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咽旁间隙感染一例的治疗

重症咽旁间隙感染一例的治疗

一、1例重症咽旁间隙感染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陈灵侃,苏纪平[1](2021)在《颈深部间隙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颈深部间隙感染(deep neck space infections, DNSI)的临床特点,探讨DNSI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至2017-03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25例DNS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感染间隙、病因、细菌学、高危并发症、治疗方式等进行分析。并对引发患者高危并发症的气道阻塞、肺炎、纵隔炎/脓肿、败血症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5例中发生高危并发症39例(31.2%);发生高危并发症主要因素为:呼吸困难24例(61.5%),肺炎16例(41.0%),纵隔炎或脓肿11例(28.2%),电解质紊乱5例(12.8%),感染性休克3例(7.6),脓毒血症2例(5.0%)。其余86例无高危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糖尿病、累及多间隙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DNSI伴发高危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累及多间隙、伴有SIRS是导致DNSI高危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并预防和积极处理高危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

丁文娟,王肃旸,李勇,张江玲,徐百成,郭玉芬[2](2021)在《合并糖尿病的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性会厌炎累及咽旁间隙一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性会厌炎、累及咽旁间隙的临床特点,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会厌炎累及咽旁间隙致呼吸困难、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追溯病因由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所致,早期经验性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联合抗真菌治疗后效果显着,多维度综合治疗可加速康复。结论急性会厌炎累及咽旁间隙感染时,需结合感染指标、电子喉镜、影像学资料及培养结果综合判断,明确病情后足量足疗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动态监测细菌及真菌培养,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需多学科协同多维度综合治疗、可缩短病程、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电子喉镜及颈部CT可监测病情变化,防止误诊误治的发生。

陈鹏,刘冰,魏博,冯璐,郭亚霖[3](2021)在《老年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6例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部位、病因学、细菌学、系统性疾病及并发症进行分析,并进行以早期充分切开引流为主的综合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最常累及的间隙为颌下、颏下、舌下、翼颌、咬肌及咽旁间隙。最常见的病因为牙源性感染。革兰氏阳性需氧菌感染多见。大部分患者合并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所有患者均达到治愈,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对老年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应安排急诊入院,尽快完善相关检查,以关注全身情况为基础,及早急诊充分切开引流为主,进行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陈爱和,邓秋明,李惠山,范琳,张颖,李会政[4](2020)在《重症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74例。采集患者脓液标本于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接种于血平板上在需氧及厌氧培养箱,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74例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17株;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较敏感,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度较高。结论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以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为主,多数致病菌呈多重耐药,经验用药更应该结合药敏试验进行使用。

王安琪[5](2020)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高血糖的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合并高血糖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探讨高血糖环境对OMSI患者病程、并发症、病原菌等方面的影响,提高临床上对OMSI患者合并高血糖的认知,尤其是加强对OMSI患者合并非糖尿病高血糖病情的重视程度,为临床医师在今后的诊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9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收治且符合本次统计条件的158例OMSI患者资料,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并根据糖代谢水平进一步将非糖尿病组分为三组:糖调节受损组、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正常组作为本研究对照组。分析比较四组患者之间的流行病学资料、感染来源、累及部位、相关实验室指标、住院天数及费用、感染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等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其中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来描述,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流行病学特点:(1)经统计,符合本研究统计条件的OMSI患者共计158例,其中糖尿病组46例,非糖尿病组112例;在非糖尿病各组中,糖调节受损组21例,应激性高血糖组25例,血糖正常组66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居多,共57例,占比约36.08%。合并高血糖患者的平均年龄普遍偏高,其中糖尿病组患者平均年龄最高,约为(61.33±13.14)岁;应激性高血糖组次之,平均年龄约为(60.76±12.95)岁;糖调节受损组平均年龄约为(52.90±18.27)岁。(2)在对患者社会职业构成的比较中,无业人员的人数最多,共47例,占比约29.75%;其次为职员,共33例,占比约20.89%;退休人员中伴发高血糖的患者比例较高,约为78.57%。(3)糖尿病组约47.83%患者选择在出现症状后的3-7天内就诊,而非糖尿病组患者于发病7天后就诊人数居多。共有89例患者存在就诊前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占比约56.33%。(4)牙源性感染作为OMSI患者的主要感染来源,于各组中占比均高达50%甚至以上。2.高血糖环境对OMSI的影响:(1)158例OMSI患者中,表现为单间隙感染者共67例,其中下颌下间隙为最常受累及的部位;表现为多间隙感染者共91例,其中糖尿病组患者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最高,约为65.22%,其后依次为应激性高血糖组、糖调节受损组及血糖正常组,多间隙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4.00%、57.14%及50%。(2)糖尿病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各组最高,约为(16.48±9.89)天;其次为应激性高血糖组,约为(12.80±5.94)天。平均住院费用的比较中,糖尿病组亦为各组最高,约为(1.83±1.70)万元;其次为应激性高血糖组,约为(1.39±0.56)万元。(3)对各组平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进行比较,高血糖三组数值均高于血糖正常组。糖尿病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值最高,为(9.78±3.12)%;应激性高血糖组平均值约为(5.80±0.36)%,居非糖尿病组之首。(4)最常检出的病原菌为G+链球菌,占比约40.78%。肺炎克雷伯菌于糖尿病组检出菌株中占比约为51.52%,为其主要感染病原菌;在非糖尿病组中,主要感染菌为G+链球菌,占比约为48.57%;而在应激性高血糖组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血糖正常组及糖调节受损组有所增加,占比约为33.33%。3.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值变化对OMSI病情的影响:在应激性高血糖组,随着血糖值每升高1mmol/L,患者相应的平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血红蛋白值、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项目均呈现随之上升的趋势,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及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比例也随之增加。结论:1.OMSI以老年、无业人员为主要发病群体,以牙源性为主要感染来源,单间隙感染者最常累及下颌下间隙,最常检出的病原菌为G+链球菌,延迟就诊及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2.糖调节受损组患者在疾病的发展及病情的转归等方面与血糖正常组患者相比较的结果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应加强对其血糖的监测,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预防血糖值进一步升高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3.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都是导致OMSI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应激性高血糖在OMSI患者中并非罕见,且在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比例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等方面都更加趋近于糖尿病组。其血糖值的升高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呈正相关,增加了治疗难度。临床工作者应加强对此类非糖尿病高血糖患者的认识,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严密监测血糖,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联合内分泌科制定个体化的高血糖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林勤[6](2019)在《颈深部感染的临床诊疗》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颈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诊疗,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9年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37例颈深部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过程、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37例入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52.14±16.63岁(484岁),中位年龄为55岁。合并糖尿病的有15例,高血压8例,1例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心功能II级、房颤。咽源性感染(17例)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余病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6例,异物5例,原因不明4例,牙源性感染3例,先天性梨状窝瘘继发感染1例,耳源性感染1例。疼痛、吞咽困难、发热、活动受限及呼吸困难是常见的症状。感染累及咽旁间隙(27例)最多见,其余受累的间隙依次为气管前间隙(14例),血管周围间隙(11例),咽后间隙(9例),下颌下间隙(7例),食管后间隙(3例)及锁骨上间隙(3例)。感染累及纵隔者8例。感染累及多个间隙者较为常见,占样本量的56.76%(21例),单个间隙受累者占样本量的43.24%(16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足量、足疗程的广谱抗生素,怀疑厌氧菌感染的加用抗厌氧菌药物,脓肿形成后及时切开引流。非手术治疗者占样本量的43.24%(16例),手术切开引流者占样本量的56.76%(21例),细菌培养8例阳性。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4.1±10.50天。随访时间为1个月8年,1例复发,再次入院行脓肿切开引流,好转后至外院进一步就诊,确诊为先天性梨状窝瘘。多间隙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白细胞计数及气管切开和院天数具有相关性。结论颈深部感染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急危重症,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发现:(1)咽源性感染是颈深部感染最常见的病因;(2)咽旁间隙是感染最常累及的间隙,多间隙感染者较单间隙感染者常见;(3)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使用,脓肿形成后及时的切开引流,全身的营养支持治疗,气道的管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4)多间隙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白细胞计数及气管切开和住院天数具有相关性。

李春梅[7](2019)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口腔颌面部的特殊解剖结构,感染进展较快,极易波及邻近组织间隙、器官,可扩散至纵隔、颅内,甚至引发呼吸困难、电解质紊乱、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传统治疗方法为脓肿切开引流术,反复冲洗换药,直至无脓液流出,切开引流创口自然愈合或二次清创缝合。然而,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一种被动冲洗引流,存在诸多弊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新型的主动冲洗引流装置,应用于颌面间隙感染,有望改善和解决传统治疗方法的弊端。目前,关于VSD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常规切开引流技术的对比,观察和评价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持续负压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及价值,以期找到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8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16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8例行常规手术切开引流(传统治疗组),58例行手术切开VSD(VSD组)。病例纳入要求:1)口腔颌面间隙感染;2)术前专科检查、局部穿刺、CT或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脓肿已形成,行手术切开引流者;3)病例资料完善。2方法记录患者的病例资料: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感染来源,以及有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等;2)术前及术后的白细胞计数、张口度、疼痛程度(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3)治疗情况:治疗方法、住院时间、术后瘢痕长度、换药次数。采用SAS 9.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年龄、白细胞计数、住院时间、张口度、瘢痕长度、换药次数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性别、全身系统性疾病、感染来源、疼痛程度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传统治疗组与VSD组术前临床资料的比较:本研究中传统治疗组58例,其中男24例,女34例,VSD组58例,其中男19例,女39例,两组间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检验,P=0.3386)。传统治疗组中纵隔感染2例,非纵隔感染56例,VSD组中纵隔感染3例,非纵隔感染55例,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检验,P=0.649)。传统治疗组伴有其他疾病22例,无其他疾病36例,VSD组伴有其他疾病28例,无其他疾病30例,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检验,P=0.2627)。传统治疗组中牙源性感染48例,非牙源性感染10例,VSD组牙源性感染53例,非牙源性感染5例,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检验,P=0.1683)。传统治疗组的平均年龄(42.00±24.41y)明显小于VSD组年龄(53.24±19.97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P=0.0178)。传统治疗组的平均WBC值(14.82±4.22×109/L)低于VSD组(17.06±6.0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P=0.0164)。传统治疗组疼痛程度(轻度疼痛14例,中度疼痛17例,重度疼痛27例)明显低于VSD组(轻度疼痛5例,中度疼痛15例,重度疼痛3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451)。传统治疗组二次手术6例,非二次手术52例,VSD组二次手术18例,非二次手术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062)。2.传统治疗组与VSD组术后临床疗效的比较:VSD组的平均住院时间(11.89±2.45d)明显小于传统治疗组(16.91±6.9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P<0.0001)。术后3d VSD组的WBC值(8.99±2.39×109/L)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11.88±3.5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P<0.0001)。VSD组张口受限缓解值(1.30±0.54cm)显着高于传统治疗组(0.88±0.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P<0.0001)。VSD组疤痕长度(2.78±0.72cm)明显小于传统治疗组(3.68±1.6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P=0.0004)。VSD组换药次数(2.62±0.70次)明显小于传统治疗组换药次数(23.72±7.7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P<0.0001)。VSD组术后第7日的疼痛程度(轻度疼痛46例,中度疼痛11例,重度疼痛1例)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疼痛程度(轻度疼痛31例,中度疼痛12例,重度疼痛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005)。结论:1.与常规切开引流治疗方法相比,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术后疤痕长度、改善面部美观,迅速缓解疼痛及张口受限程度,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有效节约医疗资源。综上所述,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更为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许朗,鲁大鹏[8](2018)在《北京地区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及药敏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及药敏分析,为临床相关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370例,采集患者脓液标本,分离培养厌氧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结果 37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中,颌下间隙感染228例,咬肌间隙感染70例,咽旁间隙感染36例,舌下间隙感染20例,颊间隙感染16例;370例患者共检出厌氧菌134株,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卟啉单胞菌46株,普雷沃菌36株,梭杆菌20株,消化性球菌16株,似杆菌10株,其他6株,其中前3种约占76.1%;主要厌氧菌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而对万古霉素、甲硝唑、亚胺培南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结论北京地区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以卟啉单胞菌、普雷沃菌及梭杆菌为主,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值得临床上借鉴。

郭威孝[9](2018)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救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寻找预防、诊断、治疗该疾病的方法。探索制定防治OMSI的临床规范,为预防以及救治OMSI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所有OMSI的病历资料。对所有患者的病因相关因素,病情判断相关因素,病原菌分布及用药种类,手术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录患者119例,男性61例,女性58例。年龄跨度1-82岁(平均年龄44.67±19.45岁)。≥60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29例(24.37%)。患者职业最多的是农民65例(54.62%)。感染途径最多的是牙源性为93例(78.16%)。发病后2天以内就诊的患者只有4例(3.36%),而发病后超过9天前来就诊的患者最多57例(47.89%)。在本研究的119例患者中。临床问诊检查,自述有呼吸困难的患者有11例(9.24%),有明确牙痛史的患者有75例(63.03%)。临床查体,视诊局部病灶区肿胀明显的有85例(71.43%)。触诊可触及波动感的有65例(54.6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20×109/L的患者有18例(15.13%)。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00mg/L为13例(10.92%)。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10ng/ml为6例(5.04%)。辅助检查选择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有76例(63.87%)。本研究中共有93例患者进行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出细菌者为66例(70.97%),共检出细菌71株。最常见的检出菌为革兰氏阳性(Gram-positive,G+)/需氧菌,有45株,占检出细菌总株数的63.38%。其中最多的是口腔链球菌,共9株(12.68%)。检出革兰氏阴性(Gram-negative,G-)/需氧菌15株(21.13%)。G+/厌氧菌6株(8.45%)。药敏试验结果统计显示头孢呋辛的药物敏感率为96.77%,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药物敏感率为98.04%。临床一期经验选用抗需氧菌的药物中,选用头孢呋辛的患者有36例(38.71%),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患者有34例(36.56%)。选用的抗厌氧菌药物以奥硝唑最为常见,共78例(83.87%)。本研究中有105例患者行脓肿切开治疗。发生单间隙感染的患者有32例,多间隙感染的有73例。单间隙感染的发病部位以咬肌间隙感染最为常见14例(43.75%),其次为下颌下间隙7例(21.88%)。多间隙感染中最易受累的间隙是下颌下间隙,共51例(69.86%)。105例患者共选用123个切口,以下颌下切口的选用次数最多,有85次(69.11%)。术后引流方式以“半封闭冲洗引流”最多38例(36.19%)。结论:1.加强口腔卫生保健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尤其广大贫穷落后地区,对于预防OMSI至关重要。建立有效的口腔疾病防治机制,提高全社会口腔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对于降低OMSI的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通过对患者现病史、既往病史等致病相关信息的询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查体主要通过视诊、触诊和嗅诊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客观的判断,发现严重患者,及早进行处置。在实验室检查中,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Neutrophile Granulocyte,N%)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感染的严重程度,对治疗效果也可及时监测。“CRP/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PCT”对间隙感染的严重程度可以做到非常客观敏感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疾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患者全身状况的“K++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氧合状态”对患者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指导临床救治,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辅助检查主要通过CT和超声对患者病灶局部的情况进行准确详细的探查,为手术切开以及气道的保护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资料。3.OMSI常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以G+菌最常见。厌氧菌虽然检出率不高,但是厌氧菌的致病作用不可忽视。“头孢呋辛+奥硝唑”是临床非重症间隙感染患者比较理想的经验选用的抗菌药物。对于重症间隙感染患者应早期应用“亚胺培南”或“亚胺培南+奥硝唑”尽可能覆盖所有的致病菌,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降阶梯调整用药方案。4.对已有脓腔形成的患者需及时进行切开引流。对产气菌引起的感染,有必要进行预防性切开。下颌下切口可解决绝大多数间隙感染。切口长度以3-5cm为宜。仅在发生路德维希咽峡炎时,可行下颌下倒T或衣领形切口。术中采用双合诊式手法钝性分离脓腔。脓腔冲洗一般单纯以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半封闭冲洗引流”方案适用于大多数间隙感染。

郭威孝,张凯,牛强,秦东泽,李海强,李云鹏,孔亮[10](2018)在《10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对所有105例患者的感染间隙分布、手术切口的选择、冲洗管的使用情况、患者住院日数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下颌下间隙70例(66.67%)最易受累;手术切口最多选择的是颌下切口80例(76.19%);术后有75例(71.43%)使用冲洗管。使用冲洗管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9.41±3.52)d,未使用冲洗管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2.89±4.49)d。结论:及时有效的切开引流对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至关重要,同时加强术后管理,积极冲洗换药对及早治愈意义重大。

二、1例重症咽旁间隙感染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重症咽旁间隙感染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颈深部间隙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临床特点
        2.1.1 DNSI的病因
        2.1.2 年龄与性别分布
        2.1.3 DNSI的临床表现
        2.1.4 DNSI感染间隙的部位
        2.1.5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2.1.6 细菌培养
        2.1.7 高危并发症分布
    2.2 治疗及预后
    2.3 危险因素单变量分析
    2.4 DNSI伴发高危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3.1 病因
    3.2 细菌培养
    3.3 诊断
    3.4 DNSI的治疗
    3.5 DNSI合并高危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合并糖尿病的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性会厌炎累及咽旁间隙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资料
2.讨论
3.结论

(3)老年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感染部位
    1.4 病因
    1.5 细菌学
    1.6 系统性疾病和并发症
    1.7 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4)重症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2 耐药性分析。
3讨论

(5)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高血糖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1.OMSI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2.高血糖环境对OMSI的影响
    3.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值变化对OMSI病情的影响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颈深部感染的临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疗效评估指标
结果
    1.一般资料
    2.病因及累及间隙
    3.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4.治疗
讨论
    1.年龄与性别
    2.病因及累及间隙
    3.诊断
    4.治疗
        4.1 一般治疗
        4.2 手术治疗
    5.住院天数的相关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北京地区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部位分布及来源
    2.2 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厌氧菌分布情况
    2.3 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主要厌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
3 讨论
4 结论

(9)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OMSI病因相关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OMSI的病情判断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OMSI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选择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OMSI手术治疗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10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研究方法
结果
    1感染间隙的分布及手术切口的选择
    2术后应用冲洗管的情况及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
讨论

四、1例重症咽旁间隙感染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颈深部间隙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陈灵侃,苏纪平. 武警医学, 2021(10)
  • [2]合并糖尿病的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性会厌炎累及咽旁间隙一例[J]. 丁文娟,王肃旸,李勇,张江玲,徐百成,郭玉芬.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1(05)
  • [3]老年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治分析[J]. 陈鹏,刘冰,魏博,冯璐,郭亚霖.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1(03)
  • [4]重症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陈爱和,邓秋明,李惠山,范琳,张颖,李会政.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0(10)
  • [5]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高血糖的诊治分析[D]. 王安琪.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颈深部感染的临床诊疗[D]. 林勤.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应用[D]. 李春梅. 郑州大学, 2019(08)
  • [8]北京地区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 许朗,鲁大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8(14)
  • [9]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救治[D]. 郭威孝.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10]10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J]. 郭威孝,张凯,牛强,秦东泽,李海强,李云鹏,孔亮.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03)

标签:;  ;  ;  ;  ;  

重症咽旁间隙感染一例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