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水煤浆燃烧技术与工业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曹成[1](2021)在《高效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定制开发及中试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特殊的能源结构,使得煤炭占据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作为我国四大煤化工示范区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然而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成为我国的现实之选。水煤浆(CWS)作为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一种方式,已被现代煤化工企业广泛应用。水煤浆是由煤粉、水、分散剂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制备而成,分散剂是制备水煤浆的必备原材料。化学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是改变煤粉颗粒的表面性质,促使煤粉均匀的分散在水中,降低水煤浆粘度,进而形成流动良好的浆体。本文制备出了萘系分散剂、聚羧酸系分散剂、三聚氰胺系分散剂以及木质素系分散剂等单一分散剂,通过制浆实验对单一分散剂进行成浆性能对比,在成浆粘度满足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水煤浆的成浆浓度越高,说明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越好。使用同一煤种,同一水剂的情况下,萘系分散剂、聚羧酸系分散剂以及三聚氰胺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明显优于木质素系分散剂。成浆浓度在62%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流动性等级在B+以上。除此之外,本文将单一分散剂进行复配用以提高水煤浆的成浆性能。因木质素分散剂和萘系分散剂的制备方式一致,可采用化学复配的方式进行复配,并将化学复配的分散剂进行成浆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复配后的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明显优于单一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成浆浓度达到62%时,成浆粘度为732c P,流动性等级为A。本文不仅将单一分散剂进行了化学复配,还将单一分散剂进行了物理复配,将木质素系分散剂分别与萘系分散剂、聚羧酸系分散剂以及三聚氰胺系分散剂进行了物理复配。具体是指,在保持总添加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单一分散剂间的添加比例进行制浆实验,通过水煤浆的成浆性能择优选择出单一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通过物理复配制浆实验可以得知最佳成浆性能的复配比例,萘系分散剂与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6:4,此时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2.57%,水煤浆成浆粘度为406.67c P,流动性等级为A;聚羧酸系分散剂与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4:6,此时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2.78%,成浆粘度为890.67c P,流动性等级为A-;三聚氰胺系分散剂与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6:4时,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62.78%,成浆粘度在618.33c P,流动性等级为A。本文通过对单一分散剂进行筛选,选择出制备原料少,制备工艺条件简便的萘系分散剂作为中试实验生产的首选分散剂。因此本文对萘系分散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并将优化后的制备条件应用到中试生产过程中。中试生产实验基地选址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截止到2021年4月20日,本中试生产线已生产出近60t的萘系分散剂,并将中试实验所制得萘系分散剂与实验室制得的萘系分散剂进行制浆实验。通过成浆性能对比,同浓度下中试生产出的萘系分散剂所制得水煤浆的成浆粘度与实验室制出萘系分散剂制得的水煤浆粘度相差不大,且流动性等级一样。本文最后将萘系分散剂与化工厂1、化工厂2和化工厂3所使用的分散剂进行成浆性能实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条件下,萘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明显优于现代煤化工企业所使用的水煤浆分散剂。经过调研,化工厂1目前在工业制得水煤浆成浆浓度为59%,化工厂2工业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0%,化工厂3工业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0%。而在实验室中,使用萘系分散剂在相同的煤种和水剂进行制浆,制得水煤浆的最高成浆浓度分别为62%,64%,64%。众所周知,成浆浓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成浆浓度的提高进行了经济效益的分析。使用高效复配型分散剂,水煤浆的成浆浓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比煤耗降低10.91Kg/1000Nm3,比氧耗降低9.27Nm3/1000Nm3,有效气量增加4242.23 Nm3/h,经过计算,可为企业带来0.27亿元的经济效益。
陈芝[2](2021)在《固废水煤浆成浆、燃烧、气化特性研究及其应用的生命周期评价》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环境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工业固体废弃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且成分复杂,目前传统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法存在着成本高、周期长或效率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利用水煤浆技术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可以实现固废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得到了大量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三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对水煤浆成浆、燃烧、气化特性的影响机理,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固废水煤浆工业应用系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选取精馏残渣、洗气残渣、废活性炭等三种工业固体废弃物与神华煤混合制备固废水煤浆,并与无固废水煤浆进行比较,研究了添加剂种类、固体废弃物种类和掺混量对水煤浆成浆浓度、流变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散剂亚甲基双萘磺酸钠的制浆效果最佳,分析其原因,该分散剂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较多的萘环,分散降黏及稳定效果较好;三种固体废弃物的加入,均使得水煤浆的黏度增大,不利于成浆,但浆体的流变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改善,且随着固废掺混量的增加,浆体剪切稀化特征越明显,稳定性越佳,当固废掺混量为11%时,7d析水率可以低至0,这是由固废表面较多的含氧官能团和金属阳离子导致的。实验还发现,对精馏残渣进行超声波破碎90min后,制备得到精馏残渣水煤浆的成浆浓度提高了2.50个百分点,达到63.70%。采用热重-红外联用实验分别研究了三种固废水煤浆和无固废水煤浆的燃烧、气化特性,根据TG-DTG曲线,描述四种水煤浆的燃烧、气化过程,计算出相关的燃烧、气化特性指数,并借助红外光谱分析固废加入对水煤浆燃烧、气化过程中气体产物析出的影响。燃烧实验结果表明,当固废的掺混量为11%时,精馏残渣水煤浆的着火温度比无固废水煤浆低23℃,表观活化能低3.67 k J﹒mol-1,燃烧特征参数、指前因子均优于无固废水煤浆,精馏残渣水煤浆的燃烧性能优于无固废水煤浆,与此相反,洗气残渣水煤浆和废活性炭水煤浆的燃烧性能要劣于无固废水煤浆;对热重实验产生的气体进行在线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相比于无固废水煤浆,精馏残渣的加入使得气体产物的析出峰向低温区移动;洗气残渣水煤浆的CO、NH3、H2S、CS2的析出峰比其他三种水煤浆的要高,这是由其较高的灰分导致的。气化实验结果表明,四种水煤浆的DTG曲线均有三个明显独立的失重峰,分别对应着失水过程、挥发分析出过程、气化过程;精馏残渣水煤浆和废活性炭水煤浆的气化反应性指数相比于无固废水煤浆提升了0.09h-1和0.02h-1,这是由于固废水煤浆表面的Na、K等碱金属元素含量较高,易于在水煤浆表面形成气化活化中心,催化了气化反应的发生。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手段测量煤粉、固废、水煤浆燃烧灰渣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发现固废的掺混并未对水煤浆燃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造成较大影响。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原煤、辅料获取—原煤、辅料、固废运输—企业产品生产角度,研究利用水煤浆技术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生产合成氨产品的工业应用系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大部分污染物在产品生产阶段的排放量最大,特别是Cr、Cd、Cu、Zn、Mn和Hg等重金属的排放占比超过90%;相比于常规利用水煤浆气化生产合成氨产品,协同处置固废使得整个工业应用系统在原、辅料获取和运输阶段的环境影响值降低,产品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值升高,最终导致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值降低,特别是非生物资源耗竭潜值明显降低。
郑博文[3](2020)在《煤与兰炭末二元粗分散体系下水煤浆性能的提升与优化》文中认为由于目前煤化工生产兰炭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含碳固体兰炭末存在难处理、利用率低等问题,本文针对煤与兰炭末制浆过程中存在浆体稳定性、燃烧性能较差等情况提出煤与兰炭末二元粗分散体系下水煤浆性能的提升与优化方法。通过连续型、间断型粒度级配制备水煤浆,探究不同级配方案对YR煤掺配兰炭末制浆的影响;使用焦油废液、司班80、重污油作为改性剂改性兰炭末,探究改性剂改性兰炭末对浆体成浆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同时探究了粒度级配和改性剂改性对兰炭末掺配制浆的燃烧性能影响。采用水煤浆粘度计等水煤浆性能测试仪器,幂率模型等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连续性、间断型粒度级配对兰炭末掺配制备水煤浆的影响,间断型粒度级配使兰炭末掺配制备水煤浆的成浆浓度提高4%左右,且当双缝间距<247μm时,双峰间距越大、双峰面积比越大,成浆性能越好。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对粒度级配成浆浓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因素分别为:粗细粉质量比、双峰间距、双峰面积比、细颗粒中位径d、粗颗粒中位径D。采用幂率模型、触变环面积计算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改性剂改性兰炭末对浆体成浆性能的影响,当改性剂有机焦油废液添加量为2%,司班80添加量为0.2%,重污油添加量为0.2%时浆体性能最优,3种改性剂均能使兰炭末掺配制得的浆体稳定性增强;通过改性剂对分散剂的吸附性、样品疏水性、表观形貌及化学组成、电负性、孔隙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兰炭末表面孔隙结构被改性剂填充,改性剂起到封孔的作用,制得的浆体性能明显改善,且焦油废液效果最佳,同时司班80、重污油改性剂的添加量不宜过大。利用TG等仪器研究了粒度级配和改性剂改性两种方法对兰炭末掺配制得浆体燃烧性能的影响,发现粒度级配改善兰炭末掺配制浆的燃烧性能效果较优于改性剂改性兰炭末的效果。说明改变YR煤粗颗粒和兰炭末细颗粒的粗细、粗细颗粒配比进行粒度级配兰炭末掺配制浆,能够提升浆体的燃烧性能;有机焦油废液、司班80、重污油3种改性剂均能较好的改善兰炭末制浆的燃烧性能,其中有机焦油废液效果最佳,且改性剂改性兰炭末掺配制浆能较好地处理废弃物。图[41]表[26]参[80]
王辅臣[4](2021)在《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系统回顾了煤气化技术在中国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3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我国引进各类煤气化技术的过程及其应用情况;以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2个阶段,重点概括了我国煤气化技术领域的艰难探索、系统深入研究和技术示范与应用过程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成果;对我国自主开发的主要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历程、技术特点、应用情况及最新进展进行概要阐述,并对地下气化、催化气化、加氢气化、超临界水气化、等离子体气化等新型气化技术的国内研发进展进行简要述评;总结了我国煤气化技术引进、自主研究与工程应用经验,从降低装置投资、提高系统效率、实现环境友好、协同处理液/固有机废物、融合信息化技术、开发新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对煤气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段艳松[5](2018)在《水煤浆在低温预热条件下MILD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逐渐加剧,寻找高效节能清洁的燃烧方式和能源成为解决当前难题的重中之重。我国的能源储量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是我国能源安全基石,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供给。水煤浆技术是一种新型清洁的煤炭利用技术。相比重油、原煤等燃料,水煤浆具有较好的经济、节能和环保特性,易于运输,低氮氧化物排放。MILD(Moderate&Intensive Low Oxygen Dilution)燃烧是一种新型燃烧技术,具有低污染、高效能、温度分布均匀、低噪音等一系列优点。将MILD燃烧技术和水煤浆技术相结合,可望解决目前水煤浆燃烧应用中的问题,拓展MILD燃烧的应用领域,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首先,本文以IFRF(International Flame Research Foundation)试验炉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水煤浆在O2/N2气氛下常规旋流燃烧和MILD燃烧特性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区别;随后研究了在低温预热非预混燃烧条件下入射流对于水煤浆扩散MILD燃烧的影响,具体针对一次风速度大小、入射流间距以及一次风角度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上述因素对流场、燃烧特性以及污染物排放等的影响;最后针对低温预热条件下水煤浆富氧MILD燃烧,研究了CO2、H2O以及压力对于水煤浆富氧MILD燃烧的影响,为水煤浆MILD燃烧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借鉴和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预热条件下,水煤浆MILD燃烧相对于常规旋流燃烧,流场内烟气循环更强,温度更低分布更均匀,尾部烟气中NOx大幅减少;在非预混燃烧形式下,一次风喷嘴布置会影响炉膛内部的流场以及燃料和氧化剂之间的混合,从而影响炉膛内部的流场和燃烧强度,进而影响炉膛内的温度、焦炭燃尽时间以及污染物的形成等;相比于O2/N2气氛,在O2/CO2气氛下水煤浆MILD燃烧炉膛温度更低,NOx大幅降低,焦炭燃尽时间更短,增加CO2浓度更有利于水煤浆形成MILD燃烧,降低NOx生成;氧气浓度一定时,改变H2O浓度对于炉膛内部温度和NOx生成影响较小,但可以扩大高温区域面积以及改善焦炭的着火;增大炉膛整体压力可以有效提升炉膛温度,加速挥发分析出,增强气体扩散,加强炉膛内燃烧强度以及促进焦炭气化反应进行,降低焦炭着火时间,促进NOx的还原,降低尾气中NOx的排放。
李秀,郝长胜[6](2017)在《关于水煤浆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发展探究》文中提出以水煤浆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水煤浆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希望研究能够为相关专业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张仲欢[7](2017)在《城市污泥制备污泥煤浆》文中认为城市污泥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将其与煤混合制备污泥煤浆用做洁净环保燃料或气化原料是实现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本论文研究了半焦调质城市污泥(简称SS)的特性、反应性能及其成浆性能,创建了城市污泥制备污泥煤浆的新方法,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半焦与城市污泥混合物的燃烧性能,揭示了半焦添加量对城市污泥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半焦与城市污泥的混合物,随半焦配比的增大,其燃烧性能变好,说明半焦能改善城市污泥的燃烧性能。当半焦的配入比例大于40%时,半焦与城市污泥的混合物的燃烧指纹曲线(DTG)为一个单峰,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SS与煤混合物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煤的燃料比(F)是影响SS与煤的混合物的燃烧性能的关键因素,随着煤的燃料比的减小,SS与煤的混合物的燃烧性能变好。当煤的燃料比小于2.53时,SS与煤的混合物的燃烧指纹曲线呈单峰,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采用成浆实验法研究了半焦调质城市污泥的成浆性能,结果表明:半焦的含量是影响半焦调质城市污泥成浆性能的关键因素,半焦调质城市污泥的成浆性能随其半焦含量的增加而变好,当半焦的含量增大到80%时,半焦调质城市污泥的定黏浓度仍只有33.88%,表明其成浆性能差,要制备达到国家水煤浆质量三级标准的污泥煤浆,必须把半焦调质城市污泥与成浆性能良好的煤混合制浆。基于半焦调质城市污泥的特性,建立了城市污泥制备污泥煤浆的新方法。首先用半焦对城市污泥进行调质,然后采用重力浓缩的方法对城市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得到半焦调质城市污泥,将其与煤直接混合制浆得到污泥煤浆。该方法的特点是无需对城市污泥进行机械脱水和预干燥,简化了污泥煤浆的制备工艺,大大降低了污泥煤浆的制备成本,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制备达到国家水煤浆质量三级标准的污泥煤浆,应具备以下工艺技术条件:(1)煤炭应具有良好的成浆性能,其内在水分小于5.32%;(2)物料的粒度组成中,小于74μm的颗粒物占比为75%;(3)用萘系NF作污泥煤浆的添加剂,其添加量为总浆体质量的1%;(4)半焦调质城市污泥的配入比例应小于煤与半焦调质城市污泥总质量(干基)的7.72%。
段清兵,张胜局,段静[8](2017)在《水煤浆制备与应用技术及发展展望》文中提出介绍了近年来国内水煤浆在原料煤选择上的变化及在添加剂和水煤浆制备工艺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燃料水煤浆在电站锅炉和导热油炉的应用效果,并对德士古(Texace)水煤浆气化、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清华水冷壁水煤浆气化3种具有代表性的水煤浆气化技术特点与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基于燃料水煤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意义和气化水煤浆在化工行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指出进一步拓展制浆用原料煤煤源,开发新一代高效节能的制浆工艺和设备,研发高性价比的水煤浆添加剂,开发新一代水煤浆燃烧技术和气化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是今后水煤浆技术的研究方向。
段清兵[9](2016)在《中国水煤浆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近年来国内水煤浆制备工艺、添加剂研究及燃烧、气化应用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根据我国水煤浆应用的发展格局(南方及沿海地区以燃料水煤浆应用为主,北方及主要产煤区以气化水煤浆为主),指出燃料水煤浆生产将向大型化浆厂及煤炭资源短缺的区域发展;水煤浆生产工艺(设备)将向洁净化、高效率、低能耗发展;制浆用煤选择向低阶煤、配煤和工业、生活废弃物发展。基于燃料水煤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在作为燃料代油、在城镇(供暖)炉窑上燃烧以及在水煤浆气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水煤浆管道输送技术也是今后水煤浆的发展方向。
刘瑞[10](2016)在《水煤浆制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新进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煤炭作为我国的基本消耗能源,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被改变。水煤浆是一种新型的煤的利用途径,和传统的煤炭利用相比,同为原料,以水煤浆为原料的生产是洁净的绿色生产。本文先从我国水煤浆及其技术现状进行介绍,再对水煤浆的制备技术的工艺流程,使用的设备和添加剂、水煤浆的应有和使用情况进行阐述,并对水煤浆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介绍。
二、我国水煤浆燃烧技术与工业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水煤浆燃烧技术与工业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定制开发及中试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水煤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
1.1.1 国外水煤浆技术发展简述 |
1.1.2 国内水煤浆技术发展简述 |
1.2 水煤浆的性质与制备 |
1.2.1 水煤浆的性质 |
1.2.2 影响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因素 |
1.2.3 水煤浆的分类及应用 |
1.2.4 水煤浆技术的特点 |
1.3 水煤浆添加剂 |
1.3.1 水煤浆添加剂的分类 |
1.3.2 水煤浆分散剂的作用 |
1.3.3 单一水煤浆分散剂 |
1.3.4 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器材与评价方法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产物分析 |
2.3.1 红外光谱分析 |
2.3.2 凝胶色谱分析 |
2.3.3 聚合度的测定 |
2.4 煤粉分析 |
2.5 水煤浆评价实验 |
2.5.1 水煤浆的制备 |
2.5.2 水煤浆成浆性能的评价 |
第三章 单一分散剂制备及性能评价 |
3.1 木质素系分散剂 |
3.1.1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
3.1.2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反应机理 |
3.1.3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
3.1.4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
3.1.5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
3.2 萘系分散剂 |
3.2.1 萘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
3.2.2 萘系分散剂反应原理 |
3.2.3 萘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
3.2.4 萘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
3.2.5 萘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
3.3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 |
3.3.1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
3.3.2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反应机理 |
3.3.3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
3.3.4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
3.3.5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
3.4 聚羧酸系分散剂 |
3.4.1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
3.4.2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
3.4.3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
3.4.4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
3.5 含氨废水制备萘系分散剂 |
3.5.1 测定含氨废水中的氨氮含量 |
3.5.2 含氨废水制备萘系分散剂 |
3.5.3 红外光谱分析 |
3.5.4 凝胶色谱分析 |
3.5.5 成浆性能评价 |
3.6 不同单一分散剂的成浆性能分析 |
第四章 复配型分散剂制备及性能评价 |
4.1 化学复配 |
4.1.1 制备过程 |
4.1.2 复配型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
4.1.3 复配型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
4.2 物理复配 |
4.2.1 木质素与萘系分散剂的物理复配 |
4.2.2 木质素与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物理复配 |
4.2.3 木质素与聚羧酸系分散剂的物理复配 |
第五章 中试生产及产品性能评价 |
5.1 中试生产制备条件优化 |
5.1.1 水解反应的优化实验 |
5.1.2 缩合反应的优化实验 |
5.2 中试生产实验 |
5.2.1 中试生产工艺方案 |
5.2.2 中试工艺流程设计 |
5.2.3 物料守恒 |
5.3 生产线建设 |
5.3.1 厂房布置 |
5.3.2 设备布置 |
5.3.3 管道布置 |
5.3.4 中央控制系统 |
5.4 中试产品性能评价 |
5.3.1 色谱分析 |
5.3.2 中试产品测试 |
5.3.3 成浆性能评价 |
第六章 经济效益分析 |
6.1 化工厂 1 的经济效益分析 |
6.2 化工厂 2 的经济效益分析 |
6.3 化工厂3 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论文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固废水煤浆成浆、燃烧、气化特性研究及其应用的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
1.1.2 我国固体废弃物排放现状 |
1.1.3 固体废弃物常规处置技术 |
1.1.4 水煤浆技术的发展 |
1.2 固废水煤浆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城市污泥 |
1.2.2 生物质 |
1.2.3 其他废弃物 |
1.3 生命周期评价简述 |
1.3.1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 |
1.3.2 生命周期评价的步骤 |
1.3.3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煤样 |
2.1.2 固体废弃物及添加剂 |
2.2 水煤浆成浆特性的研究方法及测量仪器 |
2.2.1 超声波预处理精馏残渣的所需仪器 |
2.2.2 水煤浆的制备及所需仪器 |
2.2.3 水煤浆浓度的测量方法及仪器 |
2.2.4 水煤浆黏度的测量方法及仪器 |
2.2.5 水煤浆稳定性的测量方法及仪器 |
2.3 理化特性的测量方法及仪器 |
2.3.1 红外光谱的测量方法及仪器 |
2.3.2 微观形貌的测量方法及仪器 |
2.4 水煤浆燃烧气化特性的测量方法及仪器 |
2.5 本章小结 |
3 固废水煤浆的成浆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分析 |
3.2.1 煤样分析 |
3.2.2 固废分析 |
3.3 添加剂的筛选 |
3.3.1 分散剂对固废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
3.3.2 分散剂对固废水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
3.4 固废水煤浆的成浆性 |
3.4.1 固废单独制备水煤浆成浆性研究 |
3.4.2 固废对水煤浆成浆性影响机理的研究 |
3.4.3 固废混合制备水煤浆成浆性研究 |
3.5 固废水煤浆的流变性 |
3.5.1 流变曲线 |
3.5.2 流变方程 |
3.6 固废水煤浆的稳定性 |
3.7 固废预处理对成浆性的影响研究 |
3.7.1 碱解预处理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
3.7.2 超声波破碎预处理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4 固废水煤浆的燃烧气化特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固废水煤浆的燃烧特性研究 |
4.2.1 热重曲线及燃烧过程 |
4.2.2 燃烧特征参数求解 |
4.2.3 动力学分析 |
4.2.4 红外光谱分析 |
4.2.5 燃烧过程重金属迁移 |
4.3 固废水煤浆的气化特性研究 |
4.3.1 气化实验及热重曲线 |
4.3.2 气化特性指数求解 |
4.3.3 气体产物的红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固废水煤浆的生命周期评价 |
5.1 前言 |
5.2 水煤浆技术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工业应用系统介绍 |
5.2.1 案例企业的工艺流程 |
5.2.2 废弃物的来源 |
5.2.3 案例企业的污染物排放 |
5.3 固废水煤浆工业应用系统生命周期评价 |
5.3.1 生命周期评价的系统边界 |
5.3.2 生命周期评价的清单 |
5.3.3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的建立 |
5.3.4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5.3.5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煤与兰炭末二元粗分散体系下水煤浆性能的提升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煤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 兰炭掺配制浆及配煤制浆研究现状 |
1.4 粒度级配、改性对水煤浆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
1.5 水煤浆燃烧性能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目标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1.1 煤质分析 |
2.1.2 原料灰成分及熔融温度分析 |
2.2 样品的粒度分析和分级 |
2.3 水煤浆的制备与浆体性能评价 |
2.3.1 水煤浆的制备 |
2.3.2 水煤浆浆体性能测试 |
2.4 样品表观形貌及微区化学组成检测 |
2.5 样品电负性检测 |
2.6 样品接触角测定 |
2.7 样品对分散剂的吸附实验 |
2.8 样品比表面测试实验 |
2.9 样品燃烧性能实验 |
3 粒度级配对兰炭末掺配制浆的影响研究 |
3.1 不同配比下兰炭末掺配制浆性能研究 |
3.1.1 样品粒度分析 |
3.1.2 兰炭末掺配制备水煤浆研究 |
3.2 不同粒度级配方案下兰炭末掺配制浆性能研究 |
3.2.1 级配样品粒度分析 |
3.2.2 连续型粒度级配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
3.2.3 间断型粒度级配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
3.3 双峰参数对浆体性能的影响 |
3.3.1 双峰参数对连续型粒度级配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
3.3.2 双峰参数对间断型粒度级配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
3.4 粒度级配对水煤浆成浆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3.4.2 粒度级配对浆体表观形貌的影响研究 |
3.5 小结 |
4 改性剂改性对兰炭末掺配制浆的影响研究 |
4.1 不同改性剂改性兰炭末掺配制浆性能研究 |
4.1.1 改性兰炭末掺配制浆的成浆性能研究 |
4.1.2 改性兰炭末掺配制浆的流变特性研究 |
4.1.3 改性兰炭末掺配制浆的触变性研究 |
4.1.4 改性兰炭末掺配制浆的稳定性研究 |
4.2 改性剂改性兰炭末掺配制浆的机理研究 |
4.2.1 兰炭末改性对分散剂的吸附性研究 |
4.2.2 兰炭末改性对疏水性的影响研究 |
4.2.3 兰炭末改性对表面形貌及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
4.2.4 兰炭末改性对浆体电负性的影响研究 |
4.2.5 兰炭末改性对孔隙率的影响研究 |
4.3 小结 |
5 兰炭末掺配制浆燃烧性能探究 |
5.1 粒度级配对兰炭末掺配制浆燃烧性能的研究 |
5.1.1 粒度级配制浆的燃烧热分析曲线分析 |
5.1.2 粒度级配制浆的燃烧特征参数 |
5.2 改性剂改性对兰炭末掺配制浆燃烧性能的研究 |
5.2.1 改性剂改性兰炭末制浆的燃烧热分析曲线分析 |
5.2.2 改性剂改性制浆的燃烧特征参数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外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历程 |
1.1 国外煤气化技术的发展 |
1.2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早期应用 |
1.3 新中国建立初期煤气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1.4 改革开放后煤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1.4.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1.4.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1.4.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
2 国内煤气化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进展 |
2.1 改革开放前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 |
2.1.1 固定床气化技术 |
2.1.2 K-T炉常压粉煤气化技术 |
2.1.3 水煤浆气化技术 |
2.1.4 常压旋流式粉煤气化炉 |
2.1.5 空气-粉煤熔渣池气化 |
2.1.6 流化床气化技术 |
2.2 改革开放以来自主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
2.2.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2.2.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2.2.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2.2.4 其他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工程示范 |
2.2.5 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 |
3 结语与展望 |
3.1 结语 |
3.2 展望 |
(5)水煤浆在低温预热条件下MILD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2 水煤浆MILD燃烧与常规旋流燃烧特性对比 |
2.1 模拟对象与水煤浆MILD燃烧模拟方法 |
2.2 NO_x生成模型与模型验证 |
2.3 水煤浆常规/MILD燃烧特性的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3 一次风喷嘴布置对水煤浆MILD燃烧的影响 |
3.1 模拟对象及工况 |
3.2 水煤浆MILD燃烧流场和内部烟气循环率 |
3.3 不同一次风喷嘴布置下水煤浆MILD燃烧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4 水煤浆富氧MILD燃烧特性 |
4.1 O_2/N_2和O_2/CO_2下水煤浆MILD燃烧 |
4.2 水蒸气对于水煤浆Oxy-MILD燃烧的影响 |
4.3 加压水煤浆Oxy-MILD燃烧数值模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6)关于水煤浆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煤浆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
2 水煤浆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 水煤浆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
4 结语 |
(7)城市污泥制备污泥煤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环境背景 |
1.1.2 能源背景 |
1.1.3 污泥煤浆研究的意义 |
1.2 城市污泥处理概述 |
1.2.1 城市污泥的性质 |
1.2.2 城市污泥的处理目标 |
1.2.3 国内外城市污泥的处理现状 |
1.3 水煤浆技术 |
1.3.1 水煤浆的特点 |
1.3.2 影响水煤浆制备的关键技术 |
1.3.3 国内外对水煤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污泥煤浆研究现状 |
1.4.1 污泥煤浆燃烧性能的研究 |
1.4.2 污泥煤浆成浆性能的研究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半焦与城市污泥混合物的燃烧性能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样品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燃烧性能的表征方法 |
2.2 半焦与城市污泥的燃烧性能分析 |
2.2.1 单一试样的燃烧特性分析 |
2.2.2 半焦与城市污泥混合物的燃烧特性分析 |
2.3 半焦与城市污泥混合物的燃烧动力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半焦调质城市污泥和煤混合的反应性能 |
3.1 SS与煤混合的燃烧性能 |
3.1.1 评价煤炭质量的主要参数 |
3.1.2 SS及不同煤种的燃烧特性 |
3.1.3 SS与不同的煤混合的燃烧性能预测 |
3.1.4 验证实验 |
3.2 SS与不同的煤种混合的气化反应研究 |
3.2.1 单一样品的气化反应特性 |
3.2.2 SS与不同的煤种混合后的气化反应特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半焦调质城市污泥的特性及污泥煤浆的制备方法 |
4.1 实验 |
4.1.1 实验样品 |
4.1.2 实验方法 |
4.2 半焦对污泥重力浓缩脱水的效果及半焦调质城市污泥的特性 |
4.3 半焦调质城市污泥的成浆性能 |
4.3.1 半焦添加量对SS成浆性能的影响 |
4.3.2 半焦的添加量对SS的流动性、稳定性的影响 |
4.4 SS与煤混合物的成浆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4.4.1 SS的配比对SS与煤混合物的成浆性能的影响 |
4.4.2 煤种对SS与煤混合物的成浆性能的影响 |
4.4.3 添加剂对SS与煤混合物的成浆性能的影响 |
4.5 污泥煤浆的制备方法 |
4.5.1 污泥煤浆的制备工艺流程 |
4.5.2 污泥煤浆制备的工艺技术条件 |
4.6 验证实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8)水煤浆制备与应用技术及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煤浆制备技术发展现状 |
1.1 制浆原料要求与应用现状 |
1.2 水煤浆添加剂研究现状 |
1.3 水煤浆制浆工艺研究现状 |
1.3.1 第一代制浆工艺 |
1.3.2 第二代双峰级配煤浆提浓工艺 |
1.3.3 第三代三峰级配煤浆提浓工艺 |
2 燃料水煤浆应用发展现状 |
2.1 燕山石化三热电站220 t/h水煤浆电站锅炉 |
2.2 浙江某新材料公司1 000×104kcal/h水煤浆导热油锅炉 |
3 气化水煤浆应用发展现状 |
3.1 德士古(Texace)水煤浆气化技术 |
3.2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 |
3.3 清华炉水煤浆水冷壁气化技术 |
4 水煤浆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
(10)水煤浆制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新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水煤浆制备技术的发展现状 |
1.1 扩展水煤浆制备原料范围,开发新的水煤浆品种 |
1.2 开放高效节能的制浆新技术,及制浆专用设备 |
1.2.1 开发新型节能高效制浆新工艺 |
1.2.2 研发高效节能的专业制浆设备 |
1.2.3 研发性适应性强、性价比高的水煤添加剂 |
2 水煤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2.1 发展大型化水煤浆制备设备 |
2.2 研发低阶煤制浆和燃烧技术 |
2.3 研发大型的水煤浆专用锅炉和高效燃烧器 |
2.4 开发中小型水煤浆使用的专业锅炉 |
2.5 利用工业废水制备水煤浆 |
2.6 研究水煤浆脱硫技术 |
3 水煤浆技术应用中需重视的问题 |
3.1 对水煤浆制备生产企业要加强监管力度 |
3.2 水煤浆燃烧环保技术的推广 |
4 结束语 |
四、我国水煤浆燃烧技术与工业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定制开发及中试生产研究[D]. 曹成.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固废水煤浆成浆、燃烧、气化特性研究及其应用的生命周期评价[D]. 陈芝. 浙江大学, 2021
- [3]煤与兰炭末二元粗分散体系下水煤浆性能的提升与优化[D]. 郑博文.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4]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 王辅臣. 洁净煤技术, 2021(01)
- [5]水煤浆在低温预热条件下MILD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D]. 段艳松.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6]关于水煤浆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发展探究[J]. 李秀,郝长胜. 矿业工程, 2017(05)
- [7]城市污泥制备污泥煤浆[D]. 张仲欢.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2)
- [8]水煤浆制备与应用技术及发展展望[J]. 段清兵,张胜局,段静. 煤炭科学技术, 2017(01)
- [9]中国水煤浆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A]. 段清兵. 第三届煤炭科技创新高峰论坛——煤炭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论文集, 2016
- [10]水煤浆制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新进展的研究[J]. 刘瑞.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