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一、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论文文献综述)

蔡金梅[1](2021)在《青海省涉藏地区促进农牧民增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森格里[2](2021)在《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度的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疆昭苏县马产业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然而在“大国小农”的现实国情下,如何引导小农户有效参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户增收,而且关系到“农村三产融合”、“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大多数从宏观层面对农村三产融合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农户微观层面研究的文献也不少,但是大多数成果集中在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户的收入效应、学习效应等绩效评价和影响因素方面。农户参与产业链主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到底如何?如何量化测度?有哪些因素影响农户参与产业链融合程度,农户异质性是否对参与产业链融合程度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等问题还未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以新疆昭苏县为例,对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主体:合作社、企业和旅游景区的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具体的影响因素以及农牧民异质性与不同模式对融合度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调查样本统计发现:(1)农牧民已经较高程度地参与了马产业链主体—合作社、企业和旅游景区的融合发展;(2)农牧民的参与意愿较高,说明农牧民对马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政策认可度高,大部分农牧民愿意参与马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二)通过赫芬达尔指数法量化测度发现: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程度在[0,0.40)区间范围内,总体融合度偏低,农牧民参与合作社融合程度(0.32)最高,其次为旅游景区(0.16),最后是企业(0.13),这表明合作社在农牧民参与产业链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通过Tobit模型实证检验发现:(1)农牧民参与合作社、旅游景区的意愿显着的正向影响融合程度;(2)农牧民自主发展能力中,参与合作社、旅游景区的中信息获取能力中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风险应对能力对参与企业和旅游景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资源经营能力对参与企业有显着正向影响;环境支撑能力中,政府组织培训在参与合作社中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参与旅游景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主动了解政策在参与合作社、企业中显着正向影响;(3)农牧民在生产要素投入对参与旅游景区融合程度有显着正向影响,个人技能投入对参与合作社、旅游景区和企业都有显着正向影响,养殖规模投入在参与合作社、企业有显着正向影响。(四)从农牧民的异质性与参与不同模式的影响因素比较进行分析:(1)不同年龄中:低龄段、高龄段农牧民参与合作社、旅游文化节目显着的正向影响;自主发展能力中了解信息类型、获取信息渠道能力、养殖规模扩大想法中低龄段更显着的正向影响;政府组织培训中高龄段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主动了解政策高龄段更显着的负向影响;在投入行为中:生产要素投入和个人技能投入低龄段更显着的正向影响。(2)不同教育程度中:参与合作社、旅游文化节目意愿中低文化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了解信息类型、信息获取渠道、增加饲料能力低文化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生产要素投入、个人技能投入、固定资产投入对高文化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3)不同收入中:与合作社意愿中高收入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旅游景区销售意愿低收入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了解信息类型能力、生产要素投入、个人技能投入、固定资产投入低收入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养殖规模扩大想法、主动了解政策高收入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4)不同养马规模中:参与合作社意愿规模小的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参与企业意愿、养殖规模扩大想法和政府组织培训、主动了解政策、个人技能投入、固定资产投入规模大的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了解信息类型在规模大和规模小农牧民均显着的正向影响;合作风险在规模小农牧民显着的负向影响;生产要素投入在规模小的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5)不同模式对融合程度影响因素比较中发现:参与合作社中农户+合作社模式更显着的正向影响;农户+合作社模式下旅游景区销售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了解信息类型在农户+企业模式和农户+旅游模式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主动了解政策在农户+合作社模式、农户+企业模式和农户+旅游模式均正向显着;获取信息渠道在农户+合作社模式更显着的正向影响;政府组织培训在农户+企业模式和农户+旅游模式显着的正向影响;生产要素投入在农户+企业模式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个人技能投入在农户+合作社模式、农户+企业模式和农户+旅游模式均正向显着影响;养殖规模投入在农户+合作社模式更显着的正向影响。因此,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充分发挥马产业资源优势,带动农牧民增收;(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马产业链融合发展经营体系;(3)提升农牧民自主发展能力和投入行为,增强马产业链融合发展;(4)完善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补贴优惠政策;(5)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特色品牌建设。

刘阳[3](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封国莉[4](2021)在《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来自林芝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农户”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全参与到大市场竞争中并占有一席之地,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话语权,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服务主体逐渐发展起来,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中介组织,在政府的规范引导与大力支持下,带动农户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明显。截至2019年底,我国依法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20.1万家,但是合作社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运行机制不规范、规模小、综合实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西藏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发展缓慢,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全国其他各地发展更落后、问题更严重。因此,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西藏更好地发展,非常有必要开展深入调查,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当前合作社的绩效水平,并探究绩效的影响因素,最终有针对性地解决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农牧民脱贫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次研究以林芝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计量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及绩效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走访了解了林芝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主要特点有:发展速度较快,合作社种类明显增多;组建方式多元化,业务领域越来越广;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拓展市场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区域布局不合理、同质化现象突出;农户缺乏基本的思想认知;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运行机制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等。为了精准评估林芝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绩效,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建立了包括3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水平普遍偏低,组织内部机构不完善,农户参与积极性较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明显。数据分析结果与宏观定性分析结果基本吻合。为了深入研究影响合作社发展绩效的因素,文章基于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展开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绩效方面,合作社负责人年龄、学习能力、管理水平、定期进行交易返利、农户参与态度以及村干部态度都有显着影响;在经济贡献方面,负责人学习能力、管理水平、农户态度、政府支持、村干部态度均有显着影响;在组织发展方面,负责人身份和管理水平有显着影响;在社会贡献方面,文化程度存在显着影响。即合作社负责人的个体特征、管理水平以及获取支持程度对绩效有影响,负责人对相关程序的认知对合作社绩效没有影响。基于以上结论,结合林芝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政府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合作社规范发展,防止出现钻空子行为,从源头阻止“空壳社”的产生。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督,落实各项政策,确保合作社在规范运营的前提下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同时与各个金融部门沟通交流,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为其长期发展提供充足资金。负责人应该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其中。合作社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指导,提高整体成员素质。村干部发挥其带头领导作用,积极宣传并传达合作社相关政策,强化农户思想认知。

暴占杰[5](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张继苹[6](2021)在《甘南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以加拉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取甘南州合作市加拉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搜集法、田野调查法、访谈和问卷、实地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甘南州自2013年以来的脱贫现状,以及加拉村的脱贫历程,加拉村脱贫的制约因素等方面,探索了甘南州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以及如何构建的决策措施,从而使加拉村能够持续的脱贫,并且进一步探讨实现稳定脱贫具体的对策措施。在全文绪论部分,作者介绍完研究目的,分别对关于贫困与反贫困、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机制的构建在研究成果和动态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研究现状作了总结。第一章主要是甘南州基本概况和脱贫历程的介绍,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人口状况以及脱贫历程作了简要的说明。第二章主要介绍田野点的概况,从加拉村的脱贫现状、助推脱贫的具体方式方法、村民的畅谈心声,展现了加拉村脱贫前、脱贫中和脱贫后的不同村貌。第三章紧随第二章分析了加拉村稳定脱贫的制约因素。第四章的内容是如何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一个模型,通过模型结论,主要从政府导向、提升内动力、产业发展三个方面探索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最后对如何实现这样的机制提出了对策措施,主要从资源条件、实现旅游业的新格局、拓宽贫困人的就业渠道、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等四个方面展开。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加拉村稳步发展、迈入小康、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提炼。

阿鲁斯[7](2020)在《“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的来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并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新举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实体,能够在乡村振兴中成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和保护农民发展权益的理想载体,能够更好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本文将内蒙古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将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通过查阅与分析与研究主题、研究区域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访谈、统计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口与经济生活三个方面介绍合作社所在地扎鲁特旗东萨拉嘎查的概况。其次,描述合作社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当前发展现状。最后,从合作社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社员入股形式、社员分红形式以及产业链运行状况等方面阐释其具体运行现状。“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在实践乡村振兴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具体而言,对于促进农牧民生活富裕、畜牧业产业链融合、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上述研究内容,找到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得出如下结论:1.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有待延长;2.品牌化建设进程缓慢;3.缺乏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4.专业人才匮乏,社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从而进一步对促进合作社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1.深化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2.加强品牌化建设进程,提高市场竞争力;3.积极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4.加强人才培育,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等结论。

陈建春[8](2020)在《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引导下,西藏气象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深入挖掘潜力,深度激发活力,广泛调动资源,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成功实现了原有组织功能的扩张,积累了气象部门扶贫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以个案展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之路。西藏是中国的深度贫困地区。在政府安排下,西藏气象局在通常的农业气象、专业气象服务外,承担着繁重的精准扶贫任务。本文以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国家治理理论和公共组织理论,分析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来源、动力、机制、成果及意义,为大国贫困治理战略提供一份应有的例证与样本。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确立“找出问题-剖析原因-阐述对策-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来源和内容,阐发气象组织功能扩张合理性问题的生成逻辑;第二,分析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动力机制及基本过程,描绘气象组织功能扩张实际演进的内在机理;第三,以个案为依托,分析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具体实施中存在的经验与不足;第四,阐发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优化的对策建议;最后,从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个案出发,试图将组织功能扩张推向一般与全局,寻求组织功能扩张在环境激励下的合理性与条件性,以便实现功能创新和组织创新。组织功能不是固化的,而是发展的;组织功能不是保守的,而是创新的;组织功能可以在一定目标引导下,一定环境孕育下实现扩张和创新。当然,扩张不是无限的,要注意专业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和支持、贫困人口的殷切需求、气象局的责任意识是精准扶贫过程中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动力所在、成功所在。

周升强[9](2020)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区作为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的农牧过渡带及生态脆弱区,长期以来始终面临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双重压力。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草原生态退化问题,改善农牧民生计状况,我国自2011年起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其效用与影响得到了肯定,但在政府要生态与农牧民要生计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激励不相容问题。禁牧与草畜平衡措施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牧业成本普遍上升,生计脆弱性高,可持续性低,致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无法有效调动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制约了政策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二者矛盾仍然突出的现实背景,亟需探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的生计状况以及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以通过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的有机结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农民分化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及生态经济人等理论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北方农牧交错区核心区实地调研数据,归纳总结了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的现状与问题,分别就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生计资本、牧业生计、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收入以及收入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虽在宏观层面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农牧民生计仍存在诸如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且稳定性低等问题。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增加农牧民收入,转变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牧业生产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宏观层面已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应。农牧民微观层面的调研数据表明,农牧民普遍认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引致牧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对于家庭收入增加的作用有限,农牧民对政策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且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收入稳定性处于低水平,如何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仍是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促进了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但对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影响并不显着。以非农牧就业比例衡量的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测算结果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家庭选择将家庭劳动力由农牧业就业转移至非农牧就业,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日益显现,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根据农牧民牧业收入、农业收入与非农牧收入(不包括草原生态补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以及生计活动的差异可将农牧民分为牧业为主型、农业为主型、均衡型、高兼型与深兼型五种类型的农牧民。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与所获补奖金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即兼业化程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少,收入与生计对牧业依赖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虽不具有显着影响,但就影响方向而言具有负向影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内卷化”。(3)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可通过影响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而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较低,生计缓冲能力极弱,且生计资本存在属性间的分异。实证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补奖金额越多,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值越高,以现金补偿为主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提高补奖标准,增加农牧民的补奖收入对于增加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量,提高其谋生能力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通过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回归得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补奖金额对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正向促进作用实现的。(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农牧民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农牧民是否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均存在“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对于大部分农牧民而言,补奖收入与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率之间的关系多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即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越倾向于不减畜,且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越低。非农牧就业对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影响农牧民是否减畜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在政策影响农牧民减畜率中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补奖金额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补奖收入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之间的关系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农牧民生计分化对牲畜养殖规模的扩大具有抑制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牲畜养殖规模二者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在“倒U型”曲线的左侧,生计分化能够弱化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扩大的促进作用;在“倒U型”曲线的右侧,生计分化能够促使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的负向影响趋于放缓,有助于避免因补奖金额的增加引致牲畜养殖数量的锐减。(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生计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在补奖收入未达到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之前,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生计活动与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越高。通过对拐点的计算结果得出,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所获补奖收入普遍低于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值,导致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将随着补奖收入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纳入生计资本的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自然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生计活动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6)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重点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增强其收入稳定性。补奖金额对促进贫困农牧民增收,尤其是对促进贫困农牧民中的中等收入水平群体增收效果显着,反映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具有显着的益贫效应,能够缓解贫困农牧民的贫困程度。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牧业收入的增加,但对农业与非农牧业收入影响并不显着,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益贫效应主要通过增加贫困农牧民的牧业收入来实现,表明在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同时,通过舍饲圈养或以草定畜的方式,合理的利用和发挥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引导牧业产业的发展,寻求生态补偿与产业扶贫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提高,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通过提高贫困农牧民的收入稳定性,在抑制贫困农牧民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效果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异质性农牧民微观利益的关注;以提高补奖标准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着力提升农牧民非农牧就业能力以引导劳动力要素的非农牧转移;着力提升农牧民的生计资本,降低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同时,应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战略,继续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扶贫的实施等政策建议。

汤涛[10](2020)在《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问题研究 ——以鄂托克旗蒙西镇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蒙西镇的乡村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是与国家倡导的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等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干部领导力是蒙西镇的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分析当前乡镇干部在乡村产业发展中领导力的状况中发现,乡镇干部的政策执行能力体现在政策支持与农民需求相结合,经济发展能力体现在夯实基础与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创新能力表现为供给侧改革与产业发展体系结合,社会管理能力表现为村民议事与弘扬乡土文化等方面。研究中发现,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匮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力不足、经济发展创新力滞后、发展创新中资源不均衡与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研究中指出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不足的原因为乡镇干部领导理念与方式保守、政策执行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乡镇干部领导力培训薄弱、激励缺乏下的领导力不足等方面。本研究最后针对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乡镇干部领导力不足的现状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的对策,即:以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夯实领导力的基础,以完善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提升领导力的突破点,以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的创新意识保障领导力的要素,以“德治”“法治”协同治理乡村推进领导力的平台。

二、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论文提纲范文)

(2)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度的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疆昭苏县马产业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农业产业链相关概念
        1.2.2 农户参与农业产业链必要性研究
        1.2.3 农户参与农业产业链融合模式研究
        1.2.4 农户参与农业产业链影响因素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牧民
        2.1.2 现代马产业
        2.1.3 马产业链
        2.1.4 农户参与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昭苏县马产业链发展情况
    3.1 昭苏县马产业发展情况
        3.1.1 昭苏县畜牧业发展情况
        3.1.2 昭苏县马产业链发展情况
    3.2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3.3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现状分析
        3.3.1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的收入情况
        3.3.2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的参与意愿
        3.3.3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的自主发展能力
        3.3.4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的投入行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度的测算
    4.1 测算方法
    4.2 样本的选择
        4.2.1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主体:合作社收入情况
        4.2.2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主体:企业收入情况
        4.2.3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主体:旅游景区收入情况
    4.3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度的测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模型阐述
    5.3 农牧民参与合作社融合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变量定义与描述
        5.3.2 模型结果分析
    5.4 农牧民参与企业融合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变量定义与描述
        5.4.2 模型结果分析
    5.5 农牧民参与旅游景区融合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5.1 变量定义与描述
        5.5.2 模型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牧民异质性与不同模式对融合度的影响因素比较
    6.1 农牧民异质性对融合度的影响因素比较
        6.1.1 农牧民不同年龄段对融合度的影响因素比较
        6.1.2 农牧民不同教育程度对融合度影响因素的比较
        6.1.3 农牧民不同收入对融合度影响因素的比较
        6.1.4 农牧民不同养马规模对融合度影响因素的比较
    6.2 不同模式对融合度的影响因素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农牧民普遍参与马产业链融合且参与意愿较高
        7.1.2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程度总体偏低
        7.1.3 农牧民能力和要素投入对其马产业链融合程度有显着性正影响
        7.1.4 农牧民异质性与不同模式对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
    7.2 政策建议
        7.2.1 充分发挥马产业资源优势,带动农牧民增收
        7.2.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马产业链融合发展经营体系
        7.2.3 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牧民参与意识
        7.2.4 提升农牧民自主发展能力和投入行为,增强马产业链融合发展
        7.2.5 完善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补贴优惠政策
        7.2.6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特色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养马农牧民的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3)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2.3 协同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3.2.1 政府机制
        3.2.2 人力机制
        3.2.3 产业机制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假说
        6.1.2 研究设计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6.2.1 数据来源
        6.2.2 问卷样本特征
        6.2.3 研究方法
        6.2.4 问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来自林芝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2 合作社理论
        2.1.3 绩效评价理论
        2.1.4 现代组织理论
        2.1.5 交易费用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合作社
        2.2.2 农民专业合作社
        2.2.3 绩效
第三章 林芝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3.1 研究区域总体概况
    3.2 林芝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
        3.2.1 创办数量快速增加
        3.2.2 出资规模平稳增长
        3.2.3 经营范围不断扩展
        3.2.4 组建方式呈多元化
        3.2.5 辐射带动效果明显
        3.2.6 拓展市场能力增强
    3.3 林芝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足
        3.3.1 区域布局不合理
        3.3.2 思想认知不充分
        3.3.3 管理能力不到位
        3.3.4 运行机制不规范
        3.3.5 利益分配不合理
        3.3.6 资金筹措不容易
第四章 林芝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
    4.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1 经济贡献指标
        4.2.2 组织贡献指标
        4.2.3 社会贡献指标
    4.3 数据来源及样本基本情况
    4.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绩效评价
    4.5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4.5.1 绩效评价综合得分分析
        4.5.2 绩效对比分析
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变量选取
        5.1.1 个体特征
        5.1.2 管理水平
        5.1.3 认知水平
        5.1.4 获取支持
    5.2 模型建立
        5.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2.2 模型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绩效评价分析结论
        6.1.2 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提升综合素质,强化各项技能
        6.2.2 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农户参与
        6.2.3 完善分配制度,确保分配公平
        6.2.4 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培训指导
        6.2.5 政府加强引导,鼓励规范发展
        6.2.6 落实各项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6)甘南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以加拉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对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回顾
        (二)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研究回顾
        (三)关于稳定脱贫机制的构建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一章 走进甘南州
    第一节 甘南州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三、历史沿革
        四、人口状况
    第二节 甘南州脱贫历程
        一、初期(2013 年—2016年)
        二、中期(2017 年—2018年)
        三、决胜期(2019 年—2020年)
第二章 加拉村脱贫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脱贫村的回顾
        一、加拉村概况
        二、脱贫现状
    第二节 助推脱贫的具体实践
        一、加拉村的帮扶项目
        二、助推产业和能力素质(到村、到户、到人)
        三、解决“两不愁、三保障”
    第三节 奔向幸福生活
        一、全村人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畅谈新生活
第三章 加拉村稳定脱贫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洪水
        二、瘟疫
        三、因病因伤
    第二节 自身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高
        二、务工收入不稳定
        三、老龄化严重(缺乏劳动力)
    第三节 其他因素
        一、人才流失
        二、产业单一化
        三、基础建设缺口大
第四章 甘南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一、关于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工作的静态分析
        二、探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第二节 实现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对策措施
        一、根据资源条件,从实际需求出发
        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的新格局
        三、拓宽贫困人口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关于甘南州合作市加拉村脱贫攻坚的调查问卷
    二、论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三、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牧民专业合作社
        2.乡村振兴战略
    (二)理论基础
        1.合作经济理论
        2.股份合作制理论
三、“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运行现状
    (一)合作社所在地概况
        1.地理位置
        2.自然环境
        3.人口与经济生活
    (二)合作社基本情况
        1.发展背景
        2.发展现状
        3.发展历程
    (三)合作社运行现状
        1.组织形式
        2.组织机构
        3.社员入股形式
        4.社员分红形式
        5.产业链运行状况
四、“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
    (一)促进农牧民生活富裕
        1.实现农牧民收入增长
        2.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二)促进畜牧业产业链融合
        1.促进畜牧业产业链延伸融合
        2.促进畜牧业产业链扩展融合
    (三)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1.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促进牧民思想观念现代化
    (四)促进乡村治理
        1.促进乡村治理多元化的实现
        2.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发展
五、“玛拉沁艾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一)“玛拉沁艾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有待延长
        2.品牌化建设进程缓慢
        3.缺乏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
        4.专业人才匮乏,社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二)对促进“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1.深化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2.加速品牌化建设进程,提高市场竞争力
        3.积极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
        4.加强人才培育,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2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合理性问题
    2.1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行政来源
        2.1.1 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要求
        2.1.2 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政策安排
        2.1.3 西藏气象局的积极响应
    2.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内容
        2.2.1 原有气象组织功能
        2.2.2 新增气象组织功能
    2.3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合理性问题
        2.3.1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困难
        2.3.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合理性问题的提出
3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合理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必要性
        3.1.1 只有功能扩张,才能端正西藏气象局的政治立场
        3.1.2 只有功能扩张,才能完成上级下达的精准扶贫任务
        3.1.3 只有功能扩张,才能促进西藏气象事业发展
    3.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可能性
        3.2.1 中国气象局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
        3.2.2 政府各部门的协作配合
    3.3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可实现性
        3.3.1 西藏气象局强烈的责任意识
        3.3.2 贫困群众对脱贫的殷切期望和需求
4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具体实施
    4.1 扎玉镇5个村的脱贫情况
        4.1.1 扎玉镇5个村的概况
        4.1.2 扎玉镇5个村全部如期实现脱贫
    4.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现有对策
        4.2.1 融入政府主导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4.2.2 建立资源投入和业务发展机制
        4.2.3 建立驻村帮扶工作和绩效管理机制
    4.3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现有对策的主要成果
        4.3.1 发展教育
        4.3.2 促进就业
        4.3.3 推动产业发展
        4.3.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乡村环境
        4.3.5 落实扶贫政策和承担基层政府部分日常工作
        4.3.6 成功履行气象扶贫的新增功能
    4.4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现有对策的不足
        4.4.1 西藏气象局没能完全融入地方政府主导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4.4.2 新增气象组织功能的效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5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优化的对策建议
    5.1 气象部门内外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借鉴
        5.1.1 西藏金融、教育、医疗等部门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借鉴
        5.1.2 国内气象部门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借鉴
    5.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优化的对策建议
        5.2.1 更积极主动地融入政府主导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5.2.2 进一步健全物资资源投入机制
        5.2.3 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5.2.4 进一步健全业务发展机制
        5.2.5 进一步创新气象服务方式手段
6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一般启示
    6.1 组织功能扩张的来源:党和政府的统一号召
        6.1.1 我国国家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6.1.2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优越性
    6.2 组织功能扩张实现的条件:多元参与、协同创新
        6.2.1 公共组织功能扩张与创新的可能性和条件性
        6.2.2 公共组织功能扩张与创新的有限性和适度性
        6.2.3 公共组织功能扩张与创新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6.3 组织功能扩张实现的关键:发挥能动性,驾驭复杂性
        6.3.1 发挥能动性
        6.3.2 驾驭复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研究
        1.3.2 农牧民分化
        1.3.3 农牧民生计研究
        1.3.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区域概况
        1.6.2 数据来源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基本概念
        2.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2.1.2 农牧民
        2.1.3 农牧民分化
        2.1.4 农牧民生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民分化理论
        2.2.4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5 生态经济人理论
    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与农牧民生计现状及问题
    3.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3.1.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演变
        3.1.2 基于宏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1.3 基于农牧民微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2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现状
        3.2.1 农牧民分化现状
        3.2.2 农牧民生计资本现状
        3.2.3 农牧民牧业生计现状
        3.2.4 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
        3.2.5 农牧民收入及收入稳定性现状
    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现存问题
        3.3.1 农牧民分化显着
        3.3.2 生计缓冲能力弱
        3.3.3 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
        3.3.4 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
        3.3.5 收入稳定性水平较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4.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2.2 模型设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职业维度水平分化的影响
        4.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5.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2.2 模型设立
    5.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影响
        5.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牧业生计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
        6.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影响的理论分析
        6.1.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6.1.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
    6.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的影响
        6.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2.2 模型设立
        6.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的影响
        6.3.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3.2 模型设立
        6.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的影响
        6.4.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4.2 模型设立
        6.4.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
    7.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7.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设立
    7.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活动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劳动力就业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
    8.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8.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8.2.2 模型设立
    8.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8.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问题研究 ——以鄂托克旗蒙西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参与观察法
        1.4.2 问卷访谈法
    1.5 研究样本介绍
        1.5.1 蒙西镇基本情况
        1.5.2 蒙西镇村“两委”组织现状
    1.6 研究创新点
2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2.1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产业
        2.1.2 乡镇干部
        2.1.3 领导力
    2.2 论文相关理论阐述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实施现状
    3.1 蒙西镇乡村产业发展状况
    3.2 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实施状况
        3.2.1 政策执行能力:政策支持与农民需求相结合
        3.2.2 经济发展能力:夯实基础与培育特色产业
        3.2.3 发展创新能力:供给侧改革与产业发展体系结合
        3.2.4 社会管理能力:村民议事与弘扬乡土文化
4 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匮乏现状
    4.1 政策执行力不足
    4.2 经济发展创新力滞后
    4.3 发展创新中资源不均衡
    4.4 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
5 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不足的原因
    5.1 乡镇干部领导理念与方式保守
    5.2 政策执行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5.3 乡镇干部领导力培训薄弱
    5.4 激励缺乏下的领导力不足
6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的对策
    6.1 夯实领导力的基础: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6.2 提升领导力的突破点:完善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
    6.3 保障领导力的要素: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的创新意识
    6.4 推进领导力的平台:以“德治”“法治”协同治理乡村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涉藏地区促进农牧民增收政策研究[D]. 蔡金梅. 青海大学, 2021
  • [2]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度的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疆昭苏县马产业链为例[D]. 森格里.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来自林芝的调查[D]. 封国莉.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9)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6]甘南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以加拉村为例[D]. 张继苹.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调查研究[D]. 阿鲁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研究[D]. 陈建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9]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D]. 周升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乡村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领导力问题研究 ——以鄂托克旗蒙西镇为例[D]. 汤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