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反复性呼吸暂停的应用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谢伊玲,杨勇,黎晓燕[1](2021)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间歇通气组予以NIPPV治疗,持续通气组予以NCPAP治疗,比较两组的呼吸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血气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间歇通气组的呼吸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持续通气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PaCO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aO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间歇通气组的PaCO2水平低于持续通气组,PaO2水平高于持续通气组(P <0.05)。间歇通气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持续通气组的24.00%(P <0.05)。结论与NCPAP相比,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效果更佳,可有效促进早产儿康复,改善早产儿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熊凌云,尤金英[2](2021)在《两种不同无创呼吸支持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比较两种不同无创呼吸支持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从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肺透明膜病患儿中抽选出70例展开系统调查,按照随机双盲法划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接受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观察组患儿接受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评价对比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通气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2 h后观察组患儿的各项血气指标改善效果均显着优于对照组,统计差异有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上机时间、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显着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统计结果 P <0.05。结论临床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选择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确切,对提高患儿的通气功能和改善血气指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采纳。
杨丽,易明,彭周杰,段娓[3](2021)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呼吸支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胎龄28~32周, 按无创呼吸支持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CPAP组)]和观察组(即NHFOV组),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联合CPAP辅助通气, 观察组予常规治疗联合NHFOV, 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共78例, NHFOV组38例, CPAP组40例。2组疗效比较: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及死亡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PAP组比较, NHFOV组无创通气失败情况(4例比13例)、无创通气时间[(7.60±1.68) d比(10.75±2.38) d]、氧暴露时间[(12.34±2.66) d比(17.20±4.36) d]、呼吸暂停次数[(1.68±1.57)次/d比(4.80±2.60)次/d]均明显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NHFOV组腹胀发生率较CPAP组降低[13例(34.2%)比25例(62.5%)], 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时间明显延迟[(12.65±2.33) d比(7.87±2.70) d], 但分泌物黏稠度低[稀薄31例(81.6%)比22例(55.0%);黏稠7例(18.4%)比18例(45.0%)], 所致气道梗阻发生少[2例(5.2%)比15例(37.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鼻损伤发生较少(1例比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FOV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应用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少, 且有望用于治疗有频繁呼吸暂停、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且易梗阻的患儿。
翟敬芳,吴杰斌,刘枭,金宝,王彦波,陈洋,王云,周广玲,周彬[4](2021)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呼吸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92例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HFOV组(n=48,采取NHFOV治疗)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n=44,采取NCPAP治疗)。对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疗效,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XZXY-LJ-20170328-006),并且与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与体重及生后1、5 min Apgar评分,入院日龄及分娩前24 h母亲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组间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为(45.8±6.5) mmHg(1 mmHg=0.133 kPa)及(40.8±4.7) mmHg,均显着低于NCPAP组的(49.3±5.7) mmHg及(44.2±5.2) mmHg;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吸入氧浓度分数(FiO2)比值(P/F)分别为(198.8±30.5) mmHg及(215.1±32.1) mmHg,均显着高于NCPAP组的(176.4±28.1) mmHg及(190.0±29.7) mmHg,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9、3.301、3.663、3.881,P=0.003、<0.001、<0.001、<0.001)。(3)2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均为:无创通气治疗后24 h的pH值及治疗后1、24 h的PaCO2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治疗后24 h的P/F值高于治疗后1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无创通气疗效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肺表面活性剂(PS)使用率及有创机械通气率(22.9%、6.3%),均显着低于NCPAP组(45.5%、20.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4.084,P=0.022、0.043)。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时间、柠檬酸咖啡因使用率、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及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鼻损伤、肺气漏、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Ⅲ~Ⅳ级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Ⅱ期)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以及患儿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CPAP比较,NHFOV用于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能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CO2)潴留、减少有创机械通气及PS使用,同时不增加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
陈华,杨娅丽,吉唯奇[5](2021)在《无创高频通气在新生儿呼吸暂停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无创高频通气在新生儿呼吸暂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张家口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1日收治的80例呼吸暂停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A组、B组、C组。A组26例,给予无创高频通气治疗;B组26例,给予双水平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组28例,给予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治疗10d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呼吸暂停消失时间、发作次数及严重程度评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C组(100.00%vs84.62%vs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呼吸暂停消失时间[(18.78±3.24)h]明显短于B组[(22.52±4.28)h]、C组[(25.53±5.39)h],呼吸暂停发作次数[(3.34±0.75)次]明显少于B组[(4.93±1.06)次]、C组[(6.62±1.33)次],严重程度评分[(0.68±0.14)分]明显低于B组[(1.23±0.26)分]、C组[(1.72±0.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脑白质软化、早产视网膜病变、颅内出血及慢性肺病的发生率(0.00%、3.85%、0.00%、7.69%)均明显低于B组(15.38%、23.08%、15.38%、30.77%),C组(25.00%、32.14%、30.77%、3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创高频通气治疗呼吸暂停新生儿临床疗效显着,可促进患者恢复,改善预后,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威,宋相菊[6](2021)在《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2019年5月—2020年4月接诊的出现呼吸暂停问题的早产儿122例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患儿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方式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前后的血气情况、使用呼吸机的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气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H值(7.40±0.20)、PaO2(65.00±10.00)mmHg、PaCO2(39.00±6.00)mmHg显着优于对照组pH值(7.30±0.10)、PaO2(59.00±8.00)mmHg、PaCO2(42.00±8.00)mmHg,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6、4.937、5.268,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51.00±4.00)h显着优于对照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93.00±12.00)h,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34,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72%)显着高于对照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8.6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7,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6.56%)显着低于对照组患儿(19.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6,P<0.05)。结论在针对存在呼吸暂停问题的早产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比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方式来说,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法具有更好的效果。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此同时,对于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也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还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徐建洪,李海燕,仝向磊,施爱民[7](2021)在《不同起始时间应用咖啡因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不同起始时间应用咖啡因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云南昆钢医院儿科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100例,所有患儿均予以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根据首次给予咖啡因时间进行分组,日龄24 h内(日龄6~24 h)给予咖啡因50例为研究组,日龄24 h后(日龄1~3 d)给予咖啡因5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新生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酸碱度(pH)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暂停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新生儿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χ2=4.000,P=0.046);治疗后,2组新生儿PaCO2、pH及PaO2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新生儿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与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1); 2组新生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大(χ2=0.250,P=0.617)。结论胎龄<34周新生儿生后6~24 h内给予枸橼酸咖啡因联合NCPAP治疗效果更佳,可改善临床指标,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朱柳杰[8](2020)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探索两种不同无创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进一步探索无创通气失败预测因素及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为NRDS患儿寻找更好的通气方案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NICU收治的148例NRDS患儿,排除出生48小时内无创通气失败44例,最终纳入104例NRDS患儿。根据不同通气策略,将104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NIPPV+NCPAP组50例和NCPAP组54例,比较两组患儿在一般情况、缓解呼吸窘迫、改善氧合、减少无创通气失败和重新上机率、减少通气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有无差异。2.回顾148例NRDS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无创通气结局将全体患儿分为无创通气失败组44例和无创通气成功组104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并发症之间有无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无创通气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预测指标截断值。3.对NRDS患儿住院期间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NIPPV+NCPAP组平均气道压(MAP)显着高于NCPAP组(P<0.05),而两组间性别、生产方式、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通气初始1、6、12小时,NIPPV+NCPAP组在降低患儿呼吸频率、乳酸值及升高氧分压等方面均明显优于NCPAP组(均P<0.05);而无创通气初始1、6小时,两组间0I值均无明显差异,但NIPPV+NCPAP组在无创通气12小时,0I值明显低于NCPAP组(P<0.05)。2.NIPPV+NCPAP组通气失败率、重新上机率、脱离无创后单独吸氧时间均明显低于NCPAP组(均P<0.05),而两组间无创通气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NIPPV+NCPAP组呼吸暂停次数明显低于NCPAP组(P<0.05),而两组间使用水合氯醛镇静次数、喂养不耐受、NEC、BPD、败血症、PDA、IVH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不同无创通气结局分析方面,患儿无创通气失败时间集中分布在出生后前10小时内,无创通气失败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明显低于无创通气成功组,而患儿入院MAP、FIO2、乳酸值、有核细胞百分比、CK-MB、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通气失败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颅内出血(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均P<0.05),而两组间败血症及呼吸暂停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胎龄、吸入氧浓度(FIO2)、MAP、有核红细胞百分数是无创通气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94,1.124,1.237,52.254,均P<0.05)。ROC曲线显示FIO2、MAP、有核红细胞百分数对无创通气失败预测效果较好,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2、0.901、0.728,截断值分别为34.5%、6.80mmHg、5.6%。5.NRDS患儿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痰液,且无创通气失败组痰液培养出病原菌几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P<0.05)。总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总数58.7%,无创通气失败组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P<0.05),检出率最高为表皮葡萄球菌。而无创通气成功组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感染率相对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等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分别占90%、70%、70%。而粪肠球菌对红霉素耐药性较高,耐药率62.5%。结论:1.使用NIPPV联合NCPAP无创通气策略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2.无创通气失败会导致BPD、喂养不耐受、NEC、IVH、PDA发生率增加,而MAP、FIO2、有核细胞百分比对无创通气失败有较好的预测价值。3.痰液培养仍是NRDS患儿病原菌取样培养的主要途径,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是NRDS患儿易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性较高,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选择抗菌药物。
乃依曼·迪力木拉提[9](2020)在《两种无创通气模式在新生儿RDS有创通气撤机后呼吸支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和无创双水平通气(non-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Bi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有创呼吸支持撤机后呼吸支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治疗的中重度RDS患儿共68例纳入本研究,在有创通气撤机拔管前1小时,通过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nHFOV组(观察组),和nBiPAP组(对照组)。其中nHFOV组33例,nBiPAP组35例。两组患儿除呼吸支持方式外,其他治疗保持一致。比较两组撤机后无创呼吸支持6-24h时二氧化碳分压(PaC02)、氧分压(PaO2)、有创撤机后7天内无创支持失败再重新插管率、无创呼吸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儿无创通气6-24h时,PaO2对比,nHFOV组>nBiPAP组[(89.36±23.22)mmHg比(76.29±17.10)mmHg](P<0.05);PaCO2对比,nHFOV组<nBiPAP组[(31.39±5.74)mmHg比(41.83±10.10)mmHg](P<0.05);OI值对比,nHFOV组>nBiPAP组[(265.14±88.48)mmHg比(219.21±74.52)mmHg](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PH值上无差异(P>0.05);2)nHFOV组和nBiPAP组,撤机后无创失败重新插管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3比16/35,P<0.05)]、无创通气时间短[(5.97±4.71)天比(13.17±12.52)天,P<0.05]、住院时间缩短[(22.39±11.45)天比(34.66±18.89)天,P<0.05];3)两组患儿并发症对比,生后28天BPD发生率对比,nHFOV组低于nBiPAP组[21.2%比45.7%,P<0.05],其他并发症其他并发症如气胸、颅内出血、鼻压伤、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血流动力学改变显着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呼吸暂停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DS早产儿撤机后使用nHFOV和nBiPAP均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nHFOV能更快更有效的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提高氧分压,更有利于氧合功能的改善,并且可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成功率,减少重新插管率,减少无创通气时间,减少在NICU住院时间。减少BPD的发生,其他并发症未见明显增加,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无创通气模式。
袁高乐[10](2019)在《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讨及无创呼吸机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有创机械呼吸机治疗是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曾挽救了无数的新生儿,但随着其应用的普及,呼吸机相关性的肺损伤(Ventilation Induced Lung Injury,VILI)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其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生物伤可能是导致VILI的主要原因,生物伤是指不恰当的机械应力导致多种炎性介质及炎性细胞在肺组织的大量聚集,激活各信号传导通路,引起多种酶和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介素8(interleukin 8,IL-8)等可诱导或加重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导致这些屏障功能障碍,最终造成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非心源性肺水肿等,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被证实是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死亡的决定性因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出生时因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或完全缺乏导致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其多见于早产儿,出生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措施有:一方面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另一方面则是使用呼吸机呼吸支持以防止肺泡萎缩及缺氧,以往多使用有创呼吸机,其能显着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但因该方式易导致以肺损伤为主的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近来随着各种新生儿无创呼吸机的出现,临床医师更倾向于使用无创呼吸机,其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及血氧,同时亦避免了产生各种严重的机械呼吸机并发症,但因各种无创呼吸模式各有优缺点,寻求最佳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目的:一方面探讨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为呼吸机相关的肺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靶点;另一方面探讨三种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从而寻找最佳的新生儿无创辅助通气模式。方法:1、在利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法构建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以及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索时:我们选取7-14日龄SPF级雄性新生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行气管置管,不行呼吸机通气)、低潮气量组(8ml/kg)、高潮气量组(分三个亚组,潮气量分别为20ml/kg、30ml/kg、40ml/kg),4小时后处死新生大鼠,实验过程中观察动物的存活情况,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值、肺损伤病理评分等指标来建立最适宜的新生大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再选取最合适造模组(最终为30ml/kg组)与低潮气量组、假手术组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RNA-seq等方法测定各组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TNFα、IL-8及NAMPT等的变化,发现这些因子高表达,因NAMPT曾被报道为呼吸机性肺损伤的潜在标志物,拟使用NAMPT抑止剂FK866预处理新生SD大鼠以视其对呼吸机相关的肺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具体方法为:选取上述新生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30组(最适宜造模组)、H30+FK866组(根椐文献预先使用FK866 10mg/kg腹腔注射),实验进行4小时后处死新生大鼠,计算肺组织的湿/干重比值、肺损伤病理评分,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各组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TNFα、IL-8及NAMPT水平变化。2、选择2016年01月至2019年0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孕周<37周的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又以32周为界分为二个年龄层,分别为小于32周、32周到36+6周,各年龄层又随机分为三组:鼻塞式间歇正压通气组(NIPPV组)、鼻塞式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组(NHFO组)、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NCPAP组),各组分别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分别实施NIPPV、NHFO和NCPAP干预。以患儿开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前时刻为0时,记录各年龄层三组患儿0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支持后2、12、24、48小时的血气分析中的PaO2、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无创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发生呼吸暂停的病例数、重新气管插管再次用固尔苏的例数、改有创通气的发生率、达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住院天数、费用及其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选择2016年01月至2019年0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孕周<37周的患有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又以32周为界分为二个年龄层,分别为小于32周、32周到36+6周,患儿生后即需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生后行气管内注入固尔苏并接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ASSC)模式,经治疗病情好转后撤离有创呼吸机,遵撤机先后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各年龄层分别分为3组,每组40例,拔管后即分别连接NCPAP、NIPPV、NHFO进行辅助通气,观察各组患儿有创呼吸机撤机前平均气道压、撤机72小时内的失败率、撤机失败的原因、总氧疗时间、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并发症(气漏、腹胀、颅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达全胃肠喂养时间、住院天数及费用等情况.结果:1、利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法构建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以及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索:假手术组(S)、低潮气量组(L)、高潮气量(H20组、H30组)动物全部存活,接受高潮气量H40组的8只新生大鼠有6只在通气过程中死亡,在肺组织湿/干比值、肺病理损伤评分方面,与S组、L组、H20组比较,H30组明显增加,H20组与S组、L组比较相差不明显;与假手术组和低潮气量组相比,高潮气量组给予30m1/kg潮气量的大鼠肺组织棕染明显,累积光密度值(IOD)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和低潮气量组相比,高潮气量组给予30m1/kg潮气量的大鼠肺组织中TNFα和IL-8蛋白表达量更高;RNA-seq分析发现30m1/kg潮气量诱导肺损伤后,IL6、IL8、IL16以及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上调显着,其中,NAMPT的表达上调最显着;与H30组的大鼠相比,H30+FK866组大鼠肺脏湿干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H30+FK866组大鼠肺脏湿干比无明显增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30组的大鼠相比,H30+FK866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正常、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影,病理学评分也显着低于H3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H30+FK866组大鼠病理评分无明显差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30+FK866组大鼠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趋化程度更低,炎性因子表达量较低,炎性程度也较弱。2、初始及拔管后各年龄层的三组患儿基本资料情况比较:实验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患儿胎龄、性别、出生体重、阿氏评分、生产方式、母亲产前状况等分布情况的比较,拔管前有创呼吸机支持时间及平均气道压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种无创通气模式作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初始治疗血气结果比较,各年龄层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呼吸支持后2h、12h、24h、48h,三组患儿PaO2均明显升高,2h、12h、24h、48h各时间点比较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2有所下降,其中小于32周胎龄NCPAP组PaCO2下降程度较另两组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NHFO组下降最为明显,32-36+6周患儿2h点NHFO组较NCPAP组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其他时间点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PaO2/FiO2均明显升高,各年龄层在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NIPPV组、NHFO组较NCPAP组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较NHFO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情况比较,小于32周胎龄层患儿三组间总氧疗时间、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NIPPV组和NHFO组均短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暂停的发生、再次插管上机率、住院费用,NIPPV组和NHFO组均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与NHFO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剂(PS)患儿数,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6+6周年龄层患儿呼吸暂停的发生、总氧疗时间、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剂患儿数、住院费用三组比较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比较,小于32周年龄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气漏、腹胀(三组患儿均给予留置胃管减轻腹胀)的发生率示NCPAP组较NIPPV组、NHFO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三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6+6周年龄层各并发症三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种无创通气模式作为重症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序贯治疗各年龄层患儿治疗情况比较,小于32周年龄层72小时拔管失败率、无创呼吸机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NCPAP组较NIPPV组及NHFO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6+6周年龄层72小时拔管失败率、无创呼吸机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总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层治疗结果及相关并发症比较,小于32周年龄层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呼吸暂停发生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示NCPAP组较NIPPV组、NHFO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气漏、腹胀(三组患儿均给予留置胃管减轻腹胀)的发生率结果示NCPAP组较NIPPV组、NHFO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NIPPV组与NHFO组相比无差别。其他并发症(NEC、鼻部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IVH)三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6+6周年龄层并发症三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构建有创呼吸机诱导的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时,30m1/kg潮气量机械通气用来进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模型建立;在新生大鼠肺损伤过程中,肺组织中NAMPT的表达显着上调,用NAMPT抑制剂处理小鼠能够明显降低呼吸机诱导的新生大鼠的肺损伤。因此,NAMPT可能作为未来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重要靶点。2、三种无创通气模式(NCPAP、NIPPV、NHFO)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皆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改善患儿的呼吸及肺部氧合功能。3、NIPPV及NHFO能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善肺部氧合功能,使患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同时缩短了无创通气、氧疗时间,对于胎龄小、自主呼吸弱的患儿相对NCPAP更有治疗优势。4、应用NIPPV及NHFO的患儿相对腹胀少,能尽早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有利于患儿胃肠功能恢复,进而减少长时间静脉营养的相应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费用。5、NHFO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无创通气模式,可迅速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氧合及有效的清除二氧化碳,副作用少,值得推广。6、三种无创通气皆可作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初始及有创通气拔管后的序贯治疗,对于胎龄小、自主呼吸弱的患儿NIPPV及NHFO相对NCPAP优势更强,有效性及安全性好。
二、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反复性呼吸暂停的应用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反复性呼吸暂停的应用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呼吸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
2.2 血气指标 |
2.3 并发症 |
3 讨论 |
(2)两种不同无创呼吸支持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通气指标 |
1.3.2 并发症 |
1.3.3 血气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通气指标比较 |
2.3血气指标对比 |
2.2并发症结果比较 |
3 讨论 |
(4)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呼吸支持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方法 |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2 无创通气呼吸支持治疗 |
1.2.3 PS应用 |
1.2.4 柠檬酸咖啡因应用 |
1.2.5 有创机械通气 |
1.2.6 本研究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2 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
2.3 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疗效比较 |
2.4 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比较 |
3 讨论 |
(6)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前后的血气变化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儿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
2.4 两组患儿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不同起始时间应用咖啡因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选择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1.5 疗效评价标准[4]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
2.3 新生儿呼吸暂停情况比较 |
2.4 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进展 |
2. NCPAP模式 |
2.1 NCPAP的作用机制 |
2.2 NCPAP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
2.3 NCPAP在NRDS的临床应用 |
3. NIPPV模式 |
3.1 NIPPV的作用机制研究 |
3.2 NIPPV的主要参数设置及调节 |
3.3 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研究 |
3.3.1 NIPPV对减少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影响 |
3.3.2 INSUR技术的应用 |
3.3.3 NIPPV作为拔管后的呼吸支持 |
3.3.4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 |
3.4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研究 |
3.5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性研究 |
4. SNIPPV模式 |
4.1 SNIPPV设备及机制研究 |
4.2 S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 |
5. BiPAP模式 |
5.1 BiPAP作用机制 |
5.2 BiPAP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
5.3 Bi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 |
6. HHHFNC模式 |
6.1 HHHFNC作用机制 |
6.2 HHHFNC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
6.3 HHHFNC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 |
7. 其他模式 |
7.1 NHFOV模式 |
7.2 NNAVA模式 |
7.3 经无创通气技术吸入一氧化氮 |
8. 小结 |
第二章 两种不同无创通气策略治疗NRDS疗效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 |
2.3 两种不同通气策略 |
2.4 重新上机指征及定义 |
2.5 猪肺磷脂注射液应用指征 |
2.6 观察指标 |
2.7 研究仪器及操作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患儿基础临床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儿氧合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儿无创通气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儿通气相关并发症比较 |
4. 讨论 |
第三章 无创通气治疗NRDS失败预测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材料及操作 |
2.1 无创呼吸机 |
2.2 有创呼吸机 |
2.3 床边血气分析仪 |
2.4 床边免疫定量分析仪 |
2.5 猪肺磷脂注射液 |
2.6 气管插管主要设备及操作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呼吸机参数设置 |
3.3 观察指标 |
3.4 结局与判断指征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
4.2 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 |
4.3 无创通气通气失败时间分布 |
4.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无创通气失败的危险因素 |
4.5 无创通气失败相关预测指标分析 |
5. 讨论 |
第四章 NRDS患儿相关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观察指标 |
2.3 标本采集 |
2.4 标本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NRDS患儿病原菌来源 |
3.2 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随机分组过程 |
附录3: NRDS前瞻性研究数据收集表 |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
附录5: 研究伦理审批书 |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两种无创通气模式在新生儿RDS有创通气撤机后呼吸支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3.1 盲法 |
3.2 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的标准化 |
3.3 其他治疗及评估保持无差异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讨及无创呼吸机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利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法构建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以及对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讨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动物存活结果 |
2.2 肺损伤相关指标 |
2.3 RNA-seq分析肺损伤前后基因表达谱 |
2.4 NAMPT抑制剂的应用 |
3.讨论 |
第二部分 三种无创通气作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的疗效观察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主要相关材料 |
1.2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二个年龄层入选病人的一般情况比较 |
2.2 二个年龄层三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
2.3 二个年龄层三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 |
2.4 二个年龄层三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比较 |
3.讨论 |
3.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 |
3.2 三种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作为早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初始治疗的临床作用及其安全性、有效性 |
第三部分 重度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后即经有创通气后拔管改用三种无创通气序贯治疗疗效观察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主要相关材料 |
1.2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二个年龄层入选病人的一般情况比较 |
2.2 二个年龄层三组患儿呼吸支持情况及结果比较 |
2.3 二个年龄层三组患儿并发症及治疗情况的比较 |
3.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反复性呼吸暂停的应用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比较[J]. 谢伊玲,杨勇,黎晓燕. 临床医学工程, 2021(12)
- [2]两种不同无创呼吸支持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J]. 熊凌云,尤金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21(29)
- [3]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应用[J]. 杨丽,易明,彭周杰,段娓.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0)
- [4]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呼吸支持治疗中的应用[J]. 翟敬芳,吴杰斌,刘枭,金宝,王彦波,陈洋,王云,周广玲,周彬.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05)
- [5]无创高频通气在新生儿呼吸暂停治疗中的应用[J]. 陈华,杨娅丽,吉唯奇.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1(06)
- [6]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研究[J]. 王威,宋相菊. 系统医学, 2021(12)
- [7]不同起始时间应用咖啡因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J]. 徐建洪,李海燕,仝向磊,施爱民.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10)
- [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D]. 朱柳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两种无创通气模式在新生儿RDS有创通气撤机后呼吸支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研究[D]. 乃依曼·迪力木拉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讨及无创呼吸机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的临床研究[D]. 袁高乐. 南昌大学, 2019(08)
标签:呼吸机论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论文; 肺损伤论文; 呼吸道论文; 新生儿重症监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