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与手术治疗的合理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民豪,焦得闯,吴军召,田沛琦,马有钊,刘真真,陈秀春[1](2022)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同侧锁骨上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同侧锁骨上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ispCR)的预测模型, 以指导局部治疗。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9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首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且新辅助化疗后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患者211例, 分为训练集142例, 验证集6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ispCR的影响因素, 建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ispCR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价。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Ki-67指数、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乳腺pCR、腋窝pCR、新辅助化疗后同侧锁骨上淋巴结大小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ispCR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OR=5.035, 95%CI为1.722~14.721)、乳腺pCR (OR=4.662, 95%CI为1.456~14.922)和新辅助化疗后同侧锁骨上淋巴结大小(OR=4.231, 95%CI为1.194~14.985)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ispCR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ispCR的最佳logistic回归模型, 基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乳腺pCR、新辅助化疗后同侧锁骨上淋巴结的大小、腋窝pCR、Ki-67指数这5个因素, 构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ispCR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55和0.838, 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新辅助化疗后ispCR组和非ispCR组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3%和5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8%和70.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结论新辅助化疗后ispCR的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明显改善。所构建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ispCR列线图预测模型拟合良好, 利用该预测模型可以辅助制定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同侧锁骨上区的局部处理策略, 并预测患者的远期预后。
乔江华[2](2021)在《河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文中指出新辅助治疗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一方面可以为患者带来客观缓解和肿瘤降期,提供了保留乳房治疗的希望,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筛选患者药物治疗敏感性的平台,提供术前变更治疗方案或者术后强化治疗的机会。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包括人群的筛选、方案的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河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制定本共识,探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细化的参考。
聂贤丽,邓建,权毅[3](2021)在《基于SEER数据库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留乳房手术与乳房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新辅助化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增加,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是否安全的疑虑。因此,本研究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留乳房手术与乳房切除术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SEER数据库2010—2015年初诊为局部晚期乳腺癌且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女性患者4 9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 734例接受保留乳房手术,3 231例接受乳房切除术。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控制混杂因素,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率(OS)和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BCSS),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新辅助化疗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GraphPad Prism 8软件绘制生存曲线图。结果 PSM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种族(OS:HR=1.134,95%CI 1.031~1.248,P=0.010。BCSS:HR=1.146,95%CI 1.033~1.272,P=0.010)、婚姻状态(OS:HR=1.191,95%CI 1.058~1.340,P=0.004。BCSS:HR=1.162,95%CI 1.021~1.322,P=0.023)、N分期(OS:HR=1.434,95%CI 1.235~1.666,P<0.001。BCSS:HR=1.630,95%CI 1.381~1.924,P<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状态(OS:HR=1.533,95%CI 1.268~1.853,P<0.001。BCSS:HR=1.618,95%CI 1.317~1.988,P<0.001)、手术方式(OS:HR=1.165,95%CI 1.020~1.330,P=0.024。BCSS:HR=1.185,95%CI 1.026~1.370,P=0.021)是影响OS及BCS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OS:HR=1.202,95%CI 1.092~1.323,P<0.001)、雌激素受体表达状态(OS:HR=1.243,95%CI 1.033~1.496,P=0.021)是O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SM前后生存曲线表明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留乳房手术比行乳房切除术患者均有生存获益(保留乳房手术组与乳房切除术组比较,PSM前χ■=101.317,POS<0.001,χ■=84.559,PBCSS<0.001;PSM后χ■=7.563,POS=0.006,χ■=7.376,PBCSS=0.007)。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保留乳房手术是可行的,接受保留乳房手术较乳房切除术患者有生存获益。
刘振宇,范志民[4](2021)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新辅助化疗的目的从初始的局部晚期乳腺癌降期,逐渐扩展到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和根据临床试验短期疗效加快药物的审批。其降期的目的之一是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病人提供接受保乳手术可能性。根据肿瘤分期、分子分型等因素所选取的个体化新辅助化疗方案使疗效逐渐提高,近年来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的组合使更多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获得满意的降期疗效,使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成为可能。鉴于新辅助化疗降期后的保乳手术与未行新辅助化疗的保乳手术相比仍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能否成功通常取决于新辅助治疗前获得准确的影像学信息、临床和病理特征、肿瘤的精准定位和标记,以及通过术前复习新辅助化疗前资料了解肿瘤退缩模式和预期切除病灶的再次精准定位。在保证病灶R0切除、术后放疗和良好美容效果的必要前提下,给予新辅助化疗后降期的病人实施保乳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5](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说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汤伟忠,王国方,顾根网,马继恒[6](2021)在《探究对乳腺癌采用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对乳腺癌采用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154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化疗方案分为两组,接受TEC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共77例为对照组,接受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77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化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化疗1周期后、化疗2周期后、化疗3周期后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9、7.817、6.985,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闭经、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49%、3.90%、3.90%、5.19%,均低于对照组的19.48%、14.29%、12.99%、1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6、5.029、4.117、5.356,P<0.05);观察组化疗结束后肿瘤控制总有效率为77.92%,明显高于对照组肿瘤控制总有效率6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4,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1年内的总生存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总生存率7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0,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9.27±2.46)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7.14±1.7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5,P<0.05)。结论乳腺癌采用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能获得更好的肿瘤控制效果,能减轻毒副反应,增加患者生存获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满意,值得广泛推广。
甘凤娇[7](2021)在《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癌组织与非配对的正常组织中LncRNABCAR4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新辅助化疗RECIST 1.1临床疗效、Miller Payne疗效及组织病理疗效间的相关性,研究LncRNA BCAR4是否能作为预测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子。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LncRNA BCAR4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LncRNA BCAR4在33种恶性肿瘤中的的差异表达,其表达量与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以及其与肿瘤突变负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间的相关性。2.检测LncRNA BCAR4在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设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入组,并收集患者化疗前石蜡穿刺组织和非配对的乳腺癌术后癌旁5cm正常乳腺组织,q PCR检测LncRNA BCAR4表达情况,统计分析LncRNA BCAR4的表达与入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子分型、激素受体状态、HER-2状态以及和Ki-67表达情况行关联性分析。3.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分组:将入组患者通过三种疗效评价体系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并将患者分为各个评价体系下的有效组与无效组。4.统计分析LncRNA BCAR4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LncRNA BCAR4在癌与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分类变量用?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分析LncRNA BCAR4表达高低与入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多因素;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LncRNA BCAR4在浸润性乳腺癌、结肠腺癌以及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等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且其表达在浸润性乳腺癌中与肿瘤突变负荷具有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浸润性乳腺癌中LncRNA BCAR4表达高低与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某些临床分期之间存在表达差异,即I期与II期(P=0.015)、I期与III期之间(P=0.021)存在表达差异,而在其他分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且其表达高低与生存预后呈负相关性(P<0.05)。2.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组织中相对于非配对的乳腺正常组织中显着高表达,且其表达量与局部晚期乳腺癌肿块的大小正相关、HER-2阴性相对HER-2阳性中表达量更高,而与年龄、激素受体状态、Ki-67等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3.在RECIST 1.1评估系统下,LncRNA BCAR4表达量与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相关,其表达越低疗效越好(P<0.05);使用Miller Payne评价系统及组织病理评价体系评估LncRNA BCAR4表达量与新辅助疗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时,结果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且与RECIST 1.1评价体系下的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显着负相关性,其表达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
徐春燕[8](2021)在《基于全景穿刺图像分析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缩小肿瘤、降低肿瘤分期,将无法手术的肿瘤转化成可手术的肿瘤,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临床医生根据自身经验以及患者的分子分型预估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新辅助化疗,主观性较强且无法针对单一患者准确预测其化疗后的病理缓解程度,易导致化疗无效后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本文旨在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的全景穿刺图像进行定量化分析,预测患者新辅助化疗病理缓解程度,进而为医生对单一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第一个工作中,本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癌全景穿刺图像的肿瘤区域和细胞核分割模型。在肿瘤区域分割上,运用了骨架网络为Res Net101的UNet++网络训练肿瘤区域分割模型,取得较好性能。在细胞核分割上,本文提出基于残差单元和正负注意力模块的UNet网络,该网络可以更好地关注细胞核区域信息和非细胞核区域信息,在独立测试集上准确率达到0.9471,实现了细胞核的准确分割。第二个工作是在第一个工作的基础上提取组织形态学定量特征,构建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具体而言,本文应用第一个工作中的分割模型对临床370张全景穿刺图像进行肿瘤区域分割和细胞核分割,并基于分割结果提取肿瘤区域全局特征和细胞核局部特征共868维,其中全局特征集包含了全景图像的肿瘤区域分布和形态信息,图像块肿瘤区域内细胞核的纹理、分布、形态则用于表征局部特征。进一步地,本文基于m RMR、Wilcoxon、Relief、Fisher特征选择方法和RF、LDA、KNN、SVM分类器模型在三类分子分型上进行组合建模以预测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独立测试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在HER2和Luminal B(Her2+)型以及TNBC型患者层面分别取得了0.7564和0.8261的AUC值,相比图像块层面的结果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此外,特征选择实验结果发现,细胞核像素特征和灰度值变换的微观特征在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中至关重要。本文对乳腺癌患者全景穿刺图像定量分析,提取肿瘤区域全局特征和细胞核局部特征构建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该模型较好地预测了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病理缓解程度,为医生判断乳腺癌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新辅助化疗提供客观依据。
高歌[9](2021)在《磁共振成像联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超声检查(ultrasound,US)对比单独MRI在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完全病理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2019年12月3年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就诊并接受完整新辅助化疗周期的患者,收集该部分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病理信息包括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和分子分型、化疗方案及完整影像学周期的检查(MRI和US)图像及检查所见。依据严格纳入排除标准,纳入完全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46例。根据患者术前最后一次NAC后乳腺MRI和US影像图像及检查所见,将单独使用MRI评估和使用MRI联合US后简称为评估分为影像学完全缓解(radiographic complete response,r CR)和非影像学完全缓解(non-radiographic complete response,non-r CR)两组。1.以病理学为金标准,运用诊断性检验的方法对单独MRI与MRI联合US评价NAC疗效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出Kappa值。2.计算出单独MRI与MRI联合US预测PCR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3.进一步在乳腺癌四种亚型(HR+/HER-2+、HR+/HER-2-、HR-/HER-2+、HR-/HER-2-)进行一致性分析和相关统计学指标分析。结果:1.本实验最终按照严格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46名符合标准的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NAC患者,NAC化疗后术后病理检测其中有36名术后达到PCR,其PCR率为24.7%。NAC后,单独MRI评估r CR 28例中有22例(78.6%)术后达到pCR,MRI联合US评估r CR 21例患者中有17例(81.0%)术后达到pCR。单独MRI评价NAC疗效准确性为86.3%(126/146),pCR与病理学评价一致性(Kappa)为0.602。MRI联合US评价NAC疗效准确性为84.2%(123/146),其中pCR与病理学评价一致性(Kappa)为0.507。单独MRI和MRI联合US评估pCR的PPV值分别为78.6%和81.0%。2.146名患者中有34名(23.2%)HR+/HER-2+亚型患者;63名(43.2%)HR+/HER-2-亚型患者;23名(15.8%)HR-/HER-2+亚型患者;26名(17.8%)HR-/HER-2-亚型患者。36例pCR患者中在HR+/HER-2+亚型中9例(26.5%)、在HR+/HER-2-亚型中10例(15.9%)、在HR–/HER-2+亚型中8例(34.8%)、在HR–/HER-2-亚型中9例(34.6%)。3.在这四种亚型中分别使用单独MRI和MRI联合US评价NAC疗效准确性和病理一致性(Kappa)进行分析。可见四种亚型中单独使用MRI评价NAC疗效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除HR+/HER-2+这一亚型相同外均高于MRI联合US。其中准确性最高的为HR+/HER-2-亚型,分别为88.9%和85.7%;在HR+/HER-2+亚型两组准确性相同且为四组亚型中准确率最低为82.4%。单独使用MRI四种亚型一致性最高为HR-/HER-2+(0.721);MRI联合US一致性最高为HR-/HER-2-亚型(0.620)。4.无论是单独MRI还是MRI联合US预测NAC后pCR的PPV值在HR–/HER-2-亚型乳腺癌患者均为最大(分别为85.7%和100%),在HR+/HER-2-中均为最小(分别为71.4%和60.0%)。结论:1.对于整体原发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单独MRI及MRI联合US均为评估乳腺癌NAC疗效检查有效手段。在准确性及一致性检验中单独MRI要优于MRI联合US。2.在统计学相关参数检验中,NAC后评估pCR采用MRI联合US优于单独MRI,且在不同亚型乳腺癌患者中除了HR+/HER-2-亚型,仍是MRI联合US较单独MRI能更有效地预测NAC后pCR。
李强[10](2021)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影响因素,建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预测模型,早期评估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2017年8月~2020年5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初治的124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反应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χ2检验对两组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的预测因素并由此构建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24例新辅助化疗患者,其中有效组73例,无效组5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肿瘤大小、ER状态、分子分型、Ki-67表达状态、组织学分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月经状态、淋巴结状态、病灶钙化、临床分期、化疗周期、BMI、PR状态、HER-2表达状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前Ki-67表达状态、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是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Ki-67高表达、高组织学分级和非Luminal型患者的化疗有效率高于Ki-67低表达、低组织学分级和Luminal型患者。3、Ki-67、组织学分级和分子分型单独预测化疗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574、0.598和0.636;预测模型的AUC为0.732。此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6795,灵敏度为49.3%,特异度为86.3%,阳性预测值为83.7%,阴性预测值为54.3%。4、在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中,超声评价与病理学评价的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510;超声评价的灵敏度为83.6%,特异度为66.7%,准确性为76.6%。结论:1、超声评价化疗反应与病理学评价的一致性一般,仅依靠超声成像并不能完全准确的评估化疗的真实反应。2、化疗前Ki-67表达状态、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Ki-67高表达、高组织学分级和非Luminal型患者对新辅助化疗更加敏感,更易从化疗中获益。3、该预测模型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能力一般,可为指导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提供参考。
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与手术治疗的合理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与手术治疗的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河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概念 |
2 新辅助治疗的目的和适用人群 |
2.1 治疗目的 |
2.2 适用人群 |
3 新辅助治疗前的准备 |
3.1 肿瘤信息的收集 |
3.2 肿瘤定位与标记 |
3.3 医患沟通 |
4 新辅助治疗的评估与治疗策略选择 |
4.1 治疗评估 |
4.2 治疗策略选择 |
4.2.1 PD |
4.2.2 SD |
4.2.3 CR或PR |
4.2.4 病理学完全缓解 |
4.2.5 non-pCR |
4.2.6 未完成既定治疗周期 |
4.2.7 新辅助疗效的评价 |
5 初始新辅助化疗方案选择 |
5.1 HER2阴性乳腺癌 |
5.1.1 推荐方案 |
5.1.2 铂类在TNBC新辅助化疗中的价值 |
5.1.3 免疫治疗在TNBC新辅助治疗中的价值 |
5.2 HER2阳性乳腺癌 |
6 新辅助治疗药物应用管理 |
6.1 紫杉类药物应用管理 |
6.2 曲妥珠单抗药物应用管理 |
7 新辅助治疗后的手术治疗 |
7.1 新辅助治疗后手术范围和时间间隔 |
7.1.1 手术范围 |
7.1.2 时间间隔 |
7.2 乳房手术原则 |
7.3 腋窝手术原则 |
7.3.1 新辅助治疗前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 |
7.3.2 新辅助治疗前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 |
7.4 放射治疗 |
8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
专家组成员名单 |
顾 问 |
主任委员 |
副主任委员(汉语拼音为序) |
委 员 |
(3)基于SEER数据库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留乳房手术与乳房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标准 |
1.3 研究分组情况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患者OS及BCSS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 |
2.2.1 单因素Cox分析 |
2.2.2 多因素Cox分析 |
2.3 生存曲线分析 |
3 讨论 |
(4)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值得关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
2 新辅助化疗后保乳病人的选择 |
3 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的术前准备 |
4 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肿瘤的定位 |
5 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的切缘和保乳整形手术 |
6 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和放疗 |
(5)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6)探究对乳腺癌采用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2.3 两组患者肿瘤控制有效率比较 |
2.4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 |
3 讨论 |
(7)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1. 33 种恶性肿瘤缩略对照表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全景穿刺图像分析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2.1 乳腺癌相关知识 |
2.1.1 乳腺癌及其数字化全景穿刺图像 |
2.1.2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和分子分型 |
2.2 深度学习理论 |
2.2.1 卷积神经网络 |
2.2.2 UNet网络 |
2.3 特征选择与分类器模型 |
2.3.1 特征选择 |
2.3.2 分类器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乳腺癌肿瘤区域的自动分割和细胞核分割 |
3.1 研究动机 |
3.2 乳腺癌肿瘤区域的分割模型 |
3.2.1 数据预处理 |
3.2.2 分割模型 |
3.2.3 实验数据集 |
3.2.4 实验步骤 |
3.2.5 实验结果分析 |
3.3 乳腺癌肿瘤区域细胞分割模型 |
3.3.1 数据预处理 |
3.3.2 分割模型 |
3.3.3 实验数据集 |
3.3.4 实验步骤 |
3.3.5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组织形态学特征分析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 |
4.1 研究动机 |
4.2 组织形态学特征 |
4.2.1 特征提取 |
4.2.2 特征选择 |
4.3 实验设计 |
4.3.1 实验数据 |
4.3.2 实验步骤 |
4.3.3 实验设备 |
4.4 结果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工作内容及创新之处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磁共振成像联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与统计学结果 |
讨论 |
1 两种方法对于146 例患者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评估 |
2 两种方法在不同亚型的PPV、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 |
3 不同亚型中统计学指标差异 |
4 影像学与病理学存在差异 |
5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临床影像学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研究进展 |
1 超声(US)对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 |
2 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评估 |
3 MG技术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 |
4 PET-CT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应用 |
5 影像组学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应用 |
6 结论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10)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 |
2.3 治疗方法 |
2.4 临床分期、免疫组化检查及分子分型标准 |
2.5 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 |
2.5.1 临床评价标准 |
2.5.2 病理学评价标准 |
2.6 观察指标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1.1 临床特征 |
3.1.2 病理特征 |
3.1.3 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
3.2 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
3.2.1 临床特征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
3.2.2 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
3.3 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3.4 构建和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模型 |
3.5 临床评价与病理学评价的一致性检验 |
第4章 讨论 |
4.1 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 |
4.2 新辅助化疗的疗效预测因素 |
4.2.1 分子分型 |
4.2.2 Ki-67 |
4.2.3 组织学分级 |
4.3 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模型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预测指标 |
参考文献 |
四、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与手术治疗的合理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同侧锁骨上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J]. 吕民豪,焦得闯,吴军召,田沛琦,马有钊,刘真真,陈秀春. 中华肿瘤杂志, 2022(02)
- [2]河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J]. 乔江华.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1(22)
- [3]基于SEER数据库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留乳房手术与乳房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分析[J]. 聂贤丽,邓建,权毅. 河南医学研究, 2021(32)
- [4]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值得关注的问题[J]. 刘振宇,范志民.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11)
- [5]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6]探究对乳腺癌采用EC-T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效果[J]. 汤伟忠,王国方,顾根网,马继恒.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9)
- [7]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关联性研究[D]. 甘凤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8]基于全景穿刺图像分析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D]. 徐春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9]磁共振成像联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D]. 高歌. 青岛大学, 2021(02)
- [10]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D]. 李强. 南昌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