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DA、PLA_2在实验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中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鲁放[1](2020)在《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综观白术炮制的历史记载,白术的“火制”法应用历史悠久,其炮制方法多样,临床应用亦十分广泛。古今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已证明,火制法可增强白术“健脾和胃”功效,但其具体机理仍未被充分揭示。其中,尤其是对于“焦白术”的研究,仍沿用传统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未能阐释其关键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机制。本研究团队借助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表征手段,发现中药高温炭化后会产生一类具有药理活性的新成分,其结构特征属于纳米颗粒,故将其命名为纳米类成分,并进行了一系列前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近年来,胃溃疡的治疗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对诸多难以突破的困境,如胃溃疡复发率高,出血并发症难以控制,药物的副作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等。而中医药对于胃溃疡的治疗有着独到优势,这其中,白术又是一味疗效确切的重要药材。因此,研究白术及其炮制品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拟借助纳米材料学研究方法,制备焦白术纳米类成分,观察其对胃溃疡的疗效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具体作用机制。目的:(1)通过对胃溃疡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证实白术炮制后的抗胃溃疡作用,进一步探究其物质基础,初步确定其抗溃疡活性部位并鉴定分析该部位成分的结构、性质。(2)在实验室复现并优化白术“火制”法的炮制工艺,继而从中大量提取获得抗溃疡活性部位并对其进行表征,深入了解成分结构、形貌、活性基团等特征,继而评价其安全性。(3)利用多种动物模型,评价该活性部位抗溃疡药效活性,探讨其抗胃溃疡作用机制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1)采用小鼠酒精性胃溃疡模型,比较市售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对胃溃疡的影响。为研究“焦白术”药效物质基础,对焦白术水煎液进行透析分离,分成透析袋内、外溶液两部分,比较两部分成分对胃溃疡模型的作用,筛选出关键抗溃疡活性部位,借助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手段,对抗溃疡活性部位鉴定分析。(2)利用马弗炉高温加热白术生药,建立规范可控且可重复的焦白术炮制工艺,进而通过纯化和透析,建立抗溃疡活性部位的制备方法,考察不同的制备温度条件对抗溃疡活性部位药效的影响,筛选出药效最佳的制备条件。并对各条件下制备的样品从形态学特征、光学特性、结构特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表征。在最佳条件下大量制备抗溃疡活性部位,用于后续研究。(3)通过细胞毒性和急性毒性实验评价抗溃疡活性部位的安全性,获取其安全性参数。(4)采用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应激性大鼠胃溃疡模型、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模型,深入研究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的药效作用。通过对动物模型的胃溃疡程度评估、胃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抗溃疡药效强弱,通过对动物模型胃组织相关指标、血清相关指标的含量检测,解析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的药效作用机理。(5)通过对大鼠肠道菌群的16srDNA检测,结合血清代谢组学的广泛靶向筛选分析技术,初步探讨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和大鼠整体代谢的影响。结果:(1)市售白术生药、炒白术和焦白术三种饮片均具有抗小鼠胃溃疡作用,炒白术和焦白术的抗溃疡作用优于生白术,其中,焦白术的溃疡抑制率最高,而炒白术与焦白术间差异不显着。(2)通过对焦白术水溶液成分透析分离,得到透析袋内、外成分溶液,通过比较二者的抗溃疡药效作用,发现透析袋内成分为抗溃疡主要活性部位。对该活性部位的表征鉴定结果显示,其HPLC色谱中无小分子化合物色谱峰的出现,该成分的粒径大小分布于1-25 nm之间,最大激发波长为30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45 nm,表面主要含有羟基、羧基、氨基等活性基团。基于以上特征,确认该部位属于纳米类成分,本文将其命名为“焦白术纳米类成分”(Charred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nano-components,CAM-NCs)。(3)采用马弗炉的高温加热方法,建立并优化了 CAM和CAM-NCs的制备工艺,考察不同条件下CAM-NCs的抗溃疡作用,以溃疡抑制率和抗溃疡指数筛选出最佳制备条件为350℃加热1h。小鼠断尾止血实验显示,CAM-NCs具有止血作用,验证了其具有中药炭药纳米类成分的共性止血作用。(4)对CAM-NCs进行细致表征研究,获取了形态结构、光学性质、表面基团等信息。发现350℃CAM-NCs的粒径分布较为均一,处于1-10nm间,而250℃、300℃CAM-NCs平均粒径更大,有轻微团聚和重叠现象,而400℃CAM-NCs平均粒径最小。各温度条件下制备的CAM-NCs紫外吸收、荧光性能相似,主要含有C、O、N元素,以及少量的S和P元素,表面带有羟基、羧基、氨基等多种活性官能团。说明制备温度主要影响了 CAM-NCs的粒径大小和分散情况,以及其紫外吸收峰的强弱,而对于CAM-NCs的荧光特性、及表面活性基团种类影响较小。(5)细胞毒性实验和急性毒性实验表明,CAM-NCs浓度在7.8125 μg/mL-2000μg/mL范围内时具有良好安全性。(6)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研究表明,CAM-NCs对于该模型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溃疡抑制率可达60%,其机制可能一方面通过抑制胃黏膜攻击因素,包括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氧化应激反应产物MDA的水平,减轻了黏膜损伤;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胃黏膜防御能力,包括升高IL-10、PGE2并增加黏液蛋白MUC5AC含量,起到保护胃黏膜作用有关。CAM-NCs同时对于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和菌群结构具有优化和调节作用。(7)通过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影响研究,发现CAM-NCs对于该模型的抗溃疡作用极强,抑制率最高达90%以上。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水平、抗氧化应激(降低MDA和MPO含量)、提高PGE2含量和增加黏液蛋白MUC5AC分泌以保护胃黏膜有关。另外,对于应激性溃疡模型,CAM-NCs可降低应激状态下脑中5-HT和DA分泌,降低应激所致过度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善应激状态对机体造成的损伤,缓解应激所致的胃溃疡发生。(8)通过CAM-NCs对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的影响研究,发现CAM-NCs对于该模型亦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抑制率可达77.6%。实验结果显示,吲哚美辛造模使小鼠前列腺素PGE2的合成受到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大量释放,并激活NF-κB信号途径的级联反应,而CAM-NCs能够逆转上述模型组的异常表现,使各指标含量接近正常组水平。结论:本研究通过药效实验证实,白术炮制品炒白术、焦白术的抗溃疡作用较生白术增强。炮制中产生的纳米类成分可能是焦白术抗溃疡作用增强的关键物质基础。采用马弗炉高温煅烧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复现并改良白术的“火制”工艺,得到质量稳定、易控的焦白术,进而制备出CAM-NCs,该成分具有较强抗溃疡药效活性。CAM-NCs在三个不同胃溃疡模型中(酒精致胃溃疡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大鼠、吲哚美辛致胃溃疡小鼠),都体现出较强的抗溃疡作用,它们共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提高PGE2的水平,从而保护胃黏膜。在酒精性和应激性模型中,CAM-NCs分别对两个模型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组成有一定调节作用。其中,对水浸束缚导致的应激性溃疡药效最佳,分析可能与降低脑中5-HT、DA的含量,从而调节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反应,缓解机体能量代谢异常,进而减轻应激损伤有关。综上,本研究证实了煅烧后的焦白术存在纳米类成分CAM-NCs,该成分对三种不同小鼠胃溃疡模型均有明确治疗作用,并对肠道菌群有一定调控作用。这既为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借鉴,也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拓宽了思路。
郑嘉怡[2](2020)在《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一、基于胃脑相关理论,复制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饥饱失常+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模型,探讨情志干预对胃癌前病变(GPL)大鼠摄食功能的变化及胃黏膜的影响,筛选“炎-癌”演变期中与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二、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变化,并采用电针足三里治疗,探讨电针是否通过介导胃及下丘脑摄食相关因子及受体,调节CAG大鼠摄食功能,改善其胃黏膜病变及炎症等相关指标,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方法: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实验一)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CUMS),每组12只。采用连续28周200μ 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建立GPL大鼠模型。GPL+CUMS组在GPL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连续28周结合CUMS建立GPL+CUMS大鼠模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食物摄入量。观察28周后各组行为学和糖水偏好。大鼠处死后,采用ELISA法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饥饿素(Ghrelin,GHRL)、瘦素(Leptin,LE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取胃黏膜,肉眼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大体病变,并行苏木精和伊红(HE、爱先蓝-糖原(AB-PAS)、高铁二胺—爱先蓝(HID-AB)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胃动蛋白(Gastrokine-2,GKN2)的表达情况。二、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实验二)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组(CAG)。采用连续16周200μ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复制CAG大鼠模型。CAG模型组大鼠随机均分为CAG模型组(CAG)、电针足三里组(疏密波电针后三里:疏波频率2Hz、密波频率10Hz、强度0.3-0.5mA、10min/次,6次/周)和电针非穴组(疏密波电针非经非穴),每组12只。于第17周开始连续治疗8周,均正常饲养,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及食物摄入量;大鼠处死后,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中 IL-6、IL-10、TNF-α、Ghrelin、SS、Leptin、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PGE2)的含量;取胃黏膜,采用HE、AB-PAS和HID-AB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胃组织中Ghrelin、Leptin、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GKN2表达情况,WB法测胃组织中GKN2、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蛋白表达;取下丘脑,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NPY与刺鼠肽基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protein,AgRP)表达情况,WB 法测 GHSR、LEPR、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蛋白表达。结果: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及其摄食行为研究(实验一)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GPL大鼠和GPL+CUMS大鼠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均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和GPL组相比,GPL+CUMS组中央区域路程与总路程之比显着增加(P<0.05),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显着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GPL+CUMS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GPL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未见明显改变(P>0.05)。在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GPL+CUMS可引起肿瘤发生,并加速GPL进展。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增加(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减少(P<0.05),SS含量增加(P<0.05)。与GPL相比,GPL+CUMS组血清中TNF-α与SS有显着增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胃组织及肿瘤附近胃黏膜中GKN2及Ghrelin的表达异常增多,而肿瘤中GKN2及Ghrelin表达减少。二、电针足三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实验二)CAG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及恢复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CAG大鼠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升高(P<0.05),IL-10和PGE2含量降低(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降低(P<0.05),SS含量升高(P<0.05);CAG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与Leptin阳性表达增加,其中Ghrelin出现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增多,NPY阳性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增加(P<0.05),GHSR表达减少(P<0.05);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异常增多,LEPR、GHSR、POMC表达增加(P<0.05)。电针足三里可改善CAG大鼠一般状况,增加CAG大鼠体重及稳定摄食量,改善胃黏膜病变。与CAG组相比,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可降低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P<0.05)。电针足三里组可血清中增加IL-10和PGE2含量(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增加(P<0.05),SS含量减少(P<0.05),而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血清中IL-10、PGE2、Ghrelin、Leptin、SS含量未见明显改善(P>0.05)。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胃组织中Ghrelin未见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两组均可增加NPY表达。电针足三里组可减少CAG大鼠胃组织中Leptin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P<0.05),增加GHSR表达(P<0.05)。电针足三里可减少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减少LEPR、GHSR、POMC表达(P<0.05)。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胃组织中GKN2、LEPR、GHSR表达未见明显改善(P>0.05),对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未见明显改善,下丘脑中LEPR、GHSR、POMC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一、摄食紊乱影响CAG“炎-癌”演变期的发生发展;二、在“炎-癌”演变期中情志改变属于危险因素之一;三、CAG大鼠摄食紊乱可能与NPY信号传导异常,或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失衡相关;四、“炎-癌”演变期阶段,胃黏膜上皮细胞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可能通过周围血管或新生微血管发生血道转移,且GPL期癌细胞浸润基底膜之前即可能发生癌细胞的血道转移;五、Ghrelin与GKN2可能与早期血道转移有关,是“炎-癌”演变期发展及预后的的有效观察指标;六、足三里具有穴位特异性,电针足三里可通过介导摄食相关因子Ghrelin与Leptin及其受体表达,调控下丘脑NPY/AgRP与POMC神经元,稳定摄食,改善CAG大鼠胃黏膜炎症。
郭锐[3](2019)在《美洲大蠊提取物对急性酒精性胃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使用常规手段检测获得一部分结果,运用核磁共振技术寻找代谢差异物及代谢通路,初步探明美洲大蠊提取物对酒精性胃损伤保护作用的基本机制,为后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给予酒精建立急性胃损伤模型,给药组给予美洲大蠊提取物治疗。对脏器进行损伤评分,检测胃组织匀浆中SOD、MDA、GSH、IL-1β、IL-6、TNF-α的变化;重复上一个实验的分组和建模方法,对胃组织匀浆进行核磁共振检测,将所得的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依照HMDB数据库、相关文献和KEGG数据库确定代谢差异物和代谢通路。结果:1.对比建模大鼠的胃溃疡损伤指数和SOD、MDA、GSH、IL-1β、IL-6、TNF-α等指标的变化,发现模型组胃溃疡损伤指数显着升高,胃组织损伤严重,SOD、GSH水平降低,MDA、IL-1β、IL-6、TNF-α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美洲大蠊提取物给药组胃溃疡损伤指数降低,胃组织损伤程度减轻,胃组织SOD、MDA、GSH、IL-1β、IL-6、TNF-α水平出现恢复正常的趋势。2.胃损伤模型组中初步筛选鉴定出水平明显上升的7种代谢物,分别为胆碱、甘油、α-葡萄糖、尿囊素、脯氨酸、肌苷、尿苷二磷酸葡糖。与模型组相比,这些代谢物在美洲大蠊提取物给药组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变化涉及到糖类、脂类、和氨基酸等代谢通路。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可以减轻急性酒精性胃损伤;通过调节能量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胆碱代谢等来改善急性酒精性胃损伤造成的代谢紊乱。
姜阳[4](2019)在《不同配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使用应激性胃溃疡(SU)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研究不同配穴对SU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为SU的干预治疗提供腧穴优选依据。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50只,适应饲养3d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雷尼替丁)、针刺1组(俞募配穴组即中脘配伍胃俞)、针刺2组(合募配穴组即中脘配伍足三里),每组9只大鼠。依据束缚-水浸造模方法造模。阳性药物组给予雷尼替丁溶液灌胃干预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干预治疗7d后进行造模并处死。组织取材后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L-6、TNF-α含量、同时检测胃组织中SOD、MDA的含量。采用Westblot法检测胃组织中的TLR4、MyD88、NF-ΚB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SU大鼠胃组织光镜下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同模型组和阳性药物组相比,针刺2组胃粘膜组织形态更接近于空白组。(2)各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检查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存在显着差异;阳性药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有显着差异;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均P<0.05,统计结果存在差异,且针刺2组优于针刺1组。(3)各组大鼠胃组织中SOD,MDA检查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阳性药组同模型组相比,SOD表达量提高,MDA表达量降低。针刺组同模型组相比,SOD增长较明显,MDA表达量下降。(4)空白组、模型组,合募配穴组大鼠血清中TLR4,MyD88,NF-ΚB检测结果:模型组同空白组相比,TLR4等蛋白表达明显。针刺2组同模型组相比,血清中TLR4等蛋白显着降低。结论:(1)合募配穴(中脘配伍足三里)和俞募配穴(中脘配伍胃俞)对恢复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氧化-抗氧化系统恢复有积极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应激性胃溃疡。(2)中脘配伍足三里组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氧化损伤修复效果优于中脘配伍胃俞组。(3)足三里配伍中脘可能是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SU大鼠氧化-抗氧化系统重构。
谢慧臣[5](2013)在《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慢性身心应激大鼠模型,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胃排空、小肠推进、胃电图、胃肠神经递质的影响,从不同方面探讨加味四逆散干预应激性胃肠功能障碍的机制。另建立慢性身心应激大鼠模型,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形态、胃粘膜EGF、EGFR蛋白、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影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第一部分:取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西沙比利组、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五组均采用身心应激方式造模,连续造模4周。从第3周起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灌胃治疗,西沙比利组以西沙比利混悬液灌胃治疗;空白、模型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1)造模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精神状态、兴奋程度、情绪反应、行为状态、活跃状况、睡眠行为,皮肤毛发色泽和状态等情况,每天观察并记录大鼠的饮水量、进食量,分别于实验前1天和试验后的第7、14、21、28d用电子秤称量每只大鼠体重,观测大鼠体质量改变情况;造模结束后行旷场试验(Open-field法)测定实验大鼠跨格运动次数和直立运动次数并在实验室游泳池内测定大鼠游泳力竭时间。(2)经加味四逆散等干预后于4周末空腹检测模型大鼠胃肠动力,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试验大鼠胃电变化,了解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的胃电活动在幅度、频率上的差异,检测完毕后对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组,西沙比利组胃肠动力及胃电图相应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3)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免疫组化法测定实验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结肠粘膜组织c-kit的平均光密度值变化。第二部分: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奥美拉唑组、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五组均给予身心应激方式造模,连续造模4周。从第3周起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用加味四逆散灌胃治疗,奥美拉唑组以奥美拉唑混悬液灌胃治疗;空白、模型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1)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行胃粘膜形态及结构,胃酸及胃粘膜血流量的检测。(2)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行胃粘膜EGF、EGFR蛋白表达检测。(3)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逆转录PCR法测定模型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mRNA、内皮素1(ET-1) m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结果:(1)受试大鼠在实验前均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随应激时间的延长,第3周以后模型组大鼠的饮水量及摄食量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而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用药后饮水量及摄食量下降趋势不同程度减缓,至第4周,其饮水量、摄食量不同程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饮水量及摄食量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造模后的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体重增长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第4周末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体重增长量增加显着,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跨格运动、垂直运动的得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跨格运动及垂直运动得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造模后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力竭游泳时间不同程度延长,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胃排空率升高不明显(P>0.05),而小肠推进比升高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慢波节律、主频率、主功率、快波频率、胃电慢波振幅明显增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其中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电波接近正常水平;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慢波节律及快波频率均有明显增强(P<0.05或P<0.01);(3)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c-kit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c-kit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第二部分结果:(1)各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各组大鼠胃液总酸度(pH值)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液PH值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液PH值升高不明显,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大鼠肉眼下胃粘膜形态变化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损伤减轻最明显,已接近正常水平,奥美拉唑组、加味四逆散中剂量组及加味四逆散低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不同程度好转。各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损伤程度评级变化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粘膜出血坏死溃疡明显。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镜下可见胃粘膜病损程度较模型组显着减轻,加味四逆散中、低剂量组可见胃粘膜不同程度好转。各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坏死明显。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紧密,胞膜结构完整,细胞核形态正常。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胞膜结构基本完整,胞浆中细胞器分布欠均匀。加味四逆散中、低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恢复正常;(2)各实验组大鼠胃粘膜组织的EGF及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蛋白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蛋白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3)各组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 mRNA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内皮素1(ET-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内皮素1(ET-1)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Ol);结论从第一部分可知:(1)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异常,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的抑郁状况。(2)加味四逆散能够明显改善慢性身心应激大鼠的胃电波异常,可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胃电活动,增快胃平滑肌收缩等途径而实现的,同时加味四逆散促进大鼠胃肠动力的效应呈量效关系。(3)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神经递质的异常,缓解因胃肠神经递质紊乱导致的模型大鼠胃肠功能失调。从第二部分可知:(1)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形态及结构,胃酸及胃粘膜血流量的异常,解除因慢性身心应激对模型大鼠胃粘膜的损伤。(2)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组织细胞的功能,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的胃粘膜组织EGF、EGFR蛋白表达的异常。(3)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异常,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胃粘膜的损害。
王永学[6](2013)在《中医不同方药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建立酒精所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模型,研究中医不同方药对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进而从药效学、病理形态学等方面来阐明中医不同方药对急性胃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胃粘膜损伤类疾病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本实验以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44只,体重(170±10)g。随机分8组,组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清中汤组、失笑散合丹参饮组、保和丸组、黄芪建中汤组。每组又根据15、30、60分钟分3个乙醇损伤时段组,每时段组6只。各组分别给药7天,每天一次。7天后除正常组外,其它各组分别用56%乙醇10ml/kg灌胃造模,造模后按15、30、60分钟分3个时段,麻醉大鼠进行取材。本实验检测方法为生化法测定总酸度和粘液蛋白含量,肉眼观察胃溃疡损伤情况,计数溃疡指数。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其病理形态学损伤情况和对粘膜炎性细胞数和粘膜细胞分类计数的影响。用ELASE测定胃粘膜组织匀浆后的IL2、IL6、IL10、 TNF、EGF含量变化。本实验结果表明乙醇致大鼠胃粘膜损伤指数、胃分泌量、胃液总酸度、胃粘液蛋白、炎性细胞数量的影响中15分钟、30分钟保和丸普遍具有干预作用,60分钟后各中药组别均有作用,其中尤以丹参饮合失笑散组、黄芪建中汤组作用明显。说明急性胃黏膜损伤早期应用消食导滞的方法能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是胃黏膜损伤类疾病的初始方剂。中后期可应用活血化瘀、温中健脾的方法,这一点也符合胃痛的发病规律,即:早期伤食、中后期伤血伤脾。本实验中对胃粘膜IL2、IL6、IL10、TNF、EGF表达的研究中,柴胡疏肝散、丹参饮合失笑散、黄芪建中汤分别能升高酒精作用15分钟、30分钟、60分钟后大鼠黏膜IL2含量。保和丸组30分钟大鼠胃粘膜IL6表达最高。黄芪建中汤和丹参饮合矢笑散显着降低酒精作用15分钟大鼠胃粘膜IL10的表达。酒精损伤30、60分钟,各个方药组大鼠胃粘膜IL10表达均显着降低,其中作用做强的是丹参饮合矢笑散。各个方药在酒精作用15分钟大鼠胃粘膜TNF表达均显着降低,与模型大鼠比较P<0.05,其中黄芪建中汤作用最强。各个方药在酒精作用30分钟大鼠胃粘膜TNF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与模型大鼠比较P<0.05,其中丹参饮合矢笑散作用最强。各个方药在酒精作用60分钟大鼠胃粘膜TNF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与模型大鼠比较P<0.05,其中黄芪建中汤作用最强。保和丸和柴胡疏肝散显着增加酒精作用30分钟后大鼠胃粘膜EGF的表达,与模型大鼠比较P<0.05。清中汤和柴胡疏肝散显着增加酒精作用60分钟后大鼠胃粘膜EGF的表达,与模型大鼠比较P<0.05。综上所述,文献报道中学者们研究的大都以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药提取物等,研究局限于单一病症,本实验分别从消食导滞、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温中健脾等方面探讨中医药保护胃黏膜损伤的方证规律和保护机制,为临床治疗本类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提示:各中药组别与模型组相比对酒精造成的胃损伤状况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从中我们得出结论,乙醇致胃粘膜损伤应归于中医伤食范畴,加之乙醇的特性,进而伤血、伤脾胃。
刘晓艳[7](2012)在《舒芬太尼和(或)泮托拉唑对WIRS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舒芬太尼或(和)泮托拉唑预处理浸水束缚应激(WIRS)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200±20g,所有动物实验前均禁食24h、禁水24h。实验随机分成5组,每组大鼠6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应激对照组(W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后进行WIRS以复制经典AGML模型;泮托拉唑预处理组(PP组):腹腔注射等容积泮托拉唑0.2mg/kg,30min后进行WIRS;舒芬预处理组(SP组):腹腔注射等容积的舒芬太尼10ng/kg,2min后进行WIRS大鼠AGML模型;舒芬太尼+泮托拉唑预处理组(SPP组):腹腔注射1/2容积泮托拉唑0.2mg/kg,28min后腹腔注射1/2容积舒芬太尼lOug/kg,2min后进行WIRS大鼠AGML模型复制。6h后,将大鼠从自制的多孔塑料瓶束缚架上取出,用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后,切除全胃,检测胃液pH值、,大体观察胃粘膜损伤程度、胃粘膜损伤指数(GI)、组织干湿比及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并检测H.K+-ATP酶、超氧化物岐化酶、丙二醛的活性变化。结果1.行为学变化:NC组表现兴奋,WC组冷水束缚应激时不断嘶叫,四肢用力抓挠,持续大于半小时;浸水应激6h后大鼠四肢苍白无力,不动或爬行较慢,PP组大鼠冷水束缚应激时表现与应激后表现和WC组相似。与PP组比较,SP组和SPP组大鼠冷水束缚应激时表现相对安静,偶尔四肢上下挣扎一下,应激6h后表现与PP组相似;2.胃大体形态观察:与NC组比较,WC组WIRS6h后大鼠的胃腔内见有大量咖啡色液体,粘膜表面附有大量暗红色血痂,拭去血痂后胃粘膜可见点线状出血、甚至糜烂坏死。PP组、SP组和SPP组大鼠胃粘膜损伤程度较WC组明显减轻。与PP组相比,SP组胃粘膜有少量的出血点和糜烂。3.组织干湿比变化:WIRS6h后,与NC组比较,WC组大鼠组织干湿比显着降低(P<0.01); SPP组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WC组比较,PP组、SP组、SPP组大鼠组织干湿比显着增高,PP组与SP组比较,其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4.pH值、胃粘膜损伤指数(GI值)、H+-K+ATP酶变化:与NC组比较,WC组大鼠浸水束缚应激6h后,pH值显着降低,GI值显着增高(P<0.01), ATP酶活性显着增高(P<0.01);PP组和SPP组能显着降低浸水束缚应激大鼠(I.H+K+ATP酶活性(P<0.01),提高pH值;与PP组比较,SP组虽能提高pH,降低应激大鼠UI H+K+ATP酶活性(P<0.01),但与PP组比较效果不显着。5. SOD, MDA活性变化:与NC组相比,WC组胃组织SOD活性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增高(P<0.01);与PP组相比,SP组和SPP组能显着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水平(P<0.01)。PP组与WC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相关性分析:GI与PH值、SOD、组织干湿比呈显着负相关,与H+-K+-ATP酶、MDA呈显着正相关;PH值与H十一K+ATP酶、组织干湿比呈显着负相关;H+-K+ATP酶与SOD.MDA相关关系并不密切;SOD与MDA呈显着负相关结论本实验通过复制浸水束缚应激(WIRS)模型,测定大鼠用药前后大体及光镜下观察胃粘膜损伤程度及组织学变化、胃液pH值、H+K+ATP酶、SOD.MDA活性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进一步证明了舒芬太尼能通过抗氧自由基,即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活性来发挥胃粘膜保护作用;泮托拉唑可通过抑制H+K+一ATP酶活性发挥胃粘膜保护作用。2.证明舒芬太尼虽能降低H’K+ATP酶活性,但其降低程度并不明显,泮托拉唑对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活性无作用。舒芬太尼联合泮托拉唑对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活性并没有比其单用效果更显着,说明泮托拉唑并不能通过抗氧自由基作用来发挥胃黏膜保护作用3.舒芬太尼联合泮托拉唑比单独的使用较能更有效的抑制胃酸、减轻酸介导性胃粘膜损伤,且联合应用没有排斥作用。
林传权[8](2011)在《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的与意义胃乃安胶囊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广东省名牌产品,源自广东省名老中医梁乃津的经验方,由黄芪、三七、红参、人工牛黄、珍珠层粉组成,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慢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道黏膜损伤性疾病临床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原制备工艺黄芪水煎,三七、红参粉碎,使到临床单次服用量大(1号胶囊,每次4粒),不利于患者服用,此外,制剂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有待深入,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消费者对中成药产品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产品的现代先进生产技术更新和升级,有对胃乃安胶囊进行二次开发的现实必要性。鉴于珍珠层粉、人工牛黄为粉末状,不宜直接提取,本论文将胃乃安胶囊主要组成药物黄芪、三七、红参作为一个研究整体,研究提取分离新工艺,及其新工艺制剂(即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多胺、自由基作用机制,为胃乃安胶囊二次开发提供新的提取分离工艺方案及其药理学科学依据。本论文以保持原处方不变前提下(即黄芪、三七、红参,按756:76:25原处方比例组成,简称“三药”,下同)进行“三药”提取、分离工艺优化及新制剂的抗胃黏膜损伤机制探讨为研究内容,药效导向下,综合评价化学成分收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皂苷、黄酮、多糖类)、干膏得率和总固体去除率进行提取溶媒筛选、提取工艺优化、优化三种分离工艺(醇沉、树脂吸附、膜分离)参数、优选一种分离工艺、中试研究综合评价提取分离工艺,以提升工艺科技含量、降低临床服用量;在此基础上,观察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及对多胺、自由基的作用机制,探明新制剂的作用机制,以更科学地指导新制剂的临床应用。方法1.以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考察“三药”水煎提取和70%乙醇提取,筛选提取溶媒。2.以化学成分收率、干膏得率为指标,对提取时间、溶媒比单因素分析后,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筛选提取时间、溶媒比、提取次数三因素的最佳水平;进一步对提取次数优化考察,确定工艺参数;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和冰乙酸致慢性胃溃疡模型比较新提取工艺制剂(新提取工艺模拟胃乃安液)与胃乃安胶囊的药效,考察工艺的有效性。3.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导向下,以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为指标分别优化醇沉、膜分离、树脂吸附工艺参数,放大实验水平并在多种药效模型及工艺经济成本估算结果下平行筛选三种分离工艺。4.以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膜通量为指标,进行两批次的中试研究考察提取、分离工艺稳定性,以干固物减少率为指标考察提取分离工艺比原工艺的优越性,并以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和NaOH致急性胃损伤为模型进行胃乃安新制剂的药效实验,考察提取分离工艺的有效性。5.选用“三药”的第二批中试研究浸膏按原处方配比加入珍珠层粉、人工牛黄配制胃乃安新制剂,以碘乙酰胺致慢性胃炎、水浸束缚致应激性胃溃疡为模型,在肉眼大体观察、病理镜下、透射电镜三种水平从宏观到微观对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进行评价,检测胃组织多胺、自由基水平,分析多胺与自由基的相关性,以揭示多胺、自由基在胃黏膜损伤发病的作用与意义。结果1.“三药”混合水提液溃疡抑制率(44.28%)高于“三药”醇提液(33.86%)。2.以6、8、10倍溶媒比水平和1.5h、2h、2.5h提取时间水平保证化学成分收率较高;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提取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取6倍溶媒比、1.5h、3次提取为较优方案;提取次数优化考察表明,第三次提取综合评分权重为15.72%;比较混合提取和单提再混合的药效,混合提取液溃疡抑制率(36.92%)高于单提再混合液(30.70%);新提取工艺用时比原工艺减少2h;新提取工艺制剂对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溃疡抑制率(76.77%)高于胃乃安胶囊(65.19%),对慢性胃溃疡模型溃疡抑制率(84.22%)、溃疡愈合率(66.67%)高于胃乃安胶囊(44.03%、44.44%)。3.以生药量0.857g/mL原液进行50%醇沉,上清液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较高,溃疡抑制率达80.74%;膜分离优化方案为”三药”水煎合提的药液过400目筛后直接过200nm的陶瓷膜在频率(41.45HZ)、2.0bar压力(即进膜压力2.5bar,出膜压力1.5bar)、膜通量(65 gcm2-h)、料液温度(25-50℃)下进行透析;膜分离的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和药效结果综合评分(61.75)高于醇沉(58.15);膜分离工艺经济成本评分(24.13)与醇沉(25.20)接近,高于树脂吸附(13.14)。4.两批次中试研究的膜通量变化趋势一致性好,干膏得率接近(23.44%、23.19%),化学成分收率整体水平平行性好,干固物减少率较近(28.01%、26.74%);第二批中试胃乃安新制剂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的溃疡抑制率(82.42%)、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的溃疡抑制率(81.72%)、NaOH致急性胃损伤的损伤抑制率(75.17%),均高于胃乃安胶囊的抑制率。5.肉眼大体观察、病理镜下评价胃乃安新制剂对慢性胃炎、应激性胃溃疡的损伤评分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透射电镜下,新制剂高剂量逆转胃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新制剂高剂量组SOD活性提升(P<0.05与模型组比),降低MDA含量(P<0.05与模型组比),胃组织多胺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均呈剂量依赖性关系;慢性胃炎模型SOD与腐胺、精脒的相关性较大(P<0.05),而MDA与腐胺、精脒、精胺无相关性;应激性胃溃疡多胺与MDA、SOD无相关性。结论1.确立了胃乃安新制剂“三药”(黄芪、三七、红参)提取分离工艺,与原工艺比较,新提取分离工艺的稳定性良好,节能省时,临床服用量降低,疗效增强,开发价值较大,结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适于胃乃安生产使用。2.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效果好,创新性地展示了促进多胺合成、降低自由基水平可能是其保护胃黏膜作用机制之一;慢性胃炎模型多胺可能通过提高SOD活性清除MDA,而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的自由基与多胺相关性不大,提示不同模型的病理机制不同,自由基、多胺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不同。3.本研究是在保持原处方不变前提下,从实验室筛选到中试研究再到作用机制初步探明,研究较为合理、系统化,方法学上具备一定创新性,研究结果具备现实指导意义,为新制剂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为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王建明[9](2010)在《TLR4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在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LR4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在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进展,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普遍意义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胃粘膜对缺血缺氧高度敏感,是全身最容易受累及表现临床症状的脏器,机体在遭受创伤、疾病和手术等应激原刺激时,胃肠粘膜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在大鼠的胃粘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MAPKs信号通路以及NF-kB信号通路活化参与了损伤过程,抑制p38 MAPK、JNK以及NF-KB信号通路活化能明显减轻胃粘膜糜烂、出血、胃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升高以及凋亡细胞增加。一些证据显示,再灌注损伤在机制方面与炎症损伤有共同之处。Toll样受体4(TLR4)在炎症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它存在于哺乳动物胃粘膜等大多数组织和器官中。细胞膜受体TLR4处于MAPKs以及NF-KB信号通路的上游,其功能缺失对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有明显的影响,应用TLR4基因敲除或基因突变鼠实验,发现TLR4功能缺失小鼠在脑、心脏、肺脏、肾脏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中相对于野生型小鼠损伤明显减轻;应用TLR4选择性抑制剂Eritoran也能够明显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炎症反应。在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MAPKs信号通路以及NF-kB信号通路活化参与了损伤过程发病过程,但是TLR4基因缺陷影响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尚未阐明。因此,本实验第一部分通过夹闭及松开腹腔动脉诱导胃缺血再灌注损伤,应用TLR4基因缺陷鼠与野生型小鼠做对照,观察TLR4基因缺陷对小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下游主要信号通路活化、细胞凋亡以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现阶段,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主要是应用抑酸剂,动物实验表明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胃酸分泌低于正常状态,应用抑酸剂只是去除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外部因素或加重因素,而未去除致使胃粘膜屏障功能降低的因素。胃缺血再灌注时产生氧化应激等刺激信号,通过细胞内信号通路转导并级联放大,使细胞和组织发生炎症、凋亡,最终导致胃粘膜屏障功能减弱是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致伤因素。本研究的第二部分通过观察抑制538 MAPK活化和胃酸分泌对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一步阐释TLR4下游相关信号通路活性抑制减轻胃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探讨未来通过在信号转导通路不同层面调控来干预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进展和治疗此类疾病的可能性。第一部分TLR4功能缺陷减轻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目的:对比观察胃缺血再灌注后TLR4基因缺陷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胃粘膜损伤差异,并探讨TLR4基因缺陷减轻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理。方法:采用夹闭腹腔动脉(celiac artery)30分钟造成小鼠胃缺血,松开动脉夹形成再灌注的胃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8-12周龄的雄性TLR4基因缺陷型小鼠C3H/HeJ和野生型小鼠C3H/HouJ,随机分为TLR4缺陷小鼠(MU)和野生型小鼠(WT)的假手术组、再灌注即刻、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以及再灌注12小时组。实验前禁食12小时自由饮水,麻醉用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mgkg),假手术组小鼠经历相同的手术过程,只是不夹闭腹腔动脉,手术后于不同的再灌注时间点深麻醉处死动物。各组取4只小鼠胃标本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5分钟,后沿胃大弯侧剪开平铺于台面拍照观察胃粘膜出血情况,应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计算胃粘膜的相对出血面积,后继续用福尔马林固定做病理检查。各组另外6只小鼠取胃标本做分子生物学检测,剖开胃腔用生理盐水漂洗胃内容物,无菌滤纸吸干水滴液氮冻存。采用Masuda E所描述方法进行双盲病理评分,评价各组小鼠胃粘膜损伤程度;Trizol法提取胃组织总RNA后,实时定量PCR分析TNF-α、IL-10、IL-1β以及IFN-y表达水平判断各组胃组织炎症反应的强弱;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各组胃组织中TUNEL染色的阳性细胞数,判断各组胃标本的细胞凋亡发生的情况;全细胞裂解法提取各标本总蛋白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肺组织中信号蛋白p38 MAPK、JNK、ERK和IKB-α活化情况,同样检测凋亡通路关键蛋白caspase-8以及Cleaved Caspase-3的含量判断凋亡通路的活化情况;用EMSA方法检测核因子NF-kB的活化情况。结果:(1)相对于各自假手术组TLR4野生型以及缺陷型小鼠,胃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1小时,胃粘膜均出现明显的出血及糜烂损伤改变,而TLR4基因缺陷小鼠大体观胃粘膜出血糜烂面积明显小于野生型小鼠;病理评分结果显示,胃缺血再灌注组小鼠胃的病理评分均显着高于各自的假手术组,而TLR4基因缺陷型小鼠胃的病理评分显着低于野生型小鼠评分。(2)胃组织切片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基因型小鼠的假手术组内均有少量的细胞发生凋亡,集中在胃粘膜表层;两种不同基因型小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相对于各自基因型的假手术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1小时,TLR4基因缺陷型小鼠胃TUNEL染色阳性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野生型;凋亡通路起始信号蛋白caspase-8以及最终通路信号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在灌注1小时组TLR4基因缺陷型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这一趋势与TUNEL染色结果一致。TLR4基因缺陷型小鼠再灌注各组胃组织促炎细胞因子TNF-a的表达,以及再灌注1小时IL-1β, IFN-γ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再灌注1小时组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3)对MAPKs三条通路的活化情况的检测发现,胃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LR4基因缺陷鼠p38 MAPK活化(0,0.5,1,2,4 hours)与JNK早期(0.5 and 1 hours)舌化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除再灌注30分钟、2小时、4小时ERK通路活化TLR4基因缺陷鼠明显高于野生性鼠外,其余时间点及假手术组两种基因型小鼠ERK的活化没有明显差别;胃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LR4基因缺陷鼠胃组织NF-kB的活化明显低于野生型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LR4基因缺陷鼠IKB-α磷酸化活化明显低于野生型手术组。结论:TLR4基因功能缺陷能够明显减轻胃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原因是胃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LR4基因缺陷型小鼠胃组织p38 MAPK以及NF-kB活化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凋亡通路活化下降、凋亡发生减少,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减少、组织炎症反应减轻;综上,TLR4可以作为防治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靶点。第二部分p38 MAPK活性抑制减轻胃缺血再灌注伤的作用机制目的:对比观察p38 MAPK抑制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干预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探讨p38 MAPK抑制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干预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并为临床防治胃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第一部分叙述的方法制作动物模型,将8-12周龄的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质子泵抑制剂组;p38 MAPK抑制剂组。各组动物均禁食自由饮水12小时,手术前1小时分别腹腔注射干预试剂,10ml/kg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和模型组);20mg/kg Pantoloc(质子泵抑制剂组);20mg/kgSB239063 (p38 MAPK抑制剂组)。手术方法同前,于再灌注后1小时深麻醉处死动物取材处理标本,假手术组经历同样的手术过程,只是不夹闭腹腔动脉。各组术后取4只小鼠的胃标本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5分钟,沿胃大弯侧剪开平铺于台面拍照观察胃粘膜出血情况,应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计算胃粘膜的相对出血面积,后继续福尔马林做病理检查。各组另外6只小鼠深麻醉处死后取胃,剖开胃腔用生理盐水漂洗胃内容物吸干水滴后液氮冻存。用Masuda E所描述方法进行双盲病理评分,评价各组小鼠胃粘膜损伤程度;Trizol法提取胃组织总RNA后,逆转录cDNA后将各组模板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分析TNF-αIL-1β、IFN-γ以及ICAM-1表达水平,判断各组胃组织的炎症反应程度;全细胞裂解法提取各标本总蛋白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肺组织中磷酸化p38 MAPK、JNK、ERK以及Cleaved Caspase-3的含量,判断各组胃组织中MAPK信号蛋白的活化情况,以及两种干预措施对胃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比色法测定各组胃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判断各组胃组织的过氧化损伤程度;测定生理盐水,质子泵抑制剂潘妥洛克以及p38MAPK抑制齐ISB239063腹腔注射一小时后对胃内pH值的影响,观察p38MAPK抑制剂SB239063对小鼠胃酸分泌的影响。结果:(1)C57BL/6J小鼠胃缺血30分钟再灌注1小时大体可见到明显胃粘膜糜烂、出血,应用等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以及p38 MAPK抑制剂干预,发现相对于模型组,两种试剂干预均可明显减小胃粘膜出血面积,相对于p38 MAPK抑制剂组质子泵抑制剂组胃粘膜出血面积减少更明显;病理学评分显示,模型组比假手术组病理评分明显高,两种试剂干预后相对于模型组评分均明显下降。(2)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测定,MDA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两种试剂干预后相对于模型组MDA含量均明显下降,且两种试剂干预组间MDA含量无明显差异。炎症因子检测方面,模型组TNF-a, IL-1β, IFN-γ和ICAM-1的表达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质子泵抑制剂干预后TNF-a, IL-1β和IFN-y表达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38 MAPK抑制剂干预后TNF-α表达比模型组明显降低。(3)MAPKs信号通路检测,发现缺血再灌注组比假手术组MAPKs三条通路:p38MAKP、JNK以及ERK均明显活化;对比模型组,质子泵抑制剂于预能够明显抑制]p38MAKP、JNK、ERK活化;,对比模型组,应用p38 MAPK抑制剂干预p38 MAPK及JNK活化被明显抑制,对ERK活化没有明显影响。(4)腹腔注射质子泵抑制剂以及p38MAPK抑制剂对胃内pH值的影响,发现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明显升高胃内pH值,而腹腔注射p38 MAPK抑制剂对胃内pH值没有明显影响。结论:p38 MAPK抑制剂腹腔注射对胃内pH值没有明显影响,却能明显减轻小鼠的胃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可能是其抑制了p38 MAPK以及JNK信号通路活化而对ERK信号通路没有明显影响,减轻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作用;抑制p38 MAPK活化可以作为临床防治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靶点。
景会锋,王小梅,胡炜[10](2009)在《疲劳和力竭运动对大鼠胃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的运动对大鼠胃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C)、疲劳组(F)和力竭组(E)。训练过程中,观察记录大鼠每天的行为学特征,训练结束后,取胃对实验大鼠的胃窦部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学和光镜观察,并且计算溃疡指数;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胃组织中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变化。结果:疲劳组大鼠胃组织形态结构与安静组无显着差别,力竭组大鼠胃组织形态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性变化,大鼠胃组织中的PLA2活性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升高。结论:疲劳性运动对胃组织形态结构影响不大,不会诱发运动应激性溃疡,力竭性运动使胃肠道出现病理性变化,即形成溃疡,可能与PLA2介导的自由基生成有关。
二、MDA、PLA_2在实验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中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DA、PLA_2在实验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中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白术及其炮制法的古今文献研究 |
综述二 胃溃疡病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炭类中药研究的新思路——纳米类成分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白术及其炮制品的抗溃疡作用研究与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发现 |
引言 |
第一节 市售生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抗胃溃疡作用对比研究 |
第二节 市售焦白术中抗溃疡有效部位筛选 |
第三节 市售焦白术有效部位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四节 市售焦白术中CAM-NCs的发现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制备工艺的建立、优化和药效初探 |
引言 |
第一节 CAM及CAM-NCs的制备方法建立和制备条件考察 |
第二节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CAM-NCs高效液相色谱比较研究 |
第三节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CAM-NCs抗胃溃疡药效比较研究 |
第四节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CAM-NCs止血药效评价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表征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形貌表征 |
第二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光学特性表征 |
第三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红外表征 |
第四节 优选条件制备的CAM-NCs结构表征 |
第五节 优选条件制备的CAM-NCs的荧光量子产率计算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安全性评价 |
引言 |
第一节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二节 CAM-NCs的急性毒性实验 |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影响 |
第二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三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胃组织中指标的影响 |
第四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第六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溃疡程度的影响 |
第二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胃组织中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三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脑组织中5-HT和DA含量的影响 |
第四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五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第七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CAM-NCs对小鼠吲哚美辛致胃溃疡模型溃疡程度的影响 |
第二节 CAM-NCs抗吲哚美辛致胃溃疡的机制研究 |
讨论 |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演变期概述 |
一、CAG“炎-癌”演变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
二、CAG“炎-癌”演变期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及目前治疗研究进展 |
三、CAG对胃黏膜的影响 |
第二节 CAG与摄食功能调控 |
一、CAG与进食改变 |
二、现代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 |
三、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
四、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
五、胃-脑对摄食功能的共同调控作用 |
第三节 中医药与CAG |
一、中医对CAG的认识 |
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现状 |
三、足三里与胃-脑的关系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和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美洲大蠊提取物对急性酒精性胃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急性酒精性胃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美洲大蠊提取物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2 样本的收集和处理 |
2.2.1 胃溃疡损伤指数的测定 |
2.2.2 胃组织生化指标的检测 |
2.3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胃溃疡指数大体变化 |
3.2 胃组织生化指标的检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急性酒精性胃损伤大鼠胃代谢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美洲大蠊提取物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给药 |
2.2 样本的收集和处理 |
2.3 胃组织的代谢数据采集和处理 |
2.4 模式识别数据处理分析 |
2.5 代谢差异物初步确定 |
3 结果 |
3.1 大鼠胃组织的~1HNMR谱图 |
3.2 模式识别数据处理分析 |
3.2.1 急性酒精性胃损伤对大鼠胃代谢组的影响 |
3.2.2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急性酒精性胃损伤大鼠胃代谢组的影响 |
3.3 差异代谢物初步确定 |
3.4 代谢通路分析 |
4 讨论 |
4.1 酒精对大鼠急性胃损伤的胃脏代谢组的影响 |
4.2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急性酒精性胃损伤大鼠胃代谢组的影响 |
5 小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文献综述 具有保护酒精性损伤胃粘膜作用药物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不同配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针灸治疗应激性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氧化-抗氧化平衡重构中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综述三:应激性胃溃疡氧化-抗氧化平衡重构过程与炎症介质的关系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针刺配伍方法的依据 |
2 实验方案讨论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 |
实验一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品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1.2.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的变化比较 |
2.2 各组大鼠摄食量及饮水量情况变化的比较 |
2.3 各组大鼠体重增长情况变化比较 |
2.4 各组大鼠跨格运动、垂直运动情况变化比较 |
2.5 各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变化比较 |
3 讨论 |
3.1 身心应激的理论研究概况讨论 |
3.2 加味四逆散对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的讨论 |
实验二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品 |
1.1.3 主要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胃电参数的变化比较 |
2.2 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变化的比较 |
2.3 各组大鼠小肠推进比的变化比较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胃肠运动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的认识 |
3.3 临床研究胃肠动力的方法 |
3.4 中医学对胃肠运动的认识 |
实验三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物与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组织 COX-2 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
2.2 各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 c-kit 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
3 讨论 |
3.1 COX 理论的进展 |
3.2 产生与调节胃肠动力的重要结构 |
3.3 ICC 网络对 Kit 受体的依赖及 C-kit 基因表达 |
3.4 Cajal 间质细胞的胃肠起搏及动力调节功能 |
3.5 Cajal 间质细胞变异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
第二部分: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肠组织学的影响 |
实验一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大鼠胃粘膜形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物与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变化比较 |
2.2 各组大鼠胃液总酸度(pH 值)变化比较 |
2.3 各组大鼠肉眼下胃粘膜形态变化比较 |
2.4 各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变化比较 |
2.5 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损伤程度评级变化比较 |
2.6 各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比较 |
3 讨论 |
实验二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 EGF、EGFR 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物与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 EGF(阳性表达率)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
2.2 各组大鼠胃粘膜组织 EGFR 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比较 |
3 讨论 |
实验三 加味四逆散对心身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1、内皮素-1 mRNA 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药物与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模型制备 |
1.2.2 药物配制剂量 |
1.2.3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1.2.4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胃粘膜 TFF1 mRNA 基因产物相对表达量变化 |
2.2 各组大鼠胃粘膜 ET-1 mRNA 基因产物相对表达量变化 |
3 讨论 |
讨论 |
1 中医对慢性心身应激性疾病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1.4 方药 |
1.4.1 加味四逆散的来源及四逆散六经病位 |
1.4.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 |
1.4.3 四逆散的组方及功效 |
1.4.4 四逆散临床应用 |
1.4.5 加味四逆散方义详解 |
2 慢性身心应激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
3 试验指标的选择依据 |
4 本课题创新之处 |
5 存在问题的思考 |
5.1 模型制作 |
5.2 下一步研究思路 |
5.2.1 应重视心理应激的临床研究 |
5.2.2 应重视心理应激过程中,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 |
5.2.3 重视中药复方的研究 |
5.2.4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应激研究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身心应激性胃肠功能障碍及胃粘膜损伤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身心应激性胃肠功能障碍及胃粘膜损伤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
附图 |
附: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中医不同方药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胃黏膜自我防御和乙醇损伤机制 |
1 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基础 |
1.1 胃枯膜的解剖学基础 |
1.1.1 胃粘膜上皮 |
1.1.2 固有层 |
1.1.3 黏膜肌层 |
1.2 胃黏膜屏障和自我保护机制 |
1.2.1 黏液-碳酸氢盐(HC03-)屏障 |
1.2.2 胃黏膜上皮细胞层 |
1.2.3 上皮因子调控机制 |
1.2.4 热休克蛋白(HSPs) |
1.2.5 丰富的胃黏膜血液循环 |
1.2.6 三叶肽与胃黏膜保护 |
1.2.7 胃点膜自身免疫 |
2 由乙醇诱导的胃黏膜的损伤 |
2.1 乙醇的性质 |
2.2 胃部吸收乙醇的比率 |
2.3 乙醇的代谢 |
3 酒精性胃粘膜损害的损伤机制 |
3.1 乙醇对胃黏膜损伤的直接作用 |
3.2 乙醇引起中性粒细胞浸润 |
3.3 乙醇对胃粘膜氧自由基(OFR)的影响 |
3.4 乙醇对前列腺素(PGs)、NO的影响 |
3.5 乙醇对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的破坏 |
3.6 乙醇造成胃粘膜微循环的障碍 |
3.7 乙醇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
4 乙醇致胃黏膜损伤自修复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乙醇致胃粘膜损伤的中医药干预 |
1 胃痛的病因病机 |
1.1 寒邪客胃 |
1.2 饮食伤胃 |
1.3 肝气犯胃 |
1.4 脾胃虚弱 |
1.5 瘀血停胃 |
2 中医药理论对酒及其损害的认识 |
3 乙醇致胃粘膜损伤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
4 中药对乙醇致胃粘膜损伤的保护 |
4.1 中药提取物的研究 |
4.2 中药复方研究 |
5 乙醇致胃粘膜损伤的中药保护机制 |
5.1 增强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
5.2 增强胃黏膜微循环功能 |
5.3 降低促炎介质 |
5.4 清除自由基 |
5.5 升高NO |
5.6 促进损伤胃粘膜细胞增殖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不同方药对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胃分泌作用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方法 |
3 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不同方药对乙醇致大鼠胃粘膜损伤炎性因子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方法 |
3 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图一 |
附图二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舒芬太尼和(或)泮托拉唑对WIRS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实验材料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实验动物选择 |
2.2 动物模型复制 |
2.3 动物分组与药物处理 |
2.4 胃液PH值测定 |
2.5 胃粘膜损伤评定 |
2.6 胃粘膜组织学检查 |
2.7 组织干湿比测定 |
2.8 标本的处理与保存 |
2.9 胃组织SOD、MDA的测定 |
2.9.1 检测原理 |
2.9.2 操作简表 |
2.10 组织蛋白定量测定 |
2.10.1 测定原理 |
2.10.2 样本前处理 |
2.10.3 计算公式 |
2.11 胃粘膜H+_K+_ATP酶活性测定 |
2.12 蛋白定量 |
2.12.1 测定原理 |
2.12.2 样本前处理 |
2.12.3 计算公式 |
2.1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3.1 大鼠行为学变化 |
3.2 胃粘膜大体变化 |
3.3 组织干湿比 |
3.4 胃粘膜GI值、胃液PH值、H+_K+__ATP酶活性的变化 |
3.5 胃粘膜SOD、MDA活性的变化 |
3.6 胃粘膜组织学变化 |
3.7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研究 |
讨论 |
4.1 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模型的评估 |
4.2 舒芬太尼用药剂量的选择 |
4.3 泮托拉唑及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影响 |
4.3.1 泮托拉唑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影响 |
4.3.2 舒芬太尼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实验研究 |
1.1 中药应用实验研究 |
1.2 针灸实验研究 |
2 临床研究 |
2.1 辨证论治 |
2.2 单味中药及成方治疗 |
3 中药作用机理研究 |
4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一章 胃乃安二次开发相关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概况 |
第二节 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
第三节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
第二章 胃乃安胶囊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相关药理药效研究 |
第一节 胃乃安胶囊的药理药效研究概况 |
第二节 胃黏膜防御机制和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清除自由基对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 |
第四节 多胺保护胃黏膜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
第五节 胃乃安胶囊主要药材对胃黏膜损伤及自由基、多胺的作用 |
工作目的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三药"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第一节 药物提取溶媒的筛选研究 |
第二节 药物水提取溶媒比和提取时间条件研究 |
第三节 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方案 |
第四节 进一步优化提取次数的实验研究 |
第五节 "三药"混合提取与单味药提取再混合的药效学比较 |
第六节 优化提取工艺与原工艺的化学成分收率和干膏得率比较 |
第七节 优化提取工艺与胃乃安原提取工艺的药效学比较 |
第二章 "三药"药液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水提醇沉工艺考察 |
实验一 不同"三药"药液浓度对醇沉工艺的影响 |
实验二 不同醇沉浓度对醇沉工艺的影响 |
第二节 膜分离纯化"三药"药液的工艺研究 |
实验一 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的筛选实验 |
实验二 不同进料药液浓度对膜分离的影响 |
实验三 陶瓷膜孔径筛选及有机膜超滤效果考察 |
实验四 陶瓷膜操作压力水平的实验考察 |
实验五 膜分离温度考察 |
第三节 三个分离纯化工艺平行筛选研究 |
第四节 三个分离纯化工艺的经济和劳动力成本比较 |
第三章 "三药"药液提取分离中试研究 |
第一节 "三药"提取及膜分离研究 |
第二节 中试研究供试品的药效学观察 |
实验一 中试供试品对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的药效观察 |
实验二 中试研究供试品对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的药效观察 |
实验三 中试研究供试品对NaOH致胃黏膜损伤的药效观察 |
第四章 胃乃安新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及多胺-自由基机理研究 |
第一节 胃乃安新制剂对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研究 |
实验一 胃乃安新制剂对碘乙酰胺致慢性胃炎的药效作用 |
实验二 胃乃安新制剂对水浸束缚应激性胃溃疡的药效作用 |
第二节 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的胃组织自由基水平测定 |
第三节 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的胃组织多胺含量测定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论文涉及的缩略语 |
附录二 本论文涉及的计算公式 |
研究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TLR4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在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TLR4基因缺陷减轻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38 MAPK活性抑制减轻胃缺血再灌注伤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附录 |
综述 |
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10)疲劳和力竭运动对大鼠胃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其分组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训练方案 |
1.4 测试方法 |
1.4.1 标本的采集 |
1.4.2 胃粘膜损伤指数 |
1.4.3 光镜制样及观察 |
1.4.4 PLA2活性的测定 |
1.4.5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的胃粘膜损伤情况 |
2.1.1 各组大鼠胃组织溃疡指数 |
2.1.2 各组大鼠胃组织病理性变化 |
2.2 各组大鼠胃组织中PLA2的活性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运动模型的选取 |
3.2 各组大鼠溃疡的指数 |
3.3 各组大鼠胃组织PLA2活性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的分析 |
3.4 不同运动模型对大鼠胃粘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200, HE染色,附图) |
3.5 展望 |
四、MDA、PLA_2在实验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中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 鲁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D]. 郑嘉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美洲大蠊提取物对急性酒精性胃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D]. 郭锐. 大理大学, 2019(05)
- [4]不同配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D]. 姜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D]. 谢慧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8)
- [6]中医不同方药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D]. 王永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舒芬太尼和(或)泮托拉唑对WIRS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D]. 刘晓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D]. 林传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5)
- [9]TLR4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在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 王建明.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10]疲劳和力竭运动对大鼠胃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景会锋,王小梅,胡炜. 四川体育科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