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肝炎新药双环醇对伴刀豆球蛋白A(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抗肝炎新药双环醇对伴刀豆球蛋白A(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一、抗肝炎新药双环醇对刀豆蛋白A(Con A)引起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佑昶[1](2019)在《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病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CBM、CNKI、VIP和Wan 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2月。采用Re 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双环醇用药组在改善酒精性肝病患者肝功能、MDA、GST-Px以及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病有一定疗效,但受纳入研究的质量限制,还需更多高水平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仲金秋,曹玉珠,徐宏江,吴媛媛,张婷婷,李晓曼,陈文星,王爱云,陆茵[2](2018)在《甘草酸二铵改善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探讨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 zinate,DG)对刀豆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连续给予ICR小鼠各保肝药的临床等效量7天后,再以Con A造成小鼠肝损伤。生化法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药物代谢物与转氨酶异常大鼠血清共孵育,检测DG对转氨酶活性的直接作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凋亡蛋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DG的保肝机制。结果显示,58. 5 mg/kg DG能够改善Con A所致小鼠肝脏病理损伤,降低小鼠血清中AST、ALT水平,而对AST、ALT的活性没有直接抑制作用;并且DG可以抑制肝细胞凋亡(下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以及BAX/BCL-2的表达)和炎性反应(降低TGF-β1、COX-2、IL-6、TNF-α和IFN-γ等炎性因子水平)。综上所述,DG可改善Con 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有关。

吕后宁[3](2018)在《双环醇调控自噬及抗氧化应激参与保护肝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急性肝损伤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肝脏急性损害,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双环醇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明确的保肝降酶效果。既往已发现的双环醇保肝机制有:保护肝细胞膜和线粒体功能,清除自由基,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热休克蛋白表达,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等。自噬是真核细胞在遭遇饥饿、损伤、缺氧等影响细胞生存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既往研究中发现在急性肝损伤中有自噬的发生。双环醇保肝机制是否有自噬参与研究尚少。本研究用CCl4诱导C57BL/6小鼠急性肝损伤并加用双环醇预保护,评估双环醇对小鼠肝脏自噬通路及抗氧化应激相关通路指标的影响。探索自噬及抗氧化应激在双环醇保肝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1、动物实验:腹腔注射体积比50%的CCl4 40ul诱发急性肝损的模型。30只6-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五组:正常组,CCl4 24 h组,CCl4 48 h组,CCl4+双环醇24 h组,CCl4+双环醇48 h组。于CCl4给药后24h、48h分别处死相应组小鼠,留取血及肝脏标本,检测血清ALT变化。HE染色评价鼠肝的病理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自噬通路相关蛋白Atg12、Atg7、Atg5、p62、LC3、Beclin-1、mTOR等的改变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内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的变化。RT-PCR检测抗氧化应激相关分子在mRNA水平的变化。2、细胞实验:使用HepG2细胞诱导细胞损伤模型,双环醇或3-MA预先处理。CCl4刺激2h后提蛋白,Western Blot检测mTOR、p62、LC3等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将已构建好的GFP-LC3质粒转染进HepG2细胞,单用双环醇刺激及合用双环醇和3-MA刺激细胞进行比较。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并计数绿色荧光点的数量。3、全部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动物实验中,通过血清学分析发现,CCl4造模组小鼠血清ALT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01),CCl4造模后双环醇治疗组ALT较造模组显着降低(P<0.001)。通过病理学分析发现,正常组小鼠肝脏病理未见异常,CCl4造模组小鼠肝脏病理可见细胞变性坏死,双环醇治疗组病理显示变性坏死得到明显修复。2、动物实验中,将肝组织蛋白提取,进行自噬相关蛋白分析发现,与正常组和CCl4造模48h组比,双环醇治疗24h及48h组Atg7、LC3 II、Beclin-1、p62在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mTOR明显下降(P<0.05)。CCl4造模24h组也可见p62及LC3 II蛋白水平升高。Atg5和Atg12未见显着改变。3、动物实验中,提取肝组织mRNA,进行基因水平分析发现,与正常组和CCl4造模组比,CCl4+双环醇治疗组肝组织的抗氧化应激相关分子HO-1、NQO1、GSTA-1在mRNA水平明显升高,Keap1及p62在mRNA水平也上调(P<0.01)。4、细胞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CCl4+双环醇治疗组p62、P-mTOR蛋白水平下调,LC3 II上调(P<0.05),以上变化可被自噬抑制剂3-MA逆转。荧光显微镜下进一步验证,向HepG2细胞转染载有GFP-LC3基因的质粒,双环醇治疗组绿色荧光点(表示自噬体)较正常组明显增多,加3-MA抑制后荧光点数量减少(P<0.01)。结论:在急性肝损伤治疗中,双环醇可使血清ALT明显下降,使变性坏死的肝组织明显改善。这种改善与自噬通路相关,其中自噬相关蛋白Atg7、LC3 II、Beclin-1、p62、P-mTOR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发现该通路中p62与Keap1-Nrf2抗氧化应激通路有关,与其下游HO-1、NQO1、GSTA-1分子相关,进而使肝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增强。总之,双环醇通过上调肝细胞自噬水平及加强抗氧化应激能力来保护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杨宇莎[4](2018)在《血人参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血人参对小鼠三种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1)血人参急性毒性研究:雄性KM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血人参200、400、800、1600 mg·kg-1组,一次性皮下按0.1 mL·10 g-1给予相应的量,禁食不禁水,16 h后断头取血,并分离小鼠肝脏。测定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观察小鼠死亡情况以及小鼠肝脏病理学的变化情况;2)血人参对正常小鼠肝脏的影响:雄性KM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血人参低剂量组(200 mg·kg-1)、血人参高剂量组(400 mg·kg-1),每组10只,均为皮下注射给药,连续4天,第4天禁食不禁水,16 h后晨断头取血,并分离肝脏。测定小鼠血清ALT活性;Realtime-PCR检测肝组织CYP1A2,CYP2E1和CYP3A11基因表达水平;3)血人参对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雄性KM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血人参低剂量组(200 mg·kg-1)、血人参高剂量组(400 mg·kg-1)、联苯双酯组(200 mg·kg-1)。血人参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皮下注射给药,连续4天。联苯双酯组灌胃给药,连续7天。末次给药24 h后腹腔注射0.1%CCl4油溶液10 mL·kg-1,禁食不禁水,16 h后断头取血,并分离小鼠肝脏组织。测定小鼠血清ALT活性和AST活性以及肝组织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情况,Realtime-PCR检测肝组织相关基因金属硫蛋白1(MT-1)、核因子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Nqo1)、抗氧化酶GSH基因(Gclc)、炎症因子(Mip2)、白介素-1β(IL-1β)与内质网应激基因(Gadd45)和(Gadd153);4)血人参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将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双环醇组、血人参低剂量组(200mg·kg-1)、血人参高剂量组(400 mg·kg-1),每组10只,血人参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皮下注射给药,连续4天。双环醇组灌胃给药,连续4天,末次给药8 h后,除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300 mg·kg-1APAP水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禁食不禁水,16 h后,断头取血并分离血清,解剖取肝脏。测定小鼠血清ALT活性和AST活性以及肝组织GSH和MDA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情况,Realtime-PCR检测肝组织Egr-1、TNF-α基因表达水平。5)血人参对D-氨基半乳糖(D-Gal)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将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双环醇组、血人参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血人参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皮下注射给药,连续4天。双环醇组灌胃给药,连续4天,末次给药8 h后腹腔注射D-Gal(800 mg·kg-1),禁食不禁水,16 h后断头取血,并分离小鼠肝脏组织。测定小鼠血清ALT活性和AST活性以及肝组织还原性GSH和MDA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情况。结果1)血人参以梯度剂量200、400、800、1600 mg·kg-1单次给药后观察7天,小鼠均未出现死亡。血人参200 mg·kg-1、400 mg·kg-1、800 mg·kg-1组别对肝脏没有明显影响,血人参1600 mg·kg-1能引起小鼠ALT活性升高;2)血人参连续给药4天后,对正常小鼠肝脏没有影响,抑制P450酶CYP1A2,CYP2E1和CYP3A11基因表达;3)血人参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能降低CCl4模型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降低小鼠肝组织MDA含量,升高GSH含量并明显改善肝细胞坏死病变的程度,Realtime-PCR结果显示,MT-1表达升高,Nrf2表达升高进一步诱导Nqo1、HO-1和Gclc表达,抑制了炎症因子Mip2与IL-1β、内质网应激基因Gadd45和Gadd153表达,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4)血人参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未对正常小鼠造成明显肝损伤且能降低APAP模型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并明显改善肝细胞坏死病变的程度,抑制Egr-1、TNF-α基因的表达水平;5)血人参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能降低D-Gal模型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降低小鼠肝组织MDA含量并明显改善肝细胞坏死病变的程度。结论:血人参未见明显肝毒性且对CCl4、APAP以及D-Gal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可能存在以下三种保护机制:1)诱导金属硫蛋白MT-1、Nrf2、抗氧化损伤的通路;2)抑制P450酶CYP1A2,CYP2E1和CYP3A11表达;3)下调炎症反应因子相关基因表达。

仲金秋[5](2018)在《一、甘草酸二铵对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二、抗血小板类药物干预肿瘤微环境中血小板miRNA的作用机制初探》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肝损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多种肝脏疾病共有的一种病理状态,长期肝损伤往往能够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因此防治肝损伤是临床肝病治疗的主要环节之一。甘草酸二铵是甘草根中提取的成分,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肝病的治疗。但其保肝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甘草酸二铵的保肝作用,并初步探讨甘草酸二铵的保肝机制。[研究方法]在连续给予ICR小鼠甘草酸二铵的临床等效量7天后,采用尾静脉注射(iv)ConA复制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检测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研究甘草酸二铵的保肝作用和降酶效果;体外将药物的体内代谢产物18α-甘草次酸(18α-glycyrrhetinicacid,18α-GA)、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acid,18β-GA)与AST、ALT异常升高的血清共孵育,检测甘草酸二铵对AST、ALT酶活性的直接作用;采用数据库分析预测甘草酸二铵的保肝机制,并利用TUNEL染色、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验证数据库分析结果,并进一步探讨甘草酸二铵的保肝机制。[研究结果]结果显示,Con A所致肝炎模型小鼠肝脏发生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核变大及炎性细胞浸润,且伴随血清AST、ALT活性的升高。给予58.5 mg/kg甘草酸二铵可以明显减轻小鼠肝组织病变程度,并显着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ST、ALT活性。体外药物-血清共孵育结果显示,甘草酸二胺代谢物18α-GA(55 ng/ml、110 ng/ml、220 ng/ml、440 ng/ml)和 18β-GA(55ng/ml、110ng/ml、220ng/ml、440ng/ml)并不直接降低 AST、ALT 酶活性。数据库分析提示,甘草酸二铵的保肝作用与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TUNEL染色、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甘草酸二铵能够下调肝损伤小鼠DNA双链断裂水平,缓解免疫性肝损伤引起的肝脏细胞凋亡(下调cleaved Casβase-3、cleaved PARP以及BAX/BCL-2的水平)和炎性反应(降低TGF-β1、COX-2、IL-6、TNF-α、INF-y等炎性因子的水平)。[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甘草酸二铵具有保肝降酶作用,且甘草酸二铵的代谢产物18α-GA和18β-GA对AST、ALT酶活性没有直接抑制作用,因此我们推测甘草酸二铵是通过保护肝细胞而发挥降酶作用。保肝作用机制初步探索发现,甘草酸二铵可能通过抑制小鼠肝脏细胞凋亡以及炎性反应从而发挥保肝作用。[背景和目的]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释放包含有miRNA的外泌体进入血液循环,能够被血小板所吞噬。因此血小板中的miRNA水平发生改变,一方面,血小板中改变的miRNA能够调节血小板中mRNA的翻译,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物功能,例如炎症、血管生成、组织再生等;另一方面,miRNA可通过血小板微粒的释放,被转运至远端,对受体细胞发挥作用,例如影响内皮细胞功能、促进血管生成以及促进肿瘤细胞侵袭等。同时,抗血小板类药物既具有很好抗血小板活性,并且在抗肿瘤用药中使用频率很高。并有文献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丹参能够通过调节miRNA发挥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阐明抗血小板类药物阿司匹林和丹参中具有抗血小板活性的隐丹参酮和丹酚酸B能否通过调节血小板miRNA发挥抗肿瘤的作用。[研究方法]临床数据分析;检测血小板释放功能的指标(PF4,PPBP)筛选能够影响血小板释放能力的药物浓度;将肿瘤细胞外泌体与血小板进行体外孵育,并给予药物干预,检测血小板和血小板微粒中的RNA水平;提取荷瘤结肠癌小鼠和给予了丹参素治疗的结肠癌小鼠的血小板RNA,利用q-RT-PCR技术对提取的血小板RNA进行差异miRNA验证;miRNA靶标,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对靶mRNA进行验证;体外利用实时动态观测系统,观察与外泌体共孵育过的血小板对肿瘤血管生成、侵袭、增殖的差异效应;将与外泌体共孵育过的血小板,再次与肿瘤细胞共孵育,离心取肿瘤细胞,制备结肠癌荷瘤小鼠模型。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观测对肿瘤转移的影响;RNA敲除及过表达验证其功能。[研究结果]通过检索数据库发现,在结肠癌细胞中血小板生成以及活性相关调控基因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期较短。通过超高速离心提取外泌体,鉴定结果显示:外泌体的粒径约100nm,呈圆形或椭圆形,符合文献描述外泌体形态,而且外泌体标记蛋白富集。[结论]结肠癌患者中血小板生成以及活性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与正常人之间存在差异,并且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结肠癌患者转移以及生存期存在显着相关性。利用超高速离心的方法成功提取了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叶翠萍[6](2017)在《藏药渣驯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藏药渣驯,是藏医临床中善于清胃热、肝热、肾热等热性疾病的常用治疗药物。公元8世纪的藏医经典文籍《月王药诊》言,“渣驯能干枯脓血,主治肝病,清诸热,诱发寒症”。《论说续》中亦记载“渣驯清肝热疗效显着”。另在藏医临床实践中,“格旺古贝日布(九味牛黄丸)、渣驯阿巴日布(五味渣驯丸)”等用于治疗肝热病的藏成方制剂中均含有渣驯,渣驯在治疗热性肝病的藏药处方中出现频率位列第6。由此可见,渣驯对肝病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但目前国内未见渣驯药效学的相关研究及报道,故本实验制备刀豆蛋白A(Con A)诱发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发小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模型、四氯化碳(CCl4)诱发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研究渣驯及其代用品,渣驯正丁醇部位抗小鼠实验性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以期为渣驯的正本清源、临床应用、制剂研发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小鼠尾静脉注射20 mg·kg-1 ConA制备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腹腔注射250 mg·kg-1APAP制备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模型、腹腔注射0.2%CCl4制备化学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的肝脏指数、血清ALT、AST含量,探讨藏药渣驯及其代用品的保肝作用,通过比较渣驯及其代用品的药效学差异,为渣驯的真伪品鉴别、追本溯源提供药理学依据;(2)小鼠尾静脉注射20 mg·kg-1 Con A制备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藏药渣驯正丁醇部位连续给药7天,对模型动物血清ALT、AST、TNF-α、IFN-γ及肝组织SOD、MDA含量及Caspase-3、Caspase-8活化水平、TNF-α、i NOS、NF-κB表达的影响;(3)小鼠腹腔注射250mg·kg-1 APAP制备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藏药渣驯正丁醇部位连续给药7天,对模型动物血清ALT、AST及肝组织SOD、MDA的影响;(4)小鼠腹腔注射0.2%CCl4花生油溶液制备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藏药渣驯正丁醇部位连续给药7天,对模型动物血清ALT、AST、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及肝组织SOD、MDA的影响。结果:(1)渣驯能明显降低三种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ALT,AST含量(p<0.05),而渣驯代用品可明显降低CCl4诱导的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ALT,AST含量(p<0.01);(2)渣驯正丁醇部位102.90、205.80 mg·kg-1能够明显降低Con 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渣驯正丁醇部位可明显降低血清ALT,AST含量(p<0.01),明显降低血清TNF-α、IFN-γ含量(p<0.05),明显降低肝组织Caspase-3,Caspase-8活化水平及MDA活性(p<0.05),明显升高SOD活性(p<0.05),明显降低TNF-α、i NOS、NF-κB的蛋白表达(p<0.05)。(3)渣驯正丁醇部位对APAP诱导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有降低趋势,但不明显(p>0.05)。渣驯正丁醇部位102.90、205.80 mg·kg-1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ALT、AST含量及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p<0.05);(4)渣驯正丁醇部位102.90、205.80 mg·kg-1能够明显降低CCl4诱导的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p<0.05)及小鼠血清ALT、AST的含量,提高肝组织SOD的活性,而剂量为205.80 mg·kg-1时还可降低肝组织MDA水平(p<0.05);渣驯正丁醇部位均能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6、IL-1β三种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p<0.01)。结论:渣驯及其代用品在临床上不能等同使用。渣驯正丁醇部位作为藏药渣驯发挥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抑制氧化应激、抑制肝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抗实验性肝损伤作用。

张石蕾[7](2017)在《睡莲花总黄酮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对NCTF进行初步的安全性评价;2)研究睡莲花总黄酮(NCTF)的保肝作用;3)研究NCTF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1)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对NCTF进行初步的安全性评价研究。2)采用D-半乳糖胺(D-Gal)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刀豆蛋白A(Con A)致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各组实验均以小鼠血清ALT、AST、IL-1β、IL-6、TNF-α、IFN-γ水平,肝匀浆MDA、SOD、GSH和NO含量为检测指标,同时进行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系统评价NCTF的保肝作用及其作用机制。3)采用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免疫抑制模型,以血清IL-4、IgM、IgG、血清溶血素水平(OD)值以及脾匀浆ACP、LDH含量为检测指标考察NCTF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以碳粒廓清指数K为指标,进一步考察其免疫调节作用。结果:1)小鼠对NCTF的最大耐受量MTD为17.0 g/kg,提示NCTF是安全无毒的。2)与各模型组比较,NCTF均能明显降低D-Gal、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和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CCl4诱导的小鼠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和肝、脾指数(P<0.05),降低肝脏组织MDA和NO含量(P<0.05),升高GSH和SOD活性(P<0.05),同时明显降低血清IL-1β、IL-6、IFN-γ和TNF-α水平(P<0.05);肝脏病理学检测显示NCTF能明显减轻小鼠肝脏组织的病理损伤。3)与模型组比较,NCTF各个剂量组均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溶血素水平(P<0.05)、小鼠血清IL-4、IgG、IgM水平(P<0.05),以及小鼠脾脏匀浆ACP和LDH的水平(P<0.05)。4)与模型组比较,NCTF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mg/kg)均能显着提高小鼠碳粒廓清指数(P<0.05)。结论:NCTF具有较好的肝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以及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结果可为NCTF的成药性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刘舒凌[8](2015)在《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饿蚂蝗(Desmodium multiflorum DC.),又名山蚂蝗、粘身草、红掌草、胃痛草等,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饿蚂蝗的全株,分布于广西、广东、江西、福建、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和中药化学研究表明,饿蚂蝗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其化学成分主要为有机酸、甾体、萜类、黄酮类及酚类。在广西民间,饿蚂蝗用于治疗肝炎和肝腹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的前期工作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对饿蚂蝗进行提取分离,同时进行了抗HBV的药效筛选工作。前期的研究表明饿蚂蝗乙醇提取物体外抗HBV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预试显示,乙酸乙酯部位可能含有较多的黄酮类成分。目前关于饿蚂蝗总黄酮的实验研究资料不多,对其抗HBV作用研究尚无文献报道。因此本文拟对饿蚂蝗总黄酮进行提取纯化,对其体内外抗HBV作用和保肝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将为广西民间药材饿蚂蝗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新型抗HBV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第一章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HBV活性确认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目的:采用乙醇提取法和AB-8大孔树脂吸附法,研究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乙醇为浸提溶剂,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率进行测定,通过对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正交试验,优选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采用AB-8大孔树脂为吸附材料,以洗脱液中总黄酮量和总黄酮纯度为指标,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体积、洗脱剂浓度、洗脱流速和洗脱液用量,优化饿蚂蝗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纯化工艺为:60%乙醇提取,液料比12:1,提取3次,每次1h;提取后经AB-8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纯化,上柱药液浓度以生药计为0.4g/mL,上样量为1.5倍柱床体积,以4倍柱床体积的70%乙醇洗脱,洗脱流速为2mL/min;纯化后总黄酮纯度为61.47%。结论:该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适合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关键词总黄酮,饿蚂蝗,大孔树脂,纯化实验二 饿蚂蝗体外抑制HBV的活性部位确认目的:比较饿蚂蝗醇提物(AEDM)和饿蚂蝗总黄酮(TFDM)体外对HBV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CCK-8法观察AEDM和TFDM对HepG2.2.15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分析AEDM和TFDM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结果:AEDM和TFDM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分别为621.83μg/mL和310.91μg/mL,对细胞的毒性均较小。AEDM对HBsAg和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9.60μg/mL和168.59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3.46和3.69;TFDM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56.25μg/mL和39.70μg/mL,TI分别为5.53和7.83。结论:饿蚂蝗总黄酮在体外具有抗HBV抗原的作用;饿蚂蝗体外抗HBV的作用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第二章饿蚂蝗总黄酮体外抑制HBV DNA和cccDNA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HepG2.2.15细胞HBVDNA复制及HBV cccDN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HepG2.2.15分为空白对照组、拉米夫定组(100μg/mL)、不同浓度 TFDM 组(1 00μg/mL、50μg/mL、25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每2天换液一次,在6天时,收集上清液及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外HBV DNA以及细胞内HBV cccDNA的拷贝数。结果:TFDM各剂量组能明显抑制细胞内、外HBV DNA的含量(P<0.01)以及细胞内HBV cccDNA的水平(P<0.05或P<0.01),且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TFDM能够明显抑制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水平,对HBV cccDNA也具有抑制作用。第三章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方法:采用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感染1日龄广西麻鸭。感染7d后采用PCR法筛选出DHBV DNA强阳性鸭,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3TC 阳性对照组(50mg/kg)、TFDM高、中、低剂量组(300、150、75mg/kg),每组1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经PCR筛选出的未造模DHBV阴性鸭)10只。各组从造模后第14d开始给药,每天灌胃给药1次,持续给药14d。每组动物分别于给药前0天(T0)、给药后7天(T7)、给药后14天(T14)、停药后3天(P3)自颈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DHBVDNA、DHBsAg和DHBeAg的水平、转氨酶(ALT,AST)的活性以及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含量变化。结果:TFDM能够降低T14和P3时鸭血清DHBV DNA载量以及DHBsAg、DHBeAg含量,停药后未见病毒反弹;降低T7、T14、P3时血清ALT和AST含量;升高T14时血清IL-2和IFN-γ水平。结论:TFDM具有抗鸭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DHBV病毒复制、保肝降酶、调节免疫功能有关。第四章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小鼠免疫肝损伤的作用研究实验一饿蚂蝗总黄酮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肝损伤的影响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联苯双酯组(200mg/kg)、TFDM 高、中、低剂量组(800、400、200mg/kg),各组预防性灌胃给药10 d。第10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 A)20 mg/kg诱导免疫性肝损伤,8 h后测定小鼠肝、脾、胸腺指数(mg/g),检测小鼠肝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活性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比率,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Y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4)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TFDM能明显降低肝、脾指数,增大胸腺指数,显着降低小鼠肝匀浆中ALT、AST、MDA、NO含量和升高SOD活性,显着提高外周血CD4+、CD8+比率,降低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水平。结论:TFDM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调整T细胞亚群的活性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实验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评价TFDM的安全性,测定最大给药量。方法:SPF级小鼠20只随机分成2组:空白对照组和TFDM组。TFDM组以最大浓度和最大体积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量蒸馏水。给药后连续14天观察动物的行为、外观、体重、进食、排泄等情况,以及主要脏器的大体改变及死亡情况。计算小鼠经口的最大给药量。结果:小鼠灌胃给药后,其饮食、活动、精神状态等体征均无异常变化,未见毒性反应及死亡发生。给药后小鼠体重增长正常。TFDM小鼠经口的最大给药量为12.5g/kg,相当于饿蚂蝗原生药578.0g/(kg·d),是临床人用量(成人60kg体重,日用量30g药材)的1157倍。结论:TFDM经口给药的毒性很低。第五章饿蚂蝗总黄酮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TFDM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TFDM抑制HBV在细胞内复制的可能机制。方法:HepG2.2.15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TFDM组(100μg/mL、50μg/mL、25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每2天换液一次,第6天收集细胞。选取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部分抗病毒蛋白如: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1(STAT1)、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2(STAT2)、2’,5’-寡腺苷酸合成酶1(OAS1)、RAN依赖蛋白激酶(PKR)和粘病毒抗性蛋白A(MxA)。采用RT-PCR法检测TFDM作用后细胞内STAT1、STAT2、OAS1、PKR和MxA转录产物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1、STAT2、OAS1、PKR和Mx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FDM可以明显上调细胞内STAT2、PKR和MxA的mRNA水平(P<0.05),明显增强PKR和MxA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TFDM可以诱导HepG2.2.15细胞内JAK-STAT信号通路中PKR和MxA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提示此通路可能是TFDM抑制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机制之一。

洪果[9](2015)在《抗肝炎药双环醇的合成新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抗肝炎药双环醇具有较好的保肝和抑制病毒的双重作用,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它的传统合成工艺主要有:以联苯双酯为原料,经水解、酸酐化、还原、开环和甲基化反应得到双环醇,收率为58%;以联苯双酯的中间体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为原料,分别经水解或还原,两种产物之间进行酯化,分子内偶联,最后醇解,得到双环醇,收率为23.8%;前者原料贵,纯度低,后者收率太低,需要进行工艺革新。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并研究了新的合成路线,即以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先进行还原反应,还原产物与原料再发生偶联环化反应得到环内酯,经进一步水解开环、甲基化等反应得到双环醇,总收率为49.3%。新合成工艺具有收率高、纯度好、反应步骤少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经过优化实验,得出各步反应的较优反应条件:(1)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与还原剂KBH4进行还原反应得到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醇:投料比为反应原料:KBH4:助剂CaCl2为1:1.2:0.7,聚乙二醇(PEG)-400为相转移催化剂,乙醇为溶剂,在50℃反应4.0h,产物收率为96.2%,含量为98.6%。采用KBH4-CaCl2为还原体系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反应活性,增加反应收率;同时乙醇作为溶剂易回收,可节约生产成本。(2)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和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醇进行偶联环化反应得到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2’-环内酯联苯:酯醇投料比为1:1.1,2.0当量铜粉为催化剂,DMF为溶剂,在155℃反应4.0h,产物收率为55.1%,含量为96.7%。(3)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2’-环内酯联苯进行水解反应得到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羟甲基-2’-羧酸联苯:在5%的KOH水溶液下,100℃反应4 h;酸化时采用50%硫酸在室温下酸化1.5h,酸化pH接近3.0左右,产物收率为96.6%,含量为99.2%。(4)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羟甲基-2’-羧酸联苯进行甲基化反应得到双环醇:以NaOH为缚酸剂,(CH3)2SO4为甲基化试剂,丙酮为溶剂,55℃反应4 h,收率达96.2%,含量为98.7%。

谢雯,李燕[10](2014)在《双环醇片临床应用专家建议》文中指出双环醇片(Bicyclol,商品名:百赛诺)是我国首个上市的具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肝脏炎症1.1类化学新药。于2001年11月在中国上市。双环醇片已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2]、《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3],被列为抗炎保肝治疗药物。上市10余年来,双环醇片积累了用于多种病因

二、抗肝炎新药双环醇对刀豆蛋白A(Con A)引起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肝炎新药双环醇对刀豆蛋白A(Con A)引起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结局指标
        1.2.5 排除指标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双环醇对酒精性肝病患者ALT的影响
        2.4.2 双环醇对酒精性肝病患者AST的影响
        2.4.3 双环醇对酒精性肝病患者ALP的影响
        2.4.4 双环醇对酒精性肝病患者GGT的影响
        2.4.5 双环醇对酒精性肝病患者MDA的影响
        2.4.6 双环醇对酒精性肝病患者GST-Px的影响
        2.4.7 双环醇对酒精性肝病患者的总有效率
        2.4.8 发表偏倚分析
        2.4.9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2)甘草酸二铵改善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模型的给药与制备
    2.2 小鼠处理
    2.3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Western blot)
    2.4 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2.5 免疫组织化学
    2.6 药物与转氨酶异常大鼠血清共孵育实验
        2.6.1 收集大鼠AST、ALT水平异常的血清
        2.6.2 药物与大鼠血清共孵育[4]
    2.7 血清转氨酶活性检测
    2.8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甘草酸二铵对肝损伤小鼠的体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3.2 甘草酸二铵对肝损伤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甘草酸二铵体外对血清中的AST、ALT水平的影响
    3.4 甘草酸二铵对肝损伤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甘草酸二铵对肝损伤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4 讨论

(3)双环醇调控自噬及抗氧化应激参与保护肝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动物来源及种类
        1.2 实验细胞
        1.3 药品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
        2.1.1 C57BL/6小鼠CCl_4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2.1.2 C57BL/6小鼠血清ALT测定
        2.1.3 C57BL/6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2.1.4 C57BL/6小鼠肝组织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检测(WesternBlot)
        2.1.5 C57BL/6小鼠肝组织RT-PCR检测
        2.1.6 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
        2.2 CCl_4对HepG2细胞损伤后自噬水平的影响
        2.2.1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
        2.2.2 HepG2细胞的铺板及CCl_4处理
        2.2.3 细胞转染GFP-LC3质粒
        2.3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双环醇有利于肝损伤后肝脏外观形态的恢复
    2.双环醇使肝损伤的小鼠血清ALT下降
    3.双环醇促进CCl_4致小鼠肝损伤的病理恢复
    4.双环醇使小鼠肝组织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上调
    5.双环醇在转录水平上调小鼠肝内抗氧化应激分子
    6.透射电镜下发现双环醇使小鼠肝细胞内自噬体数量增加
    7.双环醇在细胞水平上调自噬相关蛋白
    8.细胞转染GFP-LC3质粒表明双环醇对自噬流的上调
讨论
    1.双环醇对肝细胞自噬的影响
    2.CCl_4肝损伤的机制与氧化应激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双环醇保肝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血人参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血人参急性毒性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血人参对正常小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血人参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血人参对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五部分 血人参对D-Gal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草药治疗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一、甘草酸二铵对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二、抗血小板类药物干预肿瘤微环境中血小板miRNA的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甘草酸二铵对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不同剂量Con 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2.1 摘要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实验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草酸二按对Con A所致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3.1 摘要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实验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草酸二铵的代谢产物对血清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4.1 摘要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实验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库分析甘草酸二铵防治肝损伤的分子机制
        5.1 摘要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分析结果
        5.5 实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甘草酸二铵防治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作用机制探讨
        6.1 摘要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4 实验结果
        6.5 实验结论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抗血小板类药物干预肿瘤微环境中血小板miRNA的作用机制初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数据分析血小板生成和活性相关调控基因表达情况及与结肠癌患者生存期关系
        2.1 摘要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实验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提取与鉴定
        3.1 摘要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实验结论
        3.6 本章小结
    下一步研究计划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藏药渣驯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渣驯及其代用品对小鼠实验性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1 渣驯及其代用品对刀豆蛋白A(Con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实验结果
        1.1.4 小结
        1.2 渣驯及其代用品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2.3 实验结果
        1.2.4 小结
        1.3 渣驯及其代用品对四氯化碳(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3.1 实验材料
        1.3.2 实验方法
        1.3.3 实验结果
        1.3.4 小结
    第二部分 渣驯正丁醇部位对小鼠实验性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1 渣驯正丁醇部位对刀豆蛋白A(Con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小结
        2.2 渣驯正丁醇部位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小结
        2.3 渣驯正丁醇部位对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小结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睡莲花总黄酮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NCTF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2.2 NCTF对小鼠化学性及免疫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
        2.3 NCTF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HBV活性确认
    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饿蚂蝗体外抑制HBV的活性部位确认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饿蚂蝗总黄酮体外抑制HBV DNA和cccDNA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所致小鼠免疫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免疫肝损伤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中草药及其提取物抑制HBV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抗肝炎药双环醇的合成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肝炎的分类
    1.3 抗肝炎药的市场概况
    1.4 抗肝炎药物的分类
        1.4.1 核苷类药物
        1.4.2 细胞因子类抗病毒药物
        1.4.3 保肝降酶药
        1.4.4 联苯双酯类药物
    1.5 双环醇的药效学研究
        1.5.1 双环醇用于抗肝炎病毒
        1.5.2 双环醇保护肝脏的作用
        1.5.3 双环醇保护线粒体的作用
        1.5.4 双环醇抗肝纤维化作用
        1.5.5 双环醇的其他作用
    1.6 双环醇的合成方法
        1.6.1 不对称联苯芳香化合物的偶联方法
        1.6.1.1 Ullmann偶联反应
        1.6.1.2 Suzuki偶联反应
        1.6.1.3 Negishi偶联反应
        1.6.1.4 借助“辅助桥”进行偶联反应
        1.6.2 联苯双酯(α-DDB)的合成方法
        1.6.2.1 先环合后溴化制α-DDB
        1.6.2.2 先溴化后环合制α-DDB
        1.6.2.3 用DBDMH作溴化剂
        1.6.3 将联苯双酯还原成双环醇的方法
        1.6.3.1 环内酸酐还原-水解-甲基化法
        1.6.3.2 环内酸酐还原-醇解法
        1.6.3.3 酯基辅助桥法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2-溴-3,4-次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甲醇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2 反应原理
        2.1.3 实验步骤
        2.1.4 产物鉴定
    2.2 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2.1 还原剂种类的选择
        2.2.2 还原剂用量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2.2.3 溶剂种类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2.2.4 相转移催化剂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2.2.5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2’-环内酯联苯的合成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2 反应原理
        3.1.3 实验步骤
        3.1.4 产物鉴定
    3.2 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2.1 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3.2.2 溶剂种类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3.2.3 原料配比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羟甲基-2’-羧酸联苯的合成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1.2 反应原理
        4.1.3 实验步骤
        4.1.4 产物鉴定
    4.2 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2.1 碱的种类对水解反应的的影响
        4.2.2 碱的浓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4.2.3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4.2.4 酸化时间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4.2.5 酸化pH值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双环醇的合成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1.2 反应原理
        5.1.3 实验步骤
        5.1.4 产物鉴定
    5.2 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2.1 甲基化试剂的选择
        5.2.2 原料配比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5.2.3 缚酸剂种类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5.2.4 缚酸剂用量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5.2.5 溶剂种类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5.2.6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甲基化反应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10)双环醇片临床应用专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药理作用特点
二、临床适用人群和剂量
三、临床应用建议
    (一) 双环醇片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1. 慢性乙型肝炎 (CHB) :
        2. 双环醇片的量效关系:
        3. 慢性丙型肝炎 (CHC) :
    (二) 双环醇片治疗脂肪性肝病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 酒精性肝病:
    (三) 双环醇片防治药物性肝损伤
        1.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
        2. 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四) 双环醇片治疗其他肝病
四、安全性及特殊人群
五、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六、研究与展望

四、抗肝炎新药双环醇对刀豆蛋白A(Con A)引起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病的Meta分析[J]. 李佑昶. 中国处方药, 2019(09)
  • [2]甘草酸二铵改善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作用研究[J]. 仲金秋,曹玉珠,徐宏江,吴媛媛,张婷婷,李晓曼,陈文星,王爱云,陆茵.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8(12)
  • [3]双环醇调控自噬及抗氧化应激参与保护肝损伤的机制研究[D]. 吕后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4]血人参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杨宇莎. 贵州医科大学, 2018(08)
  • [5]一、甘草酸二铵对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二、抗血小板类药物干预肿瘤微环境中血小板miRNA的作用机制初探[D]. 仲金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6]藏药渣驯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叶翠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睡莲花总黄酮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D]. 张石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0)
  • [8]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舒凌.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8)
  • [9]抗肝炎药双环醇的合成新工艺研究[D]. 洪果.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1)
  • [10]双环醇片临床应用专家建议[J]. 谢雯,李燕.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4(06)

标签:;  ;  ;  ;  ;  

抗肝炎新药双环醇对伴刀豆球蛋白A(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