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需要的“500强”(论文文献综述)
卫玉涛[1](2020)在《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比较研究 ——基于2010到2019年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其不可避免的要和国有企业分享资源和市场,由此“国进民退”成为一个社会热议的话题。对于中国经济中“国进民退”存在与否的讨论一直持续,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落实推动,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关系的讨论,进入到新阶段。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国进民退”研究的新思路,重新解释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第一章首先回顾“国进民退”的研究历史,同时对已有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进行总结,梳理出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的三种观点。然后对文中所使用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国进民退”等概念进行界定。在第二章中,以中国企业500强和《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的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比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在第三章中以2016年和2019年两个年份入围《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为样本,选择盈利性、规模性、成长性三类9个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民营企业在盈利性和成长性方面已经超过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在规模性方面保持一定的优势。国有企业依旧在企业规模方面占据优势,且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而在排除盈利能力强的银行后,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是高于国有非银行企业的。民营企业的成长性远高于国有企业,正是基于高成长性许多民营企业被资本市场重视。因此“国进民退”并不是中国经济的恰当描述,要厘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关系与角色。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稳定性保障,给国有企业注入发展活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具优势,两者相互合作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才能实现双赢。
赵威[2](2020)在《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报告还指出,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要在管理、创新、产品、人才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领先性。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个关键环节上大有作为。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重点分析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重要契机和机制,通过不断积累关键资源、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的动态竞争力等路径,打造国际一流企业。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推动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尽快摆脱观念之争。当前围绕国企改革的不同观念,如“马列主义派”认为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石,对国有企业目前进行的各种所谓市场化改革存在担忧;“市场改革派”,主张国有企业应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对“国进民退”持批评态度,要求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布局的收缩调整;认为在应对西方冲击和挑战、追赶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强调国家的力量和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等不同观念,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然而,各派观念及相应群体对于国有企业如何进一步改革的主张和举措,却充斥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对破解国企改革僵局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在包括混改在内的国企改革“行动自由”之前,应该首先破除观念上的束缚。第二,我国已经有一大批企业接近世界一流企业,或正努力加速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但仍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列。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虽然我国在2019年已经有129家企业进入到世界500强行列中,但从营业收入和利润对比来看,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仍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500强企业相比,尤其是与美国的世界500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未收窄,甚至有所扩大。从世界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上榜企业行业分配不均,能源、银行等具垄断性质行业占比较大,大健康产业发展落后,高端制造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崛起但基础领域薄弱,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仍处相对中低端劣势。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包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但上述影响并不必然是积极的,混改既是国企改革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对我国混改部分案例的研究表明,混改既可能发挥积极作用,如中国联通的混改已经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一个标杆,而混改也有失败的案例,比如中信国安混改的案例。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从过去的以“混”为主,转向现在的以“改”为主,引入社会资本只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步,改进公司治理、提升市场竞争力才是混改的最终目的。能否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混改之后企业是否拥有改革的主观意愿和相应的能力,是导致不同企业混改结果出现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第四,混改有利于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混合所有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有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效率低下的问题。随着民营资本的加入,国有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以及不同所有制股东之间的制衡,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并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实现了“优势互补”,混改后的国企不仅可以继续发挥国有股东在政策上的资源优势,同时民营资本的加入带来的灵活的经营策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不竭动力、企业家精神等,都将大大提高国有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创新的效率。第五,混改成功的关键是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包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但上述影响并不必然是积极的,混改既是国企改革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其关键在要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第六,混合所有制的治理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成功的国有企业治理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或者是最优的“路线图”,在一个国家成功的模式可能在另一个国家并不适用,每个国家都应该探索自身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混合所有制的治理模式具有多样性,部分国家的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之后,较好地应对了治理挑战,而部分国家的表现则很差。
熊天丽[3](2019)在《基于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产业结构演化时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世界500强企业作为当代支柱产业,也是各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反映国家之间经济力量的消长。本文试图以世界500强为切入点,选用1996年2016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的面板数据数据,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背景,深入分析当代经济的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及调整进程,为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形成以推动全球领域内分工及合作为核心的国际产业结构,推动各国国民经济及全球经济跨越式发展。首先本文针对世界500强企业1996年—2016年的21年排名情况进行行业细分和国家细分。然后以时间序列为轴,深入分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演化时间特征及规律性。其次运用MapGIS软件展示空间分布特征,重点剖析制造业结构演化空间分布特征和服务业结构演化空间分布特征、演化背后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1)目前在世界500强中第三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依然是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出现复苏迹象,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制造;(2)在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而发达国家不断萎缩,服务行业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
刘军军[4](2019)在《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与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国是二战后唯一一个从低收入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高收入阶段的国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韩国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在政府“出口导向型”的开放策略下,1961-2001年间韩国GDP平均增速为8.8%。2007年,韩国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经济体,而相较于中国,韩国人口总量是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土地面积只有中国九十六分之一。韩国创造的“汉江奇迹”,使得韩国成功进入OECD高收入国家群体。韩国经济爆发式增长跟韩国财阀的成长关系密切。首先,就国民经济比重而言,韩国财阀日益占据支配地位。2010年,韩国财阀占GDP比重达到67%。就企业规模而言,财阀企业几乎占据了韩国企业在世界财富500强中的全部。2000年,世界500强中,韩国企业占据14席,仅属于四大财团(三星、LG、现代、SK)就有7个。而2015年,韩国四大财团在500强中企业数量增加到9个。文章通过研究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韩国的财阀的成功经验与潜在危机点,从韩国经验中,发现对中国大企业发展的启示。文章梳理了国内外财阀理论、定义及特点,总结韩国财阀的主要特征及出现的原因。随后以四大财阀(三星、LG、现代、SK)为例,对韩国四大财阀的发展进行阐述。在定量部分,以已有数据为基础,探讨韩国财阀发展模式,对韩国经济分阶段(中等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采用OLS回归模型,并且在每阶段的回归中加入财阀因子的二次方项,用不同区间的年限做替代变量做稳健性检验,发现财阀与经济增长的“U”型关系。对“U”型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出韩国财阀发展因素——“政府作为”和“企业作为”,尝试建立模型,论证了政府与企业目标一致下,财阀对经济起到正向作用,反之,财阀对经济起到阻碍作用。最后部分,文章对我国大企业的现状特点及中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并将中国大企业与韩国做了一些对比,最后根据比较分析了韩国的发展的可借鉴经验。
科技智囊专题研究小组[5](2018)在《专注主业、突破技术 中国大企业任重道远》文中研究说明9月2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17次向社会公开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在西安揭晓。报告显示,2018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突破70万亿元,达到71.17万亿元,迈上新的台阶,较上年增长了11.20%,增速加快3.56个百分点,重回两位数增速区间。但同时,技术创新竞争力仍然不强。专家建议,企业应全力聚焦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技术自主可控。此外,业内人士认为,企
杨亮洁[6](2017)在《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世界经济向网络化、扁平化格局演进,形成复杂多样的城市网络。企业区位选择是推动城市空间重构的核心力量。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加速,推动了企业空间组织的变化与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地方走向全球,并将更多的城市纳入到世界城市网络之中。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是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议题。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动者载体”,而城市是各类社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在“流动空间”中,人类的各种重要活动通过“行动者载体”以各种要素流的形式在“空间载体”中完成,将大大小小的城市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城市网络。企业区位空间格局与城市空间格局之间、企业联系网络与城市网络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企业空间格局演变从微观层面表征着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空间的重构。那么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什么?怎样构建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概念模型及其数理分析模型?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分支机构(全行业和分行业)联系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因此,本论文立足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研究企业联系对比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尝试融合社会网络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taylor的连锁网络模型和Alderson的总部-分支机构模型为基本模型,构建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耦合的数理分析模型,从产业维度探讨区域尺度、城市群尺度和城市尺度上的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本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首先,以嵌入性理论、流空间理论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理论基石,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和图论方法为基本方法,根据Taylor连锁网络模型和Alderson的总部-分支机构模型,尝试构建了连锁-隶属网络的数理分析模型。其次,对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全行业、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网络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全面对比分析;采用了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多层次的分析方法,结果更精确。再次,从西部地区、西部城市群和城市内部(成都)三个嵌套的空间尺度,用多时相数据(2005、2010、2015)进行城市网络时空特征系列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对上述研究内容开展深入探索。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和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第三至六章为实证部分,主要进行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分支机构在中国西部的分布格局及演变研究;从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市内部三个尺度对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为结论和展望部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分支企业在中国西部城市的分布格局呈现差异性、趋同性两大基本特征。西部城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少,空间集聚明显,区位选择上更倾向(特)大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强化;中国500强企业数量多,分布相对分散和均衡。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区位选择趋同,企业空间分布均呈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即以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城市始终保持绝对优势,形成明显的集聚中心,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群尺度上,成渝、关中、兰西、滇中和北部湾五大城市群以成渝城市群为核心,形成菱形空间结构;企业密度分布以呼和浩特-银川-兰州-成都-昆明一线为界,分为东部高密度区和西部低密度区。第二,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联系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差异性、趋同性明显。基于世界500强的城市网络的发育程度低,密度小和集聚明显,对称性低,等级化强,均衡性差,邻近扩散效应较弱,但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由星形结构向类鸟巢状结构演进;基于中国500强的城市网络联系紧密、网络发育程度高和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网络密度高,对称性高,均衡性高,等级化和邻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由类鸟巢状向鸟巢状结构演进。同时,以成渝为核心,呼银兰成昆线以东区域形成明显的扩散区,跨行政地域联系特征明显。与此相对应,两者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中,成都、重庆、西安三大核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始终处于强核心,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根据点出度和点入度,节点城市可分为四类:高点出度-高点入度的综合全能型城市、低点出度-高点入度的黑洞型城市、低点出度-低点入度的世外桃源型城市、高点出度-低点入度的太阳型。第三,基于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趋同性强。制造业与全行业城市网络中节点城市的中心度的“趋同性”非常高,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趋同性较大,强者恒强的极化现象显着。基于中国500强制造业联系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比世界500强的高,城市网络联系紧密,结构复杂,均衡程度较高。第四,基于中国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远高于基于世界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基于世界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的中心度极低,网络密度极低,处于网络初建期,其结构形态是简单的放射状或放射状与星形状的组合,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基于中国500强产生服务业的城市网络与全行业城市网络格局“趋同性”极高,发育相对成熟,层级性显着,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呈现大城市流出、小城市流入的非对称性,重庆、成都、西安、南宁、昆明五城市始终处于强核心地位,网络结构由类鸟巢结构向鸟巢结构演变;二者都呈现点出度高的城市点入度也高,存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第五,基于世界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远低于基于中国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基于世界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发育程度极低;基于中国500强生活服务业联系网络的城市网络联系增强,等级效应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对称性增加,呈现大城市流出、小城市流入的非对称性,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省内、城市群内邻近扩散效应明显,网络结构由放射状向星状再向类鸟巢状演进。第六,西部城市群城市网络差异性显着。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的中国西部的9个城市群网络空间维度的拓扑结构差异大,发育程度差异大,但在时间维度上的网络拓扑结构之间的差异在缩小;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西部9个城市群的拓扑结构的差异较小,在时间维度上其差异也在缩小。基于世界500强企业网络的9个城市群内部网络的拓扑结构发育不完善,联系矩阵呈现稀疏矩阵特征,网络对称性低,层级性明显,集聚特征明显;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城市群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发育较好,网络联系矩阵由稀疏矩阵向完全矩阵演变,对称性较高,网络联系分散效应明显。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的西部城市群网络中,只有成渝城市群的内部网络联系较紧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双核心的一体化网络特征,其余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较弱且相对较为松散,即大多呈现以省会为核心的离心式联系,整体城市群网络发育程度低;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紧密程度增加,成渝、兰西、关中城市群城市网络存在明显的集聚核心。城市群的网络拓扑结构关系生成有两个关键的过程:一是城市间不同等级的企业分支机构的异地分离所形成的直接联系动力;二是发育较好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高等级的分支机构的空间集聚。第七,成都城市网络呈多核心结构,权力和威望空间极化不明显。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网络的城市内部网络联系较弱,网络密度很小,结构稳定性差,对称性低,层级性不突出,自溶性较大,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属于低水平上的分散均衡状态,逐渐向复杂多中心网络结构演变。相对应,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联系紧密,对称性较好,发育程度高,拓扑结构趋于完善和相对均衡;企业联系活动呈现较好的对称双向流动,呈现多核心网络结构,武侯、金牛、青羊始终处于网络核心地位。
陈琳[7](2017)在《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时空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500强”,即由中国大陆在全球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中经营规模最大的500家公司组成,这些公司是中国企业中最优秀的部分,是当代中国支柱产业的集中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经济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基于2009-2014年“中国500强”数据,从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角度对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和区域差异演变进行统计描述,继而分析中国各省市的行业结构特征及其产生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运用偏离—份额模型评价了中国500强的行业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2009-2014年,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当中仍占主导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支柱行业;金融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是支柱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500强各行业的区位熵与营业收入规模不匹配现象较为普遍。就专业化水平而言,农林牧渔业区域专业化水平较高,制造业的省域专业化水平差距较小;无论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还是传统服务业,都趋向集聚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其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中国500强的地理集中度不断提升,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3省市以及香港地区是中国500强企业及其营业收入的主要集聚区域。(2)中国各省市行业结构的空间格局表现为:行业结构多元化、简单化与单一化并存,呈阶梯状分布;制造业占主导,但各省市制造业所占份额差距大;服务业趋于向东部省市集中;产业结构效益的区域差异显着,各省市普遍存在上榜企业数量与其收入不匹配的现象。(3)偏离—份额分析模型表明:东部地区多元化的行业结构带来的结构效益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简单化、单一化的行业结构带来的结构效益,具有全面优势的省份集中在东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无全面优势省份。就各行业而言,各省市的农林牧渔业均不具有竞争优势;制造业的优势显着,对区域增长带动明显;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优于其他地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的发展态势最为良好,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却有待提升。
刘嘉[8](2014)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空间区位取向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组织规模正在不断成长扩大,中国制造业开始出现企业总部向大城市集聚,而分支机构及生产单元扩散到中小城市,并分别对各自所在区域产生着重要影响作用的现象。然而,在总部现象越来越明显的现状下,国内学界却相对缺少对企业总部空间区位取向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也有待开展针对大量企业样本的总部区位研究,从而提出中国语境下的企业总部区位理论。通过对2006-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相关数据分析,结合重心研究方法和基于重心曲线的分级分区,揭示出中国大中型企业总部的区位取向特征,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解释了企业总部空间区位取向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主要集聚在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如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对企业总部控制能力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其中北京远远超过其他城市而处于领军地位。根据企业重心曲线对制造业500强企业分级与分区,可将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按企业经营状况划分为7个分区级别,对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有一定控制力的城市主要在极强总部控制区、强总部控制区、较强总部控制区。影响企业总部区位的因素包括消费、投资、城市经济化水平、城市规模、城市服务业规模等,其中,城市服务业规模具有较强解释性。城市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对企业总部区位影响明显而消费性服务业对其影响较弱。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积极吸引企业总部的建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地方服务业水平,吸引企业总部迁入。
谢琴[9](2014)在《大企业分布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福利增长 ——基于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最大成果之一是民营经济登上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舞台,成为中国经济构成中最为重要的一极。作为各行业具有领先者地位的民营500强企业,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一道,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改善民生、增进民众福利的极为重要的经济主体。本文运用Eviews6.0计量软件,以20022012年中国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的区域分布动态演变对区域经济发展及民众福利增长的贡献及效应。结果表明,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经营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福利增长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相比于农村地区,这一带动作用对城镇居民有着更大的影响力。但企业数量的省际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及民众福利增长的关系为负相关,原因在于企业数量与其经营规模的发展并无平衡关系。本文还对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营业收入变化对城乡居民福利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年度和分省份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在促进不同区域民众福利增长效应方面具有显着的差异。文章的研究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相关文献回顾;第三部分,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第四部分,实证研究,主要探讨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区域分布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民众福利增长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第五部分,拓展性研究,包括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对比分析,分年度实证分析,以及分省份实证分析;第六部分,结论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解决近几年来我国实际上存在的“国进民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长期性和重大性问题,具有应有的理论解释力和政策启示意义。
胡鞍钢[10](2013)在《国有企业发展之路》文中指出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表现为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大国之间的国际竞争也突出表现为其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角力,如同世界经济奥运会竞争。在这个国际大舞台上,对于中国而言,就是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兵团"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公开竞争、激烈竞争。在美国《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公司排行榜上,中国已经有73家,其中大陆有69家,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在中国公司上榜名单中,国有企业有66家,其中中央企业有55家、非金融
二、我们需要的“500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需要的“500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比较研究 ——基于2010到2019年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国进民退”的研究历程 |
1.2.2 相关的研究方法 |
1.2.3 关于“国进民退”的观点 |
1.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基础概念 |
1.3.1 经济成分 |
1.3.2 企业类型 |
1.3.3 “国进民退”概念界定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2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比较 |
2.1 样本选择 |
2.2 中国企业500强比较 |
2.2.1 数量变化 |
2.2.2 规模分布 |
2.3 《财富》世界500强比较 |
2.3.1 数量变化 |
2.3.2 经营指标 |
2.4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状况 |
3 企业竞争力分析 |
3.1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 |
3.2 企业竞争力评价过程 |
3.2.1 样本选取与处理 |
3.2.2 企业竞争力主要因素提取 |
3.2.3 企业竞争力分析结果 |
3.3 企业竞争力解析 |
3.3.1 总体比较 |
3.3.2 盈利分析 |
3.3.3 规模分析 |
3.3.4 成长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19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竞争力得分 |
附录B 2016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竞争力得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 |
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长期动态性 |
第二节 国企改革的“观念之争” |
一、观念的作用 |
二、关于国企改革的四种观念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逻辑 |
一、混改的背景 |
二、混改的理论基础 |
三、混改的目标 |
第三章 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世界500强的视角 |
第一节 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 |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阶段 |
二、世界一流企业的要素 |
第二节 规模和数量的演变 |
一、入围世界500强的数量变化 |
二、入围500强企业的经营表现 |
第三节 500强企业结构和效率的演变 |
一、行业分布 |
二、效率对比 |
三、小结 |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影响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治理机制的影响 |
一、混合所有制对公司治理的挑战 |
二、双层代理成本 |
三、混改对企业绩效和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创新活动的影响 |
一、国企的创新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 |
二、股权多样性与创新 |
三、股权融合与创新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效率的影响 |
一、信贷市场上的所有制差异 |
二、市场势力 |
三、委托——代理与多任务目标 |
第四节 我国混改案例研究 |
一、中国联通——混改标杆 |
二、云南白药混改 |
三、失败的混改案例:中信国安 |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法国的混合所有制 |
一、法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起源 |
二、特别法律制度 |
三、政府持股机构 |
第二节 美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
一、美国混合所有制发展历程 |
二、企业国有化的局限性 |
三、金融危机以后的经验 |
第三节 挪威 |
一、挪威模式 |
二、治理制度 |
第四节 哥伦比亚 |
一、特别保护 |
二、国际认可 |
第五节 巴西 |
一、法律框架 |
二、巴西混合所有制的治理挑战 |
三、改革计划 |
四、行使所有权职能 |
第六节 日本 |
一、日本国铁 |
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和日本烟草公司 |
三、日本邮政 |
第七节 新加坡 |
一、商业导向 |
二、独立性 |
第八节 混合所有制的多样性 |
一、多样化的监管模式 |
二、最佳实践指引不可取 |
三、政策应对 |
四、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培养世界一流企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 |
二、“观念之争”不利于混改的推进 |
三、混改有利于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 |
四、混改成功的关键是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 |
五、混合所有制的治理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积累“耐心资本”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 |
二、消除“观念之争”推进混改进程 |
三、通过“优势互补”提高国企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 |
四、在鉴别非国有股东的基础上推进混改 |
五、鼓励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3)基于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产业结构演化时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产业结构的概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产业结构的研究综述 |
1.3.2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研究综述 |
1.3.3 世界500强研究综述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4.1 文章思路 |
1.4.2 文章框架结构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全球产业结构演化时间特征 |
2.1 三大产业结构演化时间特征 |
2.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化时间特征 |
2.2.1 世界500强企业第二产业时间分布特征 |
2.2.2 世界500强企业第二产业结构演化时间分析 |
2.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化时间特征 |
2.3.1 世界500强企业第三产业时间分布特征 |
2.3.2 世界500强企业第三产业结构演化时间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球产业结构演化空间特征 |
3.1 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分布特征及演化空间分析 |
3.2 三大产业结构演化空间分布特征 |
3.2.1 世界500强企业第二产业演化空间分析 |
3.2.2 世界500强企业第三产业演化空间分析 |
3.3 以制造业为例分析第二产业的结构演化空间分布特征 |
3.4 以服务业为例分析第三产业结构演化空间分布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4.1 结论总结 |
4.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韩国经济发展背景 |
1.2.2 韩国财阀的发展 |
1.2.3 财阀对韩国经济的影响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统计分析法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大企业与经济增长理论 |
2.1.1 经济增长理论 |
2.1.2 大企业与经济增长 |
2.2 财阀理论综述 |
2.2.1 财阀基础理论 |
2.2.2 财阀与经济增长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韩国财阀概述 |
3.1 财阀的定义及特征 |
3.2 韩国财阀兴起的原因 |
3.3 四大典型财阀简介 |
3.3.1 三星集团 |
3.3.2 现代汽车集团 |
3.3.3 LG集团 |
3.3.4 SK集团 |
3.4 韩国财阀与经济的关系 |
3.4.1 财阀发展规模 |
3.4.2 财阀产业布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4.1 韩国经济阶段划分 |
4.2 模型选取 |
4.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4 实证分析 |
4.4.1 数据描述性分析 |
4.4.2 实证研究 |
4.4.3 模型结论 |
4.4.4 模型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韩国财阀发展模式分析 |
5.1 财阀发展的三个阶段 |
5.1.1 低收入阶段 |
5.1.2 中等收入阶段 |
5.1.3 高收入阶段 |
5.2 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U型”关系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韩国财阀模式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
6.1 我国大企业发展概述 |
6.2 我国大企业发展现状 |
6.2.1 500强企业集团数量不断增加 |
6.2.2 整体规模和个体规模持续扩张 |
6.2.3 国有经济控制的企业集团比重在上升 |
6.3 我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 |
6.4 韩国大企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
6.4.1 促进国有企业集团进行并购重组 |
6.4.2 控制国有企业集团的负债率 |
6.4.3 鼓励支持民营科技企业集团 |
第七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1 研究局限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专注主业、突破技术 中国大企业任重道远(论文提纲范文)
2018年中国大企业经营数据分析 |
2018年中国大企业所有制结构分布 |
民企与国企入围数量差距进一步缩小 |
千亿级大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
所有制差异在并购重组方面不存在显着影响 |
2018年中国大企业产业结构分布 |
■制造业企业经营状况出现明显好转 |
金融业最赚钱,实体企业与银行盈利差距有所缩小 |
百货业“退”、互联网服务业“进” |
结构优化势头不减,新动能持续增长 |
去产能深入推进,相关行业盈利状况改善 |
北京高居榜首、苏鲁浙数量增加最多、广东最具创新活力 |
短期内中西部地区大企业难以超越东部沿海地区 |
长三角成重要成长摇篮,“一带一路”企业快速增长 |
2018年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
入围世界500强的数量继续增加 |
在世界500强中的地位稳中有升 |
跨国经营持续推进 |
品牌与创新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
中国大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渐显成效 |
中国大企业在成长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
国际自由贸易转向对出口增长的抑制 |
一些发达国家对华技术打压对我国大企业技术追赶的阻碍 |
规模扩张偏好影响企业做精做优做强 |
技术创新竞争力不强 |
国际化程度仍明显落后于世界大企业平均水平 |
进一步促进中国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全力聚焦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
大力发挥平台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
积极应对贸易挑战,争取更大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
顺应信息化发展大势,探索企业发展新模式 |
构建自主全球价值链,强化风控与合规管理 |
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带领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
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向着世界一流大企业奋勇前行 |
(6)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企业联系的全球城市网络化发展不断强化 |
1.1.2 基于企业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化发展趋势 |
1.1.3 基于企业联系的中国西部城市的网络化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企业网络 |
1.3.2 城市网络 |
1.4 研究进展 |
1.4.1 节点等级结构—城市要素规模等级研究 |
1.4.2 节点经济联系—基于属性数据的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方法的网络化 |
1.4.3 节点联系结构—城市设施与要素流联系研究 |
1.4.4 节点网络结构—城市网络研究范式 |
1.4.5 研究评述 |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区界定及数据来源 |
1.6.1 研究区界定 |
1.6.2 数据来源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和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
2.1 理论基础 |
2.1.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网络的根本动力 |
2.1.2 流动空间理论—城市网络的理论基石 |
2.1.3“嵌入性”理论—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纽带 |
2.1.4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城市网络关系的定性描述 |
2.1.5 社会网络分析(SNA)—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的定量表征 |
2.1.6 图论—城市网络的模型化与可视化呈现 |
2.1.7 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城市网络的模型实现 |
2.1.8 连锁-隶属城市网络理论模型构建 |
2.2 科学问题与研究假设 |
2.2.1 科学问题 |
2.2.2 研究假设 |
2.3 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
2.3.1 城市联系网络模型—连锁-隶属网络模型 |
2.3.2 城市网络节点城市分析模型 |
2.3.3 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模型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西部城市的企业分布时空格局 |
3.1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格局 |
3.1.1 世界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
3.1.2 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
3.1.3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比较 |
3.2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1 全行业的空间格局 |
3.2.2 分行业地域结构分析 |
3.3 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
3.3.1 全局自相关整体特征分析 |
3.3.2 局部自相关特征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
4.1 全行业中国西部城市网络分析 |
4.1.1 城市网络联系时空特征分析 |
4.1.2 城市网络节点中心性分析 |
4.1.3 西部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4.2 分行业西部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
4.2.1 基于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
4.2.2 基于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
4.2.3 基于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
4.3 西部城市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影响因素的选取与理论假设 |
4.3.2 全行业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
4.3.3 分行业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西部城市群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
5.1 西部城市群界定 |
5.2 城市群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
5.2.1 网络拓扑结构的各项特征 |
5.2.2 城市群空间网络的类型特征分析 |
5.3 城市群空间网络的联系特征分析 |
5.3.1 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2 关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3 北部湾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4 天山北坡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5 兰西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6 呼包鄂榆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7 黔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8 滇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9 宁夏沿黄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4 小结 |
第六章 成都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
6.1 成都市企业时空格局分析 |
6.1.1 成都市企业的总体分布格局 |
6.1.2 成都市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
6.2 成都市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
6.2.1 城市网络联系特征 |
6.2.2 城市网络节点中心性特征 |
6.2.3 成都城市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时空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2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2.1.1 关于500强的研究 |
2.1.2 关于区域产业专业化的研究 |
2.1.3 关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应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2.2.2 区域分工理论 3 中国500强行业结构及区域差异演变 |
3.1 研究方法 |
3.1.1 区位熵模型 |
3.1.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
3.1.3 产业结构指数 |
3.2 中国500强行业结构演变 |
3.2.1 营业收入角度 |
3.2.2 企业数量角度 |
3.3 各行业区域专业化水平演变 |
3.4 中国500强区域差异演变 |
3.4.1 中国500强地理集中度 |
3.4.2 企业数量角度 |
3.4.3 营业收入角度 |
3.5 各省市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
3.5.1 行业结构多元化、简单化与单一化并存,呈阶梯状分布 |
3.5.2 制造业占主导,但各省市制造业所占份额差距大 |
3.5.3 服务业趋于向东部省市集中 |
3.5.4 产业结构效益的区域差异显着 |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中国500强行业结构分析 |
4.1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概述 |
4.2 计量结果分析 |
4.2.1 中国500强偏离—份额结果分析 |
4.2.2 中国500强结构效益与竞争效益指数分析 |
4.2.3 中国500强各行业偏离—份额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5.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空间区位取向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特色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总部区位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 |
2.1.1 比较优势理论下总部区位取向综述 |
2.1.2 区域经济理论下总部区位取向综述 |
2.1.3 信息经济理论下总部区位取向综述 |
2.1.4 组织结构理论下总部区位取向综述 |
2.2 总部区位选择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企业总部概念及功能综述 |
2.2.2 总部区位选择特征及影响因素综述 |
2.2.3 总部经济 |
3 制造业500强企业空间区位取向的动态分析 |
3.1 企业总部的区域分布模式 |
3.1.1 企业总部集聚分布现状 |
3.1.2 企业的行业内空间取向现状 |
3.2 企业总部的区位动态变化 |
3.2.1 地区内制造业500强企业数量动态变化 |
3.2.2 各地区内企业总部的迁移变化 |
4 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重心分布及分级分区 |
4.1 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重心变化趋势 |
4.1.1 重心的计算 |
4.1.2 重心变化的研究方法 |
4.1.3 重心变化结果 |
4.2 制造业500强企业重心曲线与分级分区 |
4.2.1 基于经营状况分级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分布图系 |
4.2.2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企业重心曲线 |
4.2.3 基于企业重心曲线的制造业500强企业分级与分区 |
4.2.4 基于分级分区的企业总部控制现状 |
5 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空间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
5.1 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空间区位取向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5.1.1 企业总部空间区位取向的影响因素 |
5.1.2 影响因素的解释变量选取 |
5.2 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空间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数据来源和处理说明 |
5.2.3 实证检验分析 |
5.2.4 企业总部空间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
5.3 服务业对制造业500强企业区位分布的影响分析 |
5.3.1 服务业各行业对制造业500强企业区位分布影响的理论分析 |
5.3.2 服务业对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区位分布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3 服务业各行业对企业总部空间区位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总结 |
6.2 建议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大企业分布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福利增长 ——基于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本文创新之处 |
2 相关文献回顾 |
2.1 关于 500 强或大企业的研究 |
2.2 关于 500 强或大企业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2.3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福利增长的关系研究 |
2.4 文献研究评述 |
3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3.3 模型设计 |
4 实证研究 |
4.1 数据检验 |
4.2 回归结果分析 |
5 拓展性研究 |
5.1 国有 300 强与民营 500 强比较研究 |
5.2 分年度实证分析 |
5.3 分省份实证分析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与启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四、我们需要的“500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比较研究 ——基于2010到2019年的考察[D]. 卫玉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2]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D]. 赵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基于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产业结构演化时空特征分析[D]. 熊天丽. 湖南大学, 2019(08)
- [4]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与借鉴[D]. 刘军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5]专注主业、突破技术 中国大企业任重道远[J]. 科技智囊专题研究小组. 科技智囊, 2018(10)
- [6]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D]. 杨亮洁. 兰州大学, 2017(12)
- [7]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时空演变研究[D]. 陈琳.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8]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空间区位取向及其影响因素[D]. 刘嘉.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8)
- [9]大企业分布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福利增长 ——基于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 谢琴. 三峡大学, 2014(03)
- [10]国有企业发展之路[A]. 胡鞍钢. 国情报告(第十五卷 2012年), 2013
标签: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国企论文; 世界500强论文; 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