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五)(论文文献综述)
葛欢[1](2017)在《基于会展活动的先进制造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以工博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降为中高速发展,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科技信息的传播对于国家来说,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战略资源。近年来中国工业博览会快速发展,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研究中发现基于会展活动的科技信息传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先进制造业在传播科技信息的过程中对会展平台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先进制造业在利用会展活动传播科技信息时没有充分发挥会展活动的作用。在会展活动中先进制造业的参展企业大多数仅注重产品的推广及培训等,对于科技信息在会展活动中的传播的效果没有进行清晰明确的评估,有效提高先进制造业企业通过会展活动传播科技信息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探究影响先进制造业企业传播科技信息的因素对于提升传播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选取了基于会展活动的先进制造业传播科技信息的10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会展活动对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探究科技信息通过会展活动传播效果的评价基础上,根据在会展活动的实地调研,从会展活动的科技信息传播比例、传播能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的方法评价基于会展活动的先进制造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会展活动传播先进制造业科技信息的效果良好,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高技术性、系统性、高卷入度的科技信息会展传播模式,建议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推动会展活动中科技信息传播模式不断创新。通过研究先进制造业会展活动科技信息的传播效果,从而为寻求促进会展科技信息传播的有效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朱斌[2](2014)在《当代汽车博览建筑创意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博览建筑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建筑类型,主要包括汽车博物馆、汽车展览馆、汽车主题公园三类。随着汽车的日渐普及和汽车文化的广泛传播,汽车博览建筑也正经历着一个高速的发展期。近十年来,奔驰博物馆、保时捷博物馆以及上海汽车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博览建筑相继建成,以独特的设计创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汽车博览建筑建设的热潮。同时,汽车品牌巨头们还纷纷借助于汽车博览会和世博会等举世瞩目的国际盛会,为其汽车打造独一无二的展示舞台。汽车与建筑交相辉映,共同促进了汽车的文化传播和品牌营销。伴随着汽车搏览建筑数量和规模的逐渐扩大,建筑创作观念也在与时俱进,相应地对设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设计需要创意,而汽车博览建筑作为一种走在时代前列的建筑类型,创意的水平更是成为决定其成败的关键。本论文从汽车博览建筑的创意出发,提出将场所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作为创意策略的基本切入层面。在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调研和解析的基础上,分别基于“汽车主题的场所营造策略、汽车美学的艺术转译策略、汽车精神的技术传承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就当代汽车博览建筑的地域与文化、空间与动线、形态与表皮、技术与媒体手段等问题展开论述,并推演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设计手法。最后,再结合笔者参与的安平汽车博览中心项目,将研究成果回归到实践当中,指导实践。本文立足于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具有时代性的研究内容同开拓性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探索当代汽车博览建筑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期对我国当前日益涌现的项目任务有所启迪和帮助。
张鹏[3](2013)在《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指引下,中国地方部门在对外关系中的参与程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而学科特点造成的中国内外政治结合型研究不足,以及中国内外政治协调发展的理论化需要,都使得中国对外关系展开的地方参与研究成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向。同时,大量外事档案、政府文件、统计数据的存在以及相关论着的涌现,使利用社会科学方法开展这项研究成为可能。本文提出,地方参与中国对外关系展开的程度与深度,取决于中国央地、内外、地地三组关系的变化。为全面理解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部分的研究。对于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一般解释而言,已有的多层治理理论与功能主义理论都有提倡竞争性合作的问题,潜在的政治社会学解释则无法提供清晰的问题解决进路,而且现有理论多基于对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考察与辨析。在批判上述三种一般解释的基础上,将地方部门作为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行为体”,提出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解释。这一解释,是在继续和坚持承认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前提下,以中央对地方的对外事务授权有限为原则,将地方提升到作为对外关系的一类“有限”参与主体,并以对外关系发展中央地、内外、地地的合作最大化为目标,在“整体”考量的基础上,注重国家的国内-国际综合治理观形成。其次,是比较研究方面。通过中西在地方参与对外关系方面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与代表联邦制国家的德国进行比较,提出政治关系与法律关系这两种央地关系传统,和央地协力与央地竞合这两类有限参与适用,从而厘清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之组织特点、历史流变和运行逻辑。最后,在案例研究部分,使有限参与的解释贯穿于沿海经济次区域的国际化、边境省区与跨区域国际合作、中国非中央政府驻德代表机构以及地方发展与国际组织在华活动等研究。并通过上述四个案例,从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两个大的观察视角,既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形式与现状,又进一步验证绪论部分提出的,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存在央地协力的政策倾向;中国在内外关系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实现了国内国际制度建设的不断优化;地方多样性蕴含着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可能的地地合作三个研究假设。
阚凤岩[4](2011)在《有机建筑与产品设计的互动启示研究》文中提出有机设计理念始现于19世纪末,其后发展缓慢,直到当代世界性的资源危机促使人类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端时才开始复兴之势。本文以有机设计理念为研究主线,以有机建筑及受有机设计理念影响而出现的产品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有机设计理念在建筑领域的表现形式,总结了有机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及设计原则。文中以大量例证揭示了有机设计理念具有的衍生性、多样性、恒久性及通用性,并指出建筑和产品设计之间具有同源性,因此两者的发展在当代都受到了有机设计理念的影响,并表现出互动的现象。本文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缘起与现状、目的及意义,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做了界定,简述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列出了论文研究的框架;第二章对有机设计理念做了溯源考察,指出建筑和产品设计具有同源性,因此有机设计理念先在建筑领域内发端,表现为有机建筑,后在产品领域内出现,表现为有机家具,总结了有机建筑的设计原则,且在对有机家具的发展作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论证了有机设计理念在产品领域表现出来的衍生性,指出了产品与建筑之间早期出现的互启共融之趋;第三章首先总结了有机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并通过新旧有机建筑的对比,说明了有机设计理念具有恒久性,其次用以有机设计理念为指导的产品实例证明了有机设计理念具有通用性,借助于有机建筑而成熟的有机设计理念同样可以指导产品设计,这带来了有机建筑对产品设计的启示;第四章中通过一一对应的例证阐述了有机建筑的各类造型在产品领域中产生的投射,证明了有机设计理念具有多样性,并通过比较发现产品的某些塑型方式也对有机建筑的造型设计存在启示作用,两者间的发展在当代表现出互动之态;结论部分对本文的内容做了简要总结,并指出:有机设计理念在未来的发展必将以科技和生态学为左膀右臂,更深入地效法自然和表现自然,效法自然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将不断深入,表现自然则是指人类将努力使人造物更具合理性。因此,以有机设计理念为指导的未来建筑与产品仍然会表现出多样性及衍生性的特征,也许随着时代发展还会出现新的变异,然而其内核却始终是由对自然的效法来充当主干的。
朱芬芳[5](2010)在《台州商务旅游市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务旅游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脉搏,是近年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经历了2008年的“大落”和2009年的“大调”后,商旅客人在旅游市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中国,一些旅游业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城市的商务旅游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带动了地方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标杆效应,因此大力发展商务旅游已成为许多城市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台州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2008年台州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曾获中国最佳商业城市,路桥区是台州和浙东南商贸中心。台州独特的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使台州具备了良好的商务旅游资源,商务旅游在台州整个旅游业的比重必将会逐渐增加。但是由于商务旅游发展经验的欠缺,政策体制以及商务旅游环境自身的一些问题,目前台州的商务旅游仍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一定程度影响了商务旅游发展的进程。本文以台州为例,在大量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运用顾客满意度理论、旅游营销策略、长尾理论等探讨了台州商务旅游客源市场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台州商务旅游市场的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商务旅游发展思路与建议。通过本文研究,笔者希望能引起旅游行业部门的关注,积极研究分析台州商务旅游市场,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旅游产品,打响商务旅游品牌,挖掘台州新的旅游增长点、提高旅游产品档次,拓展和壮大旅游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台州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本研究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系统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研究的同时,对国内外相关学术界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主要研究台州商务旅游发展概况。第三章对台州商务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主要探讨台州商务旅游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第五章提出了台州商务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展望。
明轩[6](2002)在《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五)》文中研究表明DENSO(电装)集团是世界汽车零部件业的跨国公司,总部在日本。其产品除了与日本各大汽车公司如丰田系列汽车配套外,还在世界各地建有海外工厂,其产品涉及到发动机管理系统、车身电子-电器系统、汽车安全系统、底盘控制系统等,其中有14项产品在全世界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它与德尔福、博世、伟世通等一起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巨头。本文简要介绍电装公司的几项新技术。
明轩[7](2001)在《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四)》文中提出 8.博世新型发动机管理系统(Motronic MED7) 博世是世界上着名的汽车汽油机电喷技术的开发制造商之一。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梅塞德斯·奔驰的300SL轿车就采用了博世的燃油喷射技术。此后进气道多点喷射(MPI)成为迄今轿车电喷技术的主力方向。 不过,随着新技术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三菱汽车公司率先向市场推出了汽油缸内直喷式发动机(GDI Engine)。此后,丰田和日产也很快推出了D-4与Neo-Di汽油直喷式发动机。
明轩[8](2001)在《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三)》文中研究说明 博世(BOSCH)公司新技术 博世集团在世界160个地区设有生产、开发基地,其业务涉及到汽车电气、电子、发动机控制和汽车安全系统等领域,汽车领域的销售额占博世集团总销售额的69%左右,
张颖[9](2001)在《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二)》文中指出 打开未来技术之门——日本NSK公司 日本NSK公司是全世界第二大精密轴承制造商。其生产的各种规格精密轴承,以噪音低、寿命长及适应各种恶劣工作环境而闻名于世。NSK公司的轴承产品系列适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可应用于悬架系统、发动机系统、动力传动装置(变速器、离合器、差速器、传动轴、等速万向节等)、轮毂、转向系统等。
朱敏慧[10](2001)在《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以“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为主题的第35届东京汽车展于2001年10月26日至11月7日在日本东京举行,来自13个国家的共272家公司参加了此次展会,其中零部件生产商225家。电子集成、智能模块化、环保安全、网络科技成为本次车展零部件展区的特色,而这也正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本刊将陆续介绍本次车展主要零部件参展商的新
二、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会展活动的先进制造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以工博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会展传播研究 |
1.2.2 关于科技传播研究 |
1.2.3 关于先进制造业科技传播的研究 |
1.2.4 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方向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宄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会展活动中科技信息传播发展现状 |
2.1 会展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
2.1.1 会展活动的特点 |
2.1.2 会展的发展现状 |
2.2 会展活动传播科技信息的内外动因、模式和一般规律 |
2.3 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先进制造业科技信息的传播 |
2.4 先进制造业的概念界定、科技信息传播的内容研究与展会梳理 |
2.4.1 先进制造业的概念界定 |
2.4.2 科技传播信息的内容研究 |
2.4.3 先进制造业展会梳理 |
2.5 我国基于会展活动的先进制造业科技信息传播竞争力的SWOT分析 |
2.5.1 SWOT分析法 |
2.5.2 我国先进制造业会展传播科技信息竞争力的SWOT分析 |
第3章 基于会展活动的先进制造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因子分析 |
3.1 问卷设计 |
3.2 数据来源和样本概况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样本概况 |
3.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3.4 基于因子分析的公因子提取 |
3.5 基于会展活动的先进制造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层次分析 |
3.6 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
3.6.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3.6.2 计算权重 |
3.6.3 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会展活动的先进制造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评价 |
4.1 基于模糊数学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
4.2 评价方法 |
4.2.1 评价指标体系 |
4.2.2 模糊综合评价 |
4.2.3 结果分析 |
4.3 实证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2)当代汽车博览建筑创意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缘起 |
1.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创新点 |
1.4 相关理论研究 |
1.4.1 有关汽车博览建筑的研究 |
1.4.2 有关建筑创意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当代汽车博览建筑及其特征 |
2.1 汽车博览建筑及其分类 |
2.1.1 汽车博物馆 |
2.1.2 汽车展览馆 |
2.1.3 汽车主题公园 |
2.2 当代汽车博览建筑的特征 |
2.2.1 突出汽车主题 |
2.2.2 注重文化内涵 |
2.2.3 强调互动体验 |
2.2.4 运用数字手段 |
2.2.5 趋向功能复合 |
2.3 当代汽车博览建筑的效应 |
2.3.1 文化效应——传播汽车文化 |
2.3.2 产业效应——优化产业布局 |
2.3.3 城市效应——激发城市活力 |
2.3.4 社会效应——丰富群众生活 |
2.4 汽车博览建筑的发展与现状 |
2.4.1 汽车博览建筑的发展历程 |
2.4.2 我国汽车博览建筑的现状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汽车博览建筑创意及其切入层面 |
3.1 创意的概念 |
3.2 建筑创意的原则 |
3.2.1 创意与主题的统一 |
3.2.2 创意与形象的统一 |
3.2.3 创意与技术的统一 |
3.3 汽车博览建筑创意的来源 |
3.3.1 建筑创作观念 |
3.3.2 汽车与汽车文化 |
3.4 汽车博览建筑创意的切入层面 |
3.4.1 建筑创意的多样性与系统性 |
3.4.2 从场所性切入 |
3.4.3 从艺术性切入 |
3.4.4 从技术性切入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汽车博览建筑典型案例解析 |
4.1 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场所创意 |
4.1.3 艺术创意 |
4.1.4 技术创意 |
4.1.5 小结 |
4.2 黎雪铁龙C42展厅 |
4.2.1 项目概况 |
4.2.2 场所创意 |
4.2.3 艺术创意 |
4.2.4 技术创意 |
4.2.5 小结 |
第五章 汽车博览建筑创意策略与手法推演 |
5.1 基于汽车主题的场所营造策略 |
5.1.1 城市文脉的传承 |
5.1.2 产业文化的寻根 |
5.1.3 时空序列的演绎 |
5.1.4 展陈氛围的营造 |
5.2 基于汽车美学的艺术转译策略 |
5.2.1 造型的艺术表达 |
5.2.2 界面的艺术呈现 |
5.3 基于汽车精神的技术传承策略 |
5.3.1 工程技术的展现 |
5.3.2 数字技术的支持 |
5.3.3 媒介技术的升级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工程实践——安平汽车博览中心设计 |
6.1 项目背景 |
6.2 场所表达 |
6.3 艺术表达 |
6.4 技术表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典型汽车博览建筑案例信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 |
第二节 定位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 |
第三节 研究假设 |
第四节 论证设想 |
第五节 章节安排 |
第一章 中国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研究回顾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文献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一般解释 |
第一节 多层治理理论的解释 |
第二节 功能主义理论的解释 |
第三节 政治社会学的一般解释 |
第四节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解释 |
小结 |
第三章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中国传统与西方经验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对外关系中的地方角色 |
第二节 西方联邦制国家的地方与对外关系:以德国为例 |
第三节 中西地方参与对外关系比较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由内而外的地方参与 |
第一节 中国地方全球联系的发展与特征(2001-2011) |
第二节 沿海经济次区域的地方全球联系与责任 |
第三节 周边外交及边境省区与跨区域国际合作 |
第四节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国内资源整合的内容与方向 |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由外而内的地方参与 |
第一节 中国地方的国际组织能力 |
第二节 中国非中央政府驻德代表机构研究 |
第三节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沪项目调研 |
第四节 由外而内的国际合作中地方发展的新契机 |
小结 |
结论 把握对外关系“落地”的时代特征 |
图表及访谈手记目录 |
参考文献 |
德文类 |
英文类 |
中文类 |
后记 |
(4)有机建筑与产品设计的互动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与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1.3 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1.3.1 有机建筑 |
1.3.2 产品设计 |
1.3.3 有机设计理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有机设计理念溯源和解析 |
2.1 有机设计理念诞生的基础 |
2.1.1 社会基础 |
2.1.2 经济基础 |
2.1.3 哲学基础 |
2.2 有机建筑的初现 |
2.2.1 有机建筑的原型 |
2.2.2 有机建筑的实践萌芽 |
2.2.3 有机建筑的诞生 |
2.2.4 有机建筑的理念来源 |
2.2.5 有机建筑的设计原则 |
2.3 有机家具的初现 |
2.3.1 萌芽态 |
2.3.2 勃发态 |
2.3.3 新思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有机建筑的设计理念对产品设计的启示 |
3.1 有机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 |
3.1.1 道法自然 |
3.1.2 物尽其用 |
3.1.3 虚为实用 |
3.1.4 艺术为主 |
3.2 有机设计理念给产品设计的启示 |
3.2.1 对自然的隐喻性表达 |
3.2.2 对功能合理性的探索 |
3.2.3 对空间的创新性构想 |
3.2.4 对形态的审美性追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及产品中有机设计的表现及互动 |
4.1 仿生建筑与产品的仿生设计 |
4.1.1 建筑的仿生设计 |
4.1.2 产品的仿生设计 |
4.2 生态建筑与产品的绿色设计 |
4.2.1 再利用设计原则 |
4.2.2 少量化设计原则 |
4.2.3 再生设计原则 |
4.3 柔体建筑与产品的有机设计 |
4.3.1 柔体建筑壮大之因 |
4.3.2 柔体建筑的表现形式 |
4.3.3 产品的有机设计 |
4.4 折叠建筑与产品的折叠设计 |
4.4.1 折叠建筑的表现 |
4.4.2 产品的折叠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台州商务旅游市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价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三、相关材料处理 |
第二章 台州商务旅游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台州旅游业发展概述 |
一、台州旅游资源分析 |
二、台州旅游业发展状况及产品特点 |
第二节 台州发展商务旅游条件分析 |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二、商务旅游接待条件 |
第三节 台州商务旅游发展阶段与特点 |
一、商务旅游发展阶段 |
二、商务旅游的特点 |
三、商务旅游的类型 |
四、商务旅游对台州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三章 台州商务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样本构成与基本特点 |
一、调查样本构成 |
二、客源市场基本特征分析 |
第二节 商务旅游活动满意度分析 |
一、对商务活动费用满意度分析 |
二、对交通满意度分析 |
三、对餐饮满意度分析 |
四、对城市环境满意度分析 |
第三节 基本结论 |
一、台州商务旅游客源空间分布特征 |
二、台州商务旅游者消费特征 |
三、台州商务旅游者满意度特征 |
第四章 台州商务旅游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商务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
一、对商务旅游认识较模糊 |
二、台州城市核心吸引力弱 |
三、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不完善 |
四、商旅服务专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
五、星级酒店结构单一 |
六、商贸流通业发展较滞后 |
第二节 影响商务旅游发展的因素 |
一、城市化水平不高 |
二、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 |
三、对商务旅游重视程度不高 |
四、专业展览公司及经营人员缺乏 |
五、周边城市商务旅游发展竞争激烈 |
六、重工轻商的观念依然存在 |
第五章 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对策与建议 |
一、优化台州商务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
二、促进台州商务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台州商务旅游游客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会展活动的先进制造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以工博会为例[D]. 葛欢.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7(02)
- [2]当代汽车博览建筑创意策略研究[D]. 朱斌.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3]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D]. 张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4]有机建筑与产品设计的互动启示研究[D]. 阚凤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5]台州商务旅游市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朱芬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 [6]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五)[J]. 明轩. 汽车与配件, 2002(01)
- [7]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四)[J]. 明轩. 汽车与配件, 2001(53)
- [8]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三)[J]. 明轩. 汽车与配件, 2001(52)
- [9]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二)[J]. 张颖. 汽车与配件, 2001(48)
- [10]开启汽车未来光明之门——第35届东京汽车展零部件展区介绍(一)[J]. 朱敏慧. 汽车与配件, 20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