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酸利多卡因和地卡因混合液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余琅[1](2020)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表面麻醉在声带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日间手术是指选择一定适应证的病人,在1个工作日内安排病人的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一般数小时)和办理出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模式。近几年,日间手术模式在我国快速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所采纳和认可。声带肿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良性疾病,主要是声带部位出现息肉、结节、囊肿等,经支撑喉镜声带肿物切除术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暴露声带良好,便于声带肿物摘除,手术步骤简单,适合行日间手术模式;但是,支撑喉镜对咽喉部的强烈刺激,容易发生明显的高血压和心动过缓;手术时间相对较短,要求患者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实现舒适诊疗。目前,对于在日间手术室行声带手术的患者采用何种镇痛方案更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表面麻醉在声带日间手术患者中应用,是否可以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提高麻醉苏醒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方法选取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间手术室择期行经支撑喉镜声带肿物切除术的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27~65(45.10±9.9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a,ASA)分级Ⅰ~Ⅱ级,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85~32.87 kg/m2。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所有患者平均分为3组,每组30例:舒芬太尼组(S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瑞芬太尼+表面麻醉组(C组)。S组的麻醉诱导方案中镇痛药采用舒芬太尼,R组和C组的麻醉诱导方案中镇痛药采用瑞芬太尼,且C组复合手术野表面麻醉,三组麻醉维持方案相同。记录三组患者入室时(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置入支撑喉镜前(T3)、置入支撑喉镜后即刻(T4)、拔除气管导管前(T5)、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6)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记录三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自主睁眼时间、指令动作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三组患者术后耐管情况、在麻醉恢复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拔管后即刻警觉/镇静评分(The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记录患者麻醉停止后40 min,6 h,24h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记录患者术前1 d及麻醉停止后15 min,40 min,6 h,24 h的术后恢复质量评估量表(post-operative quality recovery scale,PQRS)情况。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三组患者性别比例、ASA情况、年龄、BMI、麻醉时间和文化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术期MAP与HR的情况:各时间点三组间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PACU情况:与S组比较,R组和C组的呼吸恢复时间、自主睁眼时间、指令动作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缩短(P<0.05);与R组比较,S组和C组术后耐管情况更佳(P<0.05);三组拔管后即刻OAA/S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麻醉停止后不同时间点NRS评分:麻醉停止后40min,与R组比较,S组和C组镇痛情况更佳(P<0.05);麻醉停止后6h和24h这两个时点,三组术后镇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麻醉停止后不同时间点PQRS量表情况:麻醉停止后15min,与S组比较,R组和C组生理功能、情绪情感和认知功能恢复更佳(P<0.05);麻醉停止后40min、6h三组生理功能、伤害性反应、情绪情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五方面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停止后24h,与S组比较,R组和C组生理功能、伤害性反应、情绪情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五方面恢复情况更佳,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在日间手术室行声带手术患者,利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行表面麻醉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提高麻醉苏醒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柴宁[2](2020)在《局麻药利多卡因—肾上腺素与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肾上腺素在切开法重睑成形术中的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两种局麻药:1%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1:200000)与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1:1:200000)在全长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的术中和术后的疼痛,出血和肿胀效果。方法通过前瞻性的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中接受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40例,参与本项研究。术前双盲,随机的在患者的双侧眼睑注入不同配比的麻醉液(一侧1%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200000,另一侧眼睑则使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肾上腺素1:1:200000),随后进行手术操作,观察患者术后即刻,术后2h,6h,10h,1d,2d疼痛评分(根据Wong-Baker面部可视化疼痛量表),以及术中的出血评分,术后1d的肿胀评分,并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共选取女性38例,男性2例共80侧眼睑,平均年龄为24±2.92岁,所有患者在局麻下均可完成手术,设接受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麻醉侧为L组,接受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肾上腺素侧组为R组,在术后即刻,L组的疼痛评分为:2.05±0.78,R组的疼痛评分为:2.10±0.74,L组的疼痛评分小于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L组的疼痛评分为:4.73±1.06,R组的疼痛评分为:4.2±0.91,L组的疼痛评分大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L组的疼痛评分为:4.75±0.84,R组的疼痛评分为:3.88±0.76,L组的疼痛评分大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h,L组的疼痛评分为:3.7±0.75,R组的疼痛评分为:3.175±0.67,L组的疼痛评分大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L组的疼痛评分为:2.78±0.80,R组的疼痛评分为:2.3±0.60,L组的疼痛评分大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L组的疼痛评分为:1.48±0.51,R组的疼痛评分为:1.33±0.47,L组的疼痛评分大于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患者在术后24h疼痛有较大减轻,48h后术后疼痛能基本缓解。在术中出血上,L组为2.70±0.72,R组为2.38±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的肿胀评分上,L组为:3.55±0.59,R组为:3.58±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眼睑术后未发现血肿、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改良的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1:1:200000肾上腺素麻醉液可以使重睑成形术的患者术后镇痛时间延长,而术中出血,术后肿胀的程度无明显增加。本研究为外科医师在体表手术的局部麻醉提供了一个较理想的配方,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陈吉生,柯少冰[3](2016)在《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麻醉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进行组方的可行性,为研发新的复方制剂提供循证参考。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bsco数据库中检索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对比单用利多卡因或单用罗哌卡因进行手术麻醉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0项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多卡因+罗哌卡因VS利多卡因:起效时间6.77 min VS 7.11 min[MD=-0.29,95%C(I-0.43,-0.16),P<0.0001];维持时间5.11 h VS 2.11 h[MD=3.13,95%CI(3.02,3.25),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28.6%VS 44.6%[MD=0.43,95%C(I0.31,0.62),P<0.00001];利多卡因+罗哌卡因VS罗哌卡因:起效时间9.49 min VS 15.85min[MD=-4.43,95%CI(-4.63,-4.22),P<0.00001];维持时间4.84 h VS 6.79 h[MD=-0.61,95%CI(-0.71,-0.51),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44.8%VS 48.1%[MD=0.82,95%CI(0.56,1.19),P=0.30]。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均呈稳定性。结论: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进行手术麻醉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的特点,可减少两者单用的不良反应,发挥各自的优点。
陈吉生,柯少冰[4](2016)在《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组方麻醉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组方麻醉有效性与安全性,为研发新的复方麻醉制剂提供循证参考。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 Med、EBSCO中检索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对比单用利多卡因或单用罗哌卡因进行手术麻醉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0项RCT,合计2 4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多卡因+罗哌卡因vs.利多卡因:起效时间6.77min vs.7.11 min[MD=-0.29,95%CI(-0.43,-0.16),P<0.001],维持时间5.11 h vs.2.11 h[MD=3.13,95%CI(3.02,3.25),P<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28.6%vs.44.6%[MD=0.43,95%CI(0.31,0.62),P<0.001];利多卡因+罗哌卡因vs.罗哌卡因:起效时间9.49 min vs.15.85 min[MD=-4.43,95%CI(-4.63,-4.22),P<0.001],维持时间4.84 h vs.6.79 h[MD=-0.61,95%CI(-0.71,-0.51),P<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44.8%vs.48.1%[MD=0.82,95%CI(0.56,1.19),P=0.30]。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均呈稳定性。结论: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进行手术麻醉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的特点,可减少两者单用的不良反应,发挥各自的优点。
温伟南[5](2015)在《不同局麻药联合阻滞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手外科临床应用不同局麻药联合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惠东县人民医院手外科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行臂丛神经阻滞用药患者进行抽样,选取200例患者随机分成4组,各50例,其中A组应用0.375%罗哌卡因+1.5%氯普卡因的混合液,B组应用1%利多卡因,C组应用0.5%罗哌卡因,D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观察各组阻滞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较B、C、D组明显延长(P<0.05),阻滞完全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0.375%罗哌卡因+1.5%氯普卡因的混合液阻滞时间长、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赵广翊,赵柏松,高林林,丁旭东[6](2014)在《不同比例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鞘内注射后大鼠神经行为及脊髓神经结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不同配比的10%盐酸利多卡因与2.5%盐酸布比卡因混合液的脊髓神经毒性变化。方法将10%盐酸利多卡因与2.5%盐酸布比卡因,按1∶3、1∶2、1∶1、2∶1、3∶1容积比混合鞘内注射,观察其神经行为及脊髓神经结构的变化。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鞘内分别注射NS(S组)、2.5%盐酸利多卡因+1.875%盐酸布比卡因(LB13组)、3.33%盐酸利多卡因+1.67%盐酸布比卡因(LB12组)、5%盐酸利多卡因+1.25%盐酸布比卡因(LB11组)、6.67%盐酸利多卡因+0.83%盐酸布比卡因(LB21组)、7.5%盐酸利多卡因+0.625%盐酸布比卡因(LB31组)。单盲法观察药物注射后14 d的TFL、PWT、下肢运动恢复时间,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脊髓的病理改变,并对马尾神经进行病理损伤评分。结果 LB31组TFL明显延长(P<0.05),后腿运动恢复时间异常延长。光镜观察:LB13组、LB12组、LB11组见马尾神经纤维局灶水肿,而LB21组、LB31组出现了脱髓鞘变性改变。LB31组见脊髓后角白质水肿。病理损伤评分:LB21组和LB31组病理损伤评分高于LB13组、LB12组、LB11组(P<0.05)。透射电镜:LB13组、LB12组、LB11、LB21组、LB31组见脊髓后角白质间质水肿、有髓神经纤维的板层结构疏松、轴索肿胀等改变,其中LB21组、LB31组损伤较重。结论大鼠鞘内注射不同容积比的10%利多卡因与2.5%布比卡因混合液时,脊髓神经毒性随着混合液中利多卡因的绝对浓度的增加逐渐加重,当二者容积比低于1∶1时脊髓神经毒性较轻。
赵猛[7](2012)在《碳酸利多卡因用于中胸段椎管内麻醉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碳酸利多卡因用于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中胸段椎管内麻醉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硬膜外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碳利组,n=30)和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混合液(利地合剂组,n=30)。结果:碳利组阻滞的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时间早于利地合剂组(P<0.05),碳利组收缩压降低早于利地合剂组(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用于上腹部硬膜外阻滞麻醉是安全的。
宋吉贵,邓荣建[8](2010)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与鼻塞》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局麻药混合液行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中鼻塞发生率及防治。方法:781例隆胸手术病人分为六组,以T4~5棘突间隙为硬膜外穿刺点,分别注入含1%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的局麻药混合液、1%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和0.18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和0.1875%布比卡因的局麻药混合液及单纯1%或1.3%利多卡因溶液行硬膜外阻滞,观察鼻塞发生率及出现时间。结果:共有341例病人(43.6%)出现不同程度鼻塞,出现时间为42±28.9分钟,各组间鼻塞发生率及出现鼻塞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经鼻滴入1%呋麻合剂滴鼻液后鼻塞症状均得到缓解,但部分病人因反复出现鼻塞需重复应用呋麻合剂滴鼻。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中鼻塞发生率较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所用局麻药浓度无关。
朱慧莉,王华[9](2007)在《左旋布比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混和液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盐酸利多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左旋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的阻滞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60例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分为3组:1.73%碳酸利多卡因(A组)、1.3%盐酸利多卡因和0.3%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B组)、0.5%左旋布比卡因(C组)各20例,记录硬膜外腔给药后各组产妇的麻醉效果、术后PC IA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麻醉效果、术后PC IA效果都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3%盐酸利多卡因和0.3%盐酸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用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术后PC IA,对母婴都较安全。
罗素华,李勤,谢在栋[10](2005)在《盐酸氯普鲁卡因腰段硬膜外阻滞的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观察国产3%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的效果和副反应。方法选择ASAⅠⅡ级、1863岁、股骨干、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双盲分成A、B、C、D 4组,每组40例。A组应用国产3%盐酸氯普鲁卡因、B组2%利多卡因,C组0.25%丁卡因混合液(1%丁卡因5 ml+2%利多卡因10 ml+生理盐水5 ml,1∶2∶1液),D组1.73%碳酸利多卡因。L23间隙硬膜外阻滞。结果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A、D两组相当,明显快于B、C两组,C组最慢。痛觉消失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A组明显短于另3组。阻滞平面A、C较B、D两组宽12个脊髓节段。运动阻滞程度4组无明显差别。痛觉恢复5 min后疼痛程度A组显着大于另3组,且运动功能恢复最早。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A、B两组在各时间点相对平稳,C、D两组在给药后1530 min下降明显。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动过缓A组2例、B组6例、C组25例、D组12例。4组均无明显局麻药毒性反应及变态反应,但有不同程度的颤抖。结论国产3%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时起效快,与1.73%碳酸利多卡因相近,镇痛作用和运动阻滞效果确切,无明显毒副反应,且作用时间相对短,可控性好。因其pH值为3.3,应避免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神经损伤。
二、碳酸利多卡因和地卡因混合液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酸利多卡因和地卡因混合液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表面麻醉在声带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局麻药利多卡因—肾上腺素与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肾上腺素在切开法重睑成形术中的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的基本信息 |
3.2 重睑成形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
3.3 重睑成形术中出血,术后肿胀评分的比较 |
3.4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亚洲人眼睑的解剖特点 |
4.2 重睑成形术的手术方式 |
4.3 罗哌卡因的自身特点 |
4.4 术后镇痛的原理和治疗 |
4.5 术后肿胀与术中出血的评价 |
4.6 重睑成形术术后的早期不良反应及治疗进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睑成形术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3)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麻醉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文献纳入标准 |
1.2.2 文献排除标准⑴半随机或非RCT。⑵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辅助干预措施。⑶原始数据记录不完整。⑷重复发表的文献。 |
1.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和质量评价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起效时间 |
2.2.2 维持时间 |
2.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3 敏感性分析 |
2.4 发表偏倚评价 |
3 讨论 |
(4)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组方麻醉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和质量评价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起效时间 |
2.2.2 维持时间 |
2.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3 敏感性分析 |
2.4 发表偏倚评价 |
3 讨论 |
(5)不同局麻药联合阻滞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麻醉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4组患者麻醉效果情况比较 |
2.2 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不同比例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鞘内注射后大鼠神经行为及脊髓神经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仪器及设备 |
1.3 试剂及药品 |
1.4 实验方法 |
1.4.1 动物模型: |
1.4.2 神经行为学实验: |
1.4.3 标本制备: |
1.4.4 脊髓病理损伤评分: |
1.4.5 脊髓组织形态改变光学显微镜观察: |
1.4.6 脊髓后角白质马尾神经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神经行为学改变 |
2.2 病理损伤评分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
2.3 脊髓组织形态改变光学显微镜观察 |
2.4 脊髓组织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
3 讨论 |
(7)碳酸利多卡因用于中胸段椎管内麻醉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椎管内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
1.3.2 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10)盐酸氯普鲁卡因腰段硬膜外阻滞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3 监测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生命体征变化: |
2.3 阻滞效果: |
2.4 副反应: |
3 讨论 |
四、碳酸利多卡因和地卡因混合液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表面麻醉在声带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D]. 余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2]局麻药利多卡因—肾上腺素与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肾上腺素在切开法重睑成形术中的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D]. 柴宁.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麻醉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A]. 陈吉生,柯少冰. 2017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 2016
- [4]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组方麻醉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陈吉生,柯少冰. 中国药房, 2016(24)
- [5]不同局麻药联合阻滞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J]. 温伟南.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12)
- [6]不同比例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鞘内注射后大鼠神经行为及脊髓神经结构变化[J]. 赵广翊,赵柏松,高林林,丁旭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16)
- [7]碳酸利多卡因用于中胸段椎管内麻醉的临床观察[J]. 赵猛.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2)
- [8]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与鼻塞[A]. 宋吉贵,邓荣建. 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 2010
- [9]左旋布比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混和液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的效果观察[J]. 朱慧莉,王华. 中国医师杂志, 2007(02)
- [10]盐酸氯普鲁卡因腰段硬膜外阻滞的药效学研究[J]. 罗素华,李勤,谢在栋. 福建医药杂志,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