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Φ3.0m系列煤气炉存在问题及技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指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韩笑宇[2](2013)在《火车轮热成形工艺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来源于国内某企业火车轮毂生产线工程项目。火车轮作为铁路运输的重要承载部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迅猛发展,对火车轮各方面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车轮热成形工艺不仅决定着车轮的外形形状与尺寸,更是为车轮各部位提供足够的变形以确保其综合力学性能。本项目车轮生产线的热成形采用模锻-轧制联合成形工艺,采用一次加热,将钢坯分步变形。通过设计合理的逐步成形和科学的变形累计而获得优质的轮坯,使车轮的热成形过程保持在较高的生产率和协调的生产节奏下,同时保证车轮制品的质量要求使其满足各方面综合性能,从而为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本文主要针对火车轮除轧制以外的热成形工艺进行分析与数值模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对火车轮常用材料CL60车轮钢进行材料模型建立,通过热模拟压缩试验测得其真实应力应变曲线,运用数值拟合的方法得到其可用的本构方程模型,并结合CL60车轮钢其他物理性能参数曲线,完善车轮钢材料模型库,为数值模拟奠定基础。基于上述材料模型,对840HDSA火车轮热成形工艺中的锻造、压弯、冲孔、热处理工步进行工艺分析设计并通过DEFORM-2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变形过程的模腔充填、变形力、金属流动、应变分布等规律,为火车轮热成形工艺和模具的合理设计、预防成形缺陷、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保证。此外,本文对锻造工艺中的偏心缺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产生锻造偏心缺陷的诸多因素,并针对其中两种因素运用DEFORM-3D软件进行相关模拟预测,阐述了锻造偏心缺陷的危害并提出了改善措施。
吕玲[3](2013)在《间歇式造气炉节能减耗方案的研究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在合成氨生产中,造气车间承担着为氨(NH3)的合成提供N2和CO+H2(即半水煤气)的任务,它是整个合成氨企业的龙头,也是全企业能源消耗最大(约占60-70%)的生产环节。因此,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间歇式造气炉的改造及优化,改造是否成功,对企业的效益及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所涉及的项目是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造项目,在文章对间歇式造气炉节能减耗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本文研究了煤造气的技术原理、工业方法、工艺指标及当前煤造气中所采取的各种节能减耗的方法与措施,分析了间歇式造气炉生产半水煤气的操作特点及工艺流程,提出并确定了影响造气炉稳定的一些关键参数。本文分别从单炉控制和多炉协调控制上进行优化改造,在单炉优化控制中增加了关键过程参数的检测,并改变一些原有参数的测量与控制方法。重点对气化层温度进行了优化控制,通过这些改造使单炉更加稳定,从而达到节能减耗的目的。在车间级协调控制站中着重对氢氮比作了优化控制,并与单炉优化控制站相配合,保证了生产全流程的稳定与高效。通过将整个改造应用到工业现场,使造气炉更加稳定与节能,提高了煤气质量,并且提升了企业的效益。
周大明,王雪妮[4](2011)在《低压联醇的生产及节能降耗措施》文中研究表明以某300kt/a低压联醇装置为例,介绍甲醇各工序的节能降耗措施与操作控制。
谢放华[5](2011)在《合成氨煤气发生炉设备配置与调整》文中研究指明合成氨厂造气工序的节能降耗是化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对于固定层煤气发生炉的节能降耗,设备的配置与调整是核心问题。本文从设备的选型、改造和配置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谢放华[6](2011)在《基于设备选型改造探讨合成氨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文中认为氮肥企业是耗能大户,面对市场冲击,如何节约能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搞好装置挖潜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合成氨是氮肥企业的主要产品,氮肥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成氨的成本。固
谢放华[7](2010)在《基于设备选型改造探讨合成氨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文中研究说明合成氨厂造气工序的节能降耗是化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对于固定层煤气发生炉的节能降耗,设备的配置与调整是核心问题。从设备的选型、改造和配置3个方面展开讨论,包括煤气炉造型、炉箅选型、联合废锅的选型、洗涤塔的选型、透平机选型,采用管式高压夹套、高效旋风除尘器和改装节能风机,对煤气炉和脱硫泵进行了技改。对安装节能专用设备进行了探讨。
谢放华[8](2010)在《基于设备选型改造探讨合成氨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文中指出对于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的节能降耗,设备的配置与调整是核心问题。本文从设备的选型、改造和配置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包括煤气炉造型、炉箅选型、联合废锅的选型、洗涤塔的选型、透平机选型,采用管式高压夹套、高效旋风除尘器和改装节能风机等。
黄朝琦[9](2005)在《煤气炉改用CHⅡ炉底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气炉改用CHⅡ炉底 ,并将炉篦、炉膛、炉芯管、炉裙及吹风管线进行改造 ,取得较好的效益。
田守国[10](2005)在《论下一步的造气技改方向》文中指出
二、Φ3.0m系列煤气炉存在问题及技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Φ3.0m系列煤气炉存在问题及技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1.2.2 时间概念界定 |
1.2.3 空间范围说明 |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难点 |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
2.4.4 天津机器局 |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
2.5.4 天津机器局 |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
4.3.1 制砖技术传播 |
4.3.2 制砖工业分布 |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
7.2 研究创新 |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
7.3 未竟之处 |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A:随文附表 |
附录B:随文附图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火车轮热成形工艺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火车轮生产工艺简介及研究现状 |
1.2.1 火车轮生产工艺简介 |
1.2.2 火车轮热成形工艺研究现状 |
1.3 火车轮锻轧热成形工艺与设计简介 |
1.4 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背景、来源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火车轮材料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CL60车轮钢本构关系的确定 |
2.2.1 热模拟压缩试验介绍 |
2.2.2 试验结果分析 |
2.2.3 CL60车轮钢的本构建模 |
2.3 CL60车轮钢其他材料属性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火车轮热成形工艺分析及数值模拟 |
3.0 引言 |
3.1 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公式及基本假设 |
3.2 热处理工艺分析及数值模拟 |
3.2.1 火车轮热处理简介及工艺设计 |
3.2.2 火车轮热处理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3.3 压弯、冲孔工艺分析及数值模拟 |
3.3.1 火车轮压弯工艺分析及数值模拟 |
3.3.2 火车轮冲孔工艺分析及数值模拟 |
3.4 火车轮锻造工艺分析及数值模拟 |
3.4.1 预锻型腔优化设计及锻造过程变形分析 |
3.4.2 其他工艺参数对锻造成形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火车轮锻造偏心缺陷 |
4.1 引言 |
4.2 造成车轮锻造偏心的主要因素 |
4.2.1 摆放所致锻造偏心数值模拟与预测 |
4.2.2 坯料端面倾斜所致锻造偏心数值模拟与预测 |
4.3 改善车轮锻造偏心的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间歇式造气炉节能减耗方案的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造气节能减耗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煤造气技术现状 |
2.1 煤气化的技术原理 |
2.2 煤气化技术的工业方法 |
2.2.1 固定床气化 |
2.2.2 流化床气化 |
2.2.3 气流床气化 |
2.3 间歇式煤气化技术的机理研究 |
2.4 工艺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间歇式造气炉节能减耗的措施 |
3.1 原料和工艺的改造 |
3.1.1 原料的科学应用与加工 |
3.1.2 工艺流程的选择 |
3.1.3 设备的选型 |
3.1.4 缩短循环制气周期 |
3.1.5 富氧造气技术的应用 |
3.2 操作方案的优化 |
3.2.1 操作控制系统改造 |
3.2.2 炉况优化改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华昌造气炉节能减耗改造方案的研究 |
4.1 单炉控制方案 |
4.1.1 炉底温度的检测 |
4.1.2 炭层高度的检测及优化 |
4.1.3 灰层厚度的优化 |
4.1.4 入炉蒸汽流量控制 |
4.1.5 气化层温度控制 |
4.2 多炉协调控制方案 |
4.2.1 提高洗气塔、电除尘器效率 |
4.2.2 氢氮比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方案的实施 |
5.1 硬件 |
5.2 软件 |
5.2.1 控制程序 |
5.2.2 人机界面 |
5.3 系统功能 |
5.4 系统特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设备选型改造探讨合成氨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备选型节能 |
1. 煤气炉的选型 |
2. 炉箅选型 |
3. 废锅的选型 |
4. 洗涤塔的选型 |
5. 透平机选型 |
6. 采用高效旋风除尘器 |
7. 采用管式高压夹套 |
8. 选用节能风机 |
二、技术改造节能 |
1. 煤气炉技改 |
2. 脱硫泵技改 |
三、安装节能专用设备 |
1. 安装变频器 |
2. 安装内馈斩波调速设备 |
3. 安装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
四、结语 |
(7)基于设备选型改造探讨合成氨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选型节能 |
1.1 煤气炉的选型 |
1.2 炉箅选型 |
1.3 联合废锅的选型 |
1.4 洗涤塔的选型 |
1.5 透平机选型 |
1.6 高效旋风除尘器 |
1.7 采用管式高压夹套 |
1.8 改装节能风机 |
2 设计技改 |
2.1 煤气炉 |
2.2 脱硫泵技改 |
3 安装节能专用设备 |
3.1 安装变频器 |
3.2 安装内馈斩波调速设备 |
3.3 安装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
4 总结 |
(10)论下一步的造气技改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高径比与风机配备的问题 |
2 对炉箅性能认识的转变和科学的设计及应用 |
3 工艺技术水平和操作控制技能以及专业管理水平是决定造气运行状况的根本因素之一 |
4结语 |
四、Φ3.0m系列煤气炉存在问题及技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火车轮热成形工艺数值模拟[D]. 韩笑宇. 燕山大学, 2013(02)
- [3]间歇式造气炉节能减耗方案的研究与实施[D]. 吕玲. 武汉工程大学, 2013(03)
- [4]低压联醇的生产及节能降耗措施[J]. 周大明,王雪妮. 化工设计通讯, 2011(05)
- [5]合成氨煤气发生炉设备配置与调整[J]. 谢放华. 化学工业, 2011(Z1)
- [6]基于设备选型改造探讨合成氨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J]. 谢放华. 新材料产业, 2011(01)
- [7]基于设备选型改造探讨合成氨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J]. 谢放华. 河北化工, 2010(12)
- [8]基于设备选型改造探讨合成氨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J]. 谢放华. 河南化工, 2010(23)
- [9]煤气炉改用CHⅡ炉底改造[J]. 黄朝琦. 化工设计通讯, 2005(01)
- [10]论下一步的造气技改方向[J]. 田守国. 小氮肥,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