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工艺对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玉涛[1](2021)在《汉江雅口航运枢纽电站厂房地基处理方案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电站厂房阶梯型基坑内施工场地狭小,旋挖钻干作业方式成孔无需泥浆处理系统,减少了施工占地;同时,建基面岩层多为黏土岩,遇水软化,干作业施工有效地保护了厂房基础岩石,易于保证成孔和浇筑质量,文明施工形象好。
张咪,常伟,张玉明[2](2021)在《陕北±800kV换流站高填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陕北±800 kV换流站用地为原循环工业经济园区挖黄土梁卯、填深沟给出的一块台阶式场地,场地覆盖一层厚度0~50 m的素填土,密实度差异较大,土质极不均匀,填土完成约5年半时间,是一种欠固结土,在其自身重度和大气降水的入渗作用下有自行密实的特点,影响位于填方区建(构) 筑物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基于该工程特殊的岩土地质情况,除挖方区采用天然地基外,从处理填方区大面积欠固结土和消除部分地基土湿陷性、提高地基土承载力、减小场地沉降变形的角度,对不同地基处理及桩基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选,提出适合本工程的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
周志军,徐天宇,徐甫,陈超然,白杨[3](2021)在《黄土地区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压浆前后承载特性》文中认为为了研究成孔方式对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影响,分别对压浆前后的人工挖孔、旋挖成孔和冲击钻孔灌注桩进行了现场静载试验,分析了成孔方式对最终注浆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成孔方式下灌注桩压浆前后沉降、极限承载力、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的改善效果;探讨了不同成孔工艺对压浆过程和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机制,考虑不同成孔方式和浆液上返高度,验证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推荐的后压浆桩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理论注浆量相同时,实际最终注浆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旋挖成孔桩、人工挖孔桩和冲击钻孔桩;压浆后,沉降特性的改善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冲击钻孔桩、旋挖成孔桩和人工挖孔桩;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冲击钻孔桩、旋挖成孔桩和人工挖孔桩;压浆后,距桩端以上12 m范围内的桩侧阻力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冲击钻孔桩、旋挖成孔桩和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旋挖成孔桩和冲击钻孔桩桩端阻力占总荷载的比例分别提升了17.05%、12.23%和15.10%,均表现出明显的端承摩擦桩特性;人工挖孔桩和旋挖成孔桩侧阻力和端阻力增强系数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基本接近,冲击钻孔桩则相差较大,表明灌注桩成孔方式对后压浆参数的选取和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付利卿[4](2020)在《旋挖成孔灌注桩抗压承载力现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内城市分布状况分析,大多沿河流发展,在地形地貌上属于低级阶地,建筑物多建设在此类低级阶地上。桩基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类桩往往长度较短,桩所在的地层较固定。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大直径深长桩上,对于此类低级阶地的短桩研究较少。本文以甘谷福泽华庭项目和静宁县润嘉国际项目为依托,对低级阶地上短桩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对甘谷福泽华庭一期项目采用锚桩静载荷试验法进行单桩抗承载力测试,测试桩桩长10.0-10.3m。根据试验测得的Q-s曲线和s-lgt曲线分析4根桩在不同桩顶荷载下的变形特性,进行桩的抗压承载力极限值和特征值研究。(2)对润嘉国际项目的3根试验桩,在桩基施工时,先估算平衡位置,埋设荷载箱,本试验桩平衡位置在4.0m处,并在该位置预先放置了荷载箱,试验采用自平衡法,该试验桩桩长23.0m。根据试验测得的上段桩和下段桩在不同荷载下的位移通过内插法得出桩的极限承载力和承载力特征值。(3)以上两个试验中,为了测试桩端土层的端阻力和桩周土层的侧阻力沿桩身的分布,在每个试验桩的桩身地层变化处截面均对称埋设了2个振弦式的钢筋应力计,测试不同荷载下桩身轴力。根据轴力计算出不同土层的侧阻力和桩端土层的端阻力,当承载力达到极限时,认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均达到了极限值,并将此作为土层的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4)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推荐了桩基承载力的计算参数和计算公式,采用这些计算公式和计算参数对以上两个项目共7根桩的承载力进行计算。对比两个项目桩的极限承载力、对比两个项目桩的承载力与规范计算方法得到的承载力以及钢筋应力计测得的极限侧摩阻力和极限端阻力,得出在不同工况下桩基承载力计算时应考虑的因素。
孟仁帆[5](2020)在《泥浆护壁冲击成孔灌注桩孔底沉渣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丘陵及山区广泛使用的冲击成孔,泥浆护壁水下现浇钢筋混凝土端承桩,其桩底沉渣厚度是影响基桩变形和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沉渣厚度控制是水下现浇混凝土桩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当前沉渣厚度的判别界定仍然停留在经验阶段,提出的某些定量或半定量测量方法仍不够完善,常导致桩底沉渣厚度检测评判结果偏差较大,造成不少质量事故。为此,利用模型试验等方法对水下灌注混凝土桩底沉渣特性进行研究,探讨桩孔泥浆重度分布特征,混凝土拌合料模拟块体沉降速度特征,灌注混凝土与泥浆相互作用特征,以及上界面形态和沉渣形成机理等。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针对桩孔内碎石泥浆重度随深度变化情况进行探究,在模型试验中利用自制泥浆和沉渣重度测量设备对模拟桩孔内的碎石泥浆重度进行测量。通过改变碎石泥浆干料的配比模拟几种典型成孔环境,探究不同成孔环境下桩周土体中黏土含量对碎石泥浆沿桩孔深度方向的重度变化规律的影响。通过将碎石泥浆静置不同时间模拟桩孔清孔结束至混凝土灌注前的窗口时间长短,探究窗口时间长短对桩孔碎石泥浆沿桩孔深度方向的重度变化规律的影响。发现桩孔中泥浆重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加并且具有阶段性,随着成孔环境及灌注前窗口时间的改变,碎石泥浆重度呈现规律性变化。(2)针对多个灌注因素对沉渣上界面及沉渣厚度的影响进行探究,在模型实验中利用混凝土块体模拟灌注时出导管口时随机径缩断裂形成的混凝土拌合料团块,采用间接速度测量设备依次测量不同混凝土块体在泥浆中沉降并沉停的过程,得到了各个模拟团块的速度深度变化规律及沉停深度,发现灌注砼料模拟块体重度越大、粒径(体积)越大、越趋于规则的球形、过导管口高度时速度越大(模拟砼料出导管口速度),沉停深度越大,即沉渣厚度降低。灌注前窗口时间越长,砼料团最终沉停深度越小,即沉渣厚度增大。(3)针对灌注导管下口距孔底距离对沉渣上界面形态和厚度的影响进行探究,利用模拟灌注设备模拟实际灌注过程,采用不同长度的导管分别进行灌注并测量沉渣上界面形态及厚度特征,发现随着导管下口距孔底距离增加,沉渣厚度增加,沉渣上界面形态由漏斗状向似平面状逐渐过渡。(4)将模拟混凝土团块在泥浆中的沉降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数值模拟,再综合两阶段结果进行分析,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型准确性和合理性。将数值模拟的第一阶段末速、第二阶段模拟团块沉停深度和全程沉降速度深度变化规律与模型试验相应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吻合度较高。(5)灌注桩孔底沉渣形成机理是一个多相流体介质和塑性体介质与工艺紧密相关的综合问题;对料斗及导管中砼料进行流体准静力分析和准能量分析,并采用模型试验的实例数据验证两种分析下结论的合理性,发现静力分析角度更为合理,得出水下现浇混凝土基桩是否形成沉渣,与导管管径、料斗盛料量和桩孔深度有关,本文所做的理论分析可作为判别沉渣厚度的参考。
刘宁[6](2020)在《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公路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钻孔灌注桩基础凭借其承载力高、适应性强以及抗震能力强等优点,在公路桥梁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在现场进行施工时,需要进行把桩孔处的土排出地面、清除孔内的沉渣、安装并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等施工工序,整个工程施工相对复杂,且属于隐蔽工程的一种,有着较大的风险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坍孔、卡管、断桩等质量问题的出现,影响桩的承载能力以及影响到桩身的完整性,使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有必要针对实际工程,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深入研究,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国内外有关桩基础施工的相关文献,根据桩施工方法的不同,对桩基础进行了分类;详细的介绍了目前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的研究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以后类似的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对竖向轴心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综述,对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的设计方法为后面长春东大桥改建工程的基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论述了钻孔灌注桩具体的施工过程,并对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其次,为了更加深入地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质量管控措施的研究,提出成桩质量控制要点以及桩基检测方法。(4)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和支护设计,选用旋挖钻机成桩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旋挖成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以及桩基质量检测,并对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以及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以后类似的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栾帅[7](2019)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说明花岗岩残积土是一种特殊土,这种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福建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东北、西南山区。这些地区的建筑多采用高层、超高层建筑,其基础普遍采用桩基础,尤其是钻(冲)孔灌注桩。花岗岩残积土中钻(冲)孔灌注桩的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以下简称“桩基规范”)中并没有关于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的专门计算方法。本文针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以及桩-土共同作用下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为研究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特性,设计并完成了6根全尺寸钻孔灌注桩试验桩的载荷试验和内力测试,总结了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内力分布形式,分析了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桩侧阻力与液性指数(IL)、标准贯入击数(N)和有效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的影响。(2)针对现行桩基规范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缺失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实测数据分析,提出了砾质黏性土、砂质黏性土、黏性土三种土质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桩端阻力、桩侧阻力的修正方法。根据6根全尺寸试验桩的原位测试结果,验证本文提出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建议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并依据实测结果提出了对单桩竖向承载力按不同施工工艺修正的建议方法。(3)针对现行桩基规范缺失关于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的规定,而仅按普通黏性土地基的计算方法失真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按原位测试结果计算的单桩竖向沉降的建议计算方法。并根据大量的工程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人工挖孔、全套管护壁、泥浆护壁)对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的影响,提出了考虑施工工艺影响的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建议。(4)将本文所提出的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研究的结果,与前人提出的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与沉降的计算方法结合,提出了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对比,证明本文所建议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本文根据当前东南沿海地区工程建设的实际,针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承载力与沉降的计算方法和参数取值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本文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本文研究结果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区的桩基础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资今后桩基规范针对花岗岩残积土桩基设计计算规定之修订和指导工程之实践所借鉴。
文新平[8](2018)在《建筑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其中建筑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得到了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主要是利用人工造浆或自然造浆等浆液护壁,通过被钻后切削土体的土块将循环泥浆带出孔外从而成孔,之后再放置钢筋笼,经过水下灌注混凝土后最终成桩。对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对其施工过程也进行了详细阐述。
毛燕红,高路恒,李平[9](2017)在《深圳某超高层建筑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以深圳某超高层建筑(29层)桩基工程施工为例,重点介绍了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方法,该超高层建筑桩基工程设计采用的桩体抗拔承载要求高,设计采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成桩并结合"逆向扩孔,逐段注浆"的方法进行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施工,有效解决了较高抗拔承载力设计难等问题,施工过程中成桩质量好,地基承载力高。
公言强[10](2016)在《后压浆技术在钻孔灌注桩工程中的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钻孔灌注桩自问出以来,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工业建筑、桥梁码头等大型项目的桩基工程中,但是由于钻孔灌注桩存在桩端沉渣和桩侧泥皮等问题,对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由此,人们有针对性的开发出后压浆技术来解决钻孔灌注桩桩端沉渣和桩侧泥皮问题。通过大量的工程研究表明,后压浆技术明显改善桩基承载力性质,减小沉降,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后压浆技术仍处于理论研究落后于实际应用的境地。人们对后压浆技术最终加固效果研究较多,但是对不同龄期下后压浆技术的加固效果及机理研究较少,加强对不同龄期下后压浆技术加固效果研究,以期为后压浆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特制桩土剪切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从宏观力学和微观结构两方面研究了不同龄期下灌注桩桩侧土强度增长规律。结合某单位高层住宅楼桩基静载试验以及住宅楼沉降观测试验,并利用数值分析,对不同龄期下后压浆技术加固效果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特制桩土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龄期下后压浆灌注桩桩侧土强度增长规律。通过对不同龄期下后压浆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和后压浆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侧土强度增长规律的研究,分析后压浆技术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2)通过对比不同龄期下后压浆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和未压浆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侧土强度增长规律,分析说明了后压浆技术对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的影响。(3)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龄期下试样切片微观结构特征,分析不同龄期下试样微观结构特征的变化,并按龄期分析其强度增长规律,最后运用化学加固机理对后压浆灌注桩桩侧土强度增长规律的微观机理进行分析。(4)通过对某单位A座高层住宅楼采用后压浆技术与B座高层住宅楼未采用后压浆技术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进行桩基静载试验,以及对A座、B座高层住宅楼进行长期的沉降观测,分析后压浆技术对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的影响。(5)通过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A座、B座高层住宅楼最终沉降进行模拟,以及利用FORTRAN语言对不同时期下A座、B座高层住宅楼沉降进行数值计算,并将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
二、施工工艺对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工工艺对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陕北±800kV换流站高填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站址地质条件 |
2 站区总平面布置及站区挖填方 |
3 地基处理方案论证比选 |
3.1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技术比选 |
3.2 桩基方案技术比选 |
3.3 桩基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
3.3.1 技术比较 |
3.3.2 经济比较 |
4 地基处理方案选择与实施 |
4.1 结合场平进行强夯 |
1)先将西侧高平台挖土填至东侧低平台,将东西平台整平。 |
2)对挖方区围墙、整平后的填方区进行强夯处理,如图6、图7所示。 |
3)强夯单击夯击能以初平标高以下填土的厚度为分界面 |
4)工程夯施工如图8所示。 |
4.2 桩基设计方案 |
4.2.1 干作业施工中处理塌孔的技术措施 |
4.2.2 化学聚合物泥浆护壁 |
5 结语 |
(3)黄土地区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压浆前后承载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试验方案 |
1.1 试验场地 |
1.2 试验设计 |
2 注浆量与注浆压力 |
3 承载特性分析 |
3.1 沉降与极限承载力 |
3.2 桩身轴力 |
3.3 桩侧阻力与桩端阻力 |
3.4 成孔方式对承载特性影响效应 |
4 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验证 |
5 结 语 |
(4)旋挖成孔灌注桩抗压承载力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理论计算方面 |
1.2.2 现场试验及规范方面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锚桩法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研究 |
2.1 概述 |
2.2 依托的工程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2.3 试验桩设计 |
2.3.1 试验目的及试验数量 |
2.3.2 试验桩及锚桩概况 |
2.4 试验桩施工 |
2.4.1 试桩施工工艺 |
2.4.2 施工过程控制及结果 |
2.5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
2.5.1 主要仪器设备 |
2.5.2 试验方法 |
2.5.3 试验数据分析 |
2.6 桩身内力测试 |
2.6.1 钢筋应力计的安装 |
2.6.2 钢筋应力计测试原理 |
2.6.3 本试验所用钢筋应力计的计算参数 |
2.6.4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和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法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性分析 |
3.1 自平衡法概述 |
3.2 依托的工程及工程地质条件 |
3.3 试桩概况 |
3.4 试验目的及数量 |
3.5 试验仪器及设备 |
3.6 试验步骤 |
3.7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确定 |
3.8 试验数据分析 |
3.8.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 |
3.8.2 桩身内力测试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场试验结果与规范计算值的对比分析 |
4.1 规范法计算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
4.2 按建筑行业规范计算的桩基承载力 |
4.2.1 规范中的计算参数 |
4.2.2 桩基承载力计算 |
4.3 按公路行业规范计算桩基承载力 |
4.3.1 规范中的计算参数 |
4.3.2 桩基承载力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泥浆护壁冲击成孔灌注桩孔底沉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泥浆及沉渣研究综述 |
1.2.2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泥浆护壁冲击成孔孔底沉渣特性试验研究 |
2.1 桩孔孔底沉渣特性试验方案 |
2.1.1 桩孔及碎石泥浆设计 |
2.1.2 砼料及模拟灌注设备设计 |
2.1.3 测试参数及测试方法设计 |
2.2 试验测试实施方案 |
2.3 试验数据整理 |
2.3.1 碎石泥浆重度随深度的变化数据整理 |
2.3.2 砼块沉降速率变化数据整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模型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1 碎石泥浆重度随孔深变化特征分析 |
3.1.1 三种工况下碎石泥浆重度随孔深变化分析 |
3.1.2 窗口时间对碎石泥浆重度变化影响分析 |
3.2 模拟砼料团沉降特征分析 |
3.2.1 粒径对砼料团块沉降特性的影响 |
3.2.2 砼料团块形状对其沉降特性的影响 |
3.2.3 砼料团块重度对其沉降特性的影响 |
3.2.4 砼料团块出导管口速度对其沉降特性的影响 |
3.2.5 灌注前窗口时间对砼料团沉降特性的影响 |
3.3 模拟灌注沉渣上界面特征试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凝土拌合料沉降过程数值模拟 |
4.1 混凝土团块在泥浆中自由沉降的数值模拟 |
4.1.1 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
4.1.2 ANSYS/FLUENT软件 |
4.1.3 模型建立及不同工况研究 |
4.1.4 泥浆中自由沉降过程模拟结果 |
4.2 混凝土团块冲击沉渣过程数值模拟 |
4.2.1 ABAQUS简介 |
4.2.2 冲击力学有限元数值方法简介 |
4.2.3 模型建立 |
4.2.4 混凝土团块冲击沉渣过程 |
4.3 混凝土团块沉降数值模拟全过程分析 |
4.3.1 第一阶段沉降末速度对比 |
4.3.2 自由沉降全程速度变化对比 |
4.3.3 各团块沉停深度对比 |
4.3.4 砼料团出导管口速度大小对沉渣的影响 |
4.3.5 砼料重度对沉渣上界面位置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冲孔灌注砼桩沉渣及其机理 |
5.1 料斗及导管中砼料流体准静力分析 |
5.2 料斗及导管中砼料流体准能量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桩基施工技术及发展概况 |
1.2.1 桩基施工技术概述 |
1.2.2 灌注桩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钻孔灌注桩设计方法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桩基础设计要点 |
2.2.1 桩型的选择 |
2.2.2 持力层的选择原则 |
2.2.3 桩的平面布置 |
2.2.4 桩长与桩径的选择 |
2.2.5 桩基承载力计算 |
2.3 桩身设计 |
2.3.1 桩顶竖向力的验算 |
2.3.2 桩基沉降验算 |
2.4 灌注桩结构设计还需注意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 |
3.1 钻孔灌注桩成孔机械的选择 |
3.1.1 施工机械的种类及施工特点 |
3.1.2 钻孔灌注桩施工成孔机械方法的比选研究 |
3.2 钢护筒埋设 |
3.2.1 钢护筒的作用 |
3.2.2 钢护筒的埋设要求 |
3.3 钻孔施工工艺 |
3.3.1 钻孔前准备 |
3.3.2 钻孔施工 |
3.4 泥浆护壁工艺 |
3.5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 |
3.5.1 钢筋笼制作 |
3.5.2 钢筋笼吊装工艺 |
3.6 清孔施工工艺 |
3.6.1 清孔的主要形式 |
3.6.2 沉渣厚度的测量 |
3.7 水下混凝土灌注工艺 |
3.7.1 水下混凝土灌注的方法 |
3.7.2 导管法施工工艺 |
3.7.3 桩顶灌注标高及桩头处理 |
3.8 基坑支护设计 |
3.8.1 基坑支护选型的原则 |
3.8.2 钻孔灌注桩中常用的基坑支护形式 |
3.8.3 钢板桩支护技术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
4.1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4.1.1 成孔质量控制 |
4.1.2 成桩质量控制 |
4.2 桩基检测 |
4.2.1 桩身完整性检测 |
4.2.2 桩基承载力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大桥桩基础施工工艺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1.1 场地地形地貌条件 |
5.1.2 场地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
5.1.3 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
5.1.4 区域气候条件 |
5.1.5 不良地质作用评价 |
5.1.6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分析与评价 |
5.2 基础设计 |
5.2.1 桥梁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
5.2.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
5.2.3 桩数及平面位置的确定 |
5.2.4 桩长的确定 |
5.2.5 承载力的验算 |
5.2.6 桩基沉降验算 |
5.3 施工部署 |
5.4 施工设备与人员的安排 |
5.5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
5.5.1 护筒的制作与埋设工艺 |
5.5.2 成孔工艺选择 |
5.5.3 钢筋笼制作及安装 |
5.5.4 旋挖桩清孔工艺选择 |
5.5.5 沉渣的检测方法 |
5.5.6 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研究 |
5.6 检测方式 |
5.6.1 检测依据 |
5.6.2 检测方法 |
5.6.3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分析 |
5.7 基坑支护 |
5.7.1 基坑支护形式的选择 |
5.7.2 基坑支护设计做法 |
5.7.3 拉森Ⅳ型钢板桩施工 |
5.7.4 基坑降止水 |
5.7.5 基槽土方开挖 |
5.7.6 施工注意事项 |
5.7.7 施工要点 |
5.8 进度管理计划 |
5.9 质量管理措施 |
5.10 绿色施工管理计划 |
5.11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花岗岩残积土的分类 |
1.2.2 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
1.2.3 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 |
1.2.4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承载力及沉降计算 |
1.2.5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的现场试验. |
2.1 引言 |
2.2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原位试验 |
2.2.1 试验场地及地质概况 |
2.2.2 花岗岩残积土的标贯试验与土工试验结果 |
2.2.3 试桩设计、施工与试验过程 |
2.2.4 试验结果 |
2.2.5 试验结果分析 |
2.3 典型工程实例实测数据 |
2.3.1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
2.3.2 增城市某项目桩基工程 |
2.3.3 广州上元岗项目桩基工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
3.1 引言 |
3.2 现行花岗岩残积土地基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
3.2.1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 |
3.2.2 现行花岗岩残积土地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方法 |
3.2.3 现行规范建议方法存在的问题 |
3.3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建议方法 |
3.3.1 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规律分析 |
3.3.2 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 |
3.3.3 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 |
3.3.4 钻(冲)孔灌注桩桩侧阻力 |
3.4 考虑施工工艺影响时的修正系数调整 |
3.4.1 修正系数实测分析 |
3.4.2 考虑钻(冲)孔灌注桩工艺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
3.5 工程试桩实例分析 |
3.5.1 深圳药检所项目专项试验 |
3.5.2 增城市某项目桩基工程 |
3.5.3 广州上元岗项目桩基工程 |
3.5.4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
3.6 特殊情况下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探讨 |
3.6.1 后注浆工艺下钻(冲)孔灌注桩承载力 |
3.6.2 强夯法处理后的花岗岩残积土回填地基中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
4.1 引言 |
4.2 常用的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在花岗岩残积土中适用性讨论 |
4.2.1 常用的单桩沉降计算方法 |
4.2.2 规范方法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基中的适用性讨论 |
4.3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建议 |
4.3.1 本文建议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方法 |
4.3.2 本文建议的花岗岩残积土压缩模量取值方法 |
4.3.3 计算系数sg取值的讨论 |
4.3.4 考虑施工工艺影响时的修正系数 |
4.4 工程案例分析 |
4.4.1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
4.4.2 深圳药检所项目桩基工程 |
4.4.3 增城某项目桩基工程 |
4.4.4 对工程实例计算结果的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土共同作用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 |
5.1 引言 |
5.2 桩-土共同作用的机理及应用 |
5.2.1 桩-土共同作用的机理 |
5.2.2 桩-土共同作用的应用 |
5.3 花岗岩残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建议设计方法 |
5.3.1 桩-土共同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5.3.2 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5.4 工程实例分析 |
5.4.1 厦门嘉益大厦项目概况 |
5.4.2 根据桩-土共同作用原理验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
5.4.3 根据桩-土共同作用原理验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建筑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应用背景分析 |
2 建筑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技术分析 |
3 对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探究 |
3.1 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流程 |
3.1.1 放线定桩位的测量 |
3.1.2 护筒埋设 |
3.1.3 泥浆的制备 |
3.1.4 成孔施工 |
3.1.5 逆向扩孔 |
3.1.6 清理钻孔 |
3.1.7 型钢桩的下放 |
3.1.8 混凝土的浇筑 |
3.1.9 高压注浆 |
3.2 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3.2.1 孔壁塌陷 |
3.2.2 断桩 |
4 结束语 |
(9)深圳某超高层建筑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
2.1 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设计 |
2.2 设计要点 |
3 施工技术 |
3.1 施工工艺 |
3.2 技术要点 |
4 结语 |
(10)后压浆技术在钻孔灌注桩工程中的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后压浆灌注桩桩侧土强度增长规律的试验研究 |
2.1 灌注桩桩侧土对桩承载力的影响 |
2.2 试验概况 |
2.3 试验材料及制作过程 |
2.3.1 试验材料 |
2.3.2 土的制作 |
2.3.3 泥浆的制作 |
2.3.4 水泥砂浆的制作 |
2.3.5 土和水泥砂浆试样的制作 |
2.3.6 泥浆和水泥砂浆试样的制作 |
2.4 试样的保湿养护 |
2.5 试样接触面的平整性要求 |
2.6 直剪试验过程 |
2.7 不同龄期下试样含水率测定结果 |
2.8 直剪试验结果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后压浆灌注桩桩侧土微观结构特征 |
3.1 土体微观结构简介 |
3.2 微观结构试验方案 |
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试样切片制备 |
3.4 不同龄期下后压浆灌注桩桩侧土微观结构特征 |
3.5 后压浆灌注桩桩侧土强度增长规律的微观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的桩基检验及建筑物沉降观测 |
4.1 工程概况 |
4.2 工程地质条件 |
4.3 某单位A座高层住宅楼的桩基形式及静载试验 |
4.3.1 A座高层住宅楼采用的桩基形式 |
4.3.2 A座高层住宅楼单桩静载试验 |
4.3.3 A座高层住宅楼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某单位B座高层住宅楼的桩基形式及静载试验 |
4.4.1 B座高层住宅楼采用的桩基形式 |
4.4.2 B座高层住宅楼单桩静载试验 |
4.4.3 B座高层住宅楼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 某单位A座、B座高层住宅楼沉降观测 |
4.5.1 沉降观测的原则 |
4.5.2 A座、B座高层住宅楼沉降观测数据汇总 |
4.5.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后压浆桩变形特性的数值分析 |
5.1 数值模型建立 |
5.1.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5.1.2 材料的基本参数 |
5.1.3 模型材料的本构关系 |
5.1.4 桩土界面接触 |
5.1.5 荷载施加 |
5.1.6 边界条件 |
5.1.7 模型网格的划分 |
5.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 不同时期下A座、B座高层住宅楼沉降数值计算 |
5.3.1 根据剪切变形传递法计算桩基沉降 |
5.3.2 沉降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
5.3.3 固结方程与求解 |
5.3.4 附加应力的确定 |
5.3.5 数值计算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施工工艺对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江雅口航运枢纽电站厂房地基处理方案优化[A]. 郭玉涛. 2021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 2021
- [2]陕北±800kV换流站高填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研究[J]. 张咪,常伟,张玉明. 电力勘测设计, 2021(11)
- [3]黄土地区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压浆前后承载特性[J]. 周志军,徐天宇,徐甫,陈超然,白杨.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1(04)
- [4]旋挖成孔灌注桩抗压承载力现场试验研究[D]. 付利卿. 兰州大学, 2020(04)
- [5]泥浆护壁冲击成孔灌注桩孔底沉渣特性研究[D]. 孟仁帆.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 刘宁.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7]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D]. 栾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建筑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J]. 文新平. 建筑技术开发, 2018(15)
- [9]深圳某超高层建筑现浇竹节形-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J]. 毛燕红,高路恒,李平. 施工技术, 2017(20)
- [10]后压浆技术在钻孔灌注桩工程中的机理与应用研究[D]. 公言强.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