双季戊四醇:聚磷酸铵=10:5:6时,膨胀体系会产生更好的协同效果。最后,研究颜填料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及涂料各组分的协同作用对涂料耐火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可膨胀石墨及二氧化钛的加入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进行探究;采用正交试验对涂料各组分不同掺量对涂料整体的协同作用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可膨胀石墨及二氧化钛的加入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涂料在高温下的涂层结构稳定性和涂料的耐火性能。涂料各组分的协同作用会对涂料整体的耐火性能产生影响,当水性环氧乳液:膨胀体系:颜填料:无极阻燃剂:防锈剂=25:45:4:2:3时体系耐火性能最佳,其平均耐火极限达到89min,符合耐火性能标准。涂料的耐腐蚀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张其[5](2018)在《基于磷酸脒基脲和季戊四醇磷酸酯协效阻燃木材涂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膨胀型水性木材阻燃涂料具有制备简单、性能优良、环境友好的特点,在火灾发生时迅速形成膨胀保护层,可有效保护基材,降低火灾的危害性。但现有产品多不透明,会覆盖涂饰木材的美丽纹理。本文以三聚氰胺脲醛树脂(MUF)为成膜物质,季戊四醇磷酸酯(PEPA)和磷酸脒基脲(GUP)复配物为阻燃物质,水为溶剂,制备了一种水性透明膨胀型阻燃涂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EPA的水溶解度较差,影响了其在水基涂料中的应用。为了提高季戊四醇磷酸酯在中水溶解度,本论文探讨了乙二醇、季戊四醇(PER)和磷酸脒基脲(GUP)对季戊四醇磷酸酯(PEPA)水溶解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乙二醇和季戊四醇及GUP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PEPA的水溶解度,但是通过燃烧试验得出乙二醇和季戊四醇对涂料的阻燃性能都表现出不利方面:1)乙二醇添加到阻燃涂料中后,涂料在燃烧试验20秒处出现了明火焰,影响实际应用;2)季戊四醇的添加导致涂料在燃烧后碳层发泡受阻,不能形成良好的发泡碳层;3)在50℃下,GUP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PEPA在水中的溶解,阻燃涂料在燃烧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能,并使GUP-PEPA阻燃体系涂料的酸性减弱。(2)研究了 PEPA与GUP配比对涂料的膨胀度、残炭率、酸度及透明度的影响,并确定了阻燃体系的最佳配比为n(GUP):n(PEPA)=1.8:1。利用优选配方涂料对胶合板基材进行涂覆,获得阻燃胶合板(Ply-C)。采用热重(TG)和锥形量热仪(CONE)对Ply-C、胶合板素板(Ply-A)以及仅MUF涂覆的胶合板(Ply-B)的热分解、燃烧特性以及残炭形貌进行了对比分析。PEPA、GUP与MUF各涂料组分以及涂料固化涂层的TG结果表明,阻燃涂层的热失重范围大,且主要发生在150~300℃之间,与木材的热分解温度(200~260℃)非常匹配。这就意味着在整个木材分解过程中,MUF和GUP热解气态产物可作为气源发挥气相稀释的作用,PEPA及GUP同时作为酸源,催化脱水作用明显,促进了季戊四醇以及木材表面基体的碳化,从而在木材表面形成了致密的膨胀炭层,阻隔热量的传递,有效地保护了基材。三组分在燃烧过程中相互协作,表现出良好的连续反应,说明GUP-PEPA是一种有效的木材阻燃体系。与Ply-A、Ply-B相比,Ply-C的热释放速率、烟释放速率显着降低,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抑烟性能。SEM分析表明,燃烧后的胶合板Ply-C木材结构完整,膨胀炭层表面致密性良好。综上所述,PEPA协同GUP能够合成性能优异得到透明膨胀阻燃木材涂料。
李佳朋,刘宁,王奉强,王清文[6](2018)在《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基阻燃涂料的研究进展及趋势》文中提出分析了氨基树脂作为透明膨胀型阻燃涂料成膜物质的优势,综述了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基阻燃涂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现阶段该涂料产品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基阻燃涂料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了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基阻燃涂料的研究重心已从关注其理化性能和膨胀阻燃性能,逐渐转向探求技术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刘雪莲[7](2017)在《水性氨基树脂透明防火涂料的制备与燃烧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工作研究了透明防火涂料阻燃剂体系中成炭剂及三源一体阻燃体系,重点研究了防火涂料的阻燃性能、生烟量、膨胀效果以及成炭质量。首先,将水性环氧树脂(WEP)与磷酸(o-PA)、尿素(U)反应,制备了水性环氧磷酸铵酯(WNPPE)阻燃剂,并将其与三聚氰胺-尿素-甲醛共聚树脂(MUF)复配,探究了 WEP添加量对WNPPE阻燃性能的影响。发现,当o-PA:U:WEP=25:40:3时,获得的WNPPE的阻燃效果最佳,耐燃时间为57 min,烟密度等级为28.6,此时的剩碳量和剩碳质量都大大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分别将WEP、o-PA、U单独加入并与MUF树脂构成防火体系时的协同效率不及WNPPE与MUF树脂所构成的体系,从而使得阻燃效率大大降低。其次,制备了淀粉磷酸铵酯(SNPPE)阻燃剂,并将其与三聚氰胺-尿素-甲醛共聚树脂(MUF)复配,发现,随着淀粉添加量的增加,耐燃时间延长,生烟量降低,但当淀粉添加量达到30.0 g后,耐燃时间和生烟量不再有显着变化。进一步探究SNPPE30在MUF树脂中的阻燃效果,发现随着SNPPE30添加量的增加涂层的透明度下降,但阻燃效果变好,当阻燃剂的添加量达到66.7%时,耐燃时间达到了 89min,烟密度等级降至15.7,残炭量和残炭质量都大大提高。最后,制备了水性环氧磷酸酯(WPPE)和淀粉磷酸酯(SPPE)阻燃剂,从涂层的透明性及阻燃性上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在耐燃时间上并无明显差异,且均满足透明防火涂料国家一级耐火标准。相比之下,水性环氧磷酸酯涂层的透明度较佳,可溶性淀粉磷酸酯涂层的成炭质量较好。
李佳朋[8](2017)在《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木材阻燃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透明膨胀型水性木材阻燃涂料具有性能优良、使用简便、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特点,可在火灾发生时有效保护基材,降低火灾危害;其透明性适用于各种对饰面要求条件较高的场所。本文以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MUF)为成膜树脂,季戊四醇(PER)为成炭剂,磷酸为脱水成炭催化剂,辅以添加阻燃抑烟性能优良的磷酸脒基脲(GUP),共同构成了膨胀型阻燃体系。从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基木材阻燃涂料的配方筛选、GUP的添加量对膨胀阻燃体系的影响、阻燃涂料的理化性能和燃烧性能评价分析、阻燃涂层和炭层的红外光谱分析和微观结构表征、阻燃涂料具体热解过程等内容展开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变量试验等,以MUF树脂为成膜树脂,以PER-GUP-磷酸为膨胀阻燃体系,得到透明性良好、阻燃效果优秀的透明膨胀阻燃涂料配方,制备出透明膨胀型水性阻燃涂料。当GUP与磷酸的比例低于c34:d31时,涂料的涂层透明度、成膜状态会受到影响,而影响阻燃效果;当GUP与磷酸的比例高于c37:d31时,GUP会在涂层表面形成结晶,影响涂层的透明度,造成炭源与酸源的比例不协调,炭层过度膨胀,结构松软不致密,使炭层的耐燃性下降。(2)通过理化性能检测方法,自制涂料的贮存稳定性无异常,表干时间为1h,实干时间为40h,涂层硬度为3H,附着力强度等级为0-1级,双组份混合后有效使用时间为27min,与透明塑料薄板的色差值相差0.1016。(3)通过CONE分析,相比于市售阻燃涂料板、成膜树脂板和素板,自制涂料板的热释放量THR、烟释放量TSP、火灾性能指数FPI、一氧化碳释放速率PCO、二氧化碳释放速率PCO2均是最低,同时,剩余物质量Mass最高,能够有效保护基材,表现出优秀的阻燃抑烟性能。(4)通过SEM分析,可知自制涂料的涂层为多组分组成的有序整体,有规律的组分排列是涂料的透明的原因之一;自制涂料的炭层表面结构均匀、内部形态稳定、整体致密封闭,表现出较好的阻燃效果。(5)通过FTIR分析和TG分析,能够大体总结出自制涂料在燃烧过程中的阻燃过程,可知GUP和磷酸的协同加入使涂料内部在不同温度区间均有稳定持续的脱水催化剂供应,为炭层的持续脱水发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使炭层炭化更加彻底,保障了涂料的阻燃性能。
王新钢,张泽江,孟东伟,吴冬平[9](2016)在《水性透明木材防火涂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制了一种木结构古建筑用水性透明膨胀型防火涂料,制备试样并进行性能测试,取得基本配方。微调后进行了中试生产,性能检测表明,其性能超过国家标准要求。实木板和微型木屋实体火灾试验表明,该涂料可对木结构建筑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木结构建筑燃烧之后炭化层容易修复。该涂料在贵州古民居上进行了实际应用,不仅保持了古民居的古色古香,而且实现了古民居的防火阻燃。
李晓英[10](2013)在《成炭剂对水性膨胀型透明防火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档木质产品已成为现代人们室内装饰的最佳选择。如何既保证木质产品原貌,同时又降低其可燃性成为现在科学研究的重点。透明防火涂料是集装饰性和防火性于一体的功能性涂料,不仅能够保持基材原有纹理和色泽,又能提高材料的耐火能力。本课题组在综合考虑酸源,碳源和气源三种阻燃要素条件下,选用氨基树脂(MUF)为基体树脂,改性酸式磷酸酯(PRA)为固化剂,合成了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双组份水性膨胀型透明防火涂料,并研究了两组分的组成、比例及氨基树脂固含量等因素对漆膜性能的影响。采用大板燃烧法、热分析法探讨了阻燃机理。实验结果如下:1)增加PRA中季戊四醇的含量使得样品升温速率减慢,且剩炭率明显增强,有利于提高漆膜的阻燃性能;多羟基含量的季戊四醇与P2O5的酯化反应更完全,生成的磷酸酯树脂分子量增大,与MUF固化时可形成具有更大网状结构的漆膜,有利于提高漆膜的耐水性。2)适量的增加PRA中1,4丁二醇缩水甘油醚(BDE),减少环氧树脂E-51(E-51)的含量,可增加漆膜中阻燃元素磷的含量,提高漆膜的阻燃性能;同时,由于BDE分子中含有大量柔性链段,固化后在样品内部形成紧密的网状结构,使得耐水性明显增强。3) MUF作为基体树脂,其固含量及其与PRA的配比对漆膜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适当的MUF的固含量及其与PRA的配比,均有利于提高漆膜的阻燃性和耐水性。4)成炭剂季戊四醇代替部分正丁醇醚化的MUF,使样品的剩炭率明显增加,有利于形成优质的炭层,提高样品的阻燃性能,但由于季戊四醇中的亲水基团较多,故其耐水性变差。5)尿素作为气源,其引入使漆膜中气源充足,炭层厚度明显高,可有效隔绝火焰热量向底材的传递,提高阻燃性能。但尿素中含有亲水性的脲基,故其耐水性变差。
二、透明防火涂料研究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明防火涂料研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耐候膨胀型阻燃涂料的研究现状 |
1.2.1 膨胀型阻燃涂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偶联剂表面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3 硅油疏水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4 硅系协效剂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5 金属氧化物协效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6 老化环境对IFRC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2 实验样品制备及表征方法 |
2.1 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 |
2.1.1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组成 |
2.1.2 阻燃涂料基础配方的选定 |
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制备 |
2.2.4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涂覆 |
2.3 试样的表征方法 |
3 膨胀型阻燃涂料配方的耐候性优化 |
3.1 硅油疏水改性的膨胀型阻燃涂料 |
3.1.1 硅油改性IFRC的制备 |
3.1.2 性能测试结果 |
3.2 白炭黑协效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
3.2.1 白炭黑改性IFRC的制备 |
3.2.2 性能测试结果 |
3.3 偶联剂表面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
3.3.1 偶联剂表面改性IFRC的制备 |
3.3.2 性能测试结果 |
3.4 纳米氧化锌协效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
3.4.1 纳米氧化锌改性IFRC的制备 |
3.4.2 性能测试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紫外线老化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
4.1 试样制备 |
4.2 紫外线人工加速老化实验 |
4.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3.1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4.3.2 紫外老化后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
4.3.3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
4.3.4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
4.3.5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
4.3.6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
4.3.7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
4.3.8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9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
5.1 试样制备 |
5.2 氙灯人工加速老化实验 |
5.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5.3.1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5.3.2 氙灯老化后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
5.3.3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
5.3.4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
5.3.5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
5.3.6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
5.3.7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
5.3.8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9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
6.1 试样制备 |
6.2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实验 |
6.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6.3.1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6.3.2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
6.3.3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
6.3.4 高低温湿热交变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
6.3.5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6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钢结构用水性环氧基膨胀涂料防火和抑烟性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结构防火涂料 |
1.3 有机膨胀防火涂料 |
1.4 无机膨胀防火涂料 |
1.5 二维材料防火应用 |
1.6 生物材料防火应用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8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 |
2.3 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
2.3.2 热失重测试 |
2.3.3 粒径分析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2.3.5 极限防火时间测试 |
2.3.6 锥形量热测试 |
2.3.7 烟密度测试 |
2.3.8 拉曼光谱测试 |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2.3.10 X射线衍射 |
2.3.11 耐盐水测试 |
第三章 组氨酸二磷酸和玉米秸秆粉在水性环氧基防火涂料中的应用 |
3.1 LHP的制备及表征 |
3.1.1 LHP的制备方法 |
3.1.2 LHP的化学结构分析 |
3.1.3 LHP的形貌和粒径分析 |
3.1.4 LHP的热稳定性分析 |
3.2 CS的制备及表征 |
3.2.1 CS的形貌和粒径分析 |
3.2.2 CS的热稳定性分析 |
3.3 WEP/LHP/CS防火涂料的制备及表征 |
3.3.1 WEP/LHP/CS防火涂料的制备 |
3.3.2 WEP/LHP/CS防火涂料热稳定性分析 |
3.3.3 WEP/LHP/CS防火涂料防火性能分析 |
3.3.4 WEP/LHP/CS防火涂料抑烟性能分析 |
3.3.5 WEP/LHP/CS防火涂料残炭分析 |
3.3.6 WEP/LHP/CS防火涂料防火/抑烟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磷酸锆和聚磷酸铵在水性环氧基防火涂料中的应用 |
4.1 ZrP的制备及表征 |
4.1.1 ZrP的合成方法 |
4.1.2 ZrP的化学结构分析 |
4.1.3 ZrP的热稳定性分析 |
4.1.4 ZrP水溶液的丁达尔效应 |
4.2 WEP/APP/ZrP防火涂料的制备及表征 |
4.2.1 WEP/APP/ZrP防火涂料的制备 |
4.2.2 WEP/APP/ZrP防火涂料的表面形貌 |
4.2.3 WEP/APP/ZrP防火涂料热稳定性分析 |
4.2.4 WEP/APP/ZrP防火涂料防火性能分析 |
4.2.5 WEP/APP/ZrP防火涂料抑烟性能分析 |
4.2.6 WEP/APP/ZrP防火涂料残炭分析 |
4.2.7 WEP/APP/ZrP防火涂料防火/抑烟机理 |
4.2.8 WEP/APP/ZrP防火涂料耐盐水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聚氰胺插层磷酸锆和聚磷酸铵在水性环氧基防火涂料中的应用 |
5.1 MZrP的制备及表征 |
5.1.1 MZrP的合成方法 |
5.1.2 MZrP的化学结构分析 |
5.1.3 MZrP的热稳定性分析 |
5.1.4 MZrP水溶液的丁达尔效应 |
5.2 WEP/APP/MZrP防火涂料的制备及表征 |
5.2.1 WEP/APP/MZrP防火涂料的制备 |
5.2.2 WEP/APP/MZrP防火涂料的表面形貌 |
5.2.3 WEP/APP/MZrP防火涂料热稳定性分析 |
5.2.4 WEP/APP/MZrP防火涂料防火性能分析 |
5.2.5 WEP/APP/MZrP防火涂料抑烟性能分析 |
5.2.6 WEP/APP/MZrP防火涂料残炭分析 |
5.2.7 WEP/APP/MZrP防火涂料防火/抑烟机理 |
5.2.8 WEP/APP/MZrP防火涂料耐盐水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膨胀型有机-无机复合涂料防火性能研究 |
6.1 膨胀防火涂料成瓷化研究 |
6.1.1 无机填料/膨胀防火涂料的制备 |
6.1.2 无机填料/膨胀防火涂料的成瓷化 |
6.2 有机-无机复合防火涂料的制备及表征 |
6.2.1 膨胀型有机-无机复合防火涂料的制备 |
6.2.2 膨胀型有机-无机复合防火涂料防火性能分析 |
6.2.3 膨胀型有机-无机复合防火涂料防火机理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件 |
(3)水性环氧树脂基海洋平台钢结构膨胀防火涂料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结构的防火方法 |
1.3 防火涂料 |
1.3.1 防火涂料的定义与分类 |
1.3.2 膨胀防火涂料的发展 |
1.4 膨胀防火涂料的组成与研究进展 |
1.4.1 成膜物质的研究进展 |
1.4.2 无机填料的研究进展 |
1.4.3 膨胀体系的组成 |
1.5 膨胀体系在防火涂料中的作用机理 |
1.6 膨胀体系的研究进展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2.3 实验方案 |
2.3.1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制备及基础配方 |
2.3.2 防火涂料样品的制备 |
2.3.3 环氧树脂包覆APP(EPAPP)的制备 |
2.3.4 PER-C_9-MAH的制备 |
2.4 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 |
2.4.1 防火涂料的性能测试 |
2.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4 热失重分析(TGA) |
2.4.5 锥形量热分析(Cone) |
2.4.6 拉曼光谱分析 |
2.4.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8 涂层耐水性和耐盐水性测试 |
2.4.9 接触角测试 |
2.4.10 溶解度测试 |
2.4.11 水样磷含量测试 |
第三章 正交实验法膨胀体系的配方优化 |
3.1 正交实验方案的确定 |
3.1.1 实验因素及水平的确定 |
3.1.2 正交试验方案的确定 |
3.2 防火涂料的防火性能测试 |
3.3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3.1 膨胀高度的极差分析 |
3.3.2 极限防火时间的极差分析 |
3.4 对比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氮化锆对水性环氧膨胀防火涂料的影响 |
4.1 涂料配方表 |
4.2 极限防火时间测试 |
4.3 锥形量热分析(Cone) |
4.4 炭层形貌分析 |
4.4.1 锥形量热残炭形貌分析 |
4.4.2 极限防火时间测试残炭形貌分析 |
4.5 膨胀炭层的拉曼光谱测试 |
4.6 燃烧炭层的XRD表征 |
4.7 防火涂层的热性能分 |
4.8 防火涂料的防火机理分析 |
4.8.1 凝聚相分析 |
4.8.2 阻燃机理 |
4.8.3 防火涂料作用示意图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性APP和PER对膨胀防火涂料防火性能及耐水性能的影响 |
5.1 环氧树脂包覆聚磷酸铵(EPAPP)的表征 |
5.1.1 APP和EPAPP的溶解度测试 |
5.1.2 EPAPP的红外表征 |
5.1.3 APP和EPAPP的热重分析 |
5.1.4 APP和EPAPP的微观形貌分析 |
5.1.5 APP和EPAPP的接触角分析 |
5.2 PER改性C_9-MAH共聚实心小球 |
5.2.1 PER-C_9-MAH的红外谱图 |
5.2.2 PER-C_9-MAH的热稳定性分析 |
5.2.3 PER-C_9-MAH的扫描电镜分析 |
5.2.4 PER-C_9-MAH的接触角分析 |
5.3 EPAPP和PER-C_9-MAH对涂料防火性能的影响 |
5.3.1 耐水性防火涂料的实验配方 |
5.3.2 EPAPP和PER-C_9-MAH的极限防火性能的测试 |
5.3.3 膨胀炭层的宏观和微观分析 |
5.3.4 不同配方涂层的热稳定性分析 |
5.3.5 PER-C_9-MAH微球的燃烧炭层的拉曼光谱分析 |
5.4 涂层的耐水性和耐盐水性研究 |
5.4.1 涂层浸泡蒸馏水和盐水测试 |
5.4.2 耐水实验后水样状态及含磷量测试 |
5.4.3 耐水实验后涂层的防火性能测试 |
5.4.4 宏观炭层以及炭层状态与钢板背温的关系 |
5.4.5 燃烧炭层的XRD分析 |
5.4.6 涂层耐水机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附件 |
(4)水性钢结构涂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性钢结构涂料国内研究现状 |
1.3.2 水性钢结构涂料国外研究现状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1.1 水性钢结构涂料主要成分的优选 |
2.1.2 水性钢结构涂料主要原料 |
2.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1 电子天平 |
2.2.2 球磨仪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4 干燥箱 |
2.2.5 热重/差热综合热分析仪 |
2.3 涂层基材的预处理 |
2.4 原料预处理 |
2.5 水性钢结构涂料的配制 |
2.5.1 水性钢结构涂料的基本配方 |
2.5.2 涂料的制备流程 |
2.6 水性钢结构涂料性能的测试 |
2.6.1 水性钢结构涂料物理、化学性能的测试 |
2.6.2 水性钢结构涂料耐火及耐腐蚀性能测试 |
2.6.3 热重分析 |
2.6.4 微观结构分析 |
3 水性环氧乳液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引言 |
3.1 固化剂的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1.1 固化剂的用量对漆膜粘度的影响 |
3.1.2 固化剂的用量对漆膜固含量的影响 |
3.1.3 固化剂的用量对漆膜转化率的影响 |
3.1.4 固化剂的用量对漆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3.2 固化剂的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2.1 蒸馏水的用量对漆膜粘度的影响 |
3.2.2 蒸馏水的用量对漆膜固含量的影响 |
3.2.3 蒸馏水的用量对漆膜转化率的影响 |
3.2.4 蒸馏水的用量对漆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 水性环氧乳液对涂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3.4 水性环氧乳液对涂料化学性能的影响 |
3.5 水性环氧乳液对涂料耐火性能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4 膨胀组分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引言 |
4.1 膨胀机理的探究 |
4.2 膨胀体系各组分对涂料耐火性能的影响 |
4.3 膨胀体系协同作用对涂料耐火性能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5 颜填料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引言 |
5.1 可膨胀石墨对涂料耐火性能的影响 |
5.2 可膨胀石墨掺量不同时涂料结构微观形貌(SEM)分析 |
5.3 二氧化钛对涂料耐火性能的影响 |
5.4 涂料整体防火及防腐蚀性能的评估 |
5.4.1 涂料整体耐火性能的评估 |
5.4.2 涂层的防腐性能的评估 |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磷酸脒基脲和季戊四醇磷酸酯协效阻燃木材涂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木材阻燃剂的阻燃原理 |
1.2 防火涂料的分类 |
1.3 膨胀型阻燃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成膜物质-氨基树脂透明阻燃涂料的发展趋势 |
1.5 季戊四醇磷酸酯(PEPA)膨胀型阻燃剂研究 |
1.6 磷酸脒基脲(GUP)阻燃剂研究进展 |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2 阻燃涂料的pH调节及PEPA溶解度改善研究 |
2.1 引言 |
2.2 原料及仪器 |
2.3 涂饰方法 |
2.4 实验内容 |
2.4.1 阻燃涂料各组分pH值的测定 |
2.4.2 乙二醇提高PEPA在涂料中的溶解度 |
2.4.3 PER提高PEPA在涂料中的溶解度 |
2.4.4 涂料配制温度提高PEPA在水中的溶解度 |
2.5 本章小结 |
3 配方的优化及透明膨胀型阻燃涂料的阻燃激励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3 涂料的制备 |
3.4 性能测试方法 |
3.4.1 膨胀度及残炭率测试 |
3.4.2 透明度的测试 |
3.4.3 分光测色仪测定涂料透明度 |
3.4.4 贮存稳定性 |
3.4.5 表干时间和实干时间 |
3.4.6 涂层硬度测试 |
3.4.7 涂膜附着力 |
3.4.8 涂层耐水性测试 |
3.4.9 涂料细度测试 |
3.4.10 涂料固含量测试 |
3.4.11 热重分析 |
3.4.12 热重-红外连用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透明膨胀型阻燃剂的膨胀性能及残炭率 |
3.5.2 透明膨胀型阻燃剂的透明度分析 |
3.5.3 分光测色仪分析 |
3.5.4 理化性能结果与分析 |
3.5.5 透明膨胀型阻燃涂料各组分以及涂层热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透明膨胀型阻燃涂料的阻燃抑烟性能 |
4.1 引言 |
4.2 原料与设备 |
4.3 涂料制备 |
4.4 性能测试 |
4.4.1 燃烧性能 |
4.4.2 FTIR红外光谱测试 |
4.4.3 扫描电镜测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透明膨胀型木材阻燃涂料的阻燃性能 |
4.5.2 质量变化参数 |
4.5.3 透明膨胀型木材阻燃涂料的抑烟性能 |
4.5.4 FTIR红外分析及SEM扫描电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基阻燃涂料的研究进展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国外研究进展 |
1.2 国内研究进展 |
1.2.1 含卤有机磷酸酯为催化成炭剂的氨基树脂基膨胀阻燃涂料 |
1.2.2 传统膨胀阻燃体系参与固化等化学反应的氨基树脂基膨胀阻燃涂料 |
1.2.3 含改性酸式磷酸酯 (PRA) 的氨基树脂基膨胀阻燃涂料 |
1.2.4 含改性季戊四醇磷酸酯 (PEPA) 的氨基树脂基膨胀阻燃涂料 |
1.2.5 其他类型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基阻燃涂料 |
2 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基阻燃涂料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2.1 存在的问题 |
2.2 发展趋势 |
3 结语 |
(7)水性氨基树脂透明防火涂料的制备与燃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木结构火灾的特点 |
1.3 木结构阻燃的方法 |
1.4 透明防火涂料 |
1.4.1 透明防火涂料的定义 |
1.4.2 透明防火涂料的分类 |
1.4.3 透明防火涂料的研究现状 |
1.4.3.1 国内研究现状 |
1.4.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4 透明防火涂料研究趋势 |
1.5 膨胀型阻燃剂(IFR) |
1.5.1 膨胀型阻燃剂的三要素 |
1.5.1.1 酸源 |
1.5.1.2 碳源 |
1.5.1.3 气源 |
1.5.2 膨胀型阻燃剂的特点 |
1.5.3 膨胀型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
1.5.4 膨胀型阻燃剂的分类 |
1.5.5 膨胀型阻燃剂的发展趋势 |
1.6 磷酸铵酯阻燃剂 |
1.7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7.1 主要工作 |
1.7.2 研究思路 |
1.7.3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3 实验制备 |
2.3.1 阻燃剂的制备 |
2.3.1.1 水性环氧磷酸铵酯阻燃剂的制备 |
2.3.1.2 淀粉磷酸铵酯阻燃剂的制备 |
2.3.1.3 磷酸酯阻燃剂的制备 |
2.3.2 防火涂料及测试样板的制备 |
2.3.2.1 磷酸铵酯防火涂料及测试样板的制备 |
2.3.2.2 磷酸酯防火涂料及测试样板的制备 |
2.4 性能测试 |
2.4.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
2.4.2 酸值的测定 |
2.4.3 大板燃烧法 |
2.4.4 建材烟密度箱测试 |
2.4.5 热失重分析(TGA) |
2.4.6 炭层结构分析 |
2.4.7 锥形量热(CONE)分析 |
2.4.8 马弗炉煅烧 |
2.4.9 涂层理化性能测试 |
第三章 水性环氧磷酸铵酯/氨基树脂透明防火涂料阻燃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阻燃剂的基本性能 |
3.2.2 阻燃剂的红外表征(FT-IR) |
3.2.3 涂层的理化性能 |
3.2.4 大板燃烧分析 |
3.2.5 炭层膨胀行为分析 |
3.2.6 防火涂料的生烟量分析 |
3.2.7 涂层的热性能分析 |
3.2.8 炭层结构分析 |
3.2.8.1 炭层宏观结构分析 |
3.2.8.2 炭层微观结构分析 |
3.2.9 共混型与反应型防火涂料的性能对比 |
3.2.9.1 耐燃时间的对比 |
3.2.9.2 涂层的热稳定性分析 |
3.2.9.3 生烟量的对比 |
3.2.9.4 产热量的对比 |
3.2.9.5 炭层结构的对比 |
3.2.9.6 成炭机理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淀粉磷酸铵酯/氨基树脂透明防火涂料阻燃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反应条件对阻燃剂性能的影响 |
4.2.2 反应条件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3 原料配比对阻燃剂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4 阻燃剂的红外表征(FTIR) |
4.2.5 涂层的理化性能 |
4.2.6 涂层热稳定性分析(TGA) |
4.2.7 涂层的防火性能 |
4.2.8 生烟量分析 |
4.2.9 炭层结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磷酸酯/氨基树脂透明防火涂料阻燃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磷酸酯阻燃剂的红外表征 |
5.2.2 磷酸酯阻燃剂的理化性质 |
5.2.3 防火涂料的理化性能 |
5.2.4 防火涂料的阻燃性能 |
5.2.5 防火涂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
5.2.6 防火涂料的生烟量分析 |
5.2.7 炭层的结构分析 |
5.2.7.1 炭层宏观形貌分析 |
5.2.7.2 炭层微观形貌分析(SEM)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录 |
(8)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木材阻燃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阻燃涂料的分类 |
1.2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发展概况 |
1.3 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阻燃涂料的发展概况 |
1.3.1 氨基树脂作为涂料成膜物质的优缺点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3.3 国内研究进展 |
1.3.4 氨基树脂透明阻燃涂料中存在的问题 |
1.3.5 氨基树脂透明阻燃涂料的发展趋势 |
1.4 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阻燃涂料的基本组成 |
1.5 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阻燃涂料的阻燃机理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阻燃涂料的配方筛选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阻燃涂料的制备及涂饰工艺 |
2.3.1 阻燃涂料制备工艺 |
2.3.2 涂饰工艺 |
2.4 配方筛选方法 |
2.4.1 涂层观察 |
2.4.2 喷枪火焰燃烧测试 |
2.5 透明阻燃涂料的配方筛选 |
2.5.1 涂料主要组分的选用 |
2.5.2 配方的初步筛选 |
2.5.3 配方的优化 |
2.5.4 配方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阻燃涂料的理化性能 |
3.1 贮存稳定性 |
3.2 表干和实干时间 |
3.3 涂料硬度测定 |
3.4 附着力强度等级测定 |
3.5 双组份涂料的有效使用时间 |
3.6 涂层透明度测定 |
3.7 本章小结 |
4 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阻燃涂料的阻燃抑烟性能 |
4.1 透明膨胀型木材阻燃涂料的阻燃性能 |
4.1.1 点燃时间TTI |
4.1.2 热释放速率HRR |
4.1.3 总热释放量THR |
4.1.4 火灾性能指数FPI |
4.1.5 质量损失速率MLR |
4.1.6 残余物质量Mass |
4.2 透明膨胀型木材阻燃涂料的抑烟性能 |
4.2.1 烟释放速率SPR |
4.2.2 总烟释放量TSP |
4.2.3 比消光面积SEA |
4.2.4 CO产生速率PCO |
4.2.5 CO_2释放速率P_(CO_2) |
4.3 本章小结 |
5 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阻燃涂料的热解性能和炭层结构 |
5.1 FTIR分析 |
5.2 SEM分析 |
5.2.1 自制涂料涂层的SEM分析 |
5.2.2 市售涂料涂层的SEM图像分析 |
5.2.3 涂料炭层表面的SEM图像分析 |
5.2.4 涂料炭层内部的SEM图像分析 |
5.3 TG分析 |
5.3.1 不同涂料的热重曲线对比 |
5.3.2 自制涂料的膨胀体系各组分的热重曲线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水性透明木材防火涂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 防火涂料基本组成 |
2.1 成膜物质 |
2.2 膨胀耐火体系 |
2.3 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3 中试及性能测试 |
4 实体火灾实验 |
5 应用 |
6 结论 |
(10)成炭剂对水性膨胀型透明防火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防火涂料的简介 |
1.2 防火涂料的防火机理 |
1.2.1 非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防火机理 |
1.2.2 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防火机理 |
1.3 水性膨胀型防火涂料的组成 |
1.4 水性膨胀型透明防火涂料的研究现状 |
1.5 酸式磷酸酯树脂(PRA)固化剂的研究进展 |
1.6 氨基树脂(MUF)的合成机理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固化剂的合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固化剂的合成 |
2.1.4 漆膜的制备及样品性能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固化剂中季戊四醇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2.2 固化剂中 BDE 和 E-51 的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3 结论 |
第3章 氨基树脂的合成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氨基树脂(MUF)的合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固含量的氨基树脂与固化剂的不同配比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2.2 季戊四醇醚化的氨基树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2.3 MUF 中尿素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3 结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透明防火涂料研究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D]. 唐工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钢结构用水性环氧基膨胀涂料防火和抑烟性能提升研究[D]. 郭恩霞.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水性环氧树脂基海洋平台钢结构膨胀防火涂料的制备研究[D]. 冯伟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水性钢结构涂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施钧.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基于磷酸脒基脲和季戊四醇磷酸酯协效阻燃木材涂料研究[D]. 张其.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6]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基阻燃涂料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 李佳朋,刘宁,王奉强,王清文. 涂料工业, 2018(01)
- [7]水性氨基树脂透明防火涂料的制备与燃烧性能研究[D]. 刘雪莲.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3)
- [8]透明膨胀型氨基树脂木材阻燃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佳朋.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5)
- [9]水性透明木材防火涂料研究[J]. 王新钢,张泽江,孟东伟,吴冬平.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6(11)
- [10]成炭剂对水性膨胀型透明防火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D]. 李晓英. 河北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