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OTS构件的系统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健[1](2020)在《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开发与仿真测试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引发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为此我国政府及各大汽车厂商开始推广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功能完善、安全稳定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是保证电动汽车广泛推广的必要条件。目前随着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更,充电桩控制软件变得复杂、不稳定且难以维护;同时大量充电桩厂商由于缺乏测试手段在出厂前并未对其所生产充电桩进行系统完善的测试。这些缺陷致使市场上投入运营的充电桩真实可用率很低,难以满足大量充电汽车的充电需求,严重阻碍了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产业化发展与推广。为改善这种情况,下面先后从充电桩开发和测试两个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从充电桩开发角度出发,选择基于构件技术开发一套充电桩控制软件。所做的工作主要有:基于MVC分层结构确立充电桩软件体系架构,继而利用领域工程对充电桩功能需求进行分析,进而依据分析结果对功能模块进行划分。之后提出一套适用于充电桩领域的构件模型,在此基础上完成充电桩软件的设计开发。最后为能对软件模块代码质量进行评估,基于内聚和耦合提出了构件评估模型并利用模糊理论对其进一步优化。之后从充电桩测试角度出发,选择基于半实物仿真技术开发一个充电桩控制系统仿真测试平台。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分析不同类型充电桩的工作原理及硬件外设组成,制定上位机和下位机相结合的总体设计方案。之后为实现测试配置的灵活性,使用微内核架构作为上位机总体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核心系统和插件模块的设计。最后完成下位机(即数据采集板)的软硬件设计,硬件设计主要是对实际交流桩和直流桩的控制导引电路、接触器及通信接口进行模拟;软件设计采用双缓冲队列与ISR(中断服务程序)结合的通信结构。源于与企业合作的开发项目背景,基于构件技术编写的两套充电桩软件迅速投入实际使用。以河南济源充电站为例,利用仿真测试平台对充电桩软件依次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实验,实验表明测试平台对充电桩软件测试高效快捷。同时使用构件评估模型对新旧充电桩软件进行评估对比,测试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构件技术开发的充电桩软件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改善明显。综上,开发一套低耦合、高内聚且易于功能拓展的充电桩控制软件和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充电桩控制软件测试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余金山[2](2012)在《COTS软构件测试的信用度量及决策模型》文中研究说明给出了COTS构件可信度度量的概念及构件测试的若干决策模型。该模型可以指导用户在COTS构件交易过程中对构件进行何种程度的测试做出选择并对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支持,从而帮助用户在能较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测试的时间和成本。
陈锦富,卢炎生,谢晓东[3](2009)在《软件错误注入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软件错误注入测试(software fault injection testing,简称SFIT)技术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一直是软件测试领域最活跃的研究内容之一.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测试技术,在提高软件质量、减少软件危害及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软件错误注入测试的研究现状及动态进行了调研,对该领域相关技术进行了归类及介绍,并对当前较为有效的测试框架和原型工具进行了总结,同时介绍了正在研发的基于SFIT技术的构件安全性测试系统CSTS.在认真分析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软件错误注入测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陈锦富[4](2009)在《基于错误注入的构件安全性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CBSE)已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各种新型构件开发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构件开发效率及构件性能,但构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并一直困扰着构件的开发方和使用方。对构件和构件系统进行测试是保障和提高系统正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途径。当前构件测试方法和技术集中于功能性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构件功能的正确性及完备性。但甚少将构件安全性测试作为一个专门课题进行研究,缺少一些有效检测构件安全漏洞的模型、方法和技术。目前仅有的一些构件安全测试方法也主要采用传统的软件安全测试方法,但软件安全测试技术本身并不成熟。另外大部分构件源代码不可知及其高度独立性,给构件特别是第三方构件的安全性测试带来了挑战。基于软件错误注入技术,研究构件安全测试错误注入模型,并基于接口错误注入及化学抽象机研究构件安全性测试方法及其原型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错误注入技术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软件测试技术是指按照特定的故障模型,用人为的有意识的方式产生故障,并施加特定故障于被测系统中,从而加速被测系统错误和失效的发生。构件安全漏洞通常是一些小概率故障,有一定的故障模型并通常跟环境有关。鉴于构件安全漏洞的特点,在构件安全测试中可以首先建立相应的构件安全错误注入测试模型,然后根据模型及其相应的算法注入相应的错误于被测构件,从而加速暴露构件安全漏洞以达到安全性测试的目的。在建立一种构件安全测试错误注入模型FIM(Fault Injection Model)的基础上,通过错误注入测试用例生成算法TGSM(Test-cases Generating based on Solution Matrix)生成满足K因素覆盖的解矩阵,则解矩阵的所有行数据组成了错误注入测试用例。实验表明,FIM生成的3因素覆盖错误注入测试用例效果显着,能用适当的测试用例触发绝大部分构件安全异常。鉴于大部分构件安全漏洞由于非常规或超长等输入参数所导致,因而,可针对性的研究一种基于接口错误注入的构件安全性测试方法。该方法首先给出构件脆弱性错误注入算子、断言规则库及其脆弱因子,然后基于错误注入算子和断言规则库给出一种构件安全测试算法。该算法根据错误注入算子有针对性地产生测试用例并执行测试,动态监测机制能实时监测构件运行状态及异常信息。算法根据断言规则库、脆弱性因子及异常信息给出构件安全异常报告及构件安全等级。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接口错误注入测试方法可操作性强,对由输入参数导致的构件安全异常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基于化学抽象机的构件安全测试方法能有效测试构件显式及隐式安全异常。该方法首先引入构件的扩展化学抽象机模型,然后根据模型导出构件状态迁移树并生成测试序列,进一步结合接口错误注入方法测试构件显式安全异常。同时,根据给定的构件条件变异及状态变异算法对生成的测试序列进行变异测试,以测试构件隐式安全异常,并根据测试结果得出构件安全异常报告。该方法不但能有效检测构件显式安全异常,而且对构件隐式安全漏洞也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显然,研制自动化的构件安全测试工具将对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产生一定影响,并能有效保障构件软件的安全性和和可靠性,是当今软件业界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挑战的课题。研究一个针对不同构件标准的构件安全测试基本框架,并针对广泛使用的微软第三方COM构件,设计和实现一个构件安全性测试的原型系统CSTS(Component Security Testing System),CSTS对构件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级别进行安全性测试。在静态级别上,先分析出构件接口信息,然后对接口方法从参数个数、参数顺序、参数范围和参数类型等方面进行错误注入测试;在动态级别上,先执行测试驱动,然后对构件所依赖的内存、磁盘文件系统和注册表等环境进行错误入,再通过强大的监测机制监视错误注入后构件执行情况来判断构件安全异常。该原型系统CSTS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及较好的测试效果等优点。
张毅坤[5](2008)在《COTS构件集成软件系统的测试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力系统是一个大规模、时变的复杂系统,它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电力网络拓扑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运用高效的模拟仿真计算软件已成为电力系统工作者进行电力系统规划、保护、调度及故障研究的重要工具。为了提高该类软件开发效率,减少成本,保障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多的电力系统软件也像其它大型软件系统开发一样,采用了目前先进的开发技术-基于COTS构件集成技术开发软件系统。而基于COTS构件集成软件系统,是一种独特的软件组装过程,是多种异质构件的松耦合结构,且构件易被更新易被替换,演化速度快,系统的可靠性与质量对构件质量和构件集成质量有高度的依赖性,对该类软件的测试就成为保障软件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针对如何解决COTS构件集成构件异构、原代码不可知、测试理论与测试方法不完备的测试难题,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首先,为了揭示构件集成软件的内在运行规律,利用观测与踪迹语言理论,使用状态、事件、内容依赖关系和上下文依赖关系定义软件结构,提出了具有独立关系的构件集成软件有限自动机观测模型,观测和记录软件的动态行为,为全面、系统地测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提出了基于合约检查的COTS构件包装方法,从构件的外部包装入手,建立外部跟踪机制,提高了构件的易测试性,为执行基于有限自动机观测模型的构件集成软件测试提供了前提。再者,为了模拟构件的运行环境,捕获构件在集成环境中出现的异常,提出了一个针对构件集成软件的通用测试平台框架(ITACBS)解决了测试平台的组成设计、规范化表述、错误追踪等问题,对该类软件测试的准备、执行和分析进行了总体规划,并形成了完整的测试过程。此外,利用区间相容技术对约束集论域进行削减,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在经过削减的论域内进行动态搜索,并引入免疫遗传的思想,提出了将区间相容算法与免疫遗传算法融合产生测试用例的新思路,使测试用例的路径覆盖率更高,收敛率更快。最后,利用基于互联网设计、分析、模拟电力系统的开源新一代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系统InterPSS,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技术进行实践与验证。研究与实践表明:本文从构件集成软件测试观测模型的创建、构件易测试性探索、集成测试环境平台的实现、智能化测试用例的生成等方面,全面、细致、深入地提出了构件集成软件测试的整体解决方案,所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是可行、有效的,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徐雪峰,冯书兴,沈世禄,曹裕华[6](2007)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component-based software development,CBSD)是当前软件开发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首先总结了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的基本情况,比较研究了当前3种典型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接着提出了理想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并对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基本技术和支撑技术进行了分类。
徐雪峰,冯书兴,沈世禄[7](2007)在《构件复用及其在作战仿真中的应用对策》文中认为构件复用是当前软件开发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首先比较了当前三种典型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接着提出了理想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之后对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基本技术进行了分类。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作战仿真软件开发中存在的不足,研究了构件复用在作战仿真中的应用对策。
盛津芳[8](2007)在《商业构件评估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构件评估与选择是基于商业成品构件(COTS)的软件开发方法CBD的关键活动,为该活动提供决策模型和可量化的决策依据一直是CBD追求的目标。本文针对COTS密集型系统中的多构件评估与选择方法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个采用局部评估与全局选择两级评估策略的多构件评估与选择过程框架MOTS,包含系统分解、构件识别、局部评估、全局选择四个相互关联的步骤。首先采用基于情景映射对类进行聚集的方法,将系统分解成为松散耦合的子系统。系统逐层分解的同时,需求同步分解,面向子系统需求的构件识别和局部评估同时进行。局部评估从构件对需求的适应度、风险水平和定制代价三个方面进行。通过局部评估的备选构件进入全局选择,预筛选与组合优化可以迭代进行,支持决策者在成本(购买成本、定制成本)、质量(需求适应度)和风险水平之间的折衷优化。该框架为面向COTS密集型系统的构件评估与选择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过程导引。多构件选择问题被定义为一个在给定目标和约束条件下求解最佳构件组合的优化问题,给出了该优化问题的数学规划模型,为多构件选择提供了一个目标成本模型和量化的决策依据。提出了需求驱动的基于差异分析的局部构件评估方法,由功能点模型估算构件与需求在功能性上的差异,以及为弥补差异所需的修正代价。构件对需求的适应度被定义为符合用户需求的目标系统的功能规模与以功能规模度量的构件总代价的比率。该方法有利于克服现有方法在进行评分和多属性综合时的局限性。将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具有模糊特性的构件非功能属性的评估,并提出了一种群决策单因素评价方法—标尺法。与传统方法中通过模糊统计或待定系数法确定隶属度不同,标尺法采用带语气算子的语言变量表达评价结果。评价者将语言变量视为一把标尺上的若干标志位,标志位之间构成模糊区间,打分时只须给出以语气算子表示的针对各模糊区间的隶属程度。语言变量结合语气算子构成评价结果,并分别映射为[0,1]区间的实数,从而将评价结果转换为一个模糊数。最后的综合评价结果基于模糊集重心概念转换为明晰数。使用标尺法进行模糊的评分,简单、直观,计算量小,更加易于实现,并且具有更高的语义分辨度。
熊华根[9](2007)在《基于COTS的安全关键软件故障注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基于COTS构件的软件系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因而COTS的可靠性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系统以及一些军事通讯等安全关键领域中,COTS的高可靠性显得尤为必要。在这些系统中,计算机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政治和军事损失。对于这类安全关键系统,可靠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软件故障注入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快速重现软件故障,为该故障的诊断、隔离和恢复提供基础。但这一技术在软件领域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本文在运行时软件实现故障注入技术和COTS运行时故障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软件实现的故障注入技术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故障注入脚本的运行时软件实现故障注入方法与模型,建立COTS运行时故障模型库,设计了COTS运行时故障注入脚本,给出了内置故障注入器的COTS封装方法。论文重点研究了基于COTS的软件系统的故障注入技术,所设计的故障注入器可有效地将故障注入到COTS构件中。实验结果证明,此故障注入方法可以有效重现系统软硬故障,并能成功对系统注入故障。和传统的故障注入法相比,此方法更适合于COTS构件。因为该方法具有无需目标系统的源代码、实时注入、在线监控分析、可定制故障注入脚本等突出优点。
袁飞云,张驰,黄广君,胡正国[10](2006)在《基于COTS构件组装的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强调以集成为中心进行系统构造。文章介绍了构件及接口操作,定义了基于构件开发的相关概念,给出了构件配置算法,最后用一个实例说明了基于COTS构件的系统开发过程。
二、基于COTS构件的系统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OTS构件的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开发与仿真测试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充电桩开发技术的不足 |
1.1.2 充电桩测试技术的不足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嵌入式软件构件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嵌入式软件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 |
2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 |
2.1 基于构件技术的软件过程 |
2.1.1 领域工程 |
2.1.2 应用工程 |
2.1.3 构件组装 |
2.2 构件模型 |
2.2.1 通用构件模型介绍 |
2.2.2 嵌入式构件模型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内聚和耦合的构件质量评估建模 |
3.1 构件评估体系建立 |
3.1.1 模内耦合密度评估标准建立 |
3.1.2 总体功能约束指标建立 |
3.1.3 预算约束指标建立 |
3.1.4 交付时间约束指标建立 |
3.1.5 可靠性约束指标建立 |
3.2 构件评估模型建立 |
3.3 基于模糊理论的模型优化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设计 |
4.1 充电桩软件架构与功能模块设计 |
4.1.1 软件架构设计 |
4.1.2 功能模块划分 |
4.2 充电桩构件模型设计 |
4.2.1 构件模型的属性 |
4.2.2 构件模型的接口 |
4.2.3 构件模型的实现 |
4.3 充电桩软件设计 |
4.3.1 充电管理模块设计 |
4.3.2 后台通信模块设计 |
4.3.3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4.4 人机交互模块构件设计 |
4.4.1 硬件驱动层构件设计 |
4.4.2 虚拟设备层构件设计 |
4.4.3 应用层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充电桩控制系统仿真测试平台设计 |
5.1 仿真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
5.2 仿真测试平台上位机设计 |
5.2.1 上位机软件架构设计 |
5.2.2 插件模块设计 |
5.2.3 核心系统设计 |
5.3 仿真测试平台下位机设计 |
5.3.1 数据采集板硬件设计 |
5.3.2 数据采集板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电动汽车充电桩软件测试与评估 |
6.1 充电桩软件测试 |
6.1.1 单元测试 |
6.1.2 集成测试 |
6.2 充电桩软件评估 |
6.2.1 整体软件评估 |
6.2.2 软件构件设计改进 |
6.3 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应用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
(2)COTS软构件测试的信用度量及决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COTS构件可信度度量 |
2 基于信用模型的风险分析 |
3 构件测试的决策模型 |
3.1 基于布尔逻辑的模型 |
3.2 基于模糊逻辑的模型 |
3.3 决策模型的传播 |
4 决策过程和应用 |
(4)基于错误注入的构件安全性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软件错误注入测试 |
2.1 SFIT基础 |
2.2 静态错误注入测试 |
2.3 动态错误注入测试 |
2.4 小结 |
3 一种构件安全测试错误注入模型 |
3.1 研究背景 |
3.2 错误注入模型 |
3.3 错误注入测试用例生成方法 |
3.4 实验分析 |
3.5 小结 |
4 基于接口错误注入的构件安全性测试方法 |
4.1 相关工作 |
4.2 接口错误注入测试 |
4.3 构件脆弱性错误注入算子 |
4.4 构件脆弱性评估方法及测试算法 |
4.5 实验分析 |
4.6 小结 |
5 基于化学抽象机的构件安全性测试方法 |
5.1 化学抽象机 |
5.2 构件ECHAM描述 |
5.3 测试序列生成 |
5.4 变异测试及脆弱性测试算法 |
5.5 实验分析 |
5.6 小结 |
6 构件安全测试框架与测试系统CSTS |
6.1 构件安全测试基本框架 |
6.2 CSTS系统总体框架 |
6.3 构件接口信息的分析 |
6.4 错误注入测试技术 |
6.5 动态监测技术 |
6.6 CSTS系统实现及集成测试环境 |
6.7 实验结果及案例分析 |
6.8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TRANSCOM的方法安全需求说明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经历 |
(5)COTS构件集成软件系统的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引出 |
1.1.1 基于COTS的软件开发 |
1.1.2 基于构件技术的电力系统软件 |
1.2 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CBSS |
1.2.1 CBSS |
1.2.2 CBSS的构建、特点及结构 |
1.3 构件测试所面临的问题 |
1.3.1 构件开发者所面临的测试问题 |
1.3.2 构件使用者所面临的测试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1.4.1 CBSS集成测试所面临的问题 |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与内容 |
2 构件测试现状及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
2.1 构件的基本概念 |
2.2 构件软件的测试方法 |
2.3 构件集成软件测试充分性研究 |
2.4 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的研究 |
2.5 构件集成软件的易测试性研究 |
2.6 国内相关的研究状况 |
2.7 本文对CBSS集成测试的整体解决思路 |
2.7.1 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 |
2.7.2 CBSS集成测试的整体解决思路 |
2.8 本章小结 |
3 构件集成软件行为观测测试模型 |
3.1 构件集成软件的灰盒测试与行为分析 |
3.1.1 构件集成软件中的事件与状态 |
3.1.2 构件集成软件的运行行为 |
3.2 观测构造理论及应用 |
3.2.1 观测理论 |
3.2.2 踪迹语言与应用 |
3.3 构件集成软件的观测模型 |
3.3.1 具有独立关系的有限自动机观测模型 |
3.3.2 观测模型的建立 |
3.4 基于有限自动机观测模型的构件集成软件测试 |
3.4.1 构件集成测试的基本要素 |
3.4.2 测试要素的提取 |
3.4.3 构件集成软件测试机理 |
3.4.4 构件集成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
3.5 基于观测模型的构件集成软件测试充分性及测试准则讨论 |
3.5.1 测试充分性说明 |
3.5.2 测试准则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合约检查的COTS构件包装 |
4.1 构件易测试性的度量 |
4.2 构件合约与验证 |
4.2.1 构件合约 |
4.2.2 构件合约的获取 |
4.2.3 构件合约的验证 |
4.3 构件合约检查 |
4.4 COTS构件包装 |
4.4.1 构件合约的类结构 |
4.4.2 合约检查描述文件与构件包装 |
4.5 小结 |
5 构件集成软件系统测试平台架构 |
5.1 构件集成软件测试平台架构(ITACBS) |
5.1.1 ITACBS架构 |
5.1.2 ITACBS架构测试过程 |
5.2 ITACBS配置体系 |
5.2.1 ITACBS测试配置项 |
5.2.2 配置项的XML描述与解析类 |
5.3 ITACBS编译体系 |
5.3.1 编译体系执行过程 |
5.3.2 接口分析与合约加载 |
5.3.3 构件包装与观测点插装 |
5.4 ITACBS执行体系 |
5.5 小结 |
6 基于智能算法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 |
6.1 ⅠGA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 |
6.1.1 ⅠGA产生测试用例的机理 |
6.1.2 ⅠGA主要参数设定 |
6.1.3 ⅠGA算法实验结果 |
6.2 eBoxGA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 |
6.2.1 eBoxGA生成测试用例的思想 |
6.2.2 基于eBox的CSP求解 |
6.2.3 eBox相容区间过滤算法 |
6.2.4 eBoxGA测试用例生成与效率 |
6.3 ⅡGA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 |
6.3.1 ⅡGA |
6.3.2 ⅡGA算法流程 |
6.3.3 ⅡGA中的疫苗抽取、接种与免疫选择 |
6.4 eBoxGA与ⅡGA相融及各算法实验结果比较 |
6.4.1 eBoxGA与ⅡGA相融 |
6.4.2 智能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算法实验设定 |
6.4.3 实验结果分析 |
6.5 小结 |
7 基于构件的InterPSS电力系统仿真软件测试 |
7.1 InterPSS软件 |
7.1.1 InterPSS简介 |
7.1.2 InterPSS体系架构及运作流程 |
7.2 InterPSS测试与分析 |
7.2.1 sample程序 |
7.2.2 sample的测试观测模型 |
7.2.3 sample的ITACBS配置 |
7.2.4 sample的ITACBS编译 |
7.2.5 sample的简单潮流计算测试执行与分析 |
7.3 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工作总结 |
8.2 今后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基本情况 |
1.1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历史 |
1.2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兴起的内在动因 |
1.3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益处 |
1.4 目前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的成败原因 |
2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 |
2.1 当前3种典型的开发方法比较 |
2.2 提出理想的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 |
1) 纵向看, 即从过程分解的角度, 可以分为: |
2) 横向看, 即从过程合成的角度, 可以分为: |
3 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技术的分类 |
3.1 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的5个基本技术群 |
1) 管理技术。 |
2) 构件技术。 |
3) 构件生产者技术。 |
4) 构件库技术。 |
5) 构件复用者技术。 |
3.2 基本技术群的支撑技术[6-8] |
1) 面向对象技术。 |
2) 设计模式。 |
3) 重构技术。 |
4) 范型编程技术。 |
5) 形式化方法。 |
6) 软件工程的基础理论。 |
7) 软件体系结构。 |
8) 领域分析方法。 |
9) 人工智能技术。 |
4 结 束 语 |
(7)构件复用及其在作战仿真中的应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 |
1.1 三种典型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比较 |
(1) 以项目为依托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 |
(2) 基于COTS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 |
(3) 产品线工程 |
(4) 三种开发方法的比较 |
1.2 提出理想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 |
2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技术的分类 |
2.1 管理技术 |
2.2 构件技术 |
2.3 构件生产者技术 |
2.4 构件库技术 |
2.5 构件复用者技术 |
3 构件复用在作战仿真中的应用对策 |
3.1 当前作战仿真软件开发存在的不足 |
(1) 作战仿真模型管理难度大 |
(2) 作战仿真资源共享难 |
(3) 作战仿真系统维护和演化任务重 |
3.2 构件复用在作战仿真中的应用对策 |
(1) 把构件复用作为长期策略 |
(2) 从组织结构上支持构件复用 |
(3) 对构件复用进行投资 |
(4) 从非正式复用向正式复用逐步过渡 |
(5) 使构件复用跨越项目和组织的界限 |
(6) 使用大粒度构件 |
4结论 |
(8)商业构件评估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定制构件与商业构件 |
1.1.2 网络构件资源 |
1.1.3 CBS的参考模型与过程框架 |
1.1.4 CBD需求工程的特点 |
1.1.5 构件评估与决策分析 |
1.2 问题定义 |
1.3 问题分析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构件评估与选择研究综述 |
2.1 度量基础 |
2.1.1 度量的表示理论 |
2.1.2 度量和模型 |
2.1.3 度量标度和标度类型 |
2.1.4 度量中的意义 |
2.2 评估属性集 |
2.3 评估过程 |
2.4 决策分析方法 |
2.5 决策支持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构件评估与选择方法研究 |
3.1 多构件选择问题的定义与特点 |
3.2 多构件评估与选择过程框架 |
3.2.1 基本原则 |
3.2.2 过程概述 |
3.3 系统分解 |
3.4 构件描述与组织 |
3.4.1 以功能为核心的构件组织模型 |
3.4.2 层次构件语义网络 |
3.4.3 HCSN的功能 |
3.4.4 基于HCSN的构件目录库组织 |
3.5 全局选择 |
3.5.1 全局选择的折衷优化方法 |
3.5.2 预筛选机制 |
3.5.3 组合优化的数学模型 |
3.5.4 功能子集的权重计算 |
3.5.5 模型的表示与求解 |
3.5.6 全局选择示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差异分析的局部构件评估方法 |
4.1 局部构件评估的多属性决策模型 |
4.2 多属性决策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
4.3 需求驱动的基于差异分析的评估思想 |
4.4 功能点分析方法原理 |
4.4.1 基本功能类型 |
4.4.2 功能类型的复杂度 |
4.4.3 未调整功能点的计算方法 |
4.4.4 调整的功能点 |
4.4.5 FPA方法的改进 |
4.5 基于软件功能规模的差异与修正代价估算 |
4.5.1 概述 |
4.5.2 差异分析 |
4.5.3 差异估算 |
4.5.4 修正代价估算 |
4.5.5 适应度计算 |
4.6 例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构件非功能属性的模糊特性及其评估方法 |
5.1 非功能属性模糊性的来源 |
5.2 模糊集理论产生的背景与基本思想 |
5.3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5.3.1 模糊决策方法 |
5.3.2 基于Zadeh算子的基本模型 |
5.3.3 基于广义Fuzzy算子的综合评判模型 |
5.3.4 多级模型及其算法 |
5.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构件非功能属性的评估 |
5.4.1 评价因素集的构成 |
5.4.2 一种群决策单因素模糊评价方法—标尺法 |
5.4.3 合成运算算子的选择 |
5.4.4 解模糊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基于COTS的安全关键软件故障注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动因 |
1.2 基于COTS的软件系统的历史和发展 |
1.3 安全关键软件中可靠性的意义 |
1.3.1 系统可靠性的意义 |
1.3.2 高可靠性系统的构造方法 |
1.3.3 系统可靠性评测方法 |
1.4 国内外故障注入研究概况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故障注入分类方法 |
1.4.3 故障注入应用 |
1.5 本文主要做的工作 |
第二章 故障注入技术研究基础 |
2.1 故障的分类 |
2.2 故障注入技术 |
2.2.1 硬件实现的故障注入技术 |
2.2.2 软件实现的故障注入技术 |
2.3 故障注入器原理 |
2.3.1 试验者和目标系统 |
2.3.2 选择故障模型 |
2.3.3 执行故障注入 |
2.3.4 分析试验结果和监视系统行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OTS的安全关键软件的故障注入研究 |
3.1 SWIFI技术原理 |
3.1.1 CT-SWIFI技术原理 |
3.1.2 RT-SWIFI技术原理 |
3.2 COTS构件运行时故障模型 |
3.3 内置故障注入器的COTS构件设计 |
3.3.1 COTS软件构件包装器模型 |
3.3.2 包装器的运作方式 |
3.4 故障注入机制 |
3.5 建立运行时故障库 |
3.6 故障注入脚本与输出脚本设计 |
3.7 行为观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故障注入器设计与实验结果 |
4.1 故障注入器的工作原理 |
4.2 故障注入器设计 |
4.2.1 主控器程序 |
4.2.2 监控器程序 |
4.2.3 触发器程序 |
4.2.4 故障注入器程序 |
4.2.5 数据收集器程序 |
4.2.6 数据分析器程序 |
4.3 基于RT-SWIFI技术的实验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10)基于COTS构件组装的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构件及其接口 |
3 基于构件的系统开发 |
3.1 相关定义 |
3.2 基于COTS构件的应用开发 |
3.3 构件配置算法 |
4 实例 |
5 结束语 |
四、基于COTS构件的系统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开发与仿真测试平台研究[D]. 李国健.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2]COTS软构件测试的信用度量及决策模型[J]. 余金山. 微型机与应用, 2012(03)
- [3]软件错误注入测试技术研究[J]. 陈锦富,卢炎生,谢晓东. 软件学报, 2009(06)
- [4]基于错误注入的构件安全性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D]. 陈锦富.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5]COTS构件集成软件系统的测试方法研究[D]. 张毅坤.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4)
- [6]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研究[J]. 徐雪峰,冯书兴,沈世禄,曹裕华.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7(05)
- [7]构件复用及其在作战仿真中的应用对策[J]. 徐雪峰,冯书兴,沈世禄. 系统仿真学报, 2007(14)
- [8]商业构件评估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D]. 盛津芳. 中南大学, 2007(01)
- [9]基于COTS的安全关键软件故障注入技术研究[D]. 熊华根.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 [10]基于COTS构件组装的系统开发[J]. 袁飞云,张驰,黄广君,胡正国.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