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素迟发性过敏反应伴药物热1例报告

链霉素迟发性过敏反应伴药物热1例报告

一、链霉素迟发过敏反应伴药物热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安敏美[1](2017)在《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调查国内已发表文献中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道,分析其所属类型、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增强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以抗菌药物的名称和不良反应为检索词进行标题或主题检索,药物常用商品名为检索词补充检索。纳入详细记录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和不良反应发生过程的文献,排除综述、重复发表及无法追溯病例具体情况的文献,并选择不良反应文献报告数量多于16份的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以每一个抗菌药物为统计单元,对原发病、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以及不良反应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给药方案中的不合理用药因素,统计其数量并计算比例。归纳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类型及临床表现并计算各部分的比例。分析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报告745篇,ADR 868例。抗菌药物所致ADR,男女比例为1.06:1,无显着性差异。发生ADR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29.72%),其次是25岁至44岁(27.65%)。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24种,在报道的发生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地嗪钠的ADR例数最少,莫西沙星的ADR例数最多。抗菌药物所致ADR中,引起变态反应占52.76%,其次为神经系统毒性(18.66%)和肾脏毒性(7.37%)。β内酰胺类的变态反应发生率高于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P<0.0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高于莫西沙星(P<0.05)。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的数量随用药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抗菌药物严重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69.38%)。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42.5%)。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434例,占5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80.76%,其次是口服给药(14.75%)。给药时间方面,用药1h以内时ADR发生率最高(43.66%),之后发生率急剧减少,用药3d以上发生率又急剧上升。另外,有过敏史的患者再次使用药物时,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为64.58%。曾有用药史,但没有不良反应史的患者为25例(2.88%)。皮试方面,口服制剂过敏反应发生较多而皮试数量过少,头孢菌素类皮试率低(31.53%)且皮试结果假阴性率(84.38%)较高。使用拟用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1.19%,使用替代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8.57%。青霉素类口服给药只有1例进行皮试。不合理用药方面,头孢替安不合理用药的比例最高,占85%。剂量偏大是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其次是日剂量正常但给药次数偏少,导致的单次剂量过大。结论: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过敏史、皮试结果判定和联合用药不当等因素,都能影响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适应症,合理给药,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王君和[2](2014)在《一线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与治疗转归分析》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的增高,抗结核药物使用重新成为临床医师值得关注的问题。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链霉素作为一线用药,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亦引起了较多不良反应。然而临床医师常对于这些不良反应缺乏认识和重视,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对近年来一线抗结核药物

陈莉婧[3](2011)在《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性质及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镇静安神和醒脑开窍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但随着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也逐渐增加。找出清开灵注射液中致不良反应的主要物质,是清开灵注射液安全使用的关键。目前报道的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用药30 min内即可发生药物热、皮肤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同时还可能出现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及精神症状,表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但也有不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于第一次用药时,即无用药史,缺乏对机体的致敏过程,它不具备Ⅰ型过敏反应的发生条件。近年来不少学者把这类不良反应纳入类过敏反应的范畴。类过敏反应是非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引起系列过敏症状的反应。而引起类过敏反应发生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脱颗粒,二是通过经典途径和旁路途经激活补体,使过敏毒素C3a和C5a增多,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因此,确定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引发的不良反应性质及其发生机制是找出致不良反应主要物质的首要条件。本论文从药物毒性反应实验着手,结合体外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和体外补体激活的测定进行研究,为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目的:1初步判断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上引发的不良反应性质类型,主要区分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2初步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上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主要判断与补体系统激活的关系。方法:1单次给药毒性实验(1)血常规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药物,即相当于清开灵注射液人临床最大给药剂量的1、5、10、15倍四个不同剂量的药液和生理盐水。给药前均禁食不禁水12 h,给药后正常饲养14 d。试验期间观察指标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死亡情况及中毒反应等。对濒死及死亡动物及时进行解剖,其他动物在观察期结束后抽样采血进行血常规检测(计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测定血红蛋白),采用One-Way ANOVA方法比较组间各指标是否有差异。同时对动物进行解剖,当发现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则对改变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2)血清电解质检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药液组(10倍剂量清开灵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8只。给药前禁食不进水12 h,通过腹腔注射给药,给药5 min后水合氯醛麻醉,断头采血进行血清电解质检测(K+、Na+、Ca2+含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是否有差异。2体外溶血实验(1)体外溶血:按照药典相关内容,用新鲜兔血配制2%红细胞悬液,利用酶标仪在570 nm波长下检测血红素的吸光值,通过计算分别考察不同批号的清开灵注射液、不同自制和厂家来源的拆方组分药液的体外溶血作用,每药液组设立1、5、10、15倍四个浓度。采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主效应组间是否有差异,不同浓度下的组间多重比较用LSD方法。(2)多次给药后体外溶血:Balb/C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腹腔注射5倍剂量的清开灵注射液和生理盐水,隔日1次,共3次。于首次给药后的第15 d,断头采血,分别制备2%红细胞悬液,考察不同浓度的清开灵注射液对其溶血作用。采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主效应组间是否有差异。3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1)以PBS为空白对照,在不同浓度清开灵注射液与RBL-2H3细胞共培养24 h后,通过MTT方法考察药液对细胞生长的影响。(2)不同药液分别与RBL-2H3细胞共孵育45min后,吸取上清,通过对其中过敏活性物质组胺的释放量或者β-氨基己糖苷酶的净释放度的计算,考察不同浓度、不同批号的清开灵注射液以及不同自制和厂家来源的拆方组分药液对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作用,以Tyrode’s液为阴性对照,采用One-Way ANOVA方法,比较不同组别间是否有差异。4体外血清补体激活实验人血清分别与PBS、清开灵注射液与在体外共孵育,通过检测血清补体系统激活最终产物SC5b-9的含量,考察药液对血清补体激活的作用,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BS、清开灵注射液两组间是否有差异。同时考察不同孵育浓度和时间的影响,采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主效应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1单次给药毒性实验在给药后很短时间内,随药物剂量增加,小鼠出现乏力、抽搐、昏迷甚至死亡的不同反应;与生理盐水空白组比较,15倍剂量组小鼠在血常规检测中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有显着性差异,小于空白组(F=10.973,P=0.008:F=9.445,P=0.011);在病理切片中显示肺部充血明显;用药组小鼠血清电解质((K+、Na+、Ca2+)含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t=0.404,P=0.692; t=-0.352,P=0.730;t=-0.803,P=0.436)。2体外溶血实验结合观察结果以及通过吸光值计算的结果来看,自制拆方组分金银花、栀子以及药厂来源拆方组分水牛角&珍珠母的混合提取液具有溶血作用,药厂来源拆方组分黄芩苷以及两种来源的金银花、栀子、珍珠母和板蓝根在较大浓度的时候(5倍及以上)均能引起红细胞的凝集。不同批号的清开灵注射液中,在较大浓度(10倍及以上)时,除批号为812903A、811704A的药液外(两者来自同一个药厂),其他批号的都能引起溶血;批号为811704A和070702的注射液能引起轻度凝集。清开灵注射液在体外对多次给药的实验组、对照组Balb/C小鼠的溶血度无显着性差异(F=0.022,P=0.882)。3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在对RBL-2H3细胞生长的影响上,各清开灵组、PBS空白组间有显着性差异(F=593.247,P=0.000)。其中清开灵注射液浓度在1/960~2/15(V/V))之间时表现为促进作用,而浓度高于2/15(V/V))时则抑制其生长。与Tyrode’s液阴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清开灵注射液对RBL-2H3细胞组胺释放量和β-氨基己糖苷酶净释放度有显着性差异、不同批号的清开灵注射液对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仅2/9个批号的促进释放作用强于阳性组。清开灵注射液自制拆方组分(浓度均为1/10(V/V))除珍珠母外,对RBL-2H3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净释放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金银花促释放作用最强(F=17024.728,P=0.000)。清开灵注射液药厂来源拆方组分(浓度均为1/10(V/V))对RBL-2H3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净释放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金银花和栀子促释放作用最强(F=2517.163,P=0.000)。4体外血清补体激活实验与PBS缓冲液相比,清开灵注射液和人血清1/1(V/V)在体外振荡孵育30min后,血清补体末端复合物SC5b-9的含量有显着性差异,但清开灵组的含量低于PBS药液组(t=2.897,P=0018)。同时不同孵育浓度、不同孵育时间组间比较F=3.436,P=0.066; F=1.97,P=0.182。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不能简单归于Ⅰ型过敏反应,还应考虑毒性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的存在。不良反应的症状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某些制剂工艺下提取的金银花、栀子等引起血管内急性溶血而出现的,且溶血作用与是否多次给药无关;一部分可能是因为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直接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发生类过敏反应而出现的,且清开灵注射液并不能引起人血清补体系统激活,而可能是抑制补体激活的,因此其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与补体系统激活无关。

郝园,孔翔瑜,吴泰相[4](2010)在《277篇1486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清开灵注射液(QKL)是在中医传统古方安宫牛黄丸基础上研制而成,被广泛应用于中、西医临床治疗,本研究根据现有证据评价清开灵注射液的安全性。方法由两位研究者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和VIP(检索时间从1987年到2009年4月),并提取资料。结果本研究纳入1486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E)。由于不能获得清开灵注射液总的产量和使用量资料,无法计算ADR/AE的发生率,但根据现有资料估计,其ADR/AE发生率低。此外,清开灵注射液的一些使用方法和范围值得商榷,如在婴幼儿中使用,与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一起使用,在私人诊所或患者家里使用。根据发表资料尚无法鉴别ADR或AE。结论当前强度不高的证据表明,清开灵注射液的ADR/AE风险很低,但不恰当使用可能导致相当部份ADR/AE的发生。应鼓励临床工作者在医学期刊发表ADR/AE报告,并按照中药ADR报告建议规范写作和发表。

刘文芳[5](2009)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6:1)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动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目的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单次及多次静脉滴注给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6:1)后的药物动力学特征,以及他唑巴坦钠(TAZ)对头孢噻肟钠(CTX)药动学特征的影响。结合人体耐受性试验研究结果及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资料,为该药的Ⅱ期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单次给药药动学试验12名健康志愿者分为6组,每组男女各1人。按照给药方案(二重3×3拉丁方交叉试验设计)在三个周期内分别接受不同的剂量,周期问洗脱时间为3天。每周期给药后于不同的时间点采集肘静脉血约4mL。HPLC-UV法测定血浆中头孢噻肟钠及他唑巴坦钠的浓度,用DAS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用SPSS11.0软件对参数进行统计分析。2.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试验9名健康志愿者(5名男性、4名女性)每天给药2次,每次给药2.0g,连续给药5天,在最后一次给药后于不同的时间点采集肘静脉血约4mL。HPLC-UV法测定血浆中头孢噻肟钠及他唑巴坦钠的浓度,DAS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用SPSS11.0软件对参数进行统计分析。3.他唑巴坦钠对头孢噻肟钠药动学特征的影响研究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男女各3人。按照给药方案(2×2交叉试验设计)在两个周期内分别接受复方制剂(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哗巴坦钠(6:1))和单方制剂(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每天给药2次,每次给药2.0g,连续给药5天。周期问洗脱时间为3天。在每周期最后一次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肘静脉血约4mL。HPLC-UV法测定血浆中头孢噻肟钠的浓度, DAS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用SPSS11.0软件对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三、结果1.单次给药药动学研究1.0g、2.0g、3.0g剂量组的头孢噻肟钠t1/2β分别为0.9±0.2、0.8±0.2、1.4±0.2h;AUC0-t分别为49.6±12.4、91.4±33.8、146.1±41.1 mg·h·L-1:AUC0-∞分别为53.6±13.0、97.8±34.6、156.1±41.7 mg·h·L-1:Cmax分别为37.2±7.7、90.7±20.6、99.3±23.6 mg·L-1;CL分别为18.7±3.8、20.6±4.4、19.4±3.6 L·h-1;MRT为1.3±0.2、1.2±0.2、1.3±0.2 h。2.0g、3.0g剂量组的他唑巴坦钠t1/2分别为0.5±0.1、0.5±0.2 h;AUC0-t分别为8.6±1.6、13.4±3.9 mg·h·L-1;AUC0-∞分别为9.8±1.8、14.6±4.1 mg·h·L-1;Cmax。分别为6.6±1.2、10.9±2.5 mg·L-1;CL分别为34.4±7.1、34.3±9.2 L·h-1;MRT分别为1.4±0.2、1.2±0.4 h。2.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研究头孢噻肟钠t1/2β为0.8±0.2 h;AUC0t为92.5±26.3 mg·h·L-1;AUC0-∞为93.8±26.7 mg·h·L-1;Cmax为82.8±12.4 mg·L-1;CL为21.4±3.7 L·h-1;MRT为1.2±0.2 h。他唑巴坦钠t1/2为0.7±0.2 h;AUC0-∞为10.7±1.8 mg·h·L-1;AUC0-∞为11.5±1.9mg·h·L-1;Cmax为10.0±1.6 mg·L-1;CL为29.4±5.6 L·h-1;MRT为1.7±0.5 h。采集的谷浓度血样中均未检测出头孢噻肟钠及他唑巴坦钠。3.他唑巴坦钠对头孢噻肟钠药动学特征的影响研究复方制剂组与单方制剂组的头孢噻肟钠t1/2。分别为1.1±0.5、0.9±0.5 h;AUC0-t分别为139.3±17.6、129.1±18.2 mg·h·L-1;AUC0-∞分别为153.1±19.9、142.6±21.6mg·h·L-1;Cmax分别为99.0±11.6、92.2±14.7 mg·L-1;CL分别为13.1±2.6、14.1±2.8 L·h-1;MRT分别为1.4±0.2、1.3±0.2 h。采集的谷浓度血样中均未检测出头孢噻肟钠。四、结论1.在1.0-3.0g范围内,头孢噻肟钠和他唑巴坦钠在人体内的消除符合一级速率过程。2.多次给药与单次给予相同剂量比较,头孢噻肟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均没有变化:他唑巴坦钠的Cmax、CL有变化。3.合用他唑巴坦钠对头孢噻肟钠的药动学参数无影响。

温静[6](2009)在《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黄连粉针剂主要成分为连翘、金银花、黄芩,具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咳嗽气促、咽喉肿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腺炎、轻型肺炎。临床多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有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以后出现血尿、肝肾损伤的相关报道,作用机制不明,使其在临床使用方面受限。注射用头孢拉定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其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副作用小,价格适中等优点,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是,近年从国内报道头孢拉定不良反应的医学期刊中可以发现,头孢拉定导致血尿不良反应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各种药物手册与药品说明书上大都注明头孢拉定对肾脏毒性轻微来提示可引起血尿的不良反应。随着头孢拉定注射液在临床(尤其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年增多。除了引起血尿外,尚有过敏性休克、迟发性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听力减退、心律失常、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的报道。值得关注的是,临床抗生素与双黄连粉针剂的联合使用已经达到了82.97%。更有病例显示,患者在使用了头孢拉定和双黄连粉针剂合并用药治疗以后出现了血尿的症状。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根据使用说明书:头孢拉定规定成人一日最高剂量为8g,具体使用时剂量大小随着病情与医生经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综合临床合并用药的相关情况,使得不同剂量的头孢拉定与双黄连冻干粉针剂合并使用(剂量60 mg·kg-1),即通过双黄连粉针剂与不同剂量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从而证明二者合并用药是否会产生肝肾毒性以及毒性的发生与剂量、时间等条件的相互关系,评价合并用药在剂量的使用上是否安全,以及这种联合用药的给药方式是否合理,并为临床试验设计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肾脏毒性实验分为八个组,溶媒对照组、双黄连组(387.273mg·kg-1)、头孢低剂量组(207.47 mg·kg-1)、头孢中剂量组(414.94 mg·kg-1)、头孢高剂量组(829.87 mg·kg-1)、合并用药高剂量组(双黄连387.273 mg·kg-1+头孢拉定829.87 mg·kg-1);合并用药中剂量组(双黄连387.273 mg·kg-1+头孢拉定414.94 mg·kg-1);合并用药低剂量组(双黄连387.273 mg·kg-1+头孢拉定207.47 mg·kg-1)。观察合并用药对大鼠肾脏的毒性。检测指标包括: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碱性磷酸酶(AKP)、肌酐(Cr)尿素氮(BUN)、尿蛋白、尿量、总胆固醇。本实验合并用药组分别与头孢组、双黄连组、溶媒对照组比较,尿蛋白、肌酐在合并用药三个组与溶媒对照组分别比较中统计学差异均显着p<0.01;肾组织GSH-Px活力、SOD、MDA含量、尿液NAG活力的改变有显着的剂量依赖关系,即随着合并用药的剂量升高GSH-Px活力、SOD数值降低,MDA含量升高,可见在本实验研究的试验剂量范围内,合并用药对于肾脏组织在抗氧化化作用、活性物质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血液生化分析相关部分指标表明合并用药组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提示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2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脏毒性研究观察合并用药对大鼠肝脏的毒性。检测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T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总胆红素(T.Bili)、总蛋白。肝组织GSH-Px活力、SOD、MDA含量、血清NAG活力的改变在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即随着合并用药的剂量升高GSH-Px活力、SOD数值降低,MDA含量升高,可见在本实验研究的试验剂量范围内,合并用药对于肝脏组织在抗氧化化作用、活性物质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影响。提示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3合并用药对血常规及相关生理常数的影响观察合并用药对大鼠肝肾脏器系数的影响以及对血常规的影响,血常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实验研究表明:红细胞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合并用药低、中剂量组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合并用药高剂量组与溶媒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是合并高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p<0.05,差异随着合并用药剂量的升高而明显;大鼠肝肾脏器系数各组之间无差异,可见合并用药对这一指标影响不是很大。

王玲飞[7](2007)在《异烟肼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提出异烟肼具有价格低廉,口服方便,吸收良好,易透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ADRs)较少的优点,但伴随其广泛应用,ADRs也时有报道。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对其ADRs进行分析,旨在探

赵明东[8](2007)在《成人胸腰椎结核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结核病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因素,加之近年来由于耐药性细菌的增加及对结核病的忽视,使骨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所增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成人胸腰椎结核是近年来临床上常见的肺外结核,本文详细介绍了其近年来的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治疗包括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三大方面。支持治疗主要是患者的膳食和营养问题,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和中药复方内服治疗,外科治疗包括西医的严格意义上的手术治疗和中医的外治法。药物治疗近年来的两个难点是耐药问题和抗结核药物的毒副作用问题,而中药复方内服治疗不但可以单独运用,还可有效地配合化疗,减轻化疗出现的严重的毒副作用和多重耐药问题。外科治疗的争论是手术的入路和内固定的使用问题。×××副教授在非手术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本文加以了总结,并对治愈已达到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了追踪随访,其经验正好体现了本病的治疗应是一个综合的治疗,在良好的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下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最后以×××副教授的治疗方案为治疗组同标准化疗方案组做对照,临床观察的结果显示:中药配合西药抗痨治疗,不仅能控制病情进展,促进病灶吸收、缩短疗程,而且还可以缓解抗结核药的毒副作用,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疗效。中西结合的治疗手段将是中医治疗结核今后的发展方向。

周玉蓉,周礼全[9](2006)在《链霉素致高原迟发性过敏反应2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王鹏,庞新[10](2003)在《链霉素迟发过敏反应伴药物热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患者女性,18岁,主因咳嗽,咳痰2个月,痰中带血3d,于2003-08-27入院。患者2个月前受凉后出现阵发性咳嗽,咳少量黄色粘痰,入院前3d出现痰带血丝,鲜红色,否认有结核病接触史。入院查体:36.8℃,P 76次/min,BP14.9/9.41kPa。营养一般,体质消瘦,神清语利,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深吸气时可闻及鼾音,P 70次/min,律齐。胸片:右肺下叶背段大片状密度不均,边缘模糊阴影。实验室

二、链霉素迟发过敏反应伴药物热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链霉素迟发过敏反应伴药物热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2 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2.1 毒性反应
        2.2 变态反应
        2.3 二重感染
    3 我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4 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调查分析
    2 总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和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4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3 用药合理性分析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青霉素类
        1.1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
        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
        1.3 青霉素不良反应
        1.4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
        1.5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 头孢菌素类
        2.1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
        2.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3 头孢吡肟不良反应
        2.4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2.5 头孢他啶不良反应
        2.6 头孢地嗪钠不良反应
        2.7 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
        2.8 头孢替安不良反应
    3 喹诺酮类
        3.1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
        3.2 环丙沙星不良反应
        3.3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
    4 硝基咪唑类
        4.1 奥硝唑不良反应
        4.2 甲硝唑不良反应
        4.3 替硝唑不良反应
    5 大环内酯类
        5.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6 碳青酶烯类
        6.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良反应
    7 糖肽类
        7.1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
    8 氨基糖苷类
        8.1 庆大霉素不良反应
    9 单环β —内酰胺类
        9.1 氨曲南不良反应
第五章 讨论
    1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1.1 变态反应
        1.2 神经系统毒性
        1.3 双硫仑样反应
    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及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一线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与治疗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异烟肼
2 利福平
3 吡嗪酰胺
4 乙胺丁醇
5 链霉素

(3)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性质及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清开灵注射液单次给药毒性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清开灵注射液对RBL-2H3细胞脱颗粒实验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清开灵注射液对补体激活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4)277篇1486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1.1.1文献类型
        1.1.2观察对象
        1.1.3干预措施
        1.1.4测量指标
        1.1.4.1主要测量指标
        1.1.4.2次要指标
    1.2检索策略
    1.3统计分析方法
    1.4资料提取方法
2结果
    2.1检索结果
    2.2清开灵注射液ADR/AE发生率
    2.3清开灵注射液ADR/AE损害程度分类
    2.4清开灵注射液ADR/AE与原发疾病的关系分析
    2.5患者性别、年龄与ADR/AE的关系
    2.6患者既往史
        2.6.1家族过敏史与不良反应
        2.6.2患者药物过敏史
        2.6.3患者疾病史
    2.7清开灵注射液使用史与ADR/AE及发生时间的关系分析
        2.7.1第一次使用清开灵注射液
        2.7.2有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既往史
        2.7.3连续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数日后发生ADR/AE
    2.8清开灵注射液和其它药物联合使用的关系
        2.8.1清开灵注射液与其它药物先后使用和ADR/AE程度的关系
        2.8.2清开灵注射液与其它药物混合使用
    2.9清开灵使用情况与ADR/AE的关系分析
        2.9.1溶媒性质与ADR/AE发生及程度
        2.9.2清开灵注射液浓度与ADR/AE严重程度的关系
        2.9.3给药方式与ADR/AE的关系分析
        2.9.4滴速与药物ADR/AE发生的关系
        2.9.5清开灵注射液理化特点或与其他药物混合后的变化与ADR/AE的关系分析
    2.10 ADR/AE发生时的场所和环境
    2.11 ADR/AE治疗与恢复时间
    2.12药液送检情况
3讨论
    3.1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3.2 ADR/AE损害程度
    3.3 ADR/AE出现时间
    3.4不当使用导致清开灵注射液不良事件的评估
        3.4.1大用量
        3.4.2给药途径
        3.4.3溶媒类型
        3.4.4滴速
        3.4.5药物浓度
        3.4.6配伍禁忌
        3.4.7老人、儿童、肝功能不全使用禁忌
        3.4.8连续用药
        3.4.9原发病辨证不当
        3.4.10 ADR/AE其它原因
    3.5本研究发现7例ADR/AE患者有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史
    3.6报告质量

(5)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6:1)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论文正文
    第一部分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6:1)人体药动学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结论
    第二部分 他唑巴坦钠对头孢噻肟钠药动学特征的影响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6)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中西药合并用药相互作用概述
    第二章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注射剂相关研究背景
        第一节 双黄连粉针剂使用现状
        第二节 双黄连粉针剂的不良反应
        第三节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相关信息
        第四节 双黄连合并用药及不良反应
    第三章 中西药合并用药研究现状
        第一节 提高合理用药的态势,防止药物的肾毒性
        第二节 改进中西药学结合的研发模式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抱拉定合并用药肾脏毒性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检测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章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脏毒性
        1 实验材料
        2 检测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三章 合并用药对相关生理常数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说明
致谢

(8)成人胸腰椎结核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引言
    1 支持疗法
        1.1 膳食营养
        1.1.1 结核病人的蛋白质摄入
        1.1.2 结核病人的维生素摄入
        1.1.3 结核病人的微量元素摄入
        1.2 肠外营养支持
        1.3 康复治疗
        1.3.1 卧床休息与锻炼
        1.3.2 针灸治疗
        1.3.3 适当体疗
    2 西医治疗
        2.1 化疗
        2.1.1 化疗原则
        2.1.2 抗结核药物
        2.1.2.1 主要抗结核药物
        2.1.2.2 治疗耐药结核病(MDR-TB)的药物
        2.1.3 化疗方案
        2.1.3.1 标准化疗方案
        2.1.3.2 短程化疗方案
        2.2.1.3 耐多药结核病的化疗方案
        2.1.4 化疗的毒副作用与处理
        2.2 外科治疗
        2.2.1 手术适应证
        2.2.2 手术的并发症
        2.2.2.1 早期的并发症
        2.2.2.2 后期的并发症
        2.2.3 手术时机
        2.2.4 手术方式
        2.2.4.1 病灶清除术
        2.2.4.2 香港术式
        2.2.4.3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2.2.4.4 微创手术
        2.2.5 手术入路
        2.2.5.1 前方入路
        2.2.5.2 后方入路
        2.2.5.3 双入路
    3 中医治疗
        3.1 中医内治法
        3.1.1 初期(虚寒痰浊凝聚型)
        3.1.2 中期(寒性脓肿形成未溃型)
        3.1.3 后期(脓肿外溃或窦道形成型)
        3.1.4 随证加减
        3.1.5 现代药理研究
        3.2 中医外治法
        3.2.1 中医外治法的适应证
        3.2.2 中医外治法的方法
        3.2.2.1 初期
        3.2.2.2 中期
        3.2.2.3 后期
        3.3 治疗结核的单验方
        3.4 各家经验荟萃
第二部分 导师经验
    1 病症相合,衷中参西
    2 辨证分型,经方为主,随症加减
        2.1 阳虚寒痰型
        2.2 气阴两虚型
    3 中西抗痛药物结合应用
        3.1 西药抗痨
        3.2 中药抗痨
    4 重视健运脾胃
    5 重视滋补肾阳
    6 重视补益气血
    7 重视祛痰化湿
    8 综合治疗,疗效独到
        8.1 常用食疗方
        8.2 局部脓肿处理
        8.3 验方应用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病例纳入标准
        1.2.3 病例终止排除标准
        1.2.4 病例脱落标准
        1.3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治疗前后随访项目
    4 疗效评价指标
        4.1 病情积分
        4.2 病情分级标准
        4.3 疗效判定标准
        4.4 安全性监测
    5 统计方法
    6 观察结果
    7 结论
    8 病案举例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链霉素迟发过敏反应伴药物热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安敏美. 山东大学, 2017(09)
  • [2]一线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与治疗转归分析[J]. 王君和. 中国临床研究, 2014(03)
  • [3]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性质及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D]. 陈莉婧.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4]277篇1486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系统评价[J]. 郝园,孔翔瑜,吴泰相.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02)
  • [5]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6:1)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动学研究[D]. 刘文芳. 中南大学, 2009(S2)
  • [6]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研究[D]. 温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异烟肼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王玲飞.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7(06)
  • [8]成人胸腰椎结核的治疗进展[D]. 赵明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07)
  • [9]链霉素致高原迟发性过敏反应2例报告[J]. 周玉蓉,周礼全. 西南国防医药, 2006(02)
  • [10]链霉素迟发过敏反应伴药物热1例报告[J]. 王鹏,庞新.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3(04)

标签:;  ;  ;  ;  ;  

链霉素迟发性过敏反应伴药物热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