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历证书,专业证书,哪个更重要?(论文文献综述)
沈家乐[1](2021)在《“模糊-冲突”理论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的“1+X”证书制度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MVE JEAN PATRICK[2](2021)在《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文中提出本文以喀麦隆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发展中国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存研究成果做出贡献。这项研究认为,如果高等教育机构有任何显着的表现,那么与大学教师相关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是关键因素之一。对喀麦隆大学机构中与大学教师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有文献进行检索,得到的信息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所探讨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没有任何现成的做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喀麦隆大学教师和高等教育机构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确定他们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这些实践是如何被开展的,以及在执行这种类型和方法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之后,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嵌入式案例研究,以喀麦隆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为样本,探讨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四所作为研究案例的研究单位分别是:雅温得第一大学(UY1)、中非天主教大学(CUCA)、PKFokam卓越学院(PKFIE)和雅温得Saint Therese Catholic University Institute(STCUIY)。本次研究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文本分析法和观察法三种方式于2019年1月至3月在喀麦隆进行了数据的收集。总共有67名受访者参加了访谈,其中有高等教育部(MOHE)的高等教育官员、四所高校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文本分析包括审查与政策相关的文件、年鉴以及来自高等教育部和四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报告,而观察法则主要是通过参加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举行的会议,展开观察以收集材料,这些会议涉及到与教员招聘、晋升和培训等事项,会议议程则包括奖励措施等内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即“高校综合战略人才管理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设置访谈问题、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以及讨论研究结果。对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研究中挑选的四所喀麦隆高校都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除了一些特殊案例外,都开展了本研究所提到的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招聘和甄选、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和考核、薪酬和晋升。但各高校间,施行这些措施之后的的效率和效果各不相同。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对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一定的了解,但它们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并没有根据这些知识采取行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如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和学术晋升。这些知识并没有促进他们提高教学和研究绩效和生产力方面的效率。调查结果显示,选定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多从事与机构战略目标不一致的非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些做法既不相互融合,也不相互依赖,以实现卓越的绩效和生产力。这往往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再加上他们作为一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国内经济发展也正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种种因素都对其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绩效及生产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要说的是,这项研究的发现和讨论是基于参与这项研究的67名受访者提供的信息以及从文献回顾和观察中收集的数据。这项研究通过揭示研究中选定的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与大学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和方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贡献。因此,这项研究强调了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业绩和生产力,以及整个机构的发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增加了一个理论框架,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改进的理论框架。后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参与这项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喀麦隆的高等教育部门中实行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的绩效和生产力,使高等学校能够通过提供创新研究成果、高技能创新人才以及对发展的有效支持,在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胡艳妮[3](2021)在《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模式,社会对新型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有上千所中、高等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随着新时代对人才复合性、综合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早已脱节。据统计,虽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化发展社会急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但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率却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与专业人才需求形成巨大反差。要解决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摸清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需要加强对应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具体行动上要落实到加强专业建设上来。通过确定“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是核心,课程体系交叉融合是重点,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实践共享资源库是重要助推器”的新商科专业建设理念,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卓越电子商务人才为目标,以专业知识交叉融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革新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模式,优化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本文主要以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对学校负责人、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就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及专业融合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当今新商科社会需求下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优化现有的专业建设方案,之后通过在广西案例校——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中实施优化后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开展实践研究。最后综合现状调查及实践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通过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升级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模式进行专业融合教学,优化我国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路径,从而培养更具有业务融合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性、综合性人才,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应用型学科教育的育人水平和教学能力。具体分为以下几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一章是对新商科背景及其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新商科对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方案确定的影响,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实施的影响及对电子商务专业评估的影响。第二章是对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及专业融合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调研包括对广西区内多所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教学融合研究及校企合作教学项目的中等职业院校的师生及校领导进行问卷调研及访谈,通过采访多位企业管理者及毕业生了解目前产教融合现状及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比分析所收集的教学实例等。通过问卷数据及访谈内容的综合分析得出目前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开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个案研究。根据现状调研分析优化设计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以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例,实施设计方案流程,并进行教学评估及专业评估,为优化对策的提出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章是基于前几部分内容的研究,分析提出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优化对策及建议,使之更利于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满足新商科提出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最后为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傅菊[4](2021)在《浙江省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了对“校长”这一职业的专业化要求,同时也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根据对浙江省S县义务教育阶段部分中小学校长的调研发现,校长们的专业发展情况总体较好,但仍有一定提升的空间,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第一,客观方面的问题。主要指教育行政部门和现存校长管理制度以及义务教育学校导致的校长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培训是支持校长专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式。目前,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校长培训存在培训不及时,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在校长考核评价方面,现行的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目的是奖惩,而非提高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考核的方式上,用对校务的考核代替对校长的评价,没有就校长专业发展的不足进行反馈和帮助。第二,主观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校长的自我专业意识不强,自我认知和定位不清;管理能力不足,总体理论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借鉴迈克·富兰的“专业资本”理论,兼及校长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基于对S县校长专业发展现状探析和问题的挖掘,提出可能的解决现存问题并提升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策略如下:第一,通过深化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校长的人力资本,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具体包括:改革并深化现有的校长资格制度,保证校长的人力资本;建立基于《标准》的以提高校长人力资本为目的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第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激发校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实践和反思学习,提高校长的决策资本和人力资本,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第三,改革培训形式和内容,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学校校长的专业发展需求,提高校长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赵寿年[5](2021)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文中认为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教学停留在应试教育;对学生技能的评价视为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轻视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教、学、评脱钩;考核评价方式违背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核方式、难易程度、价值的差异;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未充分衔接、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编写方式陈旧;教师教学方式的传统及固化;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及行为习惯的落后。因此,本研究提出改变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方式,目的是既能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或技能考试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又能培育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基于此,文章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框架如下:第一,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特点和职业证书考评方式,结合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项目或模块课程以及表现性评价等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探讨出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第二,研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课程标准。针对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导游业务》,分析课程性质、特点、目标,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教学目标分类,制定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研制出该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三,编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项目试卷。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以导游资格考试《导游业务》课程“地陪导游服务”项目为例,编制测试计划和命题目标双向细目表,编制课程项目试卷。第四,设计中职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设计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框架,以导游资格考试《导游业务》课程地陪“景点服务”工作任务为例,设计中职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基于以上思路和框架,通过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得出结论:1、基于核心素养开发的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方式;2、职业证书型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应当更加的动态与多元。
张宸[6](2021)在《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发展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的支持。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就好比是土壤,只有健康、深厚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青训果实。本研究以信阳市辖区内经过工商局注册登记的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为研究样本。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分析法,以培训机构的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培训机制、教练员现状、学员情况、家长情况等方面为切入点,调研分析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信阳市辖区范围内,经工商局登记注册的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数量较少,共5所。培训机构经数年运营发展,教练员、职员和学员的数量逐年增加,整体发展处于积极的态势。2.信阳市辖区的5所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共拥有257名学生。设有3个培训年龄段,共14个班级,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内男性学员和女性学员分别占比为83%和17%,性别结构差异较大。所处不同教育阶段的学员占比为:小学>初中>高中。3.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的教练员之间专业水平、证书等级、学历等方面差别较大,教练员对于自身薪资水平和福利保障并不满意,这导致信阳市辖区足球培训机构内教练员流动性较大。教练员和学员家长普遍认为,信阳市辖区范围内青少年培训机构间所组织或参加的足球赛事较少,是妨碍培训机构发展的重要原因。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1.以专业素质的全面要求为对照,通过交流和再培训提高教练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同时通过设立教学、招生、绩效等奖金,提高教练员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解决教练员流动性频繁状况。2.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和经济状况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和训练内容,通过增加、规范足球赛事激发学员对足球的兴趣,让其体会足球运动带来快乐的同时,提高技能水平。3.增加网络宣传力度和地推范围,利用折扣和车补等方式扩大学员招生,增加足球人口,提升足球运动的普及。加强培训机构、教练员、学员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4.提高专业场地、器材的配置,加强场地防护措施和训练安全指导,严格保险购买制度,避免安全事故和运动损伤的发生。
张鹏飞[7](2021)在《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大众体育不断深入开展。如今北京市大众跆拳道练习者人数不断增多,跆拳道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所以开展北京市跆拳道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是有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为了促进北京市跆拳道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针对跆拳道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培训的质量,加强培训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对完善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作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进行系统剖析,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2018-2019年北京市4次跆拳道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机构情况、课程情况、师资情况、学员情况等现状进行研究。现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对于培训教材、大纲、考题,培训师认为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更新;并且在培训内容方面,参训学员认为需要增加的内容是跆拳道舞、特技内容等。2.培训师在教学方法、态度、能力上得到了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但培训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培训师需加强培训后的总结。另外在培训形式上比较单一,理论课上培训师多采用整节课系统讲授的形式;技能课上培训师多采用示范讲解教学的形式。3.参训学员男女性别比例不均衡,男多女少;并且跆拳道专项人数不多,参训学员学历专科居多,导致北京市跆拳道社会体育员培训难度增加。4.培训单位采用4+1天的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但是有部分学员希望可以采用网上培训的方式;参训学员获取报名通知的渠道主要是朋友介绍,培训宣传力度太小,宣传方式还需优化;学员希望培训结束后,在具备下次鉴定条件下,有意愿参加再教育,晋升等级培训。
姜晓雷[8](2021)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评价主体来看,培训评价组织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注入新活力,从评价内容看,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同时要加强专业技能、对实际问解决题能力的评价,重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从评价方法看,坚持“成果、效果、结果”评价,转变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评价,转变一次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增值评价。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这一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阐明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次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查阅学术研究文献,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敲定。第二章:“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阅读书籍、查阅文献寻找到“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从而为第三章分析并建构其基本框架奠定基础,即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分析框架及论证。采用本研究提出的三个范畴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进行论证,即“谁”作为评价主体、评价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进行评价,并论证建构出的分析框架的可行性。第四章:研究“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现状与问题。借鉴文献法与访谈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了解我国实施“1+X证书”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现状以及试点中问题与困难,依据前文建立的三个维度找出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五章:德国“双元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借鉴与经验。本章主要介绍了德国“双元制”与“1+X证书”制度的联系,并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三个层面分析了德国“双元制”对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1+X证书”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重点总结了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经验。第六章: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出改进的对策。本章从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三个维度出发,根据前文访谈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陈志铅[9](2020)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技艺传承的方式和从业准入资格,学徒制一般是在行会等团体的组织监督下,由师傅与学徒家长签订《学徒协议》,由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能,经考核合格的学徒获得具体行业的从业资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徒制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一种从业资格的获得,但仍旧是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曾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工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是英国在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不二法门,学徒制为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英国的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经行会学徒制的辉煌,遭受工业革命打击后的没落,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进入20世纪,英国学徒制凭借顽强的生命力,重回世人眼前。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已经形成了结构完整,层次明晰的体系。囊括了准学徒制、青年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位学徒制和成人学徒制等各种类型的学徒制。论文主要探讨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过程。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步干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本阶段英国政府通过颁布《1964年产业培训法》设立产业培训委员会,开始对学徒制的发展进行初步干预;放任自流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撒切尔夫人的上台,英国政府开始将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作为技能培训的重要目的,学徒制受到冷落,进入“自生自灭”状态;政府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政府意识到以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不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劳动力队伍,决心通过主导学徒制的发展来提升劳工素质;雇主主导阶段(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政府主导学徒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徒制的发展,政府认为有必要将主导权交给雇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的更新换代,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英国现代学徒制为广大青年拓宽了工作本位学习的路径,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与提升技能的纽带,有效地将国家发展战略、劳动力技能训练与雇主需求结合在一起,较好地满足国家、雇主和学徒的发展需要。尽管中英两国制度不同,文化各异,但英国在学徒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借鉴与关注。
周艳[10](2019)在《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期待的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作为现代服务业之一的旅游酒店业,势必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为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市场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旅游业和酒店业的迅速发展也对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已有的研究表明,酒店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当前的酒店管理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对酒店工作的职业期待、酒店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期待等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差异,这些问题对中职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以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和酒店业员工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受访学生和受访酒店人员的职业期待进行差异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进入酒店行业期待存在差异;学生和酒店管理者对酒店业环境认知存在差异;学生与酒店员工对酒店业需求的认知存在差异;学生与酒店员工对酒店业认知存在显着差异;学生和酒店员工对实习和学历认识不存在显着差异。基于上述问题的差异分析,本文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服务行业社会地位、增加从业人员归属感,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转变职业角色,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实习满意度,增强职业心理教育、培养自身抗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降低酒店员工流失率。
二、学历证书,专业证书,哪个更重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历证书,专业证书,哪个更重要?(论文提纲范文)
(2)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简介 |
(二)研究背景 |
1.喀麦隆高等教育的背景 |
2.喀麦隆高等教育政策框架 |
3.喀麦隆高等教育的结构 |
4.喀麦隆高等教育趋势 |
5.问题提出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
(四)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划界和研究内容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意义 |
3.研究范围和划界 |
4.研究内容 |
(五)结论 |
二、文献回顾 |
(一)简介 |
(二)人力资源管理 |
1.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
(三)喀麦隆高校教师管理研究 |
(四)结论 |
三、理论框架 |
(一)简介 |
(二)研究的理论透镜 |
1.种激励理论 |
2.新公共管理理论(Hood,1991) |
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
4.资源基础理论 |
5.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6.人才管理理论 |
(三)研究的衍生理论框架 |
(四)结论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简介 |
(二)研究思路 |
1.哲学思考 |
(1)建构主义 |
(2 )研究的主要特点 |
(三)确定研究方法 |
1.定性方法 |
2.特定研究设计的选择和理由 |
3.案例研究设计 |
4.主要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
5.主要数据收集程序 |
6.数据分析 |
(四)可信性和可转让性、道德考虑因素和研究局限 |
1.可信性和可转让性 |
2.道德考虑因素 |
3.研究局限 |
(五)结论 |
五、研究参与者的机构和人口统计概况 |
(一)简介 |
(二)参与者机构的一般信息 |
1.公立高等教育机构 |
2.国际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
3.国家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
(三)参与者的详细信息 |
1.按性别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
2.按年龄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
3.按婚姻状况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
4.参与者的教育水平 |
5.参与者的经验 |
6.参与者的职位和任务 |
7.按学术等级对学员进行分类 |
8.参与者的机构和工作状况 |
9.按学术领域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
(四)结论 |
六、喀麦隆大学教师管理的历史(演变)分析与发现 |
(一)简介 |
(二)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与管理职责的演变 |
1.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 |
2.管理职责的演变(从洋务时代到喀麦隆化时代) |
(三)喀麦隆教授:从西方化到喀麦隆化 |
1.洋务时代 |
2.法国基金会在喀麦隆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
3.喀麦隆化时代 |
4.大学机构咨询委员会 |
(四)招聘和任期做法与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
1.招聘和任期做法 |
2.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
(五)晋升和考核管理与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 |
1.晋升和考核管理 |
2.大学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从黄金时代到黑暗时代 |
(六)结论 |
七、喀麦隆大学教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分析和发现 |
(一)简介 |
(二)在喀麦隆高等院校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 |
(三)招聘和选拔做法 |
1.多元化招聘 |
2.招聘策略 |
3.招聘标准 |
4.招聘方式 |
(四)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的归纳法和定向实践 |
(五)培训和发展 |
1.培训和发展项目的类型 |
(六)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
1.评估方法 |
(七)学术推广实践 |
1.提升雅一教师 |
2.提升CUCA教师 |
(八)薪酬管理 |
1.YU1 的薪酬管理 |
2.CUCA薪酬管理 |
3.PKFIE和 STCUIY薪酬管理 |
(九)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参与者对解决方案的意见 |
1.人力资源规划 |
2.招聘和选拔 |
3.入职、入职培训和发展 |
4.绩效管理与考核 |
5.学术推广 |
6.薪酬管理 |
(十)学员提出的跟教员管理有关的其他问题 |
1.工作条件 |
2.资金短缺 |
3.学术兼职 |
4.管理和领导问题 |
(十一)结论 |
八、调查结果讨论 |
(一)简介 |
(二)参与者及其机构的一般信息 |
(三)大学教师管理的演变 |
(四)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
1.人力资源规划 |
2.招聘和选拔实践 |
3.入职和入职培训、培训和发展实践 |
4.绩效管理与考核 |
5.学术促进(进步) |
6.薪酬管理 |
(五)与会者提出的其他限制 |
1.物质和财政资源短缺 |
2.学术兼职 |
3.管理和领导问题 |
(六)结论 |
九、结论与建议 |
(一)简介 |
(二)结论 |
(三)建议 |
(四)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五、核心概念 |
(一)新商科 |
(二)电子商务专业 |
(三)专业建设 |
(四)专业交叉融合 |
六、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一章 新商科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一、新商科对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影响 |
(一)企业人才需求趋向复合型人才 |
(二)注重三大“新”能力的培养 |
二、新商科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 |
(一)对专业融合通识课程体系的需求 |
(二)对课程匹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
三、新商科对师生教学组织实施的影响 |
(一)对教学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 |
(二)对师生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 |
四、新商科对专业评估核心要素的影响 |
(一)增加多维复合能力评估指标点 |
(二)增加地域经济适应性评价标准 |
第二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
一、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访谈设计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二、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
(一)人才培育未契合新商科需求 |
(二)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
(三)融合教学组织实施有待深化 |
(四)缺乏专业融合质量评估体系 |
第三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个案研究 |
一、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设计 |
(一)专业培养定位 |
(二)优化课程体系 |
(三)教学组织实施 |
(四)考核评估方式 |
二、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实施 |
(一)案例学校介绍 |
(二)方案实施过程 |
(三)方案实施评估 |
三、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实施存在问题 |
(一)缺少集群式课程体系建设 |
(二)教学组织实施存在盲点 |
(三)缺少新商科专业评估点 |
第四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对策 |
一、找准专业定位培育“新”人才 |
(一)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新”定位 |
(二)多措并举提升专业“新”能力 |
二、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
(一)构建双创通识融合课程体系 |
(二)多模块深化课程实施融合度 |
三、校企联合提升课程组织实施效率 |
(一)共享共建多态互补专业教学资源 |
(二)内培外引,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 |
四、建立多元立体专业质量评价体系 |
(一)教学评估 |
(二)专业评估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浙江省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发展要求关注校长专业发展 |
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保证义务教育质量 |
三、实习中引发的思考和关注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专业 |
二、校长专业发展 |
三、义务教育学校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校长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二、外国校长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迈克·富兰的专业资本理论 |
二、校长的发展阶段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
第二章 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现状 |
一、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现状 |
二、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自我专业意识发展现状 |
三、S县校长六项专业职责发展现状 |
第二节 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 |
一、自我认知和定位不清 |
二、部分校长管理能力不足 |
三、日常持续学习缺乏动力 |
四、理论水平总体不高 |
第三章 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问题的原因 |
第一节 校长专业发展问题的外部原因 |
一、S县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站位不高 |
二、校长评价制度不健全 |
三、S县校长培训体系不完善 |
四、部分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
第二节 校长专业发展问题自身内部的原因 |
一、专业意识不足 |
二、性别结构失衡,部分校长欠缺问题意识 |
三、校长年龄结构失衡,学习动力不强 |
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 |
第四章 提升S县校长专业发展的策略 |
第一节 加强制度管理,保障校长专业发展 |
一、完善校长资格制度保证校长的人力资本 |
二、改革校长评价制度提升校长人力资本 |
三、改革学校人事制度,提高校长专业资本 |
第二节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
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激发校长学习内驱力 |
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校长决策资本 |
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校长人力资本 |
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校长管理能力 |
第三节 改革培训形式和内容,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要 |
一、区分培训对象,提高培训针对性 |
二、校长发展阶段与培训内容相结合,提高培训实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调查问卷 |
附录B:访谈提纲 |
附录C:S县校长考核方案 |
致谢 |
(5)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选题背景 |
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学习评价现状 |
三、研究的问题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育评价内涵方面 |
二、评价方法方面 |
三、中职学习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职证书型课程 |
二、学习评价 |
三、教学目标分类 |
四、评价任务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框架 |
一、 研究思路(图 1.1) |
二、内容框架 |
第五节 研究的基础与方法 |
一、研究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 |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的特点 |
一、理论知识跨多门学科,要求全面 |
二、技能操作性强,强调实用 |
三、综合能力要求高,注重促进人的发展 |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考评方式分析 |
一、纸笔测验 |
二、模拟或实训考核 |
三、考评方式不足与缺陷 |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与学习评价的改革 |
一、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核心素养” |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与变革 |
三、新型评价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学习评价的变革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课程标准研制 |
第一节 课程性质与培养目标 |
一、课程性质及特点 |
二、课程培养总体目标 |
第二节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一、课程标准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第三节 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 |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理论前提分析 |
二、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与分析 |
第四节 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
一、评价标准 |
二、评价指标体系 |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试卷编制 |
第一节 测试的目的与功能 |
第二节 编制测试计划 |
一、编制测试计划的要求 |
二、编制测试计划的原则 |
三、测试题型选择 |
四、编制测试计划表 |
第三节 试卷的编制 |
一、命题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 |
二、试题的来源与编制要求 |
三、试卷及答案的呈现(附录 1 与附录 2) |
四、试卷特色解析 |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评价任务设计 |
第一节 评价任务的内涵 |
第二节 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设计框架与要求 |
一、评价任务的设计框架 |
二、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求 |
第三节 中职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评价任务设计案例 |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
二、学习任务活动的创设 |
三、学习作品的呈现 |
四、评分规则的设计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过程与结论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一、为中职教师证书型课程教学及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 |
二、对“X”证书的试点开发工作有一定启示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导游业务》项目测试卷 |
附录B《导游业务》项目测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发展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青少年足球培训是足球运动发展的基础 |
1.1.2 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对足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1.3 现阶段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存在诸多问题 |
1.1.4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亟需深入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现状 |
2.1.1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发展历程 |
2.1.2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组织结构发展分析 |
2.1.3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培训安排分析 |
2.1.4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分析 |
2.1.5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学员基本情况分析 |
2.1.6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学员家长基本情况分析 |
2.2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满意度分析 |
2.2.1 教练员对培训机构满意度分析 |
2.2.2 学员家长对培训机构满意度分析 |
2.3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1 教练员视角下培训机构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2 学员家长视角下培训机构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4 信阳市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发展趋势的瞻望 |
第3章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发展的调查研究——教练员问卷 |
附录2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发展的调查研究——家长问卷 |
附录3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发展的调查研究——学员问卷 |
附录4 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发展的调查研究——专家访谈表 |
(7)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表述 |
1.4.2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现状研究 |
1.4.3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研究 |
1.4.4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
1.4.5 关于跆拳道项目的开展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发展情况分析 |
3.1.1 培训目的与任务 |
3.1.2 组织管理机构 |
3.1.3 鉴定工作流程 |
3.1.4 培训工作流程 |
3.1.5 培训规模情况 |
3.2 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课程情况分析 |
3.2.1 培训内容情况分析 |
3.2.2 培训方式情况分析 |
3.2.3 培训教材情况分析 |
3.2.4 培训课时情况分析 |
3.2.5 培训考核情况分析 |
3.3 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师资情况分析 |
3.3.1 培训师基本情况分析 |
3.3.2 培训师授课形式情况 |
3.3.3 培训师教学能力情况 |
3.3.4 培训师对参训学员的反馈 |
3.4 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参训学员情况分析 |
3.4.1 参训学员基本情况分析 |
3.4.2 参训学员对培训的认知与意愿 |
3.4.3 参训学员对培训的收获与反馈 |
3.5 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评价调查分析 |
3.5.1 参训学员自我评价 |
3.5.2 参训学员对培训的评价 |
3.6 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存在的不足 |
3.6.1 培训课程层面 |
3.6.2 培训师资层面 |
3.6.3 培训学员层面 |
3.6.4 培训单位层面 |
3.7 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机遇与挑战情况分析 |
3.8 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发展的对策 |
3.8.1 培训课程兼容并包是培训质量的基础 |
3.8.2 培训师资综合实力是培训质量的条件 |
3.8.3 参训学员自身能力是培训效果的关键 |
3.8.4 培训单位四亭八当是培训实施的保障 |
3.8.5 政府部门勇于担当是培训开展的灵魂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1+X证书”制度的提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二)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一定问题 |
(三)学者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不足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理论研究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与问题研究 |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策研究 |
四、文献综述 |
(一)“1+X证书”制度的研究 |
1.关于“1+X证书”制度提出的背景研究 |
2.关于“1+X证书”制度提出的目的研究 |
3.关于“1+X证书”制度内容的研究 |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研究 |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
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1.收集资料的方法 |
2.分析资料的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1+X证书”制度 |
(二)人才培养质量 |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
二、理论基础 |
(一)第四代评价理论及其启示 |
(二)素质教育理论及启示 |
(三)多元智能理论及启示 |
第三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框架及论证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多元与互动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纵向深化与横向扩展 |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灵活与客观 |
(四)“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论证 |
第四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现状与问题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现状 |
1.政府关于“1+X证书”的规章制度基本建立 |
2.培训评价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
3.培训评价组织的遴选与管理不断完善 |
4.“1+X证书”制度试点下校企合作加强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问题 |
1.校企评三方协同动力缺乏,精准培训难度大 |
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
3.高职院校实训设施有待改善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的现状与问题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的现状 |
1.“1+X证书”开发领域不断扩展 |
2.高职院校开始注重专业技能的评价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的问题 |
1.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不够 |
2.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
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 |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与问题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 |
1.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的评价方法逐步完善 |
2.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方法更加客观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问题 |
1.第三方评价机构以结果评价为主,忽视综合性评价 |
2.未建立完善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支持体系 |
3.学分互认、转换的评价方法落实不到位 |
第五章 德国“双元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借鉴与经验 |
一、评价主体:德国“双元制”涉及众多相关利益主体 |
二、评价内容:德国“双元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
三、评价方法:德国“双元制”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
第六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策研究 |
一、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 |
(一)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二)完善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 |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
(四)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 |
二、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 |
(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
(二)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的评价 |
(三)重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
三、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 |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
(二)探索增值评价,提高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
(三)建立国家统一的“X证书”考核标准 |
(四)学校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融合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期刊类 |
学位论文类 |
报刊类 |
致谢 |
(9)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一)学徒制 |
(二)工作本位学习 |
(三)职业教育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学徒制的历史研究 |
(二)关于学徒制的理论研究 |
(三)关于学徒制运行机制的研究 |
(四)关于学徒制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
(五)关于学徒制具体项目的研究 |
(六)史料情况说明 |
四、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国学徒制的历史溯源(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
第一节 行会学徒制的发展 |
一、行会的发展 |
二、行会的组织架构及其功能 |
三、行会学徒制的发展及其作用 |
第二节 教区学徒制的运作 |
一、《济贫法》与教区学徒制 |
二、教区学徒制的开展 |
三、教区学徒制的成本与收益 |
第三节 传统学徒制的衰落 |
一、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
二、国家干预: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废除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步干预: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萌芽(20 世纪60~70 年代) |
第一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动因 |
一、人力资本:学徒制改革的催化剂 |
二、工党执政:学徒制改革的推动者 |
三、与工会斗争:学徒制改革的导火索 |
第二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措施 |
一、成立各类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
二、《1964 年产业培训法》的实施 |
三、培训附加费的征收与发放 |
第三节 初步干预阶段英国学徒制的开展 |
一、学徒的选拔 |
二、学徒制的类型 |
三、学徒制的课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由放任: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受挫(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
第一节 学徒制蛰伏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
一、政治环境的改变 |
二、经济政策的波动 |
三、培训成本的高涨 |
四、高等教育的冲击 |
五、参与各方的疑虑 |
第二节 自由放任阶段学徒制蛰伏的表现 |
一、学徒制发展规模的萎缩 |
二、学徒制发展空间被挤占 |
三、学徒制进一步发展受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勃兴(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 |
第一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动因 |
一、经济发展因素: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 |
二、人力资源因素:改变技能培训现状的需要 |
第二节 政府主导时期现代学徒制体系的构建 |
一、“现代学徒制计划”的颁布 |
二、青年学徒制的开展 |
三、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
四、学徒制的法制保障 |
五、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
六、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
第三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
一、取得的成效 |
二、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雇主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转向(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 |
第一节 《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出台与学徒制的转向 |
一、《理查德学徒制报告》出台的背景 |
二、《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主要内容 |
三、政府对《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回应 |
第二节 雇主主导时期学徒制的发展 |
一、新型学徒制的推出 |
二、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
三、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
四、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
第三节 雇主主导期学徒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应对的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析、展望与启示 |
第一节 英国学徒制的特色分析 |
一、历久弥新:绵延将近千年 |
二、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 |
三、重视法治:依法开展工作 |
四、注重分权:调动各方力量 |
第二节 英国学徒制的发展趋势 |
一、雇主成为开展学徒制项目的主导方 |
二、高校成为学徒提升学历的重要平台 |
三、加速社会流动促公平成为学徒制的使命 |
第三节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一、保障参与者的权益 |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三、稳定经费保障机制 |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1396 年苏格兰诺思汉普顿学徒契约 |
附录2:1965 年英国学徒制种类一览表 |
附录3:学徒毕业证书 |
附录4:企业与培训机构关于开展学徒训练的协议(模板) |
附录5:青年学徒制案例 |
附录6:学位学徒制案例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报告、报纸等 |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
(六)网络资源 |
二、英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报告 |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
(六)网络资源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一、期刊论文 |
二、课题研究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一、教育经历 |
二、工作经历 |
(10)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期待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文献综述结论 |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1 中等职业教育 |
1.4.2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 |
1.4.3 职业期待 |
1.4.4 职业期待的相关理论基础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访谈法 |
1.6.4 数理统计法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调查对象 |
2.1.1 学校和学生样本 |
2.1.2 酒店样本 |
2.2 开放式问卷设计与发放 |
2.2.1 面向学生设计和发放的问卷 |
2.2.2 面向酒店人员设计和发放的问卷 |
2.2.3 问卷的评分标准 |
2.3 数据的收集 |
2.3.1 问卷初测 |
2.3.2 问卷调整与再发放 |
2.4 访谈调查 |
第3章 数据分析 |
3.1 学生的数据分析 |
3.1.1 学生的职业起点期待分析 |
3.1.2 学生对酒店业工作环境的认识分析 |
3.1.3 学生对酒店员工的需求认识分析 |
3.1.4 酒店行业和教育工作者对酒店业的认知分析 |
3.1.5 学生实习和中职学历价值的认知分析 |
3.2 酒店行业的数据分析 |
3.2.1 酒店行业对学生职业期待分析 |
3.2.2 酒店行业的需要和对员工的需求认识分析 |
3.2.3 酒店员工对酒店业和教育工作者对酒店业认识的分析 |
3.2.4 酒店行业对学生实习和中职学历的认识分析 |
3.2.5 酒店行业对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中职学生及中职教育的看法分析 |
第4章 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和酒店业对职业期待的差异分析 |
4.1 学生的职业期待起点和酒店业对学生职业期待的分析 |
4.2 学生和酒店管理者对酒店业环境认识的分析 |
4.3 学生和酒店员工对酒店业需求认识的分析 |
4.4 学生和酒店员工对酒店业和教育者对行业认知的分析 |
4.5 学生和酒店员工对实习和学历的分析 |
4.6 酒店行业对中职生及中职学校的分析 |
第5章 提高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
5.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树立正确就业观 |
5.2 提升服务行业社会地位,增加从业人员职业归属感 |
5.3 转变职业角色,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
5.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密切与行业接触 |
5.5 完善实习过程,增强实习满意度 |
5.6 .增强职业心理教育,培养自身抗压能力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期待调查问卷 |
附录二:酒店员工的职业期待调查问卷 |
附录三: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参加“授渔计划”项目毕业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酒店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五:参加“授渔计划”毕业学生访谈内容(一) |
附录六:参加“授渔计划”毕业学生访谈内容(二) |
附录七:参加“授渔计划”毕业学生访谈内容(三) |
附录八:酒店经理访谈内容(一) |
附录九:酒店经理访谈内容(二) |
致谢 |
四、学历证书,专业证书,哪个更重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模糊-冲突”理论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的“1+X”证书制度执行研究[D]. 沈家乐. 西南大学, 2021
- [2]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D]. MVE JEAN PATRICK.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D]. 胡艳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浙江省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D]. 傅菊.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D]. 赵寿年.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信阳市辖区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发展的调查研究[D]. 张宸.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7]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项目培训研究[D]. 张鹏飞.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8]“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 姜晓雷.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9]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D]. 陈志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期待的差异研究[D]. 周艳.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