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hotonic MPLS Network Technologies to Create Bandwidth-Abundant IP Networks(论文文献综述)
陆红军[1](2019)在《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4G大规模商用和家庭宽带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业务带宽的需求量稳步增加,对传统通信业务的IP化发展与宽带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以满足各类业务的发展需求为核心,构建与业务相配套的城域传送网架构体系,将有利于网络体系的快速建设,提高网络先进水平。SDH传送技术组建网络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将PTN技术引入常规业务网络服务领域能够为业务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该技术具有业务调整灵活,管理技术先进,操作效率高等特点,是我国各大网络运营商在城域网络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PTN技术在移动城域网络中,主要被应用于网络数据的采集层与输入层。本文首先对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既有网络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对IP城域网进行网络优化的必要性。介绍了PTN技术的功能与技术特征,并给予网络容量建设规划、网络站点类型设计、网络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布局、网络管理体系规划、网络波道规划、QoS规划、系统参数设置等方面为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网络优化和设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为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用该设计方案对喀什铁通既有网络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规划与部署。在设计方案得到落实后,基于既定的设计指标针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与验证,从而得出系统各项功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业务承载能力,数据安全度非常高,在实践应用中能够为喀什铁通IP城域网提供强大的支撑能力,并确保网络质量的稳定性,经验证该方案可行有效。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方案,主要是针对IP城域网未来业务安全与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以优化网络结构为核心,完善网络功能为目标,以全面确保网络质量为指导,实现了网络功能和网络配置的整体设计,PTN技术在优化IP城域网中展现的技术优势,值得参照与推广。
温培辛[2](2005)在《光纤城域网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信息港的建设在全国一浪高过一浪,而宽带城域网作为信息港建设的通信基础设施,将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新风景线。城域网以宽带光传输为核心,结合了广域网和局域网的组网技术,主要提供数据业务和分组化的话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应用的综合业务,覆盖范围一般在80km之内,中继距离为5-7km。具有网络传输容量大、信息传送高效化、接入手段多样化等优点。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是当前城域网建设的网络技术,特别是通过对基于DWDM 技术城域光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未来光城域网的发展前景和建设发展方向。本文首先系统地概述了光网络的发展、宽带城域网的概念、特点及其主要组网方案;然后通过对五种方案的比较,提出了城域DWDM 是城域网建设的发展方向之一;接着详细讨论了DWDM 城域网络的特点、关键技术、网络保护与恢复、网络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并着重讨论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流量工程控制技术与光交叉连接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光互联技术——多协议波长交换(MPLmS),分析了MPLmS 网络的基本原理,详细讨论了MPLS控制平面技术,及其对光网络的控制方式;最后讨论了城域网已有的几种接入方式对高带宽接入的限制,详细分析了能够满足高带宽接入需求的接入方式FSO(自由空间光通信),并对其系统组成、性能和限制因素作了详细的研究。
史国庆[3](2002)在《电子商务与宽带城域网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网络安全和网络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和宽带城域网的关键技术。 首先,在对电子商务安全机制和安全交易协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组合加解密方案对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进行改进,通过引入多证书、多数字签名和算法协商过程,克服了SET协议对加解密算法的限制,提高了SET协议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其次,通过对数字现金的模型和应用进行分类研究,提出了利用概率验证方法对基于Brands算法的数字现金模型进行改进,通过对用户信用度和通讯繁忙程度的综合考虑提高了数字现金的安全性。 网络安全研究方面,在分析传统防火墙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智能防御防火墙的结构。在对IP Sec VPN和MPLS VPN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集成VPN架构。通过分析MPLS技术的优势、现存问题和MPLS支持区分服务的具体算法,从多方面说明了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在构建城域网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结合广州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广州宽带城域网、广州宽带无线接入网和广州宽带IP城域网的设计和建设,在对现有的宽带有线技术——POS技术、DPT技术、GE技术和DWDM技术、宽带无线技术——LMDS技术、MMDS技术和扩频通讯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共同提出了利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建设宽带城域网的设计和利用本地多点业务分配LMDS技术建设宽带无线接入网的设计,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利用DWDM技术构建的宽带城域网和国内第一个LMDS宽带无线商用网。针对宽带城域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业务驱动型”思想进行IP城域网的建设并提出了利用VLAN技术实现宽带IP城域网的设计,系统可平滑升级到支持MPLS协议。 论文最后结合广州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示范项目——广州数字社区电子商务的建设,提出了社区电子商务建设的B-B-C模式,给出了系统分析和设计并进行了软硬件实施,系统已稳定运行半年,效果良好。 本研究工作得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0597)的资助和广州市宽带主干网络有限公司的支持,特此感谢!
金明晔[4](2002)在《基于MPLS的IP宽带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Internet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公众数据网。数以千百万计的各种用户在最近几年中已经开始大量使用Internet,这样快速增长的用户数使得Internet主干网的数据量以指数速度上升。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对业务和带宽的需求,所有的ISP都成倍地提高了网络的规模和带宽,以满足正在和即将出现的新技术对网络能力的挑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一个高带宽的、业务发展不受限制、适应多种传输方式的宽带网络控制管理传输技术和一个能够满足未来带宽需求的传输技术。基于此,IETF(Internet网络工程组)在1997年提出的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 技术是一种在开放的通信网上利用定长标签引导数据高速传输和交换的网络新技术。自1997年提出以来,MPLS技术以其高效率、超时代的特点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价值在于能够在一个五连接的网络中引入连接模式特性,支持多种网络协议。MPLS是一种独立于链路层和物理层的技术,因此它保证了各种各样网络的互连互通,使得各种不同网络数据传输技术在同一个MPLS平台上统一起来。MPLS的主要优势在于减少了网络的复杂度,兼容了现有各种主流网络技术,大幅降低了组网成本;并向用户提供IP业务时能够确保QoS和安全性。而且MPLS还能够支持如业务量工程等能够提高网络运行效率的功能。 MPLS技术有许多可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这些方向都是与当前网络发展的主流趋势分不开的,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MPLS技术已经从仅仅应用在IP网络扩展到可以在DWDM光网上应用了。而且有越来越多人认为MPLS可以成为一个统一全网各个层次结构的统一的管理和传输交换平台,基于MPLS的宽带IP网络已经成为未来主干网络的发展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对基于MPLS的宽带IP网络进行研究。 由于采用电的时分复用来提高传输容量的做法已经逐渐接近极限,没有太多潜力可挖了,因而唯一现实的出路是转向光的波分复用(WDM)方式,因此未来宽带网络的传输层将是基于光的DWDM技术的传输层,而在MPLS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下,网络的体系结构会与现有的网络体系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而其他的网络技术如流量控制、路由机制等都随着网络体系结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本文正是试图对这种基于MPLS的宽带IP网络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基于MPLS的IP宽带网络的体系结构,如基于光路交换的宽带IP/DWDM的体系结构设计,和MPλ(lambda)S的运行模型;流量控制技术,如分组丢弃技术和队列控制技术,以及路由机制,其中,根据IP与下层结合不同的方式,我们对支持业务量工程的QoS选路机制和IP/DWDM的综合路由机制均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由五个部分共九章组成。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综述。首先对未来IP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引出未来IP网络发展的两条主线:IP QoS和高传输容量。紧接着对在Internet中实现IPQoS的各种技术机制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出了支持IPQoS的两个性能优化的机制——MPLS和业务量工程。然后概述了MPLS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MPLS技术的核心内容,以及MPLS业务量工程。作为提供高传输容量的关键技术,DWDM被认为会是未来IP未来构筑的基础,能够支持Q“的基于MPLS的IP/DWDM网络将是下一代因特网的主要结构。与此同时对NP人(lalnbda)S技术在DWDN光网络中的提出以及其相应的作用也做了简单的阐述。 第二部椰究了基于MPLS的宽带IP网络中的体系结构,由第二、三两章构成。在回顾和总结传统IP网络的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基于MPLS的IP宽带网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提出并分析了两种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基于光a换的IP/DWDM网络和MP入(lalnbda沾的网络运行模型。_ 在第二章中对IP over WDM网络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讨论。在研究了 IP网络和网络的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光路交换的、IP业务在kw上运行的网络体系结构,并从网络结构、网络的参考模型、光数据流/光路交换技术以及IP的传输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第三章讨论了将YIPLS技术应用于 IP over DWDN网络进行网络控制管理的MNS技术。在分析了基本地A 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在D/MP A S/DWDN网络中MPLS与WDN的四个层面的对应关系,从拓扑结构、功能、业务以及路由四个方面对基于NP入S的IP over DWDM网络的运行和管理进行了讨论。 第三部分研究了基于MPLS的宽带网络中的支持业务量工程的多路径QOS选路策略,有第四、五两章构成。 在第四章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单臃业务量工程的缺点一流量不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多路径业务量工程的概念,并提出了一个简单实现多路径业务量工程的算法,仿真实验证明它较单路径业务量工程的方法能够提高业务的性能,并提高业务流的稳定性,当然这是以增加分组重组复杂度为代价得到的。 第五章中,基于最常用的业务量工程的叠加模型网络结构给出了一种新的进行业务量工程的机制—一基于最短路径的多路径业务量工程机制 KAfE:Shortest-path-f。rst Milt。path Traff。c Eng。neering)。在多业?
徐荣,徐云斌,叶培大[5](2001)在《探索宽带组网技术的艰难历程》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 IP over WDM网络的发展动态目前的和未来的实现方案 ;然后通过对奠定未来高速宽带网络基础的技术的介绍 ,对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徐姝瑶[6](2021)在《Raft算法在SPTN控制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分组传送网(PTN)通信已经不足以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将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引入PTN网络的软件定义分组传输网络(SPTN)技术。SPTN网络以SDN控制器作为管理控制核心,可以使网络传输通过逻辑集中的控制器实现可编程控制,且SDN控制器性能是SPTN网络可扩展性的关键。由于软件编程控制可以提高SPTN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所以SPTN技术自出现以来就迅速成为传送网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本文根据SPTN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功能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SPTN网络的新型SPTN控制器架构及软件设计方案,并根据控制器中的核心模块即管理控制模块的组成,具体分析和改进了各个模块的功能。为了解决单节点控制器无法应对跨多区域SPTN网络管理问题,以及单节点控制器故障而导致全网瘫痪的局限性问题,在控制层面部署多台控制器组成分布式控制器集群,利用Raft一致性算法使多台控制器协同工作,使用PB算法对Raft算法特殊场景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改进,提高了SPTN网络信息传输的健壮性、可用性和安全性。SPTN控制器利用ETCD数据库实现了Raft算法的选举、控制器主备切换、数据同步、持久化存储等功能。利用Raft算法实现控制器集群成员动态增删,提高了控制器集群的分布式冗余抗灾能力。最后,搭建了SPTN网络测试平台,测试了SPTN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和集群功能,均符合预期设计要求。SPTN控制器在业务增删、故障路径自动重构等方面时间性能都有所提升。对比了单节点控制器、2节点控制器集群和4节点控制器集群管理整个网络的时间性能,得出了控制器集群应用Raft算法后确实提高了集群主备切换、数据同步和恢复时间等方面性能的结论。因此把Raft算法应用到SPTN控制器中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构建大型SPTN通信网络中起到重要作用。
蒋明毅[7](2021)在《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技术发展,卫星通信具有的高覆盖、高传输速率、灵活性高等特点在通信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卫星网络不仅可以作为一个通信子系统与地面通信系统嵌合,完善网络拓扑,而且可以单独承载传输来自各个维度的信息流。网络用户增加导致通信数据量也急剧增加,这对星上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出来挑战。由于标签交换技术能够加快数据转发,同时也可以支持流量工程以及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等功能,因此在卫星网络中实现标签交换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结合卫星网络的特点,对标签交换系统中的标签分发协议进行研究。信令协议是标签交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标签分发,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建立LSP(Label Switched Path,标签交换路径)实现数据高速转发,CR-LDP(Constraint-based Routing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基于路由受限标签分发协议)通过建立LSP实现二、三层网络结合,并且通过显式路由等参数支持流量工程。本文在研究CR-LDP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卫星网络的特点,重点对CR-LDP协议在卫星网络中的适应性以及可控性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研究CR-LDP数据传输机制的基础上,将CR-LDP分为连接控制模块、标签管理模块、邻居管理模块以及传输代理模块,并针对卫星的S/L信道对于单个数据包大小有限制情况,采用自定义用户数据报协议替换TCP协议并进行相应的适配。2)在研究CR-LDP中双向LSP建立的基础上,对双向LSP建立流程进行改进。源节点发起双向LSP建立,建立请求消息中除包括正向LSP所需参数还包含标签TLV,简化双向LSP建立流程。3)在研究卫星网络的基础上,把控制API集成在CR-LDP协议中,地面控制站可以通过Web界面查看网络状况并且能够对网络内LSP进行增、删、查、该等操作。在Vxsim虚拟机以及在VxWorks系统硬件环境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R-LDP协议功能完整,建链资源消耗更小,支持双向LSP建立且流程简单有效。
耿海军,王威,王浩,罗舒婷,尹霞[8](2021)在《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通信的广泛普及,互联网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用户的大量增加,却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带来了新的问题.ISP必须升级网络架构,平衡用户流量,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ISP来说,流量工程技术便是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件利器.文中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已有的一些流量工程方案,并根据适用网络种类的不同将这些方案主要分为传统IP网络、新型SDN网络和混合SDN网络3大类;文中介绍了一些国内外的科研成果,阐述了各方案的优缺点,总结分析了这些方案的主要贡献及不足,并探讨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王嘉楠[9](2021)在《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通信网络飞速发展的现状对数据中心的网络质量、运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骨干网使用的VPLS技术将网络全连接,这样的方式存在消耗网络资源、容易引起ARP洪泛的缺陷,后续的演进中提出了将MAC学习迁移到控制层、使用BGP通告对端的EVPN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提升网络性能。NP芯片使用微码编程,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和高效的计算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转发层要求,所以采用NP芯片与CPU共同参与MAC学习的方案实现MPLS EVPN的底层驱动。本论文的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介绍了MPLS EVPN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重点对MPLS特性和L2/L3VPN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讲解。(2)针对NP芯片的特点和网络需求,设计了NP芯片L2 VPN和L3 VPN业务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的通用处理流程。首先提出上行方向业务转发的设计方案,重点描述了业务转发的具体流程和设计思路,接着提出下行方向业务转发模型,重点阐述了其设计思想和细节处理。(3)设计了EVPN业务处理流程,包括MAC地址学习/转发、EVPN桥接等。定义MAC表、转发表、老化表等表项,引入了阻塞信息、老化机制、Flush机制完成MAC地址学习,复用二层业务流程实现转发。(4)初步形成了EVPN叠加SRv6隧道的转发方案。(5)对所有设计方案进行了功能测试,并且分析了测试结果,通过测试可以得知,本论文中的设计方案均可以实现业务流量转发的需求,方案可行且有效。应用本文中设计的方案后,性能版本中初步测试结果,源MAC学习的速率大约是1300个/秒,可以看出,高端路由器承载业务的能力得到显着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转发效率,有潜力满足未来网络的需求,也使未来EVPN的承载成为可能。
刘博闻[10](2021)在《基于网络处理器的SRv6协议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业务加速部署,地址资源限制越发明显,IPv6海量的地址资源以及其安全特性已经让业界达成了IPv6是未来产业转型基础的共识。SRv6技术就是基于IPv6技术,对数据报文进行转发处理,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了网络协议部署的复杂度。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网络处理器的基本原理、VPN的概念以及转发原理,L3/L2VPN业务流程和功能;(2)阐述SRv6的头部扩展格式,SID表项中的节点类型含义及功能,对SRv6表项流程进行方案设计,说明各表项对数据报文的作用;(3)设计数据结构,通过IDE工具进行FDPO、DDPO的数据结构设计,包括定义字段,映射关系建立等,实现数据自上而下的传递;(4)对设计方案中的表项进行结果测试,对数据报文的传输通道进行配置下发,根据查看配置下发情况判断各表项建立是否成功,对整体业务流进行打流测试,在出口抓包查看丢包情况,通过无丢包结果证实设计方案的可实现性。本文从SRv6技术入手,基于传统的转发技术,在VPN的流程上设计了SRv6的转发方案,实现了使用SID代替VPN标签的功能。SRv6转发设计方案目前已应用在R8000E、850设备上,为运营商提供服务,相信不久的将来,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在网络服务中。
二、Photonic MPLS Network Technologies to Create Bandwidth-Abundant IP Network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hotonic MPLS Network Technologies to Create Bandwidth-Abundant IP Networks(论文提纲范文)
(1)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架构 |
2 PTN技术原理与铁通IP城域网现状分析 |
2.1 PTN技术原理 |
2.1.1 PTN的分层结构 |
2.1.2 PTN(T-MPLS/ MPLS-TP)的帧结构和标签域 |
2.1.3 PTN的关键技术 |
2.2 PTN技术的优势 |
2.2.1 SDH技术 |
2.2.2 WDM技术 |
2.2.3 PTN技术 |
2.3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网络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2.3.1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现状分析 |
2.3.2 城域网建设PTN网络的必要性 |
2.3.3 PTN网络实现的功能及技术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IP城域网网络的设计 |
3.1 网络容量与拓扑规划 |
3.2 站点类型的规划 |
3.3 光缆资源确定 |
3.4 网管与保护规划 |
3.5 波道与时钟规划 |
3.6 PTN网络的Qo S规划 |
3.7 系统参数规划 |
3.8 本章小结 |
4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 |
4.1 喀什铁通IP城域网介绍 |
4.2 喀什铁通 IP 城域网优化设计方案 |
4.2.1 网络容量与拓扑规划 |
4.2.2 站点类型规划 |
4.2.3 光缆资源确定 |
4.2.4 网管与保护规划 |
4.2.5 波道与时钟规划 |
4.2.6 Qo S规划 |
4.2.7 系统主要参数设计 |
4.3 喀什铁通 IP 城域网网络优化设计方案的实施 |
4.3.1 采用设备的情况 |
4.3.2 网管系统 |
4.3.3 施工前资源安排 |
4.3.4 保护措施的改进 |
4.4 喀什铁通IP城域网优化方案实施效果 |
4.4.1 技术指标测试 |
4.4.2 功能的验证 |
4.4.3 应用场景介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光纤城域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新一代光纤通信系统 |
1.1.1 复用光纤通信 |
1.1.2 光孤子通信 |
1.1.3 相干光通信 |
1.1.4 量子光通信 |
1.2 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 |
1.2.1 DWDM 原理概述 |
1.2.2 WDM 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1.2.3 WDM 系统的必要性和特点 |
1.3 基于DWDM 技术的光城域网简介 |
1.4 本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二章 光城域网技术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2 城域网特点 |
2.3 城域网的分层结构 |
2.4 城域网典型解决方案 |
2.4.1 基于SDH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
2.4.2 基于以太网的方案 |
2.4.3 城域网RPR 方案 |
2.4.4 城域网WDM 方案 |
2.4.5 以ATM 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 |
第三章 DWDM 光城域网技术 |
3.1 DWDM 光城域网的特点 |
3.2 城域网对DWDM 系统的要求 |
3.3 城域DWDM 光网络基本结构 |
3.3.1 DWDM 光复用方案 |
3.3.2 DWDM 可配置光环方案 |
3.3.3 DWDM 网状网方案 |
3.4 DWDM 城域网中关键器件的技术问题 |
3.5 DWDM 城域网的保护恢复问题 |
3.6 DWDM 城域网的网络管理问题 |
3.7 华为DWDM 在城域网的实际应用 |
3.7.1 业务特点 |
3.7.2 技术特点 |
第四章 基于MPLMS 的DWDM 光城域网控制平面技术 |
4.1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 |
4.1.1 MPLS 的基本思路 |
4.1.2 MPLS 的关键技术 |
4.2 MPLMS 技术 |
4.2.1 MPLmS 技术原理 |
4.2.2 波长标签交换的组网模式 |
4.2.3 MPLmS 网络中MPLS 控制平面技术 |
4.2.4 MPLmS 网络的控制方式 |
4.3 MPLS 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
第五章 城域网接入新技术—FSO |
5.1 FSO 与其他接入技术的比较 |
5.2 FSO 系统组成 |
5.3 影响FSO 系统性能的因素和解决方法 |
5.4 FSO 的网络结构 |
5.5 华为FSO 在不同方式下的应用 |
5.6 FSO 的市场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3)电子商务与宽带城域网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1.2 电子商务安全协议 |
1.3 数字货币算法 |
1.4 广州宽带主干城域网的建设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SET协议的研究与改进算法 |
2.1 电子商务中的安全技术 |
2.1.1 电子商务的安全体系 |
2.1.2 底层加密算法 |
2.1.3 安全加密技术 |
2.1.4 安全机制 |
2.1.5 安全协议 |
2.2 SET协议的模型及交易流程 |
2.2.1 数字证书系统 |
2.2.2 网上购物系统 |
2.2.3 电子商务流程 |
2.3 SET协议的研究与发展 |
2.4 采用组合加解密方案的SET协议 |
2.4.1 多证书和多数字签名 |
2.4.2 算法协商过程 |
2.4.3 加入组合加解密方案的SET交易过程 |
2.4.4 组合加解密方案的分析 |
2.4.5 系统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现金的模型与改进算法 |
3.1 数字现金的模型研究 |
3.1.1 数字现金的概念 |
3.1.2 数字现金的关键技术 |
3.1.3 数字现金的模型研究 |
3.1.4 数字现金的应用现状 |
3.2 加入概率检验的Brands数字现金改进方案算法 |
3.3 改进算法的优缺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与实现 |
4.1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
4.2 防火墙技术研究 |
4.2.1 防火墙的技术研究 |
4.2.2 基于智能防御的新型防火墙的设计 |
4.3 VPN技术的研究 |
4.3.1 VPN技术分析研究 |
4.3.2 隧道协议 |
4.3.3 利用防火墙实现VPN功能 |
4.4 集成VPN架构 |
4.4.1 IPSec VPN和MPLS VPN的比较 |
4.4.2 IPSec VPN和MPLS VPN的集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PLS的技术与应用研究 |
5.1 MPLS的研究现状 |
5.1.1 MPLS的优势与现存问题 |
5.1.2 MPLS的网络结构 |
5.1.3 MPLS的工作过程 |
5.2 MPLS网络实现区分服务的技术研究 |
5.2.1 支持QoS技术的区分服务 |
5.2.2 在MPLS网络中实现区分服务 |
5.3 MPLS在构建城域网中存在问题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宽带城域网技术研究与实现 |
6.1 宽带城域网建设的关键技术 |
6.1.1 四种城域网关键技术 |
6.1.2 关键技术比较 |
6.2 DWDM技术在宽带城域网中的应用 |
6.2.1 通信网络宽带化发展方向 |
6.2.2 业务需求及定位分析 |
6.2.3 总体网络设计方案 |
6.2.4 核心层和边缘层的设计 |
6.2.5 同步网与网络管理的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宽带无线城域网技术研究与实现 |
7.1 宽带无线城域网的技术研究 |
7.1.1 主要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
7.1.2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面临的问题 |
7.2 基于LMDS的宽带无线城域网的设计与实现 |
7.2.1 LMDS系统的技术分析 |
7.2.2 广州宽带无线网LMDS系统的总体规划 |
7.2.3 传输性能分析 |
7.2.4 网络结构的总体设计 |
7.2.5 宽带无线网网络管理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宽带IP城域网技术研究与实现 |
8.1 宽带城域网发展现状 |
8.2 用户驱动型技术 |
8.3 网络建设模式的投资收益分析 |
8.4 宽带IP城域网的设计 |
8.4.1 用户需求分析 |
8.4.2 网络建设目标 |
8.4.3 网络设计方案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数字社区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与实现 |
9.1 数字社区开展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 |
9.2 数字社区B-B-C电子商务模式 |
9.2.1 常见的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
9.2.2 数字社区B-B-C的电子商务模式 |
9.2.3 数字社区B-B-C电子商务的特点 |
9.3 数字社区B-B-C的实现 |
9.3.1 数字社区电子商务系统的软硬件平台 |
9.3.2 系统的安全性保障 |
9.3.3 数字社区电子商务的功能分析 |
9.3.4 数字社区电子商务的系统分析 |
9.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A 专业术语 |
附录B 电子商务网页 |
附录C 业务鉴定 |
(4)基于MPLS的IP宽带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简略字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未来IP主干网络的发展趋势 |
1.2 IP QoS发展与实现机制概述 |
1.2.1 IP QoS发展概述 |
1.2.2 支持IP QoS的资源分配机制 |
1.2.3 支持IP QoS的性能优化 |
1.3 MPLS技术——宽带网络传输交换技术的统一 |
1.3.1 MPLS提出的背景 |
1.3.2 MPLS概述 |
1.3.3 MPLS技术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
1.4 业务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机制 |
1.4.1 业务量工程技术的基本概念 |
1.4.2 业务量工程的两种方案 |
1.4.3 业务量工程的优化目标 |
1.5 DWDM技术简介及MPLS在IP/DWDM网络中的应用 |
1.6 基于MPLS的宽带IP网络的研究内容 |
1.7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一种新的基于光路交换的IP/WDM网络体系结构设计 |
2.1 前言 |
2.2 OCS-INTERNET网络结构 |
2.3 IP在OCS-INTERNET上传输 |
2.4 网络功能参考模型 |
2.5 光帧结构、形成及检测 |
2.6 光路/光流交换技术 |
2.7 结论 |
第三章 MPλS光网络的运作模型研究 |
3.1 光网络的发展和MPES网络的产生 |
3.2 IP/MPλS/WDM网络的四层映射模型 |
3.2.1 MPLS和WDM技术简述 |
3.2.2 四层映射模型 |
3.3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MPLS业务量工程的的多标签QOS选路机制 |
4.1 研究背景 |
4.2 系统模型 |
4.3 多标签QoS选路机制 |
4.3.1 多标签路由机制(MLR)和单标签路由机制(SLR) |
4.3.2 最小拥塞算法(LCR) |
4.4 仿真模型及实验数据结果 |
4.4.1 系统仿真模型 |
4.4.2 实验数据结果 |
4.5 结论 |
第五章 基于MPLS叠加模型业务量工程的的多路径QOS选路机制 |
5.1 前言 |
5.2 SMTE机制 |
5.2.1 SMTE系统的特性和功能模型 |
5.2.2 SMTE的系统模型 |
5.2.3 SMTE算法 |
5.3 仿真和数值结果分析 |
5.3.1 仿真系统描述 |
5.3.2 比较两个业务等级下的SMTE和单路径业务量工程 |
5.3.3 SMTE与MATE比较 |
5.4 结论 |
第六章 基于业务量工程的优先级分组丢弃策略 |
6.1 前言—关于IP服务质量 |
6.2 IP网络的常规丢弃策略及基于MPLS/DIFFSERV的IP业务服务模型 |
6.3 基于业务量工程的优先级IP分组丢弃策略—TE-PBDP |
6.4 一种改进的基于优先级的RED丢弃策略TE-PRDP |
6.4.1 RED机制 |
6.4.2 TE-PRDP机制 |
6.5 仿真实验及性能分析 |
6.6 结论 |
第七章 尽力传输型低等级业务的队列控制策略 |
7.1 引言 |
7.2 基于拥塞回避的低等级业务队列控制(CAQC)策略 |
7.2.1 传统支持多等级业务的系统模型 |
7.2.2 strict priority排队系统 |
7.2.3 CAQC |
7.3 仿真实验 |
7.4 结论 |
第八章 IP OVER DWDM光网络的综合路由算法研究 |
8.1 研究背景 |
8.2 IP OVER WDM综合路由算法系统描述 |
8.3 大带宽要求业务的综合路由算法 |
8.4 计算机仿真及数据分析 |
8.5 结束语 |
第九章 网络仿真和网络设计算法的实现 |
9.1 概述 |
9.2 基于MPLS的IP网络和多路径业务量工程的系统仿真 |
9.2.1 基于MPLS的IP网络的系统的仿真 |
9.2.2 主程序重要伪码 |
9.2.3 SMTE算法的重要伪码 |
9.2.4 PBDP算法的重要伪码 |
9.2.5 PRDP算法的重要伪码 |
9.3 IP/DWDM网络的系统仿真 |
9.3.1 主程序伪码 |
9.3.2 到达事件处理程序伪码 |
9.3.3 离开事件处理程序伪码 |
9.3.4 1+n算法伪码 |
9.3.5 m+n算法伪码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本文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和投出的文章 |
(6)Raft算法在SPTN控制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研究现状 |
§1.2.2 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的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1.3.2 论文创新性 |
第二章 Raft算法和SPTN网络基础理论介绍 |
§2.1 Raft一致性算法 |
§2.1.1 Raft选举 |
§2.1.2 日志复制 |
§2.2 SPTN相关原理技术 |
§2.2.1 MPLS标签交换原理 |
§2.2.2 虚拟专用网(VPN) |
§2.3 SPTN网络分层架构 |
§2.4 SPTN网络工作流程 |
§2.5 SDN控制器 |
§2.5.1 SDN控制器架构 |
§2.5.2 部署SDN控制器集群的必要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PTN控制器软件设计方案 |
§3.1 SPTN控制器软件概要设计 |
§3.2 拓扑管理 |
§3.2.1 拓扑发现 |
§3.2.2 拓扑创建 |
§3.2.3 路径计算 |
§3.3 业务管理 |
§3.3.1 二层VPN |
§3.3.2 接入链路 |
§3.3.3 伪线 |
§3.4 分组转发路径计算 |
§3.4.1 隧道保护组 |
§3.4.2 标签交换路径 |
§3.4.3 故障路径自动重构 |
§3.5 配置同步 |
§3.5.1 配置同步代理 |
§3.5.2 配置同步缓存 |
§3.5.3 配置同步接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aft算法在分布式控制器集群管理应用设计 |
§4.1 控制器主备选举和切换 |
§4.1.1 基于Raft算法 |
§4.1.2 基于Primary-backup算法 |
§4.2 控制器数据同步 |
§4.2.1 数据同步状态机 |
§4.2.2 数据同步流程 |
§4.2.3 同步数据定义 |
§4.3 控制器数据持久化 |
§4.3.1 数据备份 |
§4.3.2 数据恢复 |
§4.4 控制器集群成员变更 |
§4.4.1 节点新增 |
§4.4.2 故障节点移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PTN网络系统功能测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2 SPTN控制器基本功能测试 |
§5.2.1 业务创建测试 |
§5.2.2 转发路径计算测试 |
§5.2.3 故障路径自动重构测试 |
§5.3 控制器集群功能测试 |
§5.3.1 主控制器选举及切换测试 |
§5.3.2 数据同步 |
§5.3.3 数据备份和恢复 |
§5.3.4 动态成员变更 |
§5.4 控制器性能测试 |
§5.4.1 业务增删性能 |
§5.4.2 故障路径自动重构性能 |
§5.4.3集群Raft、PB算法性能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7)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卫星通信网络概述 |
1.2 星上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标签交换信令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标签交换原理及工作流程 |
2.2 标签交换系统中的相关协议 |
2.2.1 标签交换体系中的路由协议 |
2.2.2 标签交换体系中的信令协议 |
2.3 信令协议比较 |
2.4 CR-LDP信令协议介绍 |
2.4.1 LDP协议 |
2.4.2 CR-LDP协议 |
2.5 CR-LDP运用于卫星网络问题 |
2.6 针对卫星网络改进CR-LDP |
2.7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Satellite_Network_CR-LDP方案设计与实现 |
3.1 软件架构 |
3.1.1 标签交换系统架构 |
3.1.2 CR-LDP软件架构 |
3.2 软件主进程 |
3.3 邻居管理模块 |
3.4 标签管理模块 |
3.5 连接控制模块 |
3.6 资源管理模块接口 |
3.7 消息收发模块 |
3.7.1 消息发送处理流程 |
3.7.2 接收数据流程 |
3.8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Satellite_Network_CR-LDP测试 |
4.1 测试网络搭建 |
4.1.1 软件环境 |
4.1.2 硬件环境 |
4.2 功能验证 |
4.2.1 Satellite Network CR-LDP基本功能测试 |
4.2.2 Satellite Network CR-LDP协议扩展功能测试 |
4.3 性能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工作 |
5.2 下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传统IP网络中的流量工程问题 |
2.1 早期的流量工程方法 |
2.1.1 ARPANET中的自适应路由 |
2.1.2 基于To S的路由 |
2.1.3 覆盖网络 |
2.2 多路径路由 |
2.2.1 多路径路由概述 |
2.2.2 静态多路径路由方案 |
2.2.3 动态多路径路由方案 |
2.3 MPLS-TE |
2.3.1 M PLS简介 |
2.3.2 基于流量工程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 |
2.3.3 基于路由受限标签分发协议 |
3 新型SDN网络中的流量工程问题 |
4 混合SDN网络中的节能问题 |
5 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比较 |
6 下一步研究方向 |
6.2 混合SDN网络中的流量工程 |
6.3 合理利用新技术 |
7 结束语 |
(9)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概况 |
1.2.2 国内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MPLS EVPN相关技术介绍 |
2.1 BGP协议 |
2.1.1 BGP-4 协议 |
2.1.2 MP-BGP协议 |
2.2 MPLS VPN技术 |
2.2.1 MPLS特性 |
2.2.2 MPLS L2VPN |
2.2.3 BGP/MPLS IP VPN |
2.3 EVPN基本原理 |
2.3.1 EVPN概述 |
2.3.2 控制层面 |
2.3.3 转发层面 |
2.3.4 功能与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MPLS基本业务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3.1 设备功能 |
3.2 Fosv5 软件平台构架 |
3.3 NP芯片介绍 |
3.3.1 子系统和数据路径 |
3.3.2 相关表项和引擎 |
3.4 通用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3.4.1 Ingress通用流程 |
3.4.2 Egress通用流程 |
3.4.3 保护倒换 |
3.5 L2VPN业务转发的微码设计 |
3.5.1 VPWS |
3.5.2 VPLS |
3.6 L3VPN业务转发的微码设计 |
3.7 MPLS VPN业务转发的实现 |
3.7.1 L2VPN测试与分析 |
3.7.2 L3VPN测试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MPLS EVPN业务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4.1 NP芯片预处理的设计与实现 |
4.2 MAC地址学习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4.2.1 预处理流程 |
4.2.2 MAC学习流程 |
4.2.3 学习报文上送 |
4.3 MAC老化流程 |
4.3.1 Aging机制 |
4.3.2 Flush机制 |
4.4 桥接业务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4.4.1 桥接原理 |
4.4.2 EVPN的桥接 |
4.5 加锁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4.6 普通业务的 MAC 处理与MPLS EVPN的 MAC 处理 |
4.7 测试与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EVPN叠加SRv6 隧道 |
5.1 SRv6 背景介绍 |
5.2 SRv6 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5.2.1 SRv6 原理 |
5.2.2 流程设计 |
5.3 EVPN over SRv6 的微码设计 |
5.4 实验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10)基于网络处理器的SRv6协议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近况 |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网络处理器介绍 |
2.1 网络处理器原理 |
2.2 网络处理器架构 |
2.3 网络处理器的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3 VPN及 SRv6 原理介绍 |
3.1 L3VPN转发原理 |
3.1.1 L3VPN基本概念 |
3.1.2 报文转发 |
3.1.3 L3VPN网络架构 |
3.2 L2VPN转发原理 |
3.2.1 L2VPN基本概念 |
3.2.2 报文转发 |
3.2.3 VPWS业务的模块构成 |
3.3 SR及SRv6 的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4 SRV6 在转发层面的方案设计及实现 |
4.1 表项设计 |
4.2 SRv6 在L3 层的应用 |
4.2.1 L3VPN SRv6 方案设计 |
4.2.2 L3VPN及 SR业务的模块构成 |
4.3 SRv6 在L2 层的应用 |
4.3.1 L2VPN SRv6 方案设计 |
4.3.2 VPWS业务的模块构成 |
4.4 表项作用 |
4.4.1 L3VPN流程表项 |
4.4.2 L2VPN流程表项 |
4.5 FRR及 ECMP保护 |
4.5.1 快速重路由保护 |
4.5.2 等价多路径保护 |
4.6 ACL |
4.7 BFD |
4.7.1 BFD报文 |
4.7.2 BFD模式 |
4.7.3 BFD for IP |
4.8 本章小结 |
5 SRV6 驱动适配层的实现 |
5.1 数据结构设计 |
5.1.1 FDPO数据结构 |
5.1.2 DDPO分类建模 |
5.2 PSN及 SDA层表项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1 FDPO调试 |
6.2 驱动侧调试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四、Photonic MPLS Network Technologies to Create Bandwidth-Abundant IP Networks(论文参考文献)
- [1]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D]. 陆红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7)
- [2]光纤城域网的研究[D]. 温培辛. 吉林大学, 2005(06)
- [3]电子商务与宽带城域网的关键技术研究[D]. 史国庆. 华南理工大学, 2002(12)
- [4]基于MPLS的IP宽带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D]. 金明晔. 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5]探索宽带组网技术的艰难历程[J]. 徐荣,徐云斌,叶培大. 现代有线传输, 2001(01)
- [6]Raft算法在SPTN控制器中的应用研究[D]. 徐姝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7]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D]. 蒋明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综述[J]. 耿海军,王威,王浩,罗舒婷,尹霞.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21(09)
- [9]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D]. 王嘉楠.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1(01)
- [10]基于网络处理器的SRv6协议实现[D]. 刘博闻.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