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阳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68例(论文文献综述)
梁淑冰(Leong Sok Peng)[1](2020)在《阴三针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性痛经(PD)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子宫痉挛性疼痛的疾病,患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的2-3年,青春期少女或未婚、未育的女性患者。本课题研究是以中医针灸治疗痛经为目的,在临床上隔姜灸加体针和单纯针刺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痛经是现代女士常苦恼的症状之一,随社会环境的发展与改变,现代人饮食不节,缺乏运动,身体机能的需求不足以应付,发生多样性的病理变化,为生活和工作中带来困扰和不便。通过观察比较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与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提供优化治疗方案,同时为阴三针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客观性的临床依据,使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用穴更科学和规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以及妇科门诊及妇科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结合本次研究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配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为治疗组30例和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为阴三针隔姜灸为主,再配合体针,对照组为单纯常规针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月经前三天开始治疗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治疗共一个疗程。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均采用VAS评分及痛经症状积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再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而得出结果。结果:1.治疗前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基线资料(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痛经症状积分以及VAS评分量表分值)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VAS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以及两组痛经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均为P<0.05,说明治疗组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寒凝血瘀型的效果比对照组的常规针刺更好。3.治疗三个疗程后,对比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的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的对照组总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治疗组一共有30例患者,其中治疗痊愈的有2例患者,显着效果的有2例患者,有治疗效果的有25例患者,没有效果的有1例患者;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也一共有30例患者,其中治疗痊愈的有0例患者,显着效果的有2例患者,有治疗效果的有21例患者,没有效果的有7例患者;总体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对比常规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的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优势明显;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结论: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均可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但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的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针刺对照组;副作用较少,操作简单方便,在临床上非常值得推广。
赵望[2](2019)在《针刺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单穴与腧穴配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探求针刺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腧穴配伍规律;观察腧穴配伍组与单穴组分别针刺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计算机以及手工检索方法,收集了建国以来国内针刺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的文献,并且按照要求创立了文献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文献处方中的穴位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结果后,与导师商议确定三阴交配伍关元穴为腧穴配伍组,三阴交穴为单穴组分别针刺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脾虚型)。然后设计随机对照试验,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硏究,前期招募75例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研究对象的方法,以腧穴配伍组与单穴组为实验治疗方案,实际分别纳入两组各31人(有脱落或剔除)。每位患者一共接受针刺治疗20次,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是否在非经期出血作为指标,且结合多项生化检查指标,综合评价针刺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脾虚型)的临床疗效。结果:腧穴配伍组治疗有效率为90.32%,单穴组治疗的有效率为61.29%;腧穴配伍组改善证候有效率是89.09%,单穴组改善证候有效率是61.29%;腧穴配伍组缩短凝血酶原时间优于单穴组;腧穴配伍组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优于单穴组。结论:1由数据挖掘可知针刺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为三阴交穴,使用频次最高的配伍为三阴交-关元,足太阴脾经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31.78%。2通过本研究分析,腧穴配伍组止血效果比单穴组显着(p<0.05),改善中医证候方面腧穴配伍组较好(p<0.05),腧穴配伍组缩短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优于单穴组(p<0.05)。但是单穴也具有止血、改善中医证候、缩短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效果。3本研究发现三阴交穴与关元穴是具有相同功能的腧穴,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特点,远近取穴的配伍,取穴少而精,可以推广到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应用。
黄雅麟[3](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温针灸八髎穴结合内服中药的方式对寒凝血瘀型的月经后期患者进行治疗,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案,同时能够为针药结合治疗妇科疾病提供更多循证学资料,指导临床治疗,所以通过中医药结合针灸对此进行治疗,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八髎穴温针结合当归芍药散内服对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观察本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方法90例病例按随机序列软件产生的随机序列数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A组30例及对照B组30例,具体方法如下:用随机序列软件模板,产生一组1-90的随机序列数(就是1-90的自然数,但顺序被随机打乱)。然后给每个病人顺序分配一个随机序列数,其值除3,余1进治疗组,余2进对照A组,余0进对照B组。如某患者被分配到的数是32,除3余2,这个病人就分到对照A组。按照随机序列数填好随机卡将其装入对应编号的信封,由专人保管。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后,依次打开信封编号,接受随机卡上的治疗。治疗方法治疗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夸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选穴:八髎穴,配穴:三阴交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骶部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取(根据患者肥瘦不同选取0.30mm*50mm,)常规75%酒精穴位皮肤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八髎穴均用1.5cm长艾条点燃后留置在针柄处,艾条燃尽后出针。(3)疗程:药物内服和针灸治疗均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A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芎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选穴: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及《针灸治疗学》中关于月经后期的普通针刺选穴拟定:关元、血海、三阴交、太冲、期门。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下腹部和四肢部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取(根据患者肥瘦不同选取0.30mm*50mm,)常规75%酒精穴位皮肤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将1,5cm长艾条点燃后留置在针柄处,艾条燃尽后出针。(3)疗程: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B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芎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疗程:每日一次,连续服用5天(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观察患者月经周期、月经经期、血清性激素(FSH、LH、E2、P、T、PRL)、伴随症状评分指标的变化,客观分析并评价八髎穴温针结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月经后期的疗效。月经周期天数: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月经不调以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月经周期天数分级。(分级量表见附表一)伴随症状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拟定(见附表二)因为评分量表涉及多个主观指标评价,所以在评价时安排具有中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人负责采集患者相关症状情况,且此负责评价人员并不知晓随机序列数以及所对应的患者分组情况,尽量确保采集信息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均一性。疗效判定标准综合疗效评定参照2017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注: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痊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月经周期恢复28±7天,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70%≥积分减少<95%;有效:月经周期较治疗前有改善,其他症状较治疗前减轻,30%≤积分减少<70%;无效:月经周期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30%。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x±s描述,计量资料治疗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独立样本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则进一步采用组间两两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若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M(P25,P75)描述,多个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比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多组等级资料的比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在收入组时,负责安排入组的研究者充分的对患者既往月经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并结合工作学习环境、精神情况、压力状态及生活状况整体分析。从源头对患者的入组进行严控,确保入组后有良好的依从性,所以在研究结束时,经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收入组的90患者均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并未发生脱落和中止情况,90例有效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治疗前3组患者年龄、病程、月经经期、月经周期、血清性激素FSH、LH、E2、P、T、PRL及伴随症状的比较,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A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B组总有效率为66.7%。且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6.7%,对照A组愈显率为10%,对照B组愈显率为0,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入组前不少患者的月经经期处于正常水平,治疗组有16例(53.3%),对照A组有16例(53.3%),对照B组有13例(43.3%)月经经期是正常的,除去这一基数的影响,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较,对于月经经期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月经周期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第2次月经期时,检测血清性激素,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SH、LH、E2、P、T、PRL的变化情况。在第2次月经期检测血清性激素时,治疗组的FSH和LH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3次月经期时,检测血清性激素,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SH、LH、E2、P、T、PRL的变化情况。在第3次月经期检测血清性激素时,治疗组的FSH、LH、T、PRL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E2则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A组的FSH和LH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A组的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3组之间相比,治疗组伴随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T检验分析各组内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变化情况,3组经治疗后伴随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以寒凝血瘀型的月经后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八髎穴配伍三阴交特定穴位组合,应用局部温针联合内服中药的治疗方式,与普通针灸和单一内服中药相比较,观察前者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表明此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调节月经周期,能够全面的调节血清性激素各指标,同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伴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此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未有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治疗方案的参考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纵向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的有效性分析,后期可纳入其他证型患者,开展横向的多证型之间的对比分析,多角度评价本研究所应用治疗方法的疗效特点。通过本研究发现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在此基础上开展作用机制的探索,为临床疗效的体现提供更加科学的循证医学资料。
唐晖[4](2011)在《基于文献的艾灸疗法应用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艾灸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自然疗法,具有适应症广、廉价、方便易用等特点。寻找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对扩大艾灸疗法的临床使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减轻国家和人民的医疗负担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艾灸疗法的文献,发掘艾灸疗法的应用规律,为艾灸疗法的临床使用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第一部分为明清及以前的文献研究部分,通过对艾灸疗法的医学文献研究以期了解艾灸疗法在各个时期的应用规律和特点以及艾灸疗法的历史发展的源流。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找出艾灸疗法的内容,从艾灸疗法应用的角度进行整理分析,以了解文献中的艾灸疗法的应用特点和规律及同时期的艾灸疗法的应用特点和规律。研究结论现存的先秦时期针灸医学的文献较少,从此期的文献可知先秦时期灸法己日臻发展。从秦汉时期的医学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灸法在秦汉时期己被广泛使用,并已有灸法的适宜症和禁忌症的明确记载,及灸针药并用的先例,已形成灸法理论指导灸法的应用,为以后灸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灸法文献可以看出,灸法的适应症己大大扩大,不但应用于日常的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而且用于急症的治疗。灸法的种类开始增多,出现了隔物灸。灸法的理论也日益丰富,已有禁灸穴和慎灸穴等的记载。隋唐宋时期灸法最为盛行,出现了不少灸法专着,当时在不少综合性的医籍中也有大量的灸法的内容。从此期的文献可以看出灸法治症越来越广泛,灸法治疗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灸法的种类逐渐增多,施灸逐渐规范,灸疗的理论逐渐完善。金元时期,可能由于针法研究的崛起和针法应用的日益推广,灸法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灸法治疗的内容也散见于各医家的着作中。但仍然在不少医家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灸补脾胃的主方和热证施灸理论的探讨。并出现了现在所用的铺灸和非瘢痕灸的萌芽。明清时期是我国针灸医学从完备走向成熟而又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偏重针法的研究,灸法仍然有一定的发展。此期的灸法专着有21种之多,从明清时期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灸法的实践越来越丰富,后人在总结前人灸法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灸法的应用和理论越来越完备和成熟。灸法应用的病症越来越多。灸法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艾条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灸法。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对近三十年艾灸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以期发掘现代临床使用艾灸疗法的规律。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灸法的文献,再按照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人工阅读和检索,获得所研究的文献。病症名和病症系统按国际疾病和健康有关问题的统计标准(ICD-10)进行分类和统计。将所收集的文献的有效信息:篇名、所治病症、所用的方法、所用的穴位、有效率、发表年份、有无对照组、有对照组的有无用随机方法、有无提及盲法、有无提及退出与失访、Jadad评分等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得到15个系统的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788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数量最多,为166篇,其后依次为泌尿生殖系统149篇,消化系统病症142篇,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症最少仅9篇。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占比为20%,为最多,其下依次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19%,消化系统病症为18%。其他系统病症均未超过10%。本次研究共获得15个系统178种艾灸疗法治疗的病症,按病症多少依次排序,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数量最多,为29种,其次是消化系统病症数量为25种,泌尿生殖系统为21种,消化系统病症均为20种。788篇文献中无对照组的文献有491篇,有对照组的文献有297篇,有随机字样的文献259篇。Jadad评分得分为1分的文献187篇,得2分的文献59篇,得3分的文献13篇。研究结论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的数量从总体趋势上不断增加,尤其近年来文献数量增加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文献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通过分析,本次研究收集了788篇文献,分析得出艾灸疗法适宜病症有178种病症,平均每种病症有4.4篇次文献。主要在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其中文献数量大于5的病种即优势病种有泄泻、痛经、尿潴留、带状疱疹、慢性结肠炎、肱骨外上髁炎、面神经麻痹、强直性脊柱炎、哮喘、胎位不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遗尿症、颈椎病、眩晕、腰椎间盘突出症、褥疮、肩周炎、腹胀、肠易激综合征、睡眠障碍、疮疡、白细胞减少症、足跟痛、围绝经期综合征、高脂血症、梅尼埃病、腱鞘炎、便秘、尿失禁、肥胖症、骨质增生症、胃痛、功能性子宫出血、脑血管病、注射后硬结、糖尿病及并发症、痹证、肌筋膜炎、寻常疣、腹痛、前列腺炎、乳腺增生、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皮肤表浅溃疡、呃逆、慢性咽炎、软组织损伤等50种。对这些病症进行灸法和用穴的频次统计,统计得出的灸法和用穴规律为:艾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尤其是隔姜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强直性脊柱炎的优选灸法为铺灸,优选穴位为督脉穴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外膝眼、内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鹤顶、血海、阿是穴、梁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优选灸法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足三里、命门、脾俞、神阙、大椎、督脉穴区、至阳、肾俞、膻中、中脘、肝俞;颈椎病的优选灸法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大椎、阿是穴、天柱、热敏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热敏点、环跳、腰阳关、阳陵泉;肩周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肩髃、肩贞、肩前、曲池;腱鞘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足跟痛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骨质增生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肌筋膜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热敏点和阿是穴;痹证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面神经麻痹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尤其是隔姜灸,优选穴位为阳白、地仓、颊车、翳风、迎香、下关、四白、颧髎、太阳、合谷、牵正、攒竹;眩晕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和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百会、大椎、热敏点;慢性结肠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足三里、中脘、天枢、大肠俞、气海、神阙;泄泻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足三里、天枢;腹胀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神阙、足三里、天枢、中脘、上巨虚、曲池;便秘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和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热敏点;胃痛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中脘、神阙、足三里;腹痛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神阙、足三里;痛经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关元、神阙、三阴交;尿潴留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关元、中极、气海;遗尿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关元、中极、肾俞、气海、三阴交、膀胱俞、百会、足三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大赫、足三里;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关元、隐白、大敦;前列腺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关元、热敏点;乳腺增生病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足三里;尿失禁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命门;月经不调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隐白;肠易激综合征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中脘、神阙、大肠俞、关元;睡眠障碍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督脉穴区、神阙、百会、心俞、涌泉;性功能障碍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和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关元、神阙、中极;带状疱疹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寻常疣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患处;哮喘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肺俞、大椎、膏盲、膻中、天突、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定喘;过敏性鼻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上星、肺俞、合谷、大椎、印堂、迎香、热敏点、脾俞、肾俞、列缺;慢性咽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天突、廉泉、太溪;呃逆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中脘、关元、膻中、足三里;脑血管病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百会、足三里、阳陵泉、曲池、手三里、合谷、列缺、委中、环跳、风市、悬钟;注射后硬结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软组织损伤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患处;胎位不正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至阴;高脂血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丰隆、足三里、巨阙、天枢、脾俞、心俞、肝俞;肥胖症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天枢、关元、丰隆、阴交、水分、太溪、三阴交、支沟、内庭、曲池、腹结、带脉、血海、神阙;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三阴交、阳池、太溪、肾俞、脾俞、外关、涌泉;褥疮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疮疡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皮肤表浅溃疡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梅尼埃病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百会;白细胞减少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脾俞、肾俞、大椎、膈俞、胃俞。这些用灸规律可供我们临床使用灸法时作为看考,并为我们下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试验提供依据。从现代文献中研究得知,现代临床所用的艾灸疗法仍以传统的艾炷灸法和艾条灸法为主,以温灸器灸法和铺灸法为辅。艾炷灸法以隔物灸法为主,而艾条灸法以非隔物灸法为主。从临床研究方法学的统计结果来看,本次研究的艾灸疗法文献的临床研究的质量不高。从每10年艾灸疗法的文献分析,文献的临床研究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张颖[5](2007)在《古今月经病及带下病针灸处方整理及配穴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古籍及现代文献中治疗月经病(崩漏、闭经)和带下病针灸处方的整理,总结针灸疗法治疗月经病及带下病的常用穴位,探讨古今针灸疗法调整月经病及带下病的选穴原则,配穴规律等,为针灸疗法治疗月经病及带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清代以及清代以前的中医古籍703部,中涉及本课题的古籍44部,并检索1989~2006年期间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中的文章,中涉及月经病及带下病针灸处方的论述144篇,建立相应数据库,录入相关针灸处方文献资料。结果:收集古今医学文献中各月经病及带下病针灸处方的出处、作者、取穴、刺灸方法、原文等详细内容,建立了可以查询月经病及带下病内容的数据库,检索出针灸处方中出现的不同穴位,并以出现频次的高低为主,确定了针灸治疗月经病及带下病的主治穴位,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论:总结出月经病及带下病的常用处方及其配穴规律等。前言月经病及带下病属于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对月经病及带下病的病因病机及辩证论治的研究各有侧重,在针灸治疗方面对各经穴的应用及相关配穴也有所不同。为了给现代科研和针灸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文献资料,本人通过大量的基础文献研究,归纳总结出对本病有效的最常用的经穴及其配穴、并总结出经穴治疗妇科疾病的基本规律。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加强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献检索范围及研究方法范围:古代文献的研究范围是目前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中华医典》(第三版)收录的中医古籍703部,其中有关本课题方面的古籍计44部;现代文献的研究范围是1989~2006年期间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有关本课题的文章144篇。方法:1.资料收集方法:1.1古代文献全部是从《中华医典》第三版光盘中查取的。本研究共收集月经病(崩漏、闭经)及带下病三种病症。根据《中医大辞典》(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ISBN 7-117-02059-8)的解释。资料收集时按病症名称和下述别名进行检索、摘录。1.1.1崩漏的别名有:崩中、漏下、血崩、经崩、经血暴下、经漏、经水淋漓不止、经脉不止、经候不止、经行不止、月水不绝、经水不止、败血不止、漏下恶血。1.1.2闭经的别名有: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经水断绝、月水不通、经闭、月信不行、
韩玉[6](2007)在《针灸治疗月经病的取穴规律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与临床总结两部分。1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分为古代文献综述与现代临床报道综述两部分。古代文献综述将古代针灸名着中关于针灸治疗月经病的内容摘录出来,再对其穴位使用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出各病治疗用穴、各穴位可治病种、各经使用腧穴及各部位使用腧穴,以方便临床参考应用。现代临床报道综述对近十年来针灸治疗月经病的情况进行了总结,现今对月经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针刺、艾灸、耳穴贴压、温针灸、电针以及穴位注射,以及各种疗法组合的综合疗法,各报道的治疗理论及选穴各有特点,可在临床中参考应用。2临床体会在跟随导师汤立新老师的临床实践中,对导师治疗月经病的理论及用穴特点进行了总结,分别论述了月经病的分期治疗、头部取穴特点、腹部经外奇穴的应用、几组配穴的应用、带脉穴位应用以及下肢内侧穴位的应用。最后介绍了两个月经病针灸治疗的典型病历,一例是闭经患者,经治疗后月经规律来潮至今,另一例患者是月经后期、带经时间过长及经量过多,经治疗月经周期缩短,带经时间缩短,经量减少。
郑玉兰,王荔华,刘风兰,郑丽君[7](2000)在《太阳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68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孔立红,黄洁,任婕[8](1998)在《针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进展》文中提出针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进展430061湖北中医学院孔立红黄洁任婕主题词功能性子宫出血/针灸效应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子宫异常出血,而经全身及妇科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而言。常因卵巢功能失调所致。本病属祖国医学“崩漏”范畴。随着针灸疗法的广泛应用,...
程祎[9](2009)在《针灸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指由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功血的症状,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崩漏”范畴。针灸治疗本病古今文献众多,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大量涌现,疗效肯定,但对于其针灸治疗方案及规律性研究少有系统论述。本文通过对针灸治疗功血的古今文献研究,总结历代针灸治疗本病的一般规律和大体趋势,并结合近十五年的现代文献,从针灸治疗方法、针灸处方、选穴等角度分析古今应用针灸治疗功血的差异,总结出针灸治疗本病的高频腧穴、经脉及针灸治疗方法,为针灸治疗功血提供临床指导。
冯桥[10](2008)在《壮医药线点灸法在临床各科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
二、太阳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6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阳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68例(论文提纲范文)
(1)阴三针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研究现状 |
1.1.1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定义及分类 |
1.1.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诊断 |
1.1.3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发病因素的认识 |
1.1.4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认识 |
1.1.5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研究现状 |
1.2.1 祖国医学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祖国医学对痛经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
1.2.3 祖国医学对对痛经的辨证论治 |
1.2.4 祖国医学对痛经治疗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临床资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病例分组及实验方法 |
2.3.2 样本含量估算 |
2.3.3 治疗方法 |
2.3.4 不良事件处理 |
2.4 观察方法 |
2.4.1 一般资料收集 |
2.4.2 评分指标 |
2.4.3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数据分析 |
3.1.1 两组年龄差异 |
3.1.2 两组病程差异 |
3.1.3 两组痛经疼痛程度比较 |
3.2 两组VAS评分比较 |
3.2.1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分值比较 |
3.2.2 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值比较 |
3.2.3 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值比较 |
3.2.4 两组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的差值比较 |
3.3 两组痛经症状积分比较 |
3.3.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痛经积分分值比较 |
3.3.2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积分分值比较 |
3.3.3.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积分分值比较 |
3.3.4 两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的差值比较 |
3.4 总疗效对比 |
3.5 研究结果的说明 |
3.5.1 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
3.5.2 治疗后两组疗效指标的比较 |
3.5.3 治疗后两组总疗效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论分析 |
4.2 研究方法的选择依据 |
4.2.1 针刺疗法的源流 |
4.2.2 治疗组选穴与手法操作的依据 |
4.2.3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
4.2.4 艾灸的作用 |
4.2.5 艾灸的功效 |
4.2.6 艾灸施灸的分类 |
4.2.7 常规针刺组的选穴依据 |
4.3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针刺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单穴与腧穴配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针刺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数据准备 |
2 数据挖掘系统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功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3)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传统中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进展 |
一、月经后期中医病名的认识 |
二、月经后期与脏腑的关系 |
三、月经后期的中医病因病机 |
四、现代医家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月经后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进展 |
一、月经的生理及定义 |
二、月经后期的机理和治疗进展 |
第三节 当归芍药散的研究概况 |
一、组方与配伍特点 |
二、当归芍药散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
三、当归芍药散的药理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脱落标准 |
六、中止治疗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组别设置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
二、治疗过程中各阶段的疗效分析 |
三、治疗前后各组月经经期和月经周期变化情况 |
四、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
五、治疗前后整体疗效结果 |
讨论 |
一、本研究设计思路的分析 |
二、中药处方及穴位选择的分析 |
三、疗效评价相关指标的选择 |
四、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4)基于文献的艾灸疗法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明清及以前艾灸疗法的研究 |
1 秦汉时期的艾灸疗法的应用 |
1.1 《黄帝内经》中灸法的应用 |
1.2 《伤寒杂病论》中灸法的应用 |
1.3 秦汉时期灸法应用小结 |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的应用 |
2.1 《针灸甲乙经》中灸法的应用 |
2.2 《肘后备急方》中灸法的应用 |
2.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应用小结 |
3 隋唐宋时期灸法的应用 |
3.1 孙思邈的灸法应用 |
3.2 《针灸资生经》中灸法的应用 |
3.3 隋唐宋时期灸法应用小结 |
4 金元时期灸法的应用 |
4.1 《卫生宝鉴》灸法的应用 |
4.2 金元时期灸法应用小结 |
5 明清时期灸法的应用 |
5.1 《针灸大成》灸法的应用 |
5.2 《神灸经纶》灸法的应用 |
5.3 明清时期灸法应用小结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艾灸疗法应用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的检索策略 |
1.2 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疾病系统的分类 |
1.4 关于文献临床研究质量的评价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 |
2.2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总体情况 |
2.3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治疗病症总体情况 |
2.4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中所使用的艾灸疗法种类的总体情况 |
2.5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所载的病症治疗有效率的总体情况 |
2.6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的研究质量的总体情况 |
2.7 1981年到2010年每10年文献的总体情况分析 |
2.8 各系统疾病的文献情况及优势病种分析 |
3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关于艾灸疗法适宜病症和优势病种研究的思考 |
2 关于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的确定 |
3 优势病种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优势病种分析 |
5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
6 灸法选择的因素分析 |
7 关于本次研究文献的研究质量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5)古今月经病及带下病针灸处方整理及配穴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检索范围及研究方法 |
结果 |
一.古代文献部分 |
二.现代文献部分 |
三.古今文献对比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针灸治疗月经病的取穴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古代文献 |
1 文献摘录 |
2 文献选穴规律总结 |
2.1 各病症选穴规律 |
2.2 常用穴治疗范围及出现频次 |
2.3 各经脉选穴规律 |
2.4 各部位选穴规律 |
综述二 现代临床报道 |
1 单一疗法 |
1.1 毫针法 |
1.2 艾灸法 |
1.3 耳穴贴压 |
1.4 温针灸 |
1.5 电针 |
1.6 穴位注射 |
2 综合疗法 |
2.1 针灸配合 |
2.2 针药配合 |
2.3 灸药配合 |
2.4 毫针配合按摩 |
2.5 艾灸配合电针 |
2.6 毫针、艾灸、药物配合 |
2.7 毫针、艾灸、耳针配合 |
3 现代临床报道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体会 |
1 分期治疗 |
2 头部取穴特点 |
3 腹部经外奇穴的应用 |
4 几组配穴的应用 |
5 带脉腧穴应用 |
6 下肢内侧穴位的应用 |
7 胃经穴位的应用 |
8 八脉交会穴的特殊应用 |
总结及展望 |
附典 型病历两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太阳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6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药物制作 |
2.2 操作方法 |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
3.1 疗效标准 |
3.2 治疗结果 |
4 病案举例 |
5 体会 |
(9)针灸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古代文献概述与规律研究 |
1. 先秦三国两汉时期对针灸治疗崩漏的认识 |
2.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对针灸治疗崩漏的认识 |
3. 宋金元时期对针灸治疗崩漏的认识 |
4. 明代对针灸治疗崩漏的认识 |
5. 清代对针灸治疗崩漏的认识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现代文献概述及规律研究 |
1. 现代针灸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概述 |
1.1 针灸治疗方法 |
1.2 针灸处方分类 |
2. 现代文献规律研究 |
2.1 针灸治疗方法 |
2.2 针灸处方 |
2.3 选穴及归经 |
2.4 辨证论治 |
第三部分 古今文献比较与讨论 |
1. 针灸治疗方法 |
2. 针灸处方 |
2.1 古代单穴处方占大多数,现代以多穴处方为主 |
2.2 古代有关处方分类记载少,现代多以基本方为主加减配穴治疗 |
2.3 配穴方法古今大致相同 |
3. 选穴及归经 |
3.1 针灸治疗功血所使用的高频穴位 |
3.2 所归属的经脉 |
4. 辨证治疗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壮医药线点灸法在临床各科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 科 |
2 外 科 |
3 妇 科 |
4 儿 科 |
5 皮肤科 |
6 其他科 |
7 结 语 |
四、太阳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6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阴三针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淑冰(Leong Sok P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针刺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单穴与腧穴配伍的临床观察[D]. 赵望.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D]. 黄雅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基于文献的艾灸疗法应用规律研究[D]. 唐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古今月经病及带下病针灸处方整理及配穴规律的研究[D]. 张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7(06)
- [6]针灸治疗月经病的取穴规律初探[D]. 韩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太阳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68例[J]. 郑玉兰,王荔华,刘风兰,郑丽君. 新中医, 2000(01)
- [8]针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进展[J]. 孔立红,黄洁,任婕. 针灸临床杂志, 1998(05)
- [9]针灸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古今文献研究[D]. 程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10]壮医药线点灸法在临床各科的应用进展[J]. 冯桥.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