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认知文体学角度看语篇中的人物理解模式——解析Culpeper的文学语篇人物理解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任颂扬,杨欣然[1](2020)在《正义,还是邪恶?——《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的人物塑造》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认知诗学的图式理论,以斯托克维尔对文学图式运作范式的论述为依据,从小说主人公麦克墨菲言语中的不礼貌现象入手,分析作品的人物塑造。分析结果显示:主人公麦克墨菲兼具矛盾复杂的双重性格:既存在着狂妄自大、爱出风头等自身无法克服的性格缺陷,也有为他人着想、促进其他病人觉醒的人性化和正义的一面。本研究认为采用基于斯托克维尔的文学图式运作范式来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可行的,其优势在于能根据读者的认知过程,整体上揭示文本语言模式与读者心智活动之间的互动,完整地阐释人物塑造的动态过程。研究同时表明,文本中的语用学现象也是认知诗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
辛玥[2](2021)在《认知语境参数视角下《笨花》俄译本中的模糊语义阐释研究》文中提出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始终存在于某种语境中,如果脱离语境,译者就不能充分理解语义,更无法再次加工。传统语境观只强调外部客观事物的作用,忽略了主观能动性。传统语境一般不将说话者和受话者的心理和动态话语纳入研究范畴,因此,传统语境被语言学家视为一个静态的、固定的先决条件。虽然传统语境理论在指导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因此许多人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些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审视和研究语境,尽可能考虑到交际双方的认知心理,并且试图解释交际中的动态认知过程。翻译文本特点决定了译者必须最大程度上结合原文的文本语境、作者的创作语境和原语的文化语境梳理出故事线条,理解作者真实意图,问题的关键聚焦在译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与认知语境关注的重点相吻合。本文在梳理语境理论从静态到动态再到认知层面上的递进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以认知语境参数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着名作家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及其俄译本为例,将原文的语境要素参数化,使得语境更具有描写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探讨认知语境参数对于译者处理模糊语义问题的重要作用。本文译例中所涉及的参数均属于常规类型参数,例如人物参数,地点参数,时间参数,文化参数等。本文分为四部分——绪论、正文、结论以及参考文献。本篇毕业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了的选题的理由和意义,对认知语境参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笨花》以及模糊语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且对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认知语境理论概述为切入点,阐明语境问题认知研究的起源,概括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及重要理论观点,引出认知语境参数的概念及分类。第二章探究了认知语境下铁凝小说《笨花》原文当中出现的模糊语义及其俄译。首先对模糊语义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以模糊语义的表现形式为着眼点,以中文小说《笨花》的原文及其俄译为例,分析《笨花》小说当中的各种模糊语义现象和其俄译。第三章运用认知语境参数理论,从消除歧义机制、辨别新奇语义、语义推理、填补意义空缺以及多义辨别五个方面,评析铁凝《笨花》俄译本的模糊语义阐释情况,对于《笨花》俄译本中不完整的模糊语义阐释的译例以及未完成的模糊语义阐释的译例,提供参考译文,并总结其本质原因。结论部分对小说中模糊语义的翻译情况做出总结并进行评价。小说《笨花》的俄译本当中大部分关于模糊语义的翻译都完成的较好。但是仍有少部分的独具汉语丰富文化内涵的模糊语义的俄译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产生了错译、漏译等现象。本研究认为,对于《笨花》当中模糊语义的俄译,如果想要译文达到良好的可读性并且能够将原文内涵准确且完整地传递给读者,需要译者的认知语境达到与原文作者相似或相同的水平。而通过认知语境参数这一有力工具,可以高效地、有理有据地分析出原文模糊语义的真实内涵,从而形成较为成功的译文。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以认知语境参数为理论依据,通过细读小说《笨花》的原文和俄译本,比较分析中文小说和它的俄译本中模糊语义现象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具体运用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认知语境参数在翻译过程中对模糊语义的阐释作用。
霍文博[3](2020)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始终都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着一种更为简约的表达方式,不论是在具有物理属性的场景语境里,还是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同理,对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研究也不会是一个例外。本文所研究的“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就狭义上微博所提供的优选服务产品“热门微博”中的“电竞”版块内容而言的。它是虚拟空间里的交际语言单位,是在微博“热门·电竞”版块中使用着的言语产品。“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的言语行为方式从现实世界的场景语境迁入到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后形成的具象化产物,是一种自然流变的话语存在状态。“电竞”的娱乐性特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博主所采用的信息编码形式,决定着“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征以及语体特征。在生成性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一种线性材料的组合,是大于句子的连续话语;在信息性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建构体;在功能性上,是言语交际与沟通的符号记录。本文以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际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发布在微博平台“热门·电竞”版块上的语篇进行了梳理与探究,旨在说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内容作者)发布在“热门微博”中“电竞”版块上的有关“电竞”信息的一系列连续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信息编码方面,它是一个形式衔接、语义连贯的交际语言单位。其类型主要有结构类型和文体类型。结构类型探究“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构成要素“正文”“标题”“补充信息”“信息来源”“话题分类”的组合方式以及博主与浏览用户的语言互动情形,包括单独型语篇和组合型语篇。文体类型关注博主发布“电竞”信息的文本形式,有告启类、新闻类、评价类和混合类之别。在语篇功能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既是互动式的娱乐媒介,又是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还是共享型的“电竞”营销工具。这其中,娱乐媒介是其基本功能。“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主要是通过语法词、增义词、词语模、汉字谐音词以及字母缩略语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句法特征方面,被动句和同体过度能够显现出“电竞”赛事活动的竞技色彩。前者是语篇适应“电竞”赛事气氛由主动态转换为被动态的句法表征,后者则是娱乐性、主观情态性在句法上的形象体现。在语篇的组合方式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有回指、时空衔接和逻辑衔接这三种形式。回指包括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时空衔接包括时间衔接和空间衔接。逻辑衔接有的是双向关系,具体指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有的则是单向关系,包括说明关系、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在连贯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话题链带有“节点”标识,“节点”的分布能够显现语篇的连贯性。主位推进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连贯的手段之一,分为一致型推进模式和派生型推进模式。此外,语篇的连贯性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层递性显现出来。在语用特性方面,互文性、主观情态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基本语用特性,阻拒性则是其特殊属性。在互文性当中,本文重点讨论了内部语篇和内部语篇、内部语篇和外部语篇在互文上的各种关联,得出了显性互文和隐性互文的分类标准。在互文的表现形式方面,主要有“借”“省”“增”“仿”“译”五种。此外,元话语和互文链也是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观情态性的达成手段有语法手段和语义独立片段。语法手段是网络语言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具体体现,主要有同体过度、句末点号使用和副语言表义。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里,语义独立片段主要有交待式、凸显式、入话式。它们是主观情态性最重要的表达手段。阻拒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编码技巧的体现方式,其重点是“电竞”词语的陌生化以及“电竞”语言表达式的复杂化。通过考察发现,“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是“电竞”语体,是一种专门用于表述“电竞”内容的语体。在语篇中可用于表征“电竞”语体的手段主要是词语的使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而作为补充的则是网络语言。“电竞”语体的特征包括“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的统一、义项动态赋予以及语篇多元派生等。这些特征是语体渗透的产物。在“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上存在着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路径差别,进而区分出外指型渗透与内指型渗透两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语体渗透,其过程和结果都能显现“电竞”语体高度的包容性。总之,“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希望实际探究得出的结论既可以清晰地阐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在语言组织方面的特点,还能够对“电竞”产业的用语规范和普及传播进行理论上的铺陈。
姜嘉兴[4](2020)在《学术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文中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评价意义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多以实现评价意义的词汇语法资源为主。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评价意义包含态度、介入、级差三个系统。其中态度系统是评价意义的核心,介入与级差系统负责调节态度意义(Martin&White,2005)。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如Halliday&Hasan,1985;Sinclair,1987)认为,介入与级差系统中的资源以及一些评价系统以外的词汇语法资源也具有态度意义,进而实现评价意义。这类评价意义是隐性的、不易察觉的。当前学界对这种隐性评价意义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隐性评价意义的内涵讨论不多;(2)对隐性评价意义的资源描写不足;(3)对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协作机制解释不够。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范式,深入探讨学术语篇中隐性评价意义的内涵及其外延,对隐性评价资源进行描写并建构相应的分析框架,同时对该框架内的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协作机制进行阐释。首先,本文对隐性评价意义的内涵及其外延进行了讨论。为了说明隐性评价意义的本质,本文引入与评价意义相关的价值哲学理论对隐性评价意义与评价理论中的评价意义进行区分,发现前者的本质是创造价值,即对某种价值成立的可能性的判断结果,而后者则是对给定价值效用的记录或陈述。本文结合功能语言学家对评价意义的讨论,进一步推理出隐性评价意义的三个组成成分:价值的内容、价值成立的条件及价值的表征方式,并据此构建了隐性评价意义的价值系统、情景系统与推理系统。其次,本文对隐性评价意义的价值、情景、推理系统中的资源分别进行了描写。根据隐性评价意义的特征,本文选取学术语篇为研究对象,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检索源,各取SCI、SSCI、A&HCI近10年内(2008年~2018年)影响因子排在前100位的研究性论文作为本文的研究语料(共300篇,约200万字),对其进行定性的实例分析与定量的语篇检索(包括索引定位、词频检索、搭配检索等)。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与总结,得到的隐性评价意义三个系统中包含的资源类型如下:在价值系统中,由于价值意义是人们判断的结果,本文引入心理学中激活判断活动的三种启发方式,将价值系统分为代表式、可得式、锚定式三种类别。根据语料分析的结果,实现代表式价值意义的资源包括:(1)具有限定性、精确性、特殊性等概念的指称语、修饰语、附加语;(2)含有归属、识别、象征等概念的参与者成分以及附加语;(3)包含相似性或差异概念的参与者成分和修饰语。实现可得式价值意义的资源包括:(1)含有介绍性、客观性、清晰性等概念的及物过程、参与者成分及修饰语;(2)具有建议或计划概念的及物过程。实现锚定式价值意义的资源包括:(1)数量语或具体数字;(2)表达数量关系的及物过程、修饰语及一些衔接手段;(3)具有包含或排除概念的及物过程。在情景系统中,由于隐性评价意义的情景是语篇作者主观建立的即时情景,本文引入话语分析中“语境模型”的基本观点(即语境具有主观性),将情景系统分为设置与发生两个子系统。研究发现,情景的设置系统包括突显、情态、言据三个子系统,其内部语言资源包含:(1)表达比较概念的修饰语、附加语、比较结构以及表达因果概念的物质过程、连词(词组)、附加语等;(2)情态动词;(3)学术语篇的引用方式以及属格人称代词。情景的发生系统指情景内各种信息的存在方式,由及物过程的完成体与进行体实现。在推理系统中,本文将价值意义的组织方式视为解决学术语篇研究问题的心理表征过程,借鉴心理学中“心理模型”的基本观点,认为推理过程即为心理表征,并将推理系统分为归纳与演绎两个成分。研究发现,归纳可由含有总结或完成概念的物质过程、参与者成分、修饰语、附加语等资源实现或具备起源概念的及物过程实现。演绎有主、客观之分,由主位推进模式实现。推理依靠的知识类型可以分为算法类知识与描写/解释类知识。算法类知识可由含有顺序概念或先后概念的修饰语、附加语实现,描写/解释类知识的识别取决于小句表达的具体内容及上下文。最后,本文通过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分析框架分析了所收集的部分语料,并基于分析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讨论了隐性评价意义资源三个系统间的协作与资源选择机制,建立了隐性评价意义资源选择的三维空间模型及其矢量与代数两种表征方式。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关于评价意义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在理论上阐明了隐性评价意义的内涵与外延,揭示了隐性与显性评价意义间的关系,说明了隐性评价意义的内部构成,拓展了评价意义与语言元功能之间的关系,解释了语言、心理、语境在隐性评价意义中的协作与资源选择机制。在应用方面,对学术语篇中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探究不仅呈现了实现隐性评价意义的资源类型,而且为学术语篇写作提供了可参考的写作策略,使学术语篇作者能够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选择适切的语言表达。
王怡[5](2018)在《语篇前景化对英语专业学习者文学阅读情感及移情能力的影响—认知诗学视角》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为国内的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重视对英语专业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恢复英语文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英语人才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认知诗学视角对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文学阅读过程展开实证研究。认知诗学的诞生使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得以与语言学及文学研究有机结合,并为基于真实读者的文学阅读情感研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证方法。国外学者围绕文学语篇前景化对读者阅读情感的影响展开跨学科研究。虽然这些成果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但是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国读者在英语文学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移情能力发展情况提供了启示。国内的认知诗学研究还刚刚起步,以理论述介和语篇分析为主,针对真实读者英语文学阅读情感展开的跨学科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以江苏省某211高校大学三年级的173名英语专业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围绕经典英语短篇小说的前景化对读者阅读情感及移情能力的影响作用进行探究。研究立足于认知诗学关于文学阅读的互动体验观,在一个基于“阅读是投资”概念隐喻的分析框架内探讨语篇前景化、读者个性化特征和读者真实社会情感体验经历三大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英语文学语篇前景化是否会对中国读者获得的文学阅读情感(包括审美情感、叙事情感、阅读反思)产生影响?如果是,会产生何种影响?(2)英语文学语篇前景化是否会在提升中国读者的移情能力方面产生积极的即时影响?如果是,会产生何种影响?(3)中国读者的个性化因素(英语文学阅读动机、英语文学阅读经验、本身具备的特质移情、哀伤情绪体验经历)是否会在读者与英语文学语篇前景化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如果是,会有怎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通过文学阅读情感实验(研究一)、移情能力测试(研究二)和个性化因素研究(研究三)对读者获得的文学阅读情感、移情能力变化情况以及个性化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影响作用展开研究,以回答上述三个研究问题。基于数据分析,获得如下三方面的研究发现:研究一发现,英语文学语篇前景化对中国读者的阅读情感体验具有显着影响。根据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可以从三个层次来阐述:(1)在以智力投资为主的初级层次,读者主要与语篇互动,情感收益以审美情感为主,且语篇前景化仅对读者“新异效果”的审美体验存在显着影响,而对读者“艺术魅力”的感知影响不显着。(2)中级层次的阅读投资在读者与叙事世界之间展开,读者同时投入智力资本和情感资本,情感收益以叙事情感为主。语篇前景化对移情体验的影响尤为显着,而且前景化越丰富,读者获得的参与感越强烈、产生负性情绪的可能性也越小。(3)高级层次的阅读投资是基于真实世界与叙事世界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随着社会资本的加入,读者也可以获得包括阅读反思在内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这一阶段,语篇前景化对读者阅读情感的影响不显着,而由读者在现实社会中的情绪体验经历所构成的社会资本在唤起读者阅读反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研究二的结果,阅读前景化丰富的英语文学语篇有助于提升中国读者的移情能力,但提升程度并未达到显着水平。从“投资”隐喻的角度看,作为一种增值性的情感收益,移情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更多的资本投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前景化的影响作用。尽管如此,即使只阅读一篇英文小说,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阅读后的移情能力测试得分还是有所提高的。该结果对进一步考察长期的英语文学阅读是否有助于提升中国读者移情能力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研究三结果表明,在分别控制读者的英语文学阅读动机、英语文学阅读经验、特质移情及哀伤情绪体验经历这四项个性化因素的条件下,英语文学语篇前景化依然对中国读者的阅读情感产生显着影响。同时,四项因素均未对移情能力产生显着影响。从“投资”隐喻的角度看,读者的个性化资本总体上未对其情感收益产生显着影响。然而,就具体因素来看,特质移情与读者的叙事情感密切相关;而哀伤情绪体验经历对读者产生的阅读反思存在显着影响。此外,“学习语言”这一阅读动机在一定条件下会在语篇前景化与读者审美体验的交互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至于英语文学阅读经验,本研究未发现该因素对读者的阅读情感产生显着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本研究参与者阅读量少、英语文学阅读经验不足有关。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建构三个方面。首先,本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呈现主体性、体验性和超越性的特点。研究超越语篇本身的局限,从真实读者的视角出发,在一个融文学语篇前景化和读者个性化因素于一体的互动框架下,对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文学阅读情感体验过程进行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文学阅读的研究范围。其次,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呈现跨学科性和实证性的特点。研究将心理学领域的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创伤性哀伤量表、眼神读心测试等标准化测量工具运用于文学阅读的情感研究,有助于推动国内认知诗学向实证科学方向发展。再者,相关研究成果可望为本土化的认知诗学理论体系建构提供有益补充。本研究以中国读者为研究对象,并将读者真实的社会情感体验经历纳入文学阅读的认知研究框架,对认知诗学的本土化发展有所助益。
雷茜[6](2017)在《格林海姆洛雷拼贴小说《女性世界》人物认知研究——多模态认知文体学视角》文中提出格林海姆·洛雷拼贴小说《女性世界》以第一人称诺玛的视角展开,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兄妹罗伊和诺玛,两人最终被证实是一个有两性着装嗜好的男青年罗伊。本文采用多模态认知文体学的视角,以Culpeper戏剧人物认知模式为原型,建构了一个多模态文学作品人物认知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讨论多模态隐喻如何通过图像、印刷版式、色彩和布局在两人命名、外貌描写、言语和思想表达方面与语言隐喻相辅相成建构意义,帮助读者完成图式质疑和重构,最终达到对诺玛和罗伊两个人物的正确理解。
曾文华[7](2017)在《英汉复合称谓的人际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称谓语研究是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对称谓语的研究几乎贯穿了整个语言的发展史。随着语文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与社会学的发展,称谓语研究在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上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复合称谓在新闻报道、媒体访谈、文学作品及日常生活中使用极其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人际意义,特别是评价功能对于构建人际关系和呈现话语立场,理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促进语言教学及翻译实践均有重要意义,然而以往的研究中对复合称谓的评价意义和人际功能研究却极为少见。本文试图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基于Halliday的人际意义系统和Martin的评价理论体系,构建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以自建英汉文学语料库为主要来源的英汉复合称谓为研究素材,采用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共时对比研究方法,对汉英复合称谓的人际意义,特别是评价意义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英汉复合称谓具有哪些基本称谓构成要素、复合方式及数量分布,有哪些异同?(2)英汉复合称谓有哪些人际意义,是如何表达这些意义的?(3)英汉复合称谓的选用受哪些语境因素的制约?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对英汉复合称谓的构成要素、结构特征及其人际意义进行系统描述,对复合称谓在人际意义构建、情感表达和社会评价方面具有的功能进行细致分析,为英汉文学作品赏析、对外汉语教学与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用于统计的英语语料源自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的“英国人最喜欢的百部文学作品”外加两部戏剧,共计214,926词,含复合称谓3358项;汉语语料源自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作品外加两部戏剧,共计214,567字,含复合称谓1995项。基于语料但不限于语料中所含的英汉复合称谓,对比描述英汉复合称谓的结构形态和语义功能,依据Martin构建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框架,探讨语域、语类和文化意识形态对复合称谓的语用制约。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发现:(1)复合称谓不仅呈现人际关系,而且参与协商与构建人际意义,是构建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与表现形式。英汉复合称谓通过不同构成要素进行复合产生不同的人际功能,如区别性指称功能、描述功能、情感功能和评价功能。通过其丰富的结构形态与语义功能,广泛运用于文学故事类及其他语类语篇中,参与人际意义的协商与构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起着协商、构建、呈现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2)英汉复合称谓虽然在总体复合方式上大致相同,但核心构成要素与附属构成元素之间的复合生成能力并不一致,表现形式也有一定差异。英汉复合称谓均包括六大核心构成要素与六大附属构成要素,具有四种主要复合方式。六大核心构成要素为六大主要的核心称谓,包括:代称称谓、泛指称谓、社交特指称谓、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情感称谓;六大附属构成要素,是在复合称谓生成过程中须依附于核心称谓词而存在的要素,包括:指示代词、形容词性的人称/物主代词、数量形容词、普通形容词(包括品质形容词、颜色形容词、分类形容词等)、具有描述性的结构短语、黏着语素。这些核心构成要素与附属构成要素,主要通过偏正、联合、偏正联合以及特殊方式四种复合方式构成复合称谓。无论英汉,通过在核心称谓词前(后)添加修饰限定语,可表现不同性质、不同强度、不同立场和评价的人际意义,通过核心称谓词之间的联合使用,还能起到提升表达力度、强化情感态度的语义功能。语料统计显示,四种复合方式生成的复合称谓在语篇中的使用频率存在显着差异。偏正式复合称谓,占压倒性多数,在英汉语料中分别占81.63%和77.29%以上;联合式复合称谓和偏正联合兼有式复合称谓所占比例较少,在英汉中均略高于总数的8%;英汉特殊结构式复合称谓在四类中的数量最低,在英汉中分别占总数的1.22%和5.81%。核心基本称谓词,通过偏正与(偏正)联合等复合方式,生发出结构相对稳定但又富于变化的复称谓语,来实现不同的人际功能,或实现区别性指称,或直接呈现人际关系,或传递特定的情感功能与评价功能,或参与人际意义的协商与构建。(3)在进行人际定位和关系构建与呈现的过程中,英汉复合称谓的选用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与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对英汉复合称谓选用的影响,基本符合Martin构建的四级体现关系模型:意识形态→语类→语域→语言(→表示体现关系)。语域的三个变元中,话语基调对英汉复合称谓的选用影响最为显着。语篇的正式性,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权势与等位语义关系,说话人的礼貌程度以及说话时的情感情绪,或者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或心理距离,都会制约英汉复合称谓的选用。这些因素制约着人际交往活动,不仅体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体现在语篇和话语的生成过程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权势关系与等位关系,是影响复合称谓选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语义关系同时也受交际参与者的职位高低、年龄大小、性别差异、亲密程度或心理距离等因素的影响。语类差异也影响说话人对复合称谓的选用。社会事件参与者的多少,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对人际意义的表达都制约着复合称谓的使用。一般说来,话语的发出者与接受者的参与者越多,关系越复杂,选用的复合称谓则更复杂多样化,以便能清晰地体现人际关系、人物特征以及说话人的情感与评价。英汉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制约英汉语类结构的生成过程,也影响着英汉复合称谓在不同语类语篇中的使用。反之,英汉复合称谓在语篇中的使用也呈现了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言行的规范与制约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在对英汉复合称谓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首次对其主要构成要素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六大核心构成要素和六大附属构成要素,以及四种主要复合方式,对英汉复合称谓的内部构成要素与结构类型分布进行了量化对比与较为细致和全面的描述。(2)主要以文学语料为基础,统计和分析英汉复合称谓在语篇中的使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首次较为全面详实地分析了英汉复合称谓的人际意义,分析英汉复合称谓如何在复合的过程中呈现评价意义,实施协商意义与参与意义,提出英汉复合称谓在人际定位、人际关系协商、参与、构建与呈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结合具体的语篇个案《呼兰河传》、《两地书》和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对英汉复合称谓的评价意义、协商意义与参与意义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有:(1)对比论证的深入程度不够。对英汉复合称谓的人际意义的表现方式对比不够深入,多为散点对比,全面概括不足。(2)语料的选取不够全面。研究的语料主要为文学语类,仅涉及少量的新闻、访谈、学术简介等其它语类,因而对不同语类对复合称谓的制约作用讨论不够充分。(3)对英汉复合称谓的界定与分类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复合称谓的分类上存在两类或多类称谓并用取其一的情况,归类划分时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对数据统计的客观性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有关语境特征对复合称谓语用的制约问题,还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究。若对语类进行扩充,对语料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统计和研究,则可能回答出哪些复合称谓仅用于当面称呼,哪些复合称谓仅用于背称,哪些复合称谓可以兼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口头和书面话语方式对复合称谓的语用制约。若对英汉复合称谓进行历时变化研究,则可能发现其语用变化规律,对我们全面认识复合称谓以及研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复合称谓语用的影响也具有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价值。
贡如云[8](2017)在《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前后,我国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语用学转向。但是,已有的语用理论和语用实践虽有成效,却并非尽如人意。功能语言学谱系中有两大独立的分支:语用学与语篇学,两者存在重要关联,从语篇学的视角审察阅读教学,或能为现实的语用转向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试图引入这样一门新学科——语篇学,藉此丰赡语文课程的基础学科知识,并为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改革与创新提供可行路径。语篇学理论体系包罗宏富,语篇图式、语篇分类和语篇分析等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它们能为阅读教学的语用转型提供新的知识基础。研究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得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必先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研究认为,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但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说和言语性等都不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性质可抽象为话语经验。话语经验说的内涵为: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主体的话语实践,并与外在教学环境进行持续的互动,进而获得话语经验的一门课程。话语经验说内在地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话语实践。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是书面话语——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可抽象为语篇解码。语篇解码说内含三个呈层进关系的命题.:语文阅读教学的媒介——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之码(简称语码);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语篇解码。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们长期陷入了形式内容(文道)之争。作为功能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篇学警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造应确立功能本位的教学目的观,它应从形式内容的“一分为二”固有思维模式中超脱出来,以“一分为三”“以三返一”的哲学思维构建一个语言功能框架:概念功能(表达了什么)、成篇功能(怎样表达的)、人际功能(表达的意图是什么)。关注语言的三大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我国语文阅读教材主要为具有综合功能的文选教材,但文选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学生的实际阅读需要,其科学性也备受质疑。我国语文阅读教材应由文选范式向语篇范式转型,我们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粗略地勾勒出一套语篇分类体系。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主要有两种范式,一是文艺学范式,二是文章学范式,两大范式的共同局限在于,未能摆脱结构主义思维方式的束缚,文本往往被视为静态的客体。文本解读应建立语篇学范式,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将丰富文本解读的方法。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建构了巴赫金话语分析框架,引进了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和语篇策略加工模型,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分析框架。语用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在方法上也应有所突破,语篇学将为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了对话教学法,引入了功能语篇教学法、体裁教学法与BDA策略教学法,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教学模型。我国现行语文教材文本选择主要依赖编者的专业经验,课文的定序往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教材文本选择的科学性,积极探索语篇复杂度的评量方法,本研究初拟了一个汉语语篇复杂度评量模型。在通往语用之途中,我们尚需思考以下三个应然性问题:第一,语篇学与其他基础学科应各擅其长又相互为用。第二,汉英语篇阅读教学研究应走向“阴阳之动”。第三,我国高师中文师范专业可增设“语篇分析”课程。
熊沐清[9](2016)在《认知文学批评的生成与发展——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二》文中研究指明认知文学研究的生成期主要体现在认知诗学的成形和认知叙事学作为认知机制两个方面,而认知文学研究的发展阶段以探讨研究范式为主体。认知文学批评经历了其自身生成与发展的阶段后已经实现了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一方面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同时也为文学批评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刘风光,史红艳[10](2014)在《认知语用文体研究——文学语篇诠释新视角》文中提出认知语用文体学是认知、语用和文体相结合的界面研究,是一种诠释文学语篇的新视角。本文梳理了认知语用文体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该领域的研究意义,并通过言语行为、认知指示、会话含义等理论模式深入探讨了认知语用文体学的具体应用,指出目前认知语用文体学研究虽然缺乏系统性,但是具有广阔的学术空间。
二、从认知文体学角度看语篇中的人物理解模式——解析Culpeper的文学语篇人物理解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认知文体学角度看语篇中的人物理解模式——解析Culpeper的文学语篇人物理解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正义,还是邪恶?——《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的人物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理论依据 |
2.《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的人物塑造 |
2.1 文学图式的强化:狂妄自大的麦克墨菲 |
2.2 文学图式的更新:勇敢无畏的麦克墨菲 |
2.3 文学图式的瓦解:软弱妥协的麦克墨菲 |
2.4 文学图式的重构:既邪恶又正义的麦克墨菲 |
3. 结语 |
(2)认知语境参数视角下《笨花》俄译本中的模糊语义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认知语境参数的研究现状 |
2、模糊语义翻译的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一、认知语境理论概述 |
(一)认知语境的主要理论观点 |
1、认知语境研究的基础理论——关联理论 |
2、维索尔伦的语境认知观 |
3、范·戴伊克的认知语境理论 |
4、中国学者的认知语境理论 |
(二)认知语境的概念界定 |
1、认知语境的概念及特征 |
2、认知语境与传统语境的关系 |
(三)认知语境参数的概念 |
1、认知语境参数概念 |
2、认知语境参数分类 |
二、认知语境下《笨花》中的模糊语义及其俄译 |
(一)模糊语义的概念 |
(二)模糊语义的表现形式 |
1、内涵模糊与外延模糊 |
2、抽象模糊与具体模糊 |
3、量的模糊与质的模糊 |
4、上限模糊与下限模糊 |
三、认知语境参数对模糊语义的阐释作用 |
(一)选词搭配 |
(二)甄别新奇语义 |
(三)推理真实语义 |
(四)填补意义空缺 |
(五)多义选择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界说 |
2.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内涵 |
2.1.1 “微博”和“语篇” |
2.1.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 |
2.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类型 |
2.2.1 结构类型 |
2.2.2 文体类型 |
2.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功能 |
2.3.1 互动式的娱乐媒介 |
2.3.2 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 |
2.3.3 共享型的“电竞”商务营销工具 |
第三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与句法特征 |
3.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 |
3.1.1 语法词 |
3.1.2 增义词 |
3.1.3 词语模 |
3.1.4 谐音词 |
3.1.5 字母缩略语 |
3.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句法特征 |
3.2.1 被动句 |
3.2.2 同体过度 |
第四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
4.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 |
4.1.1 回指 |
4.1.2 时空衔接 |
4.1.3 逻辑衔接 |
4.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连贯 |
4.2.1 话题与连贯 |
4.2.2 主位推进与连贯 |
4.2.3 语气与连贯 |
第五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性 |
5.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互文性 |
5.1.1 互文性表征 |
5.1.2 互文的表现形式 |
5.1.3 互文的特殊形式 |
5.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主观情态性 |
5.2.1 达成主观情态性的语法手段 |
5.2.2 语义独立片段 |
5.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阻拒性 |
5.3.1 “电竞”词语陌生化 |
5.3.2 “电竞”信息表达式复杂化 |
第六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特征与渗透 |
6.1 “电竞”语体特征 |
6.1.1 “电竞”术语与“电竞”用语的统一 |
6.1.2 义项动态赋予 |
6.1.3 语篇多元派生 |
6.2 “电竞”语体的渗透 |
6.2.1 “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 |
6.2.2 “电竞”语体渗透的类型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学术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表 |
1 引言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概述 |
2.2 评价意义的概念研究 |
2.3 隐性评价意义的资源类型研究 |
2.3.1 隐性评价意义的语篇资源 |
2.3.2 隐性评价意义的局部词汇、语法资源 |
2.3.3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中的现存问题 |
2.4 隐性评价意义与语言元功能 |
2.4.1 隐性评价意义与人际元功能 |
2.4.2 隐性评价意义与语篇元功能 |
2.4.3 隐性评价意义与概念元功能 |
2.4.4 隐性评价意义与语言元功能相关研究中的现存问题 |
2.5 学术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的资源研究 |
2.5.1 情态、立场实现隐性评价意义 |
2.5.2 模糊语实现隐性评价意义 |
2.5.3 隐性评价意义在学术语篇中的应用 |
2.5.4 学术语篇中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的现存问题 |
2.6 小结 |
3 理论框架 |
3.1 概述 |
3.2 隐性评价意义的组成成分:价值、情景与推理 |
3.3 理论基础 |
3.3.1 语言的系统与元功能 |
3.3.2 价值的启发方式——价值激活 |
3.3.3 心理模型——推理过程 |
3.3.4 语境模型——情景建构 |
3.4 学术语篇中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分析框架 |
3.4.1 隐性评价意义的内涵 |
3.4.2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分析框架 |
3.5 小结 |
4 隐性评价的价值系统及其资源 |
4.1 概述 |
4.2 代表式启发及其资源 |
4.2.1 确指意义及其资源 |
4.2.2 范畴意义及其资源 |
4.2.3 类比意义及其资源 |
4.3 可得式启发及其资源 |
4.3.1 陈述意义及其资源 |
4.3.2 提议意义及其资源 |
4.3.3 可得式启发资源的语义强度 |
4.4 锚定式启发及其资源 |
4.4.1 数量意义锚定及其资源 |
4.4.2 范围意义锚定及其资源 |
4.4.3 关系意义锚定及其资源 |
4.4.4 锚定式启发资源的语义强度 |
4.5 小结 |
5 隐性评价意义的情景系统及其资源 |
5.1 概述 |
5.2 情景的设置及其资源 |
5.2.1 突显及其资源 |
5.2.2 情态及其资源 |
5.2.3 言据及其资源 |
5.3 情景的发生及其资源 |
5.3.1 事实及其资源 |
5.3.2 事件及其资源 |
5.4 小结 |
6 隐性评价意义的推理系统及其资源 |
6.1 概述 |
6.2 推理系统的展开方式及其资源 |
6.2.1 归纳推理及其资源 |
6.2.2 演绎推理及其资源 |
6.3 推理过程中的知识类型 |
6.3.1 算法类知识及其资源 |
6.3.2 描写/解释类知识及其资源 |
6.4 小节 |
7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应用分析及其选择机制 |
7.1 概述 |
7.2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应用分析 |
7.2.1 价值系统的应用分析 |
7.2.2 情景系统的应用分析 |
7.2.3 推理系统的应用分析 |
7.3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特征及其选择机制 |
7.3.1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多重身份 |
7.3.2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语义合成 |
7.3.3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选择的维度与空间 |
7.3.4 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的选择机制及其表征方式 |
7.4 小结 |
8 结论 |
8.1 研究发现 |
8.2 局限性与不足 |
8.3 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本文语料库来源 |
附录B 节选语料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5)语篇前景化对英语专业学习者文学阅读情感及移情能力的影响—认知诗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英语文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
1.1.2 文学阅读研究的认知转向 |
1.1.3 文学阅读研究的情感回归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 |
2.1 认知诗学 |
2.1.1 认知诗学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
2.1.2 认知诗学的学科界定 |
2.2 文学阅读 |
2.2.1 文学性的内涵 |
2.2.2 文学阅读的本质属性 |
2.2.3 本研究关于文学阅读的界定 |
2.3 文学阅读情感 |
2.3.1 文学阅读情感的界定 |
2.3.2 文学阅读情感的分类 |
2.3.3 本研究关于文学阅读情感的界定及分类 |
2.4 移情能力 |
2.4.1 移情能力的界定 |
2.4.2 文学阅读与移情能力的关系 |
2.5 基于认知诗学的前景化认知理论 |
2.5.1 前景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2.5.2 前景化认知理论模型 |
2.5.3 前景化分层体系 |
2.6 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本研究框架 |
3.1 国外研究 |
3.1.1 前景化与文学阅读情感关系的相关研究 |
3.1.2 前景化对移情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
3.1.3 读者个性化因素影响作用的相关研究 |
3.1.4 前景化与读者体验交互过程的相关研究 |
3.2 国内研究 |
3.2.1 理论述介 |
3.2.2 分析实践 |
3.2.3 实证研究 |
3.3 小结 |
3.3.1 相关研究述评及研究空间 |
3.3.2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一:文学阅读情感实验 |
4.1.1 研究对象 |
4.1.2 阅读材料 |
4.1.3 研究工具 |
4.1.4 研究步骤 |
4.1.5 数据分析 |
4.2 研究二:移情能力测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工具 |
4.2.3 研究步骤 |
4.2.4 数据分析 |
4.3 研究三:个性化因素研究 |
4.3.1 研究对象 |
4.3.2 研究工具 |
4.3.3 研究步骤 |
4.3.4 数据分析 |
第五章 前景化对文学阅读情感及移情能力的影响 |
5.1 语篇前景化对文学阅读情感的影响 |
5.1.1 前景化对审美情感的影响 |
5.1.2 前景化对叙事情感的影响 |
5.1.3 前景化对阅读反思的影响 |
5.1.4 前景化对文学阅读情感体验的整体影响 |
5.2 语篇前景化对移情能力的影响 |
5.2.1 组内对比分析 |
5.2.2 组间对比分析 |
5.3 综合讨论 |
5.3.1 读者与语篇 |
5.3.2 读者与叙事世界 |
5.3.3 真实世界与叙事世界 |
第六章 个性化因素对文学阅读情感及移情能力的影响 |
6.1 个性化因素对文学阅读情感的影响 |
6.1.1 英语文学阅读动机对文学阅读情感的影响 |
6.1.2 英语文学阅读经验对文学阅读情感的影响 |
6.1.3 特质移情对文学阅读情感的影响 |
6.1.4 哀伤情绪体验经历对文学阅读情感的影响 |
6.2 个性化因素对移情能力的影响 |
6.2.1 英语文学阅读动机对移情能力的影响 |
6.2.2 英语文学阅读经验对移情能力的影响 |
6.2.3 特质移情对移情能力的影响 |
6.2.4 哀伤情绪体验经历对移情能力的影响 |
6.3 综合讨论 |
6.3.1 英语文学阅读动机对情感收益的影响 |
6.3.2 英语文学阅读经验对情感收益的影响 |
6.3.3 特质移情对情感收益的影响 |
6.3.4 哀伤情绪体验经历对情感收益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7.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7.3 本研究的启示 |
7.4 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中使用的相关材料 |
附录1 《最后一片叶子》原版及改版材料节选 |
附录2 《遗孀》原版及改版材料节选 |
附录3 《最后一片叶子》情感体验反馈问卷 |
附录4 《遗孀》情感体验反馈问卷 |
附录5 阅读前―眼神读心测试卷‖ |
附录6 阅读后―眼神读心测试卷‖ |
附录7 英语文学阅读动机调查表 |
附录8 英语文学阅读量调查表 |
附录9 人际反应指数(IRI)量表 |
附录10 创伤性哀伤(TGI)量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格林海姆洛雷拼贴小说《女性世界》人物认知研究——多模态认知文体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女性世界》及其研究 |
二、多模态小说的人物塑造 |
三、多模态隐喻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
1. 多模态隐喻与人物命名 |
2. 多模态隐喻与人物外貌描写 |
3. 多模态隐喻与人物言语和思想 |
四、多模态文体特征与图式质疑和重构 |
1. 图式阻断技巧 |
2. 图式质疑与图式重构 |
3. 多模态文体特征与图式质疑和重构 |
结语 |
(7)英汉复合称谓的人际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3 称谓与复合称谓的定义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称谓研究综述 |
2.1 语文学视域下的称谓辞书研究 |
2.2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称谓研究 |
2.3 语用学视域下的称谓研究 |
2.4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称谓研究 |
2.5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称谓研究 |
2.6 当前称谓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第三章 研究理论框架 |
3.1 相关核心概念 |
3.1.1 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
3.1.2 语言是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系统 |
3.1.3 语域 |
3.1.4 Martin的语境分析模型 |
3.2 人际意义研究理论基础 |
3.2.1 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意义理论 |
3.2.2 Martin评价理论体系中的人际意义理论 |
3.3 本文的人际意义研究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汉复合称谓 |
4.1 复合称谓的定义与结构类型 |
4.2 英汉复合称谓的构成要素及复合方式 |
4.2.1 英汉复合称谓的基本构成要素 |
4.2.2 英汉复合称谓的具体复合方式 |
4.3 核心构成要素与主要结构类型数量分布 |
4.3.1 英汉复合称谓核心构成要素的数量分布 |
4.3.2 英汉复合称谓不同结构类型在文学语篇中的数量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汉复合称谓的评价意义 |
5.1 言语互动中的立场、定位与评价 |
5.1.1 《边城》第一章中言语互动中的立场与定位 |
5.1.2 Jane Eyre第一章言语互动中的立场与定位 |
5.2 英汉复合称谓的态度意义 |
5.2.1 情感 |
5.2.2 判断 |
5.2.3 鉴赏 |
5.3 英汉复合称谓的级差意义 |
5.3.1 语势 |
5.3.2 聚焦 |
5.4 英汉复合称谓的介入意义 |
5.4.1 单声 |
5.4.2 多声 |
5.5 案例分析:《呼兰河传》选段中评价意义的表达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汉复合称谓的协商意义 |
6.1 协商内容 |
6.1.1 称谓命题协商 |
6.1.2 称谓提议协商 |
6.2 协商模式 |
6.2.1 称谓协商的途径与主要结构模式 |
6.2.2 典型结构模式 |
6.2.3 扩展结构模式 |
6.3 案例分析:《两地书》中复合称谓的协商意义表达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英汉复合称谓的参与意义 |
7.1 群体归属特性表达参与意义 |
7.1.1 英汉复合称谓的群体归属特性表达 |
7.1.2 英汉复合称谓表达群体归属特性的要素 |
7.2 话语立场表达参与意义 |
7.3 案例分析:Wuthering He ights中复合称谓的参与意义表达 |
7.3.1 Wuthering Heights中复合称谓的群体归属特性表达 |
7.3.2 Wuthering Heights中不同话语立场与复合称谓的选取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语域、语类、意识形态对英汉复合称谓的语用制约 |
8.1 语域 |
8.1.1 话语基调 |
8.1.2 话语基调对复合称谓语用的制约:以姓名称谓为例 |
8.1.3 情感对复合称谓语用的影响 |
8.1.4 其他因素 |
8.2 语类 |
8.3 意识形态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的结论与发现 |
9.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据统计所用英语语料来源一览表 |
附录2 数据统计所用汉语语料来源一览表 |
附录3 称谓使用正负情感强度调查问卷 |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创新点与局限 |
第一章 语篇学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语篇图式理论 |
一、图式理论 |
二、语篇图式理论 |
第二节 语篇分类理论 |
一、西方的语篇分类理论 |
二、我国的语篇分类理论 |
第三节 语篇分析理论 |
一、欧洲的语篇分析理论 |
二、美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
三、澳大利亚的语篇分析理论 |
四、我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语篇解码说 |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之重思 |
一、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 |
二、语文课程性质新论:话语经验说 |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教学 |
二、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码教学 |
三、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解码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目的观重构 |
第一节 我国阅读教学目的观历时性考察 |
一、表述框架的三种范型 |
二、阅读教学目的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国外当下阅读教学目的观考察 |
一、部分其他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述略 |
二、上述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评述 |
第三节 充实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学之维 |
一、分析语篇的语言功能 |
二、提升学生的语篇阅读素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材范式的重构 |
第一节 国外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确立 |
第二节 我国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建构 |
一、短文类语篇与整本书语篇 |
二、文学类语篇与信息类语篇 |
三、连续性语篇与非连续性语篇 |
四、纸质类语篇与电子类语篇 |
五、文字类语篇与图文类语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 |
第一节 参照语篇阅读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
一、语篇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语篇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二节 根据学生语篇阅读经验创生教学内容 |
一、根据学生的选点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
二、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语篇学视野下文本解读方法的重构 |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法 |
一、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框架 |
二、话语分析框架的运用 |
第二节 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法 |
一、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 |
二、功能语篇分析框架的运用 |
第三节 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法 |
一、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框架 |
二、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的运用 |
第四节 策略性语篇加工法 |
一、范戴克和金斯基的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 |
二、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的运用 |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解读框架的建构 |
一、语义层 |
二、语形层 |
三、交际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 |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对话教学法 |
一、关注文本的“表述”方式 |
二、注意引出学生自己的话语 |
三、注意与其他文本互文参照 |
第二节 功能语篇教学法 |
第三节 悉尼学派体裁教学法 |
一、体裁读写教学法 |
二、跨课程阅读教学法 |
第四节 BDA策略教学法 |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阅读教学模型的建构 |
一、语义教学 |
二、语形教学 |
三、交际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
第一节 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
一、为何要建构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 |
二、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
第二节 基于目标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
一、课堂教学中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
二、阅读测试中的语篇阅读素养评价 |
第三节 阅读语料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
一、国际上关于语篇复杂度的评价 |
二、加强本土化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语: 归正与超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认知文学批评的生成与发展——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认知诗学的成形和认知叙事学的推进 |
2 认知研究范式的多层面发展与探索 |
3 认知文学批评与研究展望 |
(10)认知语用文体研究——文学语篇诠释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认知语用文体的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法 |
三、认知语用理论模式在文学语篇中的应用 |
四、结语 |
四、从认知文体学角度看语篇中的人物理解模式——解析Culpeper的文学语篇人物理解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正义,还是邪恶?——《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的人物塑造[J]. 任颂扬,杨欣然. 认知诗学, 2020(01)
- [2]认知语境参数视角下《笨花》俄译本中的模糊语义阐释研究[D]. 辛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D]. 霍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1)
- [4]学术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资源研究[D]. 姜嘉兴.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语篇前景化对英语专业学习者文学阅读情感及移情能力的影响—认知诗学视角[D]. 王怡. 苏州大学, 2018(12)
- [6]格林海姆洛雷拼贴小说《女性世界》人物认知研究——多模态认知文体学视角[J]. 雷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06)
- [7]英汉复合称谓的人际意义研究[D]. 曾文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8]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贡如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9]认知文学批评的生成与发展——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二[J]. 熊沐清. 外国语文, 2016(01)
- [10]认知语用文体研究——文学语篇诠释新视角[J]. 刘风光,史红艳.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