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异性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对内毒素休克时肝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唐荣[1](2021)在《谷氨酰胺在大鼠腹腔感染引起肝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腹腔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谷氨酰胺在大鼠腹腔感染引起肝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编号,按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A组(未进行任何处理)、实验B组(腹腔感染后未行处理)和实验C组(腹腔感染并喂养谷氨酰胺)。对照组和实验B组喂饲普通大鼠饲料,饲料营养成分符合大鼠生理需求。实验C组除提供相同的普通饲料外,加入一定量的谷氨酰胺。喂养3周后,2个实验组大鼠行盲肠结扎穿刺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CLP后给予抗生素治疗,CLP后按实验要求在不同时间段抽取大鼠尾静脉血进行生化分析,于CLP后36小时及72小时处死大鼠,切取肝脏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模型建立情况:盲肠穿刺结扎法(CLP)建立的大鼠腹腔感染模型稳定性好,重复性高;(2)实验动物炎性指标:CLP后24小时,两个实验组大鼠血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相对于对照组均明显升高,CLP后72小时,实验C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相对于实验B组有明显降低;(3)肝功能指标:与实验B组相比,CLP后24小时实验C组大鼠血浆白蛋白偏低,凝血酶时间延长、间接胆红素及总胆红素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LP后72小时,与实验B组相比,实验C组大鼠血浆中白蛋白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对照组光镜下所见肝小叶结构较完整,肝细胞形态正常。CLP后两个实验组均可见肝细胞水肿,胞质可见空泡,伴有炎细胞浸润,在CLP后24小时,实验C组相对于实验B组肝细胞水肿程度较严重,而CLP后72小时,实验B组相对于实验C组肝细胞水肿程度较轻。结论:大鼠腹腔感染时应用谷氨酰胺在早期可导致肝细胞水肿,加重肝功能损伤,但在腹腔感染后期有效减轻因炎症导致的肝功能损伤。
李磊[2](2021)在《地衣芽孢杆菌对热射病大鼠的防护作用及基于肠道屏障与菌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一种因机体暴露于高温环境和/或高强度作业而导致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体温显着升高(>40℃)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为典型特征,常伴有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stem,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HS以其起病急、进展快、抢救难和病死率高而受到广泛关注。HS患者肠道损伤后出现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诱使肠腔内毒素入血发生内毒素血症,进而触发系统性炎症反应和多器官损伤,最终导致HS患者死亡,这提示肠道损伤是HS发病过程中的始动环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肠道损伤探索相关医学防护措施,寻找能够增强热耐受能力和提高肠道屏障功能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HS发病率和病死率。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s,BL)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益生菌菌种,其活菌制剂具有调节肠道功能紊乱,缓解肠道疾病损伤等肠道保护作用。研究表明,BL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拮抗肠道疾病产生的炎症,提高肠道屏障功能,改善肠道吸收消化功能等多种方式发挥其益生作用。BL已被应用于畜牧业防护家禽免受饲养环境热应激的损伤,并提高生产效能。基于此,本课题提出假设:BL活菌制剂可能对HS造成的炎症反应与多器官损伤具有防护作用,并且该防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靶向调节肠道菌群,缓解肠道损伤,提高肠道屏障功能等方式所介导。研究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地衣芽孢杆菌对HS的防护作用,基于前期工作基础和文献建立HS大鼠模型,以肠道为研究对象,从肠道菌群变化及肠道屏障功能等角度阐述地衣芽孢杆菌对HS的防护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设定温度40℃和相对湿度65%的高温高湿环境建立大鼠HS模型,并通过胶囊体温计精确测量大鼠核心体温,以确定模型构建的最佳条件。选取HS发病后0.5小时、3小时和6小时时间点,利用全自动血生化仪检测血生化指标肌酐(Creatinine,CREA),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根据血生化指标和炎症因子检测结果确定适宜取材点即HS发病后3小时,并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肝、肺、肾和肠组织,确定HS大鼠模型成功建立。(2)为考察BL对HS的防护作用,使用经菌种鉴定后的BL活菌,于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中制成1×108 CFU/m L的BL活菌制剂悬液,对照组大鼠(灌胃PBS),BL组分三个亚组分别灌胃BL悬液3天、7天和14天,每天灌胃两次,每次灌胃PBS或BL菌液1 m L。完成菌液灌胃后大鼠当晚禁食,第二天进行HS模型诱导,记录分析各组大鼠核心温度变化曲线,选择最适宜BL菌液灌胃周期(为BL连续灌胃7天),并考察BL对HS的整体防护作用,检测指标为大鼠的核心体温、炎症反应指标(TNF-α、IL-1β和IL-6)、器官损伤情况(ALT、AST、BU、CREA、CK和病理切片)及生存率。(3)通过检测血液生物标记物D-乳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内毒素并开展4k Da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苷(4 k D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dextran,FD4)肠渗透性实验评估肠道损伤程度和肠道屏障功能,利用免疫荧光检查肠道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E-Cadherin,利用透射电镜检查肠道上皮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综合考察BL对HS致肠道损伤的防护作用。(4)为深入探索BL防护HS的机制,在确定的HS发病后3小时实验取材点收集各组大鼠肠道粪便,通过16S r RNA测序检测益生菌BL与HS对于大鼠肠道微生态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对各组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分析与差异分析,明确BL对于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1)连续监测大鼠核心体温,其平均核心温度变化曲线呈现典型日周期节律,夜晚最高平均温度为38.03±0.50℃,最低温度平均值为36.33±0.59℃。构建环境温度40±1℃,相对湿度65±5%的高温高湿环境,将成年雄性SD大鼠置于该环境加热约60分钟进行HS诱导,其核心体温超过42℃并保持相对稳定,达到HS发病初步诊断标准。多时间点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和血生化指标(ALT、AST、BU、CREA和CK)检测结果显示,在HS发病后3小时时间点指标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K,TNF-α和IL-1β三个指标在3小时时间点达到了最高值(分别为2134±976.7 U/L,17.13±2.64 pg/m L和64.45±24.36 pg/m L),并在6小时时间点TNF-α显着下降(P=0.004)。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大鼠于3小时时间点出现明显肝、肾、肺和肠损伤,符合HS病理生理改变。(2)比较3天、7天和14天三种BL预灌服周期的大鼠在诱导HS发生期间的核心体温与最高体温,发现BL-7d组与BL-14d组HS大鼠最高体温平均值与对照组HS大鼠的最高核心体温平均值相比显着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BL-7d与BL-14d两组的最高核心体温平均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79),最终确定7天为最佳预灌胃周期。进一步研究发现BL预灌服7天可显着减轻HS大鼠发病后核心体温升高的速度与幅度,HS+BL组大鼠最高核心体温平均值比HS+PBS组降低约1.1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同时BL预灌服7天可提高HS大鼠生存率(33.3%vs 8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3)。同时预灌服7天的HS大鼠与对照组HS大鼠相比,其炎症反应指标(TNF-α、IL-1β和IL-6)与多器官损伤生化指标(ALT、AST、BU、CREA和CK)显着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HS+PBS组相比,HS诱发的肝、肾、肺和肠损伤在HS+BL组程度较轻,组织病理评分同样较低,其中肝、肾和肠损伤病理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L预灌服7天的HS大鼠的肠道损伤相关指标D-乳酸、I-FABP、内毒素和FD4在血液浓度低于对照组HS大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组织免疫荧光发现BL预灌服7天可明显上调肠道TJ蛋白ZO-1、Occlud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及其连续性。透射电镜检查肠道上皮超微结构发现BL可维持肠道在高温环境下的紧密连接结构,缓解HS对肠道紧密结构的破坏作用。(4)16S rRNA测序比对与普通PCR实验结果证实课题采用的活菌菌粉制剂为益生菌BL63516菌株,且该菌株属地衣芽孢杆菌种。16S r RNA测序发现BL预灌服7天可显着改变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组成,增加有益细菌如乳杆菌和乳球菌在肠道菌群中比例,尤其是乳杆菌比例显着升高至43.8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提高大鼠肠道菌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稳定性。同时HS模型诱导同样可显着改变大鼠肠道菌群,发现HS+PBS组大鼠肠道菌群内特定细菌Romboutsia比例为7.15%,与正常Con+PBS组Romboutsia菌比例3.87%相比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HS+BL组与HS+PBS组相比该菌比例低至3.20%,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课题通过建立高温高湿环境致大鼠HS模型,证实BL预灌服7天可实现对HS的防护:缓解过高的核心体温、提高HS大鼠生存率以及减轻系统性炎症反应和多器官损伤;BL对HS的防护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HS早期出现的肠道损伤,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从而防护HS的发生与病情进展。
张欣桐[3](2021)在《艾司洛尔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艾司洛尔对脓毒症大鼠的肝功能、肝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PF级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CLP(NS))组和艾司洛尔干预(CLP(ES))组,Sham组打开腹腔后仅仅翻动盲肠,CLP(NS)组、CLP(ES)组通过CLP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各组经颈内静脉持续泵药6小时,CLP(ES)组给予15mg/(kg·h)ES稀释液,其余两组大鼠给予等质量生理盐水。术后6h、24h,各组分别选取8只大鼠进行麻醉下取血,处死后收集肝组织并做好标记。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ALT、AST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肝组织匀浆IL-6、HMGB-1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STAT3、p-STAT3(Tyr705)、SOCS3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肝功能指标变化:术后6h、24h,CLP(NS)组、CLP(ES)组大鼠血清ALT、AST浓度较Sham组明显升高,且24小时达高峰(P<0.05)。各时间点CLP(ES)组增高程度均低于CLP(NS)组(P<0.05)。2.肝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术后6h、24h,CLP(NS)组、CLP(ES)组大鼠肝组织匀浆IL-6、HMGB-1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且24小时达高峰(P<0.05)。各时间点CLP(ES)组增高程度均低于CLP(NS)组(P<0.05)。3.肝组织STAT3信号通路中标志蛋白表达:术后6h,CLP(NS)组:pSTAT3(Tyr705)蛋白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SOCS3蛋白水平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CLP(ES)组:p-STAT3(Tyr705)蛋白水平较CLP(NS)组降低,SOCS3蛋白表达较CLP(NS)组升高(P<0.05)。术后24h,CLP(NS)组:pSTAT3(Tyr705)蛋白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SOCS3蛋白表达水平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CLP(ES)组:p-STAT3(Tyr705)蛋白水平较CLP(NS)组降低(P>0.05),SOCS3蛋白水平较CLP(NS)组升高(P>0.05)。4.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术后6h、24h,Sham组: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最轻,CLP(NS)组:肝细胞周围炎性细胞较多,可见肝细胞坏死及液泡变性,在三组中病理损伤程度最重,且24h较6h更严重。CLP(ES)组:各时间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均比CLP(NS)组轻。结论:脓毒症大鼠发生急性肝损伤时,艾司洛尔通过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肝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急性肝损伤。其可能机制为艾司洛尔通过作用于STAT3信号通路,影响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陈立[4](2020)在《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两方面探讨通腑理肺汤(TFL)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一、临床研究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03月-2019年09月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符合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应用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分为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组(TFL组)及非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组(NTFL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及入住ICU后7天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基本生命体征、是否使用机械通气、感染指标、器官功能障碍指标、肠功能损伤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危重程度及预后等,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探测肠屏障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分析都采用双测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基础研究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3.6g/kg通腑理肺汤治疗组(3.6g/kg TFL)及7.2g/kg通腑理肺汤治疗组(7.2g/kg TFL),共4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方法诱导建立脓毒症肠屏障损伤大鼠模型,TFL治疗组通过灌胃接受TFL煎剂,剂量为3.6或7.2g/kg体重,每天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通过灌服给予蒸馏水(10ml/kg),每天1次。实验为7天。取血及回肠组织用于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多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鼠肠组织RNA中胞质附着蛋白-1(ZO-1)、Claudin-1和Occludin m RNA表达,免疫组化(IHC)及免疫印迹法(WB)检测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水平,所有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进行,使用Prism 8.0(Graph Pad软件)进行统计作图。所有分析都采用双侧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临床研究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显示,TFL组呼吸频率明显高于NTFL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NTFL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及腹腔压力(IAP)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天资料比较显示:TFL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NTFL组,而APACHEII评分及IAP明显低于NTFL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频率及SOFA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基线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分级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7天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TFL组Ⅰ级、Ⅱ级所占比例更高(P<0.05)。3.以治疗后7天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为因变量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在矫正平均动脉压、体温、白细胞计数、APACHEII评分、SOFA评分及PCT后,结果显示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使患者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增加Ⅰ级的可能性是未使用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的0.30倍(OR=0.30,P=0.015)。4.TFL组与NTFL组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且TFL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中位数均明显高于NTFL组(P<0.05),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二、基础研究1.TFL组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假手术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TNF-α和IL-1β水平显着下降(P<0.05)。假手术组大鼠肠组织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肠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对于回肠组织IL-10水平来说,模型组、3.6g/kg和7.2g/kg TFL组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其他因子不同,模型组IL-10水平显着低于TFL组、3.6g/kg和7.2g/kg TFL组(P<0.05,P<0.01)。3.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在光学显微镜下,假手术组回肠组织结构完整,肠粘膜绒毛排列整齐,周围血管结构正常,无明显出血,肌纤维排列整齐,浆膜正常。模型组肠粘膜破坏,肠黏膜上皮组织水肿、变性,绒毛严重受损,肠绒毛紊乱,在血管周围观察到粘膜肿胀和出血,上皮细胞从固有层分离,基底层破裂,出血、水肿、坏死,有大量增殖的淋巴细胞,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在给药治疗后,3.6g/kg TFL治疗组和7.2g/kg TFL治疗组,在血管周围观察到中度粘膜肿胀和出血,粘膜组织水肿、出血给药后均明显减轻,粘膜上皮细胞轻度水肿,肠粘膜绒毛中度受损,绒毛顶部被破坏,基本绒毛结构完整,并观察到破裂的基底层,固有层轻度水肿,出血坏死不明显,有少量增殖的淋巴细胞,观察到中性粒细胞。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组织ZO-1、Claudin-1和Occludin m 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肠组织ZO-1、Claudin和Occludin m RNA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ZO-1蛋白表达(IOD:2549±786)低于假手术组(IOD:15809±1566);模型组Occludin蛋白表达(IOD:1951±845)低于假手术组(IOD:14088±1808);模型组Claudin-1蛋白表达(IOD:616.3±161.8)低于假手术组(IOD:6572±704)。与模型组相比,TFL处理的大鼠回肠组织中的ZO-1蛋白表达(IOD:3.6 g/kg TFL,5089±846;7.2 g/kg TFL,7094±1465)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7.2 g/kg TFL治疗上调了Occludin蛋白表达(IOD:1951±845至6632±704)和Claudin-1蛋白表达(IOD:616±162至4385±671)。6.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治疗后,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大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P<0.01)。结论通腑理肺汤能够降低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腹腔压力及肠功能损伤分级,减少患者APACHEII评分,改善患者预后,其直肠滴入是肠功能损伤的独立保护因素,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腑理肺汤能够提高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存活率,减轻脓毒症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减少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TNF-α、IL-1β和IL-6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IL-10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能够恢复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和ZO-1 m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且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及上调Occludin、Claudin-1及ZO-1的表达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这有可能成为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治疗的新方法。
陈龙庆[5](2020)在《MiR-7def CD4+T细胞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MiR-7敲减的CD4+T细胞(MiR-7defCD4+T cells)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野生型(WT)小鼠腹腔注射30 mg/kg ConA建立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组织、肝细胞、肝浸润淋巴细胞中MiR-7表达变化,以及脾细胞中CD4+T细胞MiR-7表达变化;野生型(WT)小鼠利用抗CD4抗体腹腔注射,清除CD4+T细胞,7天后小鼠腹腔注射30 mg/kg ConA建立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模型小鼠体重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变化;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获取CD45.2+MiR-7def和CD45.2+WT小鼠的CD4+CD62Lhii T细胞,按1×106个细胞/只经尾部静脉分别过继转输给CD45.1 WT小鼠,12 hrs后,按照30 mg/kg ConA腹腔注射小鼠,构建CD45.2+MiR-7defCD4+CD62Lhii T细胞的过继转输急性肝损伤模型;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及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清中ALT水平;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肝脏组织中CD4+T细胞(CD45.1+CD4+T细胞和CD45.2+CD4+T细胞)、CD45.2+CD4+T细胞的比例及其相关的淋巴细胞活化膜分子CD62L和CD69的水平、细胞增殖标志分子Ki67、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构建MiR-7和MAPK4双敲除转基因小鼠MiR-7defMAPK4-/-小鼠;MACS分选获取MiR-7defMAPK4-/-小鼠的CD4+CD62Lhii T细胞,按1×106个细胞/只经尾部静脉过继转输给Rag1-/-小鼠,12 hrs后,腹腔注射30mg/kg ConA建立MAPK4-/-MiR-7def双转基因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清中ALT水平;FACS检测肝脏组织中CD4+T细胞的比例及其相关的淋巴细胞活化膜分子CD62L和CD69的水平、以及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7的表达水平在急性肝损伤的WT小鼠肝脏组织中明显上升(p<0.05);在急性肝损伤的WT小鼠的肝细胞中MiR-7的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而在肝脏组织浸润淋巴细胞和脾细胞中MiR-7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ALI模型小鼠脾脏中CD4+T细胞中MiR-7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清除了CD4+T细胞的MiR-7def小鼠的体重降低率明显减低(p<0.05)、血清AL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肝脏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病理损伤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过继转输了CD45.2+MiR-7def小鼠CD4+CD62Lhii T细胞组的CD45.1+WT ALI模型小鼠体重明显降低(p<0.05)、肝脏病理损伤更加严重、且血清中ALT的水平明显增加(p<0.05);CD45.2+CD4+T细胞的比例显着增加(p<0.01)、CD45.2+CD4+T细胞增殖标志分子Ki67的表达比例显着增加(p<0.05)、CD45.2+CD4+T细胞中细胞因子IFN-g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及其表达CD62L细胞的比例显着降低(p<0.05),而表达CD69细胞的比例却显着上调(p<0.01);同时,脾脏中总的CD4+T细胞(CD45.1+CD4+T细胞和CD45.2+CD4+T细胞)比例亦是明显增加(p<0.01)、CD4+T细胞(CD45.1+CD4+T细胞和CD45.2+CD4+T细胞)中Ki67的表达比例亦是明显上调(p<0.05)、CD4+T细胞(CD45.1+CD4+T细胞和CD45.2+CD4+T细胞)中IFN-g的表达水平亦是明显增加(p<0.05)及其表达CD62L细胞的比例亦是明显降低(p<0.05),而表达CD69细胞的比例也明显增加(p<0.01);最后,过继转输MAPK4-/-MiR-7def小鼠CD4+CD62Lhii T细胞组小鼠血清中ALT水平明显降低(p<0.01)、小鼠肝脏组织中CD4+T细胞表达细胞因子IFN-g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小鼠肝脏组织中CD4+T细胞表达活化标志CD62L的水平明显增加,而CD69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结论:MiR-7敲减可显着增强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等生物学功能,并促进急性肝损伤的发生,其机制与MiR-7的靶分子MAPK4有关。
郝蓓莉[6](2020)在《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内毒素,也被称作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组成成分,也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内毒素通过肝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被枯否氏细胞吞噬,当进入肝脏的内毒素过多时,肝脏会发生损伤。肝脏是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鸡的肝损伤是家禽养殖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给养禽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作为一种类黄酮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肝脏保护和脂质调节等,在畜牧业发展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以鸡原代肝细胞和海兰白雏鸡为研究对象,研究DHM对LPS诱导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DHM在兽医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研究首先通过分离培养获得鸡原代肝细胞,将其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LPS浓度为40μg·m L-1)、DHM组(20、40、80μM DHM)和DHM对照组(80μM DHM)。原代肝细胞融合率达80%时,DHM组和DHM对照组细胞给予相应浓度的DHM孵育2 h,模型组和DHM组给予40μg·m L-1 LPS,12 h后收集细胞和细胞上清液,应用试剂盒检测上清液中ALT、AST和LDH活性变化及细胞抗氧化指标(T-AOC、CAT、NO、LPO)的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IL-6、TNF-α、IL-12、i NOS)m RNA的表达。将7日龄雏鸡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LPS剂量为60 mg·kg-1)、DHM组(0.025%、0.05%、0.1%DHM)和DHM对照组(0.1%DHM)。DHM组和DHM对照组雏鸡饲喂添加相应剂量DHM的饲料,对照组和模型组饲喂正常饲料,连续饲喂14 d。模型组和DHM组腹腔注射LPS,对照组和DHM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12 h后收集血液和肝脏组织,检测血清中ALT、AST和LDH的活性及肝脏中氧化指标(T-AOC、CAT、NO、LPO)的水平,RT-PCR法检测雏鸡肝脏中炎症因子(IL-6、TNF-α、IL-12、i NOS)m RNA的表达,并制作石蜡切片,对肝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试验结果如下:(1)DHM对LPS诱导鸡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给予LPS 12 h后,与对照组相比,40、60、80、100μg·m L-1组LDH的活性均极显着升高(P<0.01),因此选用40μg·m L-1 LPS应用于后续的细胞试验。MTT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DHM处理鸡原代肝细胞12 h后,80、160、320、640、1280μM的DHM组,细胞活性极显着上升(P<0.01),不同浓度二氢杨梅素处理细胞24 h和48 h后,1280μM的DHM组细胞活力极显着升高(P<0.01),以上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对鸡原代肝细胞没有细胞毒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上清液中AST、ALT和LDH的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40μM DHM组细胞上清液中AST、ALT和LDH的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结果说明40μM DHM减轻了LPS造成的肝细胞损伤。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中CAT的活性及T-AOC的水平极显着降低(P<0.01),LPO与NO的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相比于模型组,40μM DHM组CAT的活性和T-AOC的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40μM DHM组NO和LPO的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结果证明40μM DHM可以明显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中TNF-α,IL-6,IL-12和i NOS m RNA的表达均极显着升高(P<0.01);相比于模型组,40μM DHM组TNF-α、IL-6、IL-12和i NOS m RNA的表达均极显着降低(P<0.01),结果表明40μM和80μM DHM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来提高细胞的抗炎能力。(2)DHM对LPS诱导雏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腹腔注射LPS剂量60 mg·kg-1后,雏鸡血清中ALT、AST和LDH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因此选用该剂量的LPS用于内毒素诱导雏鸡肝损伤模型的复制。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LPS后雏鸡血清中AST、ALT和LDH的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0.05%DHM组雏鸡血清中ALT、AST和LDH的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结果表明0.05%DHM降低了血清中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减轻LPS所致的雏鸡肝损伤。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AT的活性和T-AOC的水平极显着降低(P<0.01),LPO和NO的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0.05%DHM组肝脏中CAT的活性和T-AOC的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LPO和NO的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说明DHM可以通过提高肝脏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过氧化产物的含量来提高雏鸡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NF-α、IL-6、IL-12和i NOS的m RNA表达均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0.05%DHM组TNF-α、IL-6、IL-12和i NOS的m RNA均极显着降低(P<0.01),结果表明0.05%DHM可以降低LPS所致的炎症因子的升高,说明二氢杨梅素对肝脏中的炎症因子的表达有调节作用。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对照组肝脏结构完整,肝小叶结构清晰,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肝脏组织中肝索结构紊乱,细胞肿胀,肝索间隙变大并且有炎性细胞浸润;相比于模型组,0.025%DHM组肝细胞肿胀程度减小,炎性细胞浸润;给予0.05%和0.1%DHM后,雏鸡肝脏中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炎性细胞浸润减少,DHM减轻了LPS所致的雏鸡肝损伤。本研究成功复制了LPS所致的鸡原代肝细胞损伤模型和雏鸡肝损伤模型,明确DHM可以通过调节肝细胞和肝脏中IL-6、TNF-α、IL-12和i NOS m RNA的表达,增强T-AOC、CAT的水平,降低NO和LPO的含量,增强肝细胞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炎能力,减轻LPS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和雏鸡肝损伤。因此,二氢杨梅素可以通过调节抗氧化能力和抗炎能力来干预LPS诱导的鸡肝损伤。
郭婷婷[7](2020)在《香兰素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的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引起严重的肺部炎症,破坏肺泡毛细血管膜细胞,并导致严重的急性呼吸衰竭,具有极高的死亡率。最新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属于一种病毒感染诱发的急性肺损伤。目前在临床上还未存在有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这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难度。治疗上通常采用机械通气的方法,但只是支持性的治疗,且容易引起如气压伤、循环紊乱等医源性的并发症,治疗的重点还是要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目前还未有效果显着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对于急性肺损伤的药物研究也成为热点,但诸如糖皮质激素、沙丁胺醇等药物的应用并不能得到临床实验的支持,且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寻找有效的、经济的且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急性ALI/ARDS的药物迫在眉睫。当ARDS发生时,肺部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炎症反应,并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IL-6等促炎因子的释放。脂多糖(LPS)是已知的诱发各种器官,如肠、神经和乳腺等产生炎症反应的刺激物。目前,通过LPS刺激产生气道炎症来建立ALI动物模型的技术已被研究者普遍接受。以前的研究表明脂多糖刺激肺组织后促进大量炎症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释放相关促炎介质,影响多种炎症通路。氧化还原体内平衡是由氧化剂和自由基平衡来维持的,特别是活性氧(ROS)和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然而,接触有害刺激后,过多活性氧的产生可能会削弱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对包括DNA、脂质和蛋白质在内的细胞成分产生毒性,加剧了氧化负担进而导致氧化应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癌变,气道紊乱。潜在的抗氧化途径可以被内源性或外源性化合物调节,可能成为解决ALI的治疗目标。香兰素是一种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常在香英兰豆、香茅,丁香花蕾、甜菜根、苏合香脂等一些天然物质中存在,常用于香料、化妆品或食物的香精中。人类用香英兰豆来获取天然香兰素的历史接近500年。我们惊喜地发现相关研究表明香兰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诱变及抗肿瘤的药理作用,这为我们研制ALI/ARDS的临床药物提供了突破口。因此我们选用香兰素为研究对象,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其对急性肺损伤发挥预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我们将从体内及体外实验探究在急性肺损伤过程中香兰素对ERK、p38、AKT及NF-κB的调节方式极其与炎性因子的关系。以支气管上皮细胞为对象模拟急性肺损伤时对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验证香兰对氧化因子及ROS调节的具体分子机制,为香兰素应用于ALI/ARDS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与内容:1.香兰素在急性肺损伤中发挥抗炎作用的研究(1)构建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使用HE染色评估小鼠肺组织的损伤程度;MPO检测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使用ELISA方法评估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p38、AKT及NF-κB的蛋白水平的表达。(2)体外实验验证香兰素发挥预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CCK8实验选取合适的细胞给药浓度,ELISA方法评估炎性因子IL-6,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p38、AKT及NF-κB的蛋白水平的表达。2.香兰素在急性肺损伤中发挥抗氧化作用的研究(1)在体外实验中ELISA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FRAP,ROS,SOD,GSH,CAT和MDA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细胞保护基因HO-1,GCLM,GCLC和NQO1基因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rf2,N-Nrf2,p AMPK,H3K9/14,HO-1蛋白水平的表达。(2)体内实验:CCK8实验方法选择香兰素预保护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最适浓度;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分析香兰素对Nrf2入核情况及核内H3K9/14乙酰化水平的影响;之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香兰素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内Nrf2,N-Nrf2,p-AMPK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氧化酶HO-1,GCLM,GCLC和NQO1基因水平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RF2与ARE启动子的结合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氧化酶HO-1,GCLM,GCLC和NQO1基因水平的表达;使用AMPK通路阻滞剂CC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rf2,N-Nrf2,p-AMPK蛋白水平的表达;使用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AA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氧化酶HO-1,GCLM,GCLC和NQO1基因水平的表达;模拟急性肺损伤的环境,使用CCK8的实验方法测量细胞活性选取最合适的刺激物配比;使用Nrf2抑制剂后使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FRAP,ROS,SOD,GSH,CAT和MDA的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rf2,p-AMPK,H3K9/14蛋白水平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氧化酶HO-1,GCLM,GCLC和NQO1基因水平的表达。结果:1.成功构建小鼠ALI模型,香兰素可以抑制LPS诱导产生的急性肺损伤的肺组织损伤程度;相比于LPS组,香兰素+LPS组的MPO水平明显降低,IL-6,IL-1β,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显着降低;香兰素能够上调小鼠肺组织ERK、p38、AKT及NF-κB的蛋白水平。2.香兰素能够使巨噬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IL-6,TNF-α表达下调,促进巨噬细胞内ERK、p38、AKT及NF-κB的蛋白表达。3.相比于LPS组,香兰素+LPS组小鼠肺组织内的总抗氧化能力FRAP,SOD,GSH和CAT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ROS及MDA的表达水平降低,相关细胞保护基因HO-1,GCLM,GCLC和NQO1的转录水平增高,Nrf2,N-Nrf2,p-AMPK,H3K9/14,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增高。4.香兰素能够增加支气管上皮细胞内Nrf2的核积累及H3K9/14的乙酰化水平,且随时间的延长增多;香兰素能够促进支气管上皮细胞内Nrf2,N-Nrf2,p-AMPK蛋白水平表达,并促进Nrf2与ARE启动子的结合,进而提高下游细胞保护基因HO-1,GCLM,GCLC和NQO1的转录水平;使用AMPK抑制剂后,香兰素对p-AMPK及Nrf2、N-Nrf2的上调受到抑制;使用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AA后,香兰素对HO-1,GCLM,GCLC和NQO1转录水平的上调受到抑制;相比于氧化损伤组细胞,加入香兰素再刺激细胞损伤后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FRAP,SOD,GSH和CAT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ROS及MDA的表达水平降低,Nrf2抑制剂组则削弱了香兰素对FRAP,SOD,GSH,CAT,ROS及MDA的影响;对比与氧化损伤的细胞,加入香兰素后支气管上皮细胞内HO-1,GCLM,GCLC和NQO1的转录水平增高,Nrf2,N-Nrf2,p-AMPK,乙酰化H3K9/14,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结论:1.香兰素能够对急性肺损伤发挥预保护作用,且通过对ERK、p38、AKT及NF-κB的调节来降低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炎症。2.香兰素能够增强肺组织及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强相关抗氧化酶的表达,上调相关细胞保护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而发挥其抗氧化作用。3.香兰素是通过AMPK通路来激活Nrf2的,同时促进Nrf2核积累以及核内H3K9/14乙酰化,增加Nrf2与其下游ARE启动子的结合从而增高相关细胞保护基因的转录水平,并最终增强相关抗氧化酶的蛋白表达,减少ROS的分泌发挥其抗氧化作用。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结果证实了香兰素对急性肺损伤的预保护作用,其发挥作用的途径是抗炎和抗氧化两个方面,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的相互作用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作为急性肺损伤的两个重要机制,可能成为治疗ALI/ARDS药物研究的新方向,同时我们为香兰素作为ALI临床治疗的候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范晶[8](2020)在《白介素-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和初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Acute hepatic injury,AHI)患者白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对IL-27与促炎因子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在动物模型以及细胞模型中探讨IL-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部分机制。以期为脓毒症相关性AHI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临床分析:选择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诊断为脓毒症相关性AHI和脓毒症不伴肝损伤的患者,以及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生化检查,抽取各组研究对象血液,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assay,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27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分析IL-27与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疾病严重程度指标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动物实验:对野生型(Wild type,WT)和IL-27受体(IL-27Receptor,IL-27R)WSX-1/T细胞细胞因子受体(T cell cytokine receptor,TCCR)缺陷(IL-27R-/-)C57BL/6J小鼠采用经典盲肠结扎穿刺术(Cecal ligation puncture,CLP)建立脓毒症模型,并使用腹腔注射重组IL-27等干预条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法检测肝脏IL-27、炎症因子IL-6,TNF-α,ELISA检测血清IL-27表达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肝脏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表达情况。采用微板法检测血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变化,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肝脏细胞凋亡情况。通过Kaplan-Meier分析各组小鼠的存活率。3.细胞实验:使用q-PCR法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后IL-27受体亚基WSX-1表达,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水平,以及使用western-blot检测信号通路JNK磷酸化水平。并采用上述方法检测使用IL-27重组蛋白以及JNK抑制剂预处理后LPS作用于RAW264.7所致上述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结果:1.脓毒症相关性AHI患者血清IL-27较脓毒症非肝损伤以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脓毒症相关性AHI患者血清IL-27与血清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呈正相关,提示血清IL-27在脓毒症相关性AHI中可能起着促炎作用。2.在CLP术后6小时、24小时,WT小鼠肝脏及血中IL-27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01),与血清ALT、AST、肝脏及血清IL-6,TNF-α水平,肝脏磷酸化JNK(phosphorylated JNK,p-JNK)水平,肝脏病理损伤评分变化一致。而IL-27R-/-小鼠CLP术后,肝脏及血清IL-6,TNF-α水平,肝脏p-JNK水平较WT组下调,且肝脏病理损伤减轻,肝细胞凋亡亦减轻,生存率改善。在重组IL-27预处理的WT小鼠组CLP术后发现,上述炎症因子、信号通路蛋白、肝脏病理损伤以及肝细胞凋亡较未使用重组IL-27组WT小鼠进一步加重,小鼠死亡率增加。而重组IL-27预处理的IL-27R-/-小鼠CLP术后上述指标较未使用重组IL-27的IL-27R-/-小鼠无明显变化。提示IL-27在CLP后AHI中起着促炎作用,IL-27可能通过参与调节肝脏JNK磷酸化水平促进炎症反应。3.在体外细胞实验中,LPS刺激后巨噬细胞RAW264.7 WSX-1表达上调,p-JNK表达上调,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水平升高,使用重组IL-27后,巨噬细胞p-JNK表达水平和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水平进一步升高,而这一变化可以被JNK抑制剂抑制。结论:1.血IL-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促炎因子,疾病严重程度,细菌感染相关标志物水平呈正相关,可能在脓毒症相关性AHI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促炎作用。2.在脓毒症小鼠模型中,IL-27在急性肝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促炎作用,并且信号通路JNK可能参与了IL-27调节的肝脏炎症损伤过程。3.IL-27可能通过参与JNK信号通路的活化促进炎症状态下的巨噬细胞表达促炎因子增加,从而发挥促炎作用。
程璐[9](2020)在《通腑泻肺方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应答失调所致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贯穿脓毒症病程始终。由于肺组织对炎症介质的显着易感性,肺脏是脓毒症最早累及的靶器官,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衰竭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在引起ARDS的诸多病因中,脓毒症是最常见的肺外因素,占40%-60%。随着小潮气量通气、俯卧位通气、肺复张等机械通气方式的应用,ARD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重度ARDS的病死率仍然高达70%。中医古籍中并无“脓毒症”记载。根据感染、炎症等临床表现归为温热病范畴,肺为娇脏,为五脏之华盖,最易受外邪入侵。毒邪壅肺,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气不布津,大量病理产物内聚,加重全身炎症反应。通过meta分析评估通腑泻肺治疗对ARDS的综合疗效,并依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理论,自制通腑泻肺方(TFXF),肺肠同治。通过临床试验观察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肠黏膜屏障功能,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鉴于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是涉及固有免疫系统和脓毒症炎症进展的关键信号通路,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借助ELISA、Westerm blot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一般情况,72h生存率以及NLRP3、Caspase-1、IL-1β、IL-8等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中医“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治则治法的原理,为研究开发应用“通腑泻肺”法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对通腑泻肺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ARDS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为中医在ARDS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自拟通腑泻肺方应用于临床,评估其临床疗效,探讨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氧合、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3]建立脓毒症相关ARDS动物实验模型,通过观察通腑泻肺方对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关键分子的影响,阐明通腑泻肺法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搜索2001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通腑泻肺法治疗ARDS的随机对照研究,最终纳入27项研究,观察通腑泻肺法对病死率,ARDS并发症(腹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水样分泌物、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临床治疗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炎性介质表达(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8)、呼吸机参数(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阻力、肺顺应性)等的影响。以风险比(RR)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CI)作为二分类变量效应值,以MD或SMD作为连续型变量的效应值。效应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应用Cochrane Q和I2统计学评价异质性。应用“漏斗图法”评价发表偏倚。[2]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诊断为脓毒症相关ARDS、中医辨证符合痰热壅肺证的患者共计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给予通腑泻肺方免煎颗粒:大黄12g、枳实12g、厚朴9g、葶苈子20g、桑白皮20g、青皮12g。100ml温水冲调,每日1剂,2次/天;对照组给予等量温开水鼻饲。两组疗程均为7天。比较两组治疗前(0天)、治疗4天及7天氧合指数、肠粘膜通透性指标(血清二胺氧化酶DAO、丙二醛MDA)浓度、以及炎症介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并统计两组28天累积死亡率。[3]采用腹腔注射LPS法复制脓毒症模型,以氧合指数<200mmHg,作为评价脓毒症相关ARDS造模是否成功的标准。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采用ELISA、Westerm Blot等方法检测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中关键分子及IL-8,HMGB1、IL-27等炎性介质的表达,初步探讨通腑泻肺中药对脓毒症相关ARDS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1]荟萃分析发现使用通腑泻肺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RDS较西医常规治疗能显着降低ARDS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减少腹胀、应激性溃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水样分泌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ARDS的治疗,结合通腑泻肺策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APACHEⅡ评分、肺损伤评分,改善肺氧合状态、减少炎性介质表达、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改善呼吸力学指标等方面存在突出优势。[2]临床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治疗组第4天、第7天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通腑泻肺治疗组患者第4天血清MDA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通腑泻肺治疗组患者第7天血清DAO和IL-6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但两组间TNF-α及NO表达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方治疗组大鼠生存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ELISA联合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提示通腑泻肺方能有效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外周血清和肺组织中炎性因子HMGB1、IL-1β、IL-8、IL-27的蛋白的表达(P<0.05),且大剂量通腑泻肺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5);Westem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NLRP3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大、小剂量TFXF组NLRP3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模型组活化的Caspase-1 p20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给予通腑泻肺中药干预后,大、小剂量TFXF组Caspase-1 p20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模型组HMGB1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给予通腑泻肺中药干预后,小剂量TFXF组HMGB1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减少,仅观察到大剂量TFXF组HMGB1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下降。模型组IL-1β、IL-8及IL-27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大、小剂量TFXF组IL-1β、IL-8及IL-27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其中大剂量TFXF组对IL-1β表达具有显着抑制效应。研究结论:[1]Meta分析结果表明通腑泻肺治疗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少内毒素的吸收,缓解胃肠道功能障碍所致的腹胀,防止菌群移位,修复受损的胃肠粘膜屏障。可清除内毒素,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改善肺水肿症状,有利于ARDS的缓解,从而降低ARDS患者呼吸机支持参数,减少气道阻力,改善氧合状态。其机制可能与通腑泻肺治疗减少炎性介质在肺部的聚集,调控体内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反应平衡有关。[2]临床研究提示通腑泻肺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的炎症反应,通过减轻因炎症反应带来的肺损伤,改善氧合。通腑泻肺治疗可减轻脂质过氧化及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释放,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进而减轻肠功能障碍引起的肺损伤的发生。[3]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腑泻肺方能显着抑制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NLRP3炎症小体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NLRP3炎症小体的合成;抑制Caspase-1活化,下调下游IL-1β、IL-8,IL-27及HMGB1等炎性介质蛋白表达。
王倩[10](2020)在《Gas6在LPS/D-Gal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肝脏在脓毒症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介导免疫应答清除细菌和毒素,另一方面引起炎症、免疫抑制和器官损伤。尽管脓毒症的治疗取得了进展,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1]。脓毒症后的肝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改善肝功能可降低脓毒症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5]。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 arrest-specific protein 6,Gas6)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分泌型蛋白,由678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75k Da。它与蛋白S(Protein S,Pro S)具有43%的相同序列。其为酪氨酸激酶亚家族成员Tyro3、Axl、Mer的配体[6]。Gas6具有广泛的抑制炎症的功能,一方面降低TLRs信号,另一方面在炎症恢复阶段参与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7]。有大量研究表明Gas6/TAM可通过直接抑制TLRs,抑制炎症相关基因TNF-α、IL-1β、IFN-α和NF-κB的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本项目通过LPS/D-Gal N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究Gas6对LPS/D-Gal N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内容第一部分:LPS/D-Gal N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构建及Gas6的表达目的:复制小鼠脓毒症急性肝损伤模型,评价不同时间节点肝脏损伤标记物及病理损害,通过RT-PCR方法检测Gas6在脓毒症急性肝损伤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的研究建立理论基础。方法: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小时LPS/D-Gal N、5小时LPS/D-Gal N组。每个时间点采血检测血清ALT,AST,IL-1β,IL-6,IL-10,TNF-α。取肝组织检测MPO水平。RT-PCR测定Gas6表达。结果:1.小鼠血清肝脏损伤标记物水平同对照组相比,LPS/D-GalN组血清ALT、AST水平随时间进行性升高,造模3小时LPS/D-Gal N组血清ALT、AST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5小时LPS/D-Gal N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同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水平随时间进行性升高,术后3小时IL-1β,IL-6,IL-10,TNF-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小时IL-1β,IL-6,IL-10,TNF-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小鼠肝脏病理改变及肝损伤病理评分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的肝脏组织结构正常,结构清晰,LPS/D-Gal N组结构异常、肝细胞水肿、空泡变性。LPS/D-Gal N组术后肝脏病理损害随时间逐渐加重。4.一般状态对照组活动正常,可自由进食,无寒战,倦怠;LPS/D-Gal N组麻醉苏醒慢,出现竖毛,寒战,倦怠。5.Gas6 m RNA水平比较LPS/D-GalN组同对照组比较,Gas6 mRNA水平在术后5小时显着下降(P<0.01)。结论:1.LPS/D-Gal N组小鼠出现肝损伤表现,肝损伤标志物血清ALT、AST及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水平显着增高,肝组织病理改变符合脓毒症急性肝损伤表现,肝脏病理损害加重,成功复制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5小时可作为取材时间点。2.脓毒症急性肝损伤中Gas6表达下降,可进一步给予外源性rmGas6干预。第二部分:重组小鼠Gas6(rm Gas6)对LPS/D-Gal 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保护作用目的:研究外源性rm Gas6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影响,检测rm Gas6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LPS/D-Gal N组、LPS/DGal N+rm Gas6组。选择LPS/D-Gal N 5小时为造模终点,每组取10只小鼠,留取血液及肝脏标本,抽血检测血清ALT、AST水平。ELISA法及RT-PCR方法分别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水平。肝组织行HE染色,并观察肝脏病理损害情况。结果:1.同对照组相比,脓毒症急性肝损伤组小鼠肝脏病理损害明显加重;同LPS/DGal N组相比,LPS/D-Gal N+rm Gas6组小鼠肝脏病理损害程度减轻。2.肝损伤指标方面,同对照组相比,LPS/D-Gal N组小鼠血ALT、AST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1),同LPS/D-Gal N组相比,LPS/D-Gal N+rm Gas6组血ALT、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3.血清检测炎症指标,同对照组相比,LPS/D-Gal N组小鼠肝脏组织IL-1β,IL-6,IL-10,TNF-α水平显着增加(P<0.01),同LPS/D-Gal N组相比,LPS/D-Gal N+rm Gas6组小鼠肝脏组织IL-1β,IL-6,IL-10,TNF-α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相比于对照组,LPS/D-Gal N组肝脏组织IL-1β,TNF-α,IL-6,IL-10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同LPS/D-Gal N组相比,LPS/D-Gal N+rm Gas6组小鼠肝脏组织IL-1β,IL-6,IL-10,TNF-αm RNA表达显着下调(P<0.01)。结论:1.rm Gas6能够改善脓毒症急性肝损伤。2.rmGas6能够下调血液中IL-1β,IL-6,IL-10,TNF-α及小鼠肝脏组织中IL-1β,IL-6,IL-10,TNF-αm RNA水平。3.rm Gas6对肝脏有较好保护作用。第三部分:重组小鼠Gas6(rm Gas6)对LPS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rmGas6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rmGas6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旨在发现rm Gas6在脓毒症急性肝损伤保护的潜在机制。方法: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LPS/D-Gal N组、LPS/DGal N+rm Gas6组。选择LPS/D-Gal N 5小时为造模终点,每组取10只小鼠,留取血液及肝脏标本,对肝脏组织进行TUNEL染色观察肝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检测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NF-κB通路中p65,IκBα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别使用免疫印迹法及RT-PCR方法检测Bax及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1.rm Gas6对脓毒症肝损肝组织凋亡的影响同对照组相比较,LPS/D-Gal N组肝脏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LPS/D-Gal N+rm Gas6组cleaved caspase-3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LPS/DGal N组Bax蛋白表达显着升高,LPS/D-Gal N+rm Gas6组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相比于对照组,LPS/D-Gal N组肝脏Bcl-2蛋白表达减低(P<0.05),LPS/DGal N+rm Gas6组可使肝组织Bax蛋白水平上升(P<0.05)。对肝组织中Bax及Bcl-2的m RNA检测发现相同趋势。2.rm Gas6对急性肝损伤NF-κB通路的影响相比于对照组,LPS/D-GalN组磷酸化的IκBα、磷酸化的p65、细胞核中p65表达显着增多,提示NF-κB激活。LPS/D-Gal N+rm Gas6组同LPS/D-Gal N组相比,磷酸化的IκBα、磷酸化的p65、细胞核中p65表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rm Gas6干预能够抑制NF-κB通路活化状态,从而改善脓毒症急性肝损伤。结论:1.在脓毒症急性肝损伤小鼠的模型中肝细胞凋亡增加,rm Gas6能够改善肝脏细胞凋亡。2.在脓毒症急性肝损伤小鼠的模型中,肝脏NF-κB信号通路激活。rm Gas6能够抑制NF-κB通路激活,从而减轻急性肝损伤。
二、特异性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对内毒素休克时肝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异性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对内毒素休克时肝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谷氨酰胺在大鼠腹腔感染引起肝功能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2 主要仪器及器械 |
2.2.1 仪器及设备 |
2.2.2 手术器械 |
2.3 主要试剂 |
2.4 实验方法 |
2.4.1 大鼠腹腔感染模型的建立 |
2.4.2 标本收集 |
2.4.3 肝功能指标检测 |
2.4.4 肝脏组织病理学HE染色步骤 |
2.4.5 PCR检测大鼠肝细胞损伤相关基因表达量 |
第3章 统计分析 |
3.1 大鼠腹腔感染模型建立情况 |
3.2 CLP术后6 小时三组大鼠血常规指标: |
3.3 三组大鼠血浆炎性指标水平 |
3.4 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 |
3.5 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脓毒症相关肝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地衣芽孢杆菌对热射病大鼠的防护作用及基于肠道屏障与菌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热射病大鼠模型的构建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地衣芽孢杆菌对热射病大鼠的防护作用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地衣芽孢杆菌对热射病大鼠防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肠道损伤在热射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与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3)艾司洛尔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脓毒症概述 |
1.2 脓毒症急性肝损伤的概述和临床表现 |
1.3 艾司洛尔概述 |
1.4 STAT3 信号通路与急性肝损伤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动物实验和标本收集 |
2.3 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水平 |
2.4 ELISA法检测大鼠肝组织IL-6、HMGB-1 水平 |
2.5 Western blot(WB)检测大鼠肝组织STAT3 信号通路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 |
2.6 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 |
2.7 统计学分析 |
2.8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成功的表现 |
3.2 术后6h、24h各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 |
3.3 术后6h、24h各组大鼠肝组织IL-6、HMGB-1 水平 |
3.4 术后6h、24h各组大鼠肝组织STAT3、p-STAT3 的蛋白水平 |
3.5 术后6h、24h各组大鼠肝组织SOCS3 的蛋白水平 |
3.6 术后6h、24h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脓毒症急性肝损伤 |
4.2 艾司洛尔与脓毒症急性肝损伤 |
4.3 艾司洛尔与炎性细胞因子IL-6、HMGB-1 |
4.4 艾司洛尔与STAT3 信号通路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β 受体阻滞剂在脓毒症肝损伤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脓毒症与炎症反应 |
第二节 脓毒症与肠功能损伤 |
一、脓毒症肠损伤动物模型研究 |
二、脓毒症肠黏膜屏障功能研究 |
三、肠黏膜屏障与紧密连接研究 |
四、肠道通透性与肠屏障损伤病理研究 |
五、脓毒症肠功能损伤防治现状 |
第三节 脓毒症及脓毒症肠功能损伤中医药研究现状 |
一、中医对脓毒症病因病机的辨证认识 |
二、脓毒症及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中医治法 |
第二章 通腑理肺汤对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第二节 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基础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第三节 结论 |
第三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MiR-7def CD4+T细胞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二氢杨梅素 |
1.1.1 二氢杨梅素的研究进展 |
1.1.2 二氢杨梅素的药理作用 |
1.1.3 二氢杨梅素在畜牧业中的研究现状 |
1.2 内毒素的研究概况 |
1.2.1 禽革兰氏阴性菌研究概述 |
1.2.2 内毒素的结构 |
1.2.3 致病机理 |
1.3 内毒素导致的肝损伤 |
1.3.1 内毒素与炎症 |
1.3.2 内毒素与肝损伤 |
1.4 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动物和药品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2.1.5 动物饲养管理 |
2.2 试验方法 |
2.2.1 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鸡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2.2.2 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雏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2.2.3 RT-PCR法分析炎症因子m RNA的表达水平 |
2.2.4 数据计算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鸡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1 鸡原代肝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3.1.2 内毒素诱导鸡原代肝细胞损伤模型的复制 |
3.1.3 不同浓度二氢杨梅素对鸡原代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
3.1.4 二氢杨梅素干预鸡原代肝细胞损伤的有效浓度筛选 |
3.1.5 二氢杨梅素对鸡原代肝细胞中AST、ALT及 LDH活性的影响 |
3.1.6 二氢杨梅素对鸡原代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1.7 二氢杨梅素作用下鸡原代肝细胞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
3.2 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雏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3.2.1 内毒素诱导雏鸡肝损伤模型的复制 |
3.2.2 二氢杨梅素对雏鸡血清中ALT、AST和 LDH活性的影响 |
3.2.3 二氢杨梅素对雏鸡肝脏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4 二氢杨梅素作用下雏鸡肝脏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
3.2.5 雏鸡肝脏组织的形态学观察 |
4 讨论 |
4.1 内毒素诱导的鸡肝损伤模型的复制 |
4.2 二氢杨梅素在内毒素诱导的肝损伤中发挥抗氧化作用 |
4.3 二氢杨梅素在内毒素诱导的肝损伤中发挥抗炎作用 |
4.4 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香兰素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的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急性肺损伤概述 |
1.1.1 ARDS的定义 |
1.1.2 流行病学,发病率和死亡率 |
1.1.3 环境和遗传影响 |
1.1.4 ALI/ARDS的病理生理 |
1.1.5 ARDS的放射学 |
1.1.6 ARDS病理生理的分子机制研究 |
1.1.7 ARDS有效的治疗方法 |
1.1.8 ALI/ARDS的实验方法 |
1.2 香兰素的药理学研究 |
1.2.1 香兰素的合成 |
1.2.2 香兰素的药理作用 |
1.3 炎症反应在急性肺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1.3.1 促和抗炎细胞因子涉及ARDS |
1.3.2 导致急性肺损伤的炎症途径 |
1.3.3 针对炎症途径的天然产物 |
1.4 氧化应激与ALI/ARDS |
1.5 Nrf2:一种抗炎抗氧化转录因子 |
1.6 结语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设备 |
2.1.2 实验耗材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2.1.5 实验细胞及培养 |
2.1.6 动物来源及饲养 |
2.2 实验方法 |
2.2.1 ALI模型的构建 |
2.2.2 肺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测 |
2.2.3 MPO活性的测定 |
2.2.4 炎性细胞因子蛋白水平的测定 |
2.2.5 细胞及小鼠组织RNA的提取 |
2.2.6 实时PCR荧光定量 |
2.2.7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杂交 |
2.2.8 细胞生存能力分析 |
2.2.9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2.2.10 FRAP,CAT,SOD,GSH,ROS,MDA的蛋白质水平的测定 |
2.2.11 细胞及动物组织核蛋白提取 |
2.2.12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
2.2.13 统计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香兰素可以抑制ALI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
3.2 香兰素可以抑制ALI发生过程中的氧化应激反应 |
第4章 讨论 |
4.1 香兰素在ALI/ARDS中的抗炎作用 |
4.2 香兰素在ALI/ARDS中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白介素-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和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IL-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患者中的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IL-27在脓毒症相关性AHI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IL-27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肝脏细胞在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通腑泻肺方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脓毒症相关ARDS的概念及认识的变迁 |
1.2 ARDS异质性研究 |
1.3 脓毒症相关ARDS的主要发病机制 |
1.3.1 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的平衡失调 |
1.3.2 血管内皮损伤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
1.3.3 凝血功能紊乱 |
1.3.4 肠道细菌/细菌内毒素移位 |
1.4 中医对脓毒症相关ARDS的理论认知 |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进展 |
1.5.1 脓毒症病因治疗 |
1.5.2 机械通气治疗 |
1.5.3 新型治疗策略的选择 |
1.5.4 中医药及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通腑泻肺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系统评价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搜索方案和研究选择 |
2.2.2 确定研究的特点 |
2.2.3 偏倚风险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肠功能的影响 |
3.1 研究背景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研究设计 |
3.2.2 病例选择 |
3.2.3 研究方法 |
3.2.4 观察指标 |
3.2.5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一般情况 |
3.3.2 动脉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 |
3.3.3 肠屏障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 |
3.3.4 28d累积死亡率 |
3.4 讨论 |
第四章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1.1 失控的炎症反应继发的肺损伤是脓毒症相关ARDS核心发病机制 |
4.1.2 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与脓毒症炎症风暴相关,进一步加重继发靶器官损伤 |
4.1.3 通腑泻肺(TFXF)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临床疗效显着,可能通过抑制NLRP3的激活,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减轻脓毒症相关肺损伤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3.1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大鼠72h生存率的影响 |
4.3.2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肺组织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3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血清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4 通腑泻肺方对脓毒症相关ARDS大鼠肺组织炎症小体及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Gas6在LPS/D-Gal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脓毒症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构建及Gas6的表达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使用试剂 |
2.1.3 实验使用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脓毒症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 |
2.2.2 标本的收集 |
2.2.3 血清ALT和 AST的测定 |
2.2.4 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表达 |
2.2.5 肝组织病理HE染色流程 |
2.2.6 RT-PCR测定Gas |
2.2.7 肝脏氧化应激水平分析 |
2.2.8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一般状态 |
3.2 肝功能相关指标 |
3.3 炎症因子水平 |
3.4 病理组织改变 |
3.5 脓毒症急性肝损伤肝组织中Gas6表达情况 |
3.6 脓毒症急性肝损伤氧化应激水平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在脓毒症急性肝损伤中重组小鼠Gas6的肝脏保护作用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模型制备、分组及处理 |
2.2.2 肝脏损伤标记物测定 |
2.2.3 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表达 |
2.2.4 RT-PCR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表达 |
2.2.5 肝组织病理HE染色流程 |
2.2.6 MPO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rmGas6对小鼠一般状态及肝功能影响 |
3.2 rmGas6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炎症因子指标的影响 |
3.3 肝脏组织病理改变 |
3.4 脓毒症急性肝损伤氧化应激水平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重组小鼠Gas6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肝脏凋亡的影响及保护机制研究 |
1.前言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western blot检测 |
2.2.3 RT-PCR检测凋亡相关指标m RNA表达 |
2.2.4 TUNEL染色 |
3 实验结果 |
3.1 凋亡相关指标变化 |
3.2 NF-κB相关指标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特异性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对内毒素休克时肝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谷氨酰胺在大鼠腹腔感染引起肝功能损伤中的作用[D]. 唐荣. 南昌大学, 2021(01)
- [2]地衣芽孢杆菌对热射病大鼠的防护作用及基于肠道屏障与菌群的机制研究[D]. 李磊.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艾司洛尔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D]. 张欣桐. 兰州大学, 2021(12)
- [4]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MiR-7def CD4+T细胞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D]. 陈龙庆.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6]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郝蓓莉.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香兰素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的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郭婷婷. 吉林大学, 2020(08)
- [8]白介素-27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和初步机制研究[D]. 范晶.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9]通腑泻肺方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程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Gas6在LPS/D-Gal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倩.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