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接种布鲁氏菌RB51疫苗试验

野牛接种布鲁氏菌RB51疫苗试验

一、野牛接种布氏杆菌RB51疫苗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孙天浩,马忠臣,张欢,程科建,陈创夫,王震,张倩[1](2021)在《家畜布鲁氏菌病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胞内生存的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和家畜健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可以引起人的波浪热、母畜流产以及公畜睾丸炎等症状,严重阻碍畜牧业的发展,并威胁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全球布鲁氏菌病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各省市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布鲁氏菌病流行。疫苗免疫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防控措施之一。因此,文章就国内外布鲁氏菌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效果进行综述,为布鲁氏菌病疫苗改造和研发提供参考。

郑晗旭[2](2020)在《布鲁氏菌纳米抗原颗粒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世界各地广泛的流行和传播。该病不但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相当大的威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对其进行彻底清除。疫苗免疫一直是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手段,目前兽用疫苗多为减毒活疫苗,如S19、Rev.1、M5、S2等,但它们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易感染人、干扰血清学诊断、母畜易流产、以及毒力增强等缺陷,而且至今尚无有效的安全的人用布病疫苗。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是防控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研究内容。P39和Rsα是羊布鲁氏菌的两种保护性抗原蛋白,可以将其用做布鲁氏菌病的候选疫苗。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纳米尺寸的抗原会增强抗原免疫原性,此外纳米疫苗可承载多种抗原,提供抗原稳定性和靶向性。本研究纯化P39和Rsα两种蛋白,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酚醛树脂磁性复合微球Fe3O4@CFR纳米粒子,将纯化后的P39和Rsα蛋白与被酚醛树脂修饰后的Fe3O4磁性材料纳米粒子吸附,用于免疫实验小鼠,比较评价纳米材料对两种蛋白产生抗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39蛋白在免疫过程当中,弗式佐剂和纳米粒子均能使P39抗体水平,随着时间增加而提高,但添加弗式佐剂比纳米粒子承载抗原产生的抗体水平高。Rsα蛋白纳米粒子相对于弗式佐剂Ig G、Ig G1和Ig G2a水平都有升高,其中Ig G和Ig G1显着升高,但Ig G2b和Ig M水平,未有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纳米粒子对不同抗原产生抗体的影响有差异,对P39蛋白抗体水平影响不大,而可以提高Rsα蛋白抗体产生。本研究表明纳米粒子可以提高抗原诱导产生抗体产生,但是不同抗原可能存在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Ig G2a的诱导水平,可能对Th1型免疫有影响,可为将来布鲁氏菌病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

李宏艳[3](2019)在《布鲁氏菌VirB12的重组表达及其用于标记疫苗细胞免疫鉴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畜牧业的人兽共患病,动物布病主要依赖疫苗免疫来预防和控制。目前,国内疫苗株主要有3种,分别是S2(主要用于猪布鲁氏防疫)、A19(用于牛布鲁氏防疫)、M5-90(用于绵羊布鲁氏防疫)。这些疫苗在预防和控制动物布鲁氏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疫苗的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而血清学监测是动物布病诊断最主要的技术手段,主要有常用的虎红平板凝集、试管凝集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无法区分哪些是自然感染抗体,哪些是免疫抗体,给防疫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困难。基因标记疫苗被认为是解决布病疫苗免疫与自然感染鉴别诊断难题的新型疫苗形式。由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A19-ΔVirB12基因标记疫苗,其毒力与母本株相比降低,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利用VirB12蛋白能够进行血清学诊断。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重组表达VirB12蛋白,分析VirB12蛋白的细胞免疫特性,并探讨其在疫苗免疫与自然感染中鉴别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提取细菌基因组DNA,根据NCBI上登录的布鲁氏菌A19菌株virB12基因序列,使用分子生物学软件prime premier 5.0设计并合成了1对扩增virB12基因的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出virB12基因,并克隆到pET-28a质粒载体上,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镍柱纯化,并对纯化后的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印迹鉴定。布鲁氏菌A19-ΔVirB12菌株与亲本株布鲁氏菌A19株及牛种强毒2308株相比缺少了virB12基因,A19-ΔVirB12菌株在生长过程中不表达对应的VirB12蛋白,动物在免疫接种后无法产生VirB12抗体及对应的免疫记忆,本实验通过体外提取A19菌株和A19-ΔVirB12菌株免疫后试验动物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后用VirB12蛋白作为抗原刺激淋巴细胞,然后检测IFN-γ,对A19菌株和A19-ΔVirB12菌株进行免疫鉴别。研究结果:本试验成功构建了布鲁氏菌A19菌株virB12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的VirB12蛋白经纯化后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免疫印记试验显示该重组蛋白有较好的反应原性,与布鲁氏菌野毒阳性血清有反应,与A19-ΔVirB12菌株免疫血清无反应。采用纯化的VirB12蛋白进行的体外IFN-γ检测,结果显示,A19菌株免疫组与A19-ΔVirB12菌株免疫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经VirB12刺激后产生的IFN-γ存在显着差异(P<0.001),表明通过这种体外PBMC细胞提取及VirB12蛋白刺激可以鉴别区分A19菌株与A19-ΔVirB12菌株免疫。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VirB12蛋白的原核表达菌株,经纯化后的VirB12蛋白可以作为刺激抗原,在体外IFN-γ水平上可实现对A19菌株免疫与A19-ΔVirB12菌株免疫进行区分,为布氏菌病的防控及净化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雒思龙[4](2019)在《辽宁省朝阳地区猪场布鲁氏菌感染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细菌性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主要有流产布鲁氏菌(B.abortus,牛布鲁氏菌)、马耳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羊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B.suis)和绵羊附睾布鲁氏菌(B.ovis)。布鲁氏菌能够感染各种驯养和野生动物,并对生殖系统的器官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可导致母畜流产和病畜生育能力减退,使畜主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辽宁地区动物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针对2016年-2018年辽宁省朝阳地区规模化养猪场采集的猪血清样本和猪全血样本,分别进行动物布鲁氏菌的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微量试管凝集试验(SAT)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的血清学调查,以及动物布鲁氏菌Bruce-Ladder多重PCR检测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5)的分子生物学调查,针对动物布鲁氏菌的感染率和流行菌株进行检测鉴定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2018年辽宁省朝阳地区规模化养猪场动物布鲁氏菌的感染率是26.24%;辽宁省朝阳地区规模化养猪场主要流行菌株为猪布鲁氏菌(B.suis)。本研究为辽宁地区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疫病疫情,提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科学依据,确认布鲁氏菌病的存在,结合疫苗免疫接种和定期检测淘汰,为根除布鲁氏菌病奠定基础。

梁佳茗[5](2019)在《布鲁菌S19重组疫苗株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该病不但对畜牧养殖业危害巨大,对公共卫生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家畜疫苗接种是布病防控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然而,现有疫苗,包括国际上普遍使用的S19和我国自行研制的S2和M5,所提供的免疫保护效力并不理想。因此,改进和提高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已成为研制新型布病疫苗的主要方向。美国学者在菌株RB51中过表达布鲁菌的保护性抗原SOD增强其疫苗功效。本研究以布鲁菌疫苗株S19为研究对象,借助广宿主穿梭载体将布鲁菌Omp31、BCSP31和UGPase基因转化至S19株中,实现自身免疫原性蛋白过表达,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所构建的重组菌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探索重组菌该作为疫苗候选株的应用潜力,为防控家畜布病提供新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构建了含有双强启动子pR/pL-终止序列rrnbT1T2的重组广宿主穿梭质粒pBBR1MCS-PT,分别插入布鲁菌Omp31、BCSP31和UGPase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BBR1MCS-PT-Omp31、pBBR1MCS-PT-BCSP31和pBBR1MCS-PT-UGPase;将重组质粒电转至布鲁菌S19感受态细胞,经抗性筛选与PCR鉴定,获得重组菌株S19-Omp31、S19-BCSP31和S19-UGPase。SDS-PAGE与Western-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重组布鲁菌可表达Omp31、BCSP31和UGPase蛋白。重组菌株连续传代至第15代未出现基因丢失,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生长动力学曲线结果显示重组菌株与亲本株生长规律基本一致,表明基因过表达并未改变布鲁菌生长特性。接着,本研究对重组菌株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研究。动物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以相同剂量免疫Balb/c小鼠时,S19-Omp31组、S19-BCSP31组与亲本株S19组小鼠体重、脾重和脾菌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然而,S19-UGPase组在免疫高剂量条件下(1×108 CFU/mL和1×109 CFU/mL),其脾菌数显着高于S19组(P<0.05),这表明重组S19-Omp31和S19-BCSP31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体液免疫检测结果表明,3组重组菌株均能有效产生针对S19株的特异性抗体,其中S19-BCSP31组和S19-UGPase组在第4周时抗体水平达到峰值,S19-Omp31组在第5周时达到峰值,其抗体效价均显着高于S19组(P<0.05)。同时,针对目的蛋白特异性抗体结果显示,S19-Omp31组和S19-BCSP31组的目的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显着高于S19组(P<0.01)。细胞免疫检测显示,S19-Omp31组和S19-BCSP31组均能上调IFN-γ、INF-α、IL-2、IL-4和IL-12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机体产生Th1型(CD3+CD4+IFN-γ+)细胞免疫应答;而S19-UGPase组IL-2和IL-12分泌显着高于S19组(P<0.05)、IFN-γ水平略低于S19组(P<0.05)、INF-α、IL-4和IL-10分泌水平与S19组无显着差异。最后,采用布鲁菌强毒株16M攻毒试验评价重组菌株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显示,S19-Omp31组和S19-BCSP31组的免疫保护单位分别为2.25和2.08,显着高于S19组(1.68);而S19-UGPase组的免疫保护单位为1.74,与S19组差异不显着。这表明重组菌株S19-Omp31和S19-BCSP31可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效力。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3株重组布鲁菌株(S19-Omp31、S19-BCSP31和S19-UGPase)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其中S19-Omp31株和S19-BCSP31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对强毒攻击能提供理想的免疫保护效力。本研究的结果将为新型布鲁菌疫苗的研制提供新策略。

刘菲[6](2018)在《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疫苗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初步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布鲁氏菌是典型的胞内寄生菌,其侵袭能力强,感染的宿主及途径广,现已知能够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多达60余种,猪、牛、羊均为易感动物,且各家畜之间存在交叉感染。近年来随着牛、羊布鲁氏菌疫情的回升,吉林省梅花鹿布鲁氏菌病时有发生,患病圈养的鹿已成为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影响国民经济,同时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首要措施是减毒疫苗免疫,但疫苗免疫后持续产生抗体,常规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不能区分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动物,不利于布鲁氏菌病的防控与净化。BCSP31基因作为布鲁氏菌的保护性抗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有研究表明该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布鲁氏菌的生存,可以作为缺失株疫苗的靶基因。因此,本研究在对吉林省梅花鹿布鲁氏菌流行情况及相关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选定S2疫苗株为亲本株,构建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株,以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株感染巨噬细胞,分析BCSP31基因在布鲁氏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机制,并对构建的缺失株安全性及保护性进行评估;以BCSP31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ELISA检测方法,对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株作为候选疫苗株的可行性分析;以期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控与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458份梅花鹿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虎红平板凝集检测57份阳性血清,4份疑似血清;荧光定量PCR共检测59份阳性样本,总阳性率为12.9%(59/458);其中猪种布鲁氏菌27份、羊种布鲁氏菌19份、牛种布鲁氏菌13份,分析季节为梅花鹿感染布鲁氏菌的风险因素。2、以S2为亲本株,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株,生物学特性鉴定证明S2-BCSP31缺失株在形态学、生长特性、生化特性等方法与亲本株保持一致;连续传20代及保存12个月后的S2-BCSP31缺失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Western Blot鉴定表明缺失株不与rBCSP31蛋白高免血清发生反应,BCSP31蛋白在缺失株中不表达,说明S2-BCSP31缺失株构建成功。3、建立S2-BCSP31缺失株和S2疫苗株巨噬细胞体外感染模型,分析BCSP31缺失对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及自噬互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S2-BCSP31缺失株上调IL-12、IL-β的表达,下调IL-6、TNF-α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利于LC3B、Beclin、p62、Bcl2蛋白表达。对布鲁氏菌诱导的PI3K/Akt/mTOR和MER/ER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分析,证实S2-BCSP31缺失株有利于PI3K/Akt/mTOR自噬途径激活。抑制该通路后自噬相关基因LC3B、Beclin及ULK的mRNA表达水平和胞内菌落数下降,证明该通路激活有利于S2-BCSP31缺失株在巨噬细胞内存活。4、免疫小鼠后,毒力残留实验结果显示S2-BCSP31缺失株与S2亲本株免疫的小鼠脾脏重量及含菌量基本吻合,证明构建的缺失株与亲本株生物安全性无差别;抗体检测和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表明S2-BCSP31缺失株与S2亲本株诱导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差异不显着。攻毒后结果显示:S2-BCSP31缺失株能够抵抗M28、2308、1330强毒攻击,小鼠的脾脏重量及含菌量S2-BCSP31缺失株组和S2疫苗株组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证明S2-BCSP31缺失株与S2疫苗株在短期内产生的免疫保护力一致,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株具有良好的潜力。5、以rBCSP31蛋白为抗原建立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M28、1330、2308攻毒及S2疫苗株免疫小鼠血清呈阳性,S2-BCSP31缺失株免疫小鼠血清呈阴性,证明该方法能够区分S2-BCSP31缺失株免疫及其他自然感染的血清,为建立与标记疫苗配套的检测方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株具有良好安全性及保护性,具备从血清学角度区分布鲁氏菌S2-BCSP31及野毒感染的能力,作为疫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布鲁氏菌病防制、监测、净化及致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程汝佳[7](2018)在《犬种布鲁氏菌GB1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初步应用》文中提出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根据其不同抗原性的差异或不同的动物易感性可以分为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布鲁氏菌、犬种布鲁氏菌和沙林鼠布鲁氏菌等10个种19个生物型。美国学者Carmichael于1966年从200例流产的比格犬中首次分离得到犬布鲁氏菌,它可引起狗的流产和感染人,还可感染猴和兔。布鲁氏菌按照表型可分为光滑型(smooth,S型)和粗糙型(rough,R型)两种不同的表型。一般情况下,牛种、羊种以及猪种布鲁氏菌通常为光滑型,而犬种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为天然的粗糙型布鲁氏菌。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本实验室从宠物犬身上分离得到的一株犬种布鲁氏菌(GB1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利用相关PCR方法对GB1株基因组缺口进行重测序,共测得GB1株基因组总量全长约为3,277,308bp,两条染色体大小分别2,106,982bp和1,170,326bp,GC含量约为57.2%。通过对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出犬种布鲁氏菌GB1株有3232个编码基因,67个小卫星序列,18个微卫星序列,55个tRNA。系统进化树表明GB1株与来自韩国的Brucella canis HSK A52141株和来自美国的Brucella canis2010009751株相似度最高。依据COG数据库将其布鲁氏菌注释了2644个编码基因,大体分为22类。通过对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注释出了1107个基因,分别分布于92个通路,通过KEGG、COG注释发现GB1株预测基因中大多数是与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膜转运和氨基酸转运功能有关。与犬种布鲁氏菌RM6/66比对发现49处插入或缺失突变,本文选取4处进行了具体探究。为了制备粗糙型布鲁氏菌单克隆抗体,本研究用灭活的布鲁氏菌GB1株菌液免疫BALB/c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将布鲁氏菌GB1株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和大肠杆菌O157超声破碎得到菌体蛋白,分别作为抗原包被酶标板,建立ELISA方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制备出一株能稳定分泌的杂交瘤细胞株4D11G7及其腹水,其单抗ELISA效价为8×105,亚型鉴定为Ig G2a。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单抗4D11G7不仅与粗糙型犬种布鲁氏菌GB1株、RM6/66株裂解抗原发生反应,还与光滑型牛种布鲁氏菌2308株、羊种布鲁氏菌16M株、猪种布鲁氏菌1330株以及粗糙型羊种布鲁氏菌RM57株发生反应。本研究通过棋盘法初步建立了犬布鲁氏菌竞争ELISA方法。研究对包被抗原浓度、单抗工作浓度,酶标抗体稀释度、样品与抗原作用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抗原包被度为1μg/孔,单抗工作浓度为32000倍稀释,酶标抗体的稀释度为10000倍时,能获得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石乐琴[8](2015)在《人兽共患病疫苗——“一体化健康”模式》文中认为本综述着重于描述动物免疫作为预防人类疾病(人兽共患病)的一种方法。描述了所用疫苗的三种类型,所举例子有成功例子也有失败例子。Ⅰ类疫苗用于保护人和有经济价值的动物,这二者在病原体传播循环中都不起什么作用。讨论了开发Ⅰ类疫苗过程中,动物健康产业和人健康产业与管理机构之间合作的好处,描述了在动物和人中都能使用的疫苗的唯一例子(西尼罗病毒疫苗)。Ⅱ类疫苗是用于家养动物的疫苗,以免疫家养动物作为预防

南文龙,谭鹏飞,彭大新,陈义平[9](2014)在《布鲁氏菌弱毒疫苗鉴别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仅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威胁人类健康。弱毒疫苗免疫是防控布病的重要手段,但弱毒疫苗的使用往往对布病的诊断和监测造成干扰。各国学者利用细菌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建立了病原分离鉴定、补体结合试验、利凡诺尔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偏振实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al-time PCR等多种布鲁氏菌弱毒疫苗鉴别检测方法。研究表明,ELISA和FPT以其高通量以及操作方便的优势,在布鲁氏菌弱毒疫苗与野生菌株感染的血清学鉴别诊断方面前景良好;分子生物学特别是PCR、real-time PCR方法目前仍广泛用于布鲁氏菌纯培养物的鉴定。

瞿鸥[10](2013)在《四川省凉山州奶牛养殖与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流行与防控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奶牛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人畜共患病,因此该病对奶牛养殖业经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奶牛发生该病后往往转入慢性经过而无法彻底根治,研究查清四川省凉山州的奶牛养殖和布氏杆菌的发病情况和流行动态,为该地区科学防制布病提供依据,施为此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一下几方面调查研究:1、四川省凉山州奶牛养殖情况调查对四川省凉山州地区十七个县市奶牛的养殖情况、奶牛的品种进行走访和调查,发现该州的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西昌市和德昌县,大型奶牛养殖场有西昌汇康乳业有限公司(养殖规模为存栏1030头)、美日乳业有限公司(存栏200头),其他占地面积小于30亩,奶牛存栏数少于30头的小型养殖场有20余家,(会东、布拖、金阳、美姑、甘洛、喜德等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奶牛养殖很少几乎为零);其中最大的奶牛养殖公司是西昌三牧乳业有限公司,总规模达5000余头;主要养殖模式是公司+农户的方式;在调查中发现养殖的奶牛品种有中国荷斯坦奶牛、绢姗牛、爱尔夏牛等,其中中国荷斯坦奶牛占了95%以上,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中国荷斯坦奶牛来进行。在调查中除了有明显流产症状或奶牛乳房炎的病例疑似布病之外,其余接受调查的均无明显临床症状。2四川省凉山州奶牛布病流行与防控调查(1)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从2009年-2012年对凉山州一市十七县的奶牛进行了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研究手段是采集养殖奶牛的血液,进行虎红平板凝集实验,从而初步得出奶牛患布氏杆菌病流行情况从从2009年-2012年的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0.80%(212/1019)、18.47%(179/969)、14.68%(144/981)、8.90%(94/1056)。这些调查为预防该病奠定流行病学依据。(2)临床病例调查针对临床症状明显的有怀孕母牛流产、子宫流脓、公牛睾丸炎、关节炎等症状的典型布氏杆菌病和由布病继发的奶牛乳房炎或隐形乳房炎进行了临床诊断、病理学研究,并根据基层兽医诊治的情况获得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在走访的过程当中发现该地区布氏杆菌病多发生在乡镇农户养殖的地区。(3)布病防控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的情况发现四年来凉山州布病的年发病率总共下降了11.90%,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政府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基层兽医和饲养管理人员对布病的认识程度,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加强高危人群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和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加强外来引进奶牛的检疫、加强预防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说明了凉山州关于控制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措施在针对该病的防控中发挥了一定了作用。3该地区布病防控问题与建议(1)布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凉山州奶牛布病没有彻底根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大多数患病的奶牛都是由个体户散养的,民众对布病危害和相关法规认识不足,政府进行防疫监测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在奶牛引种的过程中没有做好疾病的检疫工作;饲养过程中的管理不科学,圈舍的消毒措施不到位;经检测发现患病的牛群不能及时捕杀使疾病扩散传播。(2)布病防控的建议根据凉山州布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和目前所有的防制措施笔者给出了加强疫病的净化、奶牛引种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政府给予帮助等一系列措施来进一步控制布病的传播。

二、野牛接种布氏杆菌RB51疫苗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牛接种布氏杆菌RB51疫苗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家畜布鲁氏菌病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灭活疫苗
    1.1 牛种布鲁氏菌45/20灭活疫苗
    1.2 羊种布鲁氏菌53H38灭活疫苗
2 减毒活疫苗
    2.1 牛种布鲁氏菌S19疫苗
    2.2 牛种布鲁氏菌RB51疫苗
    2.3 羊种布鲁氏菌Rev.1
    2.4 羊种布鲁氏菌M5-90疫苗
    2.5 猪种布鲁氏菌活疫苗S2
3 布鲁氏菌亚单位疫苗
4 布鲁氏菌DNA疫苗
5 布鲁氏菌基因突变株候选疫苗
    5.1 流产布鲁氏菌突变株候选疫苗
    5.2 羊种布鲁氏菌突变株候选疫苗
    5.3 猪种布鲁氏菌突变株候选疫苗
6 异源表达的布鲁氏菌疫苗
7 展望

(2)布鲁氏菌纳米抗原颗粒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布鲁氏杆菌病概述
        1.1 病原学
        1.2 临床表现
        1.3 流行病学
        1.4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1.5 布鲁氏菌宿主相互作用与致病机制
        1.6 布鲁氏菌细胞入侵和胞内生存机制
        1.7 布鲁氏菌与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
        1.8 布鲁氏菌疫苗研究现状
    第二节 纳米疫苗的研究
        2.1 纳米粒子尺寸、形状、特性、组成、表面电荷
        2.2 纳米粒子作为疫苗递送的工具
        2.3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
        2.4 纳米粒子作为免疫佐剂的使用
        2.5 磁性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材料进行修饰
        2.6 纳米粒子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7 纳米疫苗的优势
        2.8 纳米疫苗面临的挑战、局限性及未来机遇
选题依据
第二章 研究内容
    第一节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第二节 纳米粒子对重组蛋白的承载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节 抗体水平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布鲁氏菌VirB12的重组表达及其用于标记疫苗细胞免疫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布鲁氏菌病简介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布鲁氏菌VirB12 的原核表达纯化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VirB12 蛋白的细胞免疫特性及其对标记疫苗免疫的鉴别区分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辽宁省朝阳地区猪场布鲁氏菌感染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布鲁氏菌病
    1.2 诊断技术
        1.2.1 临床诊断
        1.2.2 血清学诊断
        1.2.3 病原学诊断
    1.3 主要功能基因
        1.3.1 LPS相关基因
        1.3.2 外膜蛋白(Omp)基因
        1.3.3 分泌蛋白(VirB)基因
        1.3.4 调控蛋白(BvrR/BvrS)基因与热休克蛋白基因
    1.4 布鲁氏菌参考菌株的宿主和地理区域分布
    1.5 B.microti和 B.inopinata与其他菌种的关系
第二章 辽宁地区动物布鲁氏菌感染率的血清学调查
    2.1 材料
        2.1.1 血液样品
        2.1.2 血清样品
        2.1.3 布鲁氏菌标准血清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1.6 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
        2.2.2 微量试管凝集试验(SAT)
        2.2.3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
    2.3 结果
        2.3.1 虎红凝集平板试验(RBT)
        2.3.2 微量试管凝集试验(SAT)
        2.3.3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
    2.4 讨论
        2.4.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
        2.4.2 微量试管凝集试验(SAT)
        2.4.3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
    2.5 小结
        2.5.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结论
        2.5.2 微量试管凝集试验结论
        2.5.3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论
第三章 辽宁地区动物布鲁氏菌流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调查
    3.1 材料
        3.1.1 血液样品
        3.1.2 布鲁氏菌野毒株
        3.1.3 布鲁氏菌疫苗株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
        3.1.6 溶液配制
        3.1.7 引物
    3.2 方法
        3.2.1 布鲁氏菌DNA的制备
        3.2.2 布鲁氏菌Bruce-Ladder多重PCR检测
        3.2.3 布鲁氏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5)
    3.3 结果
        3.3.1 布鲁氏菌Bruce-Ladder多重PCR检测
        3.3.2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5)
    3.4 讨论
        3.4.1 化学修饰的热启动Taq酶 PCR反应扩增体系
        3.4.2 Bruce-Ladder
        3.4.3 MLVA-15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专利和奖励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5)布鲁菌S19重组疫苗株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布鲁菌病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1 布鲁菌病病原学
        1.2 布鲁菌病流行病学
        1.3 布鲁菌病诊断方法
    第二章 布鲁菌疫苗研究进展
        2.1 传统疫苗
        2.2 重组蛋白疫苗
        2.3 标记疫苗
        2.4 DNA疫苗
        2.5 外膜囊泡疫苗
        2.6 菌壳疫苗
        2.7 病毒活载体疫苗
        2.8 细菌活载体疫苗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重组布鲁菌的构建及鉴定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重组布鲁菌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力评价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疫苗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布鲁氏菌病概述
        1.1 布鲁氏菌病病原学
        1.2 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3 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
    第二章 布鲁氏菌疫苗研究进展
        2.1 布鲁氏菌减毒活疫苗
        2.2 DNA疫苗
        2.3 亚单位疫苗
        2.4 基因缺失疫苗
    第三章 布鲁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1 病原学检测
        3.2 血清学检测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梅花鹿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株的构建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株在巨噬细胞内生存机制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株对小鼠的免疫效果初步评价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布鲁氏菌BCSP31蛋白的表达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犬种布鲁氏菌GB1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布鲁氏菌病与布鲁氏菌概况
    1.2 布鲁氏菌基因组概述
    1.3 DNA测序技术简述
        1.3.1 一代测序技术
        1.3.2 二代测序技术
        1.3.3 三代测序技术
    1.4 布鲁氏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1.4.1 牛种布鲁氏菌S19(A19)疫苗
        1.4.2 粗糙型布鲁氏菌RB51疫苗
        1.4.3 羊种布鲁氏菌Rev1疫苗
        1.4.4 猪种布鲁氏菌S2疫苗
        1.4.5 新型疫苗
    1.5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发展
        1.5.1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
        1.5.2 噬菌体抗体库单抗制备技术
        1.5.3 转基因小鼠制备人免疫球蛋白
        1.5.4 嵌合抗体技术
    1.6 布鲁氏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1.6.1 病原鉴定
        1.6.2 血清学诊断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所用菌株
        2.1.2 所用试剂和耗材
        2.1.3 实验用主要仪器
        2.1.4 溶液配制
    2.2 犬种布鲁氏菌GB1株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2.2.1 犬布鲁氏菌GB1株全基因组测序
        2.2.2 犬布鲁氏菌GB1株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抗粗糙型布鲁氏菌单抗杂交瘤细胞株的制备
        2.3.1 免疫抗原及单抗筛选抗原的制备
        2.3.2 小鼠免疫
        2.3.3 融合老鼠选定
        2.3.4 间接ELISA筛选方法的建立
        2.3.5 SP2/0细胞复苏和培养
        2.3.6 饲养细胞的制备
        2.3.7 细胞融合
        2.3.8 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孔
        2.3.9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2.3.10 细胞保存及腹水制备
        2.3.11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与鉴定
    2.4 犬种布鲁氏菌竞争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2.4.1 单抗及样本来源
        2.4.2 制备包被抗原
        2.4.3 c-ELISA的操作步骤
        2.4.4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单抗工作浓度的确定
        2.4.5 单抗及酶标抗体工作条件的优化
        2.4.6 包被液及包被条件的确定
        2.4.7 封闭液与封闭条件的确定
        2.4.8 单抗作用条件的选择
        2.4.9 底物溶液作用条件的选择
        2.4.10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犬种布鲁氏菌GB1株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3.1.1 犬种布鲁氏菌GB1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3.1.2 犬布鲁氏菌GB1株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1.3 布鲁氏菌GB1株基因功能分析
        3.1.4 布鲁氏菌GB1株与布鲁氏菌RM6/66株基因组序列变异分析
    3.2 犬种布鲁氏菌单抗制备结果
        3.2.1 间接ELISA筛选方法的建立结果
        3.2.2 融合小鼠的选择
        3.2.3 细胞融合、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结果
        3.2.4 单抗免疫学特性鉴定
    3.3 犬种布鲁氏菌竞争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3.3.1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单抗工作浓度的确定
        3.3.2 单抗及酶标抗体工作条件的优化
        3.3.3 包被液及包被条件的确定
        3.3.4 封闭液与封闭条件的确定
        3.3.5 单抗作用条件的选择
        3.3.6 底物溶液作用条件的最佳选择
        3.3.7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人兽共患病疫苗——“一体化健康”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疫苗接种相关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
3 疫苗为基础的干预类型
4 局限性和失败
5 免疫人预防涉及动物的疾病
6 用于公共卫生的动物疫苗的经济学、总结和未来发展

(9)布鲁氏菌弱毒疫苗鉴别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菌学检测方法
2 免疫学检测方法
    2.1 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 fi xation test, CFT)
    2.2 利凡诺尔试验 (rivanol test, RIV)
    2.3 二巯基乙醇凝集试验与L-半胱氨酸凝集试验
    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2.5 电泳鉴别试验
    2.6 荧光偏振实验 (fl uorescence polarization test, FPT)
3 分子生物学方法
    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3.2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multiple-locus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 MLVA)
    3.3 PCR
    3.4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的Real-time PCR

(10)四川省凉山州奶牛养殖与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流行与防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病原学
    1.2 布氏杆菌生物型分类及流行特点
    1.3 布氏杆菌致病性
    1.4 病理变化
    1.5 鉴定
    1.6 布氏杆菌的防制
    1.7 我国布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四川省凉山州奶牛养殖情况和布氏杆菌病的调查
    2.1 调查时间及对象
    2.2 凉山州奶牛养殖情况的调查
    2.3 凉山州奶牛布氏杆菌的流行情况的调查
    2.4 凉山州奶牛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疑似病例调查
    2.5 凉山州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疫情况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凉山州奶牛养殖情况
    3.2 凉山州奶牛布氏杆菌的检疫情况
    3.3 凉山州奶牛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疑似病例
    3.4 凉山州奶牛布病综合性防疫措施
4 讨论
    4.1 奶牛养殖情况
    4.2 检疫结果分析
    4.3 针对引进奶牛的检疫
    4.4 诊断治疗
5 建议
    5.1 加强疫病的净化
    5.2 奶牛引种管理
    5.3 人员加强管理
    5.4 政府给予帮助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野牛接种布氏杆菌RB51疫苗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家畜布鲁氏菌病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J]. 孙天浩,马忠臣,张欢,程科建,陈创夫,王震,张倩. 现代畜牧兽医, 2021(07)
  • [2]布鲁氏菌纳米抗原颗粒的构建[D]. 郑晗旭.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3]布鲁氏菌VirB12的重组表达及其用于标记疫苗细胞免疫鉴别研究[D]. 李宏艳.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4]辽宁省朝阳地区猪场布鲁氏菌感染的调查研究[D]. 雒思龙. 沈阳农业大学, 2019
  • [5]布鲁菌S19重组疫苗株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评价[D]. 梁佳茗.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布鲁氏菌S2-BCSP31缺失疫苗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初步评价[D]. 刘菲.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7]犬种布鲁氏菌GB1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初步应用[D]. 程汝佳.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8]人兽共患病疫苗——“一体化健康”模式[J]. 石乐琴.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5(02)
  • [9]布鲁氏菌弱毒疫苗鉴别技术研究进展[J]. 南文龙,谭鹏飞,彭大新,陈义平. 中国动物检疫, 2014(08)
  • [10]四川省凉山州奶牛养殖与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流行与防控调查[D]. 瞿鸥.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野牛接种布鲁氏菌RB51疫苗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