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论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白廷[1](2021)在《墨家“兼爱”论及其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提出在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内容宏丰,形态各异的传统文化理论宝库中,人们比较容易瞩目于诸如儒、释、道之类的主流形态,而对墨家这样自汉代以后逐渐衰微的思想学说关注不够。其实,由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留下了诸多颇具现代价值的理论,尤其是墨家的“兼爱”论及其衍生的“交利”“非攻”“尚贤”“节用”“明志”等思想,不仅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而且其内蕴的现代性价值也颇为丰富。为此,以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现实语境,对墨家的“兼爱”论进行现代性的发掘,探寻两者的契合之处,并总结出“兼爱”论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有可能存在的理论和方法层面的启迪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墨家“兼爱”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首先体现在德育内容上。墨子作为先秦时期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兼爱”论为弟子和时人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化体系,对这一内容进行发掘可以为当代大学生自觉建构起知、情、意相融合的道德意识提供诸多的启迪。其次,“兼爱”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也体现在教育原则的有效确立方面,其“爱无差等”体现的教育公平原则、“动则事”体现的行动优先原则、“节侈欲”体现的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批判等原则,对当下的高校德育具有厘清理念,消弭时弊的意义。再次,这一学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也还体现在德育的评价方法上,如“志功合一”(即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评价方法、“自利”与“他利”相统一的评价方法、“取其大者”的评价方法等。“现代性困境”的一个重要特征被认为是现代人爱别人以及爱家庭、爱集体、爱国家、爱人类的能力退化,人的内心世界深陷诸如合理利己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国家利己主义之类的困顿之中。墨家的“兼爱”论所体现的现代性价值不仅对于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启迪意义,它作为一种中国智慧、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对解决“现代性困境”中的利己主义问题也具有某种全球性的启迪意义。

孙佩蓉[2](2021)在《儒家思想视域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研究》文中提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育理念,重视以精神、情感为导向,在选文内容上,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选取。选入大量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古诗文汇集了中华民族传世的主流价值与思想精华。不仅以美的语言形式得以传承,更在于美的文化内涵。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注重“人”的价值,突出人与人、人与山川自然、人与社会国家的理念,可归纳为个人关于“爱国”“社会”“修养”等方面的思想涵养。“统编版”古诗文选文的理念与儒家思想关于个人“修身”以立世,“齐家”以化人,“治国”“平天下”以利苍生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基于此尝试将儒家思想与选文理念统筹整合,从二者共同点探寻选文深层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教材选文解读、学生品德修养、教学方法提供明确的方向。从而更好的利用教材,传承中华文化。本文基于上述理念,以儒家思想为视角,运用图表统计的方式,从朝代、作者、主题等角度,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进行分类整理,易于掌握时代、体裁下的作者思想情感,找出选文的隐性价值,为后文解读做铺垫。并结合选文理念与儒家思想的共同点,将选文分为博学广才、君子修养的“修身”精神;以和为贵、诗礼传家的“家庭齐家”思想;兼济天下、投身报国的“国家”观念三类,依据选文隐性价值提供的内容和线索,在分类中解读,充分挖掘古诗文选文的思想内涵。儒家思想与教材选文内容,在个人意识到家庭意识,逐步上升到民族、国家的大爱情怀方面,观点一致,这正是时代价值,与当代教育价值的体现。教材选文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统编版教材是儒家思想的载体,二者互为依托,不可剥离。唯有利用好教材,将选文优势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践行语文教育“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因而从选文上述优点中,结合选文使用现状具体分析,提出相关使用策略。

周建彬[3](2021)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当代散文的教学,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教材中收录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这些散文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2017年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所有学生在之前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人文修养,为未来的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作用。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利用好现当代散文中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笔者针对此,提出了“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以部编本教材为例”这一论题,以探寻目前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问题、原因及改善方法。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理论层面的教材研究,首先从利于人文教育的层面上,对比分析部编本与人教版中所收录的高中现当代散文的特点。其次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个方面对选编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现当代散文篇目中的人文教育资源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第二章是实践层面的教学现状研究,对目前的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反馈中发现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的原因。第三章主要研究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和必要性。第四章是针对当前的培养现状提出相应的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策略,主要从课程资源的利用、课堂教学的安排、教师的素养提升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期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高中现当代散文的教学提供借鉴,为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帮助,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

公延彤[4](2021)在《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论说文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吕明阳[5](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项重大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工作都起到了全局性、战略性、历史性的影响。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具体工作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与前进方向,也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为各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由此,聚焦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式下,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在继续夯实其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其亲和力与针对性。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并且这种作为有着现实性基础的人情感的本质需求和能力,也能动地反映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人的社会实践中。基于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艺术进行跨界融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可以说是一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新思路。即通过审美和艺术的角度进行切入,把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满足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与审美期待,激发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充分发挥好美育工作,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集气聚力、凝神铸魂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本研究是基于习近平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空背景下,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新角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满足人情感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新挑战的创新之举。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辨析和内涵探究切入,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何以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什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得怎么样”→“怎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逻辑结构展开,把研究主题与相关内容总共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研究依据与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选题的问题意识与创新价值,其次对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与相关范畴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奠定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第三是充分挖掘了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史中与本研究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想资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铺垫和思想资源。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一章、第二章中。第二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其次,从探究其审美价值的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性结构要素进行了层层展开,探讨了各要素的审美意蕴;再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机制的进行了阐释和解读;最后,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向着实践维度进行了转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目的与原则,为更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第三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现状的问题展开。首先,回顾了建党与建国以来思政审美力实践探索的发展历程;其次,深入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最后,重点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方面的具体呈现和影响,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教育内容、载体与过程等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集中梳理和聚焦,进一步从观念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等角度探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关键要素,回应思政审美力“何以可为、何以能为”的问题。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六章中。第四部分(第七章),围绕着应当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具体创新举措这一问题展开,是论文的落脚点。此部分从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出发,里面对当前的现实困境和难题,首先明确要树立“审美心理协同”“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的实践理念,然后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载体、管理与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对策创新,坚持以满足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人才需要为导向,最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从立意伊始就直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与前沿性问题,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现实问题,拓展学科研究范围、提升育人实效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刘爱华[6](2020)在《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文中提出教材是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教材建设也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有着历久弥新的教育发展史,也有着独具匠心的教材建设史。中国古代学校教材是新时代教材改革与创新不可替代的文化源流,遗憾的是,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研究,但对明清时期学校教材(以下简称‘明清教材’)缺乏专门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明清教材在宋元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予以改版,并新编了一批经典教材,是中国古代学校教材集大成者,倾注了明清统治者与精英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折射出了中国近五百年的教育发展轨迹,是明清历史时期教育生态的高度总结和生动反映,深度隐含着关于中国教育的永恒思考。根据教材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明清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直接面向一本本教材的文本,用多元的视角考察分析了明清教材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知识体系、文本特征与实践价值,共分成七个章节予以论述。在本研究中,第一章阐述了明清教材研究的意义,整理了明清教材专门研究、当代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其他文献,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在收集与整理明清教材史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分析其嬗变与发展,从知识视角梳理其知识类型与框架,从教育价值视角分析其文本特征,从实践视角归纳与总结对当代教材建设的启示,各阶段研究层层递进,朝向现实的借鉴价值归拢。第二章解析了明清教材体系的嬗变与发展。一是明清文化思想的流变与传播。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了以理学为宗的教材体系的形成与续接,陆王心学的崛起使教材增加了更多注释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经义之学的民间传播;颜元实学的涌现使明清教材呈现了专科式发展的萌芽,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二是明清专制的文教政策与八股选材。政教合一不仅使诸多律法类、文体类文本成为官方教材,而且导致部分教材成为科举的附庸,强化了部分教材的功利性和保守性;书院讲学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或应用性的着作式教材,书院藏书更是极大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版本与存量,并带动了蒙学教材的学科式发展。第三章对明清(公元1368年-1840年)时期官学教材、着名书院教材和蒙学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教材的作者、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共整理明清教材80余本。第四章对明清教材的知识指向与存量进行了解读,将明清教材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义理、法制与礼仪、诗词与文体、科学与技术等知识进行了分类呈现,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第五章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特征,从“存量”、“呈现”、“表达”三个层面解析了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明清教材文本存量是“丰富”的,是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并凭借丰富帮助学习者走向整全的生活、生动的实践及价值意义的生成;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错落有致的内容布局和言之有理的历史论证显现了朴素的说理风格;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韵律与诗词、典故与神话能给予学习者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空间。第六章是在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理想教材的文本模型。理想的教材文本作为本土文化的基因应是“活性”的知识,具有知识体系、表达呈现、接收逻辑三个基因链;教材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应实现价值超越,作为客体与他者的关系价值是教材文本的功能指向。教学生态是教材价值超越的藩篱,个体的认知建构是如何实现价值超越的心理逻辑;教材文本要来源于本土文化,并作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予以表达和呈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应予以回归,“由博返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应予以推广,教材文本以“厚”为导向是“最经济”的教材本土化原理。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典型代表,明清教材警示了部分当代教材文本的粗放性与空乏性、文本表达的抽象性与直接性、文本选材对中国文化的疏离性与固化性。在第七章结论部分,全面总结分析了明清教材的成就与局限。明清教材是在明清时代产生和流传的,其被浸润的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和摈弃;明清教材属于明清时代,不能施以“拿来主义”,要予以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未来教育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未来的教材也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诉求,明清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瑰宝,为新时代教材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文化关照,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杨起威[7](2020)在《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初,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涌现出了很多语文教学名师,他们凭借着一线教学的宝贵经验,通过对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找到了一些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了匠心独运的语文教学特色。清华大学附中的王君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王老师以“青春语文”教学理念影响着众多一线语文教师,为枯燥呆板的语文课堂送来了活力。本文通过研读、归纳王君老师的着作、发表的文章、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其语文教学特色,希望通过个案研究,能够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道路上行走提供一些帮助。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王君语文教学理念。笔者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方面对其教学理念进行归纳总结,这是王君老师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准则,也是本人研究王君老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撑,王君老师的教学理念随着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在不断的更新。第二章为王君阅读教学特色研究。在阅读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大量研读王君老师的着作以及课例,重点提炼出她在阅读教学方面三大特色,分别是帮学生感悟“两种境界”,为学生呈现“两种语言艺术”以及打造群文阅读“两个维度”。第三章为王君写作教学特色分析。在写作教学理念的奠基下,笔者分析出王君老师的写作特色,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写作情感和摆脱应试写作,大胆变革创新两部分。在进一步深入探究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共同推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研究。第四章为王君语文教学给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笔者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个维度阐述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王君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体现在:深入的文本研读能够引导学生走进高效课堂,进行情境教学能够将学生带入快乐课堂,选择群文教学能够为学生走向优质课堂开辟道路;在写作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同时也应注重在写作方面平衡其工具性与人文性。

刘依依[8](2020)在《传统文化视域下高中史传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语文课程资源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今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凸显出“文化底蕴”养成的重要性。而史传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理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新课标硬核教学任务。有鉴于此,本文以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史传文为研究对象,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求史传文教学策略,真正使文化素质教育落在实处。本文正文部分首先阐述史传文概念及文体特征,分析史传文文化传承的可行性。其次基于问卷、访谈与课堂观察等方法对鞍山市三所高中史传文教学现状进行数据整理与归因分析。再以史传文教学现存问题为依据提出传统文化视域下史传文教学策略。策略分为六个板块:倡导加强师生文体意识,建构大文化视角下阅读教学理论体系;教学目标指向“高文化素养与高分数”并轨双赢;教学重点是基于史传文字词句篇的传统文化常识与文化精神;尤其将传统文化视域下史传文阅读方法纳入教学内容来思考,强调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养成;提倡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史传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提出基于文化视角的史传文教学评价方法以激活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借此研究,希望能够对高中史传文教学提供些许实践参考。

李浩[9](2020)在《初中儒家经典选文教学中的仁爱教育研究 ——基于北京市J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深深植根于这片广袤的文化沃土上。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汇集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儒家经典选文,深入挖掘其中具有普世价值和现代意蕴的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仁爱教育是以弘扬儒家仁爱思想为目的的道德教育,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与价值追求,为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导向功能。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儒家经典选文教学与仁爱教育相结合,是新时代弘扬儒家优秀文化的创新探索,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文化价值。全文可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对儒家经典选文和仁爱教育进行了介绍。首先,阐明了初中儒家经典选文的文本价值。其次,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儒家经典选文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选文篇目和编排的特点。再次,概括归纳了选文中所包含的仁爱教育内容。最后,总结了初中儒家经典选文与仁爱教育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儒家经典选文教学是渗透仁爱教育的重要手段。第二章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以北京市J中学为研究对象,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教师对儒家经典选文和仁爱教育的态度、儒家经典选文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在儒家经典选文教学中渗透仁爱教育出现的问题:第一,教学目标没有对仁爱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第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践行仁爱教育的实际;第三,教学方法较单一,对仁爱精神的解读欠细致;第四,教学评价随意性大,难以科学考察仁爱素质。第三章针对J中学在儒家经典选文教学中渗透仁爱教育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教学目标的建议:深挖课文主旨,突出有关仁爱精神的目标;细化目标描述,明确仁爱教育的具体任务。教学内容的建议:立足教材,挖掘仁爱教育资源;古为今用,取舍仁爱教育内容;回归现实,开展仁爱教育活动。教学方法的建议:重视诵读,搭建仁爱教育桥梁;调动感官,感受仁爱教育内涵;角色扮演,创设仁爱教育情境。教学评价的建议:家校评价相结合,拓展仁爱素质评价主体;重视形成性评价,贯穿仁爱素质评价全程;重视差异化评价,突显仁爱素质评价个性。总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J中学在儒家经典选文教学中渗透仁爱教育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这不仅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语文教学研究,为教师拓宽了儒家经典选文的教学思路,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流思想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蔡培悦[10](2020)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格的完善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人格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在传承中国优秀的道德观念和濡染学生人格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古诗文教学与学生人格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初中生而言,初中阶段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教育依托于古诗文教学进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但在当前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并未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因此本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现状与策略进行了研究,试图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人格教育观念,为人格教育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希望可以更好地发挥古诗文教学这一媒介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的作用。本论文主体部分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缘由和意义、研究概况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初中古诗文人格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首先对与人格教育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是对初中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理论依据,包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玛西亚的同一性理论。然后,在人格教育的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内容及人格教育的功能。第三部分是是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问题及归因。通过分析一线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人格教育的情况与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情况,发现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实际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归因分析,包括教师忽视自身的人格教育价值,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情境感知不足,人格养成未于现实实践相结合,浅显化的文本解读致使人格濡染不充分,匮乏的探究活动使古诗文情感价值缺失,发展性评价未在学生人格教育中发挥作用等。第四部分是是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实施策略。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笔者从教师、学生、教材、探究活动以及评价观等方面出发试提出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策略,并且其中穿插了相关的教学设计及名家教学实录,以期对提出的解决策略提供理论支持与事实依据。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该部分是对前文研究所做的总结。

二、论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墨家“兼爱”论及其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分析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4 创新与重难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重难点
2 比较文化视阈下的墨家“兼爱”论
    2.1 人我之辩与“爱”之本义
    2.2 中国伦理传统对“爱”的不同释义
        2.2.1 儒家“亲亲为大”的仁爱说
        2.2.2 佛家“爱众生”的慈悲观
        2.2.3 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之爱
        2.2.4 墨家的“兼爱”论
    2.3 西方文化对“爱”的基本释义
        2.3.1 基督教“博爱”思想
        2.3.2 近代以来西方的“自爱”观
    2.4 比较视阈下的墨家“兼爱”论及其合理性
        2.4.1 儒佛道墨之“爱”的异同性分析
        2.4.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利己之“爱”
3 墨家“兼爱”论的释义、历史背景与主要内容
    3.1 “兼爱”释义
    3.2 “兼爱”论的历史背景
        3.2.1 政治背景:群雄争霸的局面
        3.2.2 经济背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3.2.3 文化背景: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3.3 墨家“兼爱”论的主要内容
        3.3.1 以“爱”为本
        3.3.2 以“兼”为方法
        3.3.3 以“利”为指归
4 “兼爱”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 墨家“兼爱”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4.1.1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4.1.2 “兼爱”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4.2 墨家“兼爱”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4.2.1 以“兼爱”情怀超越精致利己主义
        4.2.2 以“兴天下之利”观超越狭隘功利主义
        4.2.3 为理想信念确立“以自苦为极”的奋斗观
    4.3 墨家“兼爱”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4.3.1 以人为本的共同教育原则
        4.3.2 知行并重的共同实践路径
        4.3.3 重视道德修养的共同教育目标
5 墨家“兼爱”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启示
    5.1 “兼爱”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启示
        5.1.1 “兼爱”论与道德认知教育
        5.1.2 “兼爱”论与道德情感教育
        5.1.3 “兼爱”论与道德意志教育
    5.2 “兼爱”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启示
        5.2.1 “爱无差等”与教育公平原则
        5.2.2 “动则事”与行动优先原则
        5.2.3 “节侈欲”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批判原则
    5.3 “兼爱”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启示
        5.3.1 “志功合一”的评价方法
        5.3.2 “自利”与“他利”相统一的评价方法
        5.3.3 “取其大者”的评价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2)儒家思想视域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初中“统编版”古诗文选文儒家思想体现
    第一节 相关概述
        一、儒家主流思想概述
        二、儒家思想古诗文概念
        三、初中“统编版”与儒家思想
    第二节 初中“统编版”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统计
        一、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数量
        二、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朝代
        三、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体裁
        四、儒家思想古诗文单元主题
第二章 初中“统编版”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分类解读
    第一节 儒家“修身正己”精神类选文
        一、博学强识修内精神选文
        二、君子人格修内精神选文
    第二节 儒家“家道”思想类选文
        一、以“和”为本的传家道文化选文
        二、以“教”为主的正家道文化选文
    第三节 儒家“家国同构”观念类选文
        一、经世济民的仁爱胸怀
        二、山川之爱的爱国情怀
        三、以身殉国的报国使命
第三章 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价值分析
    第一节 儒家思想选文现实价值
        一、弘扬民族精神
        二、传承中华文化
        三、坚守爱国传统
    第二节 儒家思想选文教育价值
        一、德育教育价值
        二、美育教育价值
        三、语文素养培育
第四章 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使用现状及策略
    第一节 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使用现状
        一、古诗文选文考核分值情况
        二、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考核内容
    第二节 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使用策略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二、以“文”为据,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第三节 儒家思想古诗文选文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三、选题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现当代散文篇目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分析
    第一节 部编本与人教版高中现当代散文编选比较研究
        一、选文数量方面
        二、编排分布方面
        三、选文内容方面
    第二节 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篇目梳理
        一、必修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篇目
        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篇目
    第三节 部编本高中现当代散文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分析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
        二、具体散文篇目中的人文教育内容
        三、散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人文教育内容的安排
第二章 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现状及原因
    第一节 调查目的和方法
    第二节 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一、师生的兴趣态度不高
        二、师生的认知程度不足
        三、师生的期待目标不当
        四、散文中的人文教育不到位
    第三节 现当代散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兴趣认知偏差,漠视散文人文情感
        二、教师教育理念固化,忽略课程人文资源
        三、教师专业素养落后,散文教学因循守旧
第三章 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和必要性
    第一节 新课标倡导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第二节 培养高中生人文精神的迫切性
        一、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现实环境对高中教育的要求
第四章 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
    第一节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解读内化人文精神
        一、以必修教材为主体,挖掘人文内涵
        二、以选择性必修为辅助,延伸人文内涵
        三、以课外资源为补充,拓展人文内涵
    第二节 科学处理课堂教学,重视陶冶人文情感
        一、创设氛围,激发人文情感体验兴趣
        二、重视讲授,优化人文情感交流方式
        三、多元评价,提升人文情感品读水平
    第三节 注重提升教师素养,更新人文教育理念
        一、促进教师素养人文化
        二、更新现当代散文教育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基本概念释义
        1.4.1 美的本质
        1.4.2 审美教育
        1.4.3 审美力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1.2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本文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2.1.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落脚点
    2.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思想资源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思想演化
        2.2.2 西方思想历史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理论积淀
        2.2.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对其他相关学科理论资源的借鉴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内涵与本质属性
    3.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涵义解析
        3.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界定
        3.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探析
        3.1.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概念的深度解析
        3.1.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概念的“三维”解析
    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本质属性
        3.2.1 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
        3.2.2 表现形式具有审美性
        3.2.3 运用过程具有艺术性
        3.2.4 功能价值具有超越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体要素
        4.1.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审美力的价值之维
        4.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力内外构成
    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客体要素
        4.2.1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的一种普遍而现实的需要
        4.2.2 审美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集中体现
        4.2.3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重要意义
    4.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载体要素
        4.3.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关联
        4.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构成
    4.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环境要素
        4.4.1 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作用
        4.4.2 硬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4.3 软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5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间的审美关系
        4.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审美关系的特点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与运行机理
    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系统分析
        5.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矛盾
        5.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具体矛盾
    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运行机理诠释
        5.2.1 “以美促知”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2 “以美动情”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3 “以美强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4 “以美导行”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分析
    6.1 中国共产党创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实践
        6.1.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学方法实践
        6.1.2 新中国成立后思政审美力实践的历史发展
    6.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现有经验
        6.2.1 探索机制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体系
        6.2.2 加强平台搭建,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阵地
        6.2.3 加强产品供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内容
    6.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教育者:审美素养和艺术运用能力有待提升
        6.3.2 教育载体:其审美价值与艺术化使用效率有待挖掘与提高
        6.3.3 教育内容:能满足学生审美需求的审美力实践内容有待丰富
        6.3.4 教育过程:审美力实践互动不足与层次有待进步
    6.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状的归因分析
        6.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已有经验的总结
        6.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存问题的归因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创新发展的新思考
    7.1 创新思政审美力理念,推进协同育人
        7.1.1 树立“审美心理协同”理念
        7.1.2 树立“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理念
        7.1.3 树立“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理念
    7.2 明确思政审美力三阶段目标
        7.2.1 首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7.2.2 中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7.2.3 长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性丰富完善、素质全面发展
    7.3 强化思政审美力实践原则,规范教育实践导向
        7.3.1 坚持方向性原则
        7.3.2 遵循“美的规律”原则
        7.3.3 体现可操作性原则
        7.3.4 依据创新性原则
    7.4 丰富思政审美力载体,搭建多样化平台
        7.4.1 完善课程载体建设
        7.4.2 提升活动载体建设
        7.4.3 探索网络载体建设
        7.4.4 改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7.5 优化思政审美力管理,提升组织保障水平
        7.5.1 强化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管理
        7.5.2 加强高校各部门的协同管理
        7.5.3 增进考核评估管理
        7.5.4 推动高校智库管理
    7.6 美化思政审美力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7.6.1 优化社会环境建设,画好先进审美文化发展建设同心圆
        7.6.2 改善学校环境建设,搭建好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主舞台
        7.6.3 强化家庭环境建设,扣紧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第一颗纽扣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明清教材专门研究
        二、教材(教科书)有关研究
        三、教材文本有关研究
        四、研究评价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清教材的嬗变与发展
    第一节 明清思想流变与教材发展
        一、程朱理学为宗与教材
        二、陆王心学崛起与教材
        三、颜元实学涌现与教材
    第二节 明清的文教政策与教材发展
        一、教材体系的界定与增编
        二、官学教材成为知识权威
        三、书院派特色教材的兴起
        四、蒙学教材学科式发展
        五、教材集成与训诂考订
第三章 明清教材概览
    第一节 明清教材概览(上):官学教材
        一、经义类教材
        二、律政类教材
        三、礼制类教材
        四、告诫类教材
        五、文体类教材
        六、军事类教材
        七、科技类教材
    第二节 明清教材概览(中):书院教材
        一、讲求理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二、讲求心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三、以实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四、考据学派书院的特色教材
    第三节 明清教材概览(下):蒙学教材
        一、基础识字类教材
        二、伦理规范类教材
        三、名物典故类教材
        四、诗歌作文类教材
        五、数理科技类教材
第四章 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关于历史与人文的知识:人物及其事件文本
        一、鲜活的人物:以《三字经》、《千字文》为例
        二、具体的事件: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为例
        三、文化的标识:以《二十四孝图说》、《为善阴骘》、《孝顺事实》为例
    第二节 关于思想与义理的知识:论着与经义文本
        一、直抒义理:以《三字经》、《小儿语》、《续小儿语》为例
        二、官修权威:以《五经大传》为例
        三、名家导读:以《四书大全》为例
        四、博览众家:以《性理大全》为例
        五、经世致用:以《武经七书》、《孝经》、《说苑》为例
    第三节 关于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律法与礼制文本
        一、行为样本:以《弟子规》为例
        二、角色规则:以《皇明祖训》为例
        三、生存法则:以《大明律》、《大明会典》、《明大诰》为例
    第四节 关于审美与文体的知识:诗词与文体文本
        一、创作与审美启蒙: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为例
        二、诗词大会:以《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为例
        三、能臣作文:以《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书文》为例
        四、文豪经典:以《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文章辨体》为例
    第五节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科技与数理文本
        一、天文地理:以《千字文》、《三字经》、《畴人传》为例
        二、渔林制造:以《幼学琼林》为例
        三、数理科学:以《九章算术》、《数理精蕴》为例
第五章 明清教材的文本特征
    第一节 丰富展现: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
        一、凭借丰富走向整全的生活
        二、凭借丰富走向生动的实践
        三、凭借丰富走向意义的生成
    第二节 朴素说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
        一、错落有致——基于个体心理成长的内容布局
        二、言之有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历史论证
    第三节 诗性表达: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
        一、律对与诗词:创造的空间
        二、比兴与典故:隐喻的展现
第六章 透析:来自明清教材文本的启示
    第一节 教材文本“基因”:活性知识
        一、基因链之一:知识存量
        二、基因链之二:表达呈现
        三、基因链之三:接受逻辑
    第二节 教材价值拓展:何以超越
        一、价值超越的核心:客体价值
        二、价值超越的藩篱:教学生态
        三、价值超越的逻辑:认知建构
    第三节 “教育性”落地图景:本土化
        一、语言风格:文以载道
        二、文本扩展:由博返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观点
        一、明清教材是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
        二、明清教材展示了理想教材的基因模型
        三、明清教材文本教育性的现实价值
        四、明清教材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明清官学主要教材目录
附录2:明清书院主要特色教材目录
附录3 :明清表蒙学主要教材目录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7)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王君语文教学观
    第一节 王君阅读教学观
        一、坚守灵性阅读的语文阵地
        二、整合教学感知内心
        三、生活写作触动生命灵魂
    第二节 王君写作教学观
        一、师生共写激发写作激情
        二、情智促技点燃写作欲求
        三、生活写作触动生命灵魂
第二章 王君阅读教学特色研究
    第一节 帮学生感悟“两种境界”
        一、给学生一个走进文本的工具
        二、制造思维风暴,向教材发难
    第二节 为学生呈现“两种语言特色”
        一、点拨语特色
        二、结束语特色
    第三节 打造群文阅读“两个维度”
        一、构建文本特质型群文阅读
        二、教学内容凸显语文核心素养
第三章 王君写作教学特色分析
    第一节 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写作情感
        一、营造写作氛围,催生写作情感
        二、创新写作话题,激发写作情感
        三、丰富学生体验,发展写作情感
        四、合理利用资源,优化写作情感
    第二节 摆脱应试写作,大胆变革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写作观
        二、革新传统的教学法
第四章 王君语文教学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阅读教学方面
        一、文本研读,引导学生走进高效课堂
        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快乐课堂
        三、群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优质课堂
    第二节 写作教学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二、注重平衡工具性与人文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传统文化视域下高中史传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顶层设计的宏观指向
        2.部编教材新变化以及高考趋势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关于史传文理论体系的研究
        2.关于史传文教学的研究
        3.基于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法
        3.访谈法
        4.课堂观察法
一、传统文化视域下史传文教学的可行性
    (一)史传文概念
    (二)史传文文体特征
        1.历史实录性
        2.警示启迪性
        3.文学审美性
        4.线性叙事性
    (三)史传文文化传承的可行性
二、传统文化视域下高中史传文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史传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学生)
        1.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情况的调查
        2.学生史传文体意识的调查
        3.学生摄取学习内容的调查
        4.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
        5.学生延伸学习的调查
        6.学生应对高考文言文试题传统文化相关部分的调查
    (二)“史传文教学现状”访谈分析(教师)
    (三)史传文教学存在问题总结
        1.理论素养提升:文体特征与相关理论体系综合应用不足
        2.教学目标定位: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综合能力养成关注不够
        3.教学内容设置
        (1)历史文化与人物文化精神实质的教学重点有待突出
        (2)作者与文本主旨意脉链接过程的教学难点被忽略
        (3)多元视角与方法解析文本的综合能力训练有待加强
        4.职业能力:基于学生接受心理的教学方法有待多元化
        5.学生方面:阅读史传经典的兴趣能力、文化储备有待提高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高中史传文教学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1.掌握史传文“史”的文体特征与应用
        2.掌握大文化视角下阅读教学理论与应用
    (二)高文化素养与高分数并重,设置教学目标
    (三)紧扣文体特征,重构教学内容
        1.基于字词教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2.基于传主形象与史传情节的社会文化解析
        3.基于史传文教学与高考试题的文化层面链接
    (四)基于多元文化视角,将阅读方法纳入教学内容
        1.知人论世法——历史与心理文化视角聚焦作者
        2.人物还原法——整本互见与人性视角聚焦传主
        3.多元比较阅读法——综合思辨视角聚焦作者与传主
    (五)依据学生接受心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翻转课堂法——自主学习历史文化知识
        2.思维导图法——理清作者意脉,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3.戏剧表演法——体悟人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任务驱动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实践对接
    (六)激活“文化”兴趣,善用教学评价
        1.以“文化”为导向,重视激励性评价
        2.“日积月累”与“厚积薄发”,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3.促进“文化交流”,自主、生生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四、传统文化视域下史传文教学反思与建议
    (一)“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1.师生语文资源库的建立
        2.课堂教学实践的线上延续
    (二)基于字词句篇知识技能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初中儒家经典选文教学中的仁爱教育研究 ——基于北京市J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国家大政方针的引领
        (二)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 个人学术研究的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初中儒家经典选文
        (二) 仁爱与仁爱教育
    四、文献综述
        (一) 关于儒家经典选文的研究
        (二) 关于仁爱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儒家经典选文与仁爱教育
    第一节 初中儒家经典选文的文本价值
        一、传递文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二、指明学习方法,培养优良习惯
        三、提高品德修养,弘扬爱人思想
        四、增强文化自信,造就民族气节
    第二节 初中儒家经典选文的选编分析
        一、选文篇目:有机整合,推陈出新
        二、编排特点:双线组元,分布合理
    第三节 初中儒家经典选文中的仁爱思想
        一、仁者爱人
        二、忠恕之道
        三、克己复礼
    第四节 初中儒家经典选文与仁爱教育的关系
        一、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二、儒家经典选文教学是渗透仁爱教育的手段
第二章 在初中儒家经典选文教学中渗透仁爱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J中学实施仁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二、办学理念
        三、仁爱教育实践
    第二节 J中学教师调查问卷数据及分析
        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比较了解仁爱教育
        二、教师认同选文的重要性,仁爱教育渗透比较熟练
        三、教师肯定学校仁爱教育的影响,但自觉意识不强
        四、仁爱教育实效性不高,学生仁爱教育实践机会少
    第三节 J中学教师访谈实录及分析
        一、教师认可语文教学中的仁爱渗透
        二、教师对仁爱精神进行了系统分类
        三、仁爱教育渗透的方法还需要拓展
        四、仁爱教育渗透没有成为教学常态
    第四节 J中学儒家经典选文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没有对仁爱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践行仁爱教育的实际
        三、教学方法较单一,对仁爱精神的解读欠细致
        四、教学评价随意性大,难以科学考察仁爱素质
第三章 在初中儒家经典选文教学中渗透仁爱教育的建议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建议
        一、深挖课文主旨,突出有关仁爱精神的目标
        二、细化目标描述,明确仁爱教育的具体任务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建议
        一、立足教材,挖掘仁爱教育资源
        二、古为今用,取舍仁爱教育内容
        三、回归现实,开展仁爱教育活动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重视诵读,搭建仁爱教育桥梁
        二、调动感官,感受仁爱教育内涵
        三、角色扮演,创设仁爱教育情境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建议
        一、家校评价相结合,拓展仁爱素质评价主体
        二、重视形成性评价,贯穿仁爱素质评价全程
        三、重视差异化评价,突显仁爱素质评价个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
一、初中古诗文人格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与人格教育有关的概念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人格教育理论依据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内容
    (四)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功能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问题及归因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问题的归因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全面彰显教师自身的人格教育价值
    (二)通过“意境渲染”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于生活运用中提升人格修养
    (四)多维度解读教材提升学生情感体验
    (五)通过“交互式教学活动”探究人格美
    (六)通过多维度教学评价完善学生人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论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墨家“兼爱”论及其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白廷. 浙江大学, 2021(01)
  • [2]儒家思想视域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研究[D]. 孙佩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D]. 周建彬.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论说文教学研究[D]. 公延彤.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5]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D]. 吕明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D]. 刘爱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7]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D]. 杨起威.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8]传统文化视域下高中史传文教学策略研究[D]. 刘依依.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9]初中儒家经典选文教学中的仁爱教育研究 ——基于北京市J中学的调查[D]. 李浩.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策略研究[D]. 蔡培悦.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论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