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 加大政府信用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奇[1](2021)在《铁岭市政府优化信贷环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岭市是辽宁省的重要能源生产和农业产品加工地区,域内煤炭、风电、火电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众多。近年来,铁岭市政府相关部门将助力企业发展作为打造营商环境的工作重点。而优化信贷环境是政府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一项最重要的举措,是推动企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之举。政府大力支持信贷环境,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充分考量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而商业银行对于地方企业经营发展能够提供充分的信贷支持,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发挥政府支持力量,对有信贷需求的企业提供银行对接服务,通过将优质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能够发挥出政府实现市场监管、培育优质经营主体的力量,为地方经济发展集聚雄厚实力。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政金企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提出政府优化信贷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本文的研究采取调查研究法,选取铁岭市政府优化信贷环境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情况,梳理目前政府在优化信贷环境工作中已经做出的尝试,了解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相关理论。结合信贷支持、信贷环境的概念解读,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治理理论为理论依托,奠定本文的研究基础,找准研究切入点。本文归纳铁岭市政府优化信贷环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程度有限;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流程繁琐;政府对信贷环境监管力度不足;政府职能部门一站式行政平台效能低,对其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并结合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提出建议。具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推动立法;支持“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完善企业准入机制,政府推动监管配套政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赵冉[2](2021)在《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用是市场主体安身立命之本,是维系现代市场经济良好运行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纳税信用对提升我国社会信用水平,推动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税务机关征管质量,降低征纳双方成本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从1999年开始对纳税信用进行探索和研究,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本文在系统阐述纳税信用管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纳税遵从理论、契约论、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依据,使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展开研究。结合基层税务部门纳税信用管理的具体实践,深入了解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综合问卷调查结果指出济宁市在纳税信用管理中存在着纳税信用社会知晓度不高、纳税信用管理覆盖范围不全、纳税信用评价过程较为随意、激励与惩戒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去深度剖析,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纳税人遵从度不高且缺乏监督、税务机关重视程度不足、失信违法成本偏低、纳税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不成熟等五个方面。参考国外美国、日本、英国先进的纳税信用管理经验,总结出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打造畅通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实行完善的信用分类管理、发展发达的信用服务市场等四项启示,进而从健全纳税信用保障机制、完善纳税信用评价制度、加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信用监管、提升税务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纳税信用结果管理应用等五个方面提出优化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的对策建议,为税务机关今后加强纳税信用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张贝尔[3](2020)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互联网+”国策的明朗,电子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帮助政府履职方面作用明显,不可替代。得益于政府的独特地位、丰富资源和巨大权能,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场域,电子政府的施用已然从政府及其服务和监管对象范畴扩展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凸显出规范其言行、限制其权力以及监控其执行的必要和重要。为此,不仅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需要提高电子政府自身的信用度,并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以此为“互联网+各行各业”和“互联网+行政”创设安全可靠的信用环境。作为电子政府构建亟待突破的障碍因素之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涵义既可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又可从多种层面来解读。首先,从技术、组织、关系等方面来理解电子政府信用,把电子政府信用理解为多方面信用的集合,如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及其内外部关系的信用等。其次,可以从伦理学、经济学、法学、人机工程学等层面来解读电子政府信用。从伦理层面,电子政府信用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其内网、外网和互联网上“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履行职责,涉及道德、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是政府处理内外部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践约行为。从经济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守信践诺,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信赖关系,以更低成本、更高质量和绩效令公众满意。从法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电子政府中工作的、与电子政府打交道的和享受电子政府服务的各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是指各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因此,电子政府信用应要求电子政府持有诚信、善意、不欺诈的主观态度,没有伪装的客观事实,尊重他人应受保护的利益。基于上述观点,本文提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是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府实施诚信行为的一种反馈或评价。从人机工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包括技术、网络和设施的信用,电子政府系统的信用,以及政府本身的信用。上述信用关系的承载者和信用活动的行为者遍及政府、其他公共组织、社会组织和私人组织。由于这些组织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承担着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追求利益的“经济人”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失信行为的泛滥必定表明现有的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经济人发现选择机会主义的失信行为有利可图”,可见,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中涉及的众多信息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信用关系必然使电子政府信用受累于目前缺乏制度建设和规则约束的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尤其是在电子政府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依赖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我国在信息技术及其核心产品方面严重依赖国外的现实境况无疑令电子政府信用保障形势严峻。基于电子政府信用的量化和可操作,遵从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原则,可以基于信息的观点将电子政府信用集合中的元素归类为信息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信用、信息人信用。可将这五个组成元素作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模型的基本要素,也可以基于技术和管理参数将这五个组成元素归类为技术型要素和管理型要素。其中,技术型要素包括信息基础信用中的硬件环境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而管理型要素涵盖信息基础信用中的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信用和信息人信用。在五个基本要素中,信息人信用是最重要的要素,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可以获取大量有关自身、其他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用状况记录,但这些记录并不一定是客观的,还混杂有主观的成分,需要政府在进行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深入挖掘、辨识和使用,如何确定数据信用以及保证据此做出的管理和决策公平公正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取决于政府的能力,所以,政府不得不依靠其他组织,与企业和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公众虽不是信息基础、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的直接建设者和运维者,却因广泛渗透与频繁使用信息基础、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而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信用主体。进一步地,本文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管理型信用要素部分解构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人和信息信用,并基于“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予以分别建构,搭建起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整体性框架结构。最后,分析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打造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此外,本文在对吉林省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吉林省信用评估中心以及负责吉林省信用信息平台搭建的祥云科技公司等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信用数据来源,验证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其现实构建的难题和策略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从文献研究和积累方面看,国内尚没有关于电子政府信用体系这一论题的研究专着,也鲜见有学者和专家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研究。部分成果概念繁杂,没有结合电子政府的特征进行界定,难免顾此失彼,层次不明。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政府信用”、“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思考政府信用的内涵和外延,很少有人以“电子化”和定量化的视角去分析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逻辑内涵。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府信用内涵的多方面、多视角阐释,以及对电子政府信用的构成要素的概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电子政府信用概念模糊和难量化的问题,创新性地阐释了电子政府信用的核心思想。第二,本文提炼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的五大要素:信息人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基础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明确解析出的电子政府信用涉及到电子政府的软硬件环境、平台、系统、信息、人等多方面信用,相应地,牵涉到其各个构成要素的构件、结构、关系、流程、权限、结果等各个层面或环节,指出其体系构建必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关涉社会公众对与之相关的所有信用主体的多方面、各层面、全流程的诚信行为实施的反馈或评价,由此要求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必须兼具平台性和延展性、生态性和合作性、创新性和革命性、公共性和政治性等特征。这些研究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提供了具体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本文依据“目标定位——顶层设计——保障机制——运行模式”路径对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进行逻辑设计,创造性地提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的基本样式,凸显出其构建目标的具体化与可行性,旨在填补战略目标和具体样态之间的间隙。基本样式是由宏观至具体的设计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保证总体目标定位与具体任务实现之间的关联、匹配和衔接,进而为其他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组成要素提供构建前提。考虑到信用难得易失,失去又很难恢复,且信用体系构成要素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令电子政府信用减量、受损甚至失去,以致影响电子政府的健康发展和普及深化,为保证电子政府信用不因一时一事被破坏或毁掉,除了利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五大要素全方位、深层次地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之外,还必须保证所有应用电子政府功能和使用电子政府服务的人和组织都能从中体验到电子政府言行的守信践诺,并分享到电子政府及其信用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政府不但要借助与各类组织的合作持续完善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使其渐趋系统和完整,同时,以政府为代表的信用主体还要进行经常性的诚信宣传教育,实行常态化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诫,以及加强个体乃至全社会的诚信管理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以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引导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是正途和根本,只有做到人人讲信用、所有组织都讲信用,诚信社会才有建立根基,诚信国家形象才有望树立。
左咏词[4](2020)在《广东和平县税务部门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广东省产业“双转移”战略的辐射带动下,粤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和平县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抓住发展机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税收收入稳步增加。与此同时,税收违法犯罪形式趋于多样化和隐蔽化、纳税人诚信意识不强、纳税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不利于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和平县税务局纳税信用体系建设为例,以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厘清相关概念,了解征管现状,通过对比分析珠三角地区、欧美发达国家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先进做法,剖析当前和平县税务局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为我国县级税务部门的工作实践提供决策参考,也为丰富我国县级税务部门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做出贡献。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及研究支撑理论。核心概念着重介绍纳税信用的概念及纳税信用体系的内涵。第三章是和平县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从和平县纳税信用体系的构成、建设历史及建设成果来阐述现状,从纳税信用管理制度、纳税信用评价体系及纳税信用信息化程度来阐明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和平县税务局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从纳税信用缺乏法律层面保障、纳税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纳税信用管理系统不完善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是对珠三角地区、欧美发达国家的纳税信用体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县级税务部门带来启示。第六章是从增强纳税信用法律保障、完善纳税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加强纳税信用信息化建设三方面提出推进和平县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最后概括和提炼本文的研究结论。
毕正一[5](2020)在《减税降费视角下提升企业纳税遵从对策研究 ——以D市企业纳税现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财政收入的质量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国家为了将经济发展重心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过渡,开始进一步推进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但在税基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减税降费必然会带来税收收入的减少,特别是在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全球经济都遭受到了巨大冲击,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美国持续加大货币供给、西方国家大打“贸易牌”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国际国内的经济前景都不容乐观。中国作为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先行者,虽然率先控制住了国内疫情的蔓延趋势,但在国内经济百废待兴,国际经济扑朔迷离的大环境下,想要做到不改初衷,持续推行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纾困复产,必将面临巨大挑战。这就需要国家把握住减税降费的契机,逐步改善国内税收环境,纠正社会纳税风气,切实实现税收公平,提高社会总体纳税遵从度,进而降低地下经济规模,减少税款流失,增加税收收入。本文基于持续性减税降费的新形势,以D市企业纳税现状为例,从税务机关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着重探索以增值税为主的税率调整对企业纳税遵从行为的影响,以便为税务机关和政府部门提出相应对策,提高企业纳税遵从度,增加国家税收收入,以缓解现阶段国家的财政压力。文章综合了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哥摩尔德斯、范拉伊和刘易斯的经济心理学分析框架以及流行供应学派的拉弗曲线理论,对D市企业的主观与客观纳税遵从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纳税主体的主观纳税遵从意愿上,还是从客观的申报与税负数据上,以增值税为主的持续性减税降费改革对D市企业的纳税遵从度提升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正面作用,但是也需要注意,降低税率并不是一种恒久有效的调整手段,只是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殊应对方式。除此之外,文章还从税务机关征税和政府部门用税的广义遵从维度下,提出了与税率调整相辅相成的方案对策,将优化征管体制与公开税款用途等多种手段相互配合,以更加透明的用税行为、更加规范的征税行为,来不断提高税务机关和政府的公信力,切实提升企业的纳税遵从意愿,从而扩大税基,保障政府财政收入在现阶段经济形势下健康稳定增长。
连文聪[6](2020)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突出,但时常遇到融资困难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政府政策的帮助下应运而生,补充中小企业的信用度,提高其成功贷款的几率,为中小企业的扩大发展保驾护航。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尤其是起步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在法律层面需要逐步完善立法,补充配套制度,信用担保行业即是如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为国家信用担保行业中的核心参与主体,其涉及的法律问题的完善意味着信用担保行业的完善和发展,出于这一目标,本文探讨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专门的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的具有保证性质的合同,其以自身的信用度作为担保,来保证中小企业顺利的获得贷款来用于自身的发展。担保机构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其作为民事主体对外承担责任,在经营的过程中,与商业银行、受保中小企业有诸多的法律关系及法律问题。我国《担保法》并未对担保机构的担保行为进行单独的规定,《担保法》中对于反担保、保证,以及其他担保法律关系均由调整,担保机构在展业的过程中,按照《担保法》、《合同法》的相关相关规定对外签订合同,履行担保义务,行使追偿权利。但是,从立法的角度看,我国对担保机构以及信用担保值得的相关立法及配套法律制度确立工作,进展还是相对迟缓,这也导致很多信用担保机构都出于亏损的状态。为了能够使信用担保机构良性及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无论是从相关规定的法律层级上,还是从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上都存在着缺陷。只要我们国家还重视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更加的重视,这些都要求着政府要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方面的法律规范方面重新调整,制定出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面的立法,并配以行之有效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主要从围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问题这一核心内容展开论述。首先,笔者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概述进行研究,该部分笔者介绍了担保机构的法律概念,通过对担保机构的性质进行研究,总结出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特征,主要集中在担保机构为独立的法人,属于服务类民商事主体,虽然属于金融机构的类别,但又区别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在对外进行担保展业时,信用担保行为又属于《担保法》中的保证行为。笔者还对信用担保机构对外涉及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其主要集中于担保法律关系、合同法律关系、委托法律关系、反担保法律关系,以及再担保法律关系等。然后,笔者研究现行立法对担保机构调整的现状与不足。笔者分别以《公司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作为切入点,分析出我过现行立法模式的不足。除此之外,笔者还研究其他法律政策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调整现状及不足,通过发现先行法律对担保机构调整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对信用担保机构实践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梳理。最后,笔者针对先行法律的不足,提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法律问题完善的建议。笔者主要是从立法和法律政策两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在立法上我国应当采用专门立法的形式,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诸多问题加以调整,如保机构的设立及组织形式的规定、业务范围、资金来源等内容,并且笔者提出完善相关法律配套制度完善的建议,使信用担保机构能够更稳步的发展。
PARK JOONHYUNG[7](2020)在《甘肃陇南农村电商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字平台的电子商务已经深深嵌入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电子商务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以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发展,不但影响了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而且也日益影响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促进农产品销售等信息的传播,极大消除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了农户收入,对城乡发展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以来,三农问题是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核心体现,乡村凋敝、农业经营缺乏吸引力、农户收入较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乡村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中国内生性增长动力。因此,增加农业经营收益、提高农户收入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农业增收提供了契机。陇南市是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的全国首个精准扶贫试点电子商务市场,因此,本论文以甘肃陇南电子商务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乡村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困难及对策。通过实地调查,对甘肃省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对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现状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了当前陇南电子商务的优点、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虽然陇南市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和企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和国家优惠政策基础,但是陇南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着专业人才的服务能力缺乏、资金的不足和企业品牌建设的缺失等诸多问题。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地方政府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深入开展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完善电商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系,保障了电商健康发展的工作。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产品配送服务体系和相应的物流,快递配送服务,加快和培养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加强网货的品牌管理体系建设和综合性网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建立农产品电商相关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和组织开展电商相关专业知识的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增强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政策法制化的建设。完善农产品电商投融资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业的电商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企业整体的电商社会影响力和交易主体信用,加强企业信誉保护和监管的力度,加强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保障工作,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做好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因此,需要积极地研究、讨论与试行实施方案。
谭磊[8](2020)在《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满意度研究》文中指出营商环境是各地区评价经济建设、企业发展和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营商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前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各级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竞相发展的路途上,各省需要大力提升公共管理服务理念,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企业的平稳发展,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当前,黑龙江省正以重塑投资营商新环境为工作重点,在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建设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推动“办事不求人”化风成俗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建设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论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对国外现行的几种主要的企业营商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和中国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简要对比,简要总结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及营商环境建设现状,并以法律法规、法治情况、监管情况、人才保障及金融扶持为突破口,通过选取样本地市、开展问卷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等方式,对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满意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满意度受到法律法规、法治情况、人才保障以及金融扶持的影响极大,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反映出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提升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满意度的改进意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重塑东北营商新环境提供有益参考。
王欣媛[9](2020)在《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首批分类试点小区为例》文中指出自上海市强制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垃圾分类”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水平也成为了衡量城市或地区发展水平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面对日益严峻的“垃圾围城”困扰,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2016年,天津市被列入全国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正式启动。天津市政府制定了“三步走”策略,规划率先在滨海新区、和平区两个国家级卫生示范城区选取试点小区进行分类运行,计划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城市治理这一公共管理视角出发,依托于外部性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以及价值认同理论,系统全面地从政府、企业、社区、社会、居民多元视角提出研究假设,建立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研究模型。同时,通过对若干试点小区的实地走访,发现对比分类试行前,小区环境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治理中仍暴露着诸多问题。结合治理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归纳总结出天津市居民垃圾分类治理的症结所在。为了更好地解决治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创新的研究模型,编制调查问卷,选取天津市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新河里小区、犀地小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系统全面地了解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认知,结合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探究不同维度因素对居民垃圾分类治理的作用。研究表明,政府干预、企业支持、社区支持、社会第三方公益组织以及居民自身的价值认同均对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各因素的影响,在借鉴国内外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特别是在天津市相关政策在征询意见阶段,为决策部门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证分析结论。
熊治东[10](2019)在《社会信用论》文中认为社会信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与他者关系的自觉重塑和主动调适,是人们之间基于特定的利益诉求和相互信任而产生的互惠性合作关系。随着当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发展,社会信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成为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增进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现实来看,违约失信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有鉴于此,迫切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回应社会信用面临的现实难题,探析社会信用的现实价值及其演化机制,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寻合理的路径。正是依循这一基本思路,文章共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前言。本章首先强调了社会信用在当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全面分析了对社会信用进行研究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在厘清国内外关于社会信用的研究现状基础之上,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上的评述,指出了过去关于社会信用的研究在理论深度、研究视野以及研究范式等方面存在着若干不足。以此为前提,进一步论证了从哲学的维度对社会信用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紧接着阐明了基本的研究思路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信用理论的思想溯源。无论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还是在西方的思想背景中,信用思想都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共有现象。总体而言,信用思想的孕育、演化和发展与所在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环境等紧密相关。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形成了重人伦、讲义理、轻契约的信用文化。就西方社会来说,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宗教传统,促进了契约精神的出场,使得西方信用思想带有明显的理性主义痕迹。而马克思的信用思想则着重探讨了信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作用,通过对信用一般本质的揭露、信用与资本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信用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功能的揭示,深度剖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作机制和内部秘密,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本性。第三章:社会信用的基本规定。通过对“信用”、“失信”、“社会信用”进行词源上的考察和哲学上的释义与界定,澄清了“社会信用”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外延,区分了“社会信用”与“社会信任”、“社会信誉”、“社会诚信”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社会信用度”这一判断和评价社会信用现实状况的概念,并就“社会信用度”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社会信用的复杂主客体关系、社会信用的内在层次、社会信用的时间维度等方面考察了社会信用的基本结构,详细阐述了社会信用蕴含的主要特征、基本功能和现实价值。第四章:社会信用的历史演进。社会信用不是当代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人类社会各个阶段都具有的现象。因而,有必要从历史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信用形态进行归纳和总结,由此探寻社会信用的演进规律。本文认为,在原始社会阶段,社会信用主要局限在特定地域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血缘-地域型社会信用。在农业社会阶段,社会交往的扩大化和社会分工的逐步发展,道德伦理和身份等级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形成了伦理-身份型社会信用。在工业社会阶段,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契约精神的诞生,而契约的实现需要以制度为支撑,由此形成了契约-制度型社会信用。在信息社会阶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交往主要以虚拟的方式展开,任何不良行为都可能被信息技术记录和传播,迫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信用,形成了虚拟-自觉型社会信用。第五章:社会信用的现实境遇。本章主要探讨了社会信用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从现实境遇的维度对社会信用进行观照与审视。本文认为,社会信用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其一是数字的异化及其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数字直接影响着社会信用关系的形成、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和社会信用的实现,而数字异化带来的数据失真、数据偏见必然会社会信用造成负面影响。其二是现代性的危机与风险。现代性推崇理性至上和理性万能,强调理性的工具维度,弱化理性的价值维度,极易诱发失信行为。此外,现代性对个人主义的崇拜和引起的全球化危机也对社会信用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三是道德践履的内在悖论。社会信用道德的“应然状态”和“实然处境”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主体的道德承诺与行动的多变性之间存在裂痕,道德原则的利他性和价值实现的利己性之间存在悖反的问题。第六章:社会信用的实践生成。任何社会活动都有自身的生成路径,社会信用也不例外。首先,从社会信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来看,社会利益关系是建立社会信用发生的现实基础,而社会利益关系形成的前提是人们能够自由地支配和处置自身的财产,即对财产拥有所有权,一旦丧失这种自由,社会信用关系就不可能得以建立。其次,从社会信用实现的路径来看,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决定着社会信用的范围、类型和层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社会信用的践履只有在社会实践进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才能逐步得到实现和确证。再次,从社会信用建构的目标指向维度来看,社会信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和培育社会信用美德,为实现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第七章:新时代中国社会信用建设前瞻。改革开放以来,在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信用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逐渐形成,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以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为主导的社会信用评级和征信体系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信用的实现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社会信用建设发展晚、起点低,还存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社会信用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违约失信治理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体系、完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社会信用预警体系、强化社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二、进一步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 加大政府信用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一步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 加大政府信用度(论文提纲范文)
(1)铁岭市政府优化信贷环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图 |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信贷支持 |
二、信贷环境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铁岭市政府优化信贷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铁岭市政府优化信贷环境的现状 |
一、铁岭市政府优化信贷环境的相关举措 |
二、铁岭市政府优化信贷环境所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铁岭市信贷环境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对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程度有限 |
二、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流程繁琐 |
三、政府对信贷环境监管力度不足 |
四、政府职能部门一站式行政平台效能低 |
第三节 铁岭市政府优化信贷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对信用制度支撑不足 |
二、政府、企业与银行信息共享技术条件有限 |
三、政府职能部门配套监管政策不完善 |
四、政府办理抵质押相关部门行政执行力不足 |
第四章 国内政府优化信贷环境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辽宁省外市级政府优化信贷环境的经验 |
一、衢州市政府建设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
二、焦作市打造政金企智慧金融服务平台 |
第二节 辽宁省内市级政府优化信贷环境的经验 |
一、大连市推送金融产品服务清单 |
二、阜新市政府发挥制度及监管体系的保障作用 |
第五章 铁岭市政府优化信贷环境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职能部门联合推动诚信制度建设 |
一、政府推动打击企业失信的立法建设 |
二、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信息采集管理制度 |
第二节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手段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 |
一、发挥政府大数据优势促进信息化信贷发展 |
二、搭建政企及银行沟通平台并加强反馈机制 |
第三节 净化市场环境推出配套监管政策 |
一、政府职能部门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
二、配套政府监管措施,拓宽监管的渠道 |
第四节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
一、健全公务员培训及评估机制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
二、发挥一站式公共行政中心作用,推行公众参与和反馈 |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纳税信用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纳税信用管理相关概念 |
2.1.1 信用 |
2.1.2 纳税信用 |
2.1.3 纳税信用管理 |
2.2 纳税信用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纳税遵从理论 |
2.2.2 契约论 |
2.2.3 公共选择理论 |
小结 |
第3章 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现状 |
3.1 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基本情况 |
3.2 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主要做法 |
3.2.1 济宁市纳税信用信息采集 |
3.2.2 济宁市纳税信用等级评价 |
3.2.3 济宁市纳税信用信息发布和结果应用 |
3.3 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取得的成效 |
3.3.1 企业纳税信用总体状况持续向好 |
3.3.2 纳税信用修复效果初现 |
3.3.3 征管质效不断提高 |
3.3.4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小结 |
第4章 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调查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调查过程 |
4.1.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 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纳税信用社会知晓度不高 |
4.2.2 纳税信用管理覆盖范围不全 |
4.2.3 纳税信用评价过程较为随意 |
4.2.4 激励与惩戒力度不足 |
4.3 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纳税人遵从度不高且缺乏监督 |
4.3.2 税务机关重视程度不足 |
4.3.3 失信违法成本偏低 |
4.3.4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
4.3.5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不成熟 |
小结 |
第5章 国外纳税信用管理经验借鉴 |
5.1 美国纳税信用管理 |
5.2 日本纳税信用管理 |
5.3 英国纳税信用管理 |
5.4 国外先进经验借鉴 |
5.4.1 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 |
5.4.2 打造畅通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 |
5.4.3 实行完善的信用分类管理 |
5.4.4 发展发达的信用服务市场 |
小结 |
第6章 优化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建议 |
6.1 健全纳税信用保障机制 |
6.1.1 加快推进信用立法 |
6.1.2 构建纳税人信用信息数据平台 |
6.2 完善纳税信用评价制度 |
6.2.1 扩大纳税信用管理范围 |
6.2.2 优化纳税信用评价程序 |
6.2.3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
6.3 加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信用监管 |
6.3.1 培育和发展现代信用服务市场 |
6.3.2 推进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信用评价 |
6.4 提升税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
6.4.1 设置专业纳税信用管理部门 |
6.4.2 加强信用管理人才队伍培养 |
6.4.3 加大纳税信用教育和宣传力度 |
6.4.4 提升纳税服务水平 |
6.4.5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
6.5 强化纳税信用结果管理应用 |
6.5.1 强化守信纳税人正向激励 |
6.5.2 加大失信纳税人惩戒力度 |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调查问卷 |
致谢 |
(3)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一)美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二)欧盟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三)中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三、理论依据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三维信用论 |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相关概念 |
一、政府信用相关概念的理解 |
(一)信任 |
(二)信用 |
(三)政府信用 |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特征 |
(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概念理解 |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范畴 |
(三)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主要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 |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目标定位 |
(一)文化定位 |
(二)制度定位 |
(三)平台定位 |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顶层设计 |
(一)基于治理视角的顶层设计 |
(二)基于法律关系的顶层设计 |
(三)基于政治生态的顶层设计 |
三、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保障机制 |
(一)信息人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二)信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三)技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四、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模式 |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样式 |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 |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信息人信用的属性 |
二、信息人信用的权义解析 |
(一)电子政府行政人的权利解析 |
(二)电子政府行政人的义务解析 |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方”信用的权义解析 |
三、对信息人信用的检验研究 |
(一)构建评估指标的现实目标 |
(二)构建评估指标的层次逻辑 |
四、信息人信用的建构路径 |
(一)目录式建构——相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核心信用功能需求 |
(二)互动式建构——提高电子政府信息人的协同治理能力 |
(三)监督式建构——完善电子政府信息人的行政治理意愿 |
(四)成果式建构——适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主流信用评价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 |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信息信用的属性 |
二、信息信用规制解析 |
(一)信息建设的整体性规制 |
(二)信息治理的制度性规制 |
(三)信息供给的异质性规制 |
(四)信息管控的格式化规制 |
三、对信息信用的实证研究 |
(一)构建模型推演的背景描述 |
(二)构建模型推演的取样调查 |
(三)构建模型推演的实证研究 |
(四)构建模型推演的回归分析 |
四、信息信用的形塑路径 |
(一)改善信息传递性,塑造信用形象 |
(二)增强信息互动性,提升信用影响 |
(三)提高信息响应度,巩固信用粘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 |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技术信用的属性 |
二、技术信用配置解析 |
(一)技术信用与供需配适的差异化 |
(二)技术信用与制度驱动的缺失化 |
(三)技术信用与全球网络的安全化 |
三、对技术信用的优化研究 |
(一)技术信用的危害案例 |
(二)构建技术信用的现实描述 |
四、技术信用的发展路径 |
(一)协同技术制度发展 |
(二)划归技术规范界限 |
(三)提升技术治理高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策略 |
一、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 |
(一)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制度保障 |
(二)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推进合力 |
(三)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执行保障 |
二、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 |
(二)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 |
(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 |
(四)建立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后记 |
(4)广东和平县税务部门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关于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 |
1.3.2 国内关于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研究理论支撑 |
2.1 核心概念 |
2.1.1 信用的概念和内涵 |
2.1.2 社会信用、税收信用与纳税信用 |
2.1.3 纳税信用体系的内涵 |
2.2 研究支撑理论 |
2.2.1 契约论 |
2.2.2 信用创造理论 |
2.2.3 税收债务债权关系理论 |
第三章 和平县纳税信用体系现状分析 |
3.1 和平县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概况 |
3.1.1 和平县纳税信用体系的构成 |
3.1.2 和平县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历史 |
3.1.3 和平县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果 |
3.2 和平县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纳税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
3.2.2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不科学 |
3.2.3 纳税信用信息化程度不高 |
第四章 和平县纳税信用体系不健全的原因审视 |
4.1 纳税信用缺乏法律层面保障 |
4.1.1 立法层级过低 |
4.1.2 纳税遵从信息记录缺乏针对性 |
4.2 纳税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 |
4.2.1 纳税人诚信纳税意识不强 |
4.2.2 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
4.2.3 基础数据归集不全 |
4.2.4 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公开及应用不足 |
4.3 纳税信用管理系统不完善 |
第五章 国内外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5.1 珠海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5.2 国外发达国家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5.2.1 美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5.2.2 日本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第六章 加强和平县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增强纳税信用法律保障 |
6.1.1 加快信用立法进程 |
6.1.2 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
6.2 完善纳税信用评价体系 |
6.2.1 加强纳税信用宣传教育 |
6.2.2 积极推动“税企共治” |
6.2.3 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指标 |
6.2.4 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作用 |
6.2.5 扩大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应用范围 |
6.3 加强纳税信用信息化建设 |
6.3.1 优化纳税信用管理系统 |
6.3.2 加强纳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国内学术着作 |
(2)国外着作译着 |
(3)国内期刊论文 |
(4)国外期刊论文 |
(5)学位论文 |
附录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的公告 |
附件: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 |
附录二 纳税信用体系建设访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减税降费视角下提升企业纳税遵从对策研究 ——以D市企业纳税现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分税种探究现阶段减税降费政策制度与发展历程 |
2.1 增值税“减税”进程与重要意义 |
2.1.1 增值税税率设计与变动 |
2.1.2 现阶段增值税减税降费政策 |
2.1.3 增值税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
2.2 部分其他税种“减税”进程与现实情况 |
2.3 非税收入“降费”进程与现实情况 |
2.4 社保费“减负”的现实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税遵从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纳税遵从概述 |
3.1.1 税收遵从与纳税遵从 |
3.1.2 纳税遵从分类 |
3.1.3 纳税遵从度 |
3.2 经典理论基础 |
3.2.1 期望效用理论 |
3.2.2 博弈理论 |
3.2.3 前景理论 |
3.2.4 范拉伊模式理论 |
第4章 减税降费视角下D市税收现状与纳税遵从现状 |
4.1 D市税务局纳税遵从管理的宏观背景 |
4.1.1 市场规律要求税制改革提高企业纳税遵从 |
4.1.2 国地合并机构改革有效促进企业纳税遵从 |
4.1.3 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压力急需改善企业纳税遵从 |
4.1.4 社会法制化程度提升有利于企业纳税遵从 |
4.2 D市企业纳税遵从情况概述 |
4.2.1 D市2014年-2019年实际税收水平变化 |
4.2.2 D市“千户集团企业”纳税遵从概况 |
4.2.3 D市中小微型企业纳税遵从概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减税降费视角下D市企业纳税遵从多角度调查分析 |
5.1 基于税收法制化进程分析D市企业纳税遵从 |
5.1.1 现阶段国情对纳税遵从的影响 |
5.1.2 小微型企业合规化经营 |
5.1.3 税务机关与政府在征税、用税上法制化 |
5.2 基于问卷内容从主观角度分析D市企业纳税遵从行为 |
5.3 基于征管数据从客观角度分析D市企业纳税遵从行为 |
5.3.1 从企业税务登记情况变化分析D市企业纳税遵从 |
5.3.2 从企业申报情况变化分析D市企业纳税遵从 |
5.4 经典理论结合实际税收收入分析D市企业纳税遵从行为 |
5.4.1 D市2019年税收收入总体情况 |
5.4.2 D市2014-2019年增值税变化轨迹 |
5.4.3 运用经典理论综合分析增值税税率与D市企业纳税遵从之间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减税降费视角下提高D市企业纳税遵从对策建议 |
6.1 合理制定税收政策 |
6.1.1 从税、费制度法制化角度调整税率 |
6.1.2 实行税收优惠差异化的实际征收率 |
6.1.3 加强税收处罚规范化 |
6.2 规范税务机关征税遵从 |
6.2.1 控制征管成本 |
6.2.2 优化征管流程 |
6.2.3 提升纳服水平 |
6.2.4 强化纳税意识 |
6.3 加强政府用税遵从 |
6.3.1 建立资源配置投票机制 |
6.3.2 提高财政支出公开化程度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性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文章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概述 |
2.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概念 |
2.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特征 |
2.2.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独立的法人 |
2.2.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属于服务机构 |
2.2.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属于特殊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
2.2.4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属于保证行为 |
2.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涉及的法律关系 |
2.3.1 担保法律关系 |
2.3.2 合同法律关系 |
2.3.3 委托法律关系 |
2.3.4 反担保法律关系 |
2.3.5 再担保法律关系 |
第3章 现行立法对担保机构调整现状与不足 |
3.1 现行立法模式存在的问题 |
3.2 其他配套法律政策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调整现状与不足 |
第4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
4.1 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立法 |
4.1.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立法模式 |
4.1.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的原则 |
4.1.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的主要内容 |
4.2 完善其他配套相关法律政策 |
4.2.1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
4.2.2 完善信用担保机构内控机制 |
4.2.3 完善信用法律体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甘肃陇南农村电商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可能创新点及不足 |
1.4.1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1.4.2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不足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电子商务概念与发展现状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2 电子商务概念及其特点和分类 |
2.2.1 电子商务概念 |
2.2.2 电子商务特点 |
2.2.3 电子商务分类 |
2.3 主要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现状 |
2.3.1 B2B发展现状 |
2.3.2 B2C发展现状 |
2.3.3 C2C发展现状 |
2.3.4 O2O发展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甘肃省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现状 |
3.1 陇南地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及描述性统计 |
3.1.1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2 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
3.3 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1.1 地理优势 |
3.3.1.2 政策环境优势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甘肃省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甘肃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甘肃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相关对策 |
5.1 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 |
5.2 WO战略(劣势-机会战略) |
5.3 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 |
5.4 WT战略(劣势-威胁战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甘肃陇南农村电商调研问卷 |
致谢 |
(8)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 |
第2章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现状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营商环境的内涵 |
2.1.2 营商环境评价的内涵 |
2.2 现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
2.2.1 国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
2.2.2 中国营商环境指标评价体系 |
2.3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状况 |
2.4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现状 |
2.4.1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指数呈上升趋势 |
2.4.2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排名相对靠后 |
2.4.3 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举措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
3.1 访谈问卷设计 |
3.1.1 问卷设计思路 |
3.1.2 样本地市的选取 |
3.1.3 问卷形成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1 政府政策与企业满意度的关系 |
3.2.2 监管情况与企业满意度的关系 |
3.2.3 法治情况与企业满意度的关系 |
3.2.4 金融扶持与企业满意度的关系 |
3.2.5 人才保障与企业满意度的关系 |
3.3 问卷结果验证 |
3.3.1 信度验证 |
3.3.2 效度验证 |
3.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3.4.1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
3.4.2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影响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满意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
4.1.1 法律法规现有问题 |
4.1.2 法治情况现有问题 |
4.1.3 监管情况现有问题 |
4.1.4 人才保障现有问题 |
4.1.5 金融扶持现有问题 |
4.2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缺乏对营商环境建设的法制化约束 |
4.2.2 缺乏促进和提升行政效能发挥有效举措 |
4.2.3 缺乏人才吸引和人才集聚内生动力 |
4.2.4 缺乏对政府职能的明确定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高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满意度的建议 |
5.1 加速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 |
5.1.1 加强顶层设计 |
5.1.2 坚持疏堵结合 |
5.1.3 注重跟踪问效 |
5.2 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
5.2.1 提升营商环境公务员队伍素质 |
5.2.2 简政放权优化办事效率 |
5.2.3 以奖优罚劣倒逼政策落实 |
5.3 加强人才引进和涵养力度 |
5.3.1 固巢留凤有效减少人才流失 |
5.3.2 筑巢引凤落实人才激励政策 |
5.4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对营商环境的促进作用 |
5.4.1 坚持分类施策一城一策 |
5.4.2 加强领导干部的有效流动 |
5.5 加强舆论引导转变文化观念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满意度调研 |
(9)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首批分类试点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生活垃圾治理亟待变革 |
1.1.2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历程 |
1.1.3 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难度较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1.4.3 对现有国内外文献的述评 |
1.5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构建研究模型 |
2.1 外部性理论 |
2.1.1 外部性理论 |
2.1.2 外部性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3 价值共创理论 |
2.3.1 价值共创理论 |
2.3.2 价值共创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4 构建研究模型 |
第3章 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及分析 |
3.1 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规定 |
3.2 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分类流程及规则不同,执行覆盖率低 |
3.2.2 试点居民分类参与度不高,回收率低 |
3.2.3 居民分类意识不强,分类常识欠缺 |
3.2.4 治理信息不对称,居民信心不足 |
3.2.5 政府单一治理难度大 |
3.3 问题分析 |
3.3.1 分类缺乏强制立法保障 |
3.3.2 分类监管存在盲区 |
3.3.3 分类宣传不到位 |
3.3.4 信息反馈不及时,缺乏双向沟通 |
3.3.5 分类治理协同力不足 |
第4章 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2 调查对象、方法及样本容量 |
4.2.1 调查对象 |
4.2.2 调查方法 |
4.2.3 样本容量的确定 |
4.3 调查问卷发放及信用度分析 |
4.3.1 调查问卷发放 |
4.3.2 信用度分析 |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1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治理各维度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 因子分析 |
4.6 相关性分析 |
4.7 研究结论 |
第5章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经验借鉴 |
5.1 垃圾分类治理中立法的经验借鉴 |
5.1.1 日本垃圾分类及相关法律 |
5.1.2 德国垃圾分类及相关法律 |
5.2 垃圾分类治理中监管的经验借鉴 |
5.2.1 “实名认证”创新监管 |
5.2.2 “监管闭环”奖惩反馈 |
5.3 垃圾分类治理中宣传的经验借鉴 |
5.3.1 长效化、点对点的垃圾分类宣传 |
5.3.2 多样化、碎片化的垃圾分类宣传 |
5.4 垃圾分类治理中沟通机制的经验借鉴 |
5.4.1 提升居民参与,打通双向沟通 |
5.4.2 信息公开透明,形成舆论监督 |
5.5 垃圾分类治理中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
5.5.1 重视属地管理,发挥社区作用 |
5.5.2 企业责任当先,优化前期治理 |
5.5.3 借助公益力量,志愿服务社会 |
第6章 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建议 |
6.1 建立健全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法律体系 |
6.2 提升监管水平,着力发挥奖惩机制的促进作用 |
6.3 强化创新宣传,牢固树立居民环保及分类意识 |
6.4 建立双向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
6.5 开创多元治理格局,强化社区、企业、社会责任 |
6.5.1 重视社区治理 |
6.5.2 强化企业责任 |
6.5.3 发挥第三方公益力量 |
附录 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社会信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难点与研究创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信用理论的思想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用思想 |
2.1.1 重农抑商的社会文化传统 |
2.1.2 以伦理为本位的信用模式 |
2.2 西方文化背景中的信用思想 |
2.2.1 信用思想的宗教传统 |
2.2.2 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
2.2.3 信用思想的契约化转向 |
2.3 马克思信用思想的历史考察 |
2.3.1 马克思信用思想的理论基础 |
2.3.2 马克思信用思想的主要内容 |
3 社会信用的基本规定 |
3.1 社会信用的哲学释义与界定 |
3.1.1 信用的词源学考察与格义 |
3.1.2 社会信用基本内涵的界定 |
3.1.3 社会信用度及其影响因素 |
3.2 社会信用与相关概念的辨别 |
3.2.1 社会信用与社会信任 |
3.2.2 社会信用与社会信誉 |
3.2.3 社会信用与社会诚信 |
3.3 社会信用的基本结构的探析 |
3.3.1 社会信用的构成要素 |
3.3.2 社会信用的内在层次 |
3.3.3 社会信用的时间维度 |
3.4 社会信用的特征、功能与价值 |
3.4.1 关于社会信用的特征分析 |
3.4.2 社会信用的功能及其价值 |
4 社会信用的历史类型 |
4.1 原始社会中的血缘-地域型社会信用 |
4.2 农业社会中的伦理-身份型社会信用 |
4.3 工业社会中的契约-制度型社会信用 |
4.4 信息社会中的虚拟-自觉型社会信用 |
5 社会信用的现实境遇 |
5.1 数字的异化及其挑战 |
5.1.1 大数据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
5.1.2 大数据与社会信用关系透视 |
5.1.3 数字异化对社会信用的挑战 |
5.2 现代性的危机与风险 |
5.2.1 现代性内涵的历史演变与疏义 |
5.2.2 现代性危机对社会信用的影响 |
5.3 道德践履的内在悖论 |
5.3.1 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再探 |
5.3.2 社会信用道德认同的价值 |
5.3.3 社会信用道德践履的悖论 |
6 社会信用的实践生成 |
6.1 社会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 |
6.1.1 利益关系是社会信用形成的根本原因 |
6.1.2 任意支配自身财产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
6.2 社会信用实现的机制探析 |
6.2.1 生产实践是社会信用变迁的动力基础 |
6.2.2 社会交往是社会信用关系拓展的途径 |
6.3 社会信用建构的目标指向 |
6.3.1 促进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和良性运行 |
6.3.2 培育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美德 |
7 新时代中国社会信用建设前瞻 |
7.1 中国社会信用建设的成就回顾 |
7.1.1 社会信用已成为普遍的共识 |
7.1.2 社会信用制度体系逐步建立 |
7.1.3 社会信用环境发生极大改变 |
7.2 中国社会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 |
7.2.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
7.2.2 社会信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
7.2.3 社会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
7.2.4 对违约失信的治理力度不够 |
7.3 中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前景展望 |
7.3.1 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体系 |
7.3.2 完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
7.3.3 建立社会信用预警体系 |
7.3.4 强化社会信用监管体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进一步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 加大政府信用度(论文参考文献)
- [1]铁岭市政府优化信贷环境问题研究[D]. 李佳奇.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2]济宁市纳税信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冉.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 张贝尔. 吉林大学, 2020(08)
- [4]广东和平县税务部门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 左咏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减税降费视角下提升企业纳税遵从对策研究 ——以D市企业纳税现状为例[D]. 毕正一.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问题研究[D]. 连文聪.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甘肃陇南农村电商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 PARK JOONHYUNG.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8]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满意度研究[D]. 谭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天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首批分类试点小区为例[D]. 王欣媛.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10]社会信用论[D]. 熊治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