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改革的初步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甘亚[1](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孙宏亮[2](2020)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全方面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状态,希望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促进与凸显人性的医学关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医学发展的客观现状、社会对医学的人文诉求和健康中国的价值旨归三个方面论述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着重论述了医师人文素养的含义、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首先,从社会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入手,分析医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标准,提出医师应承担的角色;其次,根据医师职业需要,将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医师伦理素养、医师哲学素养、医师心理素养和医师法律素养;再次,鉴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介绍当前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从东西方人文思想进行溯源,确定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入手,追求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从家和礼两个方面,探讨美德培养;其次,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到中世纪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博爱”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呼唤,论述了医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变迁。最后,确定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理论,包括成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通过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患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医师人文素养总体良好,大部分医师都能够恪守医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仍然存在部分医师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相对匮乏与普遍的职业倦怠心理逆反,医师人文实践“差异化”与责任担当精神的相对减弱,个性自我的张扬与团队精神的缺乏,科技理性的极端至上与人文价值意义的相对薄弱,对医疗差错的漠视与有意逃避,除医师自身内在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医师职业生态欠佳、相关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氛围有待妥善营造、医院人文建设被边缘化和医疗决策复杂等。第四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美国针对医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健全的机构支持,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培训,还有享誉全球的人文医院,为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创造了环境氛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发布了《优质医疗》及附属8份指南,强调了医师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文件和指南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纲领;新加坡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台湾是亚洲最早推行医院评鉴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区,台湾长庚医疗体系成立了一站式医疗照护单元模式,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中国香港地区完善的政府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院管理和公众互动也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助力。第五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首先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来完善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媒体引导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再次,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最后,通过敬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叙事医学和投身志愿服务,来完成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本研究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深入临床和社区,客观观察、真实记录,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医师个体健康发展,推动医院人文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邢莹莹[3](2020)在《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学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对生命健康的珍爱,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学科,因此医学教育本身就应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其丰富的内涵和相对独立的教育方式,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但现实医学院校大部分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育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及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结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从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胡晓宇[4](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调查研究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学科体系,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技能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偏差,人文关怀主动性不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选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掌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依据,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和吸收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文素质的基本问题入手,选取沈阳地区某高校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交流访谈,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并梳理出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的多方面因素,进而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对策及建议。该问题研究将对丰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理论,进一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减少医患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观点在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总体是好的,但也一定程度暴露出部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如医学生对医疗政策及医学专业理论关注不够,寻求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差,这些问题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是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家庭培养以及个人修养等。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医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进而为医学人才培养、医疗实践尽绵薄之力。
何艳君[5](2019)在《医学生人文社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医学生人文社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查阅与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人文社会素养评价相关的内容并对其梳理、归纳和分析,总结医学人文教育评价的问题,初步筛选指标条目,构建指标体系框架。(2)德尔菲法,研究共进行了两轮咨询,由20名专家对3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进行了评分,利用Excel2016和SPSS19.0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录入与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过两轮咨询确定由3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0.91%和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6和0.89;第二轮咨询中,专家对指标体系的评分均值大于第一轮,且都大于3.50,变异系数均小于0.25;专家的协调程度用Kendall协调系数W表示,分别为0.387和0.424,P<0.001。指标体系的克朗巴哈(Cronbach’sα)系数为0.870,各评价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700.814,P<0.01。应用百分权重法和乘积法计算指标体系权重,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如下:医学人文社会知识0.3272,医学人文精神0.3493,医学人文社会能力0.3235。结论:本研究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大于90%,专家对咨询的关心程度高;专家权威系数超过0.7,说明专家权威程度高,咨询结果可靠;第二轮咨询的得分均数大于0.35且大于第一轮,说明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较高;第二轮变异系数小于0.25,且Kendall协调系数W大于第一轮,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协调程度较高;经克朗巴哈(Cronbach’sα)系数的计算和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说明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内容效度。总之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并且可靠性较强。
张阳[6](2019)在《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健康需求新变化,21世纪国际医学教育全球独立委员会于2010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全球正经历着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并提出开展“以胜任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适应这种社会健康需求格局的改变,世界医学课程模式正在逐步由以知识结构和过程为基础的模式转向以胜任力为基础的方向发生演变。2014年1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深化开展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对保障“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开展具有重要基础意义。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模型,将国内、外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框架融入到本科阶段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找出目前本科临床医学毕业生胜任力和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建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在综合国内、外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框架标准的文献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24名本科临床医学毕业生进行行为事件访谈,优秀组12名,普通组12名,结合学生访谈结果,经过专家讨论后,初步编制的《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调查问卷》(教师版),选取国内不同区域18所医学院校450名专业及教学管理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本科毕业生胜任力标准进行重要性和可行性评价,构建中国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框架。在全国不同区域选取六所医学院校1620名本科毕业生对毕业生胜任力模型标准的重要性、胜任力现状及本科教学现状进行评价。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进一步验证和修订胜任力模型。并在辽宁省范围内邀请住院医师(890名)、临床教师(150名)、护士(140名)、管理人员(50名)对本科毕业生胜任力的现状进行评价,结合毕业生胜任力自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了解毕业生胜任力不足。最后,通过调查了解我国目前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果:450名专业教师参与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重要性评价,发放问卷450份,回收372份,回收率93.3%。量表总体信度0.921,各维度信度均大于0.7。经因子分析得出KMO值为0.87,Bartlett球型检验的χ2值为9686.9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正交旋转,提取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5的因子。可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6个,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8.14%。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35的条目8个,专家组讨论后决定再删除一个条目,最终模型包含6个维度,51个条目。6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医学及相关知识”、“临床技能与疾病预防”、“学术科研与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与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质、伦理和团队合作”。24个访谈样本中,剔除了2个未全部完成访谈。优秀组与普通组毕业生胜任力在访谈长度和访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编码小组编码的一致性可接受。两编码小组访谈结果分析得出7项基准胜任力,5项鉴别胜任力。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不同区域的1620名毕业生,利用《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模型调查表》(学生版)进行胜任力重要性和现状评价,回收1585份,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KMO值为0.91,Bartlett球型检验的χ2值为12321.77。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后可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6个,6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9.33%。经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4238.364,p=0.12,结果不显着,χ2/df=3.571,CFI为0.902,AGFI为0.812,RMSEA为0.07,这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是可以接受的模型。本科毕业生胜任力在各维度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质、伦理和团队合作”两大领域培养不足,部分能力培养存在缺失。结论:1.与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和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相比,中国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模型与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接轨,胜任力模型涉及内容和领域基本一致,仍需进一步根据国内教育实际进行补充或修订。2.中国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方法科学,数据可靠,基本符合中国国情。3.中国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胜任力现状不容乐观,总体水平不足,特别是需加强医学生人际沟通、职业精神与素质培养等薄弱环节的培养。4.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在培养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资源和评价方法存在诸多不足,需进一步适应新的社会健康要求,积极开展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夏菲菲[7](2019)在《当代中美医学人文教育比较研究 ——基于伦理学视角》文中认为伴随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已成为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因此,医学院校开始加大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医术精湛和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艰巨任务。如何发展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全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部分是前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和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现状。首先,基于丰富的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当代美国医学教育发展情况,即美国学生医学人文基础扎实、人文教学与医学教学结合紧密、方式灵活多样;其次,根据文献尤其是近10年国内文献资料分析整理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我国在课程设置、考评机制和课程体系确立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为中美国两国医学人文教育差异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中美两国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了若干对比的不同之处:培养定位上,美国注重毛坯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国注重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上,美国课程模式主要是自主选择和整合课程,中国主要是学科式课程模块;教学方法上,美国以课堂讨论、课外活动、期末考试、教师评价等多方面共同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中国主要是课堂教授小组见习方法;考核方式上,美国在考核上方式多样,而我国主要以学期末书面考试为主;在师资培养方面,美国具有相当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而我国目前让处于探索阶段。中美两国间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借鉴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成功之处,因此在第四部分提出改进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对策建议。从改革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机制、改革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重视临床阶段的人文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充分的文献基础上,结合中美两国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对两国在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师资培养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新形势下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策略,提出进一步完善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对策建议,为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塑造医学人文情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张旭东[8](2018)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的健康既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健康中国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多方面的综合战略,这其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因如此,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研究以“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着重对医学人文精神及其培育进行了历史考察。人文精神是一种升华了的人类情感和道德精神。医学活动既是医治人的身体疾病,以达到治病救人、济世苍生之目的的人类伟大活动,同时,医学活动也是沟通人的精神世界、传递人的价值观念的人类伟大活动。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活动的魂魄,没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学无疑是失魂、落魄的。正因如此,医学人文精神自古以来就在医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应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对健康中国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相互关系的内涵解读,是研究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逻辑前提。第二章着重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进行了理论概述。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和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健康中国战略的最终落脚点是“人”这一主体,医学人文精神也是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关切与尊重。因此,培育和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以适应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改革发展需要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有深刻的理论渊源。第三章着重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渊源进行了考察。其中,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人文精神发生、发展、壮大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培育中国特色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指导思想。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不仅要挖掘和传承我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而且要以一个学习大国的身份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理论中的思想因子,只有在“坚守”与“借鉴”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上,第四章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总体要求进行了概括和论述。提出我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要充分配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丰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容,创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念,坚持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推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要求的现代化,客观认识和把握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现实挑战,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科学化水平,进而从总体上推进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取得可喜成绩。第五章着重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问题。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宏观的理论指导、发展理念、现代要求和基本原则,也需要有具体的制度规范、开展形式、操作方法和舆论环境等。面对国内纷繁复杂的医疗卫生环境,要从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引导医学人文精神健康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规律,还要运用政策、法律、制度等来完善与医学人文精神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总之,健康中国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新方略,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战略,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更是推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最高要求。加快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弥合医学技术与人性的鸿沟,有助于破解医患信任危机,有助于培养和提升人们健康需求和健康素养,从而有助于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万清峰[9](2018)在《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医学的目的是防治疾病,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类,由此可见医学是一门人学,拥有人文特性和文化底蕴。因此,医学生除了要学习医学中有关生命的医学理论和技术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以更好地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增强疾病的治疗效果。然而,近些年来医患纠纷呈日益增长的态势,医学界“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医学院校加强并改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文精神,增强医学生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往的能力迫在眉睫。本研究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医学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层面深入剖析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分析医学技术主体化和资本主体化带来的现实危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操作性的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优化策略。本研究以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为研究个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该校医学人文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根据研究目的,笔者自编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分别对该校大专临床专业和高职护理专业共300名学生和10名人文素质教育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对调查所获资料进行分析发现,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医学理念的物化和功利化、现代课程理念的缺失、教育管理者及教师自身医学人文素质有限。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本研究提出了系列优化对策: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方法、注重见习实习、提高师资力量、多种考评方式、建设校园文化等多角度提出建议。
孙新红[10](2017)在《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人的尊重、认可、关心、爱护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更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其必要性、重要性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最为突出和显着。医护人员对病患的关怀,不仅体现在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还应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情感的服务,在关注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维护患者尊严,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对医科大学生而言,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不但是自身全面成长成才和职业良知生成的需要,更是医科大学生科技与人文情怀融合发展的需要。培育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人文关怀的哲学思考,也有利于构建医疗文明,优化健康服务,更有利于树立“大健康”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基本规律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更有利于促进新医学模式的转换,进而推动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在全球化浪潮及互联网影响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格局。社会层面上,出现了思想意识多样化、科技主义泛化、精神生活物化及价值取向功利化等现象。医学高等教育层面上,出现了教学价值观取向偏离教育目标,“当代医学人文观”培育缺失,“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滞后等现象。医科大学生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专业学习特点突出,普遍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表现出专业发展职业性强,大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医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一定影响。从对10所医学高等院校的5000名在校生、3500名实习生、200家医疗用人单位的问卷反馈与调查来看,医科大学生整体上思想要求进步、乐观积极向上,能认识到具备人文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认同医疗卫生事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并具有一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但同时也存在职业情感淡薄、仁爱精神欠缺、沟通情怀缺位、人文素养薄弱等消极的一面。本文对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现状也做了积极探索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突出问题在于:一是培养目标偏重医学专业教育。这不仅表现在培养理念上“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素养”,专业建设上弱化医学人文教育,培养课程体系上偏重医学课程教学,而且在培养课程设置上忽视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二是培育内容不能满足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需求。目前培育内容存在功用化色彩较浓、针对性不强、实践性不够等系列问题。三是培育方式难以促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具体表现为医学课程人文文化欠缺、实验实训人文文化薄弱、临床实践人文文化不足,和校园医学人文文化不浓厚等。四是培育队伍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当前培育队伍不仅存在教学观念有待转变和自身人文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而且还存在培育队伍“以人为本”思想意识淡薄的现象。当前,国家在医学学位的培养方案中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放在了专业素质之前,既表明了伦理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重要性,又表明了构建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内容体系的必要性。一要培育仁爱精神。所谓“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培育学生仁爱精神就是促使学生爱人、利人、宽厚待人,不仅爱亲人,还应爱他人、爱人类,爱整个自然界。二要培育沟通情怀。医学的价值和目的在于治病救人、维护健康,有效的医患沟通不仅使医者更详实、全面、准确的了解病情,而且也促进医患间情感交流和彼此的信任。三要培育至善心理。向学生传授“善”的思想,培育医科大学生医者仁心、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善良行医的理念。四要培育慎独精神。医疗卫生工作的独特性要求医者在无人监管的自我状态下,对无菌的规范操作,对患者的抢救,对医嘱的下达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力以赴。五要培育敬业精神。好医生就像工匠一样,不敢省人工减物力,坚守传承医技,把治疗的每名患者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环节、多维度、多角度的复杂体系,在充分发挥多方面因素关联性的基础上,力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效果的最大化。在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意识能动作用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理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理论”等思想引领指导下,在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思想、济世救人的“人命至重”思想、淡泊名利的“廉洁行医”思想、大医精诚的“普通一等”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启示下,借鉴“敬畏生命”思想、“允许原则”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国外理论资源,对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路径的探索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通过在国家层面上修订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合,定位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第二,通过塑造大学生精神支柱和依托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陶冶大学生性情、优化大学生情趣、抚慰大学生心灵的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健全德性的道德教育,通过培育学生“关注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的高尚境界的人文教育等,提升大学生内在素养。第三,通过践行基于尊重、理解、承认前提下的“人文关怀”取向的教学价值观,发扬教师“教学伦理”“学术伦理”“师生伦理”等“职业伦理”精神,对学生“教以事”“喻诸德”,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取向的培育队伍。第四,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医学课程教学,使每门课程都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实验实训教学,使学生获得医学技能的同时,也感知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后期临床教学,使带教老师在诊疗过程中关心人、关怀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营造“医者仁心”的人文文化氛围等,共同创建医学人文文化氛围。第五,通过优化医疗卫生体质改革创造择业环境,通过体现对医护工作者人文关怀创造执业环境,通过巩固媒体正面解读与宣传创造舆论环境,通过引领学生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创造大众环境,真正为医务工作者营造“尊医、重卫”的良疑社会环境。
二、对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改革的初步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改革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与启示 |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
5.1 指导思想 |
5.2 优化原则 |
5.3 优化思路 |
5.4 优化策略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调查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念 |
(二)医师职业特点 |
(三)医师应承担的角色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一)医学人文概述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三)医师人文素养的结构 |
(四)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意义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涉及的关系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
第三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 |
一、中国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儒家人文思想 |
(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
(三)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西方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西方人文思想 |
(二)西方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 |
(一)成人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
三、讨论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整体良好 |
(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美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英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新加坡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台湾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香港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第六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
一、加强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 |
(一)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 |
二、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 |
(一)媒体引导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 |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
(二)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
(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
四、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 |
(一)树立医师人文精神 |
(二)实践叙事医学 |
(三)投身志愿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现状调查(医师版) |
附录2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患者版)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3)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
二、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
第一节 基本理论概述 |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
第二节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意义 |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二、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
三、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 |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
三、教育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
四、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较薄弱 |
五、医学生人文意识淡薄 |
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
第二节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
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办学条件局限 |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人文学科和课程兴趣不浓,重视程度不足 |
四、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社会实践相对缺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 |
一、更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
二、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
第二节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 |
一、构建立体化教育环境 |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体系 |
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四、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方法 |
五、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估 |
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氛围 |
第三节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自我教育 |
一、激发医学生对人文素质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
二、医学生要主动提升人文知识储备 |
三、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质 |
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拓展人文素质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调查研究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第一章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新时代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
2.1 新时代的内涵 |
2.2 新时代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
2.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
2.3.1 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
2.3.2 适应全新医学模式的迫切需要 |
2.3.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积极途径 |
第三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的现状 |
3.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现状调查 |
3.1.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问卷调查设计 |
3.1.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现状调查 |
3.1.3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现状分析 |
3.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 |
3.2.1 不利于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
3.2.2 降低医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 |
3.2.3 影响“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
第四章 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现状的因素分析 |
4.1 社会影响是人文素质养成的主要环境因素 |
4.1.1 当代社会对人文主义的轻视 |
4.1.2 技术主义占统治地位 |
4.2 高校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关键因素 |
4.2.1 高校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
4.2.2 医学生人文课程体系不完善 |
4.2.3 师资力量薄弱 |
4.3 家庭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
4.3.1 受“重专业轻人文教育”的培养方式的影响 |
4.3.2 父母忽视子女的人文素质教育 |
4.4 自我修养是人文素质养成的决定因素 |
4.4.1 医学生人文素质意识较为淡薄 |
4.4.2 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
第五章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
5.1 建立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社会环境 |
5.1.1 改良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5.1.2 改变医学人文教育定位 |
5.2 发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主阵地作用 |
5.2.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
5.2.2 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
5.3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
5.3.1 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
5.3.2 父母要发挥榜样作用 |
5.4 提高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
5.4.1 医学生要加强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 |
5.4.2 树立正确成才理念,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
附录 调查问卷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医学生人文社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3.研究方法 |
4.技术路线 |
5.相关概念释义 |
第二部分 医学人文教育评价的现状 |
1.医学人文教育评价的内涵 |
2.医学人文教育评价的作用 |
3.医学人文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三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的医学生人文社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2.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3.咨询方法及问卷设计 |
4.数据处理与指标筛选标准 |
5.咨询结果 |
6.指标权重 |
7.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分析 |
8.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意义分析 |
2.实施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策略 |
3.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及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比较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比较研究法 |
3 结果 |
3.1 不同国家医学教育标准的概述 |
3.1.1 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21 世纪医生培养目标研究 |
3.1.3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
3.1.4 英国《明日的医生》(Tomorrows Doctors)-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
3.1.5 澳大利亚医学理事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评估与认证标准》 |
3.1.6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
3.2 不同国家医师岗位胜任力框架的概述 |
3.2.1 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 |
3.2.2 加拿大专科医师胜任素质框架 |
3.2.3 英国医学总会(GMC)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框架 |
3.2.4 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 |
3.3 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及医师胜任模型框架的比较 |
3.3.1 不同国家地区医学教育标准比较 |
3.3.2 不同国家、组织医生岗位胜任力框架标准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的比较研究 |
4.1.1 国内、外主要发达国家医学教育标准的比较 |
4.1.2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2016 版与2008 版内容的比较 |
4.2 国内、外医生岗位胜任力框架比较研究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行为事件访谈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专家讨论法 |
2.3 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4.1 准备工作 |
2.4.2 现场调查 |
2.4.3 录入 |
3 结果 |
3.1 胜任力指标池的初步构建 |
3.2 行为事件访谈 |
3.2.1 人群基本资料 |
3.2.2 访谈时间与访谈录音文本分析 |
3.2.3 编码者平均编码结果分析 |
3.2.4 文本长度与胜任特征频次、平均分数、最高等级分数相关 |
3.2.5 胜任力特征分析 |
3.3 专业教师对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指标重要性评价 |
3.3.1 调查人群一般情况 |
3.3.2 专业教师调查表的信度分析 |
3.3.3 专业教师调查表的效度分析 |
3.4 专家组对胜任力模型条目的讨论结果 |
3.5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胜任力岗位胜任力初步模型 |
3.6 专业教师对本科毕业生胜任力重要性得分分析 |
3.6.1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重要性得分分析 |
4 讨论 |
4.1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模型构建 |
4.1.1 行为事件访谈结果分析 |
4.1.2 胜任力模型初步框架的构建 |
4.1.3 教师对本科毕业生胜任力评价阶段 |
4.1.4 模型构建中专家组讨论阶段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模型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1 因子分析 |
2.3 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4.1 准备工作 |
2.4.2 现场调查 |
2.4.3 录入 |
3 结果 |
3.1.1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调查人群一般资料 |
3.1.2 量表的信度分析 |
3.1.3 量表的效度分析 |
4 讨论 |
4.1 量表的信度 |
4.2 量表的效度 |
4.3 模型的局限性 |
4.4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模型与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比较分析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和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小组讨论 |
2.3 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4.1 准备工作 |
2.4.2 现场调查 |
2.4.3 录入 |
3 结果 |
3.1 临床医生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现状分析 |
3.1.1 毕业生胜任力现状自我评价的得分分析 |
3.1.2 不同人群对临床医生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现状评价得分比较 |
3.1.3 不同性别住院医师对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胜任力得分分析 |
3.1.4 不同职称临床教师对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胜任力得分分析 |
3.2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
3.2.1 培养目标 |
3.2.2 课程设置 |
3.2.3 教学方法 |
3.2.4 考试评价 |
3.2.5 临床实习 |
3.2.6 招生与就业 |
4 讨论 |
4.1 本科毕业生胜任力现状自我评价得分分析 |
4.2 不同人群对本科毕业生胜任力现状评价的比较 |
4.3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
4.3.1 .培养目标方面 |
4.3.2 课程设置方面 |
4.3.3 教学方法方面 |
4.3.4 教育评价方面 |
4.3.5 临床实习方面 |
4.3.6 招生与就业指导方面 |
4.3.7 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
附录2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调查表(初测版) |
附录3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调查表(修订版) |
附录4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现状调查表 |
附录5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现状调查表(住院医师版) |
附录6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现状调查表(临床教师版) |
附录7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现状调查表(护士版) |
附录8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模型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当代中美医学人文教育比较研究 ——基于伦理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当代中美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
2.1 当代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
2.1.1 医学生具备宽泛扎实的人文学习基础 |
2.1.2 医学教学与人文教学交融渗透互为促进 |
2.1.3 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人文教育 |
2.2 当代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
2.2.1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
2.2.2 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足 |
2.2.3 人文教育考评机制缺失 |
2.2.4 人文教育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
第3章 中美医学人文教育比较 |
3.1 中美医学人文教育培养目标与定位比较 |
3.1.1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培养目标与定位 |
3.1.2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培养目标与定位 |
3.1.3 中美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差异 |
3.2 中美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
3.2.1 美国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情况 |
3.2.2 我国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情况 |
3.2.3 中美课程设置的差异 |
3.3 中美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考核方法比较 |
3.3.1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考核方法 |
3.3.2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考核方法 |
3.3.3 中美教育教学、考核方法的差异 |
3.4 中美师资队伍建设比较 |
3.4.1 美国师资队伍建设 |
3.4.2 我国师资队伍建设 |
3.4.3 中美国师资队伍建设差异 |
第4章 改进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对策 |
4.1 探索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
4.1.1 根据实际需求,因时施教 |
4.1.2 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 |
4.1.3 在人文教育中融合医学教育 |
4.2 增设人文教育课程,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
4.2.1 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基本素养 |
4.2.2 临床学习阶段:关注职业素质教育 |
4.3 增强人文教育师资力量 |
4.3.1 完善医学院校教师队伍 |
4.3.2 建构教师人文素质考核制度 |
4.3.3 提升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
4.3.4 增加培训交流机会 |
4.4 改革人文教育方式方法 |
4.4.1 优化人文教育教学方法 |
4.4.2 增强人文教育实效性 |
结束语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一)论文研究的缘起 |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论文的基本思路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四、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二)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医学人文精神及其培育的历史考察 |
一、人文精神 |
(一)人文精神的形成 |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
二、医学人文精神 |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演进 |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
(三)医学人文精神的特点 |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外历史考察 |
(一)国内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
(二)国外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
第二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相互关系 |
一、健康中国概念提出的内涵及要求 |
(一)健康中国提出的过程 |
(二)健康中国的基本内涵 |
(三)健康中国的意义作用 |
(四)健康中国的实践要求 |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在关系 |
(一)健康中国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一般关系 |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一般构成 |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一般特征 |
(四)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相关特性 |
(五)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立场 |
(一)创造和创新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 |
(二)吸收和借鉴西方医学人文精神 |
(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 |
第三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渊源 |
一、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思想 |
(一)高度重视天人关系 |
(二)科学理解人体生命 |
(三)准确阐释形神关系 |
(四)充分呵护人的生命 |
(五)追求和谐医患关系 |
二、西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理论 |
(一)《希波克拉底誓言》 |
(二)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 |
三、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的内涵 |
(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的主要特征 |
(三)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的实践价值 |
第四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总体要求 |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指导思想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指导 |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指导 |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发展理念 |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
(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
(五)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兼顾的原则 |
(二)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
(三)主导性与多元化相一致的原则 |
(四)人本性与政治性相支撑的原则 |
(五)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
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现代要求 |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理论的现代化 |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实践的现代化 |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主体性的现代化 |
五、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思想观念不够先进 |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公共政策不够适应 |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
(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主体力量不够集中 |
(五)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形式方法比较单一 |
(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人文环境不够浓厚 |
第五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规范 |
(一)建立健全健康中国战略制度 |
(二)制定实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政策 |
二、形成协同联动的主体力量 |
(一)加强政府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组织领导 |
(二)促进社会形成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良好环境 |
(三)激发个人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自我教育 |
三、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 |
(一)以国民教育形式为基础 |
(二)以社会治理形式为推手 |
(三)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常态 |
四、注重有机结合的操作方法 |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 |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
(三)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
五、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 |
(一)发挥国内媒介的引导作用 |
(二)发挥国际媒介的舆论作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人文与素质的内涵 |
1.2.2 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
1.2.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的总体趋势 |
1.3.2 从研究内容来看 |
1.3.3 从研究方法来看 |
1.3.4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切入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对象、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依据 |
2.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2 建构主义理论 |
2.1.3 现代人本主义理论 |
2.1.4 现代课程理论 |
2.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依据 |
2.2.1 有关开展素质教育的政策规定 |
2.2.2 有关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规定 |
2.2.3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及其解读 |
2.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依据 |
2.3.1 医学的技术主体化和资本主体化 |
2.3.2 医学的技术主体化和资本主体化带来的现实危害 |
第3章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文本分析 |
3.1.1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的解读 |
3.1.2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析 |
3.2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
3.2.1 个案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状况堪忧 |
3.2.2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不明确甚至缺失 |
3.2.3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完善 |
3.2.4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单一 |
3.2.5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力量单薄 |
3.2.6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不合理 |
第4章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医学理念的物化和功利化 |
4.1.1 医学的技术主体化导致片面强调医学专业教育而忽视医学人文教育 |
4.1.2 医学资本主体化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弱化 |
4.2 现代课程理念的缺失 |
4.3 个案学校教育管理者及教师自身医学人文素质有限 |
第5章 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5.1 更新教育理念,多角度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
5.1.1 树立全面发展的医学教育理念 |
5.1.2 树立人本主义的医学教育理念 |
5.1.3 树立现代课程理念 |
5.2 丰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门类、形式和内容 |
5.3 采用多样有效的医学人文课程实施方法 |
5.4 注重见习、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
5.5 拓宽渠道,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
5.6 改革考评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
5.7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内涵及价值 |
一、概念界定 |
(一) 人文关怀 |
(二) 人文关怀精神 |
(三)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 |
二、人文关怀精神对医科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
(一) 医科大学生自身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
(二) 医科大学生职业良知生成的需要 |
(三) 医科大学生科技与人文情怀融合发展的需要 |
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价值 |
(一) 加深对人文关怀的哲学思考 |
(二) 构建医疗文明,优化健康服务 |
(三) 树立“大健康”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第二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理论资源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作用理论 |
(三) 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教育理论 |
(四) 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理论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 |
(一) 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思想 |
(二) 济世救人的“人命至重”思想 |
(三) 淡泊名利的“廉洁行医”思想 |
(四) 大医精诚的“普通一等”思想 |
三、国外相关理论 |
(一) “敬畏生命”思想 |
(二) “允许原则”思想 |
(三) “人道主义”思想 |
第三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调查问卷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方法 |
二、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积极表现 |
(一) 认可人文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 |
(二) 认同医疗卫生事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
(三) 具备一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 |
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消极表现 |
(一) 职业情感淡薄 |
(二) 仁爱精神欠缺 |
(三) 沟通情怀缺位 |
(四) 人文素养薄弱 |
第四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一、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突出问题 |
(一) 培养目标偏重医学专业教育 |
(二) 培育内容不能满足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需求 |
(三) 培育方式难以促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 |
(四) 培育队伍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
二、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不足之处的成因分析 |
(一) 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取向功利化 |
(二) 教学价值观取向偏颇,“当代医学人文观”培育缺失 |
(三) 医科大学生认知片面,人文素养养成不足 |
第五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内容的凝练 |
一、仁爱精神 |
(一) 众善之源,德近佛者可为医 |
(二) 仁者爱人,彰显医者父母心 |
二、沟通情怀 |
(一) “双赢”沟通,重在医患共情 |
(二) 主动热情,呼唤沟通情怀 |
三、至善心理 |
(一) 敬佑生命,追求终极价值 |
(二) 善待生命,向善施善积善 |
四、慎独精神 |
(一) 独居自律,恪守职业良知 |
(二) 省察克治,救死扶伤尽天职 |
五、敬业精神 |
(一) 坚守执着,才近仙者可为医 |
(二) 精益求精,临病胜于临敌 |
第六章 完善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路径 |
一、定位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
(一) 国家层面上修订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 |
(二)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 |
(三) 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合 |
二、注重内在素养提升 |
(一) 理想信念教育 |
(二) 渗透审美教育 |
(三) 渗透道德教育 |
(四) 渗透人文教育 |
三、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取向的培育队伍 |
(一) 践行“人文关怀”取向的教学价值观 |
(二) 发扬教师队伍“职业伦理”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
四、创建医学人文文化氛围 |
(一) 加强医学课程人文文化渗透 |
(二) 强化实验实训课人文文化培养 |
(三) 督促临床实践人文文化践行 |
(四) 营造“医者仁心”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
五、创建“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环境 |
(一) 优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建择业环境 |
(二) 体现对医护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创建执业环境 |
(三) 巩固媒体的正面解读与宣传——创建舆论环境 |
(四) 引领学生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创建大众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一: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
四、对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改革的初步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2]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3]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邢莹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4]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调查研究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D]. 胡晓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5]医学生人文社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何艳君. 重庆医科大学, 2019(12)
- [6]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现状调查研究[D]. 张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7]当代中美医学人文教育比较研究 ——基于伦理学视角[D]. 夏菲菲.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8]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 张旭东. 兰州大学, 2018(02)
- [9]A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个案研究[D]. 万清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10]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D]. 孙新红. 山东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