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专门处理废旧电路板的设备面世(论文文献综述)
侍相龙[1](2021)在《废旧电路板的高值器件回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造成全球每年有数以亿计的报废电子产品,这些报废的电子产品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与此同时,电子垃圾具有极高的回收价值,可以进行各种材料的回收,还可以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拆卸回收,进行二次使用。目前,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解决电子垃圾问题,但收效甚微,原因是我国目前电子垃圾的回收主要以手工回收方式为主,手工回收工作效率低、污染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余的回收方式大多自动化程度较低、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进行自动化回收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废旧电路板上的高值器件回收系统,可以对废旧线路板上的高值器件进行拆卸回收,提高芯片等高值器件的重复利用率,降低电子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目前废旧线路板上高值器件回收的研究背景,并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废旧线路板上高值器件回收系统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内容。2、基于前提提出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提出一套完整的废旧线路板施工高值器件回收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案,明确回收系统的整体结构,规划工作流程。3、切割装置是回收系统的关键结构之一,基于ANSYS Workbench对切割装置中的圆盘锯片进行有限元分析,明确机械切割的可行性,确保安全生产,防止发生圆盘锯片崩刃等安全事故。4、针对移动装置提出两种备选方案,即直线模组移动装置和并联机构移动装置,对直线模组中的直线模组,伺服电机等进行选型及计算,并基于ADAMS对并联机构进行分析,确保选择的并联机构适用且可靠。两种备选方案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5、根据气动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回收系统的工作流程,设计气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回路,并针对其中的气缸进行选型分析与计算,确定包括气缸在内的各个气动元件符合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通过分析回收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工作流程,确定PLC控制系统需要达到的设计要求,根据回收系统的整体结构,制定合理的控制逻辑步骤,最后基于设计要求以及逻辑步骤完成PLC控制系统的设计。6、确定了设计方案后,在工厂进行了样机的制造、安装与调试。经过实验,设计方案达到了预期要求,验证了该废旧线路板上高值器件回收系统的正确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栾文龙[2](2021)在《废旧PCB板高新价值芯片回收核心装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越来越多新型电子产品的问世,人们淘汰下来的电子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一方面国内废旧电器飞速增长,另一方面又回收了大量国外废旧电子垃圾,这已经成为我国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废旧电子产品的再回收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废旧电路板的处理就是一个重点,废旧电路板上含有大量的稀有金属及贵金属,如果置其不顾会浪费大量有用资源,不妥善归置的话对环境安全也会造成恶劣影响。因此,为了有效收集利用有价值物质,在处理废电路板时可以将其上高值电子元器件拆卸下来回收再利用。通过智能识别高值电子元器件并针对性地回收可以有效地减少处理成本,提高回收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废旧电路板元器件回收工艺的设计、研究,并结合实际设计装配的要求,本课题设计了一种废旧PCB板上芯片的切割回收装备,可以有效提高废旧PCB板上高值芯片的回收工作效率并提高安全性。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1.通过需求调研,研究比较现有的废旧芯片二次回收方法,衡量其中利弊取舍,分析工作目标需求,从而确定整体回收工艺流程;2.各个工位模块化设计,模块之间位置关系、传动配合、尺寸定位的配对与协调;3.利用PRO/E软件进行模型设计装配,绘制零件图,确定零件尺寸细节,分析方案可行性。计算驱动装置及气缸选型参数,确定合适型号。测试相关传感器性能,验证机器运转可靠性。4.气动系统和PLC控制系统解决方案设计。分析气动系统的设计要求,计算气缸的驱动负载并在选择适当的气动元件,绘制得出系统的气路运行原理示意图,最终完成气路系统的设计。分析废旧PCB板高值芯片回收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设计合理高效的控制逻辑步骤,选用合适的PLC及其他元器件,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5.为了进一步提高废旧PCB板高新价值芯片回收装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在机器装配工作全部完成后对设备运行及时进行了调试分析,利用常见有限元分析处理软件如ANSYS Workbench等进行了仿真模拟,优化结构方案。并对其中刀片切割电路板部分进行运动仿真,测试切割效果。参考有限元分析的结果,有利于减少装备运动中产生的冲突,优化结构与运行方案。
刘直荣[3](2020)在《废旧电路板/SBR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电子垃圾处理问题,以保护环境和电子垃圾资源化利用为出发点,基于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技术,用废旧印刷电路板(PCBs)非金属粉末与丁苯橡胶(SBR)作为沥青改性剂开展研究。对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流变性能、抗老化性能、微观机理以及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应用于实际沥青路面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本文首先选用PCBs非金属粉末与SBR作为原材料,采用物理混溶方法制备复合改性沥青,通过常规试验方法测试改性沥青基本性能;其次,采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对不同掺量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进行表征,同时基于流变学参数,探究PCBs/SBR复合改性剂对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影响;基于荧光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微观试验方法,探究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的微观机理和老化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室内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和低温弯曲梁试验,验证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探究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PCBs非金属粉末能有效提高沥青的刚度,从而增强了沥青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但降低了沥青的低温性能,而掺入SBR能有效改善PCBs沥青的低温性能。(2)PCBs/SBR复合改性剂能有效增强沥青流变性能,表现为沥青具有良好的弹性恢复以及高温抗车辙能力。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老化评价指标变化幅度较小,说明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具有较强的抗老化能力。(3)随着PCBs掺量的增加,沥青荧光图显示从均匀分散变为局部团聚,说明沥青相容性下降,对比同掺量下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荧光图,发现老化过程降解PCBs/SBR复合改性剂;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相较于基质沥青产生了新的特征吸收峰,沥青老化后,导致沥青内部羰基、亚砜基等极性官能团增加,从而促使沥青高温稳定性得到提高。(4)PCBs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动稳定度相较于基质沥青较高,而弯曲极限应变下降,伴随着SBR的掺入得到改善,说明PCBs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能得到增强,SBR改性剂有助于改善PCBs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这与沥青性能变化趋势相一致。(5)基于灰色关联方法,可知沥青C=C双键面积占比、车辙因子以及软化点性能指标与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指标关联度较高,能较好反映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而沥青延度与混合料弯曲劲度模量关联度较低,表明对于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而言,延度指标不足以反映其真实性能。(6)结合沥青宏观性能、抗老化性能、微观机理与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分析,最终确定PCBs非金属粉末掺量为10%,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最佳。
孔佳[4](2020)在《废电路板破碎料气流静电复合分选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而被淘汰下来的电子产品被称之为电子废弃物。众所周知,电子废弃物在我国是最大的固体垃圾之一,若不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体的健康造成破坏和影响。而且电子废弃物里面的印刷电路板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印刷电路板里含有大量的金属铜、少量的贵金属以及一些有害有毒的物质,成吨的印刷电路板里这些金属的含量相当的惊人,甚至比自然矿藏的含量还要多几十乃至几百倍,这些资源不能白白浪费,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将其提炼出来再利用。本文在传统的高压静电分选的基础上加入气流,利用自制的气流静电分选设备对废电路板破碎后的混合物料进行分选研究。首先对物料进入的荷电区域、静电区域以及颗粒在流体中的受力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其次运用电场仿真软件Ansoft对电晕电场和静电场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电晕电极数量m=3,电晕电压U1=25kv、电晕电极到接地电极的距离L=55mm时电晕场强达到最大。同时得到正负极尺寸的大小、形状对静电场强没有影响。在此参数下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与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耦合对颗粒在分选仓里的运动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初步得出当施加的电晕电压U1=20kv、正负极电压U2=25kv、气流流速V=1.0m/s-1.5m/s时为最佳气流静电分选参数。最后对废电路板进行破碎,发现物料在被破碎至粒径为-5+1mm的时候,金属与非金属颗粒已经完全解离,在此粒径下不会出现非金属颗粒的过破碎现象从而产生大量的非金属粉末破坏分选行为,这也是和传统的辊式高压静电分选机的不同之处。运用正交实验法对自制的高压静电分选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在实验室水平下研究发现并确定当电晕电压U1=20kv-25kv,正负极电压U2=30kv时为最佳静电分选参数,这与仿真得到的数据基本一致且物料的综合分选效率也差不多。以高压静电分选参数为基础添加一道垂直向上的气流,通过实验可知,对于小粒径的颗粒而言,当气流流速小于1.0m/s时,物料能够顺利进入分选仓进行分选,对于粒径较大的颗粒而言,当气流流速小于1.5m/s时,物料能够顺利的进入分选仓进行分选。不论是小粒径颗粒还是大粒径的颗粒其综合分选效率都比纯静电分选效率要高,而且在相同参数下,小粒径颗粒的综合分选效率要优于大粒径颗粒。
王洁[5](2020)在《基于EPR制度的我国电子废物管理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EEE)的主要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居民对电子产品的消费量巨大,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电子废物(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WEEE)。电子废物具有显着的资源价值性和环境污染性的双重属性。电子废物污染成为我国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废物管理政策体系持续推动其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WEEE管理制度有效促进了资源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的基金补贴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繁荣与进步,但在法律政策、回收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及行政管理改革的新形势下,面对当前电子废物资源化行业现状,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办法,提升我国电子废物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深入系统的研究EPR制度,对我国电子废物管理体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概念作了梳理和归纳,并对EPR制度的理论依据、延伸范围及目标进行详细阐述。得出EPR制度为一种环境保护策略,使生产者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特别是电子废物的回收、处置及再利用等。(2)基于EPR制度,对我国电子废物环境管理发展作了深入研究,梳理其发展历程、制度政策及回收管理模式等,总结分析我国电子废物管理的成效及问题。在基金补贴制度上,各相关方责任落实不到位、处理基金“征补失衡”、基金审核工作繁琐、第三方机构规范性管理的审核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新增九类WEEE的配套政策尚未出台,且我国电子废物管理面临目录外WEEE环境污染风险较大、正规处理企业生存压力较大、WEEE回收渠道有待规范、WEEE物质流数据统计有待加强等问题。(3)对比国际上成功有效的范例,选取德国与日本两个国家,分析其基于EPR制度的电子废物管理,力求为我国WEEE管理配套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我国应制定并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及WEEE收集目标、明确各相关方行为责任、建立WEEE扁平化环境管理模式。(4)对我国电子废物管理趋势做出分析,提出管理架构和制度设计。我国电子废物管理考虑根据拆解产生的污染物重量及其处理成本制定基金补贴标准,促使WEEE“基金补贴”制度逐步完善化,建立生产者组织管理体系促使电子废物的回收处理走向规范化、政府鼓励技术创新促使正规回收拆解企业走向专业化、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信息系统实现WEEE物质流动的全过程追踪管理。
吴兆丽[6](2020)在《电路板破碎机传动系统设计及其破碎过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废弃电路板(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s,WPCBs)的处理与其资源化回收是国内外重要的研究热点,也是资源循环再利用领域的核心内容。随着国家对电子废弃物污染问题的日渐重视,涉及废弃电路板回收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相继出台,这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对电子产品废弃物回收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的展开。本文参考现有的破碎设备,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设计研发一款冲击式电路板破碎设备。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对冲击式电路板破碎机进行整体布局和结构设计,所设计的冲击式电路板破碎机的整体结构主要包括破碎机机身、破碎室、物料筛选部件以及传动系统,并对破碎机构及传动系统的主要部件进行了设计校核。(2)利用冲击试验和仿真确定电路板最易破碎的方向,为冲击式破碎机的破碎过程的研究奠定基础。首先采用钢研纳克摆锤式冲击试验机对标准电路板基板试样进行冲击,得到冲击破碎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对比不同方向冲击试样消耗能量值,得出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冲击比沿厚度方向消耗的能量更少,更易破碎。采用Hashin损伤准则模拟材料破碎,并实验确定相关材料参数,最后将仿真结果与实验进行对比,吻合度很高,验证了冲击数值模型的正确性。(3)建立电路板破碎机破碎过程的数值模型,首先对合理简化后的电路板破碎机的破碎机构及电路板进行建模,电路板物料进行沿平面方向的冲击破碎方式,经过多次冲击后物料颗粒达到了可回收利用的合格尺寸。分析了不同尺寸下物料长宽比、物料厚度以及主轴转速对破碎过程的影响,确定了破碎物料最合理的转速,并根据该转速下破碎物料的相关参数验证了电机的功率,确保了传动系统的合理性。
郭学益,田庆华,刘咏,闫红杰,李栋,王亲猛,张佳峰[7](2019)在《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研究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材料,是国防军工和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性物资。有色金属冶金面临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有色金属资源循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介绍了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的学科和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有色金属资源循环方法,并分析对比了国内外资源循环技术的应用进展。针对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循环专门性科研机构—中南大学资源循环研究院,详细介绍了其在"城市矿产"绿色循环、稀贵金属清洁回收、资源循环过程强化和材料循环再造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最后,对有色金属资源循环未来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亚[8](2019)在《废旧集成电路(ICs)的真空热解处理及热解油的利用》文中认为随着电子产品高度集成化、小型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集成电路(ICs)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其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由于电气电子设备更新换代快,大量的废旧ICs随之产生。一方面,废旧ICs中包含大量的金属如铜、银等具有回收价值的资源;另一方面,废旧ICs中含有有机物,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并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并回收。废旧ICs的处理与回收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作,因为其外部紧密包裹的有机封装材料阻碍着金属的回收,且有机封装材料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目前,针对废旧ICs的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较少,尚无成熟的回收处理工艺。本研究提出利用真空热解-机械物理法处理废弃ICs中的有机封装材料及回收金属,并利用反应过程中收集到的热解油合成油基树脂,实现热解油的资源化利用。本研究采用真空热解法降解废旧ICs中的有机封装材料,并破坏其结构以利于金属的回收。利用响应曲面法考察温度、压强及保温时间对有机物降解率的影响,得出最优热解条件为温度615℃,压强20Pa,保温时间24 min。在此条件下,有机物降解率达到80.05%。对热解油的组分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温度越高,热解油组分的种类越复杂,而压强对热解油组分的影响不明显。结合热解油组分与价键理论,揭示了真空热解处理废旧ICs的热解机理,具体为共价键断裂、自由基产生和自由基组合的过程。采用控温冷凝法将热解油分区域回收,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将可利用的热解油作为原材料合成油基树脂。对合成油基树脂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条件为热解油中酚类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0.8,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 h,盐酸浓度为5.0%。在此条件下,油基树脂得率为82.5%。对合成的油基树脂进行表征,发现油基树脂与商用树脂具有相似的形貌、热稳定性以及化学结构,表明油基树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根据热解油的成分及油基树脂的表征结果,揭示了合成油基树脂的机理,具体为甲醛质子化反应、酚醛加成反应和缩聚反应的过程。热解残渣经过破碎和筛分处理,得到金属富集体和非金属富集体。利用磁选法分离出金属富集体中的金属铁,回收铜富集体,铜的回收率达到98.21%。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真空热解-机械物理法处理与资源化回收废旧ICs的工艺路线。本研究为废弃ICs中有机封装材料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及金属的回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参考。
田生慧[9](2018)在《废旧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改性聚烯烃塑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电子设备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从而导致电子废弃物的产生量剧增。在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过程中,废旧印刷电路板(WPCB)是造成二次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WPCB经久不腐,往往采用填埋或焚烧进行处理,但在填埋处理过程中其含有的重金属和含卤物质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而焚烧时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致癌物,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和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尚未找到科学、合理回收处理WPCB的方法,特别是其中的非金属部分(WPCBP)的科学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国际性技术难题。本论文主要针对WPCBP无污染回收处理和高值化利用过程中的关键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开展了WPCBP理化性质表征、表面改性、残留铜处理、原位杂化无机粒子改性及其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和应用基础研究,制备了多种性能优良、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聚烯烃复合材料,为WPCBP的绿色处理与高值化利用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论文首先对WPCBP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将其作为填料用于改性高密度聚乙烯(HDPE),系统地研究了WPCBP粒径及其用量对HDPE塑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PCBP的粒径对HDPE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较大,当WPCBP为60目时,材料的各项性能均能保持平均水平以上,综合性能最佳。随着WPCBP用量的增加,HD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熔融指数均有所下降,热性能则有所提升。将WPCBP与次磷酸铝(AHP)并用,当WPCBP用量为20wt.%、AHP用量为30wt.%时,HDPE复合材料的氧指数为28.4,垂直燃烧等级达到V-0级,阻燃性能明显改善。采用WPCBP部分替代木粉(WF)制备了新型HDPE木塑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当WF用量为10wt.%,WPCBP用量为20wt.%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WPCBP部分替代WF能达到较好地增强效果。为更有效提高HDPE木塑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将小分子偶联剂与大分子接枝物协同改性HDPE木塑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填料WPCBP与基体间的界面结合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由此,制备了性能优良、价格低廉、工艺简便、污染较小、可工业化的HDPE木塑复合材料,为WPCBP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进一步研究了WPCBP对聚丙烯(PP)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从氧化诱导期(OIT)及加速热氧老化测试结果可见,随着WPCBP填充PP用量的增加,PP复合材料的耐热氧老化性能明显变差,这是由于WPCBP含有的变价金属(如铜等)会加速PP分子链中的活泼氢发生氧化导致其分子主链降解,从而对复合材料的耐候性能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本文采用硝酸对WPCBP进行除铜处理,系统研究了经硝酸处理的WPCBP对PP塑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硝酸处理可有效除去WPCBP中的变价金属,且随着硝酸处理WPCBP浓度的增加,其除铜效果也越好,WPCBP改性PP复合材料的OIT明显上升。经加速热氧老化处理后,硝酸处理WPCBP填充PP塑料体系的力学性能保持率明显优于未处理体系及PP纯样,说明经过硝酸处理的WPCBP改性PP塑料的耐候性能有所提升,为今后WPCBP在PP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碱预处理法可有效除去WPCBP中残留的变价金属,但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本文利用碱处理WPCBP过程中产生的废碱液制备了纳米氢氧化镁(nano-Mg(OH)2),并进一步采用原位生成法在WPCBP表面成功负载了氢氧化镁,制备了新型WPCBP/Mg(OH)2杂化填料(MW),将其应用于PP塑料中,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杂化配比的MW对P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杂化改性的MW填充PP复合材料的氧指数大幅度提升,水平燃烧速率也明显下降,说明材料的阻燃性能有所提高,其热稳定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此外,经过杂化改性的MW粉体填充PP塑料的各项力学性能较之未改性体系均有一定程度地改善。最后,本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在WPCBP表面原位生成二氧化硅(SiO2),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反应pH值的WPCBP/SiO2杂化体(TSW),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WPCBP表面有二氧化硅生成,且随着反应pH值的上升,杂化填料TSW表面二氧化硅的粒径逐渐变大,其杂化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TSW粉体的含铜量也明显降低。采用TSW增强PP复合材料,结果表明,较未改性WPCBP而言,杂化体填充PP体系的力学性能、氧化诱导期、热性能均有所提升。这是由于杂化改性后填料与PP形成锯齿状界面能更有效地传递应力,因而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所提升。
苏日古格[10](2017)在《废旧电路板资源的回收及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刷电路板是当今社会使用最多的电子元件,其应用范围极广,更新换代速度也很快。因此,废弃电路板的处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严格来说,废旧电路板并不能算是"废物",其中有80%90%的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此其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本文阐述了废旧电路板的危害性以及其资源化利用价值,并阐述了物理回收过程中可利用的关键技术,如拆解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等,以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二、一种专门处理废旧电路板的设备面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专门处理废旧电路板的设备面世(论文提纲范文)
(1)废旧电路板的高值器件回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回收系统的结构设计 |
2.1 概述 |
2.2 回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线路板测距装置 |
2.4 线路板夹紧装置 |
2.5 回收系统辅助结构 |
2.5.1 智能识别装置 |
2.5.2 输送收集装置 |
2.5.3 除尘装置 |
2.5.4 机架 |
2.6 本章小结 |
3 切割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
3.1 切割装置的结构设计 |
3.2 切割刀具的有限元分析 |
3.2.1 有限元分析前期准备 |
3.2.2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 移动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
4.1 直线模组移动装置 |
4.1.1 直线模组 |
4.1.2 滚珠式直线导轨 |
4.1.3 伺服电机 |
4.2 并联机构移动装置 |
4.2.1 Delta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
4.2.2 3-RPC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
4.2.3 基于ADAMS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 |
4.2.4 基于分析结果进行并联机构的选型 |
4.3 结论 |
5 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5.1 气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5.1.1 气动系统整体设计 |
5.1.2 气缸的选型与计算 |
5.1.2.1 旋转气缸的选型 |
5.1.2.2 压紧气缸的选型 |
5.1.2.3 阻挡气缸的选型 |
5.1.3 气动系统中其它的气动元件 |
5.2 PLC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5.2.1 PLC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2.2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废旧PCB板高新价值芯片回收核心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废旧PCB板高新价值芯片回收核心装备方案布局 |
2.1 废弃PCB板的组成 |
2.2 废弃PCB板回收方法 |
2.3 基于PLC的自动化流水线处理方案研究 |
2.4 废旧PCB板高新价值芯片回收核心装备结构设计原则 |
2.5 废旧PCB板高新价值芯片回收核心装备的技术要求 |
2.6 废旧PCB板高新价值芯片回收核心装备方案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废旧PCB板高新价值芯片回收核心装备部件设计 |
3.1 整体框架设计 |
3.2 传送测距机构设计 |
3.3 可调式承载固定机构设计 |
3.4 刀具切割机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气动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
4.1 气动系统 |
4.1.1 气动技术概念 |
4.1.2 气动技术的特点 |
4.1.3 废旧PCB板高新价值芯片回收核心装备气动系统的设计 |
4.2 PLC控制系统 |
4.2.1 PLC控制系统介绍 |
4.2.2 PLC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特点 |
4.3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4.3.1 主要元器件选型参数 |
4.3.2 接线方案设计 |
4.3.3 芯片坐标识别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机械调试运行与优化 |
5.1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5.1.1 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原理 |
5.1.2 有限元动力学分析原理 |
5.2 调试方案与优化 |
5.2.1 传送测距机构调试优化 |
5.2.2 可调式承载固定机构调试优化 |
5.2.3 刀具切割机构调试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废旧电路板/SBR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废旧印刷电路板非金属成分回收与应用 |
1.2.2 SBR改性沥青研究 |
1.2.3 PCBs改性沥青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及常规性能研究 |
2.1 原材料及其技术指标 |
2.1.1 基质沥青 |
2.1.2 SBR粉末 |
2.1.3 废旧PCBs非金属粉末 |
2.2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 |
2.2.1 沥青改性工艺 |
2.2.2 PCBs/SBR改性沥青制备过程 |
2.3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基本性能 |
2.3.1 针入度 |
2.3.2 软化点 |
2.3.3 延度 |
2.3.4 布氏黏度 |
2.4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 |
2.4.1 室内模拟老化试验 |
2.4.2 残留针入度 |
2.4.3 软化点增量 |
2.4.4 黏度老化指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流变性能研究 |
3.1 DSR试验原理 |
3.2 沥青流变性能试验方案 |
3.2.1 动态温度扫描试验 |
3.2.2 动态频率扫描试验 |
3.2.3 多重应力蠕变恢复(MSCR)试验 |
3.3 动态温度扫描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复数模量 |
3.3.2 相位角 |
3.3.3 车辙因子 |
3.4 动态频率扫描试验结果分析 |
3.5 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结果分析 |
3.5.1 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_(nr)分析 |
3.5.2 蠕变恢复率R分析 |
3.5.3 应力敏感性R_(diff)、J_(nr-diff)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微观机理研究 |
4.1 荧光显微镜(FM)微观试验 |
4.1.1 试验原理及方法 |
4.1.2 试验结果分析 |
4.2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微观试验 |
4.2.1 试验原理及方法 |
4.2.2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5.1 原材料性质 |
5.1.1 集料及填料 |
5.1.2 改性沥青 |
5.2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
5.2.1 配合比设计 |
5.2.2 最佳油石比 |
5.3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 |
5.3.1 水稳定性能分析 |
5.3.2 高温稳定性能分析 |
5.3.3 低温抗裂性能分析 |
5.4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相关性分析 |
5.4.1 灰色关联分析法及其计算方法 |
5.4.2 沥青及混合料灰色关联分析计算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废电路板破碎料气流静电复合分选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废电路板分选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气流静电分选的原理分析 |
2.1 气流静电分选的工作原理 |
2.2 物料在荷电区域的受力分析 |
2.2.1 电晕起晕原理 |
2.2.2 颗粒荷电原理 |
2.3 物料在静电区域的受力分析 |
2.3.1 物料在电场中的受力分析 |
2.3.2 静电区域的电场强度分析 |
2.3.3 粒子轨迹分析 |
2.4 颗粒在流体中的受力分析 |
2.4.1 颗粒在流体中受力情况 |
2.4.2 通式求解球形颗粒自由沉降末速 |
2.4.3 精确计算球型颗粒自由沉降末速 |
2.4.4 非球型沉降末速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静电气流分选过程的计算机仿真 |
3.1 基于Ansoft Maxwell起晕电场仿真 |
3.1.1 软件介绍 |
3.1.2 Ansoft仿真求解方法 |
3.1.3 模型属性的设置 |
3.1.4 求解参数的设置 |
3.2 仿真结果分析 |
3.2.1 距离对电晕场强的影响 |
3.2.2 电晕电极数量对电晕场强的影响 |
3.2.3 电压对电晕场强的影响 |
3.3 静电场仿真分析 |
3.3.1 电极大小的影响 |
3.3.2 电极形状的影响 |
3.4 基于EDEM和 Fluent的废线路板颗粒气流静电分选仿真研究 |
3.4.1 仿真软件与方法的介绍 |
3.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4.3 Fluent参数的设置 |
3.4.4 EDEM参数的设置 |
3.4.5 EDEM-Fluent耦合参数设置 |
3.5 气流静电仿真结果分析 |
3.5.1 气流仿真结果分析 |
3.5.2 气流静电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流静电分选机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4.3 破碎与筛分 |
4.3.1 破碎设备的选择 |
4.3.2 筛分 |
4.3.3 破碎后物料特性分析 |
4.4 静电分选实验研究 |
4.4.1 实验方案设计 |
4.4.2 实验结果和因素值得确定 |
4.4.3 物料特性对静电分选得影响 |
4.5 气流静电实验研究 |
4.5.1 气流静电实验方案设计 |
4.5.2 气流静电分选实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EPR制度的我国电子废物管理趋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子废物的概念及特点 |
1.2.1 电子废物的概念 |
1.2.2 电子废物的特点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概述 |
2.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提出及其演变 |
2.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理论依据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3 环境权理论 |
2.3 生产者责任延伸的范围 |
2.3.1 开展生态设计 |
2.3.2 使用再生原料 |
2.3.3 规范回收利用 |
2.3.4 加强信息公开 |
2.4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目标 |
2.4.1 制定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政策 |
2.4.2 生态设计的激励 |
2.4.3 推动绿色回收行业发展 |
2.4.4 环境成本的全面内部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电子废物环境管理的发展 |
3.1 我国电子废物环境管理发展历程 |
3.1.1 我国电子废物环境管理政策 |
3.1.2 基金补贴管理中各相关方责任 |
3.1.3 实施成效 |
3.2 我国电子废物管理面临的挑战 |
3.2.1 基金补贴相关政策有待调整 |
3.2.2 目录外的电子废物环境污染风险较大 |
3.2.3 正规处理企业生存压力较大 |
3.2.4 回收渠道有待规范 |
3.2.5 WEEE物质流数据统计有待加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发达国家电子废物管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国外基于EPR电子废物管理现状 |
4.2 德国 |
4.2.1 管理政策 |
4.2.2 电子废物管理范围 |
4.2.3 收集和再生利用目标 |
4.2.4 相关方责任范围 |
4.2.5 电子废物环境管理模式 |
4.3 日本 |
4.3.1 管理政策 |
4.3.2 电子废物管理范围 |
4.3.3 电子废物的再商品化率 |
4.3.4 相关方责任范围 |
4.3.5 电子废物环境管理模式 |
4.4 国外电子废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4.4.1 制定并修订相关管理制度 |
4.4.2 制定WEEE收集目标 |
4.4.3 明确各相关方行为责任 |
4.4.4 建立WEEE扁平化环境管理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电子废物行业发展趋势 |
5.1 电子废物管理制度完善化 |
5.2 规范电子废物的回收利用 |
5.3 加强电子废物拆解企业的管理 |
5.4 实现电子废物的全物质追踪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电路板破碎机传动系统设计及其破碎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破碎机概述 |
1.2.1 电路板破碎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破碎理论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破碎机整体布局及结构设计 |
2.1 破碎机主要设计要求 |
2.2 破碎机工作原理 |
2.3 主要技术参数设计 |
2.3.1 冲击刀具最大切线速度计算 |
2.3.2 刀具冲击力的确定 |
2.3.3 电机功率计算 |
2.4 破碎机的整体结构 |
2.4.1 破碎机机身及破碎室的设计 |
2.4.2 破碎机构 |
2.4.3 颗粒筛选部件 |
2.4.4 破碎机传动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3 电路板材料的冲击试验与理论预测模型 |
3.1 冲击试验 |
3.1.1 试验设备介绍 |
3.1.2 试验过程 |
3.1.3 试验结果 |
3.2 电路板冲击仿真模拟 |
3.2.1 电路板材料属性的获取 |
3.2.2 冲击仿真建模 |
3.2.3 冲击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
3.2.4 电路板冲击破坏机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破碎机破碎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1 建立破碎机碰撞模型 |
4.1.1 简化破碎模型 |
4.1.2 破碎机冲击模型参数 |
4.1.3 破碎模型网格划分 |
4.1.4 定义边界条件及约束关系 |
4.1.5 载荷定义 |
4.1.6 分析步设置 |
4.1.7 破碎结果分析 |
4.2 破碎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物料形状对破碎性能的影响 |
4.2.2 物料厚度对破碎过程的影响 |
4.2.3 主轴转速对破碎性能的影响 |
4.3 验证电机功率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全文总结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6 参考文献 |
7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 致谢 |
(8)废旧集成电路(ICs)的真空热解处理及热解油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废旧电子元器件资源化回收现状 |
1.2.1 机械物理法 |
1.2.2 火法冶金技术 |
1.2.3 湿法冶金技术 |
1.2.4 生物冶金技术 |
1.2.5 热解法 |
1.3 废旧电子元器件热解的研究进展 |
1.3.1 热解技术研究 |
1.3.2 热解产物分析 |
1.3.3 热解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
1.4 废旧集成电路(ICs)回收现状 |
1.5 课题提出 |
1.6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设备及装置 |
2.4.1 热解设备 |
2.4.2 油基树脂合成装置 |
2.5 分析与检测方法 |
2.5.1 热重分析 |
2.5.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
2.5.3 X射线荧光光谱仪 |
2.5.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2.5.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2.5.6 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2.5.7 核磁共振波谱仪 |
第三章 废旧ICs有机封装材料的真空热解 |
3.1 引言 |
3.2 ICs的结构及组成 |
3.3 热重分析 |
3.3.1 真空热重实验 |
3.3.2 氩气热重实验 |
3.4 热解参数优化 |
3.4.1 优化模型建立 |
3.4.2 响应曲面图分析 |
3.4.3 热解参数优化 |
3.5 热解油组分分析 |
3.5.1 温度对热解油组分的影响 |
3.5.2 压强对热解油组分的影响 |
3.6 热解机理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解油的回收与利用 |
4.1 引言 |
4.2 热解油的收集 |
4.3 热解油成分分析 |
4.4 油基树脂合成实验 |
4.4.1 酚类与甲醛摩尔比对油基树脂得率及流动性的影响 |
4.4.2 温度对油基树脂得率及流动性的影响 |
4.4.3 反应时间对油基树脂得率及流动性的影响 |
4.4.4 催化剂用量对油基树脂得率及流动性的影响 |
4.5 油基树脂的特性 |
4.5.1 油基树脂的形貌 |
4.5.2 油基树脂的热稳定性 |
4.5.3 油基树脂的结构 |
4.6 油基树脂合成机理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热解固体残留物中的金属分离与富集 |
5.1 引言 |
5.2 金属富集体与非金属富集体的分离 |
5.3 热解固体残留物中铜的富集 |
5.4 废旧ICs回收处理工艺的建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废旧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改性聚烯烃塑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废旧印刷电路板及其资源化利用现状 |
1.2.1 废旧印刷电路板概述 |
1.2.2 废旧印刷电路板的资源化回收现状 |
1.2.3 废旧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的回收现状 |
1.3 聚烯烃及其耐候性能的研究 |
1.3.1 聚烯烃概述 |
1.3.2 聚烯烃复合材料耐候性的研究 |
1.4 杂化填料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1.4.1 杂化填料概述 |
1.4.2 杂化填料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1.5 阻燃剂氢氧化镁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1.5.1 概述 |
1.5.2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制备 |
1.5.3 氢氧化镁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6.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废旧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改性HDPE塑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试样的制备 |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WPCBP理化性质表征 |
2.3.2 WPCBP粒径对HDPE塑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2.3.3 WPCBP用量对HDPE塑料性能的影响 |
2.3.4 WPCBP对HDPE塑料燃烧性能的影响 |
2.3.5 次磷酸铝对HDPE/WPCBP复合材料燃烧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废旧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改性HDPE木塑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试样的制备 |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WPCBP对HDPE基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WPCBP对HDPE基木塑复合材料密度的影响 |
3.3.3 WPCBP对HDPE基木塑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
3.3.4 WPCBP对HDPE基木塑复合材料维卡软化温度的影响 |
3.3.5 WPCBP对HDPE基木塑复合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
3.3.6 WPCBP对HDPE基木塑复合材料氧化诱导期的影响 |
3.3.7 界面改性剂对HDPE/WPCBP木塑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旧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改性聚丙烯耐热氧老化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试样制备 |
4.2.4 测试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WPCBP用量对PP塑料耐候性能的影响 |
4.3.2 硝酸处理WPCBP对PP塑料氧化诱导期的影响 |
4.3.3 硝酸处理WPCBP对PP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4 硝酸处理WPCBP理化性质表征 |
4.3.5 硝酸处理WPCBP对PP塑料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
4.3.6 热氧老化后PP塑料红外分析 |
4.3.7 热氧老化后PP塑料形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废旧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原位生成氢氧化镁改性聚丙烯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原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试样制备 |
5.2.4 测试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废碱液制备纳米氢氧化镁的研究 |
5.3.2 碱处理WPCBP原位成氢氧化镁杂化体的制备及表征 |
5.3.3 碱处理WPCBP原位成氢氧化镁对PP塑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5.3.4 碱处理WPCBP原位成氢氧化镁对PP塑料热性能的影响 |
5.3.5 碱处理WPCBP原位成氢氧化镁对PP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6 碱处理WPCBP原位成氢氧化镁对PP塑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7 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废旧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原位生成二氧化硅改性聚丙烯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主要原料 |
6.2.2 实验设备 |
6.2.3 试样制备 |
6.2.4 测试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纳米填料对PP/WPCB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6.3.2 WPCBP原位生成二氧化硅杂化体理化性质表征 |
6.3.3 WPCBP原位生成二氧化硅对PP塑料氧化诱导期的影响 |
6.3.4 WPCBP原位生成二氧化硅对PP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5 WPCBP原位生成二氧化硅增强PP塑料机理研究 |
6.3.6 PP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6.3.7 WPCBP原位生成二氧化硅对PP塑料热性能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IV-2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10)废旧电路板资源的回收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旧电路板的危害性以及其资源化利用价值 |
1.1 废旧电路板的危害性 |
1.1.1 废旧电路板本身危险程度高 |
1.1.2 印刷电路板中含有大量有毒成分和重金属 |
1.2 废旧电路板资源化后价值高 |
2 物理回收过程中可利用的技术 |
2.1 拆解技术 |
2.2 破碎技术 |
2.3 分选技术 |
3 结语 |
四、一种专门处理废旧电路板的设备面世(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旧电路板的高值器件回收系统的研究[D]. 侍相龙. 常州大学, 2021(01)
- [2]废旧PCB板高新价值芯片回收核心装备研究[D]. 栾文龙. 常州大学, 2021(01)
- [3]废旧电路板/SBR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刘直荣. 广西大学, 2020(07)
- [4]废电路板破碎料气流静电复合分选技术[D]. 孔佳. 江苏理工学院, 2020(01)
- [5]基于EPR制度的我国电子废物管理趋势与对策研究[D]. 王洁.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0(01)
- [6]电路板破碎机传动系统设计及其破碎过程分析[D]. 吴兆丽.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7]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研究应用进展[J]. 郭学益,田庆华,刘咏,闫红杰,李栋,王亲猛,张佳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9(09)
- [8]废旧集成电路(ICs)的真空热解处理及热解油的利用[D]. 刘亚.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废旧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改性聚烯烃塑料的研究[D]. 田生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10]废旧电路板资源的回收及利用研究[J]. 苏日古格.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