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引黄济青工程现行水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郭姝姝,李昂[1](2020)在《山东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典型实践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是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山东省青岛市、德州市和寿光市为案例,研究了山东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区域综合水价改革、深化城镇供水价格改革的基本情况,凝练了典型经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持续深化水价改革、建立水价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供水成本补偿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推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提供参考。
乔舒悦[2](2020)在《农村供水工程两部制水价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我国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广,经多年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服务人口达9.2亿人,已经从大规模建设阶段走向建管并重和突出运行管理的新阶段,合理的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是保障工程正常运行和可持续的关键。两部制水价通过保证工程稳定回收部分成本,保障工程运行需要的同时,调节用水户的用水习惯,促进节约用水。有助于解决当前农村供水工程中工程供水规模利用率低、用水户浪费用水,水费收入难以维持工程运行需要的难题。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理论和方法,尚未形成明确的农村供水工程两部制水价测算方法,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也造成部分群众对两部制水价不理解不支持等情况。本文基于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现状调研,融合两部制水价理论和用水户可承受能力理论,建立了适合我国农村供水工程的两部制水价测算方法。形成主要成果如下:(1)明确农村供水工程两部制水价适用条件。调研农村供水工程分区、分类、不同管理模式下两部制水价应用情况,提出了农村供水工程适合实行两部制水价的量化适用条件:供水规模利用率小于60%的工程,或是服务行政村空心化率大于36%的工程。(2)提出农村供水工程两部制水价测算方法。梳理两部制水价涵义、构成、分类,在基本水费测算中引入ELES模型测算用水户可承受能力,提出基本水费、基本水价、基本水量等测算关键因素的确定方法,提出用水户可承受基本水费和不可承受基本水费两种情况下水价测算方法。(3)进行测算方法验证。以陕西省农村用水户为对象进行测算验证,得出当地用水户对水费基本承受能力为52.5元/人·年,当每人每年基本水费超过此值时,应以其作为上限进行基本水价和基本水量的测算,测算结果符合当前陕西农村供水实际。
唐晓曈[3](2019)在《青岛市供水成本变动规律及水价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供水是一个复杂性较高的网络系统,其成本项目的核算方式区别于核算主体和核算范围明确的企业成本核算,青岛市城市供水成本变动规律和水价制度研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水利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城市供水属于地方政府所主导的市政公共服务范围,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其公共服务属性导致供水成本边界模糊、供水企业中的合理成本难以识别很多关键的水量平衡数据、运行参数和水质状况等数据没有形成完整的统计体系,行业内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的技术系统和服务机制,更增加了对于供水成本正确核算的难度。本文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为基础,以青岛市为对象,以供水成本分析、测算、比价为重点,以促进水价制度完善为目标,以“成本项目分析→成本函数构成→成本变动规律→比价关系研究→完善价格制度”为主线,选取地表水、地下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再生水和海水淡化六种水源,结合水资源配置理论对各水源供水成本项目进行分析,构建了青岛市常规水源和非常规水源的供水成本函数。常规水源供水成本包含取水成本、水利工程中提水工程和输水工程的固定资产相关成本、供水企业阶段的原材料费、工资福利费、地表水提水工程、净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相关的固定资产折旧、大修理费和日常检验维护费、动力费和期间费。通过搜集城市定价监审报告,分析其中成本项目,拟合了再生水和海水淡化非常规水源的供水成本函数。构建效能价格比模型,对不同水源的效能进行分析,计算出非常规水源的效能价格比范围。最后论文就未来供水成本定价、水价改革及其政策支持体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建议。论文研究有助于完善区域供水系统成本测算理论,总结分析城市供水成本变动规律,进而为水价制度的完善提供决策依据。
赵敏[4](2017)在《寿光市区域非农业用水综合水价研究》文中提出寿光市资源性缺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寿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长期以来,寿光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下水超采、咸水入侵等水环境问题。据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寿光市水利局完成《寿光市水资源调查评价》(2014年8月),寿光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约1008km2(以地下水埋深6m为漏斗区临界值),约占整个淡水区面积的95%。近10多年来,寿光市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环境突出问题,投巨资建成11座弥河拦河闸坝工程、3座平原水库工程和润圣水务管道调水、晨鸣弥河供水工程、联盟弥河供水工程等一大批地表水利用工程。随着地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全市主要非农业用水将逐步由地下水向地表水转换,非农业用水结构将发生巨大调整。由于各种水源供水工程的建设和投资规模、供水能力不同,将形成多种供水方式、多种供水水价,且水价差异加大。这样就不可避免企业争用低价地下水、弥河水,不愿使用高价长江、黄河客水。如何实现全市公平公正用水,减少不同水源用水企业间的攀比,鼓励企业尽可能地使用地表水,尤其是使用长江、黄河外调客水,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好地下水资源,成为摆在全市面前的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地表水供水、用水、供水价格调查情况,统筹考虑当地地下水、地表水和外调长江水、黄河客水的供水工程建设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各供水工程成本与水价,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现场实地调查,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管理方法等,研究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形成区域非农业用水水价核算方案,建立起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和高效配置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体系,在同一区域内实现用水同质、同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寿光市全市范围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水资源需求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地表水供用水及价格情况调查、区域非农业用水综合水价计算方法等。
黄芳[5](2014)在《我国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地区间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跨地区调水成为客观需求。从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兴建并运行了几十项大型跨流域、跨地区调水工程,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四片贯通、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调水布局。随着跨地区调水工程的增多,同一受水区可能出现两个甚至多个调水工程同时供水的局面,构成一个多水源的水市场。建立和实施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跨地区多水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其中,定价问题更是关系到多水源调水系统运营的核·心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博弈分析、数理模型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本文对相关文献和经济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综述,找到研究的空白点,确定研究的方向。通过梳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相关理论,寻求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理论依据;其次,分析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的构成和特点,对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博弈研究,梳理各定价主体之间的关系,弄清各定价主体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探寻定价问题的实质,理清定价问题的脉络结构,总结出影响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四个因素;再次,根据影响定价的相关因素,从供需角度出发,基于受水区和调水企业收益最大化原则,构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分别分析了调水企业在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条件下不同的调水价格和收益情况,结合跨地区调水的实践情况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利用matlab软件绘图,对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基于天津市受水区对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的水价进行了测算,并将测算出的水价与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合理定价的对策和建议:推行准市场定价模式、加强对定价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水权交易体系、健全水资源定价的法律法规,保证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在实践层面得以顺利进行。本文的研究特点在于:首先,本文的选题来自实践调研和文献研究。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是实践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具有实践意义。从目前研究成果看,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几乎是研究的空白点,具有理论意义;其次,本文注重对定价机制的研究,运用博弈理论对调水系统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弄清各个利益主体在定价过程中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找出影响定价的因素,为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再次,本文的定价方法避免了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的缺陷,构建了基于受水区和调水企业收益最大化的定价模型,充分体现了水资源的商品属性,更准确地揭示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更加适应我国水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的要求;最后,本文从多水源供水角度,对天津市为受水区的引滦入津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水价进行测算,为引滦入津工程水价和南水北调工程水价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孙静[6](2013)在《胶东调水工程供水水价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胶东调水工程典型受水区提出了水价承受能力计算方法,在分析受水区工业及居民用水水价承受能力基础上,对胶东调水工程水价的承受能力进行分析,以期为调水工程的长效可持续运行提供支撑。
徐鹤[7](2013)在《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研究 ——以北京为例》文中指出为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国家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将长江水调入沿线多个缺水城市。由于大型调水工程的成本费用高于当地水源供水系统,若作为独立的水源为用户供水,过高的水价必然导致无人问津。由此,通过外调入水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将失去意义。对于依赖相应的配套工程将外调水汇入当地水源或供水管网与当地水混合,为终端用户供水,该模式下的合理水价必须合理制定。合理的水价既要保证调水工程成本费用的回收,对工程按照两部制水价计费,发挥水价在水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还要体现出水商品的公共服务性,满足基本的生活生产用水。针对多水源供水制定合理水价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水资源价值理论,对受水区多水源的综合水价制定原则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为各用水户的水价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以北京市为例,测算了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江水”入京后的各用水户的合理水价。论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以下成果:(1)采用全成本水价核算方法核算了当地水供水价格。结合水资源价值内涵和资源水价的制定方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分行业制定水资源费收取标准的要求,采用支付意愿法对居民生活的资源水价进行了核算,结果为2.59元/m3,采用简化的影子价格法对农业灌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用户的资源水价进行了核算,分别为0.75元/m3、3.57元/m3和6.47元/m3。对于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采用现行的水价标准(农业用水仅计入资源水价),得出各用水户的全成本水价分别为:5.33元/m3、0.75元/m3、6.31元/m3和9.21元/m3。(2)根据两部制水价制定原则和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北京市分摊费用和当地配套工程的费用分别进行了核算。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北京市分摊的年基本费用和计量费用分别为7.19亿元和34.04亿元,对应的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分别为0.68元/m3和3.22元/m3,对应的单一制水价为3.90元/m3。根据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投资情况,核算了配套工程的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分别为0.36元/m3和2.14元/m3。整体工程的基本水价为1.04元/m3,计量水价为5.36元/m3,对应的单一制水价为6.40元/m3。(3)以水资源价值为基础,提出了受水区各用水户的多水源综合水价制定原则与方法。考虑到农业灌溉用水对水价的承受能力较低,且多采用地下水用做灌溉,所以农业用水不参与外调入水的费用分摊,其水价以当地水源供水价格核算结果为制定依据。研究中,仅对居民生活、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多水源供水综合水价分析计算。各用水户的分摊费用采用分摊系数法确定。其中,分摊的成本费用包括当地水源供水的总资源费用和外调入水工程的基本费用与计量费用,分摊系数根据对用水户测算的资源价格与预测的需水量之积占三类用水户之和的比例确定。各用水户的分摊费用与需水量之比则为其单方水的资源价格。再计入当地供水系统的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作为综合供水的全成本水价。(4)分析了多水源混合供水的综合水价影响因素,认为综合供水的资源水价计算由预测方案、过程计算和结果分析三部分构成。从综合水价制定方法中可以看出,影响最终水价的因素主要为影响需水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影响可利用水量的降水频率、影响外调水费用的水资源费、职工薪金和贷款利率以及影响计量水费分摊的计量水量等。在预测方案中,制定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方案对综合水价进行测算。通过综合水价计算方法,对不同方案条件下的各用水户多水源综合供水的资源价格进行核算。最后,分析不同预测方案组合下所得到的水价测算结果对各用水户生产发展的影响、供水系统成本回收情况,尤其是对调水工程的成本费用的回收情况分析。在以北京市为算例的计算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设定正常发展与高速发展两种情景,设定一般用水定额与节水定额两种情景,组合为四种需水预测方案。结合当地可利用水资源量,预测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时的缺水量。再分别以设计调水量10.58亿m3和四种方案下缺水量频率较高的7.25亿m3作为计量水量,测算出的居民生活用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综合供水的全成本水价(以四种方案的平均价格计),分别为6.03元/m3、7.28元/m3、10.96元/m3和5.67元/m3、6.78元/m3、10.06元/m3。当采用7.25亿m3测算水价时,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一般用水定额情景下,水费收入不能完全偿还调水工程的计量费用,需要政府投入额外资金来弥补。(5)以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作为水价制定的约束条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结果,对各用水户的水价承受能力进行了测算。其中,考虑到供水的公平性和公共事业性,以享有最低保障金的用水群体作为居民生活用水水价承受能力的研究对象,确定用户的承受水价为8.59元/m3,高于所测算的综合全成本水价结果。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水价承受能力以水费支出占总产值的2.5%来确定,其结果远高于综合水价的测算结果。而农业灌溉水价以各种作物用水的可承受水价中最低的粮食种植为可承受水价能力,确定最终的灌溉水价0.33元/m3。
刘守勇[8](2012)在《胶东调水工程水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北方地区严重缺水,即使同一个流域的上、下游水资源量也很不均衡。这种水资源的不均衡造成了某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已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带来了严重威胁。跨流域调水工程是目前解决和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问题的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修建了20余座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大型调水工程是国家调配水资源,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供水价格问题是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决策和运行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跨流域调水工程具有规模大、投资多、输水距离长、供水地域广、环节多、运行管理机制复杂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跨流域调水水价核算的难度。必须结合调水工程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下研究供水价格形成机制,提出调水工程供水价格原则和计算方法,使调水工程在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实现工程自身的持续发展。本人结合工作实际,以胶东调水工程为例对水价核算进行研究。既是胶东调水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前的迫切需要,也将对我国其它大型调水工程运行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论述胶东调水供水工程水价组成分析与成本测算。对工程全线的渠道、桥梁、分水闸、泵站、人员等成本进行统计核算,按照供水工程水价核算的相关规定分类整理各类成本,并按设计水量进行沿程分摊。第三部分依据相关政策和规定,按照不同的基本水量、不同的利润水平设计多种两部制水价方案,并制定考虑引长江水成本的水价方案。第四部分结合供水风险分析,研究不同供水条件下,不同水价方案在用户承受能力和工程亏损方面的存在的风险,进行方案分析和对比。论述不同水价方案工程亏损风险分析。根据风险分析,提出建议水价方案,进行方案的灵敏度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
孟庆才[9](2011)在《青岛市各类水源全成本分析及供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我国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长江以北的沿海城市更为严重,淡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沿海城市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水资源紧缺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依赖外调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供水方式。青岛市更是如此,目前,南水北调、引黄济青、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都是弥补青岛市地表地下水不足的主要方式,但采用何种供水方式更为合理,更能符合需求者的承受能力及未来水资源需求量的变化,更能兼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客观要求,目前还没有定论。本文首先收集并分析了青岛市水资源的相关数据,在深入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海水淡化和中水回用等水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外部性理论和水资源配置理论对各水源供水全成本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各水源外部成本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测定。最后,结合青岛市发展现状,基于成本费用最小,对青岛市供水结构进行优化,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也为全国供水全成本分析和水源利用结构的优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陈娟[10](2008)在《青岛市七区需水量预测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文中指出青岛市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城市水资源十分短缺,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除了加大节水力度,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外,还要合理利用黄河水。本文对线性回归模型、灰色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分类模型和组合模型做了比较分析,根据搜集的青岛市用水量的相关因素资料,选择灰色模型和分类预测模型两种方法。在对青岛市当地水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和分类预测模型两种方法,对青岛市七区城市需水量进行预测和分析比较,提出青岛市城市水资源有效利用、合理配置的对策措施并对引黄济青需水量进行分析。青岛市七区现状(2005年)供水能力为81.42万吨/天。预测青岛市七区2010年需水量为130.8119万吨/天,2020年需水量为185.5645万吨/天。2010年青岛市七区实施节约用水、海水利用及中水利用等措施后缺水31.89万吨/天;2020年扣除开源节流水量后青岛市七区还缺水55.64万吨/天。根据青岛市七区用水量供需平衡分析,2010年,引黄济青需水量为61.89万吨/天,2020年为85.64万吨/天。从青岛市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看,从2005年起其水资源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供水水源已无开发的潜力,因此,今后青岛市当地水源的利用,主要应做好各种水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水资源优化利用。
二、浅谈引黄济青工程现行水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引黄济青工程现行水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典型实践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1.1 青岛市水价情况 |
1.2 德州市水价情况 |
1.3 寿光市综合水价改革情况 |
2 主要经验做法 |
2.1 完善农业用水计量,夯实水利工程基础 |
2.2 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完成初始水权分配 |
2.3 健全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有偿使用 |
3 存在的问题 |
3.1 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不规范、分摊不合理 |
3.2 水价调整机制不健全 |
3.3 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制约因素多、推进缓慢 |
4 对策建议 |
4.1 制定完善配套政策 |
4.2 持续深化水价改革 |
4.3 建立水价动态调整机制 |
4.4 推进供水成本补偿 |
(2)农村供水工程两部制水价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农村供水工程两部制水价应用现状与适用性条件分析 |
2.1 调研工程概况 |
2.2 调研工程总体水价及水费计收情况 |
2.3 两部制水价在农村供水工程中应用现状调研分析 |
2.4 农村供水工程实行两部制水价的适用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部制水价现行理论与方法分析 |
3.1 农村供水工程水价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 |
3.2 两部制水价现行理论与应用形式分析 |
3.3 适宜我国农村供水的两部制水价制定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供水工程两部制水价适宜测算方法研究 |
4.1 两部制水价测算公式 |
4.2 影响两部制水价测算方法的关键要素 |
4.3 测算总体思路 |
4.4 “用水户可承受基本水费”情况测算方法 |
4.5 “用水户不能承受基本水费”情况测算方法 |
4.6 用水量月际变化大时水费计收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部制水价在陕西省农村供水工程测算与验证 |
5.1 测算背景 |
5.2 “用水户可承受基本水费”测算方法验证 |
5.3 “用水户不能承受基本水费”测算方法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下步工作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青岛市供水成本变动规律及水价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城市供水成本影响因素及特点 |
2.2 城市水价的影响因素及构成 |
2.3 比价关系 |
3 城市供水成本项目分析与比较 |
3.1 城市供水成本总水平分析 |
3.2 城市供水取水成本分析 |
3.3 城市供水原材料成本 |
3.4 城市供水工资福利费 |
3.5 城市供水固定资产相关成本 |
3.6 城市供水动力费、期间费用及其他费用 |
4 青岛市常规水源供水成本构成及变动规律 |
4.1 常规水源供水成本项目函数 |
4.2 青岛市地表水源供水成本函数 |
4.3 青岛市地下水源供水成本函数 |
4.4 青岛市引黄水供水成本函数 |
4.5 青岛市南水北调水源供水成本函数 |
5 青岛市非常规水源供水成本变动规律 |
5.1 青岛市再生水成本变动规律 |
5.2 青岛市海水淡化成本变动规律 |
6 青岛市供水成本比较及比价关系分析 |
6.1 青岛市供水成本差异比较 |
6.2 地表水与地下水比价关系分析 |
6.3 再生水与自来水比价关系分析 |
6.4 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比价关系分析 |
7 水价制度完善与相关政策建议 |
7.1 加强供水定价成本监审 |
7.2 优化比价关系 |
7.3 完善再生水相关政策 |
7.4 出台相应的海水淡化价格政策和配套政策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寿光市区域非农业用水综合水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综合水价改革的背景 |
1.1.2 综合水价改革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2.1 国外综合水价研究 |
1.2.2 国内综合水价研究 |
1.3 研究方法、思路、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框架 |
1.3.4 本文创新点 |
2 水价改革的基本理论 |
2.1 区域综合水价概念界定 |
2.2 水价制定原则 |
2.3 水价影响因素 |
2.4 水价形成机制 |
2.5 水价计算方法 |
3 寿光市水资源现状、现行水价与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
3.1 寿光市水资源现状 |
3.1.1 寿光市水资源概况 |
3.1.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3.2 寿光市现行水价 |
3.2.1 需纳入综合水价核算的非农业取(供)水方式 |
3.2.2 每种供水方式价格分析 |
3.3 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
3.3.1 地表水开发利用不足 |
3.3.2 地下水超采严重 |
3.3.3 咸水入侵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
4 非农业取水调查、需水预测与配水方案研究 |
4.1 全市非农业取用水现状调查 |
4.1.1 地表水现状取用水情况 |
4.1.2 地下水取水情况调查 |
4.1.3 现状年非农业取用水量情况汇总 |
4.2 到2020 年全市非农业需水预测 |
4.2.1 非农业总需水量 |
4.2.2 可进行综合水价核算的需水量 |
4.3 非农业取(供)水配水方案研究 |
4.3.1 区域水资源配置原则 |
4.3.2 纳入综合水价实施范围各种水资源配置比例 |
4.3.3 水量配置方案 |
5 区域综合水价定价策略 |
5.1 区域综合水价计算策略 |
5.2 区域综合水价计算方法 |
5.3 综合水价核算 |
5.3.1 综合水价核算分类 |
5.3.2 确定综合水价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我国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1.4.1 构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博弈模型 |
1.4.2 构建了供需兼顾的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 |
1.4.3 从多水源供水角度对天津市跨地区调水水价进行测算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研究 |
2.1.2 水价相关问题研究 |
2.1.3 跨地区调水定价问题研究 |
2.1.4 多水源供水问题研究 |
2.1.5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水资源供求理论 |
2.2.2 准公共物品理论 |
2.2.3 价格规制理论 |
第3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博弈分析 |
3.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概述 |
3.1.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的构成 |
3.1.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系统的特点 |
3.2 调水区和受水区之间的博弈关系 |
3.2.1 模型基本假设 |
3.2.2 没有政府参与的调水区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
3.2.3 政府参与的调水区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
3.2.4 模型结果分析 |
3.3 调水企业和受水区之间的博弈关系 |
3.3.1 模型基本假设 |
3.3.2 完全信息下调水企业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
3.3.3 不完全信息下调水企业和受水区间的博弈分析 |
3.3.4 模型结果分析 |
3.4 调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 |
3.4.1 模型基本假设 |
3.4.2 博弈模型构建 |
3.4.3 模型结果分析 |
3.5 基于同一受水区的不同调水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 |
3.5.1 模型基本假设 |
3.5.2 博弈模型构建 |
3.5.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原则、影响因素和目标 |
4.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原则 |
4.1.1 成本与收益原则 |
4.1.2 市场与政府原则 |
4.1.3 公平与效率原则 |
4.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影响因素 |
4.2.1 供水方因素 |
4.2.2 需水方因素 |
4.2.3 政府因素 |
4.2.4 水权交易市场因素 |
4.3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目标 |
4.3.1 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
4.3.2 保证跨地区调水系统良性运营 |
4.3.3 促进节约用水 |
4.3.4 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 |
第5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及影响分析 |
5.1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构建原则与假设 |
5.1.1 定价模型构建原则 |
5.1.2 定价模型基本假设 |
5.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构建 |
5.2.1 模型构建 |
5.2.3 模型结果分析 |
5.3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的影响效应分析 |
5.3.1 定价模型对调水企业的影响 |
5.3.2 定价模型对受水区的影响 |
5.3.3 定价模型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
第6章 案例分析:天津市受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测算 |
6.1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基本情况 |
6.1.1 南水北调工程基本情况 |
6.1.2 引滦入津工程基本情况 |
6.2 天津市水资源供需情况分析 |
6.2.1 天津市水资源供需现状 |
6.2.2 天津市供水量预测 |
6.2.3 天津市需水量预测 |
6.3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单位供水成本 |
6.3.1 南水北调工程单位供水成本 |
6.3.2 引滦入津工程单位供水成本 |
6.4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测算 |
6.4.1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引滦入津工程的影响 |
6.4.2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计算 |
6.4.3 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水价分析 |
第7章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若干建议 |
7.1 推行准市场定价模式 |
7.1.1 政府定价模式的缺陷 |
7.1.2 市场定价模式的缺陷 |
7.1.3 准市场定价模式的涵义和构建 |
7.2 加强定价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
7.2.1 加强供水成本的核算 |
7.2.2 加强对需水方的调研 |
7.2.3 加强对调水工程问关系的管理 |
7.2.4 加强政府对定价的监督 |
7.3 完善水权交易体系 |
7.3.1 建立水权交易市场 |
7.3.2 完善水权交易制度 |
7.3.3 建立水权交易监管机构 |
7.3.4 设置水权交易组织机构 |
7.4 完善水资源定价的法律法规 |
7.4.1 我国现行水资源定价的法律法规 |
7.4.2 水资源定价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之处 |
7.4.3 完善水资源定价法律法规的基本思路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提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工程联合定价的必要性 |
8.1.2 通过博弈分析理清了定价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
8.1.3 通过博弈分析提出了影响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的四个因素 |
8.1.4 构建了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模型 |
8.1.5 测算了天津市受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的水价 |
8.2 研究不足 |
8.2.1 研究资料获取的局限性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 |
8.2.2 定价模型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少影响了研究的广度 |
8.3 研究展望 |
8.3.1 多因素影响下的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研究 |
8.3.2 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对于受水区终端水价的传导与影响 |
8.3.3 不同定价方式下的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胶东调水工程供水水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胶东调水工程概况 |
2 受水区现行水价调查 |
3 受水区水价承受能力分析计算依据 |
3.1 受水区工业水费支出比重取值标准分析 |
3.2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费支出比重取值分析 |
4 胶东调水工程水价可承受力分析计算 |
4.1 胶东调水工程受水区水价可承受力 |
4.2 胶东调水工程综合水价承受力 |
5 结语 |
(7)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研究 ——以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水价理论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外水价经验 |
1.3.3 大型调水工程水价制度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小结 |
第二章 水价制定的理论与方法 |
2.1 水价形成机理 |
2.1.1 水资源概念 |
2.1.2 水资源属性 |
2.1.3 水资源价值分析 |
2.1.4 水资源价值内涵 |
2.1.5 水价制定的影响因素 |
2.2 水价制定原则 |
2.2.1 水费征收的目的 |
2.2.2 水价制定的原则 |
2.3 水价制定常用方法 |
2.3.1 水价基本概念 |
2.3.2 水价制定常用方法 |
2.4 水价实施形式 |
2.5 小结 |
第三章 供水系统的水价核算 |
3.1 全成本水价核算 |
3.1.1 资源成本 |
3.1.2 工程成本 |
3.1.3 环境成本 |
3.2 外调水两部制水价核算 |
3.2.1 两部制水价的构成 |
3.2.2 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方法 |
3.2.3 容量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方法 |
3.2.4 两种方法的比较 |
3.2.5 跨流域调水的成本分摊 |
3.3 小结 |
第四章 用水户水价承受能力研究 |
4.1 可承受水价的概念 |
4.1.1 经济上的可承受水价 |
4.1.2 道德、公平、法律上的可承受水价 |
4.1.3 可承受水价的衡量标准 |
4.2 居民生活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
4.2.1 影响因素 |
4.2.2 水价分析 |
4.3 农业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
4.3.1 农业水价承受能力意义 |
4.3.2 条件价值评估法 |
4.3.3 比例法 |
4.4 第二产业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
4.4.1 用水需求价格弹性 |
4.4.2 水费承受指数 |
4.5 第三产业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综合水价分析模型 |
5.1 综合水价影响因素 |
5.1.1 需水量 |
5.1.2 调水工程成本 |
5.1.3 可利用水量 |
5.2 计算分析模型 |
5.3 用水户综合水价计算方法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综合水价案例研究——以北京为例 |
6.1 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概况 |
6.1.1 社会经济发展 |
6.1.2 水资源 |
6.1.3 供用水分析 |
6.1.4 水价演变 |
6.1.5 存在的问题 |
6.2 用水户综合水价计算 |
6.2.1 需水量 |
6.2.2 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 |
6.2.3 缺水分析 |
6.2.4 调水区水量 |
6.2.5 当地全成本水价核算 |
6.2.6 外调入水两部制水价计算 |
6.2.7 分行业综合水价计算 |
6.2.8 水价承受能力计算 |
6.3 结果分析 |
6.4 对策与建议 |
6.4.1 分行业制定资源水价 |
6.4.2 逐步提高水价 |
6.4.3 适时修正计量水费的水量 |
6.4.4 定期水价核算 |
6.4.5 实施阶梯水价和季节水价制度 |
6.4.6 深化农业水价改革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胶东调水工程水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水利工程水价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胶东调水供水工程水价组成分析与成本测算 |
2.1 胶东调水工程及受水区概况 |
2.1.1 胶东调水工程概况及管理运行机制 |
2.1.2 胶东调水工程受水区烟台市自然地理概况 |
2.1.3 胶东调水工程受水区烟台市水资源盈缺分析 |
2.2 水价核算的理论、原则与征收方式 |
2.2.1 水利的核算的理论基础 |
2.2.2 水价制定原则 |
2.2.3 常用的水价征收方式 |
2.3 胶东调水供水工程供水成本分析与测算 |
2.3.1 水价成本组成 |
2.3.2 成本测算 |
第三章 胶东调水两部制水价理论、模式与水价方案 |
3.1 两部制水价的指导思想、基本模式及计算方法 |
3.2 各分水口不同调水量下的成本水价 |
3.3 实行两部制水价的主要问题 |
3.4 胶东调水工程两部制水价模式 |
3.5 水价方案 |
3.5.1 基本水量为零的方案 |
3.5.2 基本水量为30%的方案 |
3.5.3 基本水量为50%的方案 |
3.6 考虑引江水的水价方案 |
第四章 胶东调水工程不同水价方案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
4.1 不同水价方案水价的用户承受能力风险分析 |
4.1.1 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
4.1.2 水价可承受力计算 |
4.1.3 水价超过用户承受能力时的风险度量 |
4.1.4 风险计算 |
4.1.5 结果分析 |
4.2 不同水价方案工程亏损风险分析 |
4.2.1 亏损风险分析与风险度量 |
4.2.2 亏损风险计算 |
4.2.3 结果分析 |
4.3 胶东调水工程供水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4.3.1 水价方案建议 |
4.3.2 建议方案的灵敏度性分析 |
4.3.3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
4.3.4 其它政策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青岛市各类水源全成本分析及供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观点 |
1.4 研究内容及全文结构安排 |
2 相关理论分析 |
2.1 外部性理论及方法 |
2.2 水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 |
3 青岛市水资源分析 |
3.1 青岛市水资源总量 |
3.2 青岛市水资源特征 |
3.3 青岛市各类水源概述 |
3.4 青岛市供水现状 |
4 青岛市水源全成本比较分析 |
4.1 地表水及地下水全成本分析 |
4.2 跨流域调水全成本分析 |
4.3 海水淡化全成本分析 |
4.4 中水回用全成本分析 |
5 青岛市供水结构优化配置及相关政策研究 |
5.1 供水结构优化配置模型 |
5.2 青岛市供水结构的优化及结果分析 |
5.3 相关政策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10)青岛市七区需水量预测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城市与水 |
1.2 城市水资源的特点 |
1.3 青岛市基本概况 |
1.3.1 自然地理概况 |
1.3.2 环境水文概况 |
1.3.3 社会经济概况 |
1.3.4 城市发展规划 |
第二章 青岛市水循环系统变化特征 |
2.1 青岛市七区供水、用水现状 |
2.1.1 供水现状 |
2.1.2 用水现状 |
2.2 青岛市其它水源的利用 |
2.2.1 海水利用 |
2.2.2 中水利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需水量预测原则与方法 |
3.1 城市需水量预测概述 |
3.2 常用的需水量预测方法 |
3.3 城市需水量预测方法的选择 |
3.4 城市用水量预测应注意的问题 |
3.5 本文所选用的预测方法 |
第四章 城市用水构成和用水量影响因素 |
4.1 城市用水构成的分析 |
4.1.1 工业用水 |
4.1.2 市政用水 |
4.1.3 生活用水 |
4.2 城市用水量的影响因素 |
4.2.1 城市规模 |
4.2.2 人民生活水平 |
4.2.3 经济因素 |
4.2.4 自然因素 |
4.2.5 节水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岛市七区需水量预测 |
5.1 用灰色模型预测青岛市七区未来需水量 |
5.1.1 生活用水量预测 |
5.1.2 总需水量预测 |
5.2 青岛市七区需水量的分类预测 |
5.2.1 工业需水量预测 |
5.2.2 生活需水量预测 |
5.2.3 总需水量预测 |
5.3 换算 |
5.4 两种方法预测结果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供需平衡分析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
6.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原则 |
6.2 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6.2.1 第一次供需平衡分析(现状) |
6.2.2 第二次供需平衡分析(2010年) |
6.2.3 第三次供需平衡分析(2020年) |
6.3 引黄济青需水量 |
6.3.1 引黄济青工程 |
6.3.2 引黄济青需水量分析 |
6.4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6.5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致谢 |
四、浅谈引黄济青工程现行水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典型实践及建议[J]. 郭姝姝,李昂. 水利发展研究, 2020(09)
- [2]农村供水工程两部制水价研究与应用[D]. 乔舒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3]青岛市供水成本变动规律及水价制度研究[D]. 唐晓曈.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寿光市区域非农业用水综合水价研究[D]. 赵敏. 河北经贸大学, 2017(05)
- [5]我国跨地区多水源调水定价问题研究[D]. 黄芳.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8)
- [6]胶东调水工程供水水价分析[J]. 孙静. 山东水利, 2013(07)
- [7]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研究 ——以北京为例[D]. 徐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11)
- [8]胶东调水工程水价研究[D]. 刘守勇. 山东大学, 2012(02)
- [9]青岛市各类水源全成本分析及供水结构优化研究[D]. 孟庆才.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7)
- [10]青岛市七区需水量预测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 陈娟.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