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邱冰[1](2021)在《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下南京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与管理理路》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绿地作为一个复杂、开放且具有生命的巨系统,其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有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历史回顾,发现南京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与管理历来具有系统性和超前性,但正是由于各个历史阶段南京对政策、理念与趋势及时响应,思考问题全面且超前,致使南京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存在系统超载且过于复杂的问题。在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下,南京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管理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因政策、理念导致城市绿地承载了过多的职能、目标而在横断面和纵断面上表现出的系统的不连续性、庞杂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精简与协同结合、科学与感性结合、粗放与精细结合、稳定与发展并重、智能与人力并重的发展策略。
王磐岩,牛萌[2](2021)在《打通城市绿地的“海绵”路径——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技术、机制协同难点以及城市绿地作为重要海绵体的价值意义,开展《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南》课题研究。《指南》重点解决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建设评估全过程各层级的技术路径,以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的不同角度确定各层级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的指标、目标和技术方法,包括海绵城市绿地规划、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海绵城市绿地工程施工与维护及海绵城市绿地绩效评估等内容。《指南》聚焦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与传统方法、做法的不同之处,通过规划、设计、实施、维护、评估全过程把控城市绿地海绵功能的落实,强调蓝绿灰融合和多专业协同,有效发挥城市海绵体的综合效益。
程诗卉[3](2020)在《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绵城市”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这个新建设范畴的推进,人们逐渐从认知到认可。从这几年“海绵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海绵城市”往往与城市绿地的建设密不可分,海绵型城市绿地作为纯天然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是将“海绵城市”与城市绿地建设相结合的时代新产物。作为建设单位,通过加强对其绿化工程建设中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管控,不仅是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进行的一次有效探索,更能够提高城市绿地美化城市面貌的成效。首先,采取文献分析法,构建出基于4M1E影响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的因素18个,并结合海绵型城市绿地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构建出基于4M1E影响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和传统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主要控制因素差别5个,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基于4M1E影响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的因素14个。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评价系统。其次,以杭州海绵型城市绿地示范工程——FJD公园为实例,按照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评价系统对该项目绿化工程进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评价,得到比较满意的结论。分析基于4M1E质量控制影响最关键因素,即人员栽植技能水平,机械设备的选择,植物种植存活率,植物的栽植方案,下沉式地形五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具体策略和措施5条,为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最后,提出提高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的事前管控手段,如要求投标人承诺投入的人员、机械、主材、方法、环境等5条条款,并运用到今后的招标文件及合同内。通过以上探索思考与分析,可以说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的质量控制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希望能通过对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断提高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的质量控制水平。
初亚奇[4](2020)在《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突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同时,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等,致使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城市雨洪管理实施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以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为视角,从流域、城市、河段多尺度构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满足城市雨洪管理需求,提升寒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功能,以期对寒地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在大量背景理论研究下,首先梳理寒地城市地域特征,识别不同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以“格局—过程—尺度”为切入点,提出多尺度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并进一步确立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城市管控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城市内涝的影响机制,阐述多尺度管控内容与相关技术方法;其次,构建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即“流域尺度空间耦合(宏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尺度系统耦合(中观)——寒地海绵系统优化、河段尺度功能耦合(微观)——河岸带生态修复与措施建设”,并提出相应体系内容与技术方法;再次,以沈抚新区作为寒地城市研究区域,对应规划体系框架建立多尺度空间,在流域尺度下,利用GIS空间计算与分析法进行空间耦合,提取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底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构建不同水平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底线(低)、一般(中)、满意(高)三级水平划分禁限建区域,优化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提供刚性骨架;在城市尺度下,基于流域尺度空间格局,对城市多级排水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寒地海绵生态系统优化,确定水系廊道和绿地斑块布局,二是寒地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用SWMM模型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排水要求,三是寒地适宜性低影响开发系统,划分管控分区并对各分区所应用措施规模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利用SWMM模型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模拟校验,验证其优化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注重寒地雨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最优模式;在河段尺度下,在流域尺度水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上,依据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生态系统格局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定量方案,对研究区域内的河岸带进行海绵结构布局与方案设计,使具有寒地适宜性水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措施两者在设计中并行,同时对河岸带的寒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寒地海绵河岸带的功能要素耦合。论文涉及城乡规划、景观、水文等多学科理论融合,着眼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集成多种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多尺度体系构建,明确寒地海绵不同尺度规划内容,最后将相关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方案中,检验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李亚丽[5](2020)在《民权县城市绿地合作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相继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应时之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绿地建设规模逐步增加,绿地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单一的政府管理早已显得力不从心,亟需探求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治理机制。城市绿地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合作治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因此,本文从合作治理视角探析民权县城市绿地合作治理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其他同类城市绿地合作治理的实践提供指导。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民权县为例,梳理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民权县城市绿地的现状及特点,并归纳出治理规划缺乏科学性、治理主体缺乏主动性、治理实施缺乏持续性、治理结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从合作治理意识、合作主体、社会力量激励、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剖析成因。最后,从加强合作治理顶层设计,完善多元合作体制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动力,加大合作治理监管力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袁开文[6](202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提出水是生存之本,万物之本。当前,世界人口密度的持续增加与水资源的低效利用导致水资源严重匮乏。同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现有土地的多度开发与利用,致使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少。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节水型城市绿地应运而生。因此本论文选择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节水型城市绿地为研究重点,基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稀缺、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分析该地区城市绿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及实际案例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基于此,本论文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针对场地内部特殊的土地现状对该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态条件、场地现状等综合分析,总结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雨水收集为导向,构建绿地节水体系;合理配置耐旱植物,丰富植物多样性;功能丰富,多样化满足休憩”的设计策略。首先,通过GIS平台计算设计场地的汇水区域和面积,进一步得出该场地可收集的雨水量,基于此数据确定该场地内的调蓄区分布及面积。在对场地内的湟水河可能引发的雨洪问题进行防洪设计,打造集防洪蓄水和亲水休闲于一体的复式河流断面。其次,合理配置耐旱植物群落,注重植被的季节性和颜色变化,打造多季节丰富的植物景观。在最大化满足节水的同时兼顾其美观性和经济价值。最后,通过对民和县社会人文以及游客需求的了解,在设计场地内植入丰富的功能活动体检空间,打造节水型园林和综合性中央公园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本论文基于文献综述与具体的案例研究为将来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建设节水型城市绿地提供一些参考价值和实践经验。
张瑞君[7](2020)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园林绿化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园林绿化作为一项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的“底子”和“外衣”,既是城市健康的表征,也是保障市民健康的要素之一。城市的绿色空间和园林绿地是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成果,在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净化城市空气、减弱城市噪音、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的现状,希望以此为基础,为位于民族边疆地区自然气候较为恶劣的城市进行园林绿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对相关的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进行阐释,重点梳理城市园林绿化、社会治理的概念,以及多元治理理论、田园城市理论等内容;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官方资料,分析乌兰察布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条件与现状,梳理乌兰察布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造成这些困境和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深挖其根源。选取国内三个较为典型的城市,对其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背景和采取的重要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可以供乌兰察布市进行借鉴的先进经验。最后基于多元治理理论,提出了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郭子钰[8](2020)在《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森林和耕地面积逐渐缩小,肆意破坏自然植被、占用农业用地等方式也成为城市面积快速扩大的主要途径,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趋近饱和。随着西北地区城市环境问题的加剧,西北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但由于西北地区地域及气候环境特殊,其城市园林绿化任务艰巨,且存在诸多问题。陕西省西安市作为西北五省重要城市之一,其园林绿化问题的解决能提升园林绿化行业的水平,并对西北其他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在此背景下,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的执行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其园林绿化效果,近三年,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效果如何?政策执行过程中具体出现的问题及成因有哪些?如何改进园林绿化政策实施?值得认真思考。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访谈、问卷调查、模型研究等方法,对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并进一步探析园林绿化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园林绿化发展不均衡、工程建设及养护质量差、毁绿现象时有发生、景观过度绿化、长官意志工程时有出现;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探析其原因在于政策本身滞后、可操作性差、连续性缺乏;执行主体政策附加、政策损缺、政策停滞、政策误用;市民群体意识缺乏、参与积极性低以及政策环境的不良影响,为本研究系统性的优化策略提出奠定了基础。为了提升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效果,本研究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指导下,提出了解决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发展对策,具体包括:政策自身角度的创新3D发展思路、细化相关配套政策;执行主体角度的发展节约型园林绿化模式、建立良好的养管机制、打造精品绿地、培养专业人才;目标群体角度的强化爱绿护绿意识、增强参与热度;政策环境角度的净化监督环境、提倡绿色配套式绿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屠君[9](2020)在《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园林绿化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在国家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关系到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水平,所以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展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本文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城市园林绿化成为了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公益事业,园林绿化管理是提高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研究意义。2.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应该以公共物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综合治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理论水平。3.论文在介绍常州市园林绿化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制度、机构和管理途径。与先进的管理城市相比,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管理决策机制不健全、管理队伍不到位、管理执法意识淡薄、市民城市中心成熟的公园满意度较高,对城市周边新建公园满意度较低。4.之后论文对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先进城市进行分析借鉴,其次在分析常州市红梅公园创新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优化对策:强化园林绿化规划管理、加快园林绿化管理的体制改革、创新规划管理理念、健全园林绿化管理决策机制、注重园林绿化日常养护管理水平,加强绩效考核提高管理队伍素质、改善市民与游客对园林绿化管理的监督机制、提高园林绿化科技水平与智能化管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次研究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通过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丰富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优化对策思路,对提高今后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谢佩[10](2020)在《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性研究 ——以南昌市人民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业的不断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热衷休憩、游览、娱乐、交往、健身及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公园与人们需要提升矛盾又加剧凸显,空间与尺度关系失衡、人性化缺失、后期管理不足等造成一系列的城市公园安全隐患。而园路是城市公园构成的重要因素,它像脉络贯穿整个公园,将各个景点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在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及提供休闲散步场地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人们对园路空间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园路空间的安全状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行人的游园行为甚至安全。本文以园路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安全的角度切入,对城市公园园路进行相关研究。一方面,通过探索行人的心理特征、行为特点及安全需求,了解到行人自身的心理因素(从众、好奇、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现象)的消极存在或是正常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可能会促使行人降低安全防范意识或采取不安全的环境行为。另一方面对城市公园园路空间构成要素的不安全隐患进行合理评价分析,探索影响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的各项指标,建立园路空间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查阅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德尔菲法以及调查问卷反馈意见,从园路空间的前期设计、中期施工以及后期的管护整个周期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设计、施工、管护3个一级指标,园路基础设计、路侧环境设计、园路质量、环境管护和治安管控5个二级指标,园路线形、园路功能、园路材质等19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评价体系。统计调研问卷数据并利用SPSS软件测算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以南昌市人民公园为例分析探讨园路空间各阶段要素的安全现状评分,结论得出人民公园园路空间的安全评分为3.70,安全等级为一般安全到比较安全,园路建设整个周期的安全评分从低到高分别是设计3.55、管护3.63、施工3.83,在设计阶段中,路侧环境设计的安全评分是3.53,园路基础设计的安全评分3.57,施工阶段的园路质量安全评分为3.83,后期管护阶段中治安管控安全评分为3.62,环境管护安全评分3.64,根据结论可知各阶段的安全等级均达到了一般安全但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利用鱼刺图将城市公园园路空间的安全隐患进行梳理,从园路物理空间安全和行人心理安全以及行人行为安全三个方面去考虑,提出减少和消除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隐患的相关策略,希望为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营造提供借鉴参考。
二、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下南京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与管理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京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与管理发展的历史回顾 |
(一)从“公园与林荫道”到“公园城市” |
1. 近代的本土实践(1926—1948):从《南京市政计划》到《首都计划》 |
2. 绿化系统的初步探索(1949—1961):从“绿地分类”到“绿化系统规划” |
3. 回归与拓新(1977—1989):从“绿地系统”到“山水格局” |
4.“山、水、城、林”格局重塑(1990—2000):从“生态绿地”到“生态绿地系统” |
5. 城在园中与城园相融(2001年至今):从“园林城市”到“公园城市” |
(二)从“无”到“精”:南京城市绿地、绿化管理历程 |
二、南京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得与失 |
(一)成功之处:系统性与超前性 |
(二)潜在问题:系统的过度叠加与冗余 |
三、南京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的关键问题 |
(一)关键问题分析 |
(二)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
四、南京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的实践理路 |
(一)精简与协同结合 |
1. 规划精简:关注交互关系,实现多重效益 |
2. 管理协同:避免多头管理,实现统一指挥 |
(二)科学与感性结合 |
1. 规划标准化 |
2. 设计弹性化 |
(三)粗放与精细结合 |
1. 粗放:城在园中,即自然山水园中城 |
2. 精细:园在城中,即人工山水城中园 |
(四)稳定与发展并重 |
1. 强基固本:强化永久性绿地的保护与拓展 |
2. 适时更新与拓展:强化生态效益与服务效能 |
(五)智能与人力并重 |
1. 信息管理智能化 |
2. 知识技能储备常态化 |
五、结语 |
(2)打通城市绿地的“海绵”路径——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指南》主要内容 |
1.1海绵城市绿地规划 |
1.1.1 规划控制指标 |
1.1.2 规划协同 |
1.1.3 建设目标与考核指标 |
1.2 海绵城市绿地设计 |
1.3 海绵城市绿地工程施工与维护 |
1.4 海绵城市绿地绩效评估 |
2 核心问题 |
2.1 打通各层级海绵路径 |
2.2 依据海绵功能确定指标层级 |
2.3 “去同留异”强调特殊性 |
3 结语 |
(3)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章节与框架 |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绵城市 |
2.1.2 城市绿地绿化工程 |
2.1.3 海绵型城市绿地 |
2.1.4 绿化工程质量控制 |
2.2 工程质量控制基本理论 |
2.2.1 PDCA循环理论 |
2.2.2 4M1E理论 |
2.2.3 基本理论在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2.3 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介绍 |
2.3.2 国内研究介绍 |
2.4 借鉴与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3 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
3.1 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
3.1.1 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的特点分析 |
3.1.2 基于4M1E的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
3.1.3 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
3.2 海绵型城市绿地与传统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差别分析 |
3.3 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
3.3.1 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的特点分析 |
3.3.2 基于 4M1E 的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
3.3.3 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评价系统构建 |
4.1 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评价系统 |
4.2 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
4.2.4 评价数据获取 |
4.3 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
4.3.1 评价方法比较 |
4.3.2 评价方法选择 |
4.3.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3.4 确定评价集 |
4.3.5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研究 |
5.1 FJD公园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项目计划情况 |
5.2 FJD公园绿化工程建设情况 |
5.2.1 项目改造前 |
5.2.2 项目改造后 |
5.3 FJD公园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评价 |
5.3.1 评价指标解释 |
5.3.2 评价数据获取 |
5.3.3 确定模糊判断矩阵 |
5.3.4 评价结果 |
5.4 FJD公园绿化工程基于4M1E排序第一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
5.4.1 人员栽植技能水平 |
5.4.2 机械设备的选择 |
5.4.3 植物种植存活率 |
5.4.4 植物栽植方案 |
5.4.5 下沉式地形 |
5.5 提高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对策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2:FJD公园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评价调研问卷 |
作者简历 |
(4)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气候突变引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
1.1.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
1.1.3 寒地城市发展致使雨洪管理需求增加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
2.1 水生态与水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
2.1.1 城市水生态理论研究 |
2.1.2 城市水安全理论研究 |
2.1.3 研究评述 |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念及意义 |
2.2.2 “格局—过程—尺度”关系理论研究 |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2.4 研究评述 |
2.3 雨洪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
2.3.1 宏观层面防洪排涝 |
2.3.2 中观层面雨洪管理 |
2.3.3 微观层面河岸带设计 |
2.3.4 寒地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
2.3.5 经验总结与启示 |
2.4 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动态 |
2.4.1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发展与现状统计 |
2.4.2 我国海绵城市内容研究与技术方法 |
2.4.3 我国海绵城市政策发展与地方实践 |
2.4.4 我国寒地海绵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的理论与方法 |
3.1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 |
3.1.1 寒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
3.1.2 寒地城市水系空间特征 |
3.1.3 寒地城市河岸带功能特征 |
3.2 多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识别 |
3.2.1 流域尺度现状问题 |
3.2.2 城市尺度现状问题 |
3.2.3 河段尺度现状问题 |
3.3 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研究 |
3.3.1 理论基础 |
3.3.2 理论框架 |
3.3.3 技术路线 |
3.4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理论与方法 |
3.4.1 格局对水生态与水安全的作用机制 |
3.4.2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内容 |
3.4.3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
4.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 |
4.1.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
4.1.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
4.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
4.2.1 研究区域选取与空间尺度划分 |
4.2.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要点 |
4.2.3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
4.3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
4.3.1 Arc GIS在不同尺度中的应用 |
4.3.2 流域尺度格局构建与分析方法 |
4.3.3 SWMM在城市尺度中的应用 |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寒地适宜性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流域尺度的沈抚新区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5.1 沈抚新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
5.1.1 自然条件现状 |
5.1.2 水土资源分析 |
5.2 水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单因子要素影响分析 |
5.2.2 综合要素影响分析 |
5.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5.3.1 水生态安全格局等级划分 |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
5.3.3 生态关键区识别 |
5.3.4 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尺度的沈抚中心城区寒地海绵规划与系统优化 |
6.1 沈抚中心城区水生态与水安全条件概况 |
6.1.1 地形地势现状与雨洪来源 |
6.1.2 降水特征与暴雨雨型 |
6.1.3 降雨径流控制分析 |
6.1.4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
6.2 城市海绵系统格局构建与优化 |
6.2.1 城市海绵生态系统格局构建 |
6.2.2 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
6.2.3 海绵城市雨雪水资源化利用 |
6.3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与定量方案 |
6.3.1 沈抚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划分 |
6.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
6.3.3 沈抚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
6.3.4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定量计算 |
6.4 海绵系统优化方案模拟与分析 |
6.4.1 预规划方案模拟分析 |
6.4.2 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河段尺度的浑河沈抚段生态建设与低影响开发设计 |
7.1 浑河河岸带概况与问题分析 |
7.1.1 研究区概况 |
7.1.2 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
7.2 城市河岸带结构布局与水生态修复 |
7.2.1 河岸带海绵结构布局 |
7.2.2 寒地河岸带水生态修复措施 |
7.3 城市河岸带海绵设计与LID措施应用 |
7.3.1 河岸带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
7.3.2 寒地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设计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民权县城市绿地合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与框架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城市绿地 |
1.城市绿地的定义 |
2.城市绿地的分类 |
3.城市绿地的功能 |
(二)合作治理理论 |
(三)城市绿地合作治理 |
1.城市绿地合作治理主体 |
2.城市绿地合作治理条件 |
3.城市绿地合作治理必要性 |
三、民权县绿地合作治理现状 |
(一)民权县绿地合作治理概况 |
(二)民权县绿地合作治理成效 |
(三)民权县绿地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 |
1.治理规划缺乏科学性 |
2.治理主体缺乏主动性 |
3.治理实施缺乏持续性 |
4.治理结果缺乏实效性 |
四、民权县绿地合作治理问题的成因 |
(一)合作治理意识淡薄 |
(二)合作主体相对单一 |
(三)社会力量激励缺失 |
(四)体制机制保障不力 |
五、民权县绿地合作治理对策 |
(一)加强合作治理顶层设计 |
(二)完善多元合作体制机制 |
(三)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动力 |
(四)加大合作治理监管力度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三)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研究背景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研究内容 |
1.4.研究方法 |
1.4.1.文献研究法 |
1.4.2.理论研究法 |
1.4.3.实例例证法 |
1.4.4.实地调研法 |
1.5.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阐述及研究进展 |
2.1.干旱半干旱地区 |
2.1.1.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定义 |
2.1.2.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布 |
2.1.3.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特征 |
2.2.节水型城市绿地 |
2.2.1.节水型城市绿地的定义 |
2.2.2.节水型城市绿地的产生背景 |
2.2.3.节水型城市绿地的内涵 |
2.3.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研究进展 |
2.3.1. 国外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研究进展 |
2.3.2. 国内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理论研究及现状 |
3.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的认识 |
3.1.基于节水型城市绿地相关理论研究 |
3.1.1.节水型社会建设 |
3.1.2.低影响开发理论 |
3.1.3.景观生态学理论 |
3.1.4.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基于节水型城市绿地相关技术研究 |
3.2.1.节水型城市绿地的技术规范及标准 |
3.2.2.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 |
3.2.3.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用水水源研究 |
3.2.4.节水型园林绿地植物的水利用率 |
3.3.目前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绿地存在的问题 |
3.4.建设节水型城市绿地的措施 |
3.4.1.重视园林绿地水系规划 |
3.4.2.调整种植结构 |
3.4.3.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 |
3.4.4.加强管理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节水意识 |
3.5.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的发展目标 |
4. 相关案例研究 |
4.1.雨水收集利用策略:宾夕法尼亚大学—休梅克绿地 |
4.1.1.项目概况 |
4.1.2.设计策略 |
4.1.3.借鉴意义 |
4.2.雨洪管理:金华燕尾洲公园 |
4.2.1.项目概况 |
4.2.2.设计策略 |
4.2.3.借鉴意义 |
4.3.可持续生态景观:印度卢平研究中心景观设计 |
4.3.1.项目概况 |
4.3.2.设计策略 |
4.3.3.借鉴意义 |
4.4.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水景设计:乌鲁木齐小绿谷水景公园坡地设计 |
4.4.1.项目概况 |
4.4.2.设计策略 |
4.4.3.借鉴意义 |
4.5.生态修复:抱坡岭公园 |
4.5.1.项目概况 |
4.5.2.设计策略 |
4.5.3.借鉴意义 |
4.6.空间利用Bentway公共空间 |
4.6.1.项目概况 |
4.6.2.设计策略 |
4.6.3.借鉴意义 |
5. 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策略 |
5.1.设计原则 |
5.1.1.资源节约型原则 |
5.1.2.科学设计型原则 |
5.1.3.体系完善型原则 |
5.2.基于节水的绿地保护与修护 |
5.2.1.植被保护和利用 |
5.2.2.绿地土壤修复 |
5.3.节水型城市绿地水系统设计策略 |
5.3.1.雨水利用策略 |
5.3.2.再生水利用 |
5.3.3.绿地节水灌溉设施 |
5.3.4.土壤保水措施 |
5.4.节水型城市绿地树种规划与种植设计 |
5.4.1.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
5.4.2.合理选择耐旱植物群落 |
5.4.3.植物需水计算与控制 |
5.5.节水型城市绿地铺装设计策略 |
5.5.1.铺装材料与绿地节水的关系 |
5.5.2.透水铺装的类型和特性 |
6. 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研究 |
6.1.背景概况 |
6.1.1.地理环境 |
6.1.2.气候条件 |
6.1.3.水文条件 |
6.1.4.土壤条件 |
6.1.5.社会人文条件 |
6.2.项目概况 |
6.2.1.区位分析 |
6.2.2.上位规划解读 |
6.2.3.现状分析 |
6.2.4.SWOT分析 |
6.3.设计方案流程图 |
6.4.设计理念及目标 |
6.5.设计策略 |
6.5.1.以雨水收集为导向,构建绿地节水系统 |
6.5.2.合理配置耐旱植物,丰富植物群落 |
6.5.3.功能丰富,多样化满足休憩 |
6.6.总体规划设计 |
6.6.1.总体景观结构 |
6.6.2.分区景观详细规划设计 |
6.7.水系统设计专项 |
6.7.1.雨水收集利用设计 |
6.7.2.防洪设计 |
6.7.3.生态驳岸设计 |
6.7.4.生态水净化系统 |
6.7.5.节水型灌溉设施设计 |
6.8.植物景观设计专项 |
6.8.1.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
6.8.2.绿化植被选择 |
6.9.其他设计专项 |
6.9.1.竖向设计专项 |
6.9.2.交通设计专项 |
6.9.3.山体修复设计专项 |
6.9.4.灰空间设计专项 |
6.9.5.服务设施专项 |
6.9.6.标识系统专项 |
6.9.7.节事活动策划专项 |
6.10.用地平衡表 |
7.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图纸附录 |
(7)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园林绿化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1.发文量分析 |
2.高被引文献分析 |
3.核心作者及其机构分析 |
4.高频关键词分析 |
(三)国内研究的热点主题 |
1.对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
2.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及植被应用的研究 |
3.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国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1.发文量分析 |
2.高被引文献分析 |
3.核心作者及其机构分析 |
4.高频关键词分析 |
(五)国外研究的热点主题 |
1.对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理论探讨 |
2.对城市化发展与园林景观规划的研究 |
3.园林绿化建设中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的测量与应用 |
(六)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七)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图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技术路线图 |
(八)创新与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园林绿化的概念 |
(二)生态城市理论 |
(三)多元治理理论 |
二、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
(一)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 |
1.乌兰察布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政策沿革 |
2.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的治理架构及工作流程 |
(二)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
1.街头、公园绿地建设成效显着 |
2.市建成区道路绿化达标率高、道路绿化状况良好 |
3.住宅小区的公共绿地达标率高 |
4.城市河道绿化治理成效显着 |
(三)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公众满意度调查 |
1.样本数据介绍 |
2.公众对道路绿化的满意度 |
3.公众对居住小区绿化的满意度 |
4.公众对公园绿地绿化的满意度 |
5.公众对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综合满意度 |
三、乌兰察布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规划设计层面 |
1.园林设计精品意识差、街头绿地植物多样性不足 |
2.园林绿化设计缺少地方特色文化 |
3.园林绿化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缺少协调性和衔接性 |
(二)政府管理层面 |
1.园林局下属科室之间存在自监自管与职责不清的双重困境 |
2.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市场监管力度不足 |
3.园林绿地的布局和设计缺少前期民意调研 |
(三)社会参与层面 |
1.城市居民的知绿、爱绿、护绿意识不足 |
2.社会志愿组织力量薄弱、参与程度较低 |
3.公众对于小区绿化和公园绿化的满意度较低 |
四、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园林绿化要求的建设资金存在缺口 |
1.政府园林绿化养护的经费匮乏 |
2.社会资金的引进乏力 |
3.财政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
(二)人才队伍建设不健全 |
1.从事园林绿化建设的人员缺少实践经验 |
2.人才队伍老化、年轻骨干人员匮乏 |
3.人才激励机制的效果不佳 |
(三)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管理体制不完善 |
1.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理念相度落后 |
2.部门决策过程较为封闭、社会参与度不足 |
3.政府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市场监督体制不够完善 |
五、国内经验借鉴 |
(一)河北张家口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模式 |
1.张家口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背景 |
2.张家口市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主要举措 |
(二)内蒙古乌海市——规划先行、建管并重的“国家园林城市” |
1.乌海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背景 |
2.乌海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主要举措 |
(三)河北保定市——“三阶段”绿化监督管理机制 |
1.河北保定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背景 |
2.保定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
六、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
(一)构建园林绿化建设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
1.政府优化资金结构、控制预算成本 |
2.创新PPP融资模式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 |
3.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园林绿化建设 |
(二)通过“引进来+留下来”打造多元化人才梯队 |
1.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
2.与当地校企签署共建协议、引入专业化运营管理人员 |
3.提供培训机会、完善人才激励考评机制 |
(三)创新园林绿化工作的管理方式和监管机制 |
1.构建规划先行、职责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机制 |
2.拓宽公众参与园林绿化管理的渠道 |
3.实现对城市园林绿化项目的全过程监督评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历史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尝试与研究难点 |
1.5.1 创新尝试 |
1.5.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绿地 |
2.1.2 城市园林绿化 |
2.1.3 园林绿化政策 |
2.1.4 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2.2.2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三章 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现状及问题 |
3.1 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概况 |
3.1.1 政策发展历程 |
3.1.2 执行机构现状 |
3.1.3 目标群体评价 |
3.1.4 政策环境现状 |
3.2 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3.2.1 政策执行成效 |
3.2.2 现实问题 |
第四章 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剖析 |
4.1 政策自身 |
4.1.1 政策滞后 |
4.1.2 政策可操作性差 |
4.1.3 政策缺乏连续性 |
4.2 执行机构 |
4.2.1 政策附加 |
4.2.2 政策损缺 |
4.2.3 政策停滞 |
4.2.4 政策误用 |
4.3 目标群体 |
4.3.1 爱绿护绿意识淡薄 |
4.3.2 公众参与积极性低 |
4.4 政策环境 |
第五章 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政策角度 |
5.1.1 创新3D发展思路 |
5.1.2 细化相关配套政策 |
5.2 执行主体角度 |
5.2.1 发展节约型园林绿化模式 |
5.2.2 建立良好的养管机制 |
5.2.3 打造精品绿地 |
5.2.4 培养专业人才 |
5.3 目标群体角度 |
5.3.1 强化爱绿护绿意识 |
5.3.2 增强公众参与热度 |
5.4 政策环境角度 |
5.4.1 净化监督环境 |
5.4.2 提倡绿色建筑配套式绿化 |
5.4.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园林绿化 |
2.1.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治理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现状及成效 |
3.1 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现状 |
3.1.1 常州市园林绿化概况 |
3.1.2 常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3.1.3 常州市园林绿化部门设置 |
3.1.4 常州市园林绿化部门管理内容 |
3.1.5 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方式 |
3.2 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成效 |
3.3 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亮点 |
第四章 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 |
4.1 城市园林绿化缺乏科学的长期规划 |
4.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决策机制不健全 |
4.3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队伍管理不到位 |
4.4 缺乏城市绿化特色,游客满意度低 |
4.5 绿化管理者执法意识淡薄,市民绿化意识普遍不强 |
第五章 国内外园林绿化管理案例借鉴 |
5.1 国内园林绿化管理介绍 |
5.1.1 上海市园林绿化管理介绍 |
5.1.2 深圳市园林绿化管理介绍 |
5.1.3 广州市园林绿化管理介绍 |
5.2 国外园林绿化管理发展借鉴 |
5.2.1 英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
5.2.2 美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
5.2.3 日本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
第六章 常州市红梅公园概况及转变创新管理模式 |
6.1 红梅公园概况 |
6.2 红梅公园管理机构 |
6.3 红梅公园管理模式 |
6.4 红梅公园创新管理理念 |
第七章 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优化的相应对策 |
7.1 强化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 |
7.1.1 加快园林绿化规划的体制改革 |
7.1.2 以生态园林为目标,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新理念 |
7.2 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决策体制 |
7.3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日常养护管理 |
7.3.1 提高管养人员的园林知识水平 |
7.3.2 开展一线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 |
7.3.3 加强园林队伍建设,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7.4 结合常州人文自然资源,建设城市园林样板工程 |
7.5 提高群众对园林绿化管理的参与度 |
7.5.1 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宣传力度 |
7.5.2 积极推广现代园林科技 |
7.6 适时引入智能化管理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性研究 ——以南昌市人民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公园使用人群与日俱增 |
1.1.2 城市公园意外伤害事故频发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公园 |
2.1.2 园路空间 |
2.1.3 安全性评价及园路安全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城市公园安全相关研究 |
2.2.2 城市公园园路相关研究 |
2.2.3 小结 |
3 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隐患分析 |
3.1 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隐患 |
3.1.1 园路的设计与施工安全分析 |
3.1.2 园路与其他造景要素安全分析 |
3.1.3 园路空间整体环境安全分析 |
3.2 城市公园园路空间行人心理及行为隐患 |
3.2.1 人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 |
3.2.2 行人对公园道路的安全需求 |
3.3 小结 |
4 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评价指标初选与确立 |
4.2.1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4.2.2 评价指标的遴选及确立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 安全指标权重确定 |
4.4.1 数据收集 |
4.4.2 数据的赋值 |
4.4.3 指标权重获取方法 |
4.4.4 指标权重与结论 |
5 南昌人民公园园路空间安全评价 |
5.1 研究样本遴选及概况分析 |
5.1.1 南昌市人民公园概况 |
5.2 问卷收集与检验 |
5.2.1 数据收集 |
5.2.2 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 |
5.3 基于规划设计层面的安全性评价 |
5.3.1 园路基础设计 |
5.3.2 路侧环境设计 |
5.4 基于施工建设层面安全性评价 |
5.4.1 园路质量 |
5.5 基于管理维护层面安全性评价 |
5.5.1 环境管护 |
5.5.2 治安管控 |
5.6 小结 |
6 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提升策略 |
6.1 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隐患概述 |
6.1.1 规划设计层面 |
6.1.2 施工建设层面 |
6.1.3 管理维护层面 |
6.2 城市公园园路安全性提升策略 |
6.2.1 园路物理空间安全性提升策略 |
6.2.2 行人不安全心理消除途径 |
6.2.3 园路空间不安全行为改善策略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成果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 |
附录二 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下南京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与管理理路[J]. 邱冰. 南京学研究, 2021(02)
- [2]打通城市绿地的“海绵”路径——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南[J]. 王磐岩,牛萌. 园林, 2021(01)
- [3]海绵型城市绿地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研究[D]. 程诗卉. 浙江大学, 2020
- [4]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初亚奇. 天津大学, 2020
- [5]民权县城市绿地合作治理研究[D]. 李亚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6]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D]. 袁开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园林绿化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D]. 张瑞君.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郭子钰. 西北大学, 2020(08)
- [9]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研究[D]. 屠君.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10]城市公园园路空间安全性研究 ——以南昌市人民公园为例[D]. 谢佩.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标签:海绵城市论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城市设计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