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期与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用药情况对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段莉[1](2021)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国内外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抑郁症作为仅次于老年痴呆而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随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趋于显着。但受确诊抑郁症筛选工具不同,样本来源、样本量、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抑郁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考虑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不显着,消化、循环等躯体化症状往往会误导医生进行大量的内科检查,导致70%~90%的患者会被漏诊,甚至误诊。此外,居家养老仍是我国老人及其家庭的首选养老方式,但因“4-2-1”家庭模式、子女工作节奏加快及居住距离的拉长、空巢家庭的增加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而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主流模式。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成为为居家及社区老人提供医疗照护及心理照护服务的第一个窗口。由此,本部分研究即应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现阶段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及其患病特点。2、抑郁症作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在老年群体中的患病率高达10%-20%,导致老人产生社交能力障碍、躯体活动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并大大增加共患痴呆等疾病的风险。目前有关老年抑郁症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研究和调查分析较多,主要集于临床疾病特征、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作用过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老年抑郁症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明确了预测老年抑郁症病情及转归的相关变量。但少有研究将探索视角放在将多个实际发挥作用的研究变量同时纳入影响体系,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由此,本研究以姜乾金教授提出的心理应激系统模型为理论框架,在文献回顾及课题组讨论的方式,筛选预测变量,并确定研究工具。最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结合生物、心理及社会学因素对受试老年群体抑郁水平的影响,构建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3、重性抑郁障碍作为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的患病群体,发病率近4.4%,且近十年来患者增速为18%,已成为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抗抑郁药物的正确使用及成功治疗是抑郁症患者减少残疾、预防疾病复发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鉴于临床仍有大量患者对抗抑郁制剂的治疗反应不敏感或无反应,多数学者还在致力于开发非典型抗抑郁药物、中药/植物制剂,并不断探索与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或从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角度探求抑郁症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的新途径。其他学者还根据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可接受性、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对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等观察指标,对比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由此,学者们以重性抑郁障碍和(或)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及效果探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并在有影响力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有所提高,论文数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本研究即应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探讨该研究主题的主要知识结构变化及主题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制定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是应用大样本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全科/家庭医生,存在签约服务关系老年居民抑郁症的患病率及患病特点。研究所选老年受试群体来自辽宁省6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共发放问卷826份,有效回收656份(有效回收率79.42%)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04例(31.1%),女性452例(68.9%)。2、第二部研究是基于上述流行病学调查样本取样过程,同时自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抑郁症受试群体完成问卷调查。具体共发放问卷936份,有效回收737份(有效回收率为78.74%)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13例(28.9%),女性524例(71.1%)。之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是自Pub Med数据库中提取2001-2018年间有关重性抑郁障碍及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具体应用“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Depressive Disorder,Major”以及“Drug therapy”/“Antidepressive Agents”主题词检索的方法,分三个年段(6年/阶段)导出文献检索结果,并综合应用书目共现分析、双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MDD药物治疗的主题趋势及知识结果进行探究。结果:1、第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分别用MINI、GDS、HAMD对656位受试老年社区居民进行筛查分析后发现,三种工具所对应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进一步卡方检验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居住方式、本人曾有精神疾病史、慢性疾病病史、职业类型、工作性质、本人经济收入、本人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体育锻炼及饮食习惯,共12个变量是影响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显着性因素(P<0.05)。2、第二部分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结果显示,对737位老年受试群体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回归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子女情况、精神疾病个人病史、老年人生活事件、睡眠质量、艾森克人格分型、低挫折的非理性信念、躯体化症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家庭功能及社会功能障碍、心理弹性坚韧、力量与乐观维度评分是影响老年人罹患抑郁症风险的显着因素。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进一步确认,社会功能障碍,躯体化症状为轻度及以上、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维度评分≥22分、睡眠质量差、心理弹性量表力量维度评分<26分、老年生活事件量表≥65分、心理弹性量表乐观维度得分<14分,以及神经质人格(抑郁质/胆汁质人格特质)特点可作为预测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统计检验该模型的分类正确判断率为89.4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10%、92.17%、81.94%、92.73%;ROC曲线下面积及95%可信区间为0.951(0.934-0.968)。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2007-2012年,2013-2018年,自Pub Med数据库检索到以MDD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分别为1577篇、2680篇、2848篇。战略坐标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要主题聚类是抗抑郁药物在病理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和神经生物化学方面作用机制的分析。这些主题在2007-2012年被抗抑郁药(辅助或未辅助心理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机理,以及基于脑影像学对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的分析所替代。之后,在2013-2018年,又被新型抗抑郁药物临床疗效分析,对有高危自杀风险MDD患者的早期识别及预防性干预,应用基因或生物标记预测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反应及临床疗效所替代。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发现,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ive agents)、第二代/不良反应(second-generation/adverse effects)、重性抑郁障碍/代谢(depressive disorder,major/metabolism)、心理治疗/方法(psychotherapy/methods)、脑(结构与功能)/药物作用(brain/drug effects)等主题词被认为是2007-2012年和2013-2018年的新兴研究热点。结论:1、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年居民的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即应用MINI、GDS及HAMD筛查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该老年群体心理卫生健康问题应受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精神)医疗卫生机构的密切关注。2、躯体化症状轻度及以上、个人阳性精神疾病病史、应激性生活事件多、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类型、低挫折耐受的非理性信念得分高、社会及家庭功能障碍是增大老人罹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心理弹性较好则是降低老年抑郁症发生风险的保护性因素。3、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包括的危险因素变量为社会功能发生障碍、躯体化症状显着、高应激生活事件水平、心理弹性水平低、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水平高、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统计分析显示,该模型性能良好,可用于临床、社区等卫生机构内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筛选。4、研究所分析目前尚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题聚类内容,以及新兴研究热点有助于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明确抑郁症药物治疗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拓展思路寻找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后续开展老年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李琬[2](2019)在《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脑网络构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个精密的系统,人类大脑能够在同一时间高效地处理多项任务。研究表明,尽管各个脑区的主要功能不同,但是大脑能够快速地将空间分离的脑区集合起来共同完成某项复杂任务。因此,脑区间的连接可以很好地描绘这种功能上整合和分离的运作模式。脑网络因而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脑机制探索以及脑疾病病理学机制研究。目前,在构建基于群组的形态学脑网络时,提取各个脑区形态学特征是整个流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多数方法均需要先将各个被试的原始脑图像配准至标准模板再进行特征提取,而IBASPM(Individual Brain Atlas 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则通过变形场逆运算将标准脑图谱实现个体化从而完成灰质体积特征在被试原始空间中的提取。但是,该特征还从未在形态学脑网络的构建中得到应用。尽管形态学脑网络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却还是取决于皮质形态在群组水平上的解剖相关性。虽然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个体形态学脑网络构建方法被不断提出,然而多是基于单一形态学特征做数学分析以实现脑区间相关性的计算。本文尝试提出新的形态学脑网络构建方法并应用于阿尔兹海默症脑病理学机制的探索。此外,情景记忆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情景的一个集合。已有行为学的研究表明,情景记忆功能在大脑发育阶段会快速提高,而在老化阶段则会急剧衰退。目前尚无任何研究针对整个生命周期的情景记忆功能发育和老化模式进行系统的探索。因此,本文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新的形态学脑网络构建方法并应用多模态脑网络探索脑机制和脑疾病,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IBASPM将标准脑图谱个体化从而直接在被试的原始空间提取脑区灰质体积特征,并以此构建形态学脑网络,最终将该脑网络应用于探索正常老化脑连接的改变模式。研究结果发现:老年组灰质体积减少主要集中于额眶区、外侧颞叶以及扣带回;相较于青年组形态学脑网络结构,老年组脑区间正连接增强主要集中于额叶内部;老年组核心节点呈现出右脑偏侧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原始空间提取形态学特征构建的形态学脑网络是可行的,其发现可以为现有正常老化研究提供辅助信息。2.利用脑区可以提取多种形态学特征的优势,将多个特征融合为一个特征向量来表示该脑区,实现在个体水平上脑区间相关性的计算,从而构建个体形态学脑网络。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该方法构建的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具有小世界属性和鲁棒性,并且正常被试的脑网络拓扑结构与前期文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3.基于多种形态学特征构建的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对轻度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进行脑网络分析。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常见于老年群体的神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出现严重损伤。阿尔兹海默症对每个被试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利用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可以更好的探究认知能力与脑网络结构的关系,从而实现更准确的早期阿尔兹海默症诊断。本研究发现患者多个脑区的连接均受到显着影响,尤其是左侧内嗅皮质。患者认知评分与脑网络全局效率相关性较高,当患者认知评分较高时,可以通过脑网络全局效率辅助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阿尔兹海默症会选择性地攻击患者认知相关的局部脑区,通过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和认知评分相结合,有望实现更为精准的阿尔兹海默症诊断。4.基于整个生命周期的五个时间节点(新生儿、1岁、2岁、青年期与老年期)分别构建以海马为种子点的静息态功能脑连接,以此系统地探索了情景记忆功能的改变模式。海马是大脑记忆功能的中枢,尤其是情景记忆功能。结果表明:相较于高级脑功能区和初级脑功能区,海马的功能连接在婴儿期发育最快,在青年期达到顶峰,在老年期则又急剧衰退;在婴儿期向青年期过渡时,记忆回路重组机制有可能是婴儿失忆症的潜在原因之一。研究结果提示了,海马功能连接的测量可以作为潜在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以此辅助设计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有望促进婴儿期更好的记忆功能发育或减缓老年期记忆功能衰退。
康玉春[3](2016)在《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彦恒老中医在精神科专科医院的中医科从事临床工作逾55年,临床经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精神科学术思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研究王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对于中医精神科学术发展和传承十分必要。学术思想渊源王老学术思想渊源受到传统中医的神志病学说,如心主神明学说、五神脏理论、癫狂痫学说、郁证学说和有关情志病治肝学说等的深远影响,但主要还是受到以下三个学说的影响:第一,是伤寒学派阳明病有关学说;第二,活血化瘀学说;第三,中西医结合思潮和实践。学术思想特点王老主张脑主神明,注重脑神在神志病和各种疾病发病和传变中的作用,强调在神志病治疗中治脑调神,其中最为重视活血、清热、补肾。主张百病治疗康复要治脑调神,怪病、难症治疗不忘脑神,防病调神。王老主张,脑主神明,以通为用。脑神“不通则乱,乱则不通”是脑神病的基本病机,活血通脑是最重要的治则治法。肾脑相通,“精”“神”互用,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是脑神病基本病机之二,补肾强脑、安神宁神是治疗脑神病的基本治法之二。热扰脑神,热毒上攻,是脑神病的基本病机之三,清热宁脑乃为脑神病的基本治法之三。王老治疗精神科药物反应和精神科药源性疾病主要采取清热、养阴、解毒和活血之法,主张治未病,讲究治病时机,积极探索辨证使用西药。主要临床经验1.关于精神分裂症(癫病)王彦恒老师认为,精神分裂症属于中医癫病范畴,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病种。但中医癫病的临床范围大于精神分裂症,很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疾患也可以诊为中医的癫病,均可以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参考癫病进行辨证论治。王彦恒老师早年总结癫病的病机规律为:“始发于肝,并发于心,失调于脏,上扰于脑,癫病乃作”。王彦恒老师经验中癫病治疗临床思路,强调掌握以下三点:第一抓住证候特征,第二分析病位,第三确定病性,癫病之病性,为本虚标实,初期为邪实,中期为虚实夹杂,后期以虚为主。邪实即气滞、痰盛、血瘀;正虚即气、血、津液亏虚。脑神、五脏功能下降,应注意整体调理。王老认为中医治疗癫病,要时时不忘“治未病”和“治病求本”,不要仅仅紧盯住症状本身,过分重视中西药物的作用;应时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把握患者的心理、情志、脑神因素,对患者所关注的婚恋、生活、工作问题予以积极的指导和引导,治未病,防止癫病向阴性症状(癫病呆症)发展和药源性疾病的产生。王老主张,癫病康复的关键在于预防复发。2.双相情感障碍(狂郁病) 王彦恒老师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虽然表现为两种矛盾情绪状态(狂、郁)的情感精神疾病,却有着内在统一的病机,二者可以相互转换,郁久可以化火,火性炎上则化为狂;狂久则耗伤气血阴阳,导致阴阳不足,气机升发不利而为郁,从狂而转郁,由此而见狂郁兼见或转换,治疗难度较大。抑郁发作的治疗思路必须掌握以下三点:第一,抓住证候特征;第二,确定病位;第三,确定病性。躁狂状态的治疗思路是要对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确定病位、病性及制定相应的治法、用药,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关键所在。对待双相情感障碍的转相问题,要注意其内在机制,一方面可能是本病病势的自然体现,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与应用的药物有关。应及时调整药物和药量,不可过亦不可不及,临床上要根据正虚邪实的进退情况灵活运用药物。3.抑郁障碍(郁病) 温阳肾开郁是王老从肾论治脑神病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王老主张,传统的郁证和癫病都很难包容我们现在所说的抑郁障碍范畴,肾阳不足,全身气机动力不足,是郁病(抑郁障碍)的重要病机之一。在使用温阳开郁法治疗抑郁障碍时,温阳补肾是关键与核心。温肾扶阳,但不可过于温燥。4.焦虑障碍焦虑症的症状“点多面广”,病因涉及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其病位在脑而涉及五脏六腑,特别是脑、心、肾;病机是各种身心因素引起的脑神不宁、神机不畅。肾阴不足,脑神失养是焦虑症病机病性之本。焦虑的临床复杂病机类型包括脏腑未损,神机紊乱;寒热并见,虚实夹杂;上热下寒,症状繁杂等。王老治疗焦虑症,首重调养脑神,滋阴、清热、理气并举,安心神、镇肝魂以重镇祛为常法;辨别标本,补泻兼施;慎用温补,见寒慎用祛寒,不忘散郁;清上温下,不忘调理脾胃。若已长期使用西药,要注意解毒,更重清热养阴。焦虑患者要怡情养性,加强户外运动,饮食宜清淡。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就是要发挥两个医学体系的不同价值观、不同诊治方法的优势,取“西药起效快,中医治根本”的双重优势,以病人为本,尽快取得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病痛和残留症状,加快康复。5.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 王老主张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要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王老对精神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患的总体认识是:“药物毒邪,始发于胃,并发于脾,侵及脏腑;病势多途,筋骨受损,伤正毁形,诸病皆生。”治疗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如迟发性运动障碍、药源性闭经,要特别注意,清热,养阴,活血,解毒是常用方法。在精神科防治药毒关键是抓住“治未病”的时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王彦恒老师用药经验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将筛选出的1903个处方转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的“方剂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软件统计,总结出王彦恒老师治疗脑神病的主要药物和主要组合规律。分析显示王彦恒老师治疗脑神病常用治法,包括活血、清热(阳明热)、镇肝、补肾、养阴、通便、解毒、行气、化痰等。依据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所展示的支持度40%的核心组合是由川芎、丹参、菊花、石膏、珍珠母、山萸肉、何首乌、炒枣仁这七味药组成。这个核心组合可以看作是王彦恒老师治疗各种脑神病的核心方剂。该数据分析研究还深层次揭示了王彦恒老师脑神病治疗的一些具体用药规律。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研究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西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示对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阿立哌唑或氨磺必利,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行为治疗以及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均能使患者获益。对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进行了全面综述,提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肾两虚(脾肾阳虚)。对脾藏意主思的神经心理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脾藏意主思,对人体信息的接受、识别、短期记忆、初步加工处理,提取、初步储藏关系密切,即对初步形成思维、短时记忆相关,而相应的肾主封藏的功能与信息的深度处理、长期记忆有关,由此可以假设脾意与肾志精神活动的认知与情感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体现在认知与情感活动的不同环节。如果出现脾虚,脾藏意主思的功能下降,相应的记忆学习功能就会出现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障碍。脾藏意主思的这些认知、情感内涵与脾脏的功能性质高度一致,并与肾藏志主恐的内涵相区别。脾虚脾意不足容易出现相应认知情感功能失常。对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中医范畴和中医病名进行了思考,建议将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称为“癫病呆证(或癫呆症、癫呆病)”探讨了健脾(意)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中医理论基础,在老师补肾法治疗阴性症状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健脾(意)补肾(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证),是对老师经验和学术观点的发展与创新。由于健脾与补肾作用对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环节不同,二者的作用存在叠加和加强,推测健脾补肾治疗阴性症状的疗效会优于单纯补肾法。对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进行了临床观察:目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是精神科疾病主要致残因素,尚无可靠治疗方法。根据中医五脏和“五神藏”理论,阴性症状应与“脾”和“肾”有关。因此本研究试用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探讨本病的中医治疗规律。方法:选取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医虚证标准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利培酮的同时服用健脾补肾汤剂。对照组服用利培酮的同时服用补肾汤剂。疗程为12周。利培酮用量为2-4mg。分别于基线(入组第一天)、第4、8和12周末进行量表评定,精神症状评定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全部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阳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总分、7个阴性症状量表分分别进行了重复测量数据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对阳性症状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但是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对阴性症状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且12周末时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对各阴性症状量表亚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且12周末时治疗组对情感退缩、交谈缺乏自发性和流畅性、刻板思维等亚量表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在4、8、12周末时对情感交流障碍亚量表分改善优于对照组。讨论:健脾补肾法比单纯补肾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改善作用更加全面。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症)值得深入研究。
班春霞[4](2016)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APOE基因型与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关联性;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的影响;了解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糖脂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05例(男106例,女99例),均为汉族,年龄60-87岁,临床诊断均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患者或其监护人知情同意;社区正常老人组243例(男96例,女147例),均为汉族,年龄60-95岁,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两组老人均收集人口学资料、既往史等;同时测量体重、身高,并计算体重指数;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及APOE基因型。另外,患者组还收集病程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等。将APOE基因型分为三组:APOEε2组(ε2/ε2、ε2/ε3);APOEε3组(ε3/ε3)和APOEε4组(ε2/ε4、ε3/ε4和ε4/ε4)。所有数据用Epi Data3.1数据录入软件进行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区正常老人糖脂代谢情况进行比较。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区正常老人APOE基因进行Hardy-Weinberg(H-W)定律的吻合度检验。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区正常老人APO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方差分析分析不同APOE基因型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区正常老人糖脂代谢异常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各单因素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无糖脂代谢异常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分析不同APOE基因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比较。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三个基因型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区正常老人一般情况及糖脂代谢异常情况的影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糖代谢异常及脂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1.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区正常老人糖脂代谢情况比较:相对于社区正常老人,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1.70mmol/L检出率及总胆固醇≥5.18mmol/L检出率均较低(P<0.05)。2.APOE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联性:(1)患者组和社区正常老人组经H-W定律的吻合度检验,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W平衡法则,人群具有一定的群体代表性。(2)患者组和社区正常老人组APOE基因型(Fisher’s Exact Test,P=0.629)和等位基因(x2=1.969,P=0.374)的总体分布无差异。3.不同APOE基因型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区正常老人糖脂代谢异常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1)不同APOE基因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POE基因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3.37mmol/L上,差异接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POEε2较APOEε3、APOEε2较APOEε4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值及低密度脂蛋白≥3.37mmol/L检出率均明显偏低(P<0.05)。(2)不同APOE基因型社区正常老人在血糖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POE基因型社区正常老人在血糖≥6.1mmol/L上,差异接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8)。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POEε3较APOEε2、APOEε3较APOEε4社区老人血糖值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Eε3较APOEε2血糖异常的老人相对较多,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P=0.06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APOEε2基因型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有关。(2)APOEε4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脂血症相关。(3)APOEε3基因型与社区正常老人血糖有关。4.影响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的多因素分析:(1)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异常与性别有关。(2)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甘油三酯异常与氯氮平和超重有关。(3)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总胆固醇与性别、病程及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关。(4)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异常与性别、喹硫平和超重有关。(5)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与性别、病程、单一用药、超重和APOEε2有关。结论:1.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对于社区正常老人血脂异常检出率低。2.APOE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之间无明显关联。3.不同APOE基因型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区正常老人糖脂代谢异常情况存有差异。APOEε2基因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少发生高脂血症,APOEε2可能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保护因素;APOEε4基因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易发生高脂血症。APOEε3基因型的社区正常老人更易患糖尿病,APOEε3可能是正常社区老人血糖的危险因素。4.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与性别有关,女性更易发生糖脂代谢异常。5.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脂代谢异常与性别、病程、APOEε2、超重、氯氮平、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及单一用药等因素密切相关,女性、病程短、超重、氯氮平及单一用药的患者更易发生脂代谢异常,而APOEε2、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及喹硫平对脂代谢异常具有保护作用。
许成文,宁延珍,杨立忠[5](2002)在《老年期与非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临床资料对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70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与 70例非老年精神分裂症资料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伴躯体合并症和诱发因素多 (P <0 .0 1)。精神症状多以内感性不适、情感淡漠、嫉妒妄想、思维松散、行为怪异为主。多数用奋乃静治疗 ,预后相对差 (P <0 .0 1)。结论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其临床症状、躯体状况及其治疗与非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有所不同。
陈娟,陈学萍[6](2000)在《老年期与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用药情况对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 31例老年期与 43例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用量 ,疗效及药物副反应的临床分析 ,发现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用药剂量小 ,约为青年组的三分之一 ;老年组治疗效果与青年组并无明显差异 ,但老年组临床症状比青年组消退快 ,药物副反应较青年组重 ;其中心血管反应、过度抑制及麻痹性肠梗阻较为突出。
汪莉[7](1998)在《老年期和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分析》文中指出老年期和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分析汪莉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也逐渐增多。为进一步认识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笔者收集我院1992年至1997年收治的老年期精神分裂症100例与同期收治的青年期精神分裂症100例进行临床病例对照...
何俐钧,耿跃雨[8](1996)在《老年期与青年期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23例老年期抑郁症和29例青年期仰郁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老年组有精神及躯体诱因者占65.2%,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老年组用药剂量明显低于青年组(P<0.01):老年组显效时间明显快于青年组(P<0.05)。对其原因进行了简要讨论。
苏月桐,茅有才,李小平,刘筱华[9](1995)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用药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30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与60例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用量,疗效及治疗副反应的研究;发现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用药剂量小,约为青年组的三分之一;老年组治疗效果与青年组并无显着性差异,但老年组临床症状比青年组消退快;老年组药物副反应较青年组重,其中尤以心血管反应、过度抑制及麻痹性肠梗阻为突出。
吴素琴,兰利民[10](1995)在《老年期与青年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是比较常见的老年期精神障碍,在临床与其它年龄期发病精神分裂症有许多不同之处,已达成共识。但老年期发病与青年期者作比较分析资料,少见这方面的报道。为此笔者收集30例老年期发病和60例青年期发病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二、老年期与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用药情况对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期与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用药情况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社区老年居民 |
2.1.2 抽样方法 |
2.1.3 样本量估算 |
2.2 研究工具 |
2.2.1 一般状况调查表 |
2.2.2 MINI调查工具 |
2.2.3 老年抑郁量表 |
2.2.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2.3 资料收集过程 |
2.4 研究伦理审查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
3.2 老年抑郁症总体患病率的结果 |
3.3 各分变量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决策树对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社区老年居民 |
2.1.2 老年抑郁症患者 |
2.1.3 抽样方法 |
2.1.4 样本量估算 |
2.2 研究工具 |
2.2.1 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 |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2.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
2.2.4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 |
2.2.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
2.2.6 心理弹性量表 |
2.2.7 非理性信念量表 |
2.2.8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 |
2.2.9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
2.2.10 家庭关怀指数问卷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
3.2 抑郁及非抑郁老年受试群体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
3.3 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变量对老年抑郁的回归分析结果 |
3.4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
4 讨论 |
4.1 研究变量的选择 |
4.2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中各变量的影响作用 |
4.2.1 社会功能 |
4.2.2 躯体化症状 |
4.2.3 老年人生活事件 |
4.2.4 非理性信念 |
4.2.5 心理弹性 |
4.2.6 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 |
4.2.7 神经质人格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主题趋势知识结果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及矩阵构建 |
2.1.1 数据来源 |
2.1.2 高频主题词的提取,词篇矩阵及共现矩阵的构建 |
2.2 高频词主题词/副主题词的双聚类分析 |
2.3 战略坐标分析 |
2.4 社会网络分析 |
3 结果 |
3.1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文献分布特征 |
3.2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高频主题词统计分析 |
3.3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主题发展趋势的分析 |
3.4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的知识结构的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社区老年抑郁症防治干预现状及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重性抑郁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辽宁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基线调查手册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脑网络构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磁共振成像 |
1.1.1 结构磁共振成像 |
1.1.2 功能磁共振成像 |
1.2 脑网络构建方法研究 |
1.2.1 基于结构磁共振的形态学脑网络构建方法研究 |
1.2.2 基于功能磁共振的静息态功能脑网络构建方法研究 |
1.3 基于图论探究脑网络 |
1.4 脑网络应用研究现状 |
1.4.1 形态学脑网络应用研究现状 |
1.4.2 功能脑网络应用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
1.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IBASPM构建形态学脑网络并用于正常老化的分析和探索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被试筛选 |
2.2.2 结构磁共振数据采集 |
2.2.3 数据预处理 |
2.2.4 形态学脑网络构建 |
2.2.5 图论分析 |
2.2.6 统计学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4 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种形态学特征构建个体形态学脑网络的方法探索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被试筛选 |
3.2.2 结构磁共振数据采集 |
3.2.3 数据预处理 |
3.2.4 二值个体形态学脑网络构建 |
3.2.5 图论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4 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形态学特征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应用于轻度阿尔兹海默症探索.. |
4.1 研究背景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被试筛选 |
4.2.2 结构磁共振数据采集 |
4.2.3 数据预处理 |
4.2.4 加权个体形态学脑网络构建 |
4.2.5 图论分析 |
4.2.6 统计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4 结果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海马为种子点的功能脑网络发生与老化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被试筛选 |
5.2.2 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 |
5.2.3 数据预处理 |
5.2.4 功能连接构建 |
5.2.5 连接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4 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王彦恒老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 |
1 前言 |
1.1 王彦恒老师学医、从医经历 |
1.2 王彦恒老师个人性格、气质与学术精神 |
1.3 王彦恒老师学术渊源 |
2 王彦恒老师学术思想的核心——立足于临床应用的脑主神明学说 |
2.1 王彦恒老师主张脑主神明学说 |
2.2 对王彦恒老师脑神论内涵的体会和阐发 |
2.3 对王彦恒老师脑神论病机与治疗的体会与阐发 |
3 王彦恒老师辨证论治脑神病概览 |
3.1 脑神疾病治疗总纲 |
3.2 对癫病(精神分裂症)的辨治 |
3.3 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辨治 |
4 温阳开郁,郁病(抑郁障碍)治疗思路的换位移步 |
4.1 传统中医的郁证是一个比较驳杂的概念,倡导使用"郁病"对应于抑郁障碍 |
4.2 肾阳不足,全身气机动力不足,是郁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
4.3 四逆散对温阳开郁的启发 |
4.4 交泰丸对温阳开郁的启发 |
4.5 从巴戟天的抗抑郁作用看温阳开郁 |
4.6 从抗抑郁西药有伐肾气之弊看温阳开郁 |
4.7 温阳开郁法的使用 |
5 王彦恒老师对焦虑障碍的认识与临床 |
5.1 王彦恒老师对焦虑障碍中医范畴的认识 |
5.2 从不同角度看焦虑的临床特点 |
5.3 焦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5.4 王彦恒老师焦虑症的中医治则治法 |
5.5 焦虑证诊治康复的中西医结合思路 |
6 王彦恒老师对精神科药源性疾患的认识与实践 |
6.1 王彦恒老师视野中的精神科药物反应 |
6.2 王彦恒老师对精神科药源性反应病因病机的认识 |
6.3 药源性疾患中医论治之一——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辨证论治 |
6.4 药源性疾患中医论治之二——药源性闭经的辨证论治 |
6.5 在精神科防治药毒关键是抓住“治未病”的时机 |
参考文献 |
中篇:王彦恒老师用药规律统计分析 |
1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王彦恒老师用药经验的初步统计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下篇: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
1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诊疗进展 |
1.1 综述进展 |
1.2 病因病理研究 |
1.3 临床表现研究 |
1.4 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
1.5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 |
1.6 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 |
1.7 非药物治疗 |
1.8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中医癫病之呆证诊疗进展 |
2.1 “癫病”病名沿革 |
2.2 病因病机研究 |
2.3 证型规律研究 |
2.4 方药研究 |
2.5 针灸研究 |
2.6 鉴别诊断 |
2.7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脾藏意主思的神经心理学内涵初探 |
3.1 脾藏意主思心理学内涵的中医传统认识 |
3.2 近年来对脾虚与情绪相关疾患的研究 |
3.3 近年来对脾虚与记忆、学习能力等神经心理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
3.4 脾意的神经心理学内涵的几点思考 |
3.5 结语 |
参考文献 |
4 健脾意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 |
4.1 从症状学看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中医辨证范畴 |
4.2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病机与脾意不足关系密切 |
4.3 健脾意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症)的重要治法 |
4.4 健脾意治疗癫病呆症具体应用的几点考虑 |
参考文献 |
5 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
5.1 临床资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鸣谢 |
个人简历 |
(4)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相关因素 |
1.2 APOE基因多态性与糖脂代谢的关联性 |
1.3 APOE基因多态性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具有年龄依赖性 |
1.4 研究目的 |
2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流程图 |
2.3 研究方法 |
2.4 检测指标 |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区正常老人糖脂代谢情况比较 |
3.2 APOE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 |
3.3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区正常老人不同APOE基因型对糖脂代谢异常情况的影响 |
3.4 不同APOE基因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比较 |
3.5 影响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多因素分析 |
3.6 影响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脂代谢异常的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异常情况 |
4.2 APOE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 |
4.3 APOE基因型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的影响 |
4.4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 |
5 研究小结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老年期与非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临床资料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老年期与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用药情况对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D]. 段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脑网络构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李琬.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3]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D]. 康玉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关联研究[D]. 班春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5]老年期与非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临床资料对照分析[J]. 许成文,宁延珍,杨立忠. 河北医学, 2002(07)
- [6]老年期与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用药情况对照分析[J]. 陈娟,陈学萍. 宁夏医学杂志, 2000(01)
- [7]老年期和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分析[J]. 汪莉. 四川精神卫生, 1998(03)
- [8]老年期与青年期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J]. 何俐钧,耿跃雨. 四川精神卫生, 1996(04)
- [9]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用药特征[J]. 苏月桐,茅有才,李小平,刘筱华. 四川精神卫生, 1995(04)
- [10]老年期与青年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临床资料分析[J]. 吴素琴,兰利民. 浙江预防医学, 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