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语文教学的艺术化

美育与语文教学的艺术化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艺术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红霞[1](2021)在《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月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种独特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月”意象的蕴涵十分丰富、出现的频率较高,故而选取“月”意象为切入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审美经验是人对客观对象美的主观反映,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对“月”意象进行研究。尝试解决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不足的问题,意欲提高学生感知诗词意象、品味诗词情感、深入理解诗词的审美能力。论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月”意象感知教学。运用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联觉感知来引导学生感知古诗词内容。在视觉感知方面,教师运用诗词中的图画与词语色彩来辅助教学;在听觉感知方面,教师主要通过朗读诗词,从旋律、速度、重音等方式去促进教学;在联觉感知方面,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月”意象感知教学,让学生达到对古诗词内容的初步感知。第二章阐述“月”意象情感教学。通过对古诗词文本的初步感知以体会古诗词中“月”寄寓的不同情感,教师从审美情感、直觉体验与认同体验进行古诗词情感教学,深入体悟诗人情感表达的不同,品味诗词的情感美。第三章阐述“月”意象想象教学。在深入体会诗词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教师引导学生明析意象与意境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月”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的分类,通过激发想象、合理联想的方法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月”意象赏析。第四章阐述“月”意象理解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文本注释来理解诗词。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词、巧妙提问、应用修辞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后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月”的审美价值与获得审美教育。第五章阐述“月”意象教学实践探究。选取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春江花月夜》与《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进行“月”意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进而总结归纳出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古诗词教学发展的期望。

徐在贵[2](2021)在《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从国家层面指明了当前学科美育渗透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塑造高尚人格的教育方式,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育人指标,应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一项富有传统美学精神与美育内容的课程,具有很大的美育渗透优势。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有助于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发挥武术“以美育人”功能,深化武术教育改革,推动学校美育建设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跨学科研究法等,以现代美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等为理论基础,对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进行研究,基于当前上海市初中武术课程实施与教学现状,对“渗透什么”“怎样渗透”等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一,基于对武术教学特色、美育渗透特点、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深刻把握,指出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即发展武术审美能力,体悟并掌握武术初级拳术;培养武术审美意识,品味并领会武术审美意蕴;培养高尚人格素养,学习并传承武术文化精神。相应的渗透内容应包含三大类:可直观感知美感形式的武术形象美、需深层品味审美内涵的武术意蕴美、能潜移默化审美情感的武术精神美。其中形象美包括民族风情、传统韵味的工艺形象美,身匀体健、形美神盈的身体形象美,灵活轻巧、技为艺用的技击形象美等;意蕴美包括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演练气韵美,敬重自然、崇尚和谐的文化意象美,情景相融、物我同一的哲思意境美等;精神美包括勇武刚强、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美,宽厚仁德、尊师重道的崇德精神美,匡扶正义、忠义爱国的侠义精神美等。第二,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上海市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现状,分析武术课教师的基本情况、态度与实践行为等,揭示出初中武术美育渗透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即教师美育认识不足,美育渗透实践能力偏低;教学内容设置失衡,重技能教学轻美育教化;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相应的方法与措施;美育渗透研究薄弱,缺少可借鉴的实践案例等问题。第三,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目标指向与渗透内容特点,研究提出以下路径。(1)通过开展自我教育和美育培训,拓展教师审美基础知识与能力;深入美育研究和教学探析,提高教师美育渗透认知与理念;丰富审美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升教师审美实践能力与技巧等途径,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2)通过以形象美贯穿教学常规与教学过程,打造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意蕴美诉诸艺术手法与形式题材,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以精神美勾连历史典故与民俗文化,塑造传承文化精神的教学理念等思路,设计与编排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内容。(3)通过创设武术审美情境,促进学生的武术审美感知与体悟;开展武术审美训练,激发学生的武术审美创造与表现;丰富武术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武术审美趣味与理想等方式,丰富与拓展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活动方式。(4)通过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评价机制;美化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对武术美育渗透的支持度等路径,营造与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内外环境。

林艳萍[3](2021)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也是温润心灵的教育,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对涵养学生美好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对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选文则是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实施审美教育,首先应挖掘析出语文学科中本身的美。对语文教材里的审美内容资源进行静态考察与分析,充分挖掘析出教材中本身的审美素材是实施语文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审美动态教学实践过程的前提准备和重要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笔者从文献梳理入手,分别从国内外两方面对前辈们关于审美教育、语文审美教育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概念、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其次,以统编小学语文1-6年级共12册教材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梳理、统计了教材选文中蕴藏着的丰富审美教育内容。笔者从文体的视角深入挖掘、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审美教育内容,通过文本分析法将不同文体的选文分类从审美内容的存在形态、呈现形式等方面详细梳理,主要析出描述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等不同类型的审美教育内容。并总结分析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一是审美内容承载于文体类别多样的选文中各显审美特质——诗歌文体主要呈现出富有韵律节奏美的语言美、各种意象组成的意境美等,散文文体则凸显出优美生动的语言美、强烈的抒情美,小说文体以刻画各种人物形象美为主,童话、神话文体则以梦幻唯美、神奇幻化的想象手法刻画主人公的形象,记叙文则是通过描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凸显出社会生活的美感内容,说明文内蕴着求真求实的科学真知美、精确简明的语言美等;二是教材中的审美内容编排顺序符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三是教材审美教育的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凸显出立德树人的特点等。再次,通过对析出内容的系统分析找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内容本身存在的欠缺、不足之处,厘清析出与利用审美教育内容的问题所在。如教材选文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较为隐晦,不易被感知;重点突出强调语文要素的达成,对审美教育的目标相对模糊;教材中蕴藏的审美教育因素分布零散又交融并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等。其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的局限、语文本体性教学潮流的回归导致审美等非本体性教学的淡化、审美教育内容类别本身的复杂、多元等。最后,通过对统编小学1-6年级12册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描述,结合其特点、存在的缺欠与原因等,从四个方面对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一是要关注审美主体,提升师生自身的审美素养,包括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和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二是语文审美教育应立足语文的学科特性,深深根植于语文的土壤之上实施审美教育,明确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审美教育的要求,加强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管理。三是要遵循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根据不同文体的审美特质提取教材审美教育因素,同时把握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促进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在此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以美化人。四是依托校本教学研究,构建系统化的语文审美教育实施保障机制。具体从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如何组织、计划、评价等方面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保障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资源得到充分析出与利用,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石磊[4](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战红岩[5](2021)在《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变革而发生和发展的,它既承袭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又受到西方美育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学者一方面广泛地汲取西方美育观念和美育思潮,同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构筑起自己的美育体系。中国现代美育史的研究要求我们在掌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观念、理论史线索的基础上,将视野拓展、下移到现代的美育制度、美育实践上来。1919年夏,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颇具规模的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深感艺术教育不应只通过学校进行,更应该通过社会途径和力量传扬美育和培养美育人才,他们希望利用社团组织的形式把各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切磋交流,共同推进艺术教育。1919年11月,以吴梦非为首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工联合爱国女学的教员们,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即为集美育观念和理论译介、研究和传播,美育制度建设推动,美育实践开展等为一身的着名团体——“中华美育会”。“中华美育会”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建立、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他们在重要历史时期所做的美育实践与探索,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现代美育史的多元面向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考据研究法、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达成以下目标:首先,考察“中华美育会”团体成立的历史契机和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图景,完成“中华美育会”的历史叙事;其次,探析“中华美育会”团体是怎样聚焦“美育”问题并展开活动,以及如何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和搭建交流平台的,探究“中华美育会”团体共同的志趣追求;再次,阐述“中华美育会”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互动关系;最后,简要总结“中华美育会”在现代美育观念传播和理论建构史上的历史经验和收获,为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意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阐述研究对象: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本章首先梳理了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对中西交融渗透的新美育观念、西方美育思潮的启蒙性、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发现与传承进行分析。其次,对学制变革和美育制度的形成、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审美取向进行了历史性考察,由此发现艺术教育作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突出醒目的新星,国家从制度层面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伴随着上述外部条件的成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华美育会”顺势而生。通过对“中华美育会”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的考察,挖掘凝练其宗旨、观念及社会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归纳出美育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流布,不仅展现为观念史的事件,还深度楔入彼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实践中,对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仍产生深远之影响。第二章,立足“中华美育会”本体进行研究,分别从深度、广度、空间拓展、精神内核等不同维度,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问题。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的具体化和理论建构的体系化进行研究,以期从深度、广度上探究其对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其次,系统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刊——《美育》杂志,力求从空间维度对其美育理论和知识的拓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归纳“中华美育会”的精神内核,即:民众化思潮、实用主义和艺术教育运动,以及美育救国、中西兼容和倡导美育改革的主张和追求。第三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强调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方面。首先,鉴于“中华美育会”是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美育团体,且主要会员大都是学校的艺术教师,所以,学校成为了“中华美育会”传播先进、多元、民主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平台,并以此推动了中国美育新潮的发展。其次,通过研究“中华美育会”创新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其“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特点、融“德”于“艺术”的审美教育方法,以及改进审美教育效能的手段和策略,推动发展了美育课程改革,进而达到了传播和改进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三,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和运用教材开展美育实践情况,明确他们将各自美育思想与艺术技能实践融合于教材之中的过程,并以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吴梦非与《和声学大纲》等多部音乐教材;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和专着为例,探讨他们通过传播美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将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第四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本章内容首先从宏观层面,将社会美育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国民意识自觉养成、接受主体的审美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特殊和关键效用进行阐释。其次,从微观层面,以“中华美育会”创办的讲习所、暑期学校及其开展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培养优秀师资、凝聚艺术人才的原因所在:与“中华美育会”会员自身的高水平、专业性和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最后,通过考察“中华美育会”演讲、艺术展、参加或创办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彰显了“中华美育会”会员积极投身社会美育实践,践行以美育人、提升民族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第五章,分析和论证了“中华美育会”退场的原因、启示,对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中华美育会”美育思想传播、美育实践探索的努力和贡献做出历史性评价。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的落幕退场原因及启示进行了分析探究,总结了在社会动荡与时局不稳的背景下,“中华美育会”自身组织与管理困境、运行经费紧张、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原因和问题。其次,通过梳理凝练“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和运行机制的内涵,探究“中华美育会”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结语部分,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美育实践化、制度化历程的考察与反思,总结出我国现代美育不断走向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应发挥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涵育人文情怀、塑造国民信仰、养成美好品格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整体以“中华美育会”的诞生背景为出发点,对“中华美育会”的成立过程、理论主张、美育实践、运行概况、解散反思、历史启示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对其机关刊物《美育》杂志上发表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等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师童童[6](2021)在《基于审美鉴赏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古代的经典文言作品不仅包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学习这些文章,学生理应受到美的熏陶,从中感受先人的智慧,了解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现状是,教师虽已经意识到文言文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价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文言文的审美鉴赏教学仍旧没能得到有效开展——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足,较为注重考试成绩;语文教师强调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文言文之美没能充分在课堂上体现。初中文言文教学不注重对文言文本身所含之美的鉴赏,导致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作用。因此,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探讨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改革对学生体会文言文之美、提升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之所以没能有效开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学角度看,可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美目标偏失、文本诵读环节设计薄弱、忽视课外阅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美主动性不强、文言文朗读方法不当。为真正有效开展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应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审美素养和诵读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立足于文言文文本结构,充分发掘文本的审美特点,从语言、形象和意蕴三个层面带领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只有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学案例的设计可以为初中语文教师进行审美鉴赏教学提供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文言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深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李晶晶[7](2020)在《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问题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小说选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审美化教学为改进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新途径,深化了小人物审美教学实效性。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能在潜移默化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深远长久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审美教学是高效实现审美教育目的的可操作化途径,于是探索语文审美教学便势在必行。语文教材编写组着眼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不少包含有小人物形象的文本选编入高中语文教材,成为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有利载体。然而,审视当下小人物形象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一线教学中面临的窘迫局面,研究致力于借助理论构建审美教学框架,探究高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提升策略。首先,立足于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材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分析框架。一方面利用教材小人物形象“悲剧性”、“崇高”和“丑”的审美特质,发掘其所包含的语言审美因素、性格审美因素以及情感审美因素,探究可作为教学内容的教材小人物形象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审美转化入手,具体设计以开展审美教学,体现教学形式的美。其次,通过结合调查数据和教师访谈,归纳整理出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现状;然后,主要从教师层面概括出教学现状中存在审美教学了解程度不深,缺少具体教学策略;小人物形象解读扁平化,忽视审美意蕴内化;教学内容取向应试化,忽略学生审美感悟;教学设计显现程式化,缺失审美创造能力;课堂组织安排拘泥,缺少艺术化美感显现;教学导引透露单一性,缺乏多元价值构建和审美训练呈浅层化,学生审美能力显欠缺七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求原因,包括:应试压力下功利性思维在作祟,理论素养缺乏致形象解读单薄,审美探究不足妨碍充分运用小人物资源以及教学方法不当影响课堂的审美效果呈现四大方面八条原因。最后,针对调研情况,在理论指导下,提出教师教学提升策略,具体包括:明确定位目标,有的放矢推进小人物审美教学流程;灵活运用教材,匠心独运实现小人物形象审美价值;拓展课外资源,独辟蹊径形成文本内外的审美合力;有效组织课堂,寓教于乐间得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完善评价体系,不落窠臼以全面考察学生审美素养。

林楚乔[8](2020)在《审美化教学理论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以S小学A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美育亦日益受到我国的重视。自2015年国务院提出全面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起,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学校美育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国务院指出要将美育与各个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学校学科教学中,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藏着诸多审美因素,值得教师挖掘。审美化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成果,旨在将学科中审美因素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和谐统一、科学性与审美性统一的学科教学美育渗透模式。与以往美育渗透相关理论相比,审美化教学理论并不狭隘地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它是以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形式美、艺术美为美育手段,集结“有意义教学”等现代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思想而诞生出来的,能够减轻学习负担,使师生双方均获得充分身心愉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与操作方法。是非艺术学科教师参与美育与教学,并借此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研究从微观入手,选取K市S小学四年级1班(以下简称A班)为个案,聚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以审美化教学理论界定的学生审美素质(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与新课标指出的学生应具有的语文能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维度,借助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对审美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成果:首先,本研究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化,试图最大限度分析出可能影响审美化教学的审美因素,发现教材中文学与非文学作品包含但不限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均可以以美育手段进行优化;教师的审美素养影响教师对教材审美因素的发掘以及对教学的审美化设计。其次,基于观察法与访谈法对A班语文审美化教学现状进行梳理,根据表象探析深层原因,总结出四大问题,分别为社会大众美育观念有待更新、学校缺乏对美育的重视、教师审美化教学知识技能有待加强、家长家庭教育投入不足。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结合审美化教学理论,从发挥学校独特作用、教师开展审美化教学、家长协同等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以期通过全面的审美化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与语文能力。同时,希望通过本研究为S小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借鉴与思路,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余泽晶[9](2020)在《初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直觉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审美直觉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之美的直接感受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在对美的关照中不假思索地产生的精神愉悦。审美直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并将事物的整体美反映出来,也是人在片刻间对美的感觉信息进行了内在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与主观、感性与理性达到统一的过程。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读者通过阅读文本,以感受到其中传递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得到美的体验和愉悦。因此,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审美直觉能力,有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开拓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全文一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审美教育目标阐述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整理了当下研究概况;第二部分围绕审美直觉力与文学作品,阐述了审美直觉力的内涵、特点以及影响审美直觉力的因素和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审美直觉力的意义;第三部分通过实践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出当前实际教学的审美直觉力培养中,教师教与学生学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调查问题,提出了培养审美直觉力应遵循的原则;第五部分,根据审美直觉力的影响要素以及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方法,即丰富文学体验、建构文学图式、营造文学情境、增强文学鉴赏,以期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审美直觉力。

王旭雯[10](2020)在《写作美学理论视阈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写作是一门“情动而辞发”的艺术,是表情达意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但目前写作教学受到高考的隐性指挥棒的影响,作文教学偏重当堂训练,导致学生为作文而作文。因此,本文以高中作文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写作美学为理论基础,在现代视角下审视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和中国现代美学理论,探寻写作活动的实质,还原写作活动作为意象生成与领悟的情感活动、有序延展的思维活动、和谐原则的美育追求的多方位独特价值。本文基于对高中生写作心理的问卷调查和归因分析上,尝试构建写作美育的课程体系。从写作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思维训练、修改评价三个角度将写作美育的内涵价值与语文课程特点结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策略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在最重要的实施策略中,总结出两条路径。一方面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语文课程为主要载体。创设审美情境,促进意蕴世界生成,从而获得感性体验,再通过选材、构思、表达的一般写作过程中“重复”“对比”“赋形”“渲染”等写作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有序真实美好的表达。另一方面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活动课程为辅助载体,重视组建文学社团、班会课、课外实践活动和体验式校本写作课程开发,在过程中发挥写作育人功能。此外,本研究还将采用行动研究,分析已无形渗透写作美育特点的名师课例,总结具体的写作教学经验。并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反思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断探求写作美育优化路径,立足写作活动本身,力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发展。

二、美育与语文教学艺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育与语文教学艺术化(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月”意象感知教学
    第一节 视觉感知
        一、以画观诗
        二、以色入诗
    第二节 听觉感知
        一、以声促学
        二、以读辅教
    第三节 联觉感知
第二章 “月”意象情感教学
    第一节 审美情感
        一、审美情感
        二、“月”的情感表达
    第二节 体验教学
        一、直觉体验
        二、认同体验
第三章 “月”意象想象教学
    第一节 意象与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
        二、“月”与其他意象组合
    第二节 想象教学
        一、激发想象
        二、合理联想
第四章 “月”意象理解教学
    第一节 文本理解
        一、知人论世
        二、文本注释
        三、辨析题材
    第二节 思维启发
        一、品读关键词
        二、巧妙设问
        三、应用修辞
    第三节 审美教育
        一、“月”意象的审美价值
        二、审美教育
第五章 “月”意象教学设计与实践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综合实践——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反思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综合实践——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发掘武术审美教育功能,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塑造学生高尚品格
        1.2.2 有助于更新武术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武术兴趣,深化学校武术教育改革
        1.2.3 有助于完善以美育武理论,拓宽以美育人渠道,促进学校美育工作开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学科美育渗透研究
        1.3.1.1 武术美育渗透研究
        1.3.1.2 体育美育渗透研究
        1.3.2 国外学科美育渗透研究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阐释
        1.4.2.1 现代美育理论
        1.4.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4.2.3 初中学生心理特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内容设计
        2.2.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2.2.2.3 问卷信效度检测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跨学科研究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与基本内容
    3.1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
        3.1.1 发展武术审美能力,体悟并掌握武术初级拳术
        3.1.2 培养武术审美意识,品味并领会武术审美意蕴
        3.1.3 培养高尚人格素养,学习并传承武术文化精神
    3.2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基本内容
        3.2.1 形象美:武术美感形式的直观感知
        3.2.1.1 身匀体健、形美神盈:武术形体动作表现的身体形象美
        3.2.1.2 灵活轻巧、技为艺用:武术演练格斗展现的技击形象美
        3.2.1.3 民族风情、传统韵味:武术服饰器械呈现的工艺形象美
        3.2.2 意蕴美:武术审美内涵的深层品味
        3.2.2.1 以形传神、气韵生动:武术艺术表达蕴藏的演练气韵美
        3.2.2.2 敬重自然、崇尚和谐:武术语言符号蕴含的文化意象美
        3.2.2.3 情景相融、物我同一:武术审美追求蕴含的哲思意境美
        3.2.3 精神美:武术审美情感的潜移默化
        3.2.3.1 勇武刚强、自强不息:武术坚毅品质中的尚武精神美
        3.2.3.2 宽厚仁德、尊师重道:武术道德情操中的崇德精神美
        3.2.3.3 匡扶正义、忠义爱国:武术高尚情怀中的侠义精神美
4 初中武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4.1 上海市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现状
        4.1.1 初中武术课教师基本情况
        4.1.2 初中武术课教师美育渗透态度与了解程度
        4.1.3 初中武术课教师的美育渗透实践
        4.1.4 初中美育渗透实践结果的归因探讨
    4.2 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困境
        4.2.1 教师美育认识不足,美育渗透实践能力偏低
        4.2.2 教学内容设置失衡,重技能教学轻美育教化
        4.2.3 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相应的方法与措施
        4.2.4 美育渗透研究薄弱,缺少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5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实施路径
    5.1 培养与提升初中武术课教师的审美素养
        5.1.1 开展自我教育和美育培训,拓展教师审美基础知识与能力
        5.1.2 深入美育研究和教学探析,提高教师美育渗透认知与理念
        5.1.3 丰富审美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升教师审美实践能力与技巧
    5.2 设计与编排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基本内容
        5.2.1 以形象美贯穿教学常规与教学过程,打造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5.2.2 将意蕴美诉诸艺术手法与形式题材,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
        5.2.3 以精神美勾连历史典故与民俗文化,塑造传承文化精神的教学理念
    5.3 丰富与拓展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活动方式
        5.3.1 创设武术审美情境,促进学生的武术审美感知与体悟
        5.3.2 开展武术审美训练,激发学生的武术审美创造与表现
        5.3.3 丰富武术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武术审美趣味与理想
    5.4 营造与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内外环境
        5.4.1 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5.4.2 美化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教学环境
        5.4.3 提高学校对武术美育渗透的支持度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出台系列美育政策重视其重要作用
        2.当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3.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是应然走向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2.审美教育
        3.语文审美教育
        4.审美教育内容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
        1.形象性
        2.情感性
        3.愉悦性
    (三)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1.内在审美功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外在工具功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分析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整体文体概况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具体析出与描述
        1.文学美的析出与描述
        2.文章美的析出与描述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分析
        1.文体丰富多样,不同文体凸显出不同的审美特质
        2.顺序编排合理,契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的特点
        3.内容凸显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的问题与辨析
    (一)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的问题
        1.审美教育内容较为隐晦,缺乏直接感知性
        2.突出强调语文要素,审美教育目标相对模糊
        3.审美教育内容分布杂糅零散,缺乏系统性
    (二)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辨析
        1.教材呈现方式的局限导致审美教育内容缺乏直接感知性
        2.本体性教学思潮声起造成审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淡化
        3.审美内容类别的复杂多元致使分布零散且交融并存
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建议
    (一)关注审美主体,增强师生自身的审美素养
        1.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加强审美感受能力
        2.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动性
    (二)立足语文学科特性,强化语文美育教学的目标管理
        1.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语文美育教学方向
        2.研习课程标准,明确语文美育课程目标
    (三)遵循教材审美内容特点,灵活运用教材美育资源
        1.根据不同文体审美特质,提取教材美育因子
        2.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促进教学过程审美化
        3.瞄准立德树人主风向标,培育学生审美能力
    (四)依托校本教学研究,构建系统化实施保障机制
        1.拟定研究主题,开展理论学习
        2.观摩名师课例,走向专业评课
        3.深钻语文教材,实施协同备课
        4.借助集体智慧,完善评价体系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标准类
    (五)其他类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一)时空范围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六、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一、基层性
        二、指导性
        三、实用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结论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
        (一)“中华美育会”及其会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美育史相关研究
        (三)美育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四)美育制度与美育实践相关研究
        (五)近代以来美育相关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
    一、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
        (一)新美育的“兼容意识”:中西交融渗透
        (二)中国现代新美育思想的觉醒与生成
        (三)方兴未艾的现代美育
    二、学制变革与美育制度的形成
        (一)“壬寅学制”与美育实践的展开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美育的制度化及其实践保障
    三、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美育取向
        (一)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身份转变
        (二)文化艺术体制的更新
        (三)新兴艺术社团的美育指向性
    四、顺势而生的“中华美育会”
        (一)“中华美育会”的诞生
        (二)“中华美育会”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三)“中华美育会”的宗旨观念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华美育会”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一、美育观念的具体化与理论建构的体系化
        (一)艺术家编辑群体与“艺术教育”的美育方法论
        (二)《美育》杂志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案的落实
        (三)“中华美育会”对“壬戌学制”的实践
    二、美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空间拓展
        (一)新文化与新型知识分子:“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现代美育的新特征
        (二)新组织与新形式:“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新型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三)《美育》杂志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三、“中华美育会”美育精神内核
        (一)美育民众化——平民教育思潮
        (二)美育现实指向性——实用主义学说和艺术教育运动
        (三)“美育救国”——“教育救国”
        (四)借鉴西方,立足本国——中西兼融
        (五)倡导美育改革——顺应艺术改革潮流
第三章 “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
    一、“中华美育会”学校美育实践的学校、地域分布
        (一)师范学校和专科艺术学校:以美育培养美育师资
        (二)沪上与江浙:现代美育场域的形成
    二、“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及教育理念
        (一)培育“完全之人物”的教学理念
        (二)实践为先的教学观念
        (三)以美树人的艺术教育实践
    三、“中华美育会”的美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
        (二)融“德”于“艺”的审美教育方法
        (三)审美教育效能的考量
    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和艺术教育教材编纂
        (一)吴梦非与多部音乐教材
        (二)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
        (三)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
        (四)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
        (五)“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的其他教材和专着
第四章 “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
    一、社会美育实践传播美育观念
        (一)启蒙心智的社会美育
        (二)面向大众的社会美育
    二、以讲习所、暑期学校培养艺术师资和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一)依托讲习所培养艺术师资
        (二)依托暑期学校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三、以演讲推广美育思想
        (一)傅彦长的演讲
        (二)丰子恺的演讲
        (三)刘质平的演讲
        (四)“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的演讲
    四、以艺术展践行社会美育
        (一)刘海粟与展览会
        (二)丰子恺与画展
        (三)“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与展览会
    五、其他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
        (一)通过创办和参加艺术社团推行社会美育
        (二)通过艺术鉴赏、教育考察、舞台表演等形式传播社会美育
第五章 “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及其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原因
        (一)社团组织和管理中的困境
        (二)经费紧张
        (三)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
    二、“中华美育会”之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内涵及启示
        (二)“中华美育会”运行机制及启示
结语 走向实践的中国现代美育
    一、美育从观念走向实践
        (一)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现代品格
        (二)中国现代美育主体的现代特质
        (三)中国现代美育实践中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团体
        (四)各类艺术社团与学术组织的美育实践
    二、美育不断走向制度化
        (一)美育制度化的观念基础
        (二)美育制度化的多元路径
        (三)当今美育的问题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美育会”会员地域、学校及学科分布统计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基于审美鉴赏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初中文言文文本中蕴含的审美特点
    第一节 语言的审美特点
        一、凝练简洁,自然畅达
        二、准确生动,虚词传情
        三、音韵协畅,整齐和谐
    第二节 形象的审美特点
        一、景物形象之宛在眼前
        二、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
    第三节 意境与意蕴的审美特点
        一、意境之主客交融
        二、意蕴之余味久远
第二章 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指导思想与原则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概况
        二、调查结果呈现与分析
第三章 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
        二、学生层面
    第二节 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四章 改进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的策略探究
    第一节 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的素养
        一、教师层面
        二、学生层面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实施策略
        一、初中文言文语言层审美鉴赏教学策略
        二、初中文言文形象层审美鉴赏教学策略
        三、初中文言文意蕴层审美鉴赏教学策略
    第三节 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设计——以《岳阳楼记》为例
        一、《岳阳楼记》审美特点分析
        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关于初中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7)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问题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小说选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新课改呼唤语文审美教育以健全学生人格
        (二)教材小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意蕴
        (三)当前语文课堂小人物审美教学效果不显着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四、核心概念
        (一)小人物形象
        (二)审美教学
    五、文献综述
        (一)关于小人物形象的研究
        (二)关于语文审美教学的研究
        (三)关于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研究
    六、研究创新
        (一)研究视角:结合小人物教学与审美,拓宽小人物研究维度
        (二)研究内容:基于小人物审美教学现状,探究审美教学策略
第一章 指导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概述
        (一)语文审美教学的可行性
        (二)语文审美教学的特征
        (三)语文审美教学的模式
    二、小人物审美教学分析框架
        (一)小人物形象的审美特质体现
        (二)小人物形象的审美教学形式
        (三)小人物审美教学的审美功能
第二章 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调查现状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学生基本情况
        (二)教师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二)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第三章 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审美教学了解程度不深,缺少具体教学策略
    二、小人物形象解读扁平化,忽视审美意蕴内化
    三、教学内容取向应试化,忽略学生审美感悟
    四、教学设计显现程式化,缺失审美创造能力
    五、课堂组织安排拘泥,缺少艺术化美感显现
    六、教学导引透露单一性,缺乏多元价值构建
    七、审美训练呈浅层化,学生审美能力显欠缺
第四章 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问题归因
    一、应试压力下功利性思维在作祟
        (一)应试观念下开展课堂教学功利化
        (二)功利思维下轻视小人物审美价值
    二、理论素养缺乏致形象解读单薄
        (一)人物解读理论单一,形象呈现片面
        (二)教材使用理论陈旧,解读模式固化
    三、审美探究不足妨碍充分运用小人物资源
        (一)审美探究意识不强,教学认识存在偏差
        (二)审美探究能力薄弱,挖掘审美资源不足
    四、教学方法不当影响课堂的审美效果呈现
        (一)整体规划不足,教学流程未开展好
        (二)课堂组织僵化,学生主体遭到忽视
第五章 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提升策略
    一、明确定位目标,有的放矢推进小人物审美教学流程
        (一)厘清目标取向,兼顾知识传授与审美培养
        (二)关注目标受众,具体目标设定时取舍有法
    二、灵活运用教材,匠心独运实现小人物形象审美价值
        (一)深入阅读教材,全面对话小人物形象文本
        (二)整合教材资源,聚焦小人物形象审美因素
    三、拓展课外资源,独辟蹊径形成文本内外的审美合力
        (一)加强阅读延伸,积累经验丰富审美感知力
        (二)联系现实生活,在迁移之中升华审美情趣
    四、有效组织课堂,寓教于乐间得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优化课堂结构,有序实现教学节奏和谐美
        (二)美化教学过程,创造性投入凝结审美素养
    五、完善评价体系,不落窠臼以全面考察学生审美素养
        (一)注重过程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提倡多元评价,合理创设积极的评价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教师访谈
致谢

(8)审美化教学理论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以S小学A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美育理论研究
        1.近现代美育思想
        2.当代美育思想
        (二)美育实践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六、概念界定
        (一)美育
        (二)审美化教学
    七、理论基础
        (一)审美化教学理论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三)范例教学理论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化表现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化表现
        (一)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化表现
        (二)非文学作品的审美化表现
    二、教学的审美化表现
        (一)教师的审美素养
        (二)教师与教材关系的审美化表现
        (三)教学设计的审美化表现
        1.教学目标设计
        2.教学内容设计
        3.教学过程设计(内容)
        4.教学过程设计(形式)
        5.教学评价设计
        (四)教学过程的审美化表现
第二章 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现状调查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识字系统分析
        (二)阅读系统分析
        (三)习作系统分析
        (四)口语交际系统分析
    二、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教材的掌握情况
        1.知识点掌握较好
        2.审美因素挖掘不充分
        (二)教学设计的审美化现状
        1.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内容的设计
        3.教学形式的设计
        4.教学评价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的审美化现状
        1.教学内容的处理
        2.教学的组织形式
        3.教学评价的应用
        4.师生的课堂表现
        (四)学生学习成果审美化现状
        1.作业内容的布置
        2.作业形式的采用
第三章 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社会——美育观念有待更新
    二、学校——缺乏对美育的重视
    三、教师——审美化教学知识技能仍需加强
        (一)审美教育目标功利化
        (二)教学外在形式单一化
        (三)教学过程缺乏情感性
        (四)美育应用实践形式化
    四、家长——家庭教育投入不足
第四章 对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审美化教学的建议
    一、重视美育,发挥学校独特作用
        (一)面向社会,加大美育宣传
        (二)联动家庭,增强家校合作
        (三)优化校园,创造审美环境
        (四)聚焦教师,夯实美育基础
    二、教师实践,开展审美化教学
        (一)自觉提升自身审美素养
        1.树立教师职业自信
        2.拓宽自身学习领域
        3.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4.掌握审美化教学相关理论
        (二)正视教学外在形式审美化
        1.丰富教学方法
        2.丰富教学手段
        3.丰富教学表现形式
        (三)注重对学生的审美化评价
        (四)利用审美化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1.锻炼学生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感受
        2.培养审美欣赏能力,理解美的本质
        3.创造审美表现机会,树立主体自信
        4.激发审美创造能力,提升审美素质
        (五)利用审美化教学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1.提升识字能力
        2.提升阅读能力
        3.提升写作能力
        4.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六)引起对作业审美化的重视
        1.丰富作业类型
        2.学生自拟作业
    三、家长协同,支持审美化教学
        (一)增强教育责任意识
        (二)优化家庭教育质量
        1.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积极与学校沟通
        1.充分了解子女的成长动态
        2.全力配合教师教学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初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直觉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审美直觉的研究
        1.2.2 审美直觉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2.审美直觉力与文学作品教学
    2.1 直觉力的内涵
    2.2 审美直觉力的内涵
    2.3 审美直觉力的特点
        2.3.1 审美直觉力具有整体性特点
        2.3.2 审美直觉力具有选择性特点
        2.3.3 审美直觉力具有瞬间性特点
        2.3.4 审美直觉力具有情感性特点
        2.3.5 审美直觉力具有形象性特点
        2.3.6 审美直觉力具有创造性特点
    2.4 审美直觉力的影响因素
        2.4.1 感知是审美直觉的基础
        2.4.2 图式是审美直觉的组织原则
        2.4.3 情境是引起审美直觉产生的条件
        2.4.4 体验的获得是审美直觉作用的结果
    2.5 培养审美直觉力的意义
        2.5.1 促进思维发展
        2.5.2 增强审美能力
        2.5.3 丰富生命体验
    2.6 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审美直觉力的优势
        2.6.1 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有利于审美直觉力的培养
        2.6.2 文学作品的情境性有利于审美直觉力的培养
        2.6.3 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有利于审美直觉力的培养
3.初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审美直觉力培养现状分析
    3.1 调查目的与方法
    3.2 现状调查情况及分析
        3.2.1 学生调查及情况分析
        3.2.2 教师调查及情况分析
    3.3 学生在审美直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3.3.1 理解片面,认知模糊
        3.3.2 感知迟钝,急功近利
        3.3.3 重视结果,缺少体验
        3.3.4 理解浅层,缺乏深度
    3.4 教师在审美直觉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4.1 重理性轻感性
        3.4.2 重局部轻整体
        3.4.3 重知识轻情感
        3.4.4 重结果轻过程
4.初中生审美心理特征及审美直觉力培养的原则
    4.1 初中生审美心理特征
        4.1.1 初中生审美心理的转换性
        4.1.2 初中生审美心理的封闭性
        4.1.3 初中生审美心理的易变性
    4.2 审美直觉力培养遵循原则
        4.2.1 遵循体验性原则
        4.2.2 遵守个性化原则
        4.2.3 遵守能动性原则
5.初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审美直觉力的策略
    5.1 丰富文学体验,奠定审美直觉基础
        5.1.1 丰富阅读方式,感知作品内容
        5.1.2 增加生活阅历,促进文学理解
        5.1.3 拓展艺术理论,感悟文学内涵
    5.2 建构文学图式,积累审美直觉经验
        5.2.1 领略诗歌意境,建构意境图式
        5.2.2 品味散文语言,建构情感图式
        5.2.3 赏析小说形象,建构形象图示
    5.3 营造文学情境,激发审美直觉产生
        5.3.1 强化情感铺垫,培养虚静心境
        5.3.2 结合课文特点,创造情境
        5.3.3 多媒体辅助,渲染氛围
    5.4 增强文学鉴赏,深化审美直觉能力
        5.4.1 归纳文学作品,促进理性认识
        5.4.2 支持多元解读,加深理性认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写作美学理论视阈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写作美学的内涵及价值探究
    第一节 写作美学的内涵
        一、写作美学视阈下写作活动的实质
        二、写作美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写作美学的地位明确
        一、写作美学与写作美育的关系
        二、写作美学与语文美育的关系
    第三节 写作美学的特点
        一、理想性
        二、实践性
        三、审美性
第二章 高中语文写作美育体系构建
    第一节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归因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二、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写作美育的目标
        一、写作美育课程的定位
        二、写作美育的课程目标
    第三节 写作美育的内容
        一、情感体验方面
        二、写作思维训练方面
        三、修改与评价方面
    第四节 高中语文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写作美育以语文课程为主要载体的实施策略
        二、写作美育以活动课程为辅助载体的实施策略
第三章 高中语文写作美育的实践探究
    第一节 名师写作美育的实践
        一、黄厚江“共生写作”理念和课型介绍
        二、由共生写作窥见写作美育
        三、共生写作带来的启发
    第二节 写作美育教学案例设计分析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
        三、学生作品成果的分析
    第三节 基于教学实践课例的写作美育反思
        一、教学前期准备的反思
        二、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反思
结语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美育与语文教学艺术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D]. 杨红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徐在贵.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D]. 林艳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D]. 战红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审美鉴赏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 师童童.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问题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小说选文为例[D]. 李晶晶. 河南大学, 2020(02)
  • [8]审美化教学理论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以S小学A班为例[D]. 林楚乔. 喀什大学, 2020(07)
  • [9]初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直觉力培养研究[D]. 余泽晶.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写作美学理论视阈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 王旭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美育与语文教学的艺术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