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26例窒息儿进行智力监测及早期干预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慧[1](2019)在《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各个指标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在评估新生儿窒息的意义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本研究进行前瞻性分析,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Apgar评分<7分的新生儿160例作为窒息组,另外随机选取Apgar评分810分160例新生儿作为非窒息组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新生儿分娩出后5分钟内切断脐带,以近新生儿端脐带15 cm处应用止血钳夹闭,抽取脐动脉血1ml测血气分析,同时对新生儿进行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若需窒息复苏,评分至20分钟。记录羊水性状,新生儿窒息情况及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情况。结果:1.两组新生儿的基本资料比较窒息组新生儿男婴94例,女婴66例,非窒息组新生儿男婴88例,女婴7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顺产26例,产钳助产54例,剖宫产80例,非窒息组新生儿顺产98例,产钳助产26例,剖宫产3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出生体重(3.27±0.77)kg,非窒息组新生儿出生体重(3.43±1.16)k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单胎138例,二胎及以上22例,非窒息组新生儿单胎146例,二胎及以上1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头胎116例,二胎及以上44例,非窒息组新生儿头胎102例,二胎及以上5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脐动脉血气分析与Apgar的数值比较轻度窒息组pH、PCO2、HCO3-值高于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PO2值低于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pH、PCO2、HCO3-值高于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PO2值低于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脐动脉血pH值与新生儿出生状况的比较分析320例新生儿中,pH<7.20为122例,为38.13%。pH﹥7.20中为198例,为61.87%。pH<7.20组羊水浑浊(96.72%)、脏器功能损伤(91.80%)、窒息发生率(86.89%)明显高于pH﹥7.20组(9.09%、3.03%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pgar评分与新生儿出生状况的比较分析Apgar03分的新生儿羊水浑浊(100%)、脏器功能损伤(93.55%)、窒息发生率(72.58%)明显高于Apgar47分(81.63%、53.06、51.02%)及Apgar﹥8分组(20%、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ar47分羊水浑浊、脏器功能损伤、窒息发生率高于Apgar﹥8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窒息的评估对本研究诊断方法进行诊断一致性分析,结果提示pH值的Kappa值是0.56,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625,Apgar+pH值的Kappa值是1,由此可见Apgar+pH值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更高。6.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的评估pH值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92%和95.05%,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3.22%和75.25%,两者联合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39%和99.24%。联合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明显高于单项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脐动脉血的血气分析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生儿窒息的严重程度,可作为临床辅助新生儿窒息及其预后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对于评估新生儿窒息及其预后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脐动脉血pH和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窒息和其不良结局均有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窒息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黄雅[2](2010)在《高危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对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后对其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8月至2008年5月在海丰县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26例高危儿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80例)和未干预组(46例),并随机选取同期50例非高危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早期干预组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智能发育测试。结果早期干预组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均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干预组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以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与正常儿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是以家庭为中心,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易于为家长所接受。对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可明显促进高危儿智能发育,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郭书娟[3](2010)在《0-3岁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指导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高危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存活高危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也相应迅速增加。目前对高危儿脑损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研究已比较深入,但如何将医疗专业机构在发现、评估、诊治、干预脑损伤高危儿的一整套基本模式应用于社区家庭;开发构建社区早教公共服务模式及管理指导的网络,在国内目前的研究报道还非常少。本课题对上海市0-3岁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编制出一套可在社区使用的高危儿早期干预材料;并为了更好地控制混杂因素,选取在高危儿中占很大比例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早产儿实施早期干预,旨在探索建立一种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基础、依托三级妇幼保健网络进行系统管理的高危儿早期干预模式。第一部分上海市0-3岁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服务的现状调研【目的】了解上海市0-3岁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服务的现状。【方法】选取市区、城郊结合区、郊区各一个,抽取三个区的部分妇幼保健机构、早教机构、特教机构、残联共12家单位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问卷法、个别访谈法和文献查阅法进行调查。【结果】1)妇幼保健机构:5家机构对0-3岁高危儿进行了建档管理,3家机构存在有高危儿失访率较高的问题;3家机构开设有高危儿门诊,尚未提供系统的高危儿早期干预服务;1家机构开展了系统的高危儿早期干预服务,尚未进行高危儿跟踪评估和干预效果评价;5家机构均有不同程度早期干预及相关知识的培训需求;2)早教、特教机构和残联分别对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开展工作,未提供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服务。【结论】社区内0-3岁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服务还没有形成系统运行的模式,大部分0-3岁高危儿没有得到系统的早期干预;建议尽早建立一个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核心、以三级医疗保健网为管理和业务依托、多学科合作的高危儿早期干预体系,以此降低高危儿的致残率,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第二部分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早期认知发育影响的研究【目的】评价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早期神经心理和视觉系统发育的影响,为开展系统的早产儿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对干预组早产儿进行定期随访并实施早期干预,未干预组早产儿常规随访;2)于矫正6月龄、9月龄、12月龄时对二组早产儿进行贝莉婴儿发育量表—Ⅱ(BSID-Ⅱ)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测试。【结果】1)二组早产儿BSID-Ⅱ测试结果显示,6月龄、9月龄、12月龄干预组早产儿的MDI、PDI均高于未干预组早产儿,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2)二组早产儿FVEP测试显示:6月龄时干预组早产儿FVEP的P1波潜伏期较未干预组早产儿缩短,差异统计学上显着意义(P<0.05),N1波、N2波潜伏期和N1P1振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早期认知功能和视觉系统的发育;将BSID-Ⅱ和FVEP相结合的评价,能从认知行为表达和脑电生理二方面更客观而全面地评价早产儿的发育状态;早期干预的实施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远期影响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第三部分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模式的建立和评估【目的】通过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分别对早产儿进行系统管理和早期干预,探索实施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有效模式。【方法】1)分别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和卢湾区妇幼保健院应用课题组编制的早期干预材料,定期随访早产儿共90例。2)每次随访根据发育评估的结果给予家长针对性的教养指导,记录家长对干预指导的依从性。统计分析家长对干预指导的依从性和失访率,并比较不同模式下早产儿早期干预参与率的差异。【结果】1)三级医院随访的早产儿失访率较高(39.4%),区级妇幼保健院随访的早产儿失访率较低(12.5%),两个医院的早产儿失访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早产儿失访与否和家长对干预指导的依从性呈显着的负相关,和早产儿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显着负相关;而家长对干预指导的依从性与双亲受教育程度呈现显着正相关。3)在失访原因中,以家长认为“没必要随访”而失访的早产儿最多,占总失访人数的34.5%;其次为“居住距离远”、“流动人口去了外地”和“太忙没时间随访”等原因。【结论】卢湾区妇幼保健院开展的依托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早期干预模式更有效,失访率较低,能系统管理到社区中的每一个早产儿;但是还存在参与率较低、早产儿家长不重视随访干预等问题。
何晓玲[4](2009)在《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对窒息儿智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规范管理和早期干预对窒息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为制定更有效的个体化针对窒息儿的随访干预措施以及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窒息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同时随机选取正常对照组进行随访。干预组出生后即从产科和新生儿科开始建立专科档案,在本院高危儿随访中心进行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各组均在1岁时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智能监测。【结果】①1岁时窒息干预组的5个能区和平均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均高于窒息对照组(P<0.05);②窒息干预组的大运动、适应行为、语言、个人社交和平均DQ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窒息干预组精细动作DQ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窒息对照组5个能区和平均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利用高危儿监测网,统一管理,多学科合作并配合家庭式的干预模式,对窒息儿进行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能促进窒息儿的智能发育。
梁颂梅[5](2007)在《窒息新生儿发育研究及发育干预模式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对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及补救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家长对儿童发育落后的认识,使窒息儿从出生开始即得到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智能开发。方法①从生后2个月开始,采用家庭化早期干预模式。②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量表测定小儿精神发育指数。③采取抽样的方法比较窒息新生儿组(26例)和正常新生儿组(18例)的发育指数。对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早期干预的重视、接纳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窒息组发育落后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组(χ2=15.48,P<0.01)。15例坚持早期干预后,11例(73.33%)能够回到正常的发育轨道,拥有正常的发育商,与疗前比较,疗效显着(χ2=9.90,P<0.01)。结论新生儿窒息是儿童发育落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可通过早期干预使发育落后儿童的发育回到正常的发育轨道。提高家长乃至全社会对儿童发育落后问题的关注是做好早期干预工作,使儿童健康成长的前提。
陈莲丽,杨江兰[6](2007)在《高危新生儿出院支持及随访意义的探讨》文中认为高危新生儿(简称高危儿)是一组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新生儿,有较高的病死率和伤残率。目前高危新生儿指有危急症状的新生儿或有各种潜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包括所有产前、产时和产后有高危因素影响的新生儿。在我院高危新生儿主要包括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早产儿、多胎儿、过期产儿、产伤、宫内或产时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败血症、生母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等。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高危儿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高危儿不仅直接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还影响千万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在感染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
安涛,郭晓清,蒲秀红,李茜,邱萌,吴琼[7](2006)在《高危儿早期干预防治小儿脑性瘫痪研究现状》文中指出
贺鹭[8](2005)在《儿童听力障碍流行现状及早期康复远期效果评价》文中指出聋儿康复主要是针对学龄前有听力障碍的儿童,通过医学、教育、社会、职业等方面措施,使其在听觉、言语、心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康复。目前关于聋儿早期康复策略的评价还缺乏数据支持,近年来,评价聋儿康复效果的指标为言语识别率、语言能力、入普幼普小率等,事实上,将上述指标作为康复效果的评价指标是不全面的。聋儿康复领域关于康复效果的评价越来越受重视,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系统评价的聋儿康复远期效果的指标或量表。本研究在了解儿童流行现状的基础上,特别是关于聋儿康复需求及利用的基础上,试图制定聋儿康复远期效果指标体系,并采用此指标体系对现行机构康复远期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最终为评价我国现行聋儿康复策略和措施提供借鉴。项目地区选择条件:(1)该省/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2)当地政府和残疾人联合会支持程度,并有经费支持。依据上述条件选择山西省(中等经济地区)、北京市(经济发达地区)为项目地区。本课题主要内容:(1)了解我国聋儿的现患情况、致聋原因、康复现状、康复需求和利用以及影响康复利用的影响因素。(2)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实施早期干预的关键。对已开展UNHS 的真实性、经济性、可行性进行分析。(3)初步制定聋儿康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聋儿康复策略的评价提供工具;对机构康复远期效果进行评价系统,为今后制定康复目标和康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聋儿走向的预测提供标准。第一章北京市0-6 岁儿童听力残疾现况调查1.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按概率比例、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北京市18 个区县具有北京市户口的0-6 岁儿童28709 人。1.2 质量控制从设计阶段、现场工作到数据分析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预调查筛查员之间的一致性为100%。筛查工具灵敏度、特异度在95%以上。
安涛[9](2005)在《围产期高危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106例有完整病历的围产期高危儿进行干预和定期随访,评价早期干预对防治围产期高危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异常的临床价值。 方法:2003年06月~2005年01月本院小儿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有完整病历的106例围产期高危儿及10名足月健康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对其父母进行早期干预的意义和具体措施实施介绍,取得监护人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并保证服从指导和定期复诊。一、99例1岁以内接受早期干预和定期随访的患儿称为早期干预组,再分成2组:①生后即开始接受干预的高危儿为新生儿早期干预组(A组、n=58);②生后1个月至1岁开始接受干预的高危儿为婴儿早期干预组(B组、n=41)。二、将1岁后就诊的围产期高危儿(C组、n=7)设为非早期干预组;正常健康足月儿设为正常儿组(D组、n=10)。所有高危儿采用不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康复方法进行干预,正常儿仅接受一般性训练和指导。新生儿期于在生后1周及4周各随访1次,婴儿期每月安排1次随访。新生儿期采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法(NBNA)进行神经行为评价;婴儿期采用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进行神经系统发育评价,同时进行体格情况测定。 结果:A组患儿在生后4周做20项行为神经测定时,NBNA评分明显高于生后1周[t=6.16、5.41、12.73、3.32、7.32,P<0.01]。且在生后4周时,除多重高危因素患儿外[t=6.94,P<0.01]其余高危患儿与D组正常新生儿NBN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t=1.65、1.80、2.00、0.46,P>0.05]。在大运动方面,随着干预的进行,A组高危儿与D组正常儿之间大运动发
刘维民[10](2004)在《引导式教育对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引导式教育方法对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效果,发展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用于早期干预的引导式教育方法。方法将136例高危儿按出生前后随机分为干预组(62名)和对照组,即常规育儿组(74名),干预组婴儿每月根据评估后的情况指导家人在家中进行引导式教育,对照组每三个月来门诊接受运动发育评价。两组同时收集家庭、围产等可能影响小儿智能运动发育的因素。在纠正年龄6个月时采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量表评价两组婴幼儿智能运动发育情况。对6个月后两组中有智能运动发育落后的小儿27名,作为特别干预组进行引导式教育并加用营养脑细胞药物和活血化淤药物,对其中只用药物治疗而未能做引导式早期干预的12例作为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在1岁时的康复情况。结果纠正年龄6个月时干预组小儿MDI比对照组高24.5分,差异有显着性(P<0.05);干预组小儿PDI比对照组高20.2分,差异有显着性(P<0.05)。干预组中无脑瘫发生,而对照组有4例脑瘫发生。对智能运动发育落后的小儿在纠正年龄1岁时,特别干预组智力年龄比药物治疗组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特别干预组正常化率为73.3%,而药物治疗组正常化率为25%。结论引导式教育在高危儿早期干预中效果显着,不仅能显着促进高危儿智能运动发育,而且能有效地防治婴幼儿脑瘫。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对26例窒息儿进行智力监测及早期干预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26例窒息儿进行智力监测及早期干预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分组 |
3 新生儿窒息评估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
2 脐动脉血气分析与Apgar的数值比较 |
3 脐动脉血pH值与新生儿出生时状况的比较分析 |
4 Apgar评分与新生儿出生时状况的比较分析 |
5 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新生儿窒息的评估 |
6 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器官功能损伤的评估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2)高危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早期干预的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儿童MDI、PDI结果比较分析 |
2.2 两组患儿的预后比较 |
3 讨论 |
(3)0-3岁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上海市0-3岁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服务的现状调研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早期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模式的建立和评估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相关综述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对窒息儿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智能评估和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间的发育商比较 |
2.2 两两组间的发育商比较 |
3 讨论 |
3.1 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
3.2 早期干预的有效性 |
3.3 今后干预的重点是精细动作 |
3.4 多学科联合, 配合家庭式干预模式切实可行 |
(5)窒息新生儿发育研究及发育干预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及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监测方法 |
1.2.2 干预方法 |
1.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窒息新生儿干预前与正常儿发育商比较 |
2.2 窒息新生儿干预前后发育商比较 |
2.3 家长职业对参加早期干预的影响 |
2.4 不同学历家长参加早期干预对比 |
3 讨论 |
3.1 围生期高危因素对婴幼儿发育的影响 |
3.2 早期干预对窒息儿发育的影响 |
3.3 早期干预的模式及其不足 |
3.4 改进工作提高早期干预疗效 |
(8)儿童听力障碍流行现状及早期康复远期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北京市0-6 岁儿童听力残疾现况调查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应用耳声发射技术进行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的汇总分析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聋儿康复远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机构康复远期效果评价 |
4.1 建立聋儿康复效果远期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
4.1.1 儿童生存质量量表制定的原则 |
4.1.2 聋儿康复效果远期评价指标体系的拟定 |
4.2 构建聋儿远期康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资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3 讨论 |
4.2.4 参考文献 |
4.3 聋儿康复远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分析 |
4.3.1 资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3.4 参考文献 |
4.4 机构康复远期效果评价—生存质量分析 |
4.4.1 资料与方法 |
4.4.2 结果与分析 |
4.4.3 讨论 |
4.4.4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围产期高危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一、对象和方法 |
研究对象及分组 |
方法 |
观察指标 |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门诊收治高危儿初诊情况 |
早期干预组与正常儿组体格发育比较 |
新生儿早期干预组及正常儿组NBNA评分情况 |
各组在大运动发育、原始反射消失、姿势反射建立时间方面的比较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照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引导式教育对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对26例窒息儿进行智力监测及早期干预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 刘建慧. 青岛大学, 2019(02)
- [2]高危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研究[J]. 黄雅. 中国医药指南, 2010(17)
- [3]0-3岁高危儿社区早期干预指导研究[D]. 郭书娟. 复旦大学, 2010(03)
- [4]规范管理和早期综合干预对窒息儿智能的影响[J]. 何晓玲.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05)
- [5]窒息新生儿发育研究及发育干预模式探索[J]. 梁颂梅.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01)
- [6]高危新生儿出院支持及随访意义的探讨[J]. 陈莲丽,杨江兰.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04)
- [7]高危儿早期干预防治小儿脑性瘫痪研究现状[J]. 安涛,郭晓清,蒲秀红,李茜,邱萌,吴琼. 临床儿科杂志, 2006(08)
- [8]儿童听力障碍流行现状及早期康复远期效果评价[D]. 贺鹭. 山西医科大学, 2005(05)
- [9]围产期高危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D]. 安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5(06)
- [10]引导式教育对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的研究[D]. 刘维民. 安徽医科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