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与中国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宋亚植[1](2020)在《面向留学生的《WTO概论》课程建设心得》文中指出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结合留学生自身特点与需求开展面向留学生的课程建设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以《WTO概论》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探讨面向留学生课程讲授的难点、对策与改革措施。主要探讨问题导向、情景设置、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加深留学生对WTO规则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本文指出加大中国案例的比重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实际经贸活动,帮助其更加全面地认识理解中国。
孙铭壕[2](2020)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服务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新兴领域,消费替代弹性小且产业附加值高,是各国服务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文化服务贸易成为贸易领域的新蓝海。2019年,我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52.8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412亿美元,文化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与美欧等国家发达的文化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仍存在贸易逆差大、国际竞争力不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等众多问题,与文化大国的地位不匹配。在日流、韩流大行其道、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的当今世界,中国文化一直偏安一隅,难以形成潮流。因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文化价值在与境外贸易过程中会因文化差异而遭受减值,需要政府扶持政策的规范与管理。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服务贸易的研究大都放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又包括指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由于国家样本少、有效数据不足和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定量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偏差较大。鉴于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缺陷,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可获得性较强、来源准确可靠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的角度,探究各国政策差异对本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影响。首先,文章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先对各国现有文化服务促进贸易政策进行分类,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分为政府主导型、偏政府主导型、中性、偏市场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根据政策手段不同可分为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三类。然后,本文参照政策手段分类法,分别对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理论传导机制和效用进行了分析:环境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而影响文化服务贸易环境,从而影响贸易发展;供给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供给侧角度为文化发展提供资源,扩大文化要素供给,从而促进文化服务贸易;需求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需求侧扩大文化需求,减少市场不确定性,稳定文化服务市场。一般而言,国家综合使用以上三种类型的政策工具,通过主题培育、资源供给、环境优化三条路径培育发展文化服务贸易。随后,以中国为例,从经济效益、产业效益、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等四个角度来综合考察分析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带来的贸易增长效应、贸易平衡效应和贸易结构优化效应,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显着提高了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但存在出口总额远远小于进口总额,文化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等问题,说明我国现行贸易政策还未达到预期效果。产业效益选用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评估政策效果,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固定投资额也逐年增加,文化服务从业人数和生产效率大幅增加,目前来看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产业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更关注文化属性和消费者主观感受,选用文化影响程度和文化影响范围两个指标衡量,结果发现,中国文化服务对国外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很小,但社会影响范围因“一带一路”的实施不断扩大。文化安全是一国制定文化贸易政策的又一个出发点,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评判政策对本国文化保护的效果,评估结果发现,我国文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极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和竞争劣势明显。其次,选取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和英国等文化服务贸易大国的代表性行业,归纳分析这些国家在促进本国特色文化服务出口方面的经验。美国在影视、动漫领域的产业扶持政策更侧重于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体系,提供宽松的竞争环境来培育行业龙头,带动行业集聚,提升行业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出台贸易促进政策实现全球化对外扩张。日本的动漫产业能够在世界市场占据大量份额,则得益于国内从制度到出口全方位的促进政策。法国的艺术品授权贸易的繁荣,离不开法国国内文化艺术制度、文化服务设施的完善、艺术欣赏的普及化以及对外强势的“文化例外”措施。英国艺术品授权贸易的发展则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包括拍卖行业严格有序的行业自治,以及英国国内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催生的“有限责任条款”等。综上得出的经验主要是:文化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均从贸易环境优化、政策财政支持、培育竞争力量、维护本国文化等几个角度制定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在协助本国文化扩张的同时,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侵袭。再次,根据当今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特点,选取了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统计两个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是未来文化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和新增长点,本文在准确阐述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概念和自身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欧盟两国(地区)制定数字文化贸易政策的现状和趋势,发现美国作为数字文化强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而更看重文化保护的欧盟,则倾向于通过“数字税”的方式设置文化贸易壁垒。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正走向分化,这加剧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摩擦,制约了国际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因各国对文化服务贸易的定义不统一,导致文化服务贸易数据统计有较大分歧。本文聚焦文化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差异性,归纳了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文化服务的分类和数据统计规则,着重分析了中美数据统计的差异和因差异导致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差距,以进一步评判不同统计方法的优劣。特别地,本文对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进行了分析。因文化服务贸易有文化和产品的双重属性,在国际贸易中有其显着特征。本文着重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领域“文化自由”和“文化例外”并存、“文化增值”和“文化折扣”并存的现象及其成因,并详细总结了国际贸易组织在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和讨论,结合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我国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提出七点建议。第一,重点出口文化折扣较低的文化服务;第二,借用国外观众熟悉的文化样式传播中国文化,减少“文化折扣”;第三,采取“本土化+国际化”战略,保证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外国人能看懂,能理解,进而刺激文化服务消费;第四,瞄准文化亲缘性市场,寻求语言相近、地理相邻的国家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第五,借鉴发达国家文化贸易政策经验,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减少贸易摩擦;第六,兼顾国民文化需求与国家文化安全,采用市场引导、教育引导、社会福利引导等多种方式,树立国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第七,积极推动WTO中与文化服务贸易有关规则的改进,利用双边或多变文化合作,建立长久的文化战略合作关系。
张文秋[3](2020)在《自由贸易协定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贸易作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结合的国际贸易形态,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具有长远的经济效应和文化传播效应。在全球经贸规则重塑的重要历史阶段,基于现有研究进一步定量探求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可以提升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完善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贸易制度安排,有利于探索和构建中国“文化产品贸易规则体系”,符合“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重构过程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为中国正在进行的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谈判提供启示。文化产品同时具有“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两种特性。尽管已有大量文献对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双边文化距离、语言相似度、宗教信仰与殖民史和以孔子学院、友好城市为代表的文化交流因素等,多集中在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一侧。然而,在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一侧,正式制度因素对文化贸易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鉴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贸易促进效应,为了探究FTA的实施是否能够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文章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中引入是否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变量进行研究与分析,以1996-2017年中国对43个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重点考察了中国签署的FTA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作用。总体上FTA的签署在促进文化交流、削弱关税贸易壁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FTA所带来的这种促进作用在经济自由度更高、同中国文化更为亲近的国家中表现得明显。与此同时,FTA对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存在产品异质性,其对于带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视觉艺术品的出口促进作用最强,对于带有较强中国文化特征的书籍报刊和电影类文化产品的促进作用较弱。从中国文化产品面临的贸易壁垒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更多采取的是传统的关税壁垒,而发达国家更多采用的是技术壁垒等非关税贸易壁垒。文章认为中国应当积极地参与并主导区域经济和文化合作,拓展并升级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合作建设的自由贸易区,促进区域内文化与人才的交流,为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中国应该重视FTA条款中非关税措施对文化贸易的重要作用,在未来升级已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执行条款的过程中,注意文化产品在出口至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时可能面临的不同贸易壁垒,甄别FTA条款对不同文化产品贸易产生的影响,增强不同类别文化产品的竞争优势,促进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结构调整,以增强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王魏[4](2017)在《中国电影市场语境下进口分账影片二十年》文中研究指明自1994年第一部分账影片《亡命天涯》在我国放映以来,进口分账影片在中国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此期间,进口分账影片见证并亲身参与到中国电影从自我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现代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并参与到全球电影市场竞争的全过程。进口分账影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环境、电影生产机制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对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语境下进口分账影片的重大历史事件、政策变迁、社会反响,及其与中国电影产业的相关性等进行全面梳理、归纳总结,探讨进口分账影片对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电影观念、电影机制的深刻影响,以及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谋求做大做强本土电影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回顾外国影片在中国放映的历史、进口影片的政治转向、进口分账影片的出现,以及8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开发。第二章是关于进口分账影片在中国的二十年历程及政策演变。本章以时间为经、以政策演变为纬,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将进口分账影片在中国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将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与电影体制变革相结合,探究进口分账影片进入中国的历史。并且回答以下问题:发生这一系列重大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是什么?其中的关键点和特征是什么?以及电影引进制度同整个社会、电影业的相互推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什么?第三章以进口分账影片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本章在梳理了20年间进口分账影片国别、内容的基础上,对进口分账大片进行类型与主题归类,通过票房分析、文本分析等,分析进口分账影片在中国受欢迎的类型和主题,并探讨其中所隐含的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精神,以及在影片中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除了好莱坞影片外,本章还会对进口分账影片中的亚洲电影、欧洲电影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引进过程中的政策、文本、意识形态等影响因素。第四章进口分账影片对中国电影格局的深刻影响。进口分账影片是中国电影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的催化剂,培育、提高、改变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方式、观影心态、观影口味,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商业模式、生产观念、发行方式、营销策略,全面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当然,我们在看到进口分账影片对我国电影产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囿于进口分账影片强大的意识形态属性,在进入大陆市场的同时始终伴随着对中国的文化安全入侵,继而诱发文化隐忧和产业危机。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到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的进口分账影片已经走过了23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3年当中,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人经历了恐慌、迎战、适应、调整,乃至协同联动的过程,这种“与狼共舞”的姿态,既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也仅仅只是一个初始阶段,未来进口分账影片的引入数量和质量只会愈发提升,留给中国电影人的课题还远远未曾结束。
樊婧[5](2016)在《文化产业补贴的国际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际法视野下,对文化产业补贴问题的探讨可以分别从文化领域、贸易领域和人权领域展开。本文研究文化产业补贴的国际法问题,主要着眼于文化产业补贴与国际法的相符性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一议题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具体问题,第一是前置问题——文化产品的定性,其次是核心问题—文化产业补贴的合法条件,再次是例外问题——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最后是宏观上的相关规则之间的冲突及其解决问题。本文第一章对文化产业补贴的基本问题予以阐释。至今,理论和实践中对“文化产业”含义尚未达成一致,具体包括哪些门类亦存在差异。由于“文化”和“创意”原本丰富的内涵,再加上“产业化”,因而更难界定,并且这一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本文首先对“文化产业”和“补贴”进行了界定,并论述了文化产业补贴的理论依据,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其次,从文化、贸易、人权三个角度系统总结了文化产业补贴规则的国际法渊源,文化领域主要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中成员方实施文化政策措施权利的规范;贸易领域的渊源,主要包括贸易规范中的一般贸易原则对文化产业补贴的规制,以及其中的补贴规范对文化产业补贴的规制;人权领域的渊源主要是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的文化权利。最后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说明。这些内容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二章分析了文化产品的定性问题,即对文化产品是属于货物还是服务。由于贸易领域货物与服务补贴规则的不一致,并且界分货物和服务是判断适用何种法律规则的前置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文化产品的货物和服务定性问题进行探讨。尽管货物与服务的定性问题不是文化产品独有,但是此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文化产品定性问题较之一般产品的分类更为复杂:文化产品通常具有货物和服务的双重属性,货物和服务的融合现象在文化产品领域更加明显。因而适用一般分类标准即有形性标准,对文化产品来说有失公平。本文提出了现有法律规则框架下的应对策略,并提出了日后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则的统一这一可能的发展趋势下的建议。第三章研究了文化产业补贴的合法性问题。主要包括三节的内容,由于补贴更多的与贸易相关,因此前两节的内容分别讨论了贸易法视域下货物贸易规则与服务贸易规则与文化产业补贴问题,第三节对文化、贸易、人权规则下文化产业合法补贴的条件进行总结。在文化法视域下,《文化多样性公约》赋予了成员国采取一种相对宽泛的文化补贴的权利,其标准是“直接文化影响标准”,不论这些补贴是给予货物还是服务,给予商品还是生产者,给予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文化产品。贸易法视域下,文化产业补贴的认定、类型及合法的条件问题是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GATT中,需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第3.8条例外的条件和《SCM协定》的条件;在GATS中,虽然缺乏如货物贸易领域那样明确的补贴规则,但是应当符合一国在GATS中关于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的承诺,以及考察是否做出了有关文化产品补贴的最惠国待遇豁免的例外。以直接补贴的形式仅仅给予其国内文化产业生产者的补贴,尽管可能对外国同等的生产者造成歧视,可以基于GATT第3.8(b)条的规定而被免责;以间接形式进行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则需要符合国民待遇原则,不能对国内文化产品实施更优惠的税收措施而造成对外国同类产品的歧视。在人权法视野下,《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的相关规定对文化产业补贴具有一定的间接规范作用。其中的“表达自由”要求对一国对文化产业补贴措施提出了限制,具体而言,一国在实施文化产业补贴措施时,应当基于相对客观、公正的标准进行,不得通过该措施间接干预公民的表达自由。第四章探讨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是从例外角度看待文化产业补贴问题,按照范围的从大到小,具体包括三种例外形式:一是文化产业的总体例外(cultural industry exception, CIE),二是一般例外规则的例外,三是补贴规则的例外。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作为文化产业补贴问题的抗辩理由。本章通过分析,发现了尽管“文化例外”失败,但是“文化产业例外”产生萌芽并在FTAs中发展。指出贸易规则的一般例外规则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包括公共道德例外和国家珍宝例外。其中,“公共道德”的适用关键在于“必要性”的认定;而“国家珍宝”例外的新发展表明其适用于文化产业核心部门的可能性。第五章论述了文化产业补贴的相关规则之间冲突及其解决问题。面对这些可能的冲突,本研究有必要对相关规则的冲突及其解决做出阐释。就冲突的内容来看,包括管辖权的冲突和法律规则的冲突。而在这些冲突的背后,究其本质,是立法目标的冲突以及不同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利益的冲突。本章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人权领域相关公约的关系,公约第2条规定公约的指导原则,明确了公约与人权的关系。对于WTO规则和《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关系,通过对争端解决机制的考察可以发现实践中WTO争端解决机制仍然成为当事方最有可能选择的机制;而由于公约第20条规定的模糊性,使得二者的关系不甚明朗,因而文化产业补贴最好的办法依然是遵守贸易协定中的相关规定。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着眼于中国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补贴与国际法的相符性问题。本章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义、范围,《《SCM协议》框架下我国文化产业补贴的认定、类型,我国文化产品的货物或服务属性,以及我国在GATS中与文化产业补贴有关的承诺及保留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文化产业补贴政策措施的现存问题,部分措施具有构成专向性和可诉性补贴的可能性,甚至构成禁止性补贴。并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从国内法和国际法两个角度为我国文化产业补贴规则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从国内法角度应当依据我国的国际法义务对相关规则进行清理,分阶段、有步骤地废、改、立;从国际法角度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视野,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的教训,争取文化产业例外和文化产业补贴的保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国际法环境。
马冉[6](2016)在《WTO补贴规则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措施探析》文中提出财税政策措施通常指财政支出领域的资金给予和财政收入领域的税收优惠。我国文化产业的实践已经证明,单纯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适度又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是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协调的趋势已定。SCM协定等WTO相关规则为我国制定实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措施提供了国际法依据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的限制。因此我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措施的制定与改进,必然应在WTO框架下基于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来进行:分阶段废除涉文化产品的禁止性出口补贴,避免其他补贴措施的专向性,适度扩大文化服务出口补贴,加大针对文化服务产业的财税优惠力度。
吴建军[7](2014)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经济“审美化”现象的出现,推动着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中率先崛起。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文化贸易开始迅猛发展。然而,文化产品的供给和贸易高度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这种单向流动方式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威胁进口国的文化认同,许多国家强烈要求对文化贸易实行“文化例外”。为维护本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确立自己在世界的文化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利用对外文化贸易手段,在“引进来”的同时努力实现文化产品“走出去”。无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还是文化产业规模的迅速发展,都要求文化贸易实现较快发展。在这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深入探究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化全球化、需求偏好相似、文化折扣等相关理论,采用计量回归模型、CMSA模型以及各种指标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章和第八章构成本文的绪论和结论,对全文研究内容起到归纳和总结。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是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三章和第四章对国际文化贸易环境和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变化进行初步分析。第五章到第七章分别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和竞争力三个维度详细探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全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贸易保护成为当前国际文化贸易的主旋律。WTO多边贸易协定中涉及的“文化例外”和UNESCO提出的保护文化多样性,都为各国实施文化贸易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各国普遍采取包括关税、数量限制、知识产权保护缺失、对视频征税、补贴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文化贸易壁垒。总的来看,发达国家文化贸易壁垒程度普遍高于欠发达国家,非英语国家的文化贸易壁垒程度要高于英语国家。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家的居民越倾向于支持文化贸易开放,而贸易保护政策越严格国家的居民越倾向于支持文化贸易保护。第二,自2002年以来,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势头良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呈顺差态势。但是,产品结构过于集中在新媒体和视觉艺术产品上,视听产品和表演艺术产品出口比例非常低。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占文化产品总出口的73.76%,而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份额仅为26.24%,美国是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最主要目的国。中国文化产品出口集中度在逐渐下降,集约边际的贡献度达93.66%,扩展边际的贡献度只有6.34%,因而出口集中度下降最主要驱动因素是少数比较大的贸易伙伴国进口数量下降,而不是出口对象更加多样性。第三,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流量和流向变化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产业规模、两国间的文化距离以及进口国经济规模、全球化水平和技术基础设施。文化距离虽然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但进口国经济规模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促进作用更大。分行业看,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对出版物和新媒体出口影响大于视觉艺术产品和工艺品,而进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各种产品出口影响基本相同。中国人口规模对新媒体、出版物和工艺品的负面影响更大,而对视觉艺术产品出口影响相对较小。文化距离对工艺品、新媒体和出版物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对视觉艺术出口影响不显着。互联网普及率对出版物和视觉艺术的出口存在显着相关性,但对两者的影响效应相反。第四,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变动的微观因素主要来自竞争力效应、产品结构效应和地理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对出口市场份额的平均贡献为-1.5%,而结构效应对出口市场份额的贡献是7.8%。因此,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市场份额总体变化主要是由结构效应带来的,并且地理结构效应是结构效应对总效应产生正向贡献的主要因素,产品结构效应对结构效应的贡献为负。比较中国和日本、韩国和印度文化产品出口变化成因发现,中国和韩国文化产品出口总体市场份额在不断增加,日本和印度的总体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竞争力效应是韩国、日本和印度文化产品市场份额演变的主导因素,但不是中国出口市场份额演变的主要因素。第五,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与主要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激烈程度普遍要低于相似度最高的国家。美国、日本和印度是中国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日本和中国香港是中国文化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虽然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这种比较优势依然较弱。在出口的文化产品中,工艺品、新媒体和视觉艺术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出版物、表演艺术和视听产品等核心文化产品比较优势不显着,尤其是视听产品;并且工艺品、新媒体、出版物、视觉艺术品的比较优势都在下降,只有视听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上升。
周升起,兰珍先[8](2013)在《中国文化贸易研究进展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推动文化贸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从文化贸易发展作用、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国际竞争力以及发展对策等几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贸易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研究认为:文化贸易已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学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方法趋于多样、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研究结论的应用价值显着增强。预期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贸易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有待深入研究的专题包括:文化贸易统计制度及统计标准、文化贸易作用的实证检验、文化服务贸易、文化贸易方式与贸易利益、文化贸易与文化安全、国外文化贸易发展经验借鉴,文化贸易保护措施等。
陈志杰,卓婧[9](2012)在《从中美出版物和音像制品案谈WTO规则之发展及其对我国之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中美出版物和音像制品案被视为WTO规则发展和我国国内治理的一个里程碑。一方面其揭示了我国作为WTO成员和本国治理者的"痛楚"之所在。不平等的WTO成员待遇以"唯独适用于中国之规则"(China Specific Rules)之形式再现。此外,通过探究我国的文化法律体系,发现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的文化行政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都是精心为政治考虑而设置的。但是,遗憾的是WTO裁决机构作出的对我国文化措施的"必要性"认定的裁决并未给予我国的政治诉求以适当考虑。这可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产生重要影响,反而不利于我国文化产品实现逐步的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中美出版物和音像制品案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国内法律制度构建上的自身缺陷以及WTO应诉能力的不足。在WTO的败诉经历启示我国需要审慎思考文化法律制度及贸易制度的完善,以及WTO应诉能力的提高。
吴美菊[10](2012)在《WTO框架下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的文化服务贸易得到了高速发展,日渐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点,然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仍显竞争力不足。本文以WTO对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影响为切入点,就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结合国际形势对WTO框架下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二、WTO与中国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与中国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留学生的《WTO概论》课程建设心得(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面向留学生讲授《WTO概论》的难点 |
1.课程内容复杂性与跨学科性。 |
2.课程实践性强,课堂难以形成深入互动。 |
3.课程内容枯燥。 |
4.文化差异问题。 |
三、面对留学生的《WTO概论》建设方向 |
1.建立WTO内部知识结构体系,加强WTO知识与国际贸易知识关联 |
2.以案例为导向,不断更新数据、关注理论前沿 |
3.传递中国思维,讲好中国故事 |
四、具体改革措施 |
1.改革教学方法,问题导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1)尊重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规律。 |
(2)在合作中体会求同存异的精义。 |
(3)引导学生撰写相关小论文。 |
2.转变教学理念,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
五、结语 |
(2)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五节 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
二、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
三、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
四、国内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五、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
二、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
三、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研究内容 |
四、国外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五、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一、国内外关于文化服务贸易概念的辨析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侧重领域的差异 |
三、国内外研究侧重领域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方向 |
第三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析 |
第一节 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内涵 |
一、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
二、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三、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机理 |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依据 |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用分析 |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分析 |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益分析 |
第四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 |
一、文化服务贸易有关的国际规则概述 |
二、与文化贸易有关的WTO争端 |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的互动关系 |
第四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 |
第一节 影视领域 |
一、美国的影视政策 |
二、法国影视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韩国的影视政策 |
四、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二节 动漫领域 |
一、美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
二、日本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三节 艺术品授权领域 |
一、法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
二、英国的主要政策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五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研究 |
第一节 数字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 |
一、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
二、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
三、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壁垒 |
四、数字文化服务贸易规则之争 |
五、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 |
六、中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选择 |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政策专题 |
一、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标准 |
二、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框架与实践 |
三、中美文化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差异分析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组织机构 |
一、各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组织机构 |
二、中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障碍及借鉴 |
第六章 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分析 |
第一节 “文化自由”与“文化例外”共存 |
一、文化例外是保护本国文化的盾牌 |
二、“文化自由”有利于推广本国文化产品与服务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二节 “文化折扣”与“文化增值” |
一、文化折扣及成因 |
二、文化增值及成因 |
三、中国文化服务贸易从“文化折扣”转变为“文化增值”的策略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国际规则中的文化特性考量 |
一、WTO现有文化服务贸易规则 |
二、WTO文化贸易规则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博弈和协调 |
三、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展望 |
四、中国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新发展趋势的对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我国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方面存在的差距 |
二、国外先进政策实践带来的启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促进文化服务贸易由“文化折扣”转向“文化增值”的策略选择 |
二、积极参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规则制定 |
第三节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3)自由贸易协定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经济一体化对研究文化产品贸易的意义 |
1.2 区域贸易协定与文化产品贸易相关研究 |
1.2.1 非正式制度因素对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 |
1.2.2 正式制度因素对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 |
1.2.3 关于以往研究的简要评价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 |
2.1 文化产业异质性分析 |
2.1.1 文化产品需求的理性成瘾 |
2.1.2 文化产品的边际收益递增特征 |
2.2 新国际贸易理论 |
2.2.1 需求的多样化与产品的差异化 |
2.2.2 贸易保护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
2.3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相关理论 |
2.3.1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关税同盟理论 |
2.3.2 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大市场理论 |
2.4 自由贸易协定影响文化产品贸易的作用机理 |
2.4.1 降低文化产品出口成本 |
2.4.2 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市场 |
2.4.3 降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
2.4.4 增进FTA缔约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
第3章 FTA深化过程中的文化产品出口趋势 |
3.1 核心文化产品的界定与统计 |
3.2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3.2.1 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的发展阶段分析 |
3.2.2 中美核心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对比分析 |
3.3 中国对FTA伙伴国的文化产品出口贸易 |
3.3.1 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发展情况 |
3.3.2 中国对部分FTA伙伴的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情况 |
第4章 自由贸易协定影响文化贸易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定、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1 FTA影响文化产品贸易的模型设定 |
4.1.2 研究样本选择 |
4.1.3 变量解释与数据来源说明 |
4.1.4 描述性分析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4.2.1 总样本分析 |
4.2.2 FTA的签署与传统因素之间的关系检验 |
4.2.3 从贸易伙伴差异角度的分样本讨论 |
4.2.4 从产品和FTA条款细分层面的讨论 |
4.2.5 稳健性检验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国电影市场语境下进口分账影片二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范围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进口电影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早期西方电影的输入(1896-1949) |
第二节 进口影片的政治转向(1949—1978)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电影市场的有序开放(1978-1993) |
第四节 8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开发 |
第二章 进口分账影片的二十余年历程 |
第一节 “大片”登陆中国(1994-2000 年) |
一、《亡命天涯》开启分账模式 |
二、“大片”与市场的有限开放 |
第二节 WTO签署与进口分账影片的大举进入(2001—2011) |
一、WTO协议的签署与本土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
二、WTO框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结构调整 |
第三节 “中美电影协议”的签署与分账市场的拓展(2012——) |
一、“中美电影协议”与进口分账影片 |
二、“中美电影协议”带来的影响 |
第三章 进口分账影片分析 |
第一节 好莱坞分账影片分析 |
一、好莱坞分账影片的类型建构 |
二、美国精神的借船出海 |
三、好莱坞电影顺应中国市场的发展策略 |
第二节 非好莱坞分账大片分析 |
一、亚洲地区的地缘优势 |
二、欧洲地区的联合制作 |
第四章 进口分账影片对我国电影格局的深刻影响 |
第一节 电影观念的革新与体制机制的建立 |
一、商业体系的整体推进 |
二、叙事手法的多元创新 |
三、国际话语的适度表达 |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软实力 |
一、意识形态的霸权主义 |
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壮大文化软实力 |
结语 |
附录 |
1994年-2016年进口分账影片篇目 |
进口分账影片票房前 50(截止至 2016 年) |
内地总票房排名前 100 的影片(截止至 2016 年)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5)文化产业补贴的国际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化产业补贴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文化产业补贴界定 |
一、文化产业 |
二、补贴 |
三、文化产业补贴的原因 |
第二节 文化产业补贴的国际法渊源 |
一、国际文化法渊源 |
二、国际贸易法渊源 |
三、国际人权法渊源 |
第三节 文化产业补贴的相关国际法问题 |
一、文化产品的定性 |
二、文化产业合法补贴的条件 |
三、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 |
四、文化产业补贴规则的冲突及其解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化产品的定性 |
第一节 文化产品定性问题的提出 |
一、文化产品定性的争议 |
二、文化产品定性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文化产品定性的标准 |
一、定性的一般标准 |
二、文化产品定性的标准 |
三、文化产品定性适用一般标准的评述 |
第三节 文化产品定性对规则适用的影响 |
一、GATT与GATS的重叠适用 |
二、重叠适用引发的解释问题 |
三、对重叠适用的评述 |
第四节 文化产品定性的反思 |
一、文化产品定性争议的分析 |
二、文化产品定性问题的改进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产业补贴的合法性 |
第一节 文化产业货物贸易补贴 |
一、文化产业补贴的认定 |
二、补贴的类型与文化产业补贴 |
三、GATT国民待遇原则与文化产业补贴 |
四、GATT最惠国待遇原则与文化产业补贴 |
第二节 文化产业服务贸易补贴 |
一、服务贸易补贴规范与文化产业 |
二、GATS国民待遇原则与文化产业补贴 |
三、GATS最惠国待遇原则与文化产业补贴 |
第三节 文化产业合法补贴的条件 |
一、符合《文化多样性公约》规定的文化产业补贴 |
二、符合WTO规则的文化产业补贴条件 |
三、符合人权法要求的文化产业补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 |
第一节 文化产业例外 |
一、WTO规则中“文化例外”的提出和失败 |
二、USCFTA和NAFTA规则中的“文化产业例外” |
三、RTAs和FTAs中关于文化产业例外的新发展 |
第二节 贸易规则中的一般例外条款 |
一、文化产业与一般例外条款 |
二、公共道德例外条款的可适用性 |
三、国家珍宝例外的可适用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产业补贴相关规则的冲突及其解决 |
第一节 冲突的表现和实质 |
一、冲突的表现 |
二、冲突的实质及原因 |
三、冲突解决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争端解决管辖权的冲突与解决 |
一、国际争端解决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方法 |
二、RTAS与WTO规则中的管辖权条款 |
三、WTO规则与《文化多样性公约》中的管辖权条款 |
第三节 法律规则的冲突与解决 |
一、冲突条款的方法 |
二、后法原则 |
三、特别法优先 |
四、法律解释的方法 |
五、协调合作的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际法视野下我国文化产业补贴制度的反思 |
第一节 我国文化产业补贴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一、文化产业补贴制度的现状 |
二、文化产业补贴措施的定性问题 |
三、文化产业补贴的合法性问题 |
四、文化产业补贴的例外规则 |
第二节 我国文化产业补贴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国际法层面的完善建议 |
二、国内法层面的完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表:我国文化产业补贴相关政策汇总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 |
二、英文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6)WTO补贴规则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措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措施的现状(1) |
(一)现行文化产业财政资助政策措施 |
1.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基金 |
2.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
3. 文化产业投融资鼓励措施 |
4. 文化“走出去”促进措施 |
(二)现行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
1. 直接税优惠安排 |
2. 间接税优惠安排 |
二、WTO补贴规则对中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法规的影响 |
(一)涉文化产品的财税政策措施符合SCM协定有关补贴的一般认定 |
(二)涉文化产品的财税政策措施与专向性的判定 |
(三)涉文化产品的财税政策措施与禁止性补贴 |
(四)涉文化产品的财税政策措施与可诉性补贴 |
(五)GATS第15条与中国文化财税政策措施 |
三、中国文化财税政策措施的反思与改进 |
(一)反思与改进的现实基础———WTO框架下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
1. WTO框架下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前提与表现 |
2. WTO框架下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法律基础与方式 |
(二)反思与改进的路径选择———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措施与WTO贸易规则的协调 |
1. 按照SCM协定分阶段废除涉文化产品的禁止性出口补贴 |
2. 按照SCM协定尽量避免补贴措施的专向性 |
3. 依据GATS协定适度扩大文化服务出口补贴范围,增加针对文化服务产业的补贴 |
四、结语 |
(7)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
2.1 文化产品 |
2.1.1 文化产品内涵 |
2.1.2 文化产品经济学特征 |
2.2 文化贸易相关理论 |
2.2.1 文化全球化理论 |
2.2.2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
2.2.3 文化折扣理论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文化贸易保护研究 |
2.3.2 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2.3.3 中国有关文化贸易的研究 |
2.3.4 总结性评述 |
第三章 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
3.1 国际文化贸易政策与规则 |
3.1.1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
3.1.2 服务贸易总协定 |
3.1.3 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
3.1.4 文化多样性公约 |
3.2 文化贸易壁垒 |
3.2.1 文化贸易壁垒主要形式 |
3.2.2 文化贸易壁垒经济效应 |
3.3 文化贸易保护态度 |
3.3.1 主要国家文化贸易保护态度 |
3.3.2 文化贸易保护态度差异的国家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变化分析 |
4.1 引言 |
4.2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
4.3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
4.3.1 产品结构 |
4.3.2 市场分布 |
4.4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集中度 |
4.4.1 出口集中度测度 |
4.4.2 出口集中度变化 |
4.5 中国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4.5.1 产业内贸易评价指标 |
4.5.2 中国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测算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决定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宏观分析 |
5.1 引言 |
5.2 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5.2.1 规模经济 |
5.2.2 文化亲近 |
5.2.3 知识产权保护 |
5.2.4 全球化水平 |
5.2.5 技术基础设施 |
5.3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5.3.1 计量模型设定 |
5.3.2 主要变量定义 |
5.3.3 相关数据说明 |
5.4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决定因素的实证结果 |
5.4.1 总体层面实证结果分析 |
5.4.2 分行业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变动成因:基于CMSA的微观分析 |
6.1 引言 |
6.2 模型和数据 |
6.2.1 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模型 |
6.2.2 相关数据说明 |
6.3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变化成因分解结果 |
6.3.1 总效应分解 |
6.3.2 竞争力效应分解 |
6.3.3 结构效应分解 |
6.4 中国与主要国家文化产品出口成因比较 |
6.4.1 总效应比较 |
6.4.2 竞争力效应比较 |
6.4.3 结构效应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7.1 引言 |
7.2 出口竞争力衡量指标 |
7.2.1 出口相似性指标 |
7.2.2 比较优势指标 |
7.3 文化产品出口相似性 |
7.3.1 出口相似性指数结果 |
7.3.2 产品相似性指数结果 |
7.4 比较优势和动态市场地位 |
7.4.1 静态比较优势 |
7.4.2 动态市场地位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相关政策建议 |
8.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科研工作与成果 |
致谢 |
(10)WTO框架下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 |
二、WTO与我国文化服务贸易 |
1. 中国加入WTO所做出的文化服务开放承诺 |
2. 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三、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软实力 |
1. 中国文化服务产品本身缺乏综合竞争力 |
(1) 中国文化产业多传承, 少创新, 缺乏传承与创意的有机结合。 |
(2) 文化产业不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 尚不能带动相关行业共同的发展。 |
(3) 中国文化产品缺乏真正的国际文化品牌 |
2. 中国的文化服务贸易缺乏竞争力 |
(1) 缺乏对目标市场的精准认知和定位。 |
(2) 缺乏打入国际市场的整体意识和长远规划。 |
(3) 缺乏广阔的输出渠道。 |
(4) 缺乏整套国际营销体系。 |
3. 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管理机制上缺乏竞争力 |
四、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规划 |
1.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
(1) 保护文化产品内容的原创和传承 |
(2) 研发传承创新且非同质产品 |
(3) 培育及发展文化衍生产品 |
(4) 打造文化产品国际品牌 |
2.制定产业规划, 依靠国际市场, 从科技、人力、法律等方面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
(1) 建立文化产业市场运作机制 |
(2) 利用国际化平台, 进行整体营销 |
(3) 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产业发展 |
四、WTO与中国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留学生的《WTO概论》课程建设心得[J]. 宋亚植.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0(09)
- [2]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D]. 孙铭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自由贸易协定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D]. 张文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4]中国电影市场语境下进口分账影片二十年[D]. 王魏. 上海大学, 2017(05)
- [5]文化产业补贴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 樊婧. 武汉大学, 2016(01)
- [6]WTO补贴规则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措施探析[J]. 马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6(05)
- [7]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吴建军. 南京大学, 2014(05)
- [8]中国文化贸易研究进展述评[J]. 周升起,兰珍先. 国际贸易问题, 2013(01)
- [9]从中美出版物和音像制品案谈WTO规则之发展及其对我国之启示[A]. 陈志杰,卓婧. 中国入市第二个十年:新起点与新挑战——WTO法与中国论丛(2013年卷), 2012
- [10]WTO框架下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J]. 吴美菊.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