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趋势

浅谈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趋势

一、试述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的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陈媛华[2](2020)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实现的价值逻辑、条件与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现,有助于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效率的整体优化,有助于为高校人事决策工作提供科学化的依据,从而契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为高校人事档案从录入到存档管理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得以实现,主要有赖于人员、硬件设备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制约、激励、考评和服务机制予以保障。

陈媛华[3](2020)在《高校实施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然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国内外学者们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季文硕,周丽霞[4](2020)在《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档案领域大数据研究综述(2012-2019)》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意义]分析当前我国档案大数据研究现状,探讨未来我国档案大数据研究趋势。[方法 /过程]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和CiteSpaceⅢ可视化分析软件,选择中国知网中我国档案大数据研究的文献作为统计和分析对象,从文献的数量年度分布情况、引文分布状态、期刊分布环境、作者分布状况、机构分布趋势和研究热点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结果 /结论 ]我国档案大数据研究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各学者及研究机构之间开展合作较少,研究主题较为集中,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较少,实践领域的研究依然是未来我国档案大数据研究的重点。

周美玲[5](2019)在《浅析高校“互联网+”人事档案共享平台的建设》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结合新形势下人事档案数字化的要求,在明确高校"互联网+"人事档案共享平台为主体的前提下,从平台运作流程的设计、平台实现功能等方面提出构建人事档案共享平台的设想,力求改善高校人事档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

平伟[6](2019)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传承中积淀的精髓,是高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是高校文化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的有力代言人。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生产要素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管理方式与管理效率,以信息化技术作为载体与支撑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可复制的宝贵信息资源,相比于管理学的其他领域,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崭新课题,其不仅涉及到档案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许多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都变迁频繁,面临着校史追溯复杂,早期档案资源散失等尴尬境遇;随着1999年国家政策的实施——高等院校扩招,不少高校相继开拓新校园,亦或是立足老校园就地扩建、改造,不少历史文化悠久、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的老校园、老建筑,正逐渐失去其继续传承与发展的土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越来越多地遭遇管理体制缺位、信息化建设缺少等方面的桎梏。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基于高校档案馆藏、高校文物、历史建筑等信息资源研究之上,适时完善“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概念,并明晰其外延与内涵。首先,追本溯源,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史,探讨国内外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与实践演进过程,从中找寻与之关联的保护思想与行动之鉴;其次,将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对象一分为三: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不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无形高校教育遗产资源,进而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与特征、体系分类及资源评选原则;再次,论述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原则,制定不同载体遗产资源信息化规范,以挖掘资源、即时拍摄、口述访谈、宣传征集、补充采集五条主线为一体开展遗产资源采集工作,对其资源进行编目,以期达到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研究。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笔者以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应用案例,针对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的采集、鉴定、整理等全过程模型展开论述,验证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构建的可操作性,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院士档案资源采集实例为现实依据,为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参照作用;进而提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模型,期望实现实体与信息传承和保护的有机统一;依照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特性,倡导政府、高校等相关保护主体实施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应用技术。

万圆[7](2017)在《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文中提出美国精英高校对生源的选拔,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唯有获得完整、深入地认识,才能取其精华。本研究以“录取决策机制”为切入点,基于对美国精英高校选拔生源时使用的考量因素、审阅方式以及质量控制手段的考察,分析其录取决策的目标及达成方式,进而构建驱动录取决策行为的多重逻辑作用模型。通过以美国三所精英公立大学、两所精英私立大学、两所精英文理学院为案例,运用质性取向下的多个案比较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基于对39位招办人员、13位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和大量的相关文本,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发现、结论和建议:首先,美国精英高校均遵循目标导向、服务自身利益和使命的原则来选拔生源。一方面,美国精英高校的共同招生目标为以公正、透明的方式,塑造一届卓越且多样化的新生。另一方面,录取决策的铁律为服务高校利益和使命:高校利益包括达到注册目标、满足财政需求、提高声望、增加选拔性、促进种族多样化、保持校园体育实力等等,但各校录取决策服务的利益诉求和优先项不尽相同;录取决策实践受到高校承担的培养公民和公民领导者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办学使命的驱动。其次,为了达成各项招生目标,案例高校在录取决策中都采用了基于多个标准的综合评价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整体性审阅,并通过质量检查技术、组建专业审阅团队、投入大量资源、接受教师和董事会监督等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在综合评价上,各校通过查看学业表现、个人成就和个人背景三个维度下的多个具体因素,基于三个标准——在大学取得成功的潜能、做出外在贡献的潜能以及从大学教育中获益的潜能,来判断申请者与高校的匹配程度。综合评价中的决策规则体现为:学业成就是几乎所有申请者参与录取竞争的必要条件,其中学业杰出者基本都会被录取;个人成就有助于区分属于中间群体的“不错的学生”;加号因素有助于学业表现和个人成就相似的中间群体和“合格的学生”赢得竞争,也可使得“不合格的学生”以降低学业标准的形式被录取。在整体性审阅上,各校均使用背景化审阅、个体化审阅和集体化审阅,保证录取决策的公平与效率:1)将每位申请者取得的成就置于高中教育背景和个人成长背景中审阅,考虑其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同时被置于申请者库中审阅,即各校将每位申请者与来自同一高中的申请者、与申请者库的平均表现以及与录取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而非脱离背景进行横向比较。2)个体化审阅将每位申请者视为“一个整体”和“一个个体”,没有阈值、没有公式、没有单一的决胜因素,是最高法院批准的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和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也是保证决策自由度、区分申请者和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3)集体化审阅的模式分为委员会模式和团队审阅模式,但产出一届新生的路径均始于单名读者对每份申请材料进行基于量化评级的分项评价或基于质性评语的整体评价,并经历至少两名读者的评价以及委员会讨论或高级AO的审阅,止于确定一届新生名单的招生季末审核,是一种高度依赖人为经验的协作式决策路径。第三,在不同类型精英高校的录取决策实践中,学术逻辑、文化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的影响同时存在,但每项逻辑发挥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1)学术逻辑和文化逻辑是导致各校在使用考量因素时存在相似性的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则是导致差异性的逻辑。2)学术逻辑和伦理逻辑的作用强度均在公、私立维度存在细微差别,并均在公立大学体现更为明显。文化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文理学院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其中在文理学院体现最为明显。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私立维度存在显着差别,其中市场逻辑在私立高校体现尤为明显,政治逻辑则在公立大学体现尤为明显。成本逻辑的作用强度不存在办学类型的差异。最后,美国经验为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提供的启思包括:拓宽卓越生源的定义,探索生源多样化的价值;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提升招生透明度;坚定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实践操作;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供环境支持。

彭忆[8](2019)在《大数据环境下双流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国各地智慧城市不断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深入渗透政府公共服务之中。对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而言,档案资源不仅仅是满足干部管理部门被动查阅、参考等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信息共享、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在新形势发展要求下,档案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运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推进传统档案数字化建设,建立档案数字资源体系,促进信息化与档案管理各环节业务工作高度融合,满足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工作需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工作效率,成为了当前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工作重要内容。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以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档案工作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本文通过多种方法,对国内外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探讨了大数据理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理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大数据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同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调研了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阐述了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包括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利用方式、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最后,对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剖析,从信息化角度出发,探索了双流区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库房管理方式落后、纸质档案数字化不足、档案真实性无法保证、档案数据共享困难、档案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不够、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少,针对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最后提出了作者的解决思路。针对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先进的档案管理学科理论,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包括完成档案数据数字化、电子化;建立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云存储平台,建立档案数据池;建设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物联网;优化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与保密,实现档案数据管理安全可靠。运用先进的管理学理论,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结合地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实际,积极探索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对于促进干部人事档案科学管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玲玲[9](2016)在《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文中提出数字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为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课题,推进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以管理、服务、决策为核心,推进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

叶青青[10](2016)在《关于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研究 ——以福州市大学城F、S两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档案是党和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与高校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息息相关。高校档案利用工作是承接高校档案内外联系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高校档案价值能否实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提升高校档案利用工作水平,充分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发挥高校档案的作用,必须对高校档案利用工作展开充分的研究。首先,从几种较常利用的高校档案入手,论述其在日常科研、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研究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必要性。其次,以福州市大学城的F、S大学为例,通过调研、访问、总结和分析,全面比较二者的档案馆工作状况,重点突出两所高校在档案利用工作中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归档利用制度、宣传工作、经费投入、工作人员和档案信息利用的不对称等方面分析了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笔者建议高校档案馆(室)应加强档案工作队伍建设,强调工作人员的“专兼并举”;在“坐等服务”的基础上探索积极主动的服务方式;全面收集高校档案,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校档案资源;将档案利用的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利用工作水平。综合以上措施,多管齐下,促进高校档案资源的利用,充分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价值。

二、试述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的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述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的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实现的价值逻辑、条件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实现的价值逻辑
    (一)有助于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高校人事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更为便捷地服务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三)有助于全面获取相关人事信息,更为精准地服务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事业需要
二、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实现的条件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实现的人才要求
    (二)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实现的硬件保障
    (三)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政策支持
三、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实现的机制
    (一)制约机制
    (二)激励机制
    (三)考评机制
    (四)服务机制

(3)高校实施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然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基本要求
    1.1 高校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实践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基本要求,重点突出高校人事档案的“动态服务”功能
    1.2 高校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实践顺应了大数据时代的基本要求,特别强化了高校人事档案的“多样化服务”特点
    1.3 高校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实践顺应了大数据时代的基本要求,高度关注高校人事档案的“系统性服务”需求
2 契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事业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2.1 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契合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2.2 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全面优化了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效率,符合高校人事档案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2.3 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全面革新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规则制度,吻合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发展方向
3 充分发挥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与功能
    3.1 实施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有助于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高校人事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 实施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更为便捷地服务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3.3 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有助于全面获取相关人事信息,从而更为精准地服务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事业需要

(4)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档案领域大数据研究综述(2012-2019)(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的来源与研究的方法
    1.1 数据的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国内档案大数据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2.1 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2.2 文献被引分析
    2.3 期刊分布情况
    2.4 作者分析
        2.4.1 高产作者分析
        2.4.2 合作者分析
    2.5 科研实力情况分析
        2.5.1 机构科研实力分析
        2.5.2 科研机构合作情况分布
    2.6 研究热点问题分析
3 典型文献观点分析
    3.1 理论层面
    3.2 实践层面
4 结语

(5)浅析高校“互联网+”人事档案共享平台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人事档案提出背景
二、高校“互联网+”人事档案共享模式构建
    1. 明确模式中的主体
    2.“互联网+”人事档案共享平台规划设计
    3. 人事档案共享平台实现功能
    4. 建立安全保护机制
三、结语

(6)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演进脉络
    2.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及文化遗产形成简述
    2.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认知与实践演变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理论概述
    3.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研究对象
    3.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体系分类
    3.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及特征
    3.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评选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
    4.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原则
    4.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制
    4.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
    4.4 本章小结
5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规范
    5.1 文化遗产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5.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原则
    5.3 不同载体类型数字化工作规范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与整理编目
    6.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途径
    6.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与编目
    6.3 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采集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建设实例——以高校名人档案为例
    7.1 高校名人档案制度建设
    7.2 高校名人档案建档标准
    7.3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采集
    7.4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鉴定
    7.5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整理
    7.6 本章小结
8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模块设计
    8.2 相关技术实施方案
    8.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4 本章小结
9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9.1 健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法律规范
    9.2 积极引入国外文化遗产登录制度
    9.3 引导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9.4 提升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宣传水平
    9.5 本章小结
10 结语
    10.1 论文总结
    10.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三节 研究背景
        一、美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信念与院校文化
        二、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的演变历程
        三、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过程的隐秘性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一、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的理论学派
        二、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实践的研究
        三、我国相关研究
        四、概念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可靠性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限制
第二章 考量因素(一):学业表现因素
    第一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学业严格度
        一、课程难度
        二、课程门数
    第二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课程成绩与年级排名
        一、课程成绩
        二、年级排名
        三、作为整体的高中学业记录
    第三节 考试分数之不可或缺
        一、决策规则
        二、不可或缺的原因
    第四节 考试分数之可免试入学改革
        一、改革历程
        二、改革原因之考试价值审思
        三、改革原因之服务高校利益
        四、改革争议与回应
    第五节 写作和推荐信
        一、写作
        二、推荐信
第三章 考量因素(二):个人成就因素
    第一节 面试
        一、面试不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二、面试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第二节 课外活动与才能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UNC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改革
    第三节 个人品质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甄别途径
第四章 考量因素(三):个人背景因素
    第一节 种族
        一、考虑原因
        二、不考虑原因
    第二节 社经地位
        一、支付能力
        二、“第一代大学生”
    第三节 家庭联结
        一、校友联结
        二、其他关系联结
    第四节 地理位置
        一、居住地
        二、本州居民
    第五节 其他因素
        一、注册兴趣
        二、就读高中
        三、性别与宗教信仰
第五章 整体性审阅(一):背景化审阅
    第一节 整体性审阅的要素
    第二节 背景化审阅的维度与实施
        一、背景化审阅的内涵与维度
        二、了解背景的途径
        三、申请者库审阅
    第三节 实行背景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识别大学成功潜能
        三、决策最优化的需要
第六章 整体性审阅(二):个体化审阅
    第一节 个体化审阅的内涵与特征
        一、个体化审阅的内涵
        二、个体化审阅的特征
    第二节 个体化审阅的实施
        一、UCSD的操作方式
        二、UNC的操作方式
    第三节 实行个体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个体化审阅是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
        二、个体化审阅是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
        三、个体化审阅是保证决策自由度的更好方式
        四、个体化审阅是区分申请者的有效方式
        五、个体化审阅是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
第七章 整体性审阅(三):集体化审阅
    第一节 集体化审阅的模式
        一、委员会模式
        二、团队审阅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集体化审阅的路径
        一、分项评价与整体评价
        二、招生季末审核
    第三节 录取决策的艺术性
第八章 录取决策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开展质量控制的原因
        一、保证信度
        二、保证效度
    第二节 质量检查技术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验证申请材料真伪
    第三节 专业的审阅团队
        一、专业团队的构成
        二、读者培训
    第四节 大量的审阅投入
        一、时间投入
        二、人力投入
        三、财力投入
    第五节 教师和董事会的监督
        一、教师监督的形式
        二、教师监督的原因
        三、董事会的监督
第九章 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录取决策的目标与铁律
        二、招生目标的达成方式
    第二节 研究结论:多重逻辑作用模型
        一、各项逻辑的内涵与体现
        二、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三、多重逻辑作用模型存在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美国精英高校入学机会的挑战及应对
        二、美国经验对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的启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 约访邮件(隐去)
    附录4 PITZER COLLEGE ACADEMIC RATING SCALE-2014(隐去)
    附录5 USC INTERVIEW SHEET-2015(隐去)
    附录6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RATING SHEET-2015(隐去)
    附录7 GUILFORD COLLEGE APPLICATION RUBRIC-2015(隐去)
    附录8 GUILFORD COLLEGE WRITING RUBRIC-2015(隐去)
致谢

(8)大数据环境下双流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干部人事档案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梳理
    2.1 概念界定
        2.1.1 大数据概念
        2.1.2 干部人事档案概念
        2.1.3 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概念
    2.2 理论梳理
        2.2.1 大数据理论
        2.2.2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理论
        2.2.3 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理论
        2.2.4 大数据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双流区政府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3.1 基本概况
        3.1.1 双流区概况
        3.1.2 双流区档案管理局
    3.2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3.2.1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3.2.2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3.2.3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利用
        3.2.4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3.3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3.3.1 档案库房管理方式落后,亟需转变管理模式
        3.3.2 纸质档案电子化不足,亟需加快数字化进程
        3.3.3 档案真实性无法保证,亟需完善鉴别程序
        3.3.4 档案数据共享困难,亟需打通“信息孤岛”
        3.3.5 档案数据安全性与保密性不够,亟需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3.3.6 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少,亟需提高数据利用价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4.1 建立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4.1.1 完成档案数字化、电子化,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石
        4.1.2 建立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云存储平台
        4.1.3 建成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物联网系统
        4.1.4 优化完善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4.2 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4.2.1 在线查阅
        4.2.2 档案查询
        4.2.3 档案更新
        4.2.4 库房及档案管理
        4.2.5 分析、决策和预测
        4.2.6 精准价值
    4.3 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共享
        4.3.1 确定干部人事档案数据信息共享的范围和权限
        4.3.2 实现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数据信息共享
    4.4 提高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数据的真实性、标准化和安全与保密性
        4.4.1 保证档案数据真实性
        4.4.2 完成档案数据标准化
        4.4.3 加强档案数据安全与保密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档案局相关政策标准的支持和引导下,全国各地档案数字化工作蓬勃发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制度和方法日渐完整和成熟。
    (二)在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政策背景下,全国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和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构建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的现代大学。
    (三)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已经具备先进的技术支撑,各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化设备的不断研制开发,为人事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生成、保管、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创造了良好的专业技术条件。
    (四)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和利用模式在信息化洪流中逐渐显露出其不足之处。
二、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实现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提高了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三)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有利于人才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四)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安全保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
    (二)高校领导要加强重视程度。
    (三)加强纸质档案的规范化整理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五)加强安全保密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10)关于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研究 ——以福州市大学城F、S两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档案利用工作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高校档案的主要种类和利用价值
    第三节 加强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必要性
第三章 F、S两所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个案的选取和调查设计
    第二节 F、S两所高校档案工作的现状
    第三节 F、S两所高校档案利用工作中的问题
    第四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关于改善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高校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第二节 强化高校档案主动服务意识
    第三节 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校档案资源
    第四节 提升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水平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试述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的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实现的价值逻辑、条件与机制[J]. 陈媛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7)
  • [3]高校实施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然性分析[J]. 陈媛华.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09)
  • [4]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档案领域大数据研究综述(2012-2019)[J]. 季文硕,周丽霞. 山西档案, 2020(04)
  • [5]浅析高校“互联网+”人事档案共享平台的建设[J]. 周美玲. 兰台内外, 2019(20)
  • [6]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D]. 平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D]. 万圆. 厦门大学, 2017(02)
  • [8]大数据环境下双流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 彭忆.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 高玲玲. 城建档案, 2016(09)
  • [10]关于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研究 ——以福州市大学城F、S两所高校为例[D]. 叶青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浅谈高校人事档案数字化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