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启蒙训练研究

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启蒙训练研究

一、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启蒙训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蓝丽雅[1](2021)在《四川省级短跨跳项目后备人才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短跑、跨栏和跳跃项目都是以快速力量也就是爆发力为核心素质,以位移速度决定运动成绩的项群。在四川以及我国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一直以来呈现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从选材开始就确定专项的单项训练(后面简称单项训练);另一类是暂不确定专项的多项训练(后面简称多项训练)。两种类型的训练都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批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分析方法,梳理了两种类型(单项训练与多项训练)的概念、基本概况和成因;从两种类型教练员的训练理念、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运动负荷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训练阶段确实客观存在单项训练和多项训练两种类型。虽然目前开展单项训练的比例要显着高于多项训练,但总体上看,基础训练阶段进行多项训练更有利于运动员的长远可持续发展。2.两种类型教练员选材的依据和方法大致相同,主要靠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家族遗传、基本技术技能等结合经验进行综合选材。尽管如此,但多项训练类型的二次选材定项过程更为合理,其选材准确性也优于一次选材确定专项的单项训练类型。3.多项训练其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和手段相较于单项训练来说都更为丰富,多样化的身体和技术训练使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跑跨跳技术、技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4.在基础训练阶段,两种类型年训练次数、周次、课时都超过了青少年田径训练大纲的要求,且训练负荷强度单项训练类型要大于多项训练类型;两类年度训练比赛周期都多以双周期为主,多项训练类型运动员跨类兼项比赛的比例显着高于单项训练类型。

郭阳阳[2](2020)在《球性训练对8-10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篮球、足球球性训练为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存在滞后现象,中国儿童也不例外,久坐时间的增加、身体活动不足、肥胖难题递增等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现象,在国内城市和农村清晰可见。在对比国外儿童物控技能发展时,美国儿童更是显着高于中国儿童物控技能水平,体育强国一定程度上也是强国表现,国内只有中国女排能够与世界强队掰掰手腕,中国男篮、中国男足在世界杯上的惨痛表现,更是对中国体育提出了挑战。研究者发现,在儿童时期对基本运动技能进行有效长期干预,能够为未来运动打下坚实基础。发展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是强民之策,提升儿童物控技能更是眼下之急。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想要探讨球性训练对8-10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影响;探究与常规体适能活动课相比,球性训练对位移技能、物控技能、基本运动技能总分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基本运动技能干预类为文献进行评述,从干预类型、干预模式、干预结果进行综合概括,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采集意见,设计出球性训练内容。在前期进行基本情况(身高、体重、1min跳绳、坐位体前屈、50m跑)和TGMD-2、CAMSA测评,对随机对照分组的篮球实验组、足球实验组组、对照组测试得来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前测数据无显着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只要在活动课基本部分有不同内容,篮球实验组上篮球球性训练内容,足球实验组上足球球性训练内容,对照组上常规体适能活动课程。从2019年7月1日-2019年8月30日进行实验干预,8周,每周三次,每次30min进行球性训练,通过摄像机对测评全程记录,将所得数据汇总表格进行分类,SPSS24进行梳理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内水平前后比较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干预前后测评各项目增加百分比进行柱形图和表格表示,结合干预内容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1)干预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基本情况和基本运动技能测评,P>0.05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同质性。(2)篮球实验组基本部分采用篮球球性训练,足球实验组基本部分采用足球球性训练,对照组基本部分采用常规活动课。8周干预训练后,再次进行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实验组在位移技能、物控技能、基本运动技能上与对照组出现显着差异,实验组好于对照组。干预后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出现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在位移技能、物控技能、完成时间、时间得分、基本运动技能总分提高幅度上,显着高于对照组。(3)干预前后实验组、对照组对内基本运动技能对比发现,位移技能、物控技能、完成时间、时间得分、基本运动技能总分都出现显着变化P<0.05,干预后好于干预前。研究结论:(1)球性训练8周干预后,位移技能上实验组对比对照组有显着差异。篮球实验组在跑、立定跳远、前跨跳提升显着,足球实验组在单脚跳、前滑步、侧滑步提升显着;球性训练干预对位移技能提升显着,对照组位移技能没有显着变化。(2)球性训练8周干预后,物控技能上实验组对比对照组有显着差异,篮球实验组在原地拍球、双手接球、上手投球提升显着,足球实验组在踢球、击固定球、地滚球提升显着;球性训练对物控技能提升显着,对照组物控技能没有明显变化。篮球球性训练对物控技能提升更为显着。(3)足球球性训练对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总分提升更加明显,对照组常规体适能课程提升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总分无明显变化。(4)实验组在CAMSA测评时间得分较对照组有显着变化,反映出球性训练后的儿童灵敏性提高。

席蕊[3](2020)在《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制订并印发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表示体育人才资源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要积极推进人才强体的战略实施。《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提出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多元化后备人才发展格局,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提高体育后备的综合素质。竞技体操是我国在国际体育舞台的夺金优势项目,但体操项目的发展却受到参与人口不足、后备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河南省作为传统的人口大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获得了世界体操冠军的荣誉战绩,在此批队员退役后河南体操便陷入了后备人才数量不足的困境。即便2010年河南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成立,做出了多项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截止目前河南体操在训人口仍仅有百余人。运动员梯级队伍结构不合理、教练员队伍的执教活力难以激发、学训矛盾突出、科学化训练水平不足等问题都影响着体操后备培养工作的进展。因此应根据河南省社会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探索适合本省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法,提升体操人才储备数量及培养质量,推动河南省体操项目进一步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河南省体操训练基地、郑州市体操中心和平顶山市中心体校的竞技体操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针对运动员不同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采用了合理的调查方法,从后备运动员、教练员队伍、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培养保障等方面对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培养环节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由运动员方面来看:当前河南省竞技体操运动员的整体数量较少,各梯级队伍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输送路径缺乏内部竞争压力,且出现全省男女体操运动员人数比例失衡状况;二、三线训练队伍的运动员流动性较大;进行走训的队员学习效果良好,但以三集中形式管理的借读队员的成绩普遍难以达到学校要求。2.由教练员方面来看:河南省竞技体操教练员的总数偏少,且由外省引进人才数目较少;全省体操执教队伍以老带新情况较好,但各级训练单位存在教练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并具有良性发展趋势;教练员以初、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晋升被编制数量所限制;培训次数较少,组织形式单一,普遍存在多方面知识及实践方法需求。3.由训练方面来看:地市级三线队伍的训练时长不足,队员的参训时间难以固定;各训练单位的训练计划制定结合大纲情况不理想,且地市级训练点的训练计划完成度不足;与往年相比家长送来参训的队员人数增多,体操的社会群众基础差但被城市家庭接受的程度出现一定的提升。4.由赛事和成绩方面来看:幼儿体操比赛发展情况较好,逐渐发展为河南省体操项目选材的主要来源渠道,但赛事建设仍存在“断档”情况;近十年来,成年组女子获奖人次较男子更稳定,青年组女子获奖人次起伏较大,女子团体成绩自2016年至今发展较好,成年组男子团体未获取过名次;河南省男子体操运动员的跳马和吊环两项成绩较为稳定,但男子成年组在单杠、自由体操和双杠出现了明显弱势,女子运动员的跳马和自由体操两项成绩较突出,且其他各项目的发展都较为均衡。5.由发展保障方面来看:河南省竞技体操各训练单位的条件及设施基本可满足运动员训练需求,但三线队伍的训练场地设施和后备保障不够完善;选材渠道较少,选材的质量和准确性缺乏相关设备及条件的保障;针对教练员的奖惩规定不明确;体操相关发展政策的制定、传达及落实缺乏联贯性。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河南省相关政府部门下达文件政策保障体操进校园,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训及赛事的承办;(2)河南省应加强引进外省优秀教练员工作,并制定教练员奖惩等可行性政策,合理分配资源,科学协调运动员的学、训和生活;(3)教练员树立正确执教观念和训练目标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加强优质运动员的引进工作;(4)鼓励相关社会机构承担体操宣传推广工作,以开展体操运动俱乐部的方式扩充参与人口基数。

谢斌[4](2020)在《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文中研究指明科学选材是运动训练的开端,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延长运动寿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初级选材是在经过一系列的启蒙训练之后进行的选材层次,是进入正式训练的起点,同时也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新形势下武术套路的蓬勃发展,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武术套路运动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力求与奥运接轨、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武术套路属于技能类表现难美性的运动项群,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运动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项运动能力,才能达到高水准的竞技水平。本文将研究方向为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阶段,探究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内容及方法,确立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为各地市武术队和武校进行初级选材提供合理的方法,对培养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发展武术事业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本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专家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确定以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指标作为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的评价指标,并解决各评价指标之间的权重问题,初步完成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采用测量法将6-9岁360名小学生按照年龄、性别划分为6组进行测量,测量指标为功能性动作筛查的七个测试项目,分别为深蹲、过栏架步、前后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撑、扭转/旋转稳定性;对各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初级选材阶段儿童身体功能性做出初步评价分析;以统计学中的累进计分法对所得数据进行量化评价,对各组评价分数进行等级认定,完成选材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结论如下:(1)6-7岁男女组FMS总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女生总得分均值比男生高,除躯干稳定性俯撑男女生得分均值相等外,其他各项女生得分均值都比男生要高,说明该年龄段女生比男生身体功能性普遍要好;7-8岁男女组FMS总得分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女生总得分均值比男生高,且除躯干稳定性俯撑男生比女生得分均值高外,FMS得分均值女生高于男生,就总体来看,说明该年龄段女生比男生身体功能性要好;8-9岁男女组FMS总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女生总得分均值比男生高,并且FMS各项得分均值女生高于男生,说明该年龄段女生比男生的身体功能性要好。(2)男子组各年龄段FMS总得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未呈现出显着性差异,且得分均值排序为8-9岁>6-7岁>7-8岁,男子8-9岁身体功能性最佳,7-8岁最差;女子组各年龄段FMS总得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其中6-7岁与8-9岁、7-8岁与8-9岁这两组多重比较中出现显着性差异,得分均值排序为8-9岁>7-8岁>6-7岁,8-9岁最佳,6-7岁最差。(3)本研究确定的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公式为:X=[(A+D)*14.93+(E+G)*13.43+B*15.67+C*17.16+F*10.45]/3,其中X为评价得分,A为该生深蹲得分,B为该生过栏架步得分,以此类推。当X>x时(x为当累进分数为60分时运动员的评价分数),符合武术套路专项运动能力的初级选材要求,可作为发展对象进行下一步的筛选及培养。其中6-7岁男子运动员x值为69.22,7-8岁男子运动员x值为71.06,8-9岁男子运动员x值为75.06,6-7岁女子运动员x值为81.69,7-8岁女子运动员x值为81.67,8-9岁女子运动员x值为86.49。

李鑫[5](2020)在《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跨项选材”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项重大举措。面对我国奥运项目“夏强冬弱”和新兴项目开展落后的现实情况,要想达到“全面参赛、恶补短板”的备战目标,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跨项选材,以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能够参加世界大赛的运动员。但目前,我国的跨项选材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存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进行研究,以此丰富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相关内容。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逻辑梳理,对文中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的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其次对当前我国跨项选材实施情况特点予以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跨项或转项成才的运动员进行统计,分析跨项选材的多维特征。最后提出跨项选材对我国的实践启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是我国早期转项成才的本土理念融合国外的选材理念所形成的时代产物。2、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表现为双奥备战诉求、人才不足诉求、项目失衡诉求、成材率低诉求以及人才内在诉求。3、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施特点表现为:“东京奥运会”为主的夏奥项目以新兴极限项目牵头,橄榄球、皮划艇、赛艇、田径等项目依次推进,各项目实施阶段相对明确,具备激励保障措施,新兴项目报名人数呈现较大差异。“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冰雪项目设项覆盖面广,选材来源丰富,人才选拔多重筛选,选材指标较为详细,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实施效果颇见成效4、以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具有跨项或者转项经历运动员归类发现同项群之间跨项成功率明显高于异项群,多维特征表现为相似的身体形态特征、相似的个性心理特征、相似的运动素质特征以及相似的核心技能特征。5、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实践启示有客观应对跨项,正确认识跨项选材的竞技价值;转变培养理念,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项间移植,提倡运动员早期多项目训练;善用科技助力,提升跨项选材训练的科技含量;强化国际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增设跨项比赛,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完善激励保障,推动跨项选材合理有效的实施。

唐海峰[6](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司雪成[7](2019)在《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奥委会为了现代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为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奥运会,需吸纳新兴运动项目加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现代奥运会规模在可控之内,为保证奥运会规模不过于庞大,奥运会比赛项目加入了新兴项目,需删减掉社会大众参与度不高、观赏性较低的陈旧项目,田径运动渐渐脱离了在奥运会中的主体地位。为了田径运动在以后奥运会发展中不会被其他新兴的项目所代替,为了让更多的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田径运动,让田径运动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课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现代奥运会田径发展过程进行合理划分,把其过程分为发展探索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通过对不同阶段项目设置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探究,得出:(1)1896年1920年探索发展阶段,项目设置演变呈现不规则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此阶段只有男子田径项目的发展,且大多数是无规则项目,项目的删减随意性比较大,项目比赛也无特定的比赛规则,所以此阶段多为探索性发展;此阶段奥运会田径项目尚未对女子开放。(2)1924年1956年缓慢发展阶段,项目演变呈现规则化发展特征,在此阶段男子田径项目增减性较小,逐步趋于规则化,在此阶段前期男子跳跃、投掷、短跨类项目都已发展成为现在的规则化项目,中后期全部项目演变为规则化项目;女子田径项目也逐渐加入现代奥运会项目中,只是此阶段女子田径项目列入奥运会数量较少,仅有短距离和技术简单的跳跃、投掷类项目,因参考男子项目发展,仅有一项不规则项目。(3)1960年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项目设置演变呈现出项目数量处于一直增加特征,表现为主要是女子田径项目的增加,以男子项目类型和数量为标准,逐渐向男子田径项目的数量和模式靠拢,女子项目的增加主要是中长距离项目,男子在竞走类项目逐渐发展完善。(4)2000年至今完善阶段,项目设置演变呈现男女项目数量达到几乎平衡,项目类型一致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男女项目六大类项目全都涉及,男女项目数量仅差一项,50km竞走仍未对女子开放。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梳理分析发现,影响田径项目设置的因素有:国际奥委会项目遴选要求的改变,普及与推广度要求的提高;国际田联拥有众多的会员,国际田联对项目发展的能力与决心;社会大众对田径健身性、观赏性等多元需求。未来田径项目设置更加符合国际奥委对项目治理的要求;更利于田径商业化发展,促进各种赛事的举办,吸引各国田径精英积极参与田径赛事,加快商业化发展;利于田径项目的普及与推广,社会大众广泛的参与。田径项目未来设置对中国的影响:调动青少年积极参与田径课程中,改变田径课程越来越少人参与的现状;通过扩大田径的参与度,增加我国竞技田径后备力量,丰富我国后备人才的储备量;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加快实现体育强国的中国梦。

王秀强[8](2018)在《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大学体育文化传承自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受到西方大学体育发展模式和体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依附性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显着特点;但同时也受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体育文化又具有“内生性”特征。大学体育文化内在制约着大学体育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起源于“强国强种”、“富国强兵”的实用主义目的,在西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指引下,大学体育主动斩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致力于为社会服务的功利性目标。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大学体育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追根溯源,主要是关系到大学体育战略目标的大学体育理念的缺乏和大学体育文化自觉的缺失。因此,唤醒大学体育的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体育文化,成为大学体育发展的基础工程。本研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所国内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大学的体育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进行大学体育文化的要素分析,确立代表性体育人物及思想、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等五要素作为研究的横轴;其次对中国大学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分期研究,将中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历程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初期、“文革”、复苏、新发展时期等六个历史阶段,确立研究的纵轴。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以大学体育文化五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究各文化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背景、特征与发展规律;梳理出比较清晰的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概貌;并从百年大学体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历史经验和规律。在百年大学体育文化传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现状,运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首先进行了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之后进行了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包括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家和体育家的体育思想传承是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主线。大师的体育思想一直伴随着强国强种的民族思想,而且一直伴随中西方体育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纵观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健身强国,以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一主题。2.中国大学体育制度深受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大学体育制度设计;回顾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朝末期的借鉴摸索、民国时期的深入发展、建国初期的苏联模式、“文革”时期的破坏停滞、新时期的学习欧美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大学体育制度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路径,即政府层面主导,大学负责具体实施。3.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内涵上经历了“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的发展历程;形式上表现了“课外—课内—课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价值功能上体现了“生物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的认识提升;发展上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且表现出钟摆式演变特征。4.大学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场馆设施等物质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制度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保障;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动力之源。大学体育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层面所包含的体育文化要素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学体育文化系统。5.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历经清末的发端、民国的发展、新中国的新生、“文革”时期的挫折、改革开放的重生、新时期的发展与繁荣六个发展时期。百年大学体育思想也经历了由机体活动能力发展观到身体、心理发展观,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发展观,最后转变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体育文化发展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到如今,体育人文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核心理念。6.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在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基础上,从战略的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提出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从大学体育文化各层面切入,明晰目标定位,健全决策机制,最大化发挥体育学科育人优势,跨学科合作、培养少而精的体育专业人才、凝练科研方向。7.总结百年大学体育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供从国家到大学各层面的体育文化发展以借鉴。人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代表性体育人物的思想是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大学也因此成为整个中国体育教育的思想高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民族复兴”的主题,大学体育人应有引领中国体育思想的主动性意识,传承发展,注重战略,以助力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刘欣[9](2017)在《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立足当今学校体育,特别是职业学校体育边缘化较为严重的情况,在生态学理论视角下运用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含职业学校)的变革与发展,试图阐述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演变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揭示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为当今学校体育(含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缘起、意义、现状、设计及创新点。第二五章分析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演变。第六章是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反思。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得出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近代的职业学校体育与普通学校、师范学校体育一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第二,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是一个生态系统,结构要素由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制度、学校体育实践构成。学校体育思想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历史背景下产生,引领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制度是体育思想的反映,学校体育实践是最终呈现的结果。这个系统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产生涨落,无法调节时系统便发生质变而演化,学校体育的发展就会进入新的阶段。第三,依据上述规律,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可以分为孕育期(1840-1903年)、发轫期(1904-1911年)、成长期(1912-1921年)、繁荣期(1922-1937年)四个阶段。纵观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环境变化是条件,思想观念变革是动力,制度改进是抓手,实践尝试是落实和总结经验,为进一步的改革奠定基础。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表现为循环往复地螺旋式上升。第四,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外部特征表现为教育发展与外部社会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生态环境产生互动,相互影响。内在规律表现为对体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国人对体育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思想的演进折射出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五,无论在职业学校还是其他类型的学校中,体育与德育、智育一样,都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学校体育应该兼顾体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杨雁盛[10](2015)在《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专项竞技能力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撑竿跳高需要运动员借助撑竿完成跳跃,是一个要求运动员体能与技能协调发展的快速力量性运动项目,不仅反映了体能类项目的特征,而且反映出了技能类项目的本质属性,并对运动员的运动智能、临场应变及心理素质有较高要求。目前我国男子撑竿跳高选手在身体条件和速度力量等素质指标方面并不逊于世界高水平选手,但在专项成绩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田径项目管理中心正式将男子撑竿跳高确定为中国田径队里约奥运周期备战的重点项目之一。认清我国男子撑竿跳高项目的优势与不足,在比赛中扬长避短,在选材和训练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提高我国男子撑竿跳高项目的专项竞技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对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和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这一课题提供科学的依据。杨雁盛于2013年2月8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国际田联室内田径赛男子撑竿跳高比赛中跳出5.80米,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全国男子撑竿跳高室内纪录,代表着中国男子撑竿跳高专项竞技能力的较高水平。法国选手雷诺·拉维莱涅曾夺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2014年2月15日在乌克兰顿涅茨克举办的撑竿跳高全明星赛上以6.16米的成绩打破了由布勃卡保持了20年零51周的室内男子撑竿跳高世界纪录,体现了现役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世界先进水平。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方面对杨雁盛与法国选手雷诺·拉维莱涅在国际大赛中所展现出来的专项竞技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在专项竞技能力上的差异及其成因,可以为中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撑竿跳高项目的专项竞技能力是集纳了体能、技能、智能与心理要素的有机整体,直接决定着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差距。2、撑竿的使用是撑竿跳高有别于其他项目的标志,撑竿跳高专项竞技能力的发展,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利用人体的运动能力和撑竿的特性,使人体的运动方式与撑竿的运动过程相协调,从而提高人-竿系统的运动效果。3、在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专项竞技能力各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启蒙训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启蒙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级短跨跳项目后备人才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基础训练阶段对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1.2 短跨跳项目具有显着的共性且在四川呈现两种不同的基础训练类型
        1.1.3 短跨跳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关乎四川优势项目的长远保持和发展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2.3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短跨跳项目
        2.1.2 基础训练阶段的界定及两种训练类型的划分
    2.2 关于田径项目基础训练阶段的研究
    2.3 关于青少年基础训练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2.4 关于短跑、跨栏、跳跃项目训练的相关研究
    2.5 国内外关于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研究
    2.6 国内外关于田径运动员早期选材定项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观察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概况与特点
        4.1.1 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概况
        4.1.2 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特点
        4.1.2.1 单项训练的特点
        4.1.2.2 多项训练的特点
    4.2 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成因
        4.2.1 教练员在运动员时期所从事的运动项目
        4.2.2 教练员从教后的学习意识与理论认知水平
    4.3 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阶段两种类型的比较
        4.3.1 两种类型教练训练理念的比较
        4.3.1.1 两类教练对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知和态度
        4.3.1.2 两类教练对短跨跳项目规律及其相互关联的认识
        4.3.2 两种类型基础训练阶段选材的比较
        4.3.2.1 两种类型教练员选材依据的比较
        4.3.2.2 两种类型基础训练阶段选材训练过程比较
        4.3.3 两种类型基础训练阶段训练内容比较
        4.3.3.1 技术训练内容比较
        4.3.3.2 身体素质训练内容比较
        4.3.3.3 两种类型基础训练阶段训练内容结构比例
        4.3.4 两种类型基础训练阶段负荷比较
        4.3.4.1 两种类型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年度训练量的比较
        4.3.4.2 两种类型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参赛情况比较
        4.3.4.3 两种类型运动员参加比赛的项目比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2)球性训练对8-10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篮球、足球球性训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球性训练
        2.1.2 基本运动技能
        2.1.3 动作发展
    2.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
        2.2.1 关于球性训练的研究
        2.2.2 关于基本运动技能的研究
        2.2.3 关于基本运动技能干预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录像观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访谈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球性训练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分析
    4.2 球性训练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运动技能对比分析
        4.2.1 干预前篮球实验组与对照组位移技能对比分析
        4.2.2 干预前篮球实验组与对照组物控技能对比分析
        4.2.3 干预前篮球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运动技能总分对比分析
        4.2.4 干预前足球实验组与对照组位移技能对比分析
        4.2.5 干预前足球实验组与对照组物控技能对比分析
        4.2.6 干预前足球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运动技能总分对比分析
    4.3 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运动技能对比分析
        4.3.1 干预后篮球实验组与对照组位移技能对比分析
        4.3.2 干预后篮球实验组与对照组物控技能对比分析
        4.3.3 干预后篮球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运动技能总分对比分析
        4.3.4 干预后足球实验组与对照组位移技能对比分析
        4.3.5 干预后足球实验组与对照组物控技能对比分析
        4.3.6 干预后足球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运动技能总分对比分析
    4.4 球性训练干预前后基本运动技能对比
        4.4.1 篮球实验组干预前后基本运动技能对比
        4.4.2 足球实验组干预前后基本运动技能对比
        4.4.3 对照组干预前后基本运动技能对比
        4.4.4 球性训练干预前后不同测评工具上均值增加百分比
5 分析与讨论
    5.1 球性训练干预后对基本运动技能总分的影响
    5.2 球性训练干预后对物控技能的影响
    5.3 球性训练干预后对位移技能的影响
    5.4 球性训练干预后对TGMD-2 测评和CAMSA测评的思考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3)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求
        1.1.2 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状况
        1.1.3 河南省竞技体操发展状况及困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
        2.1.2 后备人才培养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关于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竞技体操教练员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竞技体操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竞技体操训练的相关研究
        2.2.5 关于竞技体操竞赛体系的相关研究
        2.2.6 关于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相关研究
        2.2.7 关于河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2.2.8 关于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历程
        4.1.1 蓬勃发展时期(1978-1997年)
        4.1.2 艰难低谷时期(1997-2010年)
        4.1.3 复苏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
    4.2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4.2.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基本情况
        4.2.2 河南省竞技体操教练员队伍现状
        4.2.3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过程
        4.2.4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效果
        4.2.5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保障
    4.3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
        4.3.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3.2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运动员调查问卷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D 教练员访谈提纲
    附录E 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F 运动员(12岁以下)访谈提纲
    附录G 运动员(12岁以下)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科学选材的相关研究
        1.1.1 关于科学选材的概念
        1.1.2 关于各类运动项目科学选材的相关研究
        1.1.3 关于武术套路选材的相关研究
        1.1.4 关于初级选材的相关研究
        1.1.5 关于各项运动初级选材的相关研究
        1.1.6 关于武术套路运动初级选材的相关研究
    1.2 关于运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1.2.1 关于运动能力和运动素质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专项运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武术套路专项运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1.2.4 关于专项运动能力预测的相关研究
    1.3 关于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1.3.1 关于体能训练的概述
        1.3.2 关于各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1.4 关于功能性训练的相关研究
        1.4.1 关于功能性训练的概述
        1.4.2 关于功能性训练与各运动项目的相关研究
        1.4.3 关于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1.5 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相关研究
        1.5.1 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概述
        1.5.2 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应用的相关研究
        1.5.3 关于武术套路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预测和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相关性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测量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套路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的确立
        3.1.2 评价指标的权重
        3.1.3 评价模型的初步构建
    3.2 相同年龄段男、女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3.2.1 6 -7 岁男、女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3.2.2 7 -8 岁男、女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3.2.3 8 -9 岁男、女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3.3 相同性别各年龄段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3.3.1 男子组各年龄段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3.3.2 女子组各年龄段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3.4 男、女组各年龄段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4.1 6 -7 岁男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4.2 7 -8 岁男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4.3 8 -9 岁男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4.4 6 -7 岁女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4.5 7 -8 岁女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4.6 8 -9 岁女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5 男、女组各年龄段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验证
    3.6 研究不足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舶来品”的跨项选材及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
        1.1.2 跨项选材引起竞技体育界的“热潮”,众说纷纭
        1.1.3 满足多元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客观窘况呼吁跨项选材
        1.1.4 探寻多维特征:跨项选材培养运动员成功的关键要素
        1.1.5 深思实践启示:创新和丰富我国运动员培养理论体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项群训练理论
        1.3.2 运动技能迁移理论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1.4.2 关于运动技能迁移的相关研究
        1.4.3 关于运动员转项训练的相关研究
        1.4.4 关于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
        1.4.5 研究综述小结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理论诠释:“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概念的提出
        3.1.1 跨项选材的理念缘起
        3.1.1.1 转项成才—我国跨项选材可参考的本土理念初探
        3.1.1.2 天赋转移—我国跨项选材可融合的国外理念拓展
        3.1.2 跨项选材的内涵界定
    3.2 多元诉求: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施的深层原因
        3.2.1 双奥备战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应对现实挑战的重要举措
        3.2.2 人才不足诉求:我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可选择资源匮乏
        3.2.3 项目失衡诉求: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非均衡问题突显
        3.2.4 成才率低诉求:我国竞技体育早期定向选材局限性较大
        3.2.5 人才内在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利用效益最大化
    3.3 实施现状: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项目的开展情况
        3.2.1 以“东京奥运会”为主的夏奥项目
        3.2.1.1 新兴极限项目为主,部分项目依次推进
        3.2.1.2 实施阶段相对明确,设置激励保障措施
        3.2.1.3 新兴项目报名及集训人数呈现一定差异
        3.2.2 以“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冰雪项目
        3.2.2.1 项目设置覆盖面广,选材来源相对丰富
        3.2.2.2 选拔经过多轮筛选,选材标准较为详细
        3.2.2.3 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实施效果颇见成效
    3.4 多维特征: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才案例的实践探索
        3.4.1 竞技能力归类: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材运动员的项群流动
        3.4.1.1 体能主导类向体能主导类
        3.4.1.2 体能主导类向技能主导类
        3.4.1.3 技能主导类向技能主导类
        3.4.1.4 技能主导类向体能主导类
        3.4.2 多维特征分析: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才运动员的集中表现
        3.4.2.1 相似身体形态—运动员具备跨项选材的外在特征
        3.4.2.2 相似个性心理—运动员具备跨项选材的内在特征
        3.4.2.3 相似运动素质—体能类项目跨项选材的核心特征
        3.4.2.4 相似核心技能—技能类项目跨项选材的移植特征
    3.5 实践启示: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培养的理性认知
        3.5.1 客观应对跨项,正确认识跨项选材的竞技价值
        3.5.2 转变培养理念,建立“多样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3.5.3 注重项间移植,提倡运动员早期多项目的训练
        3.5.4 善用科技助力,提升跨项选材训练的科技含量
        3.5.5 强化国际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
        3.5.6 增设跨项比赛,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
        3.5.7 完善激励保障,推动跨项选材合理有效的实施
4 研究结论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历史研究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访谈法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4.1 伴生诠释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关于奥运会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奥运会的研究
        1.3.3 国内关于中国田径发展的研究
        1.3.4 国内关于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的研究
        1.3.5 评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思路
2.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概况
    2.1 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的构成及价值意义
    2.2 现代奥运会项目布局与田径项目的地位
    2.3 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状况(以2020 年东京奥运会为标准)
3.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发展历程
    3.1 发展探索阶段(1896~1920 年)
    3.2 缓慢发展阶段(1920~1956 年)
    3.3 快速发展阶段(1956~2000)
    3.4 完善阶段(2000 至今)
4.影响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因素分析
    4.1 现代奥运会发展的总体状况
    4.2 国际奥委会遴选项目标准的变化
    4.3 国际田联发展田径项目的能力与决心
    4.4 社会大众对田径项目的多元需求
5.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趋势前瞻
    5.1 国际奥委会项目的遴选评估标准
    5.2 项目设置符合国际奥委会的项目治理要求
    5.3 田径项目设置更适于大型赛事举办
    5.4 项目设置适合社会大众与青少年参与
    5.5 项目设置适合赛事商业化发展
    5.6 项目设置适合田径的传播
6.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趋势对中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影响
    6.1 对中国田径竞技水平的影响
    6.2 对中国田径普及推广的影响
    6.3 对中国青少年田径教学的影响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历史发展规律
        7.1.2 田径项目发展影响因素
        7.1.3 未来田径发展趋势
        7.1.4 未来田径发展趋势对中国影响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大学体育文化概述
        1.3.2 战略与战略管理
        1.3.3 研究相关理论视角
    1.4 研究对象、分期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分期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说明
        1.6.1 时间范围
        1.6.2 空间范围
        1.6.3 研究指标
第2章 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2.1.1 “武”的演变历程
        2.1.2 儒、道、释的体育精神
    2.2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
        2.2.1 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示范与推动
        2.2.2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
    2.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
        2.3.1 清朝末期: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端
        2.3.2 民国时期:中西体育的冲突与融合
        2.3.3 新中国初期:毛主席题词和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2.3.4 “文革”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挫折与教训
        2.3.5 复苏时期:扬州会议重新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2.3.6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3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承
    3.1 体育人物及思想的整体研究思路
    3.2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萌芽
        3.2.1 维新派体育思想
        3.2.2 “新政”时期体育思想
        3.2.3 军国民体育思想
    3.3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发展
        3.3.1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发展的背景
        3.3.2 大学校长体育思想
        3.3.3 体育家群体体育思想
    3.4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转向
        3.4.1 对资产阶级体育观的批判
        3.4.2 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4.3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3.5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复苏
        3.5.1 体质教育思想的局限
        3.5.2 学校体育思想的争鸣
    3.6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繁荣
        3.6.1 “健康第一”思想
        3.6.2 “终身体育”思想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的传承
    4.1 大学体育制度的发端
        4.1.1 大学体育制度发端的背景
        4.1.2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1.3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1.4 区域体育组织的初现
    4.2 大学体育制度的定型
        4.2.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2.2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2.3 学校体育制度的今昔对比
        4.2.4 校际体育组织
    4.3 大学体育制度的转型
        4.3.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3.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4 大学体育制度的复兴
        4.4.1 政府关于大学体育制度建设
        4.4.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行为文化的传承
    5.1 大学体育教学的传承
        5.1.1 大学体育课程的开端
        5.1.2 专业体育教育的开端
        5.1.3 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
        5.1.4 体育教学改革成为潮流
        5.1.5 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5.1.6 小结
    5.2 大学体育活动和竞赛的传承
        5.2.1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开端
        5.2.2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发展
        5.2.3 新中国初期的课外活动和竞赛
        5.2.4 大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合法化
        5.2.5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要素的互动
        5.2.6 小结
第6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传承
    6.1 体育场地设施的初步建设
    6.2 室内体育场馆建设的勃兴
    6.3 体育场馆设施的蓬勃发展
        6.3.1 体育场馆建设特点
        6.3.2 存在的问题
        6.3.3 体育场馆设施的前景
    6.4 体育场馆建设的文化性特征
        6.4.1 大型室内综合场馆成为主流
        6.4.2 新世纪体育场馆特征与趋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研究
    7.1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系统要素
        7.1.1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构建
        7.1.2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主体要素
        7.1.3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客体要素
        7.1.4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中介要素
    7.2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
        7.2.1 指导思想
        7.2.2 发展现状
        7.2.3 战略目标
        7.2.4 战略重点
        7.2.5 战略路径
    7.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
        7.3.1 健全大学体育战略决策机制
        7.3.2 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7.3.3 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7.3.4 百年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7.3.5 百年大学体育学科能力建设
        7.3.6 体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互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9)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体育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校体育尤其是职业院校体育现状堪忧
        三、职业学校体育与普通学校体育的统一性
        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二、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制度的研究
        四、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实践的研究
        五、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制度、实践关系的研究
        六、关于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
        七、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起止时间与阶段划分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
        一、尝试构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整体性框架
        二、尝试提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分期的生态学依据
        三、尝试突破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方法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孕育期(1840—1903年)
    第一节 中国的近代化转型是学校体育活动出现的历史契机
    第二节 新式学堂的诞生是学校体育活动出现的基础条件
        一、教会学校:西方文化输入的重要场所
        二、洋务学堂:中国最早职业学校的建立
        三、普通新学堂:近代学校教育初露端倪
    第三节 中国近代军事体育的发展是学校体育活动出现的滥觞源头
    第四节 孕育中的中国近代学校体育
        一、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启蒙
        二、洋务学堂的体育活动呈现军事化与专业化特点
        三、普通新学堂的体育活动是对西方体育的有益尝试
        四、“壬寅学制”为学校体育的诞生奠定基石
    第五节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孕育期的历史价值
        一、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二、推动了中国学校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三、奠定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基础
        四、培养了中国近代体育人才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轫期(1904-1911年)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维新思潮
        一、清末“新政”带来兴学热潮
        二、维新思潮的文化启蒙
    第二节 国家危机呼唤强民救国的学校体育思想
        一、维新派大力倡导强民强国体育思想
        二、军国民体育思想受到推崇
    第三节 强民救国体育思想催生了学校体育制度
        一、“癸卯学制”的体育制度带有军事烙印
        二、学校体育制度的补充
    第四节 “癸卯”体育制度为学校体育实践提供了保障
        一、以兵操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普遍开设
        二、课外体育活动竞相开展
        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应运而生
    第五节 女学体育思想和实践促成女学体育制度的出台
        一、进步思想促使体育进入女子学校
        二、《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对女子学校体育的认可
        三、女学体育教师职业培训的肇始
    第六节 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及存在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
        二、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成长期(1912—1921年)
    第一节 民国建立与教育变革
    第二节 国家图强仍需体育救国思想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依旧盛行
        二、国粹主义体育思想引发关注
    第三节 军国民体育思想支配下学校体育制度的沿革
        一、“壬子癸丑”体育制度是军国民体育思想的产物
        二、学校体育制度的强化
    第四节 制度规定下学校体育实践的发展
        一、西方体育占据主流
        二、传统体育跻身学校
        三、女子学校体育继续推进
        四、体育教师职业培训有所发展
    第五节 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及存在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
        二、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繁荣期(1922—1937年)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为学校体育繁荣营造新环境
        一、社会发展需要教育的变革
        二、教育的发展为学校体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节 学校体育思想的嬗变
        一、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的传播
        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引入
        三、“土洋”体育之争推动学校体育的二元建构
    第三节 欧美体育思想导致学校体育制度的改革
        一、“壬戌学制”体育制度的革新
        二、学校体育制度的调整
    第四节 “壬戌学制”体育制度带来学校体育实践的变化
        一、学校体育繁荣发展
        二、女子学校体育的进步
        三、体育教师职业培训的步伐加快
    第五节 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及存在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价值
        二、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与政治的互动
        二、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与经济的互动
        三、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与教育的互动
    第二节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走向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走向
        二、学校体育制度的走向
        三、学校体育实践的走向
    第三节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文化自觉推动学校体育
        二、体育思想紧随时代主题
        三、对学校体育的认知逐步深化
        四、“土洋”体育争论中前行
        五、重西方项目,轻本土体育
        六、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
    第四节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一、树立开放理念
        二、珍视传统体育
        三、创新教学模式
        四、重视课外活动
        五、构建体育文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事纪
附录B: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教材目录(部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专项竞技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撑竿跳高专项竞技能力相关理论
    2.1 竞技能力理论
        2.1.1 一般竞技能力理论
        2.1.2 专项竞技能力理论
    2.2 撑竿跳高项目专项竞技能力特征
    2.3 男子撑竿跳高项目专项竞技能力特征
        2.3.1 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体能特征
        2.3.2 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技术特征
        2.3.3 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战术特征
        2.3.4 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心理特征
        2.3.5 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智能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专项竞技能力之比较
    3.1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体能特征之比较
        3.1.1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身体形态之比较
        3.1.2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身体素质之比较
    3.2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技术特征之比较
        3.2.1 地面动作阶段
        3.2.2 空中动作阶段
    3.3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战术特征之比较
        3.3.1 事预则立
        3.3.2 随机应变
        3.3.3 以我为主
    3.4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心理特征之比较
        3.4.1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动机意志自信之比较
        3.4.2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注意、决断和临场应变之比较
    3.5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智能特征之比较
        3.5.1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对撑竿跳高竞技知识的掌握之比较
        3.5.2 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对撑竿跳高竞技知识的运用之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提升专项竞技能力的路径
    4.1 杨雁盛专项竞技能力有待改进的方向
    4.2 提升杨雁盛专项竞技能力的思路
    4.3 中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所须具备的专项竞技能力指标
    4.4 提升我国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路径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四、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启蒙训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级短跨跳项目后备人才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比较研究[D]. 蓝丽雅.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2]球性训练对8-10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篮球、足球球性训练为例[D]. 郭阳阳.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3]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 席蕊. 河南大学, 2020(02)
  • [4]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D]. 谢斌.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D]. 李鑫.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6]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现代奥运会田径项目设置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研究[D]. 司雪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D]. 王秀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研究[D]. 刘欣. 天津大学, 2017(01)
  • [10]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与雷诺·拉维莱涅专项竞技能力的比较研究[D]. 杨雁盛. 山东体育学院, 2015(04)

标签:;  ;  ;  ;  

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启蒙训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