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1](2021)在《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提出淋巴瘤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中国新发霍奇金淋巴瘤6 829例, 死亡2 807例;新发非霍奇金淋巴瘤92 834例, 死亡54 351例。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 异质性强, 治疗原则各有不同。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淋巴瘤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 淋巴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结果, 患者生存得到了改善。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进展, 进一步提高中国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
何小艳,徐培,王宪伟,蒋舒明,吴宁[2](2021)在《Ig/TCR基因重排与基因突变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Ig/TCR基因重排和基因突变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27例患者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使用BIOMED-2系统引物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标本基因组DNA中IGH、IGK、IGL、TCRG、TCRB、TCRD的重排进行分析,并对其中6例疑难病例进行相关基因突变二代测序检测。结果 178例诊断为淋巴瘤,分别为142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34例T细胞淋巴瘤和2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43例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6例疑难病例尚无法确诊。在178例确诊的淋巴瘤患者中,共发现168例Ig/TCR基因单克隆性重排,10例未发现基因单克隆性重排。142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总体Ig基因单克隆性重排率为96.48%(137/142),其中,Ig基因单基因重排率为19.01%(27/142),为IGH和IGK单基因重排,重排率分别为11.97%(17/142)和7.04%(10/142),未发现IGL单基因重排; Ig基因双基因联合重排率为53.52%(76/142),其中IGH/IGK双基因联合重排率高达49.30%(70/142),IGH/IGL和IGK/IGL双基因联合重排率分别为1.41%(2/142)和2.82%(4/142); IGH/IGK/IGL三基因联合重排率为19.01%(27/142);另有7例发生Ig/TCR双阳性重排,重排率为4.93%(7/142)。34例T细胞淋巴瘤TCR基因总体单克隆性重排率为70.59%(24/34)。2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未检测出Ig/TCR基因单克隆性重排。43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例有2例TCRB基因单克隆性重排。在6例疑难病例中,3例发现存在STAT3、TMSB4X、B2M、KDM6A和ARID1A等淋巴瘤相关基因突变。结论利用BIOMED-2标准化Ig/TCR基因重排检测对于淋巴瘤的诊断有辅助性作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帮助。
刘谦,袁晟,刘勇[3](202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Prdx6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6(peroxiredoxin-6, Prdx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DLBCL中Prdx6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Prdx6在DLBCL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淋巴结(χ2=17.69,P<0.001);Prdx6在non-GCB组中的表达高于GCB组(χ2=21.771,P<0.001);Prdx6在有B症状病例的阳性表达强度高于无B症状病例(χ2=4.872,P=0.027);Prdx6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升高病例中的阳性表达强度高于LDH正常病例(χ2=5.965,P=0.015)。随访124例患者中,Prdx6强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比阴性组预后差(χ2=6.998,P=0.008)。结论 Prdx6在DLBCL中的表达较正常淋巴结高,且与non-GCB组、B症状和LDH有关。同时,Prdx6高表达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可能对DLBCL的形成以及发生、发展机制具有一定作用。
张敏,白睿华,冯怡锟,常佳,任景丽[4](2020)在《富于T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富于T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THRLBC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和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2013年5月至2018年9月确诊的12例THR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2例THRLBCL患者年龄22~74岁,中位年龄58.5岁。男女比例75。临床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和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主要为Ⅲ~Ⅳ期(75%)。6例累及骨髓,5例累及脾脏,2例累及肝脏。病理检查组织均为淋巴结组织,镜下可见异形大B细胞散布于丰富的小T淋巴细胞和多少不一的组织细胞背景中。肿瘤性大B细胞CD20、BCL6、PAX5阳性,CD30、CD15阴性。背景细胞中的T淋巴细胞CD3、CD5阳性,组织细胞CD68、CD163阳性。EBER原位杂交示EB病毒阴性。结论 THRLBCL组织学形态背景富于T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肿瘤细胞阳性表达CD20、BCL6、PAX5,阴性表达CD30、CD15,背景T淋巴细胞阳性表达CD3、CD5,组织细胞阳性表达CD68、CD163。该肿瘤应与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经典型富于淋巴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及T淋巴细胞淋巴瘤相鉴别。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无关。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5](2019)在《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概述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5.94/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6.89/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黄欣,赖玉梅,刘校龙,刘翠苓,高子芬[6](2019)在《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伴少见免疫结构变异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伴少见免疫结构变异即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大B细胞淋巴瘤(T-cell/histiocyte-rich large B cell lymphoma, THRLBL)样转化的NLP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NLPHL免疫结构变异的认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有THRLBL样转化的NLP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行EB病毒相关性和Ig/TCR基因克隆性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8岁,腹股沟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组织学观察可见淋巴结结构破坏,低倍镜下见浅染区和深染区交替分布,以浅染区为主,两种区域均可见散在分布的异型大细胞。免疫表型:大细胞一致强表达全B细胞标记(CD20、PAX5)、不表达CD30;CD21显示深染区内不规则滤泡树突细胞网结构,而浅染区内缺如。此外,两种结构背景细胞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深染区背景细胞富于小B细胞,并可见PD1阳性细胞围绕大细胞形成花环样结构;浅染区背景细胞则以小T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小B细胞基本缺如,且PD1阳性细胞量及强度均显着下降。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两种结构内均无阳性细胞,Ig和TCR基因重排检测均未发现克隆性重排。结论伴有THRLBL样转化的NLPHL具有特殊形态学和免疫结构特征,易被误诊为原发性THRLBL,了解NLPHL免疫结构变异并结合细致全面的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杨武晨,彭贤贵,李佳,刘思恒,张洪洋,邓小娟,王平[7](2017)在《富于T细胞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临床上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亚型,占NHL的30%左右,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和临床预后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容易骨髓侵犯。根据WHO分类,其按组织学形态改变分为四种变异型:中心母细胞型、免疫母细胞型、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型及间变型[1]。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型和间变型两种形态变异同时发生,十分少见。现报道1例少见的富于T细胞间变型DLBCL,对其临床实验室特征进行分析
刘冲,张智弘,李霄,王震[8](2016)在《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滤泡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滤泡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EBER原位杂交及基因克隆性重排技术检测1例罕见的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滤泡间DLBCL,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淋巴结内增生的淋巴滤泡散在分布,滤泡间区增宽明显伴多形性细胞浸润,包括异型的中心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小淋巴样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免疫表型:滤泡间区异型大细胞CD20、PAX5、MUM1一致强阳性表达,CD3、CD5、CD10、BCL-6、CD30和CD15均阴性,背景小淋巴样细胞多为PD-1阳性的T细胞。此外,EBER原位杂交阴性,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示B细胞单克隆性增生,T细胞受体基因未见单克隆性重排。结论滤泡间DLBCL,特别是伴有PD-1阳性的T细胞背景,其诊断具有挑战性。认识DLBCL这一罕见生长方式很重要,需与包括反应性免疫母细胞增生性疾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滤泡间霍奇金淋巴瘤和其它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等类似病变鉴别。
黄镇,周金莲,张倩倩,王平[9](2016)在《富T淋巴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1例》文中认为富T淋巴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T-cell rich large B-cell lymphoma,TCRBCL)在临床上不常见,属于罕见的B细胞恶性淋巴瘤。1988年Ramsay等[1]报道5例,并首次确立本病名称。其最大的组织学特点是组成细胞以T小淋巴细胞占多数,而少量较大的B型淋巴瘤细胞则分散在上述背景细胞中。国内也有零星报道。2004年刁兰萍和刘丽宏[2]报道11例,认为其也
朱雄增,李小秋[10](2010)在《解读2008年恶性淋巴瘤WHO分类》文中研究表明
二、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2)Ig/TCR基因重排与基因突变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DNA提取及分析鉴定 |
2 结果 |
2.1 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
2.2 基因重排和淋巴瘤诊断及分类的关系 |
2.3 基因突变与淋巴瘤鉴别诊断的关系 |
3 讨论 |
(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Prdx6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DLBCL与正常淋巴结中Prdx6的表达 |
2.2 DLBCL中Prdx6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 DLBCL中Prdx6表达强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4 生存分析 |
3 讨论 |
(4)富于T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免疫组化检查方法 |
1.1.2 EB病毒检测方法及结果判断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病理检查 |
2.2.1 标本巨检 |
2.2.2 组织学检查 |
2.2.3 免疫组化 |
2.2.4 EB病毒 |
3 讨论 |
3.1 组织形态及来源 |
3.2 鉴别诊断 |
3.2.1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
3.2.2 经典型富于淋巴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 |
3.2.3 T细胞淋巴瘤 |
3.3 临床和预后 |
(5)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2淋巴瘤的诊断 |
2.1临床表现 |
2.2体格检查 |
2.3实验室检查 |
2.4影像学检查 |
2.4.1 CT |
2.4.2 MRI |
2.4.3 PET-CT |
2.4.4超声 |
2.4.5同位素骨扫描 |
2.5其他针对性检查 |
2.6病理学检查 |
2.6.1形态学 |
2.6.2 IHC |
2.6.3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 ization,FISH)检测技术 |
2.6.4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技术 |
2.6.5其他 |
3淋巴瘤的分期 |
4淋巴瘤放射治疗 |
5淋巴瘤综合治疗总论 |
6淋巴瘤的中医药治疗 |
7常见淋巴瘤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 |
7.1霍奇金淋巴瘤(HL) |
7.1.1临床表现 |
7.1.2病理分类及诊断 |
7.1.3治疗原则 |
7.1.4 HL预后因素(见附件3.1) |
7.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
7.2.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
7.2.2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 |
7.2.3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 |
7.2.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 |
7.2.5套细胞淋巴瘤(MCL) |
7.2.6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 |
7.2.7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 homa,LBL) |
7.2.8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 |
7.2.9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mycosis fung oi des/sézary syndrome,MF/SS) |
7.2.10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 |
5预后因素 |
(6)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伴少见免疫结构变异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免疫组化 |
1.2.2 EB病毒检测 |
1.2.3 Ig和TCR基因克隆性分析 |
2 结果 |
2.1 镜检 |
2.2 免疫表型 |
2.3 EB病毒相关性 |
2.4 Ig和TCR基因克隆性分析 |
2.5 随访 |
3 讨论 |
(7)富于T细胞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8)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滤泡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镜检 |
2.2免疫表型及原位杂交 |
2.3 Ig和TCR基因重排 |
3 讨论 |
(9)富T淋巴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讨论 |
2.1 TCRBCL临床特点 |
2.2病理学观察 |
2.3 实验室诊断 |
2.4 治疗与预后 |
四、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7)
- [2]Ig/TCR基因重排与基因突变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何小艳,徐培,王宪伟,蒋舒明,吴宁.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05)
- [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Prdx6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J]. 刘谦,袁晟,刘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03)
- [4]富于T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 张敏,白睿华,冯怡锟,常佳,任景丽.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0(02)
- [5]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J].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19(04)
- [6]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伴少见免疫结构变异1例并文献复习[J]. 黄欣,赖玉梅,刘校龙,刘翠苓,高子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9(05)
- [7]富于T细胞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杨武晨,彭贤贵,李佳,刘思恒,张洪洋,邓小娟,王平. 重庆医学, 2017(34)
- [8]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滤泡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J]. 刘冲,张智弘,李霄,王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6(10)
- [9]富T淋巴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1例[J]. 黄镇,周金莲,张倩倩,王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6(05)
- [10]解读2008年恶性淋巴瘤WHO分类[J]. 朱雄增,李小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0(01)
标签:淋巴瘤论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论文; 霍奇金淋巴瘤论文; 滤泡性淋巴瘤论文; 细胞免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