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个人兑换业务应注意

发展个人兑换业务应注意

一、应重视个人汇兑业务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姜天宁[1](2021)在《动态能力视角下A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频繁震荡,人民币汇率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双向波动态势且波幅逐渐扩大,我国涉外企业面临严峻的外汇风险。如何适应动荡的外汇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水平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探索式案例研究方法,以A公司近10年的外汇风险管理经历为纵向案例,引入动态能力视角和动态过程视角对外汇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探究,打开企业外汇风险管理过程的“黑箱”。首先,根据COSO风险管理框架和动态能力理论模型初步构建了外汇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能力机制模型,将外汇风险管理过程划分为环境洞察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组织创新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刻画;其次,对A公司在不同汇率波动时期的外汇风险管理状况进行描述,把握A公司整体的外汇风险管理动态过程和效果;再次,对不同汇率波动阶段A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主要聚焦于对汇率预测的分析和避险方案的运用分析,并通过扎根理论逐级编码,明确环境洞察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组织创新能力对企业不同阶段外汇风险管理的影响机制,并发现A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历程呈现出“动态能力配置—动态能力刚性—动态能力提升”的结构特点,并影响了企业每一阶段的外汇风险管理决策和效果;最后,从动态能力视角为外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进行路径设计,为企业更好的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提出方案建议。

赵前[2](2021)在《从官商合办到公私合营 ——中国实业银行研究(1937-1951)》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聚焦“小四行”之一的中国实业银行(1937-1951),从权资关系互动的角度理解银行业的变迁。进而探讨不同时期政权组织对银行业的控制特点和方式,以及较长时段一般银行的因应之道。1937年4月,中国实业银行被国民政府增资改组,成为官商合办银行。不久抗战爆发,中国实业银行裁并分支行处,内迁至大后方,并响应大后方金融网的构建,重新设立行处,却由于国民政府取向的变化,业务发展及行处设立远逊于国家银行与省地方银行。为了突破经营困境,中国实业银行谋划增资改组,引入商股,清退官股,重新回归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最终由于国民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功败垂成。不过中国实业银行利用国民政府战时金融统制的弱效,顺利扩充商股,重新占据主动权,体现出战时国家权力与银行资本共同扩张的局面。战后中国实业银行回迁上海,接收、清理和复员中国实业银行。在国民政府财政部的监管过程中,发现伪中国实业银行的诸多“非法”行为,甚至不乏总行的战后包庇,财政部最终竟以妥协告终。国民政府力求重建战后金融体系,监管银行业的清理和复员,却体现出“监而不管”的特点,为战后金融市场的乱序提供了某种历史解释。1949年5月份,上海解放,中国实业银行被中共接管改造为最早的一批“公私合营”银行之一。中国实业银行不同于过去排拒官股的表现,反而积极配合国家银行,力求转型为国家银行政策的执行者,背后原因远非过去仅仅认为的中共的强行改造。公私合营银行的业务发展与顺利改造,得益于政治权力的倾向,以及职工群体的动员。总体来说,国民政府对于银行业往往采取资本和人事进行双重控制,银行股东争夺股本的属性,意味着银行权力需要凭依资本,甚至国家权力渗透到商业银行,也要有资本的形式包裹。而中共建政后的银行业改造,资本的权力化不断被边缘,组织控制和政治动员成为中共控制银行业的新着力点。中国实业银行拥抱国家银行体系,既是符合时宜的逐利使然,也是新的经济体制下的无奈选择。

廖华权[3](2021)在《A出口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汇率交易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

廖洁[4](2020)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财富增长、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人民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不断整合、创新,使得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互联网货币基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的同时,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日俱增。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器,承担着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满足人民金融需求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形势转变、利率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与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趋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模式影响深远,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弊端显现,净利润增速持续下滑,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以非利息业务为突破口进行转型发展。本文基于金融功能理论、财富增长理论与技术溢出理论,从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出发,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冲击影响、积极影响。然后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进行阐述,在实证部分选取了 28家上市银行10年的相关数据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数据,基于金融功能理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有关实证结论:互联网金融发展显着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互联网金融发展显着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总体非利息收入占比水平,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存在异质性影响,其对大型商业银行影响最大,“城商行+农商行”次之,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影响最小。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注意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竞争同时,更要关注到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的积极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为自己赋能,借鉴互联网金融成功经验,并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积极开拓非利息业务,优化盈利模式。最后,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视角,提出商业银行提升非利息收入的相关对策,希望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林佳慧[5](2020)在《非利息收入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行业是我国金融行业的重要支柱,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主干,在银行业占据着主体地位。多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存贷款利差逐步缩窄。伴随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更多的金融参与主体,我国金融脱媒化现象也愈发显着。商业银行急剧压缩的利润空间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新型的挑战,业务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基调。我国银行业逐步意识到不能再依赖单一的利息业务作为支撑,而必须努力调整业务模式,将目光转向新的利润增长来源,即非利息业务。不可避免的是,新的机遇会伴随着新的风险。银行依靠新型非利息业务收获更多利润的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复杂风险。金融危机警示着各国金融市场,过度发展的金融自由化和业务复杂化会加剧银行的个体风险,加剧风险的互相传染,使潜在危机爆发。因此,探讨非利息业务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8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总样本,从银行破产风险的角度进行切入,结合非利息收入整体、非利息收入结构两大方面,综合考察了非利息收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首先,利用Hansen提出的面板门槛模型,探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对于二者关系的非线性影响。其次,利用平衡面板模型探究非利息收入的各组成结构对于银行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规模相对偏大(资产规模大于0.54万亿元)的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业务可以达到分散银行风险的效果;资产规模相对偏小(资产规模小于等于0.54万亿元)的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业务则有加剧银行风险的可能性;非利息收入结构中占比最大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可以起到显着的分散商业银行风险的作用,而投资收益、汇兑收益和其他业务收入则对银行风险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即加剧银行风险。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商业银行风险无显着影响。

张辉[6](2020)在《C公司赞比亚项目主要财务风险分析与应对》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产业转移和分工合作不断增强。我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为我国企业实行对外投资提供了政策支持。许多工程承包企业开始转变经营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了我国国际工程市场的迅猛发展。与国内工程项目相比,国际工程项目普遍施工周期长、合同金额大、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尽管利润比较高,但面临的风险更大。加上近几年国内产能过剩,工程市场竞争出现白热化状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战国际工程市场,导致国际工程市场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竞争日趋激烈、低价投标、利润率下降、垫资施工等,使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的财务风险日益增大。因此针对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前提下,对国际工程项目及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选取C公司在非洲赞比亚国际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介绍了C公司及赞比亚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经营概况,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初步识别出赞比亚项目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有汇率风险、坏账风险、成本风险以及税务风险,并结合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形成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从风险管理方面和人员管理方面分析了形成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最后提出了应对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本文对C公司赞比亚项目应对财务风险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赞比亚项目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减少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其他国际工程项目应对财务风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罗鑫[7](2020)在《混业经营、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文中指出2018年4月8日,新的银保监会在北京宣布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商业银行从最开始的单一经营模式向当前的多元化混业经营模式转换,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成熟、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完成以及用户对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商业银行利差盈利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净利润快速增长的目标。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积极寻求多元化混业经营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非利息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保持营业收入的提升,走上了服务功能多元化、收入结构多元化的混业经营业务多元化道路。本文在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多元化混业经营和非利息收入概念进行界定,并基于资产组合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范围经济理论和协同效应异化风险理论,然后分别从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混业经营和非利息收入角度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进行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进而提出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基于我国16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2018年的财务数据,一方面分析商业银行多元化混业经营的动因和现状;另一方面从非利息收入的整体规模、收入结构和整体占比三方面对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发展规律,并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混业经营与非利息收入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绩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非利息收入不同构成部分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多元化混业经营水平与商业银行绩效水平正向关,多元化混业经营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稳定商业银行收益;第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会弱化多元化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商业银行单纯提高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比并不等同多元化混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多元化混业经营和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绩效水平影响不一致,因为看似矛盾的结论本质上是非利息业务收入拥有的双刃剑属性,是“直接敞口效应”、“多元化效应”和“冲销效应”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第三,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构成来看,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水平显着正相关,但其它非利息业务收入则与商业银行绩效水平负相关。因此商业银行在提升多元化混业经营的水平时要优化非利息收入结构,采取最合适自身的混业经营结构。最后根据本文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在多变的金融市场大环境下,为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混业经营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转型,提高商业银行绩效水平,提出了以下针对性的对策建议:(1)加快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混业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2)商业银行需要结合我国银行业现实情况和自身特色发展合适自己的多元化混业经营模式;(3)不断优化自身非利息收入内部结构,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4)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完善业务服务和风控机制。

常腾原[8](2020)在《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承包商自1978年进入国际承包市场,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国际市场上的政治风险也给中国承包商造成了重大的损失。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中国建造2035”战略推进,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将面临新一轮的增长和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政治风险管理,已成为中国承包商最重要的议题。现有的政治风险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外商直接投资、跨国企业管理、国际联营体等传统的国际商务领域,针对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研究较少。在实践中,中国承包商的政治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少有效的政治风险的度量方法和应对体系。本文旨在识别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事件、行动者和传导要素,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深入揭示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在综合考虑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和“中国因素”,以及实用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运用木桶理论和脆弱性理论建立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集成度量模型;在识别政治风险的管理对策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前期决策模型,并开发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项目东道国政府和东道国社会在整个风险社会网络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而内部脆弱性因素(与国际承包商和项目相关的变量)在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脆弱性因素既是企业遭受微观政治风险的主要起因,也决定着其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下的政治风险后果。在内外因素和木桶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国际机构发布的宏观数据和来自项目和承包商的微观数据,可以定量地度量国际工程的外部威胁性水平、内部脆弱性水平和政治风险的水平;木桶理论强调系统发生风险的下限,即项目的政治风险水平是由表现最差的外部威胁性指标和内部脆弱性指标所决定的。评价结果更利于风险预警,反应出系统面临的外部威胁和自身的薄弱环节。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和选择相应的对策可以帮助国际承包商降低政治风险水平,更好地应对政治风险。本文综合采用风险管理理论、风险传导理论、脆弱性理论和木桶理论来分析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并建立针对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度量方法,是对现有国际工程管理和政治风险理论知识的扩充;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方法建立了国际承包商和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研究结论的实践价值,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辅助中国承包商在海外运营时对政治风险的度量和管理。

吴景平[9](2019)在《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对象刍议》文中认为中国金融有着悠久的发展演变历史,近代以来中国金融在货币、专业性机构和市场等基本领域,均出现了全新的内容,中国近代金融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近代中国专史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多种中国近代经济史、财政史和金融史的通贯性着作和其他史料文献,结合近代中国各该领域的制度安排与实际运作的史实,揭示中国近代金融史与经济史、财政史在体系构建和主要内容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对中国近代金融史的研究对象这一学科基本问题进行探索,指出中国近代金融史的研究中需要处理好分期和各主要金融领域之间的关系,需要重视学科交互的视野和把握金融变迁所处的制度环境。

李莉[10](2019)在《邮储银行W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面临纷繁复杂的宏观环境,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互联网金融壮大,商业银行仍然只依靠传统利差业务作为银行利润驱动的马车,已显乏力。如果商业银行想要在新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加快业务转型,寻找新增长点。而中间业务凭借其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范围广、产品种类多的特点成为当下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目前,与外国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仍然较低,中间业务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宏观环境不断变化,包括互联网金融发展、脱媒现象越来越严重、利率市场化深化、国家普惠金融扶持政策及扶贫政策实施等,W分行存贷业务创收的空间变窄,仅仅依赖其为银行增效越来越艰难,分行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增收渠道。本文以邮储银行W分行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中间业务发展问题。文章采用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通过对W分行自身分析以及与当地其他商业银行之间的对比分析,发现W分行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存在中间业务发展重视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中高端人才匮乏、公司机构类中间业务发展乏力、差异化竞争力弱、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信息资源使用价值低等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同行业其他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结合当前的形势及W分行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W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概括为“三个核心力,一个基本点”,三个核心力是动力、能力、合力,一个基本点是合规经营,通过考核激励机制来注入发展动力,通过开展培训、提高业务开拓力来提升发展能力,通过机构管理、部门联动来打造发展合力,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来实现合规经营。拓展中间业务势在必行,W分行应正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三个核心力,一个基本点”采取有效措施,打破W分行中间业务发展僵局,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缩短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差距,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应重视个人汇兑业务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重视个人汇兑业务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能力视角下A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外汇风险管理的研究
        1.2.2 对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案例研究设计
        1.3.1 案例选择
        1.3.2 资料来源与收集过程
        1.3.3 研究方法
        1.3.4 数据编码与分析
        1.3.5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外汇风险管理理论
    2.2 动态能力理论
    2.3 外汇风险管理与动态能力
3 案例正文:A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的动态过程
    3.1 A公司基本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经营情况
        3.1.3 面临的外汇风险
        3.1.4 风险管理组织
    3.2 A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历程回顾
        3.2.1 外汇风险管理阶段划分
        3.2.2 单边预期阶段:较好地把握了时机
        3.2.3 双向波动突变阶段:对外部环境感知始料未及
        3.2.4 双边波动常态化阶段:风险管理适应能力提高
4 案例分析:动态能力视角下A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分析
    4.1 单边预期阶段的外汇风险管理
        4.1.1 成功的汇率预测
        4.1.2 避险方案的成功运用
        4.1.3 第一阶段外汇风险管理的动态能力机制
    4.2 双边波动突变阶段的外汇风险管理
        4.2.1 汇率预测的不足
        4.2.2 避险方案运用不佳
        4.2.3 能力刚性的“陷阱”
        4.2.4 第二阶段外汇风险管理的动态能力机制
    4.3 双边波动常态化阶段的外汇风险管理
        4.3.1 汇率预测水平提升
        4.3.2 避险方案的运用与持续改善
        4.3.3 第三阶段外汇风险管理的动态能力机制
    4.4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外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模型
5 基于外汇风险管理动态能力提升的方案优化
    5.1 基于环境洞察能力的外汇风险管理优化
        5.1.1 提高对汇率持续双边波动的认知
        5.1.2 提高汇率预测能力
    5.2 基于学习吸收能力的外汇风险管理优化
        5.2.1 提高组织学习能力
        5.2.2 加强避险方案的多样化吸收与运用
    5.3 基于组织创新能力的外汇风险管理优化
        5.3.1 建立有机式风险管理组织
        5.3.2 提高对方案实施的柔性管理能力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从官商合办到公私合营 ——中国实业银行研究(1937-1951)(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四、研究材料与方法
    五、中国实业银行简介
第一章 抗战时期中国实业银行内迁与改组
    第一节 战时中国实业银行的经营情况
    第二节 中国实业银行的内迁困境
    第三节 中国实业银行的增资改组
    小结
第二章 战后中国实业银行的监管与清理
    第一节 中国实业银行的接收与复员
    第二节 财政部对中国实业银行的监管
    第三节 中国实业银行的清理与回应
    小结
第三章 建国初期中国实业银行的改造与转型
    第一节 解放后中国实业银行的经营
    第二节 中国实业银行的公私合营改造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与政治动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主要内容
        1.4.2 文章结构
    1.5 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相关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金融相关概述
        2.1.1 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
        2.1.2 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
        2.1.3 互联网金融特征
    2.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相关概述
        2.2.1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概念界定
        2.2.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特征
    2.3 互联网金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相关理论
        2.3.1 金融功能理论
        2.3.2 财富增长理论
        2.3.3 技术溢出理论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机理分析
    3.1 互联网金融竞争效应及技术溢出效应
        3.1.1 竞争效应
        3.1.2 技术溢出效应
    3.2 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2.1 第三方支付冲击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2.2 p2p借贷冲击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2.3 互联网货币基金冲击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3 互联网金融提升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3.1 第三方支付提升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3.2 p2p借贷提升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3.3 互联网货币基金提升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及问题
    4.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
        4.1.1 互联网金融整体现状
        4.1.2 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4.1.3 p2p借贷发展现状
        4.1.4 互联网货币基金发展现状
        4.1.5 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
    4.2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现状及问题
        4.2.1 非利息收入总体情况
        4.2.2 整体非利息收入结构变化
        4.2.3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结构变化
        4.2.4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存在问题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样本选择与变量选取
        5.2.1 样本选择
        5.2.2 变量选取
    5.3 模型选取和回归
        5.3.1 模型设定
        5.3.2 模型检验及回归
        5.3.3 回归结果分析
        5.3.4 稳健性分析
    5.4 实证结论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提高非利息收入对策
    6.1 非利息业务多元化
    6.2 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6.3 提高风控能力
    6.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5 深化与互联网金融合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课题
    公开发表的论文

(5)非利息收入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定义
        二、商业银行风险定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现状研究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及其结构的现状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发展现状研究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与非利息收入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非利息收入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一、非利息收入整体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二、非利息收入结构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第二节 变量、样本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单位根检验
        四、协整检验
        五、门槛值的估计与检验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非利息收入整体对于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结果
        二、非利息收入结构对于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结果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银行层面建议
        二、政府层面建议
参考文献

(6)C公司赞比亚项目主要财务风险分析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际工程项目及财务风险概述
        一 国际工程项目的相关概述
        二 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概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框架
    第四节 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C公司及赞比亚项目概述
    第一节 C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一 C公司简介
        二 C公司经营概况
    第二节 赞比亚项目介绍
        一 赞比亚简况
        二 赞比亚项目概况
第三章 C公司赞比亚项目主要财务风险识别与分析
    第一节 赞比亚项目汇率风险识别与分析
        一 汇率风险识别
        二 汇率风险分析
    第二节 赞比亚项目坏账风险识别与分析
        一 坏账风险识别
        二 坏账风险分析
    第三节 赞比亚项目成本风险识别与分析
        一 成本风险识别
        二 成本风险分析
    第四节 赞比亚项目税务风险识别与分析
        一 税务风险识别
        二 税务风险分析
第四章 C公司赞比亚项目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第一节 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一 政治法律环境
        二 经济环境
        三 社会环境
        四 行业环境
    第二节 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
        一 风险管理方面
        二 人员管理方面
第五章 C公司赞比亚项目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第一节 财务风险整体应对策略
        一 建立风险管控组织机构
        二 完善风险管控流程
        三 搞好外部公共关系
    第二节 汇率风险应对策略
        一 优化工程报价及支付方式
        二 利用工程分包转移风险
        三 强化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
    第三节 坏账风险应对策略
        一 增强坏账风险防控意识
        二 建立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
        三 加大催款力度和手段
    第四节 成本风险应对策略
        一 提高人员素质与稳定性
        二 优化采购流程与采购方式
        三 加强材料与机械设备日常管理
    第五节 税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 充分研究税收及优惠政策
        二 高度重视税务风险管理
        三 加快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 选择高素质的税务咨询机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混业经营、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关系研究
        1.2.2 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关系研究
        1.2.3 文献综述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混业经营
        2.1.2 非利息收入
        2.1.3 商业银行绩效
    2.2 理论来源
        2.2.1 资产组合理论
        2.2.2 多元化经营理论
        2.2.3 范围经济理论
        2.2.4 协同效应异化风险理论
    2.3 影响机制的研究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2.3.1 影响机制的研究
        2.3.2 研究假说的提出
第3章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和非利息收入的现状分析
    3.1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现状分析
        3.1.1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动因
        3.1.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测度
        3.1.3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状况
    3.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分析
        3.2.1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整体分析
        3.2.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结构分析
        3.2.3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占比分析
第4章 混业经营、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计
        4.2.1 指标选取
        4.2.2 模型设计
        4.2.3 模型检验
    4.3 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4.4.1 混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基本关系检验
        4.4.2 非利息收入占比角度下再检验
        4.4.3 非利息收入分解场景下再检验
        4.4.4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创造良好的混业经营环境
        5.2.2 开展合适的混业经营模式
        5.2.3 优化非利息业务收入结构
        5.2.4 完善业务服务和风控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8)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政治风险的研究综述
        1.2.2 国际工程的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的界定
    2.1 国际工程的含义和特点
        2.1.1 国际工程与国际工程市场
        2.1.2 国际工程的特点
    2.2 风险管理理论
        2.2.1 风险的定义
        2.2.2 工程项目风险
        2.2.3 国际工程风险
        2.2.4 风险管理方法
    2.3 风险传导理论
    2.4 脆弱性理论
        2.4.1 脆弱性的概念
        2.4.2 国际工程的脆弱性
    2.5 木桶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承包商海外经营的政治风险现状
    3.1 企业的基本情况
        3.1.1 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3.1.2 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3.1.3 近五年业务涉及行业
        3.1.4 近五年业务区域分布
        3.1.5 未来五年海外业务规划
        3.1.6 近五年项目的承发包方式
        3.1.7 企业走向海外动因
    3.2 关注的政治风险及因素
        3.2.1 关注的风险类型
        3.2.2 关注的政治风险类型
        3.2.3 关注的汇兑限制风险因素
        3.2.4 关注的汇对华关系风险因素
        3.2.5 关注的政府违约风险因素
        3.2.6 关注的政府征收/国有化风险因素
        3.2.7 关注的战争暴乱风险因素
        3.2.8 关注的行政监管风险因素
    3.3 企业的政治风险管理实践
        3.3.1 近五年经历过的风险事件
        3.3.2 近五年经历过的政治风险事件
        3.3.3 认为未经历政治风险的原因
        3.3.4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3.3.5 意向采用的风险管控工具
        3.3.6 过去五年采用的风险防范措施
        3.3.7 过去五年风险评估的外部合作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分析
    4.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识别与分类
        4.1.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识别
        4.1.2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分类
    4.2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行动者分析
        4.2.1 数据搜集
        4.2.2 社会网络分析
    4.3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传导路径
        4.3.1 风险传导要素
        4.3.2 解释结构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度量
    5.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外部威胁性度量模型
        5.1.1 变量的识别
        5.1.2 问卷调查与指标评价
        5.1.3 数据的初步分析
        5.1.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1.5 外部威胁性变量的内涵
        5.1.6 国别风险评价
    5.2 基于大数据的外部威胁指数动态调整
        5.2.1 模型的构建
        5.2.2 网络爬虫
        5.2.3 文本挖掘
        5.2.4 案例演示
    5.3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内部脆弱性度量模型
        5.3.1 变量的识别
        5.3.2 数据的初步分析
        5.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4 内部脆弱性变量的内涵
        5.3.5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脆弱性评价
    5.4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集成度量模型
        5.4.1 模型的建立
        5.4.2 模型的验证
        5.4.3 模型的特点
        5.4.4 模型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对策分析
    6.1 对策的识别与评价
        6.1.1 对策的识别
        6.1.2 重要性分析
    6.2 对策的内涵与作用
        6.2.1 因子分析
        6.2.2 对策的内涵
        6.2.3 对策的作用
        6.2.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3 前期策略选择研究
        6.3.1 理论模型
        6.3.2 贝叶斯网络
        6.3.3 结果和讨论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
    7.1 需求分析
        7.1.1 功能需求
        7.1.2 具体功能
        7.1.3 性能需求
        7.1.4 系统管理
    7.2 系统设计
        7.2.1 系统结构
        7.2.2 数据体系设计
        7.2.3 数据的逻辑结构
    7.3 系统实现
        7.3.1 系统主界面
        7.3.2 国别管理界面
        7.3.3 项目管理界面
        7.3.4 案例管理界面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世界各国的CRI及排名
附录二 中国承包商海外经营的风险及管控现状调研
附录三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影响因素及对策调查问卷
附录四 国际工程项目政治风险案例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9)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对象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经济史视野下的近代金融
二、 财政史视野下的近代金融
三、 近代中国金融变迁的体系构建与基本内容
余论

(10)邮储银行W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理论及概况
    2.1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理论
        2.1.1 多元化理论
        2.1.2 协同效应理论
        2.1.3 金融创新理论
    2.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2.2.1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2.2.2 邮储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第三章 邮储银行W分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3.1 邮储银行W分行简介
    3.2 邮储银行W分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3.2.1 邮储银行W分行中间业务自身发展情况
        3.2.2 邮储银行W分行与当地其他商业银行分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分析
    3.3 邮储银行W分行中间业务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3.3.1 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
        3.3.2 中间业务发展的劣势
        3.3.3 中间业务发展的机遇
        3.3.4 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威胁
第四章 邮储银行W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对中间业务发展重视度不够
    4.2 缺乏有效的管理
    4.3 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4.4 中高端人才匮乏
    4.5 公司机构类中间业务发展乏力
    4.6 差异化竞争力弱
    4.7 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4.8 信息资源使用价值低
第五章 邮储银行W分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5.1 注入发展中间业务的动力
        5.1.1 改变观念,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
        5.1.2 优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5.2 提升发展中间业务的能力
        5.2.1 培养一支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5.2.2 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5.2.3 让信用卡“动起来”
        5.2.4 “拥抱”互联网
        5.2.5 中间业务特色化发展
        5.2.6 拓展公司机构类中间业务
        5.2.7 开拓中间业务新品种
    5.3 打造发展中间业务的合力
        5.3.1 完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
        5.3.2 加强部门联动、协调
        5.3.3 强化信息资源价值
    5.4 强化合规经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5.4.1 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5.4.2 树立合规理念,促进长效机制建设
        5.4.3 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发挥流程管理制约制衡作用
        5.4.4 强化邮政代理金融合规管理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应重视个人汇兑业务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能力视角下A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 姜天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从官商合办到公私合营 ——中国实业银行研究(1937-1951)[D]. 赵前.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A出口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汇率交易风险控制研究[D]. 廖华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研究[D]. 廖洁.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5]非利息收入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D]. 林佳慧.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C公司赞比亚项目主要财务风险分析与应对[D]. 张辉. 郑州大学, 2020(03)
  • [7]混业经营、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D]. 罗鑫. 西南大学, 2020(01)
  • [8]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D]. 常腾原. 东南大学, 2020(01)
  • [9]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对象刍议[J]. 吴景平. 近代史研究, 2019(05)
  • [10]邮储银行W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莉.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发展个人兑换业务应注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