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易烨婷[1](2022)在《近四十年来中学语文注释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注释是语文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和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工具。近四十年来,国内对于注释的研究成果颇丰,大致分为整体性、专题性两个层面,整体性研究侧重于对注释的功能、原则、特征等展开宏观层面的研讨,而专题性研究主要是对注释的特定内容、存在问题、使用现状等进行微观层面的考察。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教材注释的研究仍有待提升,可以从加强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的研究、深入注释原则及方法的探讨、推动语文教材注释专着的形成、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几个方面继续展开。
孙倩倩[2](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海南中学三亚学校教学实践为例》文中指出
田媛[3](2020)在《部编初中语文古诗文中动植物词语注释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主要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注释部分出现的动植物词语。着重分析教材里古诗文中动植物注释的意象性,探讨动植物注释中部分存在的注释内容当注未注、不当注而注、注释不严密以及注释重出等问题,同时研究动植物的注释原则。希望对教材注释体系的完善和提高有一定参考意义。当下,学术界单独研究动植物意象的论文较为常见,但针对现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动植物注释研究基本没有。笔者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注释部分关于动植物的词语注释进行不同角度、多层面、多视角分类整理,用严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从这些分析之中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建议措施。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论述。论文的绪论部分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还有研究的价值、意义和方法。本文分别用四章来论述论文的核心内容。第一章主要概括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选文和其中的动植物词语注释,里面涵盖了现下主流版教材中的古诗文选文、古诗文内动植物词语注释的情况分析。第二章则是对部编版教材中的动植物词语注释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古诗文中动植物词语的本意注释、古诗文中动植物词语的意象性注释分析。第三章针对部编版教材中动植物词语注释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其成因进行相对应的分析。第四章探讨了部编版教材中动植物词语注释与教材注释原则。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中概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应建议。
罗新梅[4](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注释研究及使用策略》文中认为鲁迅作品注释与教材中一般现代文注释有所不同。不管是从内容还是蕴含的精神,鲁迅作品比其余现代文作品更难理解。统编本鲁迅作品的注释在这种情况下连接起文本与学生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注释来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鲁迅作品,进行鲁迅作品教学,鲁迅作品注释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辅助于鲁迅作品的文本分析,帮助学生通过注释中达成对鲁迅作品思想的理解。本文首先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作为助读形式的鲁迅作品注释研究,分点说明注释的类型,即基本词汇注释、一般词汇注释、引文注释、专有名词注释这四类,并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这两点论述分析了鲁迅作品注释的特点和作用。其次,通过对比分析,对人教版鲁迅作品注释与统编本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统编本教材注释的变化,体现出统编本教材中鲁迅作品注释修订的几个方面及特点,可以发现,这是编写者对鲁迅作品注释随时代发展与教育特点进行的优化。最后,本文针对注释如何在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中的使用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鲁迅作品注释的使用应该重视随文的作用,注重知识迁移与注释的二次转化,还从研究中对注释编写的标准与原则进行了分析,这是鲁迅作品注释研究获得的启示。总的来说,统编本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注释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的功能,对其的研究及使用打开了研究鲁迅作品教学的新角度。
张秋平[5](2020)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文注释是教材助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辅助学生自学及促进教师教学都起着显着的导向作用。目前广泛使用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篇数量大幅度增加,注释内容和体例皆有变化,这意味着一线教学应当采取相应的新策略、新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及比较的基础上,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内容及使用策略展开探究。论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起、现实意义和研究现状等,大致阐述了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以训诂学知识为依托,依据内容的差异将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古诗文注释划分为注音释义类、语法用字类和文化常识类,以举例分析的形式呈现教材古诗文注释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基于比较视野,分别将统编版与人教版、台湾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注释就版式、数量、内容进行比较。通过与人教版的对比,总结出统编版古诗文注释科学性、规范性和丰富性的编写特色。通过与翰林版的对比,认识到统编版教材可对句法注释和典故注释作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综合比较的结果认为统编版古诗文注释集中体现了坚持守正出新、落实语文素养、追求以生为本的编写理念。第三章以阅读研究领域的“对话理论”为指导,从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出发对注释存在问题及开发策略展开探析。一方面,教师要能发现教材注释在准确性、适切性及系统性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可从四个角度入手对注释进行“二次开发”:探寻教材联结点、解决注释疑问点、开发教学价值点、巩固注释重难点。结语部分强调注释只是打开古诗文大门的“锁钥”,而非古诗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充分发挥注释的媒介作用,做到因“言”入“文”,体会包孕其中的情感内涵。此外,教师还可围绕某一类特定的注释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民俗学、社会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到注释讲读中。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究,以期较为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编写特色、编写理念、存在问题及开发策略等。同时,也希望对一线师生有所助益,启发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注释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杨李民[6](2020)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注释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文言文注释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合理利用注释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本文以2016年秋季开始推广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简称部编版)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简称人教版),这两版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的注释为研究对象,在比较两版语文教材21篇相同文言文篇目注释的异同中,发现这两版教材在文言文注释上面存在的问题与差异,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正确的结论。文章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两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研究的目的,发现其在注释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相应策略。第二部分,主要对两版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的选文进行研究,这部分内容涵盖三方面:一是整理与分析两版教材中21篇文言文相同篇目,二是对这些文章在选文出处上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三是论述文章选编入教材的意义。第三部分是本篇论文的核心,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两版教材中文言文相同篇目存在的注释相异、注释相误或皆不完整、以及人教版注释不完整部编版加以补充,这三大问题。第四部分,阐述注释与教学关系,以及对注释编写和使用的建议,这部分首先论述了两版教材中注释不同对教学的影响;其次,调查分析了现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使用情况;最后,为教材编者编写文言文注释,以及教师和学生使用文言文注释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文章整体内容,以及师生对文言文注释的使用意义进行归纳和总结。
王力涵[7](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注释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包含了字词解释、阐明句意、文章背景解读等诸多内容。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还是学生理解文章所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而文言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文体之一,其注释不仅能为学生阅读文章提供必要的帮助,还能使他们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由此可见,注释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在阅读文献资料时却发现,作为现行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关于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笔者结合训诂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教材注释的编写和使用做出贡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共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简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并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及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概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选编情况,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其篇目分布。然后,采用分类归纳法,结合训诂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材的实际情况,从解释篇题等六个方面对注释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之上,归纳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三个特点。第二章,从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三个方面阐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所存在的问题。在准确性方面,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两种方法,将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与《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进行一一比较,找出了与工具书含义不符的注释,并将其分为注音缺乏准确性和释义缺乏准确性两类。在系统性方面,通过综观整套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并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归纳出了部分文言文注释在系统性方面存在当注未注、重复作注、前后注释不一致、前不注而后注四个问题。在规范性方面,整套教材的文言文注释都存在注释术语不规范和注释内容的格式不规范两个问题。最后,在分析完注释所存在的问题之后,又从三个方面探究了注释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章,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从教材编者、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在教材编写上,主要是从充分了解初中生的文言学习水平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教师教学上,则从备课时对文言文注释进行认真研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最后,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三个方面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注释给予了相应的建议。
马媛[8](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与之相应,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变革。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这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与能力的需要。古诗文注释作为师生教学古诗文的重要工具,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古诗文教学的成效。因此,对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注释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将立足于科学理论、原则探讨问题,具体结合传统训诂学的理论以及注释的原则,对整套部编版初中古诗文注释进行考察,重点对其在系统性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从编者、教师、学生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本论文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相关理论和原则。首先,对相关的训诂学理论进行界说,以便从科学的角度对教材古诗文注释进行探讨。然后对注释应遵循的原则进行阐述,明确提出准确性、适切性、简洁性、平实性、系统性等五个原则,并重点对系统性原则进行分析。第二部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在系统性上存在的不足。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笔者对部编版初中古诗文注释进行详尽地描写分析,将其作为研究的重要语言材料。针对教材古诗文注释的具体情况,笔者将其在系统性上存在的问题按照注释条目、注释提示用语、注释格式进行分类,结合数据、表格形象直观地展示其存在的不足,并用教材中的相关例证进行说明。而后,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以供教材编者参考。第三部分: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系统性不足的应对策略。笔者从教材编写者、教材使用者—教师、学生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编者而言,首先,要建立具体、统一、规范的注释标准,这是注释系统化的前提。其次,注释要遵循相关的理论、原则,科学的指导能有效促进注释的系统化。最后,注释应要考虑到师生古诗文学习的现实需要,以此作为注释的现实依据。从教师而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弥补教材古诗文注释的系统性不足。课前,要做好备课工作,认真审视教材注释。课中,要合理利用教材注释,对于其不足之处,要设法补救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课后,要善于指导学生使用注释。从学生而言,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做好预习工作,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其次,要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进行自主探究。最后,要延伸拓展,做好古诗文积累。目前,有关部编版初中古诗文注释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系统性予以关注的更是有限。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期望能够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以推动部编版初中古诗文注释的系统化。
王云[9](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使用》文中认为文言文是由古汉语写就的文章,因其通用年代与现今间隔久远,它的语言方式、语言习惯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语言十分艰涩。为了便于师生理解、阅读,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注释。在学界中,针对文言文教学的研究繁多,但仅针对文言文注释本身的研究却甚少,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时间短暂,针对该教材的文言文注释研究更为欠缺,而文言文注释作为重要的助学系统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以训诂学为指导,分三章对部编版文言文注释进行深入分析,前两章的研究内容以教材为主,第三章的研究内容以教学为主。第一章对部编版全六册初中语文文言文选编情况、文言文课下注释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分析,并将整理结果同人教版进行比较,第二章由三小节构成,第一节对部编版文言文的注释体例进行分类分析,第二节是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分析部编版文言文注释的特点,第三节则是发现部编版文言文注释在编纂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第三章由三小节构成,第一节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文言文注释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二节进行原因分析,第三节是结合第一章的研究内容及调查问卷中得到的数据提出在教与学中对于文言文注释的使用策略。通过对该版本文言文注释条目从以上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以期为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活动提供新的见解与思路,并对编者进一步优化文言文注释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黄帆[10](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编写及使用研究》文中提出“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于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9月覆盖全国中小学。“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较以往人教版教科书在文言文注释上有较大变化,注释排版形式从横向排版变为竖向双栏排版,注释术语统一,注释内容更为准确丰富,文化知识注释数量增加,注释注重文化知识的本源意义。文言文注释作为辅助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工具,在语言建构及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文言文注释内容的基础上,从排版形式和编写内容两方面提炼出“部编本”文言文注释的特点,并从文言文注释师生使用现状出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探索文言文注释的有效使用策略。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梳理了“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注释的内容,依据训诂学理论并结合教材具体内容从字、词、句、法及文化知识五个方面对文言文注释的内容作出详细梳理。第二部分对“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注释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从注释排版形式和编写内容两方面出发,对文言文注释特点进行总结。第三部分对“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注释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教师对“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注释的变化及其使用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尤其对注释中蕴含的文化知识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对注释的使用未成体系,指导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对文言文注释的认识不足,学习方法有待改进。第四部分针对“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注释特点及使用现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教师方面,要及时更新个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方面,教师要加强对文言文注释的认识及使用能力,积极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为学生提供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方面,要树立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观念;结合语境积累注释,积极探究疑难问题锻炼个人思维,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注重梳理整合注释内容。
二、新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近四十年来中学语文注释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整体性研究 |
(一)对某一版本教材注释的研究 |
(二)对不同版本教材注释的比较研究 |
(三)对注释原则的研究 |
(四)对注释分类的研究 |
(五)对注释功能的研究 |
(六)对注释方法的研究 |
二、专题性研究 |
(一)对某一类古诗文注释内容的研究 |
(二)对某册教材或某篇课文中具体词句注释的勘误 |
(三)对注释术语的研究 |
(四)对注释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五)对注释所存在问题的归纳研究 |
三、不足与展望 |
第一,加强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的研究及版本比勘。 |
第二,深入注释编注原则与方法的探讨。 |
第三,推动语文教材注释的系统性研究。 |
第四,加强交互学科研究。 |
(3)部编初中语文古诗文中动植物词语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价值和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调查法 |
(二) 文本分析法 |
(三) 统计对比法 |
第一章 古诗文选文及动植物词语注释概况 |
第一节 古诗文选文概况 |
一、 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比较 |
(一) 古诗文选文数量和呈现形式 |
(二) 选文主题和体裁 |
(三) 选文的精读和略读 |
二、 部编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比较 |
(一) 选文数量和呈现形式 |
(二) 选文主题和体裁 |
三、 部编版与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比较 |
(一) 选文数量和呈现形式 |
(二) 选文主题和体裁 |
(三) 选文精读与略读 |
第二节 古诗文中动植物词语注释概况 |
一、 各版教材古诗文选文中动植物类数与实际出注量 |
(一) 部编教材问题动植物词语注释概况 |
二、 相同选文在各版教材的注释情况比较 |
第二章 动植物词语注释分析 |
第一节 古诗文中动植物词语的本义注释分析 |
一、 动植物词语本义注释类型 |
(一) 解物 |
(二) 解异名别称 |
(三) 解句子 |
(四) 解历史典故 |
(五) 根据文意进行解释 |
二、 动植物词语本义注释特点 |
第二节 古诗文中动植物词语的意象义注释分析 |
一、 “意象”概念 |
二、 动植物词语的意象义注释类型 |
(一) 解情感意象 |
1. 离别类 |
2. 抒怀类 |
3. 爱情类 |
(二) 解典故 |
(三) 未注解出意象义 |
三、 动植物词语意象性注释的特点 |
(一) 内容情感化 |
(二) 表达形象性 |
第三章 古诗文中动植物词语注释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当注未注及成因分析 |
一、 典故缺失 |
二、 辨析度欠缺 |
三、 意象义缺失 |
四、 文意理解有误 |
第二节 不当注而注和注释不严密及成因分析 |
一、 常用词的常见义作注 |
二、 意象义缺失 |
三、 本义缺失 |
四、 注释不精准 |
第三节 注释重出及成因分析 |
一、 同一年级中前后注释重复 |
第四章 动植物词语注释与教材注释原则探讨 |
第一节 注释原则讨论 |
一、 准确性原则 |
二、 精简性原则 |
三、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
四、 适用性原则 |
第二节 遵循注释原则建议 |
一、 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 |
二、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
三、 注意协调各项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注释研究及使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鲁迅作品注释研究 |
第一节 鲁迅作品注释的类型 |
一、基本词汇注释 |
二、一般词汇注释 |
三、引文注释 |
四、专有名词注释 |
第二节 鲁迅作品注释的特点 |
一、基础性 |
二、延伸性 |
三、综合性 |
第三节 鲁迅作品注释的价值 |
一、发展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
三、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 |
四、培养审美意识 |
第二章 统编本与人教版鲁迅作品注释比较 |
第一节 鲁迅作品注释总体变化研究 |
第二节 案例:两版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注释比较 |
一、注释的增删变化 |
二、注释内容的完善 |
三、注释的时代性与规范性 |
第三章 统编本鲁迅作品注释的启示及使用建议 |
第一节 统编本教材鲁迅作品注释的启示 |
一、明确教材注释的编写标准 |
二、遵循教材注释的编写原则 |
三、注重教材注释的编排弹性 |
第二节 明确目标,紧扣注释特点与作用 |
一、以注释构建精神通道 |
二、运用注释要有针对性 |
第三节 转变方法,有效使用注释 |
一、对注释进行知识迁移 |
二、二次开发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 宏观研究 |
(二) 微观研究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写作思路 |
第一章 统编版古诗文注释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注音释义类 |
一、字音标示 |
二、词句释义 |
第二节 语法用字类 |
一、语法阐释 |
二、用字现象 |
第三节 文化常识类 |
一、题解背景 |
二、名物史实 |
第二章 统编版与其他版本古诗文注释比较 |
第一节 统编版与人教版对比 |
一、编排版式 |
二、注释数量 |
三、编写内容 |
四、编写特色 |
第二节 统编版与翰林版对比 |
一、编排版式 |
二、编写内容 |
三、改进空间 |
第三节 统编版古诗文注释的编写理念 |
一、坚持守正出新 |
二、落实语文素养 |
三、追求以生为本 |
第三章 统编版古诗文注释存在问题及教学建议 |
第一节 统编版古诗文注释存在问题献疑 |
一、准确性问题 |
二、适切性问题 |
三、系统性问题 |
第二节 统编版古诗文注释教学建议 |
一、巧妙整合,探寻教材联结点 |
二、考据溯源,解决注释疑问点 |
三、延伸拓展,开发教学价值点 |
四、科学复习,巩固注释重难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注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研究 |
(一)对文言文注释的研究 |
(二)对人教版与其他版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对比研究 |
二、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选文研究 |
第一节 两版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 |
第二节 两版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选文出处的异同 |
第三节 两版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选文的意义 |
一、相同篇目选编在同一册教材的意义 |
二、相同篇目选编在教材不同册的意义 |
三、小结 |
第二章 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注释比较 |
第一节 两版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注释条目数量和特点 |
一、两版教材相同文言文篇目注释的数量 |
二、两版教材相同文言文篇目注释的特点 |
第二节 两版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注释问题归纳 |
一、相同篇目注释相异问题 |
二、相同篇目人教版注释过简或无注解部编版加以补充和完善 |
三、相同篇目注释相误或都不完整 |
第三章 回归注释与教学关系的思考及建议 |
第一节 两版教材注释相异对教学的影响 |
一、“注释多注”制约学生探究思辨 |
二、“注释疏漏”导致字词掌握不牢 |
三、“注释有误”误导学生正确理解 |
第二节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调查 |
一、调查情况介绍 |
二、文言文注释系统的调查分析 |
三、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文言文注释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对文言文注释编写和使用的建议 |
一、对教材编写者编写注释的建议 |
二、对教师使用注释的建议 |
三、对学生使用注释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注释比较表 |
附录二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系统学生使用情况调查 |
附录三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系统教师使用情况调查 |
致谢 |
(7)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概况 |
2.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分布情况 |
2.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内容的分类 |
2.3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特点 |
3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 |
3.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的几点建议 |
4.1 文言文注释在教材编写上的解决策略 |
4.2 文言文注释在教师教学上的解决策略 |
4.3 文言文注释在学生学习上的解决策略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综述 |
0.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0.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方法 |
1 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相关理论和原则 |
1.1 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相关理论 |
1.1.1 有关训诂的基本理论 |
1.1.2 训诂学及其实践与运用 |
1.2 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相关原则 |
1.2.1 准确性原则 |
1.2.2 适切性原则 |
1.2.3 简洁性原则 |
1.2.4 平实性原则 |
1.2.5 系统性原则 |
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在系统性上存在的不足 |
2.1 注释条目的系统性 |
2.1.1 当注未注 |
2.1.2 不当注作注 |
2.1.3 重复注释 |
2.1.4 前未注后注 |
2.2 注释提示语使用的系统性 |
2.2.1 注释专门术语使用的系统性 |
2.2.2 注释一般提示用语使用的系统性 |
2.3 注释格式的系统性 |
3 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系统性不足的应对策略 |
3.1 教材编写者方面 |
3.1.1 确立统一、具体、完善的注释标准 |
3.1.2 遵循初中古诗文注释的理论与原则 |
3.1.3 关注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需要 |
3.2 教师方面 |
3.2.1 课前:认真审视教材注释 |
3.2.2 课中:合理利用教材注释 |
3.2.3 课后:科学指导学生使用教材注释 |
3.3 学生方面 |
3.3.1 充分利用注释做好预习 |
3.3.2 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
3.3.3 延伸拓展,做好古诗文知识积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现状 |
五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及其注释的统计与分析 |
一 文言文的统计及分析 |
(一)部编版文言文选编情况 |
(二)人教版文言文选编情况、及与部编版的比较 |
(三)小结 |
二 文言文注释的统计、分析 |
(一)部编版注释数量统计及分析 |
(二)人教版注释数量统计及分析 |
(三)两个版本每册文言注释数量情况对比 |
(四)两个版本文言文重合篇目的注释比较 |
(五)小结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体例、特点与问题 |
第一节 注释体例 |
一 篇题的注释体例 |
(一)注出处 |
(二)注人名 |
(三)注地名/建筑 |
(四)注字词 |
(五)注写作原因及背景 |
二 注词语 |
(一)注名词 |
(二)注动词 |
(三)注形容词 |
(四)注数词 |
(五)注量词 |
(六)注副词 |
(七)注代词 |
(八)注连词 |
(九)注拟声词 |
(十)注介词 |
(十一)注语气词 |
(十二)注助词 |
(十三)注兼词 |
(十四)注词头 |
三 注短语 |
(一)主谓短语注释 |
(二)动宾短语注释 |
(三)偏正短语注释 |
(四)中补短语注释 |
(五)联合短语注释 |
四 注释句子 |
(一)逐字串讲句意 |
(二)模糊释句 |
(三)逐字翻译+大意解释 |
五 注释语法现象 |
(一)词类活用 |
(二)语序 |
(三)省略 |
六 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注释体例 |
(一)通假字注释体例 |
(二)异体字注释体例 |
(三)古今字注释体例 |
第二节 注释的特点 |
一 科学性 |
(一)注释编排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
(二)注释用语严谨 |
(三)科学选择注释对象 |
二 灵活性 |
三 人文性 |
四 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一 漏注(当注未注) |
二 重复注释 |
(一)顾 |
(二)及 |
(三)盖 |
(四)羹 |
(五)缀 |
(六)舟子 |
三 地名注音问题 |
四 多余注释 |
五 通假字、异体字注释体例混用 |
六 通假字的注释术语问题 |
七 注释用字问题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在教学中的运用 |
第一节 当前的使用情况及其问题 |
一 注释应用单一 |
二 注释教学目标功利化 |
三 注释教学模式单一 |
四 盲从课本,缺少探究精神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 教师方面 |
(一)缺乏训诂知识 |
(二)对教材注释的理解不够 |
(三)教师忽视学生的课堂自主性 |
二 学生方面 |
(一)注释运用基础较差 |
(二)学习注释的自主性差 |
(三)缺乏对注释的好奇心 |
第三节 使用策略 |
一 教师方面 |
(一)端正态度,重视注释 |
(二)提高研究能力、善用训诂学 |
(三)科学严谨,勇于创新 |
(四)调动资源、利用工具 |
(五)以“群”代“个”,整体把握 |
(六)结合现实、拓展常识(以教学地名类注释为例) |
二 学生方面 |
(一)克服恐惧,接纳注释 |
(二)结合注释,预习课文 |
(三)善于发现、敢于质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编写及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 |
2.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
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的特点 |
4.“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的使用现状 |
(二)研究现状 |
1.关于文言文注释的研究着作 |
2.关于初中文言文注释的研究论文 |
3.关于“部编本”教科书及“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注释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比较分析法 |
(四)研究价值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一、“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注释内容分析 |
(一)说明用字现象 |
(二)解释词义 |
1.常用词 |
2.古今异义词 |
(三)解释句子 |
1.串讲句意 |
2.点明言外之意 |
(四)阐释语法 |
1.词类活用 |
2.特殊句式 |
(五)说明文化知识 |
1.文学知识 |
2.民俗礼仪文化 |
3.人名地名文化 |
4.古代科技文化 |
5.古代政治文化 |
6.其他类 |
二、“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注释基本特点 |
(一)排版形式 |
(二)编写内容 |
1.注释术语统一,符合中学生学习特点 |
2.注释内容准确丰富,渗透学法指导 |
3.文化知识注释数量增加,注释内容更为全面 |
4.疑难字词注释全面,注重文化知识的本源意义 |
5.注释内容详略得当,较为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 |
三、“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注释使用现状分析 |
(一)教师使用现状分析 |
1.对文言文注释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其功能的认识较为单一 |
(1)教师群体存在差异,部分教师对注释熟悉程度一般 |
(2)教师对注释作用的认识较为狭窄,偏重于理解文本内容 |
2.未充分认识文言文注释中文化知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3.重单个注释及单篇注释的学习,忽视整体性学习 |
4.注释使用未成体系,缺乏多样化的方法指导 |
(1)偏重于背记学习,指导方法较为零散 |
(2)教师使用方法传统,对注释开发力度不够 |
(二)学生使用现状分析 |
1.重单个注释实际积累,忽视语境学习及迁移运用 |
2.学习依赖性较强,自主探究能力不足 |
(1)基本养成使用注释的习惯,但学习自主性有待加强 |
(2)依赖他人解决疑问,较少进行自主思考 |
3.重字词的学习,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积累不够全面 |
4.重单篇注释的识记,较少对注释进行整体梳理探究 |
四、“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注释使用策略 |
(一)教师使用策略 |
1.教学理念 |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2.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
(3)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3.教学策略 |
(1)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全面认识文言文注释 |
(2)提升文化知识素养,有效传承文化 |
(3)由单篇到多篇,由课内走向课外,注重学习的联系和迁移 |
(4)注重学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二)学生使用策略 |
1.学习理念 |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
(2)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 |
2.学习方法 |
(1)结合语境积累注释,培养文言语感 |
(2)探究注释疑难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
(3)重视文化知识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
(4)勾连整合注释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新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四十年来中学语文注释研究综述[J]. 易烨婷.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
- [2]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海南中学三亚学校教学实践为例[D]. 孙倩倩.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3]部编初中语文古诗文中动植物词语注释研究[D]. 田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注释研究及使用策略[D]. 罗新梅.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D]. 张秋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注释比较研究[D]. 杨李民.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7]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D]. 王力涵. 西南大学, 2020(01)
- [8]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D]. 马媛. 西南大学, 2020(01)
- [9]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使用[D]. 王云.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编写及使用研究[D]. 黄帆. 黄冈师范学院,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