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檗碱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贺俊飞[1](2021)在《苏木提取物抑制胃癌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作为我国中医临床常用药材,在以往的研究中已发现其提取物或具体的化学成分均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同时发现作用剂量、作用时间、给药方式、肿瘤细胞的种类、药物之间的配伍等因素亦会影响其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效果。但关于苏木提取物抗胃癌的具体活性成分,以及其对荷胃癌裸鼠治疗效果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此,本工作对苏木提取物抗胃癌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并对苏木提取物(巴西苏木素含量为55.74%)体内外抗胃癌效果进行了研究。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确定了苏木提取物抗胃癌活性成分选取不同的提取条件制得10个各组分相对含量各不相同的苏木提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相对含量进行测定,通过MTT法分析10个苏木提取样中各组分相对含量变化与细胞抑制率的关系,筛选出苏木提取物中抗胃癌的活性成分,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等对其进行成分表征和结构认定。结果表明:通过不同的提取条件制得的苏木提取物各组分相对含量各不相同,其中对胃癌细胞BGC-823起主要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为巴西苏木素。2.苏木提取物体外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MTT法探讨苏木提取物在不同作用浓度、作用时间以及作用p H环境下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测量细胞相对迁移距离,观察苏木提取物对胃癌细胞横向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统计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及形态,研究苏木提取物对胃癌细胞纵向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苏提取物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且苏木提取物在一定的偏碱性环境下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较好。同时发现一定剂量的苏木提取物能明显抑制BGC-823细胞的横向和纵向迁移侵袭能力。3.苏木提取物体内抗胃癌效果研究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建立人胃癌BGC-823裸鼠皮下异位移植性胃癌肿瘤模型,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和不同的给药剂量对模型裸鼠给予治疗。通过测定各组裸鼠体质量增长值、移植瘤体积大小、移植瘤质量、脏器指数和血常规等评价苏木提取物体内抗胃癌效果。结果显示:苏木提取物在不同的给药方式下均能对荷瘤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同时发现苏木提取物在实验剂量下对裸鼠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且能够通过升高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改善血常规,从而提高裸鼠免疫力。
刘晓瑜[2](2021)在《玉竹醇提取物对胃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可能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醇提取物对胃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1、玉竹醇提取物的提取:利用醇提法超声波提取,用浓度为70%的乙醇在60℃下分离提取50min得到所需物质,玉竹醇提取物浓度为0.824 mg/L。2、细胞培养及药物浓度筛选:体外培养胃癌细胞株BGC-823和SGC-7901,对玉竹醇提取物的药物浓度进行筛选,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用于下一步实验。3、高压液相色谱法验证玉竹醇提取物的主要成分。4、CCK-8实验观察玉竹醇提取物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效果。5、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玉竹醇提取物对胃癌细胞克隆增殖能力的影响。6、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玉竹醇提取物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效用。7、Transwell实验观察玉竹醇提取物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作用。8、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玉竹醇提取物对增殖相关蛋白(Ki67、MCM5)表达量的作用,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i-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ZO-1、Snail和TWIST)表达量的结果,以及对WEE1信号通路WEE1蛋白表达及CDK1-T14和CDK1-Y15磷酸化状态的影响。结果1、高压液相色谱图验证玉竹醇提取物的主要成分。2、根据玉竹醇提取物浓度的筛选,选择药物浓度为0μg/m L、20μg/m L、40μg/m L、80μg/m L用于下一步实验。3、根据CCK-8实验可得玉竹醇提取物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和SGC-7901的增殖能力(p<0.05)。4、克隆形成实验表明玉竹醇提取物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和SGC-7901的克隆增殖能力,克隆数目减少(p<0.01)。5、细胞划痕实验表明玉竹醇提取物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和SGC-7901的细胞迁移能力,细胞划痕距离相对增大,细胞迁移率降低(p<0.01)。6、Transwell实验表明玉竹醇提取物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和SGC-7901的侵袭和迁移能力,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数目减少(p<0.01)。7、蛋白质印迹法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玉竹醇提取物组增殖相关蛋白Ki67、MCM的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且有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加药组EMT相关蛋白E-cadherin、ZO-1的蛋白表达量增多,N-cadherin、Snail、TWIST的表达量减少(p<0.05),且有浓度依赖性;WEE1蛋白表达以及CDK1-T14、CDK1-Y15的蛋白表达量减少(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玉竹醇提取物能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其抗肿瘤作用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玉竹醇提取物抑制胃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有关,为玉竹作为中药抗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解广东[3](2020)在《四虫片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瘀毒交阻型胃癌术后患者的影响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药四虫片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观察四虫片对瘀毒交阻型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四虫片治疗胃癌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实验研究: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μg/ml~500μg/ml)四虫片作用48h时,对人胃癌AGS和MKN45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增殖抑制率和IC50值;选用合适的四虫片浓度,并设定对照组,采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四虫片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四虫片对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Caspase 3、α-tubulin的表达水平及AKT/Cyclin D1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四虫片对MMP9活性的影响。2.临床研究:纳入64例瘀毒交阻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OLF化疗方案进行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虫片口服,观察3个化疗周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在中医症状评分、卡氏评分(KPS)、淋巴细胞亚群、肿瘤标志物水平、循环肿瘤细胞(CTC)数量及化疗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随访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在无病生存期(DFS)方面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3.网络药理学研究:从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维普、万方、Pub Med、Coremine数据库中检索四虫片中全蝎、蜈蚣、土鳖虫、地龙的所有化学成分,再通过CNKI、CBM、TCMSP、TCM Database@Taiwan、CTD数据库检索化学成分所对应的靶点,通过CNKI、CBM、Pub Med、Gene Cards、OMIM数据库检索与胃癌治疗相关的靶点,筛选共同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作用网络,利用Cyto NCA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利用R程序包对核心靶点进行功能(GO)富集分析,利用Clue GO插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实验研究:随着四虫片作用浓度的增加,胃癌AGS和MKN45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在作用48h时,AGS和MKN45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40μg/ml和200μg/ml,研究选用80μg/ml作为四虫片组药物作用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在细胞增殖实验中,四虫片组在48h、72h时对AGS和MKN45细胞的抑制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并呈时间依赖性,同时四虫片显着减弱了胃癌AGS和MKN45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P<0.05);在细胞凋亡研究中,四虫片组AGS和MKN45细胞的凋亡比例分别为(23.44±1.2)%和(24.76±2.1)%,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中的凋亡比例(4.03±0.23)%和(4.63±0.31)%;与对照组相比,四虫片组AGS和MKN45细胞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C-Caspase 3表达显着降低,Bax表达及Bax/Bcl2比值显着升高(P<0.05);在划痕实验中,四虫片组胃癌AGS和MKN45细胞愈合面积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Transwell实验中,四虫片组胃癌AGS和MKN45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均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且迁移及侵袭相关蛋白MMP9的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细胞信号通路检测中,与对照组相比,四虫片组显着降低了AGS和MKN45细胞的AKT磷酸化水平以及下游效应子Cyclin D1的表达水平。2.临床研究:有效评价患者共61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在中医症状评分方面,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总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9例,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2例,治疗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KPS改善19例,稳定6例,对照组改善10例,稳定13例,治疗组KPS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CD4+T、CD4+/CD8+值、NK细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CEA、CA19-9、CA125、CA72-4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间CTC数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周期内,治疗组DFS时间为(15.33±5.78)月,对照组DFS时间为(12.48±4.97)月,治疗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3.网络药理学研究:经检索得到四虫片200种活性成分,499个药物潜在靶点,四虫片中活性成分主要有Adenosine、4,7,10,13,16,19-docosahexaenoic acid、Uridine、alanine、Bm K M1 neurotoxin、Phenol、5,8,11,14-Eicosatetraenamide、Batyl alcohol、hypoxanthine、Dihydrocapsaicin等能够发挥治疗胃癌的功效;在疾病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共得到胃癌相关的1227个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作用靶点155个,应用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152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NTRK1、TP53、EGFR、CUL3、XPO1、ESR1、MCM2、UBC、FN1、HSP90AA1等,GO富集分析得到157条功能区域,其中基因富集数量>10的功能有28条,主要包括细胞粘附、mRNA的转录、DNA的结合、蛋白的合成及转运等,KEGG富集得到75条信号通路,富集基因数量>10的功能有39条,主要涉及到病毒致癌信号通路、肿瘤的信号通路、肿瘤转录失调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信号通路等。结论1.四虫片能(1)显着抑制人胃癌AGS和MKN45细胞的增殖,并与作用浓度、时间相关,(2)诱导人胃癌AGS和MKN45细胞的凋亡,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下调Bcl2及上调Bax、C-Caspase 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3)抑制人胃癌AGS和MKN45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迁移及侵袭相关蛋白MMP9的活性有关,(4)引起AKT磷酸化水平降低以及下游效应因子Cyclin D1的表达降低,并可能通过这种机制影响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2.在3个月的治疗周期内,四虫片能显着改善瘀毒交阻型胃癌术后患者的中医症状、生活质量、机体淋巴细胞亚群,降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等,在随访周期内,能明显延长患者的DFS。3.四虫片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来治疗胃癌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干预细胞粘附、mRNA的转录、DNA的结合、蛋白的合成及转运等功能发挥抗肿瘤功能,并通过影响细胞周期类信号通路等发挥对胃癌的治疗作用,主要涉及病毒致癌信号通路、肿瘤的信号通路、肿瘤转录失调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信号通路、乙型肝炎信号通路、酒精依赖信号通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丙型肝炎信号通路、肿瘤Micro RNA信号通路、肿瘤蛋白聚糖信号通路等,充分体现了四虫片在治疗胃癌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点。
李莹雪[4](2020)在《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协同抗肿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丹参酮ⅡA(TanⅡA)是中药丹参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抗肿瘤功效,且毒性较低。但其受制于水溶性差,抗肿瘤功效不足等缺陷而难以应用到临床。本文以Tan ⅡA为目标化合物,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为指标,在细胞水平筛选出与Tan ⅡA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天然化合物穿心莲内酯(Andro)和芹菜素(Api)。通过组合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Tan ⅡA的抗肿瘤活性,为开发天然低毒复方抗肿瘤药物及功能食品提供新的候选药物组合。本文重点进行Tan ⅡA与Andro以及Tan ⅡA与Api两组化合物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同时进行体内抗肿瘤功效评价。研究方法、结果与结论如下:(1)与丹参酮ⅡA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化合物筛选采用MTT法,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为指标,通过筛选实验发现Tan ⅡA与Andro以及Tan ⅡA与Api联合给药对MCF7、BGC823和SMMC7721等肿瘤细胞株的增殖具有协同抑制作用。Tan ⅡA(25 μM)与Andro(100μM)对MCF7细胞的联用指数(CI)为 0.26±0.02;Andro 单用对 MCF7 细胞的 IC50为 183.23 μM,Tan ⅡA 单用对 MCF7 细胞的IC50为51.46 μM;两化合物联用时对MCF7细胞的IC50为Andro 38.45μM和TanⅡA9.61 μM。TanⅡA(25μM)与 Api(50μM)对 BGC823 细胞联用指数 CI 为 0.28±0.01;单用于 BGC823 细胞时,Api 的 IC50为 131.28μM,Tan ⅡA 的 IC50为 61.46μM,两化合物联用时的 IC50 值为 Api 22.30μM 和 Tan ⅡA 11.15 μM。(2)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联用协同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通过AV-PI双染实验,证实Tan ⅡA与Andro联用对MCF7细胞具有显着协同促凋亡作用。研究发现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能够拮抗Andro对MCF7细胞的毒性以及两种化合物的协同作用,但无法拮抗Tan ⅡA对MCF7细胞的毒性,初步探明ROS积累是TanⅡA与Andro联用对MCF7细胞协同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进一步实验发现两种氧化剂L-丁硫氨酸-亚砜亚胺(BSO)和砷试剂(DETC)与Tan ⅡA联用均具有协同抗肿瘤效果,并且能够被NAC拮抗,进一步证实ROS是两化合物发挥协同效用的关键因子。利用液相色谱和质谱方法,证实Andro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类似物NAC能够发生共价结合。采用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DTNB)氧化法测定GSH活性,进一步证实该反应封闭了 GSH上的-SH,在胞内降低了 GSH的还原力。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和二氢乙啶(DHE)染料探针检测细胞内H2O2和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结果发现与单独给药比较,TanⅡIA与Andro联用显着提高胞内ROS水平。上述结果证实ROS是Andro与TanⅡA协同抗肿瘤的关键因子。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Tan ⅡA和Andro作用后,MCF7细胞内p53及其下游蛋白Bax和PUM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Andro与Tan ⅡA联用时,细胞内p53,Bax和PUMA的表达显着提高;使用p53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预处理MCF7细胞后,TanⅡA与Andro联用对MCF7细胞毒性减低一倍左右,联用指数从0.26±0.02提高到1.18±0.15,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消失。说明p53是Andro与TanⅡA协同抗肿瘤的另一关键因子。综上所述,Tan ⅡA与Andro联用于MCF7细胞,p53和ROS信号被显着增强,ROS与p53两个信号通路相互激活是Tan ⅡA与Andro协同抗肿瘤作用的核心机制。(3)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联用协同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采用AV-PI双染和蛋白印迹方法,证实TanⅡA与Api联用使细胞内p53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胞内Bcl-2/Bax 比值显着降低,细胞凋亡显着增强。研究证实NAC不能够拮抗Api和Tan ⅡA单用及联用对BGC823细胞的毒性。说明ROS不是两化合物对BGC823细胞协同作用的关键因子。采用PI染色法和蛋白印迹实验考察TanⅡA与Api单用和联用,对BGC823细胞周期及胞内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1和D1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两种化合物联用时,细胞周期随时间推移依次阻滞在G2/M期(24h),G1及G2/M期(48 h)和S期(72 h),表现出多个细胞检查点上的周期阻滞,且周期阻滞更加严重。细胞周期蛋白含量也随细胞周期发生相应改变。采用圆二色和DNA热变性曲线法研究TanⅡA和Api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pi与DNA产生沟槽结合和外部堆积,Tan ⅡA改变DNA骨架的碱基堆积结构。DNA热变性实验发现:Tan ⅡA及Api与DNA结合,热变性曲线发生较大变化,说明Tan ⅡA及Api与DNA结合后对DNA的稳定性产生显着影响。上述实验结果证实TanⅡA以改变DNA碱基堆积的方式与DNA结合,Api与DNA沟槽外部结合,两者共同作用于DNA,加剧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是二者产生协同作用的核心机制。S180荷瘤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Api(60mg/kg)和TanⅡA(30mg/kg)单用口服无显着的抑瘤效果,联合使用的抑瘤效果显着,抑瘤率为37.6%。两化合物联用抑瘤效果与阳性药物环磷酰胺(30mg/kg)抑瘤效果相当,且毒性低于环磷酰胺(30mg/kg)。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TanⅡA与Andro具有显着协同抗肿瘤作用,TanⅡA与Andro分别作用于p53与ROS两个信号通路,两个信号通路相互激活是协同作用产生的核心机制。本研究首次发现Tan ⅡA与Api具有显着协同抗肿瘤作用,TanⅡA与Api分别以改变DNA骨架碱基堆积以及外部沟槽结合方式与DNA结合,加剧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是二者产生协同作用的核心机制。
叶芬[5](2020)在《3,3’-二吲哚甲烷通过TRAF2/p38MAPK信号通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3,3’-二吲哚甲烷(3,3’-diindolylmethane,DIM)是存在于十字花科芸苔属蔬菜中的一种植物化学物,DIM能在体内外诱导包括胃癌细胞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凋亡,但其对胃癌细胞凋亡诱导的分子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阐明DIM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为以DIM为代表的植物化学物应用于胃癌防治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基于胃癌的分子诊断提供新的靶标。方法1.用DIM处理人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以及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株GES-1,用MTT法比较其细胞活力;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抗增殖蛋白p2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2.TUNEL试剂盒检测BGC-823与SGC-7901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剪切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 3),裂解的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leaved 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cleaved PARP),B细胞淋巴瘤因子2(B cell lymphoma-2,Bcl-2)及其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的表达。3.观察DIM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的影响,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后与DIM联用,观察抑制p38MAPK通路后对上述增殖及凋亡相关指标的改变。4.用TNF受体相关因子2(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2,TRAF2)抗体对15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比较TRAF2在胃癌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TRAF2在BGC-823、SGC-7901和GES-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用TRAF2 siRNA转染BGC-823和SGC-7901细胞,观察TRAF2敲减后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5.观察DIM影响下TRAF2的变化,运用TRAF2过表达质粒转染后与DIM联用,观察TRAF2过表达后对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1.DIM显着降低BGC-823、SGC-7901的细胞增殖活性并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而GES-1细胞对DIM的敏感性相对较低。Western Blot检测p21在DIM作用下逐渐升高,CDK4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TUNEL实验表明DIM可显着诱导BGC-823、SGC-7901细胞凋亡。Western Blot结果表明DIM以浓度依赖方式增加了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PARP和Bax的表达,凋亡的相关指标Bax/Bcl-2比值也升高。3.Western Blot表明DIM能激活p38MAPK通路,其抑制剂SB203580与DIM联用后,DIM诱导的胃癌细胞增殖抑制、凋亡诱导效应被回复。4.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TRAF2的表达水平在胃癌组织显着高于癌旁组织;Western Blot发现在BGC-823、SGC-7901中TRAF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GES-1。用TRAF2siRNA转染胃癌细胞株后,胃癌细胞的增殖受抑制,但促进凋亡,并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5.Western Blot检测表明DIM可呈浓度依赖性降低TRAF2的表达,TRAF2的过表达质粒转染胃癌细胞后再与DIM共处理,p38MAPK激活被抑制,也同时减弱了DIM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结论DIM能在BGC-823、SGC-7901胃癌细胞中呈浓度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TRAF2在人胃癌组织及细胞中均呈高表达状态,TRAF2表达的下调与胃癌细胞增殖抑制、凋亡诱导相关。DIM主要通过调控TRAF2/p38MAPK轴实现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TRAF2是DIM抑制胃癌的关键调控靶点,DIM抗胃癌主要通过TRAF2/p38 MAPK轴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张涵妮[6](2019)在《吴茱萸碱对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吴茱萸碱(EVO)对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增殖抑制并诱导细胞死亡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经不同浓度(5μM、7.5μM、10μM、12.5μM、15μM)EVO处理24h,48h,72h后,采用CCK-8法检测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增殖情况,并计算其IC50值;镜下观察EVO处理24h后胃癌细胞形态学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EVO处理24h后对人胃癌细胞克隆集落数量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EVO处理24h后对人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凋亡试剂盒检测EVO处理24h后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CFH-DA试剂盒测定EVO处理24h后细胞内ROS的表达水平,并用NAC(抗氧化剂)处理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24h后,检测胃癌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细胞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并用Z-VAD-fmk(Caspase广谱抑制剂)、Nec-1(RIP1抑制剂)、AG14361和(PARP-1抑制剂)处理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24h后,阻断相关蛋白的生物活性,检测胃癌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观察是否能逆转EVO诱导的细胞死亡。结果:体外EVO处理24h,48h,72h后,CCK-8结果显示,与DMSO组相比,EVO能显着抑制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增殖活性,呈时间-浓度依赖;镜下EVO干预24h后,悬浮细胞增多,胞体缩小、变圆、皱缩,细胞活力显着降低,并能降低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克隆集落数(p<0.01);FCM分析显示,10μM EVO处理24h后,EVO主要阻滞细胞于G2/M期(p<0.001),并诱导BGC-823、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并且主要以晚期凋亡为主(p<0.01);EVO能诱导胞内产生了大量的ROS,而NAC处理24h后,NAC几乎完全阻断了EVO诱导的细胞增殖活力抑制和细胞死亡,暗示EVO诱导的细胞死亡依赖于ROS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结果显示,EVO能下调细胞周期促进蛋白Cdc25C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53的表达,并上调周期素CyclinB1/Cdc2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EVO能增加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9和PARP-1的裂解,诱导细胞凋亡;又能活化Caspase-8和c-FLIP,增加RIP1和RIP3磷酸化水平,但对Bcl-2/Bax比值并没有明显影响,这表明EVO能启动外源性细胞凋亡和程序性细胞坏死途径,诱导胃癌细胞死亡,并呈时间依赖性。然而,抑制剂Z-VAD-fmk、Nec-1和AG14361处理24h后,未能逆转EVO诱导的细胞死亡,这说明EVO诱导胃癌细胞死亡类型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不可逆转性。结论:综上所述,EVO能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呈时间-浓度依赖性;EVO能显着诱导胃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和细胞死亡,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VO通过ROS依赖性途径诱导胃癌细胞外源性细胞凋亡和程序性细胞坏死有关。
万伯顺[7](2019)在《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对胃癌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恶性肿瘤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位居前列。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广泛药理活性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和楝科植物的瓜、果核、皮中。Odoratol是一种柠檬苦素类似物,来源于南美香椿、吴茱萸等植物。前期研究证实,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对乳腺腺癌(MCF-7)、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和黑色素瘤(A375-C5)的肿瘤细胞均有细胞毒性作用,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而不是凋亡。基于此,我们在药物的筛选和预实验后,开展了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对胃癌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体外研究中,将人胃癌MKN45细胞分组:①溶媒对照组,无任何处理;②低浓度给药组(8 μM);③中浓度给药组(16 μM);④高浓度给药组(32μM):⑤高浓度给药组加抑制剂一组(32 μM+NAC);⑥高浓度给药加抑制剂二组(32μM+U0126);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溶解于DMSO中,给药组中按照浓度低高依次加入Odoratol并使终浓度达到8 μM、16 μM和32 μM,第五组中同时加入32 的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和10 mmol/L的抗氧化剂(ROS清除剂)NAC,第六组中加入32μM的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和0.07 μM的抑制剂U0126。MTT实验证实,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可以抑制MKN45细胞增殖。然而,Annexin-V PI双染证实Odoratol不能引起MKN45细胞凋亡,因此这引发了我们对其诱导其它死亡方式或者其它药效的研究。进一步的实验证实,Odoratol诱导MKN45细胞明显过量的活性氧(ROS)积累。Transwell和划痕实验证明,odoratol抑制MKN45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此外,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Atg5,Atg7表达上调。在odoratol暴露下,轻链3(LC3)-Ⅰ蛋白质转化为LC3-Ⅱ。透射电镜检测证实,Odoratol给药导致自噬体的形成。免疫荧光试验表明,Odoratol给药引起荧光蛋白LC3的点形成。机制实验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O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odoratol活性的内在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或U0126使用后,能引起自噬、侵袭、转移的相关药效改变,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或U0126的使用验证了ROS/MEK/ERK信号传导途径的调节作用。体内研究中,本研究采用了MKN45裸鼠移植瘤模型来检测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在体内的抗胃癌增殖作用。将MKN45注射至裸鼠体内,建立MKN45移植瘤模型,待裸鼠体内MKN45移植瘤长到100 mm3时,将30只裸鼠随机分为6组:(1)对照组;(2)低剂量药物组;(3)中剂量给药组;(4)高剂量给药组;(5)阳性药组(5-FU);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尾静脉注射给药,每日一次:低剂量组:12 mg/kg;中剂量组:24 mg/kg;高剂量组:48 mg/kg;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5%DMSO的无菌生理盐水。阳性药组给予抗肿瘤药物5-FU皮下注射,10 mg/kg,两日一次。实验证实,MKN45移植瘤建立成功,裸鼠未有异常现象。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给药后,裸鼠未有呕吐、颤抖、死亡等中毒反应,各组裸鼠体重在实验期间没有差异,而MKN45移植瘤瘤体减小,特别是中、高剂量组抑瘤明显。Ki67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可以降低瘤体细胞增殖。综上所述,本实验证实,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可以抑制MKN45细胞体内外增殖,同时,抑制MKN45细胞体外侵袭、转移,可以诱导MKN45细胞自噬水平的升高。自噬在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对抗MKN45细胞增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ROS的生成是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产生药理作用的重要基础。而MAPK信号通路之一MEK-ERK信号通路,则介导了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调控MKN45胃癌细胞自噬、侵袭、转移的相关药理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用于胃癌临床治疗的抗肿瘤剂。
路玉盼[8](2018)在《血根碱调控miRNAs及下游MAPK/JNK信号通路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阐明中药活性成分血根碱(Sanguinarine,SAN)通过miRNAs转录后调控机制,在体内外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为以miRNAs为靶点的胃癌治疗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1.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SAN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结肠癌细胞LS-180、人宫颈癌细胞Hela以及人肝癌细胞HepG-2 5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计算抑制率和IC50值,筛选出SAN敏感的肿瘤细胞株BGC-823,并在3种胃癌细胞株(MGC-803、BGC-823、SGC-7901)上进一步验证SAN体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2.构建BGC-823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5-氟尿嘧啶(5-FU,50mg/kg)和不同剂量的SAN(2.5 mg/kg、5 mg/kg、10 mg/kg),每隔两天腹腔注射给药一次,持续4周;采用HE染色等技术观察SAN对移植瘤体积、重量以及瘤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观察SAN体内抑制BGC-823细胞增殖的作用。3.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胃癌细胞BGC-823和SAN作用24h后BGC-823细胞中差异表达miRNAs和mRNAs进行高通量筛选,利用miRanda数据库对差异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对关键差异mRNAs进行信号通路(pathway)富集分析。4.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在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BGC-823上对8种关键的差异miRNAs及其靶mRNAs的表达情况,以及差异基因在SAN作用前后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进行验证。5.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关键差异miRNAs miR-96-5p和miR-29c-3p的共同靶基因MAP4K4及其参与信号通路下游磷酸化MEK4和JNK1蛋白表达水平,初步研究SAN抑制BGC-823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结果:1.SAN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SAN作用24 h能够明显抑制5种人肿瘤细胞增殖,并呈浓度依赖关系,SAN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IC50明显低于其余4种肿瘤细胞;SAN作用24h和48h时对BGC-823细胞的IC50明显低于人胃癌细胞MGC-803和SGC-7901。2.SAN对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作用不同剂量(5 mg/kg和10 mg/kg)的SAN干预4周能够明显抑制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SAN干预组肿瘤组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凋亡。3.SAN对BGC-823细胞miRNAs表达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与GES-1相比,BGC-823细胞中有291个miRNAs表达水平有显着差异,SAN作用24 h后BGC-823细胞中有包括miR-96-5p和miR-29c-3p等在内的224个miRNAs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MAP4K4等是miR-96-5p和miR-29c-3p的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差异mRNAs主要涉及Purine metabolism、Calcium、MAPK等信号通路。4.关键差异miRNAs的RT-PCR验证miR-96-5p和miR-29c-3p在BGC-823细胞中显着高表达,SAN作用后表达下调,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MAP4K4在BGC-823细胞中显着低表达,SAN作用后表达上调,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在胃癌中表现为抑癌基因的性质。5.SAN对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APK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SAN可显着升高MAP4K4、P-MEK4和P-JNK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SAN的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本课题分别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观察了SAN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从miRNAs角度探讨SAN抑制BGC-823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结论总结如下:1.SAN可以在体外浓度依赖性抑制多种人肿瘤细胞增殖,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相对最敏感,在体内外均可显着抑制BGC-823细胞增殖;2.SAN可能通过下调BGC-823细胞中miR-96-5p和miR-29c-3p的表达水平,解除对靶基因MAP4K4的靶向抑制作用,间接上调MAP4K4的表达水平;3.SAN可剂量依赖性上调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AP4K4及其下游P-MEK4和P-JNK1蛋白的表达,激活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
褚晨亮[9](2018)在《小花吊兰和三桠苦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桠苦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目的:寻找和发现具有药理活性的中药化学成分,阐明药用植物的药效基础,一直是中药化学的主要目的。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先人留下的药物典籍更对中药的研发起着指导作用。本课题选取两种现代研究还不够完善的药用植物:百合科(Liliacea),吊兰属(Chlorophytum)植物小花吊兰(Chlorophytum Laxum R.Br)根;芸香科(Rutaceae),密茱萸属(Melicope)植物三桠苦茎枝(Melicopeptelefolia(Champ.ex Benth)Hartley)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小花吊兰根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三桠苦中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为扩大两种药用植物的临床应用基础提供依据。小花吊兰(Chlorophytum Laxum R.Br)为百合科(Liliacea)吊兰属(Chlorophytum)植物,又名三角草,疏花吊兰《中国植物志》,山韭菜《广西植物名录》,土麦冬《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该属植物约有100余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我国产4种,主要产于西南和广东、广西地区。小花吊兰是有毒植物,作为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小花吊兰乙醇提取液对鼻咽癌细胞株、胃癌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由于基础研究未能进一步开展,对于究竟是哪一些成分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理为何,仍是未知的,这将不利于进一步对小花吊兰的开发利用,另外针对小花吊兰活性成分的研究,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只有本课题组进行过其化学成分和提取物抗肿瘤活性方面的研究,并进行报道。所以本论文在前期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明确小花吊兰中抗肿瘤的活性成分,为小花吊兰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三桠苦[Melicopeptelefolia(Champ.ex Benth)Hartley]是芸香科(Rutaceae)蜜茱萸属(Melicope)植物,载于《岭南采药录》,又称三丫苦、三桠苦、三枝枪、小黄散、鸡骨树、三叉虎,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南各地,是岭南常用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疮疡等。现己运用该药材开发出三九胃泰、三九感冒灵等多种中成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三桠苦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活性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多,这些文献资料报道了三桠苦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多个方面的活性,如抑制胆碱酯酶,这有利于改善帕金森综合征;治疗咽喉炎,又用于防治流感、流脑、乙型肝炎等,这说明三桠苦作为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三桠苦中的生物碱主要是喹啉类生物碱,很多文献资料报道了这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但是针对三桠苦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的文献资料报道较少,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中,发现从三桠苦中分离得到的4个生物碱对部分人肿瘤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所以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专注于三桠苦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并进行抗肿瘤细胞活性筛选,这有利于明确三桠苦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生物碱成分,对该药材的临床应用或进行二次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两种植物化学成分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1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小花吊兰干燥根1.2Kg,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后,得到流浸膏,流浸膏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2倍体积多次萃取,回收溶剂,得石油醚(11g)、乙酸乙酯(27g)、正丁醇(30g)三个部位。乙酸乙酯部位(27g)、正丁醇部位(30g)分别采用硅胶常压柱色谱、低压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制备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成分。综合运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及核磁共振光谱(NMR)等波普学技术,结合单体成分的理化性质对所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有文献报道了小花吊兰乙醇提取物具有抗人鼻炎癌细胞株、人胃癌细胞株的活性,因此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抗肿瘤活性筛选采用CCK8法观察各单体化合物对人鼻咽癌细胞系5F-8、人胃癌细胞BGC-823的抑制作用。2.三桠苦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细胞活性研究三桠苦药材30Kg,用95%乙醇冷浸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回收溶剂,得到乙醇提取物(885.0g),留样10.0g,所以实验用提取物875.0g。三桠苦乙醇提取物用5%HC1捏溶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675.0g),滤液用浓氨水调pH值到9,用氯仿萃取10次,用分液漏斗分液,得到氯仿层和碱水层,氯仿层通过回收氯仿,得到粗生物碱1(30.0g);碱水层继续用NaOH调pH值到13,用氯仿萃取10次,用分液漏斗分液,得到氯仿层和碱水层,回收氯仿层的氯仿,得到粗生物碱2(2.5g),根据薄层色谱结果将粗生物碱1和粗生物碱2合并,得总生物碱(32.5g)。总生物碱(32.5g),2.5g总生物碱留样,所以在本次总生物碱分离实验中取总生物碱30.0g,分别采用硅胶常压柱色谱、低压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制备性高效液相色谱法、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成分。综合运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及核磁共振光谱(NMR)等波谱学技术,结合单体成分的理化性质对所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有文献报道了三桠苦中生物碱具有抗肿瘤的显着活性,因此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水平的活性筛选。抗癌活性筛选采用MTT法观察各单体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作用。结果:从小花吊兰根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两个部位共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 25 个成分,包括 1 个新化合物:25-R-spirosta-3,5-dien-12β-ol(Compound 1),24个已知化合物:hendecane(Compound 2)、棕榈酸甲酯(Compound 3)、butyl-isobutyl-phthalate(Compound4)、tridecanol(Compound5)、β-谷甾醇(Compound6)、heptadecan-1-ol(Compound 7)、1-octacosanol(Compound 8)、豆甾醇(Compound 9)、n-dotriacon-tanol(Compound 10)、octadecane(Compound 11)、nepethalate A(Compound 12)、bis(2-ethyhexyl)benzene-1,2-dicarboxylate(Compound 13)、hentriacontane(Compound 14)、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Compound 15)、软脂酸甘油酯(Compound 16)、n-heneicosane(Compound 17)、pentatriacontane(Compound 18)、pentacosane(Compound 19)、bis(2-ethyloctyl)phthalate(Compound 20)、洋芹素-6-C-双葡萄糖苷(Compound 21)、7-2"-di-O-β-glucopyranosylisovitexin(Compound 22)、o-phthalic acid bis-(2-ethyl decyl)-ester(Compound 23)、β-谷甾醇葡萄糖苷(Compound 24)、薯蓣皂苷元(Compound 25)。有文献报道了小花吊兰提取物对鼻咽癌细胞、胃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论文筛选了 10个化合物抗肿瘤活性(Compounds 1,4,6,9,12,15,20,21,24,25),结果表明,从小花吊兰根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25-R-spirosta-3,5-dien-12β-ol、洋芹素-6-C-双葡萄糖苷、薯蓣皂苷元对人鼻咽癌细胞株(5-8F)的活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从该部位分离得到的其他化合物对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洋芹素-6-C-双葡萄糖苷对胃癌细胞株(BGC)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化合物25-R-spirosta-3,5-dien-12βol、薯蓣皂苷元均对人胃癌细胞株(BGC)活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β-谷甾醇和butyl-isobutyl-phthalate对人胃癌细胞株(BGC)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不显着,其余几个化合物对人胃癌细胞株(BGC)活性地抑制作用不明显。从三桠苦中分离得到11个生物碱类成分,这11个生物碱分别为(-)-R-geibalansine(Compound 1)、吴茱萸春(Compound 2)、茵芋碱(Compound 3)、香草木宁碱(Compound 4)、7-羟基白鲜碱(Compound 5)、4-O-methyl-quinolin-2-one(Compound 6)、4-甲基喹琳酮(Compound 7)、R-(+)-platydesmin(Compound 8)、白鲜碱(Compound 9)、atamin(Compound 10)、N-P-香豆酰酪胺(Compound 11)。本论文筛选了生物碱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结肠癌细胞SW-480、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活性抑制作用。7-羟基白鲜碱、(-)-R-geibalansine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活性(IC50值)较好,IC50值均为8μmol/L、说明这两个生物碱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活性,R-(+)-Platydesmin、4-甲基喹啉酮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值分别为12 μmol/L、14μmol/L,说明这两个生物碱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其它几个生物碱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弱的抑制活性;(-)-R-geibalansine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的IC50值为8μmol/L说明这个生物碱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活性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白鲜碱、7-羟基白鲜碱、R-(+)-Platydesmin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的IC50值分别为1 0μnol/L、12μnolL、Mμmol/L,说明这三个生物碱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其它几个生物碱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具有弱的抑制活性。R-(+)-Platydesmin、(-)-R-geibalansine 对人宫颈癌细胞 HeLa 的 IC50 值分别为 8μmol/L、8μnol/L,说明这个生物碱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活性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白鲜碱、7-羟基白鲜碱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IC50值分别为12μmol/L、10μmol/L,说明这两个生物碱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其它几个生物碱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具有弱的抑制活性。结论:从小花吊兰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结合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其中25个化合物。这25个化合物分属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包括6个甾体及苷类化合物、6个烷烃类化合物,5个苯甲酸酯类化合物,4个高级脂肪醇,2个脂肪酸类化合物,2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另15 个化合物(Compounds 3,4,5,7,8,10,12,13,15,16,20,21,22,23,2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Compounds 3,4,12,13,14,16,20,21,22)首次从这个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表明小花吊兰根中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为甾体类、烷烃类和黄酮苷类化合物。前期实验证明小花吊兰乙醇提取液具有抑制鼻咽癌细胞株、胃癌细胞株的活性,本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学成分,并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可以明确小花吊兰提取物中抗鼻咽癌细胞株、胃癌细胞株的单体化学成分,进一步明确针对不同的肿瘤细胞,薯蓣皂苷元母核结构的化合物和黄酮苷类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利用酸提取碱沉淀的方法从三桠苦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总生物碱成分,利用多种分离纯化技术,从总碱中分离得到11个单体生物碱类成分。这11个生物碱属于不同的生物碱结构类型,主要是喹啉类生物碱,包括5个呋喃喹啉类生物碱,4个喹啉酮类生物碱,1个吡喃喹啉类生物碱,1个吡咯烷类生物碱。其中7个生物碱为首次从三栖苦中分离得到,这7个生物碱分别是(-)-R-geibalansine(Compound 1)、7-羟基白鲜碱(Compound 5)、4-O-methyl-quinolin-2-one(Compound6)、4-甲基喹啉酮(Compound 7)、R-(+)-platydesmin(Compound 8)、atamin(Compound 10)、N-P-香豆酰酪胺(Compound 11)。4个生物碱(Compound 6,7,8,10)首次从蜜茱萸属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表明三桠苦中主要生物碱类成分类型为喹啉类化合物。通过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三桠苦中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活性,而且不同的生物碱抗肿瘤活性不同,结构中具有羟基的喹啉类生物碱抗肿瘤活性较强。
张莹雯,王秀萍,夏玉坤[10](2017)在《中药及提取物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大多数肿瘤的发生与细胞凋亡调控机制遭到破坏,导致细胞失控性生长有关。许多中药及提取物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发挥抗肿瘤作用。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致死率高,一直是肿瘤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中药及提取物抗肿瘤作用机制也逐渐被现代医学揭示。将中药及提取物对胃癌细胞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二、小檗碱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檗碱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苏木提取物抑制胃癌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引言 |
1.2 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2.1 抗菌作用 |
1.2.2 抗炎作用 |
1.2.3 抗氧化作用 |
1.2.4 抗病毒作用 |
1.2.5 抗补体作用 |
1.2.6 降血糖作用 |
1.2.7 免疫抑制作用 |
1.2.8 抗肿瘤作用 |
1.3 苏木抗胃癌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苏木提取物抗胃癌活性成分的筛选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细胞株 |
2.2.2 药品 |
2.2.3 主要仪器 |
2.2.4 主要试剂 |
2.2.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苏木提取物样品的制备 |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苏木提取物中各组分含量 |
2.3.3 细胞培养 |
2.3.4 细胞抑制率的测定 |
2.3.5 苏木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的表征及结构鉴定 |
2.3.6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苏木提取物主要组分结果 |
2.4.2 各组分相对含量与细胞抑制率的相关性 |
2.4.3 活性成分的表征及结构鉴定 |
2.5 结论 |
第三章 苏木提取物体外抗胃癌作用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细胞株 |
3.2.2 药品 |
3.2.3 主要仪器 |
3.2.4 主要试剂 |
3.2.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MTT法检测苏木提取物对BGC-823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3 划痕愈合实验检测苏木提取物对BGC-823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3.3.4 Transwell实验检测苏木提取物对BGC-823 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
3.3.5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苏木提取物在不同作用浓度下对BGC-823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3.4.2 苏木提取物在不同作用时间下对BGC-823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3.4.3 苏木提取物在不同p H条件下对BGC-823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3.4.4 苏木提取物对BGC-823 细胞横向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
3.4.5 苏木提取物对BGC-823 细胞纵向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 |
3.5 结论 |
第四章 苏木提取物体内抗胃癌作用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细胞株与实验动物 |
4.2.2 药品 |
4.2.3 主要仪器 |
4.2.4 主要试剂 |
4.2.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
4.3.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4.3.4 荷瘤裸鼠各指标的观察与检测 |
4.3.5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腹腔注射给药对荷胃癌裸鼠的治疗效果 |
4.4.2 瘤周注射给药对荷胃癌裸鼠的治疗效果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玉竹醇提取物对胃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玉竹的药理作用以及在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校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3)四虫片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瘀毒交阻型胃癌术后患者的影响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胃癌的中医学研究概述 |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三节 四虫片治疗胃癌的药理及优势分析 |
第四节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四虫片IC50 值的确定 |
2.2 四虫片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四虫片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 四虫片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2.5 四虫片对AKT/Cyclin D1 信号通路的影响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图 |
1.4 诊断标准 |
1.5 病例筛选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药物 |
2.3 化疗方案 |
2.4 治疗方案 |
2.5 合并用药及辅助治疗 |
2.6 观察指标 |
2.7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入组完成情况 |
3.2 基线资料的比较 |
3.3 中医症状评分 |
3.4 KPS评分 |
3.5 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 |
3.6 肿瘤标志物的比较 |
3.7 两组治疗前后CTC数量的比较 |
3.8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3.9 两组DFS的比较 |
4.讨论 |
第四章 网络药理学研究 |
1.研究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1.论文结论 |
2.创新点 |
3.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4)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协同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缩写词)表 |
1 绪论 |
1.1 丹参酮ⅡA抗肿瘤机制研究现状 |
1.1.1 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的主要靶点 |
1.1.2 丹参酮ⅡA与其他化合物合用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
1.2 穿心莲内酯抗肿瘤机制研究现状 |
1.2.1 穿心莲内酯抗肿瘤作用的主要靶点 |
1.2.2 穿心莲内酯与其他化合物合用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
1.3 芹菜素抗肿瘤机制研究现状 |
1.3.1 芹菜素抗肿瘤机制研究的主要靶点 |
1.3.2 芹菜素与其他化合物合用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
1.4 天然产物协同作用的发生机制 |
1.4.1 多靶点相互作用 |
1.4.2 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 |
1.4.3 逆转耐药性 |
1.4.4 消除不良反应 |
1.5 复方药物的设计策略 |
1.5.1 多组分药物组合 |
1.5.2 天然化合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
1.5.3 靶向多因素疾病的不同信号通路 |
1.6 相关信号通路简介 |
1.6.1 ROS信号通路与胞内抗氧化防御机制 |
1.6.2 ROS与p53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 |
1.7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7.1 立题依据 |
1.7.2 研究内容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与丹参酮ⅡA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化合物筛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小鼠脾细胞制备 |
2.3.3 MTT与MTS法检测细胞增殖 |
2.3.4 联用指数CI的计算 |
2.3.5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丹参酮ⅡA与38种中药单体化合物抗肿瘤协同作用筛选 |
2.4.2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配比优化 |
2.4.3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联用对不同肿瘤细胞协同抗肿瘤作用 |
2.4.4 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联用对不同肿瘤细胞协同抗肿瘤作用 |
2.5 讨论 |
2.6 小结 |
3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协同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
3.3.3 细胞形态学观察 |
3.3.4 细胞凋亡检测 |
3.3.5 液相色谱法检测Andro与NAC之间的化学反应 |
3.3.6 液质联用表征反应产物 |
3.3.7 胞内和无细胞体系内GSH的活性测定 |
3.3.8 DCFH-DA测定细胞内的H2O2水平 |
3.3.9 DHE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 |
3.3.10 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蛋白表达 |
3.3.11 联用指数CI的计算 |
3.3.12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的联合作用 |
3.4.2 抗氧化物拮抗Andro与TanⅡA的协同作用 |
3.4.3 DETC和BSO与丹参酮ⅡA的联合作用 |
3.4.4 Tan ⅡA与Andro、BSO和DETC联用对胞内ROS积累的影响 |
3.4.5 Tan ⅡA与Andro联用对p53信号通路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4 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协同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MTT实验 |
4.3.2 细胞凋亡检测 |
4.3.3 细胞周期检测 |
4.3.4 DNA结合实验 |
4.3.5 DNA热变性曲线 |
4.3.6 Westen Blot检测信号蛋白表达 |
4.3.7 S180肿瘤模型抑瘤实验 |
4.3.8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的联合作用 |
4.4.2 NAC对Tan ⅡA与Api细胞毒的影响 |
4.4.3 Tan ⅡA与Api联用对BGC823细胞周期阻滞作用 |
4.4.4 Tan ⅡA与Api与DNA的相互作用 |
4.4.5 Tan ⅡA与Api联用对荷瘤鼠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3,3’-二吲哚甲烷通过TRAF2/p38MAPK信号通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胃癌 |
1.2 3,3'-二吲哚甲烷(DIM) |
1.2.1 植物化学物 |
1.2.2 DIM的结构与来源 |
1.2.3 DIM抗肿瘤机制 |
1.2.4 DIM与胃癌研究进展 |
1.3 p38MAPK |
1.3.1 MAPK信号通路概述 |
1.3.2 p38MAPK及其作用 |
1.3.3 p38MAPK与肿瘤凋亡 |
1.4 TRAF2 |
1.4.1 TRAF2 概述 |
1.4.2 TRAF2 与肿瘤 |
1.4.3 TRAF2与p38MAPK的联系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背景 |
1.5.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5.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二章 DIM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对象 |
2.1.2 仪器及材料 |
2.1.3 常用试剂 |
2.1.4 药品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和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 培养 |
2.2.2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2.2.3 细胞总蛋白提取 |
2.2.4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2.2.5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增殖相关蛋白(p21、CDK4、Cyclin D1) |
2.2.6 数据统计 |
2.3 实验结果 |
2.3.1 DIM对胃癌细胞株增殖活力的影响 |
2.3.2 DIM对胃癌细胞株增殖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DIM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对象 |
3.1.2 仪器及材料 |
3.1.3 常用试剂 |
3.1.4 药品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的培养 |
3.2.2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
3.2.3 细胞总蛋白提取 |
3.2.4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3.2.5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Bax,Bcl-2) |
3.2.6 数据统计 |
3.3 实验结果 |
3.3.1 DIM对胃癌细胞株凋亡形态的影响 |
3.3.2 DIM对胃癌细胞株凋亡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DIM通过调控p38MAPK抑制胃癌细胞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1.1 实验对象 |
4.1.2 仪器及材料 |
4.1.3 常用试剂 |
4.1.4 药品及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的培养 |
4.2.2 药理学(SB203580)干预p38MAPK信号通路 |
4.2.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4.2.4 细胞总蛋白提取 |
4.2.5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4.2.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38MAPK相关蛋白(p-ASK1,p-p38,p38,p-p53)以及增殖、凋亡相关蛋白 |
4.2.7 数据统计 |
4.3 实验结果 |
4.3.1 DIM对胃癌细胞p38MAPK相关蛋白的影响 |
4.3.2 DIM与 SB203580 联用对胃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4.3.3 DIM与 SB203580 联用对胃癌细胞p38MAPK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TRAF2 的表达水平对胃癌凋亡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1.1 实验对象 |
5.1.2 仪器及材料 |
5.1.3 常用试剂 |
5.1.4 药品及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RAF2 的表达 |
5.2.2 BGC-823、SGC-7901和GES-1 细胞的培养 |
5.2.3 TRAF2 siRNA转染 |
5.2.4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5.2.5 细胞总蛋白提取 |
5.2.6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5.2.7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增殖及凋亡相关蛋白 |
5.2.8 数据统计 |
5.3 实验结果 |
5.3.1 TRAF2 在人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
5.3.2 TRAF2 siRNA转染胃癌细胞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DIM通过TRAF2/p38MAPK通路抑制胃癌细胞 |
6.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6.1.1 实验对象 |
6.1.2 仪器及材料 |
6.1.3 常用试剂 |
6.1.4 药品及试剂 |
6.2 实验方法 |
6.2.1 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的培养 |
6.2.2 TRAF2 过表达质粒转染胃癌细胞 |
6.2.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6.2.4 细胞总蛋白提取 |
6.2.5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6.2.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TRAF2、p38MAPK的相关蛋白及增殖、凋亡的相关蛋白 |
6.2.7 数据统计 |
6.3 实验结果 |
6.3.1 DIM对胃癌细胞TRAF2 蛋白的影响 |
6.3.2 TRAF2 过表达质粒与DIM共处理对胃癌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
6.3.3 TRAF2 过表达质粒与DIM共处理对胃癌细胞TRAF2、p38MAPK及其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实验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6)吴茱萸碱对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人胃癌细胞株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常规培养与传代 |
2.2 CCK-8 法检测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活力变化 |
2.3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4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EVO对人胃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EVO对人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EVO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2.7 ROS水平测定 |
2.8 Western-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
2.9 统计分析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1 吴茱萸碱抑制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的增殖 |
2 吴茱萸碱抑制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的克隆形成能力 |
3 吴茱萸碱阻滞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细胞周期于G2/M期 |
4 吴茱萸碱上调人胃癌细胞G2/M期相关蛋白的表达 |
5 吴茱萸碱诱导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细胞发生凋亡 |
6 吴茱萸碱增加人胃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
7 吴茱萸碱通过外源性细胞凋亡途径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
8 吴茱萸碱通过坏死作用诱导胃癌细胞发生细胞程序性坏死 |
9 吴茱萸碱通过ROS依赖性途径诱导胃癌细胞死亡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对胃癌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对MKN45细胞体外影响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体内实验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1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2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附件 |
缩略语表 |
致谢 |
(8)血根碱调控miRNAs及下游MAPK/JNK信号通路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英汉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SAN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
引言 |
1.材料和仪器 |
2.实验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与小结 |
第二部分 SAN对 BGC-823 细胞裸鼠移植瘤的作用 |
引言 |
1.材料和仪器 |
2.实验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与小结 |
第三部分 SAN对BGC-823细胞miRNAs表达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引言 |
1.材料和仪器 |
2.实验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与小结 |
第四部分 关键差异mi RNAs的 RT-PCR验证 |
引言 |
1.材料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与小结 |
第五部分 SAN对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APK/JNK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1.材料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与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小花吊兰和三桠苦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吊兰属植物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吊兰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 吊兰属其他植物化学成分 |
1.2 小花吊兰化学成分研究 |
第二节 吊兰属植物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 |
1.3 药理活性研究 |
1.4 小花吊兰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蜜茱萸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蜜茱萸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研究进展 |
2.1 蜜茱萸属其他植物中生物碱类成分 |
第二节 蜜茱萸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2.2 蜜茱萸属其他植物生物碱药理活性 |
2.3 三桠苦中生物碱类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概述 |
第二节 小花吊兰根中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一、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二、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花吊兰根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研究 |
第一节 小花吊兰根化学成分活性研究 |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2 实验原理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桠苦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
第一节 三桠苦生物碱类成分研究结果概述 |
第二节 三桠苦生物碱类成分结构解析 |
一、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二、其他已知生物碱结构解析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植物的来源及鉴定 |
3.3 提取分离方法及流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桠苦生物碱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一节 生物碱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研究 |
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4.2 实验原理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小檗碱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苏木提取物抑制胃癌的作用研究[D]. 贺俊飞. 山西大学, 2021(12)
- [2]玉竹醇提取物对胃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可能机制[D]. 刘晓瑜.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3]四虫片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瘀毒交阻型胃癌术后患者的影响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解广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
- [4]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协同抗肿瘤作用[D]. 李莹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5]3,3’-二吲哚甲烷通过TRAF2/p38MAPK信号通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 叶芬. 江苏大学, 2020(02)
- [6]吴茱萸碱对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张涵妮. 青岛大学, 2019(03)
- [7]柠檬苦素类似物Odoratol对胃癌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D]. 万伯顺. 苏州大学, 2019(04)
- [8]血根碱调控miRNAs及下游MAPK/JNK信号通路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 路玉盼.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小花吊兰和三桠苦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活性研究[D]. 褚晨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中药及提取物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A]. 张莹雯,王秀萍,夏玉坤. 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