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滕菲[1](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明确地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明确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改革和课程实施方案中。高中历史课是具有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基础性课程。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具备文化底蕴、终身学习、健康生活、求真态度、责任理想、实践创新这六方面的素养。这些要求具体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具有唯物史观素养、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家国情怀素养。因此,在高中历史课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并结合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就是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获得知识、经验、情感,并实现身心的共同发展,从而获取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成长。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目标未能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主体对素养本位不够认同;历史教学环境缺乏体验式教学条件。因此,本文研究提出多元化的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将体验式教学方式具体划分为情境体验式、情景体验式、直观感受式和实践探索式四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建议,并对实施体验式教学方式多元化和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核心素养的效果进行深度分析;其中,教学方式多元化包括实地参观博物馆、以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课堂中加入纪录片和图片、绘制地图等,而这些方式都不同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效果,通过总结分析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核心素养的效果后,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实施保障措施,包括明确教学和培养核心素养目标、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建设体验式课堂、细化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创造学校氛围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期待对历史教师在运用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提供参考。
李婷[2](2020)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探究 ——以武安市W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下,更加注重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情境教学拉近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情与境的交织中快乐学习,积极学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师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目标聚焦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要求将情境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对教学一线的调查研究,可以获得更为直观的认识,并结合历史教师落实情境教学的要求和原则,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情境教学以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为核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明确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情境素材,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出形式多样、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教师要树立反思意识,提高专业素养,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建议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转变对历史学习的刻板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自信心。
李晓娇[3](2020)在《新课程实施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情境教学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在历史情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时空定位发展其时空观念,通过对史料的辨析与运用发展其证据思维和提高其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解决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但历史情境教学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线教师对历史情境教学的认识不足、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历史技能欠缺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实施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为研究主题,分析其实施的程序与步骤、运用的策略,其中高中历史情境教学运用的策略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缘由;二是研究的意义;三是相关研究综述,涉及“情境”与“情境教学”;四是对历史情境教学的概念进行厘定,并阐述历史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五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主要创新之处是立足于历史课程改革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上,强调历史学科的特性,将历史情境与历史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研究。第二部分是对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实践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法,以广东省开平市、阳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桂林市、北海市的12所高中的部分学生及历史教师作为调查和访谈的对象,对当前历史情境教学在高中的具体实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分析,得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历史技能、课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是影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顺利开展的原因的结论。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实践的原则、基本步骤和策略,这是本课题的主体部分。首先,笔者认为在实施历史情境教学时要遵循启发性、适度性、趣味性、针对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其次,历史情境教学在实践中的基本步骤应当是创设历史的情境、依据历史情境提出问题、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从课堂教学实践的层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创设多样性的历史情境、提出具有探究情境的历史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提取问题的策略、在历史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新情境中注重历史应用的策略。第四部分是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与反思。本文从历史情境与历史问题紧密相结合的视角丰富当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理论,提出了历史情境教学的原则与策略,结合丰富的案例加以说明,为历史情境教学的实践提供借鉴。然而,这一实践研究成果还存在许多不足,尚需研究历史情境教学运用的方法,对历史情境教学运用的策略进行长期的实验和修正,给一线教师提供的案例仍需改正和完善。
韩潇[4](2020)在《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研形式,是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进行教学实验与研究的有效载体,是开展教学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它将教学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付诸课堂实践的主要途径,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材、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层出不穷。然而,在高中历史公开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部分教育界人士开始质疑公开课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开课回归本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公开课对于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采取深入高中历史课堂,观摩研习以及与教师访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当下高中历史公开课开展现状,发现其中隐藏问题,倾听教师意见,促进公开课价值的良性发展。希望以此对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建议,提高公开教学的有效性,正确发挥公开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高中历史公开课中存在忽视历史教学特点、专业词汇运用不当、课堂气氛极端化、师生互动刻意化、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等问题,并由此提出加强历史教师素养、提升学生运用历史术语能力、丰富教学互动形式、完善公开课评价机制以及重视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等改进意见。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公开课仍然是解决课改问题、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效益的必要手段。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学术与实践双重视角下,探索公开课未来发展方向,发挥公开课教研平台优势,加强教师间交流与合作,培养教学研究意识,共同助力新课改。让公开课褪去浮华,显露本真价值,回归常态化、科学化、实践化,从而更好的运用公开课,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王蓉[5](2020)在《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境教学以其形象立体、情景交融、思维拓展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形成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因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生活与历史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是践行历史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生活化教学情境是以生活教育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将它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遵循一般性原则,这些一般性原则包括情感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目前,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生活经验有限、学习主动性不强、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教师层面: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手段单一。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生活化素养不足、学生学习方式难以转变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初中历史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具体途径:第一,突出“情”,创设生活化乡土情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二,注重“思”,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推断事物可能发展的轨迹。第三,追求“真”,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组织历史课堂活动,给予学生从“做”中学的机会。第四,讲究“美”,创设生活化视听情境。通过美的音乐、美的画面“活现”历史当中的情景。总的来说,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情”、“思”、“真”、“美”这四个方面。本文的最后,以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为例,组织教学实践,验证生活化教学情境在初中历史课堂创设的可行性。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6](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杨漫漫[7](2020)在《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主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历史情境的创设。历史学科兼具叙事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性,因此历史学科的教育也是一种叙事。通过历史叙事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学科的内容,才能学会在面对各种事物时把握其规律性和特性,理性地分析进行各种事态的变化和发展。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努力做好叙事工作。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是宏观的历史,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线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背景,然后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所以历史叙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有利于呈现历史完整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在叙事过程中更多地描绘历史细节,进而呈现历史发展脉络。然而,历史叙事在如今的历史教学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由于多数人对历史叙事存有偏见,认为历史叙事就是讲述历史故事,教师仍旧是课堂的主体,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历史叙事应用策略,没有相关策略的指导,历史叙事原有的应用价值逐渐被淡化。历史叙事不仅仅只存在于历史教学之中,在历史讲坛类节目、历史影视类资源、历史展览资源、乡土资源等历史文化资源中都包含有其特有的历史叙事策略,这些策略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既能丰富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也能增加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文章在吸取史学界有关历史叙事具体应用策略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历史叙事有了全面的了解。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法的方法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中存在着诸多不足,经分析发现这种不足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再次,通过具体分析历史类讲坛节目、历史影视类资源、历史展览类资源和乡土资源的叙事策略,并结合具体的学情,尝试从叙事目标、叙事内容、叙事方式三方面提出建议并尝试把这些叙事策略应用到历史课堂中。最后,运用历史叙事相关应用策略对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进行课程设计,并对该课程设计进行反思。历史叙事依然适用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它既有利于丰富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也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王媛媛[8](2020)在《生态教育理念下“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以长春市Y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教育是为了应对当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综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和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而提出的。研究者认为,生态教育是扎根于生命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继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之后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形式。生态教育理念凝结了生态教育的核心特质和基本原则,对学校教学文化的形成、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师教学的设计等方面都有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究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个案学校教学模式的建构机制。论文主要采用了本质性个案研究法,研究者自2017年至2019年,以“生态教育理念下区域学校改进”项目中Y校驻校研究生的角色,在Y校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研究。个人身份经历了教学模式建构的“观察者”、为教学模式建构出谋划策的“参与者”、追求个人专业成长的Y校发展“共同体”三个阶段,深入的参与了Y校“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的建构。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采用了“三角论证”的方法,提高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首先,以观察单的形式观察记录了Y校“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提出、构想、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其次,拟定了访谈提纲,对校长、副校长、主任、教师共计10人进行了访谈;最后,收集Y校教师教学设计稿、《卓越教育探索与行动》书稿、《风车》校本课程书稿、重要活动校长发言稿等文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对上述的资料编码和分析,辅证访谈内容和观察单中的观察内容。想要通过本研究,挖掘Y校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建构过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与价值。本研究主要解决生态教育理念下“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建构的机制问题,包括以下四个小问题,首先是生态教育理念是如何指导个案学校进行教学模式建构的?其次是个案学校的教学模式建构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然后是“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具体内涵和操作流程是什么?最后是“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的建构机制是什么?基于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本论文从生态教育理念内涵和Y校“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建构过程出发形成全文。全文分为导论和正文两大部分。导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设计、研究过程、文献综述进行了详尽了阐述。正文部分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是基于导论中的文献综述,对生态教育理念的时代内涵、特征以及对教育的启示总结和概括;第二章从Y校的建校历史、发展现状、团队建设、教学文化四个角度对Y校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卓越教育”办学理念进行了完整的素描;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将生态教育理念下“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建构过程总结为无意识缄默期、困顿探索期、“1361”凝练期、“学-导-研-习-拓”萌生期。第四章对生态教育理念下“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的指导理念、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操作流程、保障条件、评价体系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五章提升了“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的理论高度,从顶层设计、任务驱动、制度保障、活动载体几个部分挖掘其建构的机制;第六章从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中各选取一节有典型意义的示范课呈现“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第七章对生态教育理念下教学模式建构进行了反思与展望。最终,本研究认为:第一,生态教育理念根据其崇尚“整体共进性”、“有机联系性”、“动态开放性”的核心特质,作用于教学文化的建设、教师团队的组织和教学指导纲要的拟定来发挥其对个案学校教学模式建构的影响。第二,生态教育理念下教学模式建构的机制主要包括:生态教育理念、教师组织、教学指导纲要的顶层设计,历史反思、教学审视和模式完善的任务驱动,对话机制、研究机制、协同机制、会议机制、研修机制的制度保障,“同课异构”、“头脑风暴”、“专家论坛”的活动载体。第三,生态教育理念下教学模式建构的动力是学校内外部力量的合作与交流;策略是挖掘历史教学定式、寻找创新教学变式、形成标准教学范式;教学模式的课堂运用是基于理解知识的学生个体知识建构、基于均衡知识的小组协作知识建构、基于拓展知识的集体合作知识建构;教学模式的现存问题包括:教学模式内涵—学科属性不显、教学模式建构—理论高度有限、教学模式实践—“灵活”和“统一”难平衡。
杜诗华[9](2020)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世界意识”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广阔的全球视野、胸怀天下的“国际关怀”是人们适应时代发展的必备品质,因此培养学生“全球视野”的“世界意识”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我国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也把“世界意识”教育放到了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上两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世界意识”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世界意识”的概念进行界定。在考察学界对“世界意识”的多重定义的基础上,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下“世界意识”教育目标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二章重点从“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启示”和“现实的要求”三个角度,分析了“世界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落实“世界意识”教育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积极挖掘并利用教科书中世界意识教育的不同素材,在教学实践中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第二,运用联系法和比较法整合世界历史,体现世界历史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第三,善用历史年表和世界历史地图辅助教学。第四,积极培养学生“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爱国观,引导学生走出爱国主义的误区——狭隘民族主义、放眼世界的同时,不忘立足本土,以世界意识反哺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爱国观。第四章则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探寻新航路》一课为例,完成一个“世界意识”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将理论研究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
曾婷[10](2020)在《构建初中历史生命化课堂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模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生命化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关注学生生命健康发展为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本研究以初中历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找到可以使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的方法。因而,本研究的重点便是探究构建初中历史生命化课堂的方法。论文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回顾了与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动态,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历史生命化课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立足教学实践经历,基于生命化视角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所进行的反思。用“生命”的视角审视当前初中历史课堂,发现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在彰显生命活力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即教师忽视课堂中的生命、教师轻视教材里的生命、学生漠视历史中的生命。这些问题扼制了课堂的生命活力,使本该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有鉴于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生命化课堂既重要也必要。第三章是关于构建初中历史生命化课堂基本策略的论述。笔者围绕兴趣激发、动机内化、强化感知和全人发展等基本原则,依托史料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来为历史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提供方略。第四章呈现的是构建初中历史生命化课堂的实验案例。笔者为构建初中历史生命化课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验研究过程。从实验设计、过程实施到结果分析,通过对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验证了构建生命化初中历史课堂的一些可行模式,能够为历史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此外,还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构建中学历史生命化课堂的进一步研究展望和不足之处。
二、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与体验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核心素养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学科核心素养 |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方法 |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
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及原则 |
第二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现状 |
第一节 2017版和2003版高中历史课标的对比 |
一、教学目标的变化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
三、课程结构的变化 |
四、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加教学活动事例 |
第二节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现状调查 |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
二、调查结果 |
第三节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要求 |
二、教学主体对素养本位不够认同 |
三、历史教学环境缺乏体验式教学条件 |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实施可行性 |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教学理念 |
二、历史学科特点提供学习方法 |
三、历史教材编排提供空间 |
四、高中生心理认知特点提供学习基础 |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应用流程 |
一、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开启体验 |
二、教师指导点拨,学生深化体验 |
三、教师激发引领,学生升华体验 |
四、教师总结迁移,学生践行体验 |
第三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内在优势 |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多元化 |
二、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核心素养效果分析 |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明确教学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强化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细化对核心素养的表述 |
第二节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建设体验式课堂 |
一、提高历史教师对体验式教学的理解 |
二、树立学生重视自身素质发展的观念 |
第三节 细化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评价 |
一、教学评价的目的要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二、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要综合多元 |
第四节 创造学校氛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一、发挥场馆优势 |
二、创设文明校园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探究 ——以武安市W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
第一节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理论依据 |
第二节 情境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
一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目标 |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三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四 丰富教师教学理念,增强教师专业素养 |
第二章 历史教师落实情境教学的要求和原则 |
第一节 情境教学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
一 唯物史观 |
二 时空观念 |
三 史料实证 |
四 历史解释 |
五 家国情怀 |
第二节 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原则 |
一 针对性与适度性 |
二 趣味性与思考性 |
三 现实性与时代性 |
四 知识性与德育性 |
第三节 创设历史情境教学的素材 |
一 素材来源 |
二 素材选用原则 |
三 素材呈现方式 |
第三章 对W中学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状况的调查 |
第一节 武安市W中学高中历史教学概述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 教师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
二 教师访谈 |
三 学生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
四 情境教学法在W中学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针对教师的改进策略 |
一 课前准备 |
二 课中实施策略 |
三 提升专业素养 |
第二节 针对学生的改进策略 |
一 转变认识,端正态度 |
二 增加课外阅读,提高学习自信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新课程实施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历史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
2.历史情境教学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尚有诸多不足 |
3.历史情境教学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1)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 |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
(3)实践新课程变革教学方式的理念 |
2.实践意义 |
(1)有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
(2)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3)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境外研究现状综述 |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四)概念厘定与理论基础 |
1.概念厘定 |
(1)历史情境 |
(2)历史问题 |
(3)历史情境教学 |
2.理论基础 |
(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学说 |
(2)建构主义的理论学说 |
(3)布鲁纳发现式教学的理论学说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研究法 |
(3)调查研究法 |
2.创新之处 |
二、当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情境教学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
1.对高中学生的调查访谈分析 |
2.对高中历史教师的调查访谈分析 |
(1)教师对历史情境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
(2)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 |
(3)教师对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认知与态度 |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归因分析 |
1.学生方面 |
2.教师方面 |
三、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的原则与策略 |
(一)高中历史情境教学运用的基本原则 |
1.启发性原则 |
2.适度性原则 |
3.趣味性原则 |
4.针对性原则 |
5.求真性原则 |
(二)历史情境教学实施的程序与步骤 |
1.创设历史的情境 |
2.依据历史情境提出问题 |
3.分析历史问题 |
4.解决历史问题 |
5.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三)高中历史情境教学运用的策略 |
1.创设多样性的历史情境 |
(1)学习情境的创设 |
(2)创设历史学习的生活情境 |
(3)创设历史学习的社会化情境 |
(4)创设历史研究的学术情境 |
(5)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历史情境 |
2.提出具有探究情境的历史问题 |
3.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提取问题的策略 |
(1)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
(2)促进学生历史技能的形成 |
3.在历史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
(1)促进自主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策略 |
(2)形成合作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
(3)发展探究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
4.在新情境中注重历史应用的策略 |
(1)提升历史学习与反思的能力 |
(2)在历史新情境中实现学习迁移 |
四、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践成果与反思 |
(一)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践成果 |
(二)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4)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已有研究的局限与反思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目标 |
五、思路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追本溯源:认识公开课 |
一、公开课的定义 |
二、公开课的类型 |
(一)示范课 |
(二)研讨课 |
(三)达标课 |
(四)竞赛课 |
三、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
(一)教学目的不同 |
(二)教学环境不同 |
(三)教学评价不同 |
四、公开课的立足点与角色定位 |
(一)公开课的立足点是“课”而非“公开” |
(二)公开课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 |
(三)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二章 审视追思:探索公开课的多元价值 |
一、公开课的显性价值与隐形价值 |
二、公开课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 |
三、公开课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
四、公开课的学术价值与交流价值 |
第三章 现状调查:高中历史公开课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二、调查结果 |
(一)调查对象构成特点 |
(二)调查对象对公开课的态度 |
(三)备课、上课、评课的主要状况 |
第四章 现象透视:高中历史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
一、忽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
二、历史公开课存在不当的课堂气氛 |
三、历史公开课存在无效、刻意互动 |
四、学生对专业性词汇运用能力不足 |
五、历史公开课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
六、盲目追求教学手段与形式多样化 |
(一)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 |
(二)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
第五章 对症下药:提升高中历史公开课有效性的策略 |
一、打造真实有效课堂教学 |
(一)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
(二)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
二、营造良好历史课堂氛围 |
(一)备课做到“心中有学生” |
(二)灵活选择课堂教学方法 |
三、提高历史公开课师生互动效果 |
(一)提升问答互动有效性 |
(二)运用多元的互动形式 |
四、提升学生运用历史术语的能力 |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
(二)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
五、完善高中历史公开课评价机制 |
(一)提高历史评课主体的评价素质 |
(二)改进高中历史公开课评价标准 |
六、养成原创性、个性化教学风格 |
(一)重视原创教案设计 |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 |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
第六章 案例分析:高中历史公开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5)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概述 |
第一节 生活化教学情境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生活化 |
二、教学情境 |
三、生活化教学情境 |
第二节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原则 |
一、初中历史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理论依据 |
二、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意义 |
一、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第二章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及目的 |
二、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
三、访谈情况及分析 |
第二节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较弱 |
二、学生学习被动、生活阅历匮乏 |
三、教师教学模式固化 |
四、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
第三节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应试教育的樊笼 |
二、教师生活化素养不足 |
三、学生学习方式难以转变 |
第三章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
第一节 突出“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设生活化乡土情境 |
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
二、借助乡土历史资源,增强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
第二节 注重“思”-给予学生思考空间,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
一、利用鲜活史料,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
二、换位思考,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
第三节 追求“真”-链接学生生活世界,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 |
一、制作历史模型,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 |
二、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 |
第四节 讲究“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创设生活化视听情境 |
一、音乐渲染情境 |
二、图画再现情境 |
第四章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实践-以部编版《百家争鸣》一课为例 |
第一节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
第二节 《百家争鸣》教学实录 |
第三节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历史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 |
(二)化学课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
(1)教学方法单一 |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
没有进展的评价 |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
三、小结 |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一)认知领域 |
(二)情感领域 |
(三)动作技能领域 |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
(1)“组织”是什么 |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在课程目标上 |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在课程内容上 |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
(三)在课程实施上 |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
(2)学习环境 |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
(4)运用科学技术 |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
(四)在课程评价上 |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
小结 |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
(一)公平 |
(二)准备 |
(三)个人接触 |
(四)创造力 |
(五)宽恕的 |
(六)尊重 |
(七)归属感 |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基于历史学科自身特点 |
(二)基于历史叙事与初中历史教学关系 |
(三)基于当前历史叙事在教学中应用的不足 |
(四)基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历史叙事理论的研究 |
(二)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历史叙事运用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叙事 |
(二)历史的叙事性 |
(三)历史叙事的内涵 |
二、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
(一)基于唯物史观视角 |
(二)基于学科教育学视角 |
(三)基于学科教育心理学视角 |
(四)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 |
三、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
(一)回归历史课堂,发挥历史叙事的教育功能 |
(二)改变传统的历史表达,用历史叙事丰富历史课堂 |
(三)在历史叙事的场景中,内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章 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现状调查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样本选取 |
(三)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一)访谈问题设计 |
(二)访谈样本选取 |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三、历史叙事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
一、历史叙事实践应用策略分析 |
(一)历史讲坛节目的叙事策略分析 |
(二)历史影视类资源的叙事策略分析 |
(三)历史展览类资源的叙事策略分析 |
(四)历史校本课程的叙事策略分析 |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叙事的特点 |
(一)目标性 |
(二)真实性 |
(三)简洁性 |
三、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叙事目标设定策略 |
(二)叙事内容设计策略 |
(三)叙事方式设计策略 |
第四章 基于历史叙事的课程设计——《五四爱国运动》 |
一、《五四爱国运动》课程设计分析 |
二、《五四爱国运动》课程设计方案 |
三、《五四爱国运动》课程设计反思 |
(一)以学生为主体 |
(二)紧扣教材 |
(三)详略得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状况问卷调查 |
附录B 教师访问提纲 |
致谢 |
(8)生态教育理念下“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以长春市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过程 |
(五)文献综述 |
一、生态教育理念基础理论研究 |
(一)生态教育理念基本内涵与核心主张 |
(二)生态教育理念核心特质与基本原则 |
(三)生态教育理念时代启示与教育借鉴 |
二、Y校: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卓越教育”素描 |
(一)六十年风雨,塑造卓越品格 |
(二)自主转型,突破发展瓶颈 |
(三)生态引领,构建卓越团队 |
(四)深化教改,创生卓越教学文化 |
三、“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的孕育 |
(一)无意识缄默期 |
(二)困顿探索期 |
(三)“1361”凝练期 |
(四)“学-导-研-习-拓”萌生期 |
四、生态教育理念下“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的内涵 |
(一)指导理念 |
(二)目标实现 |
(三)主要任务 |
(四)操作流程 |
(五)保障条件 |
(六)评价体系 |
五、生态教育理念下“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建构机制 |
(一)教学模式建构的顶层设计 |
(二)教学模式建构的任务驱动 |
(三)教学模式建构的制度保障 |
(四)教学模式建构的活动载体 |
六、“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实践课例 |
(一)《水调歌头》 |
(二)《平方差公式》 |
(三)《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
(四)教学模式课堂运用过程总结 |
七、反思与建议 |
(一)教学模式建构的动力 |
(二)教学模式建构的策略 |
(三)教学模式的问题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初中世界史教学中“世界意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世界意识的多重意涵 |
(一)学界对世界意识的普遍定义 |
1、世界意识的概念界定 |
2、世界意识的具体内涵 |
(二)历史课程标准下的“世界意识”目标 |
1、从“国际主义”到“世界意识” |
2、“世界意识”与“国际意识”辨析 |
二、世界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一)时代的呼唤:全球化与世界意识 |
1、全球化时代的总体要求 |
2、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迫切需要 |
(二)历史的启示:历史教训与世界意识 |
1、缺乏世界意识的教训 |
2、对外开放的启示 |
(三)现实的要求:人才发展与世界意识 |
1、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性人才 |
2、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三、初中世界史教学中世界意识教育策略 |
(一)积极挖掘并利用教科书中世界意识教育的不同素材 |
1、人类历史上的交往互动 |
2、多元的世界文明成果 |
3、具有世界眼光的伟大历史人物 |
4、人类战争史 |
(二)运用联系法和比较法整合世界历史知识 |
1、世界历史整体性的构建 |
2、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呈现 |
(三)善用历史年表和世界历史地图辅助教学 |
1、历史年表运用策略 |
2、世界历史地图运用策略 |
(四)引导学生树立“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爱国观 |
1、引导学生走出爱国主义的误区——狭隘的民族主义 |
2、引导学生以世界意识反哺爱国主义 |
四、初中世界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教育教学设计——以《探寻新航路》为例.. |
(一)教学设计说明 |
1、选题依据 |
2、课标要求 |
3、教材分析 |
4、教学目标 |
5、教学重难点 |
6、教学方法 |
(二)教学过程设计 |
1、导入 |
2、新课讲授 |
3、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构建初中历史生命化课堂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生命化视角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反思 |
2.1 教师忽视课堂中的生命 |
2.2 教师轻视教材里的生命 |
2.3 学生漠视历史中的生命 |
第三章 构建初中历史生命化课堂的基本策略 |
3.1 历史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原则 |
3.2 历史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方法 |
第四章 构建初中历史生命化课堂的教学实验 |
4.1 实验设计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4.3 实验结论及策略 |
4.4 进一步实验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雅境中学历史课程学习现况调研问卷 |
附录 B 雅境中学历史生命化课堂教学实验结果调查 |
致谢 |
四、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研究[D]. 滕菲. 扬州大学, 2021(09)
- [2]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探究 ——以武安市W中学为例[D]. 李婷.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新课程实施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探索研究[D]. 李晓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4]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D]. 韩潇. 河南大学, 2020(02)
- [5]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D]. 王蓉. 扬州大学, 2020(04)
- [6]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漫漫. 河南大学, 2020(02)
- [8]生态教育理念下“学-导-研-习-拓”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以长春市Y中学为例[D]. 王媛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初中世界史教学中“世界意识”教育研究[D]. 杜诗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10]构建初中历史生命化课堂实践研究[D]. 曾婷.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