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亮[1](2020)在《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区域成人高校管理策略探究》文中指出当代社会不确定性特征的突显既为区域成人高校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又为其管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区域成人高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催生了许多新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在为区域成人高校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为此,区域成人高校管理亟待通过实施完善机制建设、夯实教育理念、推广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治理等策略来应对和迎接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寻求区域成人高校发展的确定性。
洪成文,郑承军,周满生,宋亦芳,朱红,刁元园,米淑兰,吴晓川[2](2020)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9年年会在成都召开。此次大会以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党中央国务院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聚焦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及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代表、学者300多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与成都大学联合主办。会议由一个主论坛和四个平行分论坛组成,本刊编辑部特此记录整理论坛专家的主题报告,本期按照发言先后顺序刊发"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与终身教育"分论坛专家的部分主题报告,以飨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
苏涛[3](2020)在《加强成人高校招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鼓励普通高等教育外其他教育形式的开展,成人高考教育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人高校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了大量人才。然而,成人高校存在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在招生中存在的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陈旧、宣传不到位、服务意识弱等问题,都成为阻碍成人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为此,重点结合成人高校内涵和发展方向分析,探讨招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张艳超[4](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陈沛酉[5](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谢清理[6](2019)在《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时代构建》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一些成人高校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诸多失当因素,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程。新时代成人高等教育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重塑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模式,践行科学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杜金妮,何雨蔚[7](2019)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高校数学教学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在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新时期,终身教育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认可,且在成人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成人高校数学教学体系,成为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学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教师团队组建、教学管理等诸多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渗透建模理念、实现学以致用等是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成人高校数学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赵洋[8](2018)在《鲶鱼效应在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我国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明确成人高校在师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鲶鱼效应引入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探究了鲶鱼效应在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活机制,为我国成人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针对性建议。
段然[9](2017)在《论自媒体下的成人高校品牌提升》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全面进入自媒体发展时代。在此环境下,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树立特色口碑的品牌形象。随着成人教育事业发展,各种类型成人高校不断出现,只有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才能保持成人高校的品牌竞争力,保持成人高校的先进地位。
郭辉[10](2017)在《基于生态学视域的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基于生态学视域,运用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的适度发展。在对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发展的近期状况、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测评的基础上,分析了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发展的脆弱因子及其成因,结合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提出了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的生态化路径。对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近两年发展状况(2013-2014年)的生态学考察结果为:2013年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在校生66320人)已经达到最大承载规模,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状态为饱和,承载状态为满载。2014年在未采取措施增强供容支持力或减轻承载压力,且生均教育经费比2013年大幅减少、教职工规模减少的情况下,仍然扩大招生规模(在校生70492人),导致该年度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状态为过饱和,承载状态为超载,经测算,实际在校生人数超出最大承载规模10145人。对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发展的现实状况(2015年)进行测评的结果为:当前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在校生74359人)已经达到最大承载规模,承载支持力已经达到极限,承载状态为满载,规模状态为饱和,资源效应已经最大化,后续发展持续力不足。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所承受的压力和能够提供的供容支撑能力基本相当,处在平衡临界点。对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未来发展趋势(2020年为时间节点)的预测分析表明:到2020年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预测在校生为77876人)发展适度,生态承载状态良好,不会出现弱载、满载、超载。承载支撑力和抗压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支持在保证一定质量前提下的在校生规模发展的需要,供容能力的增长能够满足在保证一定质量前提下的在校生规模扩张的要求,在校生的规模对承载支撑力的压力虽然很大,但是仍旧在承载支撑力的能力范围内,接近但未达到承载支撑力的极限,系统效应将会得以实现,共生效应将会得以发挥,教育质量可以得到保障并会逐渐提升,发展有充足的持续力,能够呈现正向演化,实现共生效应和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对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发展的脆弱因子及其成因的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对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发展的影响极大,根据各级政府的各项规划和政策,经费投入的前景乐观。但是青海省高等系统的承载支持力和供容能力太过依赖办学经费的多少,其他因子能够提供的支撑力和供容力非常弱小,一旦办学经费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减少,对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和规模发展将是致命的。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客观资源支持力非常薄弱,高校数量少,办学形式单一,高校占地面积小、固定资产少,高校规模较小等制约了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抗压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发展。教学设备、教学及辅助用房等严重匮乏,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图书资源均较为缺乏,这些薄弱因素使得青海省高等教育的资源基础差,供容能力低,共同造成了青海省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低的结果。青海省高等教育的环境支撑力整体脆弱,这与青海省经济生态脆弱的大背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承载压力从发展轨迹、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看,一直都大,特别在校舍面积和教学设备方面承受压力很大,而在教职工状况方面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总之,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看,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整体上稳定性低,生态非常脆弱。易于失衡、受到破坏,易于产生生态危机和引发生态退化。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脆弱的成因主要有:(1)原有的基础薄弱、底子差、起点低、发展落后。物质资源方面“先天不足”,长期“营养不良”,积累有限。(2)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单一,高校数量少,占地面积小、固定资产少,高校规模小造成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脆弱、稳定性差。(3)青海省高等教育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文化科学水平和区域经济水平低,特别是区域经济水平落后,也是导致系统恢复力和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生态破坏,引发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的近期发展考察、现实状况分析和未来发展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针对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脆弱因子及其成因,实现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的生态化路径是全面增强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承载支持力,就是增强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调节能力、可持续供给与容纳的支持能力。从生态结构视角就是优化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环境的承载力,提升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承载力。优化内部环境的承载力包括改善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办学体制、发展机制、经费投入、物质资源、师资队伍、学生规模等硬件条件和提高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组织管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等软性实力。提升外部环境承载力就是不断提升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承载力。
二、成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区域成人高校管理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确定性”思想的由来及其内涵 |
二、不确定性视野中的区域成人高校 |
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区域成人高校面临的不确定性 |
(一)不确定性的具体表现 |
1. 学校内部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 |
2. 学校外部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 |
(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
1. 内部管理挑战 |
2. 外部发展机遇 |
四、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疫情下区域成人高校的应对策略 |
(一)完善机制建设,将有效应对举措程序化 |
(二)夯实教育理念,将学校办学宗旨使命化 |
(三)推广信息技术,将在线教学模式常态化 |
(四)参与社会治理,将教育服务功能外延化 |
(2)推进教育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化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
一、何谓现代化:从不同角度理解 |
二、国际化如何助力教育现代化 |
教育国际化创新应从生活世界着手 |
一、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
二、创新的政策背景和理论来源 |
(一)政策背景 |
(二)理论来源 |
三、创新从生活世界着手之案例———“中澳千禧计划” |
四、教育国际化创新从生活世界着手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
(一)面临的问题 |
(二)解决的对策:教育创新必须联结生活世界 |
服务贸易背景下,推动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一、服务贸易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
二、加强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时代特点 |
(一)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 |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从以区定位为主开始向以市定位为主过渡 |
(三)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从引进来开始走出去 |
(四)“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三、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
(一)要在理解和坚守本国教育特色及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西结合 |
(二)要重视公办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 |
(三)民办国际学校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
(四)要牢牢把握课程设置这一核心问题 |
(五)要强调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 |
(六)要开放办学,密切与社区特别是与家长的联系 |
(七)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教育国际化 |
区域成人高校构建终身教育大平台的探索与思考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什么是区域成人高校 |
(二)为什么会学校变平台 |
(三)终身教育大平台的内涵 |
(四)大平台理念形成的过程 |
二、区域成人高校构建终身教育大平台的探索 |
(一)前期研究 |
(二)相关实践 |
(三)主要成效 |
三、进一步思考 |
(一)如何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 |
(二)如何对接终身教育现代化战略 |
(三)如何发挥区域成人高校平台优势 |
基于学生发展倡导基于传统文化的大生涯教育理念 |
一、倡导大生涯教育的缘起 |
二、大生涯教育是什么 |
三、大生涯教育实现生命经验到生命智慧的转换 |
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发展与再出发 |
一、对学习型城市认识与定位的再聚焦 |
(一)终身学习成为时代趋势 |
(二)学习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
(三)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目标 |
二、成都学习型城市的新发展 |
(一)持续出台政策 |
(二)完善办学机构 |
(三)推动多元主体参与 |
(四)发展老年教育 |
(五)扩大公众参与 |
(六)深度参与国际交流 |
三、成都学习型城市的再出发 |
(一)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交流 |
(二)落实学习型城市三年提升行动计划 |
(三)建立完善学习型城市的监测指标 |
(四)加大对社会各方的动员与整合力度 |
对习近平关于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论述的研究 |
一、研究的实施过程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研究的三个分课题 |
(二)强调课题中的“重视” |
三、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一)从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认识 |
(二)从国际发展潮流角度认识 |
(三)从教育改革角度认识 |
(四)从习近平学习型政党建设论述的理论价值体现认识 |
(五)结合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 |
四、课题主要成果 |
(一)为宣传贯彻十九大相关精神做出了新的贡献 |
(二)强化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战略信念 |
(三)拓展了对学习型政党建设论述的系统认识 |
(四)启示了教育改革向学习革命的必然发展 |
(五)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积累了重要学习资料 |
未来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
一、加快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
(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结构特征 |
(二)加快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
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改革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特征 |
(一)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将被颠覆 |
(二)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能力培养和培训空间将极大拓展 |
(三)人工智能科技正推动从“教育1.0”转向“学习2.0” |
(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将成为指导者和协助者 |
(五)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主流 |
(六)人工智能应用将成为学校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联动的关键,加快形成终身教育共同体格局 |
三、未来推进我国城市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路径和策略 |
(一)如何推进学习型组织中的个人学习 |
(二)如何推进学习型组织中的团队学习 |
(三)如何推进学习型组织中的组织学习 |
(四)不断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进入较高阶段 |
(3)加强成人高校招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下成人高校发展的主要走向 |
(一)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过渡到创新人才 |
(二)教学方式:课堂教育转向“互联网+”教育 |
(三)办学理念:规模向特色品牌转变 |
二、成人高校招生原则分析 |
三、当下成人高校招生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分析 |
(一)多元化教育形式突出,生源竞争力大 |
(二)生源组织与招生计划之间矛盾突出 |
(三)部分学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平衡 |
四、加强成人高校招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的策略分析 |
(一)加强招生宣传的组织与管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
1. 加强招生宣传工作 |
2. 规范招生宣传工作 |
3. 公开招生过程 |
(二)健全招生制度,建立多元化招生机制 |
1. 健全招生制度,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
2. 建立多元化招生机制 |
(三)严格招生来源计划编制和管理,优化招生专业结构 |
(四)加强考试组织与管理,规范考风考级 |
五、结语 |
(4)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高等职业院校 |
二、组织转型 |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
一、文献考察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延伸个案法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组织文化整合 |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时代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 |
1.创新成为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
2.协调成为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 |
3.绿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
4.开放成为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
5.共享成为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
二、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期盼 |
1.成人高等教育是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
2.成人高等教育是满足公民幸福学习需要的必然选择 |
3.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高校追求的理想发展模式 |
三、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因素 |
1.人才培养定位的失当行为 |
2.师资队伍建设的失当行为 |
3.课程内容供给的失当行为 |
4.教学过程的失当行为 |
5.考核评价的失当行为 |
四、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时代构建 |
1.以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为己任, 科学设置培养目标 |
2.以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中介, 精心打造高质量的教学人员 |
3.以课程内容为载体, 完善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供给 |
4.以教学过程为主体, 完善高质量的教学形式 |
5.以考核评价机制为保障, 健全高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
(7)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高校数学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可持续性发展的成人高校数学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学生不重视数学学习 |
(二) 教学及管理问题 |
1. 课程设置不科学 |
2. 教师团队组建不科学 |
3. 不注重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
4. 不合理的课时安排 |
二、可持续性发展的成人高校数学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
(一) 夯实数学理论基础———终身学习的前提 |
1. 基础理论模块———培养科学素养 |
2. 数学实验模块———搭建数学与专业的桥梁 |
3. 多元辅导模块———拓宽与完善对数学的理解 |
(二) 加强技能培训———终生学习的保障 |
(三) 深化创新拓展———终身学习的关键 |
(四) 采取多元化的综合评估方式 |
三、结语 |
(8)鲶鱼效应在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二、鲶鱼效应的概念 |
三、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
(一)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僵化, 教师职业倦怠心态普遍 |
(二)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 人才培养投入不够 |
(三) 人力资源基础薄弱, 人才引进压力较大 |
四、鲶鱼效应对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活机制的正向影响 |
(一) 融入青年教师, 带动师资团队活力 |
(二) 外引鲶鱼型人才, 激发教师风险意识 |
(三) 培育鲶鱼型人才, 构建教师激励长效机制 |
(9)论自媒体下的成人高校品牌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成人高校品牌提升的内涵思考 |
二、对成人高校品牌提升的反思 |
(一) 教学理念陈旧 |
(二) 自身发展认识不清 |
(三) 自身品牌评估不全面 |
(四) 自身定位不准确, 缺乏品牌特色 |
三、自媒体时代下成人高校品牌提升的展望 |
(一) 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 |
(二) 提升成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
(三) 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人高校品牌提升的成功经验 |
(四) 定期对成人高校品牌进行宣传和维护 |
(10)基于生态学视域的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
(二) 实施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一) 与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相关的研究 |
(二) 与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相关的研究 |
(三) 高等教育生态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的重点和可能的创新 |
(一) 研究的重点 |
(二) 可能的创新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研究的理论构架 |
一、生态学视域研究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的核心概念 |
(一) 高等教育规模 |
(二) 生态系统 |
(三) 生态承载力 |
(四) 适度发展 |
二、生态学视域研究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 |
(二) 社会和教育系统论、控制论 |
(三) 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理论 |
(四) 教育供给需求理论 |
三、生态学视域研究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逻辑基础 |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 |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与规模发展的关系 |
(三)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与规模的关系 |
四、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与规模发展测评体系 |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测评分析的基本原理 |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测评分析方法 |
第二章 青海省高等教育近两年规模发展的生态学考察 |
一、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2013年和2014年的基本情况 |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2013年的基本情况 |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2014年的基本情况 |
二、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2013年和2014年生态承载力的考察 |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2013年和2014年生态弹性度的考察 |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2013年和2014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考察 |
(三)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2013年和2014年承载压力度的考察 |
(四)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2013年和2014年生态承载力的评价 |
三、青海省高等教育2013年和2014年规模发展的生态学考察 |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2013年和2014年规模发展的生态学评价 |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2013年和2014年生态承载力的分析 |
(三)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2013年和2014年最大承载规模分析 |
第三章 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现状的测评及分析 |
一、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现状的测评 |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2015年的基本情况 |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现状的测评 |
(三)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现状的评价 |
二、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现状的生态学分析 |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现状的生态学分析 |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现状的分析 |
(三)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当前最大承载规模分析 |
第四章 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未来发展趋势的测评及分析 |
一、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分析 |
(一) 预测指标及方法的处理原则 |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弹性度的发展趋势 |
(三)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趋势 |
(四)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承载压力度的发展趋势 |
二、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未来发展趋势的生态学评价 |
第五章 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的生态化路径 |
一、对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发展状况的总评 |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近两年生态承载力和规模发展状况的总评 |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发展现状的总评 |
(三)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未来发展趋势的总评 |
二、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发展的脆弱因子及其成因 |
(一)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和规模发展的脆弱因子 |
(二) 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生态脆弱的主要形成原因 |
三、实现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的生态化路径 |
(一) 优化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环境的承载力 |
(二) 提升青海省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承载力 |
结论 |
一、对本研究的总结 |
二、对本研究的反思 |
(一) 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
(二)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成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区域成人高校管理策略探究[J]. 张华亮. 当代职业教育, 2020(05)
- [2]推进教育现代化[J]. 洪成文,郑承军,周满生,宋亦芳,朱红,刁元园,米淑兰,吴晓川.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08)
- [3]加强成人高校招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研究[J]. 苏涛. 现代交际, 2020(11)
- [4]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6]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时代构建[J]. 谢清理. 成人教育, 2019(07)
- [7]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高校数学教学体系的构建[J]. 杜金妮,何雨蔚. 天津电大学报, 2019(02)
- [8]鲶鱼效应在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活机制研究[J]. 赵洋. 科技风, 2018(29)
- [9]论自媒体下的成人高校品牌提升[J]. 段然. 中国成人教育, 2017(14)
- [10]基于生态学视域的青海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研究[D]. 郭辉.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