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综合测试试题(二)(论文文献综述)
刘英霞,杜永贵[1](2022)在《从测量目标和效度看技能测试的挑战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职教高考技能测试是高职院校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测量目标的达成度和测试效度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和招生的公平性。目前,技能考试在实训测量目标、可测量性、区分度、测试项目设计等方面面临挑战,从教育测量角度透视技能考试的科学性,对测试的难度、区分度、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从优化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标准等方面提出技能考试的发展策略。
马彩菲[2](2021)在《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文中指出化学核心素养是当今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较多研究者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培养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课堂教学方面的,从学生角度入手进行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进行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以期能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提供建议。该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搜集和分析了化学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了解学者们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向,为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提供思路。其次,编制了双向细目表,根据双向细目表初步编制了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经过资深专家和化学教师的审阅,对测查问卷进行了修改;然后选取山东省某普通高中高一学生15名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再次修改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最终形成合理有效的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再次,选取山东省某三所普通高中总计345名高一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正式实测,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与试题的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编制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赋分标准,以此为依据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批阅工作。最后,将学生作答情况输入到SPSS21.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测查问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并探查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研究显示:(1)编制的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是一个良好的测查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工具。(2)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在其化学核心素养维度内容中发展水平最低。研究的创新之处:(1)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编制化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测查问卷,为素养的测查研究提供新工具。(2)研究提出的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水平低,为以后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提供新依据。
蒋沁芸[3](2020)在《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结合初中物理教学》文中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当前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普遍偏低,因此研究培养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基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探讨其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关于PBL教学模式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对PBL教学模式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简要介绍了PBL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境教学理论和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以及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同时对PBL与基于项目的学习、探究性教学进行了比较。然后,基于PBL教学模式,提出培养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七方面能力的教学策略,以及实施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框架。最后,运用上述教学策略,设计了基于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表明: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表现出明显关联,实践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PBL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适合在普通学校里长期实施。所获研究结果对其它学科基于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富有启示作用。
孙迪[4](2020)在《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高中生物试卷分析 ——以2019年东三省高中生物联考试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生物试卷分析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同样在教育统计和测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试卷分析除了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外,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试卷的分析有助于科学教学和指导学生复习,帮助学生清晰掌握每门学科中的弱项,它对教育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的高中生物试卷分析仅依赖教师们从教的经验,或是只从信度和效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方式不仅严重依赖于样本容量,而且无法探知造成学生成绩的原因,无法知晓学生的能力如何,由此反馈出的信息极少,不足以对试卷进行深度分析。项目反应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引进的新理论,其在高中生物试卷分析上的研究几乎空白,是以,本文的主旨是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对高中生物试卷进行分析,并对一线高中生物教师教学提出建议与指导,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首先,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有关于试卷分析和项目反应理论进行学习和阐述,然后,通过访谈法对所选取的高中生物联考试卷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的指标主要包括试卷的总体质量、试卷的信度与试卷的效度。当试卷质量信度和效度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再继续运用项目反应理论对试卷进行深度的分析。通过项目反应理论的测评,利用SPSS软件、Visual Foxpro6.0软件和ANOTE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可得到各个试题的参数值与所有学生的能力值。通过对软件得出的数据再次分析,总结出通过分析反馈出的信息,随后对不标准的试题进行修改,并针对研究数据对高中生物教师教学提供四点可参考性的建议:(1)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2)重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3)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4)将抽象化为具体。
李秋林[5](2020)在《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学学习进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与有限的课程学习之间出现了矛盾,科学课程的“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特点使得学生头脑中留存的是大量孤立、细碎的事实性知识,同时课程在横向主题与纵向学段上又缺乏必要的关联度与连贯性,因此研究者认为K-12阶段(即从幼儿园至12年级)的科学教育未能帮助学生搭建连贯的知识体系。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以“少而精”的指导思想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提倡以少数的、处于学科核心的概念贯穿科学课程,以“学习进阶”(Learningprogressions,LPs)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学习进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学习进阶定义为“学生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学习时,所遵循的连贯、由浅入深、逐级复杂的思维路径,并在实证基础上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假设性描述”,其中“特定主题”指向了我国高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为“少而精”的生物概念教学提供了“脚手架”。由此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以大概念1为例,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学学习进阶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我国的课程标准文件与教材内容,以大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统整概念体系,并预设其学习进阶;(2)以高考题、模拟题、课后习题为基础开发测试工具验证进阶假设是否合理,得到基于实证的大概念1学习进阶;(3)整理基于学习进阶的大概念教学设计模型,应用学习进阶设计具体的章节教学案例。最终得到的以下两方面的研究结论:(1)大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习进阶模型本研究以全景图的形式呈现了大概念1的学习进阶图。大概念1的建构是基于下位的4个核心概念,各核心概念又分别由4~17个一般概念和事实所支撑。笔者将“知道”各一般概念和事实定位在不同的学习进阶水平,表示核心概念的习得需经历以下由低至高的四个水平。其中学习进阶图中的箭头表示各一般概念和事实之间的“促成或实现”关系,呈现了学生在大概念1建构中的可能思维路径。除此之外,本研究一方面为强调学生在初高中概念建构中的连贯性,划分了大概念1的进阶起点,即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掌握的学科知识或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梳理了学生在大概念1中的常见错误概念,其中错误率最高的为概念C5,即学生难以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相对性。(2)基于学习进阶模型的教学设计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学习进阶的大概念教学设计模型:基于学习进阶的学情分析、以学习进阶为脚本的教学路径设计、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任务开发、评价反思以优化教学设计;同时根据大概念1的教学设计模型,以“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为例开发出具体案例设计。本研究在理论上填充了国内高中生物学学习进阶空缺的部分,在实践上以大概念1统整了课程内容体系,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期将学习进阶理论更好地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研究。
文婷[6](2020)在《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与课标课程内容的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考试题的命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是学业水平评价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手段,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较大的影响,提供了教育预期的方向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时教学。我国目前中考试题的命制工作是各省市自主组织的,一般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各省市自主发布的中考考试大纲,而2019年11月教育部提出取消定制中考考试大纲,严格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这条意见的提出对于中考试题的命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强调了中考试题与课标一致性的重要性,也意味着中考试题命制将会迎来改动。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对我国不同省市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的命制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试题作为研究主要对象,以研究我国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与课标课程内容的一致性情况。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内容。研究一:就试题的命题组织情况、物理考试形式两方面将对2019年我国各地区中考物理命题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研究需要选择部分较有代表性的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二: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主要借鉴了SEC一致性分析模式,采用了量化分析方式,构建物理中考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一致性研究工具。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相关内容,建立一致性研究二维矩阵,纵向纬度为10个内容主题,横向纬度为4个水平要求。研究三:根据课标课程内容相关要求,对物理课标中课程内容以及中考物理试题进行赋值,得到其分类统计表,根据SEC一致性分析模式,将得到的中考物理试题二维比例矩阵分别和课程标准的二维比例矩阵通过一致性公式计算其对应的一致性系数P值,得到47个地区的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与课标课程内容的一致性系数,再对试题平均情况以及所选样本试题的对比分析研究。最终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在命题组织情况上,2019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11个省和自治区以及4个直辖市为统一命题,占50.0%;7个省份是各地级行政区分别自主命题,个占23.3%。其它8个省级行政区既有部分地级行政区统一命题也有自主命题,占26.7%。2019年我国共有20份由省考试院命制的统一命制的中考物理试题,3份试题是地方联合命制,129份试题是地级行政单位自主命制,2019年共计有152份中考物理试题。152份中考物理试题中,有99份物理试题都是以综合或合场的形式进行考试的,占总数的65.13%。有53份物理试题都是以单科物理的形式进行考试的,占总数的34.87%。由此可见,相比于我国高考,中考试卷在试题的命制形式上具有更多样性,同时期产生的中考试卷也相对更多,大部分地区的中考物理都是理科综合或合场的考试形式,试题的命制目前还缺少统一规划,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呈现出多样性。最终选定47份中考物理试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试题与课标的一致性研究可以发现:第一,我国2019年大部分中考物理试题与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总体上存在较大差异。所选的47份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与课程标准总课程内容要求的一致性均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着性一致性,且大部分试题的一致性系数明显低于一致性水平显着状态参考值;试卷与物理课程内容的知识广度一致性较好,大部分试题包含了全部10个内容主题,但也存在个别地区缺少对部分内容主题的考察;第二,在知识分布上,课程内容要求的知识分布相对较均衡,而试题与课程内容要求一致性较差,绝大多数试题都侧重对“力”和“电磁能”这两个内容主题的考查。其中绝大多数试题在“力”这一内容主题的考查占比几乎是课程内容要求中“力”占比的两倍左右,且各个地区在这一内容主题的考查占比较均衡,占比波动较小,对“力”这一内容主题的重视程度类似。而不同地区对“电磁能”的考查占比存在较大差距,占比波动较大,对“电磁能”这一内容主题的重视程度不同。“运动”“声和光”“机械能”“内能”的考查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试题对这些内容主题的考查占比差距较大。同时试题对“物质与新材料”“电和磁”“能量守恒与能源”的考察明显低于课程内容要求;第三,在知识深度上,试卷与物理课程内容之间的水平要求分布比较表明两者不具备一致性。课程内容对了解、认识、理解的要求占比是依次降低的,更偏重理解,几乎占70%。而与课程内容一致性低的试卷则是更倾向于对“认识”和“理解”水平的考察。在实验探究上,试题与课程内容要求一致性相对较好,但大部分试题对实验探究水平的考查占比是多于课程内容要求。可以看出,与课程内容一致性系数越高的试卷,其对了解、认识和理解水平的考查占比越接近课程内容要求,了解水平占比相对于其他试卷多,认识和理解水平占比相对于其他试卷少,即试卷整体知识深度较其他试卷小。在实验探究水平上,大部分试题对该水平的考查占比多于课程内容要求,但是与课程内容一致性较好。通过本研究了解我国2019年各省市中考物理试题命题情况。然后基于现有一致性研究理论,对现有一致性理论进行本土化探索,对丰富和检视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方法和理论具有一定意义,最后了解我国2019年不同地区中考物理试题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一致性情况,再通过对试题平均情况和所选样本试题进行具体分析,从知识广度和分布情况以及知识深度上具体分析试卷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情况。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希望能为今后完全依据课程标准的中考物理试题命制工作提出相关建议。同时希望能为后续《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提供一些参考意义。
丛蓉[7](2019)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的运用研究 ——以“分数乘分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下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视觉读图已成为人们认知与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视觉思维能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要求学生将所研究的问题视觉化,借助图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图”与“形”不仅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提高小学生认识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视觉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还是数学课程标准深度落实的任务。研究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从视觉思维的观看、想象和构绘三个维度出发,具体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为例,探讨了视觉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首先依据小学生及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绘制出小学数学学习中视觉思维的过程,并将小学数学中的视觉意象分为数学图形意象、数学模型意象和数学符号意象,以视觉意象为基础,提出从观看、想象和构绘三个维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其次,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运用研究,在教学“分数乘分数”前进行学习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再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在对学生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层面将视觉思维运用于“分数乘分数”教学中。接着,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研究班级实施了“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的课堂教学,分析了视觉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并进行教学反思。结果表明,在“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提高了运算正确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最后,进一步反思,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建议:全程化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视觉意象,基于视觉意象培养小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克服小学生视觉思维的消极定势。
庄蕾[8](2019)在《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模型建构与测试工具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自21世纪以来,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提升,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从容不迫,顺利解决。新课程也对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能力更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聚焦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生活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也不够细致准确。要想科学合理地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生活问题解决能力,了解初中生的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结构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为出发点,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建构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模型,并开发测量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工具。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对国内外问题表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理清了研究的思路,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在对理论进行了探讨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影响因素、构成要素和整体思维过程,建立了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接着以构建的模型为依据,编制了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测试的评价指标,并依据指标编制了信度、效度较为良好的测试工具,在测试的同时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进行了调查和采集,对分析上述学科成绩及性别和学生的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表面信息处理能力较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对其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表现有显着影响。学生的物理成绩、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均与其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成正相关,不同性别学生的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没有显着差别。针对调查结果,给出了如下的提升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要营造自然真实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表征问题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物理问题的表征过程,找出学生的思维障碍;在教学中要提倡开放探究的问题解决模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另外,还要在实际教学中挖掘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澄清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周慧颖[9](2019)在《前概念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影响及解决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前概念在其中的影响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前概念是学生在进入课堂正式学习物理概念之前,根据生活经验,自己已经形成了的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为统计分析前概念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影响,本文进行如下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归纳总结高中物理力学、电学、磁学中的与初中物理相关的概念;面向高中学生做了以上三部分调查研究,挖掘初高中物理衔接过程中相似的前概念;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奥苏泊尔认知同化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合理的前概念解决策略。本文的创造性成果:本文在提出和完善力学部分前概念解决策略的同时,还对电磁学部分前概念提出了解决策略;本文的研究对象面向哈尔滨市某高中三个年级的八个不同班级,以求问卷调查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与学生的访谈接触,细致了解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结合认知发展阶段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有创造性的解决策略。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支持文章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及结果统计。第四部分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过程中主要前概念进行解决策略研究;第五部分提出文章中的不足与展望;第六部分是对文章整体进行总结。
刘照照[10](2019)在《基于TIMSS科学测评框架小学四年级科学试题编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TIMSS是国际大型学业成就评价项目,在评价科学素养方面非常有权威性。小学科学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纸笔测验是小学科学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而试题编制是纸笔测验的重要环节,科学的编制试题为纸笔测验提供了可靠保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了TIMSS科学测评框架的资料,同时用内容分析法对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科书内容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针对小学四年级科学测评的框架。运用此框架对四年级(教科版)上册第三单元《声音》进行试题编制,并进行测试。通过对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TIMSS科学测评框架的科学内容维度涵盖了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认知维度的详细要求比我国科学课程目标水平更完善,而科学探究维度的要求我国的科学课标中要素分的更详细。因此以TIMSS测评框架为依托,结合我国实际构建的小学四年级科学测评框架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2)从测量目标来看,科学课程标准对声音单元的测试要求与《声音》测试卷测试水平的结果基本一致。了解水平知识的与课标要求相符;理解水平知识比课标要求偏高;掌握水平知识比课标要求偏低;应用水平知识比课程标准偏低。(3)从试题编制来看,《声音》测试题的编制与科学课标紧密结合,以科学课标为试题命制的依据,提高了试题命制的科学性。(4)从试卷效果来看,《声音》测试卷测试的实际效果较好。《声音》单元测试卷难度比较适中、区分度可接受、信度较高。
二、化学综合测试试题(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综合测试试题(二)(论文提纲范文)
(1)从测量目标和效度看技能测试的挑战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教高考技能考试现状分析 |
(一)从国家政策看,职教高考是一项制度设计 |
(二)从考试改革看,职教高考采用试点先行 |
(三)从考试模式看,职教高考采用“知识+技能”的方式 |
二、职教高考技能考试面临的问题 |
三、职教高考技能考试的科学性分析 |
(一)难度:要能充分适合被测试者的能力水平 |
(二)区分度:要能准确鉴别被测试者技能水平的高低 |
(三)信度:要能稳定呈现被测试者技能的实际水平 |
(四)效度:要能有效反映被测试者的能力建构 |
四、技能考试实证分析 |
(一)难度分析 |
(二)区分度分析 |
(三)信度分析 |
(四)效度初步分析 |
(五)结论 |
五、职教高考技能考试的发展策略 |
(一)优化考试内容,完善技能考试难度和区分度 |
(二)优化考试方式,提高技能考试效度 |
(三)优化考试标准,提高技能考试信度 |
(2)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化学教学 |
2.1.1 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
2.1.2 化学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改革 |
2.2 素养取向的教学评价 |
2.2.1 基于科学素养的教学评价 |
2.2.2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
2.3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 |
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编制 |
3.2.2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 |
4 理论基础 |
4.1 化学核心素养 |
4.2 PISA测评理论框架 |
5 研究设计与实施 |
5.1 研究流程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5.3.1 研究框架思路 |
5.3.2 研究目录纲要 |
5.3.3 研究方法 |
5.4 研究工具 |
5.4.1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编制 |
5.4.2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赋分标准的制定 |
5.4.3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
5.4.4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
5.4.5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难度 |
5.4.6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区分度 |
5.5 研究实施 |
5.6 资料分析与处理 |
6 结果与讨论 |
6.1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基本情况 |
6.2 同一等级水平化学核心素养维度的差异 |
6.2.1 水平2 下的化学核心素养维度 |
6.2.2 水平3 下的化学核心素养维度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教学建议 |
8 研究反思 |
8.1 研究局限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PBL教学模式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节 PBL教学模式的特征 |
第四节 PBL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比较 |
第三章 基于PBL教学模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学策略 |
第二节 教学活动框架 |
第四章 基于PBL教学模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案例 |
第一节 课前准备 |
第二节 《了解电路》教学设计 |
第五章 基于PBL教学模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实验目的 |
第二节 被试的选择 |
第三节 实验过程 |
第四节 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NCA 科学探究测评试题一(物理)》 |
附录2《NCA 科学探究测评试题二(物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高中生物试卷分析 ——以2019年东三省高中生物联考试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简介与理论基础 |
一、项目反应理论相关概念简介 |
二、项目反应理论假设 |
(一)潜在特质空间的单维性假设 |
(二)局部独立性假设 |
(三)项目特征曲线假设 |
三、项目反应理论模型与参数 |
(一)正态肩型模型 |
(二)Rasch模型 |
(三)logistic模型 |
第三章 生物试卷的可行性分析 |
一、试卷的选择 |
二、试卷可行性分析的意义 |
三、试卷总体质量的分析 |
(一)试卷内容及对应分值的分析 |
(二)试卷信度分析 |
(三)试卷效度分析 |
四、试卷可行性分析结果 |
第四章 生物试卷分析的实例研究 |
一、样本的选择及收集 |
(一)样本的选择 |
(二)样本的收集 |
二、试卷分析数据的处理 |
(一)测验得分情况 |
(二)假设选择 |
(三)参数估计 |
(四)项目特征曲线与被试能力值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信息反馈 |
一、试卷试题分析 |
二、学生能力分析 |
三、信息反馈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本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2019年东三省高中生物联考试卷 |
附录 B 2019年东三省高中生物联考试卷一线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2019年东三省高中生物联考试卷辽宁师范大学专家教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学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概念的界定 |
1. 概念 |
2. 科学概念 |
3. 大概念 |
4. 核心概念 |
5. 下位概念 |
6. 学习进阶 |
(二) 研究综述 |
1. 学习进阶的提出 |
2. 学习进阶的构成要素 |
3. 学习进阶的研究框架 |
4. 学习进阶的验证方式 |
5. 学习进阶的呈现方法 |
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7. 学习进阶的意义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四、“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习进阶的预设 |
(一) 确定核心概念 |
(二) 确定学习进阶维度 |
(三) 划分学习进阶水平 |
五、“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习进阶的验证 |
(一) 测量工具的开发 |
1. 编制预测卷 |
2. 试测 |
3. 初测试 |
4. 小结 |
(二) 验证学习进阶假设 |
1. 测试工具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过程 |
5. 研究小结 |
六、基于学习进阶的大概念教学设计 |
(一) 基于学习进阶的大概念教学设计 |
1. 基于学习进阶的学情分析 |
2. 以学习进阶为脚本,教学路径的设计 |
3. 以问题为驱动,教学任务的开发 |
4. 评价反思,优化教学设计 |
(二) 基于学习进阶的“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 |
1. 基于学习进阶的学情分析 |
2. 以学习进阶为脚本,教学路径的设计 |
3. 以问题为驱动,教学任务的开发 |
(三) 小结 |
1. 注重问题的设计 |
2.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 |
七、总结与思考 |
(一) 研究结论 |
1. 大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习进阶模型 |
2. 基于学习进阶模型的教学设计 |
(二) 研究建议 |
1. 将学习进阶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 |
2. 引导学生应用学习进阶进行自我评价 |
3. 关注学生在概念建构中的错误概念 |
(三) 研究反思 |
(四)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与课标课程内容的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中考物理试题 |
1.2.2 课标课程内容 |
1.2.3 一致性研究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中考物理研究现状 |
1.3.2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研究现状 |
1.3.3 评价与课标的一致性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总体设计 |
1.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我国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命题情况调查研究 |
2.1 中考物理试题命题组织情况调查研究 |
2.2 中考物理考试形式调查研究 |
2.3 确定研究对象 |
第3章 一致性分析框架建构 |
3.1 确定一致性分析工具 |
3.2 一致性研究二维矩阵建立 |
3.2.1 确定内容主题维度 |
3.2.2 确定水平要求维度 |
3.3 一致性水平统计学显着状态参考值 |
3.4 课程内容中内容主题和水平要求 |
3.5 中考物理试题中内容主题和水平要求 |
3.5.1 了解 |
3.5.2 认识 |
3.5.3 理解 |
3.5.4 实验探究 |
第4章 试题与课程内容一致性系数情况及比较分析 |
4.1 中考物理试题与课程内容一致性系数情况 |
4.1.1 一致性系数总体情况 |
4.1.2 一致性系数特征分析 |
4.2 试题赋值平均情况分析 |
4.2.1 整体比较分析 |
4.2.2 知识广度与分布比较分析 |
4.2.3 知识深度比较分析 |
4.3 试题个案分析 |
4.3.1 整体比较分析 |
4.3.2 知识广度与分布比较分析 |
4.3.3 知识深度比较分析 |
4.4 本章研究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1.1 结论一 |
5.1.2 结论二 |
5.2 讨论与反思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内容主题与水平要求分析 |
附录2 我国2019年部分中考物理试题一致性二维矩阵及其归一化矩阵 |
致谢 |
(7)小学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的运用研究 ——以“分数乘分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问题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视觉思维内涵的研究 |
(二) 视觉意象的研究 |
(三) 视觉思维创造性的研究 |
(四) 视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 |
(五)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理论分析 |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理论基础 |
(一) 格式塔心理学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一) 视觉思维 |
(二) 视觉意象 |
三、小学数学中的视觉思维 |
(一) 小学数学学习中视觉思维的过程 |
(二) 小学数学中视觉意象的分类 |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的运用维度 |
第二章 “分数乘分数”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设计 |
一、“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的前期分析 |
(一) 学习者分析 |
(二) 教学内容分析 |
二、“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的三个层面 |
(一) 动作表征 |
(二) 图像表征 |
(三) 符号表征 |
第三章 “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的教学实施 |
一、实施设计 |
(一) 实施对象 |
(二) 研究工具 |
(三)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二、课堂实施 |
(一)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
(二)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
(三) 探究算法,猜想验证 |
(四) 练习应用,巩固算法 |
(五) 回顾总结,反思质疑 |
第四章 “分数乘分数”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效果分析和反思 |
一、教学效果分析 |
(一) 学生情感态度的分析 |
(二) 算理理解的分析 |
(三) 运算准确性的分析 |
(四) 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 |
(五) 运用视觉思维解题的意识分析 |
(六) 学生创造性的分析 |
二、教学反思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的建议 |
一、全程化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视觉意象 |
二、基于视觉意象培养小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 |
三、克服小学生视觉思维的消极定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分数乘分数”教学前测 |
附录二 “分数乘分数”课堂活动卡 |
附录三 “分数乘分数”中运用视觉思维的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分数乘分数”教学后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模型建构与测试工具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引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研究框架与思路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理论探讨 |
(一)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的价值和基本特征 |
(二)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的类型和层次 |
(三)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发展阶段 |
四、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模型建构 |
(一)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模型建构的问题分析 |
(二)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静态模型 |
(三)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结构的动态模型 |
五、初中生生活化物理问题表征能力测试工具的开发 |
(一)生活化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二)生活化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测试项目编制 |
(三)测试工具的检验与修订 |
六、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测试与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结论 |
(四)提升建议 |
七、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着作及文章 |
(9)前概念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影响及解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访谈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理论依据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二、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过程及结果 |
一、教师访谈 |
(一)教师访谈与实施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问卷 |
(一)学生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二)高中物理力学前概念测试结果分析 |
(三)高中物理电学前概念测试结果分析 |
(四)高中物理磁学部分访谈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在初高中教学衔接过程中前概念的解决策略 |
一、前概念的特点 |
(一)前概念的广泛性 |
(二)前概念的顽固性 |
(三)前概念的隐蔽性 |
(四)前概念的反复性 |
二、初高中物理力学衔接过程中前概念的解决策略 |
(一)加速度中的重要前概念及其解决策略 |
(二)自由落体运动中的重要前概念及其解决策略 |
(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重要前概念及其解决策略 |
(四)牛顿第一定律中的重要前概念及其解决策略 |
三、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过程中前概念的解决策略 |
(一)静电场中的几个前概念及其解决策略 |
(二)恒定电流中的几个前概念及其解决策略 |
(三)磁场中的几个前概念及其解决策略 |
第五章 论文不足与展望 |
一、论文的不足 |
二、展望 |
结论 |
一、本研究所做工作 |
二、研究结果概括 |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TIMSS科学测评框架小学四年级科学试题编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规模教育测评项目的盛行 |
1.1.2 我国新课程改革对科学课程的新要求 |
1.1.3 新课程改革对科学教育评价的要求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2 小学科学试题编制的理论基础 |
2.1 TIMSS科学框架概述 |
2.1.1 科学评价体系 |
2.1.2 TIMSS科学测评框架 |
2.2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
2.2.2 加涅教育目标分类 |
3 小学四年级科学测评框架的建立 |
3.1 科学课程标准的分析 |
3.2 教科书内容分析 |
3.3 不同版本科学课程标准的比较 |
3.4 TIMSS、课标和教科书内容维度的比较 |
3.5 小学四年级科学测评框架 |
4 小学科学试题编制的设计 |
4.1 试题编制的原则 |
4.2 试题的类型与编制 |
4.2.1 按学生作答方式划分试题类型 |
4.2.2 按不同学习水平分类 |
4.3 试题编制的步骤 |
4.3.1 测试的目的确定 |
4.3.2 测试内容的确定 |
4.3.3 制定命题计划 |
4.3.4 项目的编制 |
4.3.5 试卷的形成 |
4.3.6 试题的修订与完善 |
5 《声音》试题编制与实测 |
5.1 《声音》试题编制 |
5.1.1 测试目的 |
5.1.2 测试内容与要求 |
5.1.3 测试题型 |
5.1.4 《声音》双向细目表 |
5.1.5 形成测试试题 |
5.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5.2.1 实验设计 |
5.2.1.1 实验目的 |
5.2.1.2 样本取样 |
5.2.2 测试工具 |
5.2.3 结果分析 |
5.2.3.1 数据处理 |
5.2.3.2 数据分析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化学综合测试试题(二)(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测量目标和效度看技能测试的挑战与发展[J]. 刘英霞,杜永贵. 职业教育研究, 2022(01)
- [2]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D]. 马彩菲.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结合初中物理教学[D]. 蒋沁芸.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高中生物试卷分析 ——以2019年东三省高中生物联考试卷为例[D]. 孙迪.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学学习进阶研究[D]. 李秋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与课标课程内容的一致性研究[D]. 文婷. 西南大学, 2020(02)
- [7]小学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的运用研究 ——以“分数乘分数”为例[D]. 丛蓉. 扬州大学, 2019(02)
- [8]初中生生活化情境物理问题表征能力的模型建构与测试工具开发研究[D]. 庄蕾.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前概念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影响及解决策略研究[D]. 周慧颖.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10]基于TIMSS科学测评框架小学四年级科学试题编制的研究[D]. 刘照照.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