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汉语词汇的交互影响

论中日汉语词汇的交互影响

一、试论中日汉字语汇的交互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确[1](2021)在《中日交流史中作为学科命名的“美学”概念》文中提出"美学"这一汉字命名是一个中国美学起源史事件,美学的发生与演变,于无声处地标示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历史走向。用一种文字来命名美学学科的过程,会体现着此种文字所携带的文化传统积淀和命名主体的自我建构;美学的汉字命名主要是在中日之间的跨国际交流和互动中展开的,在跨国际的交流史中定型的,它是中国美学起源的先声;涉及美学的汉籍在19世纪70年代便传到了日本,参与了日本早期的美学发生过程;深入调查,在原始文献的爬梳和有意返回历史现场中澄清中日有关美学汉字命名的历史真实,是真正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美学起源史的必要条件;美学的多种汉字命名或在事实联系中推动着中日现代美学史的发生,或在分置的空间关系中成为中日现代美学效果史的实际能量;日本知识界借助汉字来为美学命名之时,其推动力也许是来自于某种传统的惯性和实现现代知识本土化的需要,而中国在译介美学的过程中发挥汉字本身的潜力,意味着自觉不自觉地在努力守望并重建民族自尊,汉字文化所确认的民族身份恰是当时国人时代进取心的一种根基。

曾菊华[2](2020)在《日本电影标题的汉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反映两国民族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电影的进出口也变得频繁。众所周知,观众对电影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标题。因此,电影标题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在中国公开上映的日本电影的标题原名及其译名为研究对象,讨论日本电影标题的翻译问题。首先根据直译、意译、创译、省略和加译这五种翻译方法对电影标题的翻译例子进行分类,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电影标题翻译的倾向,并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中心——“目的论”来分析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践,即是否充分实现了电影片名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商业价值。为寻找影响电影标题翻译方法的因素,笔者提出了三个假设,分别是翻译方法的选择是否与电影标题原名的语法结构有关,是否与电影类型有关,是否与引进年代有关。关于日本电影标题的翻译得出如下结论:在直译的译名能反应电影内容以及该作品在中国有原名的情况下,一般采取直译;需要提示电影类型时,常采取创译;而强调主人公和补充信息则分别对应减译和加译。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电影标题的翻译提出两条建议,一是以观众为中心,二是力求译名简洁、新颖、耐人寻味。

柯伟[3](2020)在《汉日双语切换过程中的词汇选择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常语言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汉日双语之间的语言切换现象。围绕这一广泛存在的双语现象,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双语者的语言产出中过程中存在一种词汇选择机制,可以保证双语者顺利地从心理词典中提取出目标语言所需的词汇。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这种词汇选择机制也是确保他们可以自由切换语言的一个重要前提。关于这一词汇选择机制,目前学界已有许多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Green(1998)提出的抑制控制模型(Inhibitory Control Model)和 Costa&Santesteban(2004)提出的特定选择模型(Language-specific Selection Model)。同时,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双语者的语言切换代价(language switching costs)及其不对称性(asymmetry)是探索双语者词汇选择机制的重要指标。另外,一些研究结果还显示,除了第二语言熟练程度,双语者的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以及语言相似性等因素,也会对双语者的语言切换代价产生影响。然而,一直以来,有关双语者词汇选择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之间,以掌握汉日双语的中国日语学习者为对象的研究寥寥无几。并且,其中一些讨论尚存在一些问题,也很少有研究将已知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给出相关建议启示。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讨论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语言切换代价及其不对称性的情况,来探究汉日双语切换过程中的词汇选择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从第二语言习得和日语教学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1)汉日双语词汇间的字形相似性会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语言切换代价产生怎样的影响?(2)第二语言日语的熟练程度及学习环境方面的差异会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语言切换代价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本研究采用语言切换实验范式(language switching paradigm),以在国内高校学习的中级日语学习者和高级日语学习者,以及在日本留学的高级日语学习者为被试,使用汉日同形同义词和汉日异形词两种材料,设计了汉日双语产出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发现:(1)不论日语熟练程度高低,三组学习者的切换代价不对称性呈现出一致倾向,即与汉日同形同义词相比,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汉语的切换代价大于日语的切换代价)更加长期存在于汉日异形词上;(2)随着日语熟练程度的提高,汉日双语的切换代价会逐渐趋于对称,同时,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也会对这一变化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以上发现并结合已有理论,关于中国学习者汉日双语切换过程中的词汇选择机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习者在中级阶段,需要使用抑制控制机制来完成目标语言的词汇选择。不过,随着日语熟练程度的提高,学习者会逐渐向特定选择机制过渡,并且这种变化会首先出现在汉日同形同义词上。与此相对,即使学习者进入高级阶段,对于汉日异形词仍可能存在使用抑制控制机制的情况。另外,受日语学习环境的影响,在日本的学习者可能会比在国内的学习者更快实现向特定选择机制的过渡。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通过探讨汉日双语间的字形相似性,第二语言熟练程度及学习环境等因素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汉日双语切换的影响,呈现了其词汇选择机制从抑制控制到特定选择的动态发展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双语者词汇选择机制的研究,为今后的汉日双语切换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也基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观点,就如何促进日语学习者词汇选择机制及其语言切换能力的发展,提出了在课堂上加强概念触发式的词汇产出练习,增设汉日双语切换任务等日语教学方面的建议。

宁天玲[4](2019)在《支架式教学法在日本留学生初级汉语综合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级汉语综合课是留学生汉语学习起步阶段的重要课程,而贴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法对于综合课课堂的顺利进行、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均有着重要作用。经过调查,笔者发现日本留学生在初级汉语综合课上积极性不高,口语表达能力弱,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作为教学法中的一个分支,支架式教学法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高效课堂,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因此本文拟以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以及情感过滤假说为基础,立足于日本留学生在初级汉语综合课堂中的现实情况,探求如何将支架式教学策略运用到汉字、词汇、语音以及语法各种不同的语言要素教学之中,更好地实施教学,以期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本文第一章阐明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研究综述、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支架式教学法进行概述,包括概念、理论基础、教学环节以及支架式教学法自身的特点。第三章展示了调查问卷的内容,从日本留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教学方式及学生在语言要素(即汉字、词汇、语音和语法)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并结合诊断性测试分析学生学习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证明了支架式教学法的切实可行性。第四章对支架式教学策略进行了总括,并根据支架式教学法的教学环节,运用相应的支架式教学策略,针对性地解决日本学生在汉字、词汇、语音及语法习得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指导教学实践。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对汉语综合课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尝试进行了解决,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期望能够进一步丰富支架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研究。

胡晓晓[5](2017)在《《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一卷)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中国农村惯行调查》是满铁调查部1指导进行的华北农村惯行调查的成果。调查结果被编成123份专题报告,全部送至东京,1952—1958年在东京以《中国农村惯行调查》为题结集出版,共计六卷3200多页。这套《中国农村惯行调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详尽的以村庄为单位的农村社会经济资料,美国学者将之誉为“革命前在研究中国农村方面做出最为规模宏大的努力之一”。2这些资料出版后已经过了六十年,其文化、历史方面的价值不断得到认可。日本与美国的一些学者利用这些调查报告,研究近代中国的农村,取得了相当的学术成就。而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之还较少使用,许多人也不甚了解。3在这点上,可以说此次的翻译工作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的满铁相关研究。笔者通过实际参与满铁资料的翻译工作,将从中积累到的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开始着手本论文,希望对以后的翻译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意义。本论文主要基于笔者实际翻译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译后书名为:满铁农村调查·总一卷·惯行类第一册)》其中约12万字的译文(同时参考全一册的相关内容),对照日文原文,分析适合满铁调查资料的翻译方法,并举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论文中主要分析的翻译方法为“迻译”,并对其他的翻译技巧,如加译、减译,分译、合译等进行举例分析,以此来对此次的翻译实践进行总结汇报。论文主要分成以下的七大部分。在前言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研究动机和意义,论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一章先介绍农村惯行调查的实施机关满铁调查部的成立背景及其主要的调查活动。另外简单说明满铁调查部在中国实施的三次惯行调查的相关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一卷)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总结整理笔者参与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一卷)的翻译情况。在第三章对“迻译”的含义和用法进行说明和介绍,并介绍直译、意译的不足之处,以此来佐证“迻译”的选用理由。第四章将结合日文原文和中文译文,主要以“惯行”、“看青”为例,说明“迻译”的翻译方法的应用情况以及采用理由。总的来说“迻译”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可以翻译的部分特意选择不翻译,直接采用日语汉字词的情况,另一种是由于文化等因素导致无法找到对应事物进行翻译的情况。第五章主要以其他翻译方法为中心,用具体翻译事例说明其用法,以此来归纳总结《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一卷)翻译过程中常用的翻译技巧。最后总结本文主要内容与翻译过程中的收获及感想,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当然,本文并不意在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种翻译模式或框架,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希望给大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想法,可以去尝试本文中所写的“迻译”的这种翻译方法,去借鉴本文总结出来的满铁翻译的特点以推进今后的翻译工作。毕竟本文只不过是一种尝试,今后需在语言学以外的领域,比如从社会历史学等领域入手,对满铁调查资料进行充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发挥其价值。

刘佳欢[6](2017)在《近代日语中新汉语的生成研究 ——以《明六杂志》中西周的文章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幕末明初时期,在文明开化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的近代学术、思想、文化大量地涌入到日本,在推动日本近代化的同时,日语本身也迫切地需要反映新思想、新事物的新词语。为了解决这一时代的课题,明治时期的学者、翻译家苦下功夫,悉心钻研,创建了数量众多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多以汉语的形式创出,被称为“新汉语”。这些“新汉语”在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日语近现代词汇体系的建立,也对中文词汇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新汉语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是以怎样的方式得以定型并使用至今?围绕这些问题,本论文以《明六杂志》中学者西周的13篇文章为语料展开了研究,探索了日语中新汉语生成、使用、传播乃至定型的过程。本论文的核心研究由四章组成。在第一章里,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明确了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确定了研究的方法。即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为明治初期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洋学术时创出的新词语,以《明六杂志》所载学者西周的文章中使用的汉语词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各个汉语词不同的出处对其进行了分类。在第一章里还对与本论文相关的先行研究进行了整理,尤其对佐藤亨、森冈健二、陈力卫、高野繁男等该领域代表性的研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在第二章中,对西周的13篇文章中出现的汉语词进行了抽取与分类。本论文以古典汉籍中出典的有无及是否被《日本国语大辞典》收录这两点为判断与分类的依据。同时还将电子资料“汉典zdic”、“日国友の会”、“yahoo!辞书コトバソグ”和《汉语大词典》、《日本国语大辞典》作为比照与核对的重要参考。本论文首先将西周13篇文章中的二字词语,三字词语共956词全部抽出,通过对古典汉籍中出典有无的调查进行了第一次分类,然后又通过是否被《日本国语大辞典》收录进行了第二次分类,将抽出的汉语词分为A、B、C、D四类,即A类:保持古籍原意不变的汉语词B类:原意发生改变、产生新意的汉语词C类:由近代中国洋学资料传入的汉语词D类:日本人独自创作的汉语词在对所有的汉语词按上述分类进行词源判定的基础上,还对其使用状况进行了举例说明。在第三章中,对新汉语的造词方法进行了考察。新汉语的造词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六种,分别为古语的再生和借用、长短句的省略、字序的颠倒、音训的转换、词性的仿照和接辞的活用。在此基础上,作为新造词的补充说明,还介绍了音译词和注音假名的使用方法。在第四章里,对西周文章中使用的新汉语和现代日语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本论文首先对现代日语中的现存新汉语和消失的新汉语从数量上进行了统计,并整理成表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分析了现存语和死语的各自特点。接着探讨了《明六杂志》中,西周的文章和其他作者的文章在创建新词语上的不同,分析了西周的用词特征。最后对于仍在现代日语中使用的新汉语,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其得以定型的原因。在结语的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提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课题。

费晓东[7](2016)在《中国人中级学习者の日本语汉字単语の中国语口头翻訳における心内辞书の働き方 聴覚呈示事态による中日间の形态·音韵类似性の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中级中国日语学习者为对象,探讨了中日汉字词汇的形态类似、语音类似两大因素对日语汉字词汇加工机制所产生的影响。实验设计采用听力词汇的口头翻译作业,以学习者反应时间为因变量、形态类似与语音类似为自变量,进行了二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无论语音类似与否,形态类似因素效果显着,形态类似对日语汉字单词的翻译过程起促进性作用;(2)只有在形态类似条件下,语音类似因素效果显着,语音类似对日语汉字单词的翻译过程起促进性作用。形态类似因素的结果与先行研究一致,无论是视觉、听觉认知过程,还是从汉语到日语、从日语到汉语的认知过程,形态类似因素都显示促进性效果。语音类似因素,随着实验作业的变化显示不同的效果。在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心理词典里,日语语音表征的形成度低,无意识下的语音表征的激活会产生抑制性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日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加强学习者对汉字词汇的中日间的语音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丹凤,姜莹[8](2016)在《战争中语言的交融与发展——以二战日本战犯笔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日本战犯笔供中中文词汇的使用状况为研究主线,对《日本侵华战犯笔供》第二册笔供原文进行中文词汇的筛选,利用《新明解国语词典改订版》校对、归类,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文词汇对日语语言的影响以及战争背景下中日语言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

薛宇[9](2017)在《小说《火花》(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以日本作家又吉直树的私小说《火花》为翻译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目的是通过对小说题材的作品的翻译来检验自己的翻译实践技巧。作者又吉直树(1980),日本搞笑艺人,剧作家,小说家,俳句诗人。现在是漫才二人组“和平”(peace)的一员,活跃在日本的文艺界。2015年,出版了处女作小说《火花》,并一举拿下第153届日本纯文学的最高荣誉奖项-芥川奖。主要出版的小说有『火花』、『夜を越える』等。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德永和他的朋友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所发生的各种故事。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节选了《火花》的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内容。本报告主要参考的是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翻译主要涉及难点如下:1)漫才表演中包袱的翻译;2)关西方言效果对等的翻译。笔者结合文本特征、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上下文的语境,采用意译,分译等翻译手法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本报告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动机及意义、文本出处、作者简介、文本简介、文本特点等方面对翻译文本进行了综合介绍。第二部分对主要参考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着重从着眼于关西方言,漫才专业术语及漫才包袱三个方面,对翻译实践过程中涉及的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进行了综合解析。第四部分中总结翻译实践中的经验,明确其中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相关的研究课题及方向。本次翻译报告选取的文本涉及漫才的表演形式,漫才包袱的笑点和关西方言的幽默属性对于小说的文脉衔接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实现翻译效果的对等是最大的难点。笔者深知本报告仍存在许多不足,希望今后以此为基础继续相关的翻译与研究。

陈珊珊[10](2016)在《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汉字词汇处理 ——从词汇类别间差异着眼》文中研究指明汉字词汇的学习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受母语干扰,在学习日语时部分汉字词汇会带来各种消极影响,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造成一定的干扰,从而导致误用的产生。目前已有不少针对日语汉字词汇习得的研究,先行研究存在并未对汉字词汇进行分类分析或分类不够细致的问题,且多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调查法的先行研究,在测试结果上无法准确显示受试者的反应速度,在统计误答率方面也无法控制受试者对每个提示词的反应在相同时间内进行,这对于习得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测试结果也不够客观。在这一方面,玉冈,大和(2009)的方法值得参考。玉冈,大和(2009)在研究日语汉字词汇处理时采用了实验的方法,在测试出受试者反应时间的同时,对误答率的反应也更加精准。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以中国日语学习者为实验对象,将日语中的汉字词汇分为中日同形词和非同形词,并把同形词进一步分为四类,即同形同义词、同形词近义词1类(中日汉字词汇词意相近)、同形近义词2类(中日汉字词汇词意相同,但语法机能不同)以及同形异义词。运用DMDX软件,从反应速度和误答率的角度,通过两个实验来分析汉字词汇类别、学习时间及母语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汉字词汇处理有怎样的影响,以期为日语教学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时间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误答率有较大影响。这说明中国日语学习者理解日语汉字词汇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汉语词汇的知识,在处理的速度上母语起到正迁移作用,但在正确率上却是负迁移的作用。同时,对于学习者来说,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日语汉字词汇的处理会更加迅速、正确。其中对于与汉语表记形态相同的日语汉字词汇的处理,由于母语的干涉,对于高水平学习者来说也存在一定困难。进而,通过同形词与非同形词的比较可以发现,无论日语能力高低,受试者对于非同形词处理的速度和准确率明显低于同形词。这表明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而言,与中文表记形态不同的日语汉字词汇的学习难度整体仍然要大于与中文表记形态相同的日语汉字词汇。另外,通过对同形词的进一步分类比较发现,同形近义词2类的处理时间最长,说明语法要素是影响同形词处理时间的重要因素。而在误答率方面,同形近义词1类的误答率最高,其次是同形异义词。这说明语义是影响同形词使用正误的重要因素。

二、试论中日汉字语汇的交互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中日汉字语汇的交互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交流史中作为学科命名的“美学”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学”的汉字命名及流传在日本
二、在跨际交流中寻踪“美学”一词
三、“美学”在心理学译介中的文化张力

(2)日本电影标题的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序论
    1.1 研究の目的と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翻訳例の収集
        1.2.2 翻訳例の整理
        1.2.3 翻訳方法の定义
    1.3 论文の构成
第二章 先行研究
    2.1 スコポス理论について
    2.2 映画タイトルの翻訳について
        2.2.1 欧米映画タイトルの翻訳
        2.2.2 日本映画タイトルの翻訳
    2.3 スコポス理论と日本映画タイトルの翻訳について
    2.4 本研究の位置づけ
    2.5 映画タイトル翻訳のスコポスについて
        2.5.1 映画作品のタイトルの特徴
        2.5.2 映画作品タイトルの翻訳の重要性
        2.5.3 映画タイトル翻訳の原则
第三章 日本映画タイトルの翻訳倾向
    3.1 実写映画タイトルの翻訳方法
        3.1.1 直訳
        3.1.2 意訳
        3.1.3 创作
        3.1.4 省略
        3.1.5 加笔
    3.2 アニメーション映画タイトルの翻訳方法
    3.3 まとめ
第四章 映画タイトルの直訳と非直訳の要因
    4.1 原名の文法特徴からの考察
        4.1.1 日本映画タイトルの分类
        4.1.2 日本実写映画タイトルの文法特徴と翻訳
        4.1.3 日本アニメーション映画タイトルの文法特徴と翻訳
        4.1.4 まとめ
    4.2 映画ジャンルからの考察
    4.3 输入した年代からの考察
        4.3.1 日本実写映画の输入状况と翻訳
        4.3.2 日本のアニメーション映画の输入状况と翻訳
第五章 终论
    5.1 日本映画タイトル翻訳方法のまとめ
    5.2 日本映画タイトル翻訳への提言
        5.2.1 観衆を优先すること
        5.2.2 简洁で、目立つ、味わいのある訳名を目指すこと
参考文献
付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谢辞
附件

(3)汉日双语切换过程中的词汇选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要旨
第1章 序论
    第1节 本研究の背景
    第2节 本研究の目的及び构成
第2章 先行研究の概観
    第1节 言语产出の过程および心内辞书
    第2节 二言语话者の语汇选択メカニズム
        1.二言语话者の言语产出における语汇选択
        2.言语切り替えコストおよびその非対称性
        3.语汇选択の理论モデルとその発展
    第3节 言语切り替えコス卜に基づいた研究
        1.表音文字と表意文字の言语间に関する研究
        2.表意文字を有する中日二言语间の研究
    第4节 先行研究のまとめと问题の所在
第3章 本研究の课题と方法
    第1节 本研究の课题
    第2节 研究方法
        1.実験计画
        2.実验参加者
        3.実验材料
        4.実验装置
        5.実验手続き
第4章 データ分析と结果
    第1节 JFL中级学习者を対象とした実験1の结果
        1.実验1a: 中日同根语を産出する场合
        2.実验1b: 中日非同根语を産出する场合
        3.実验1の结果のまとめ
    第2节 JFL上级学习者を対象とした実験2の结果
        1.実验2a: 中日同根语を産出する场合
        2.実验2b: 中日非同根语を産出する场合
        3.実验2の结果のまとめ
    第3节 JSL上级学习者を対象とした実験3の结果
        1.実验3a: 中日同根语を産出する场合
        2.実验3b: 中日非同根语を産出する场合
        3.実验3の结果のまとめ
第5章 総合考察
    第1节 形态类似性による言语切り替えへの影响
    第2节 学习者の属性による言语切り替えへの影响
        1.第二言语の熟达度による影响
        2.第二言语の学习环境による影响
    第3节 中国人日本语学习者の语汇选択メカニズム
    第4节 第二言语习得と日本语教育への示唆
第6章 结论
    第1节 本研究のまとめ
    第2节 本研究の意义
    第3节 今後の课题
参考文献
付录

(4)支架式教学法在日本留学生初级汉语综合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1.2.2 针对国别的支架式教学法应用研究
    1.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支架式教学法
    2.1 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情感过滤假说
    2.3 教学环节
    2.4 教学特点
第三章 支架式教学法在日本留学生初级综合课中的适用性调查研究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对象、方法及目的
        3.1.2 问卷设计
    3.2 问卷调查分析
        3.2.1 日本留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3.2.2 课堂教学方式分析
        3.2.3 日本留学生学习语言四要素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3 支架式教学法的优势
第四章 针对日本留学生存在的问题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4.1 支架式教学策略
    4.2 支架式教学法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4.3 支架式教学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4 支架式教学法在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4.5 支架式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一卷)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概要
摘要
はじめに
    一 研究の动机と目的
    二 先行研究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の意义
第一章 満鉄调査部と华北农村惯行调査
    第一节 満鉄调査部の概要
        一 満鉄と调査部の诞生
        二 満鉄调査部の调査活动
        三 三度の中国农村惯行调査
    第二节 华北农村惯行调査の背景と内容
第二章 『中国农村惯行调査』(第一巻)について
    第一节 『中国农村惯行调査』(第一巻)の内容
    第二节 『中国农村惯行调査』(第一巻)の翻訳事情
        一 任务介绍
        二 翻訳事情
        三 翻訳の难しさと要求
第三章 「迻訳」という翻訳テクニック
    第一节 「迻訳」の意味と用法
    第二节 翻訳テクニックとしての「迻訳」
        一 「迻訳」という翻訳テクニック
        二 「迻訳」と「翻訳」の関系
        三 「迻訳」と「直訳」の违い
    第三节 「直訳」及び「意訳」の不足点
        一 「直訳」及び「意訳」とは
        二 「直訳」の不足点
        三 「意訳」の不足点
第四章 『中国农村惯行调査』(第一巻)における「迻訳」の例
    第一节 翻訳可能だが「迻訳」
    第二节 翻訳不能だから「迻訳」
第五章 その他の翻訳テクニック及びその例
    第一节 加訳·减訳
    第二节 反訳·変訳·倒訳
    第三节 分訳·合訳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
谢辞

(6)近代日语中新汉语的生成研究 ——以《明六杂志》中西周的文章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第一章 本研究の姿势と先行研究
    第一节 研究の目的と研究范囲の绍介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范囲と対象
        1.1.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明治期漠语についての研究
        1.2.1 森冈健二(1969)
        1.2.2 佐藤亨(1986)
        1.2.3 陈力卫(2001)
        1.2.4 高野繁男(2004)
        1.2.5 そのほかの研究
第二章 西周の文章における汉语の分类
    第一节 新汉语分类の作业手顺
    第二节 汉籍の意味通りで使用された汉语
    第三节 汉籍から転用された汉语
    第四节 中国の洋学资料から借用した汉语
    第五节 幕末、明治初期に创出された汉语
第三章 新汉语の创出方法
    第一节 新汉语の造语パターン
        3.1.1 古语の再生、転用
        3.1.2 长大语の短缩
        3.1.3 字顺の逆転
        3.1.4 音训の転换
        3.1.5 语形の模仿
        3.1.6 接辞の活用
    第二节 造语の気配り
        3.2.1 新汉语前後の音訳カタカナ付け
        3.2.2 新汉语の左右にノレビ付け
第四章 西周の新汉语と现代日本语
    第一节 西周の新汉语と现代日本语の関连
    第二节 西周の新汉语の使用と定着
    第三节 西周の新汉语と定着の原因
        4.3.1 用语の新しさ
        4.3.2 原语を示すノレビ等の工夫
        4.3.3 新造语の更なる修正
        4.3.4 时代の必要
结论
    第一节 本论文のまとめ
    第二节 本论文の不足と今後の课题
注釈
参考文献
付録
    付録一 『明六杂志』における西周の使用した翻訳语と新造语
    付録二 近世までの国书や辞典に用いられた语
    付録三 13篇文章に现れた新汉语
谢辞

(7)中国人中级学习者の日本语汉字単语の中国语口头翻訳における心内辞书の働き方 聴覚呈示事态による中日间の形态·音韵类似性の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 先行研究の概観
3. 问题の所在及び本研究の目的
4. 実験的検讨
    4.1 実験参加者
    4.2 実験计画
    4.3 材料
    4.4 装置
    4.5 手続き
5. 结果
6. 考察

(8)战争中语言的交融与发展——以二战日本战犯笔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词汇的界定
二、词汇的分类与分析
三、原因分析
    (一)日语本身具有但用中文汉字书写的词汇
        1. 正式简明
        2. 中日文字本是同源
        3. 刻意为之
        4. 情报的收集与整理
    (二)日语本身并不存在的词汇
    (三)错别字
四、结语

(9)小说《火花》(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第一章 翻訳タスクの绍介
    1.1 原文の选定理由
    1.2 原文の绍介
        1.2.1 作者の绍介
        1.2.2 原文の内容
        1.2.3 原文の特徴
    1.3 期待目标
第二章 翻訳理论の绍介
    2.1 ナイダの主张
    2.2 动的等価理论
第三章 翻訳事例分析
    3.1 漫才専门用语
    3.2 漫才ネタの翻訳
    3.3 文化语汇の欠如现象への対応
        3.3.1 関西方言の翻訳
        3.3.2 文化特有语汇の翻訳
    3.4 その他の翻訳
第四章 まとめ
    4.1 心得
    4.2 今後の课题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Ⅰ:原文
付録Ⅱ:訳文

(10)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汉字词汇处理 ——从词汇类别间差异着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1 はじめに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の构成
2 先行研究
    2.1 汉字语汇の习得における学习期间の影响
    2.2 汉字语汇の习得における母语の影响
    2.3 汉字语汇の分类と习得
    2.4 语汇処理の反応速度?误答率に基づく研究
    2.5 本稿の立场と研究方法
3 実験1:中国语と同形?非同形の日本语汉字语汇の処理
    3.1 実験目的
    3.2 実験対象
    3.3 実験方法
    3.4 提示语の选択
    3.5 分析と结果
        3.5.1 正しいと判断すべき日本语汉字语汇の语汇処理
        3.5.2 正しくないと判断すべき日本语非语の语汇処理
    3.6 総合考察
4 実験 2:中国语と同形の日本语汉字语汇の下位分类间比较
    4.1 実験目的
    4.2 実験対象
    4.3 実験方法
    4.4 提示语の选択
    4.5 分析と结果
        4.5.1 反応时间の角度から
        4.5.2 误答率の角度から
    4.6 総合考察
5 终わりに
谢辞
参考文献

四、试论中日汉字语汇的交互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交流史中作为学科命名的“美学”概念[J]. 王确.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1(02)
  • [2]日本电影标题的汉译研究[D]. 曾菊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汉日双语切换过程中的词汇选择机制研究[D]. 柯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支架式教学法在日本留学生初级汉语综合课中的应用研究[D]. 宁天玲. 吉林大学, 2019(03)
  • [5]《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一卷)翻译实践报告[D]. 胡晓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6]近代日语中新汉语的生成研究 ——以《明六杂志》中西周的文章为中心[D]. 刘佳欢.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7]中国人中级学习者の日本语汉字単语の中国语口头翻訳における心内辞书の働き方 聴覚呈示事态による中日间の形态·音韵类似性の影响[J]. 费晓东. 日本学研究, 2016(00)
  • [8]战争中语言的交融与发展——以二战日本战犯笔供为例[J]. 王丹凤,姜莹. 文化学刊, 2016(06)
  • [9]小说《火花》(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薛宇.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10]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汉字词汇处理 ——从词汇类别间差异着眼[D]. 陈珊珊. 重庆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论中日汉语词汇的交互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