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莫通对急性脑缺血保护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汪兴宇[1](2014)在《丹参、川芎有效部位配伍及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丹参和川芎有效部位配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探索丹参和川芎有效部位配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情况。并以参芎注射液作为丹参和川芎配伍的一个实例,研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探索其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组成丹参、川考四种主要有效部位(丹参总酚酸、丹参总酮、川芎生物碱、川弯有机酸)不同剂量配比的9个组合,将体重260-280g左右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9个组方组,连续给药三天后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5min、30min、60min、120min、180min、240min取血样,测定血液中MDA含量和SOD活力。再灌注24h,考察神经功能评分并取脑组织,对脑组织中的MDA和SOD进行测定,用RT-PCR法对脑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进行检测。(2)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通组、参芎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考察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检测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ELISA法检测对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采用RT-PCR法测定大鼠脑组织IL-1β和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1)丹参、川芎主要有效部位配伍药效学研究:①丹参、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的9个组方灌胃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各时间点血液中的SOD活力均有所增加,MDA含量均有所降低。再灌注5min,SOD活力增强通常不明显,MDA含量的降低也不是很明显。再灌注30min后,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开始陆续出现较显着的效果(P<0.05)。②再灌注24h,各配伍组与模型组比较,脑中的SOD活力显着增强,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③再灌注24h,各配伍组均能不同程度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的含量,其中2、7、9号组方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1、4、8号组方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2)参芎注射液药效学研究:①与模型组比较,参芎注射液各剂量组均能显着减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其中高剂量组的效果更为明显(P<0.01)。②参芎注射液各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MCAO大鼠脑组织中降低MCAO大鼠脑组织中MDA、NO的含量,降低LDH、NOS的活性,提高SOD的活性(P<0.05),其中高、中剂量组的效果尤为显着(P<0.01)。③参芎注射液各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MCAO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 mRNA的表达,并对降低IL-1β和TNF-α在脑部的含量(P<0.05),其中高剂量组的效果更为显着(P<0.01)。结论丹参、川芎四种有效部位(丹参总酚酸、丹参总酮、川芎有机酸、川芎生物碱)配伍组方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部和血液中的氧化损伤很好的抑制作用,并且能抑制脑部MMP-9的基因过度表达,对缓解脑水肿和改善神经损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参芎注射液能减少氧化损伤和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是其抗MCAO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机制。
李俊哲[2](2010)在《芎冰喷雾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实验与临床研究,阐明芎冰喷雾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通过芎冰普通制剂与纳米制剂的药效对比,予纳米制剂客观评价,并为芎冰喷雾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一)实验研究: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采用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显微结构及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等方法,分别对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尼莫通组、普通芎冰喷雾剂、芎冰纳米喷雾剂(高、低剂量)组的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失征象、再灌注后缺血侧脑梗塞体积,Caspase-3. AQP4基因表达的定量,TNF-α、IL-1β的含量进行观测和比较。(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常规西药加用芎冰喷雾剂)和常规西药对照组,疗程均为两周,重点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一)实验研究:普通制剂组、尼莫通组、纳米制剂高剂组均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缺血体积,下调Caspase-3、AQP4基因的表达,减轻缺血缺氧缺血的病理改变,有效抑制TNF-α、IL-1β的升高,其中三种制剂的疗效大致相似,而部分指标则提示普通芎冰喷雾剂、芎冰纳米制剂高剂量的效果更优于尼莫通。(二)临床研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中医证候疗效与对照组尚无统计学差别。安全性研究证明芎冰纳米喷雾剂无明显肝肾毒性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芎冰喷雾剂通过抗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后脑水肿,抑制炎症反应等而发挥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具有显着的脑保护作用,纳米制剂有其优越之处,但仍有待改进。临床观察表明芎冰喷雾剂能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理想药物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邵瑛[3](2008)在《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干预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系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相对于其他痴呆来讲,VD预后相对较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预防。目前现代医学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VD整个病程,对VD无特效的治疗与预防药物。针灸治疗VD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双向调节异常的神经功能,并具有特异性和整体性的双重特点。长期以来VD模型建立以其难度大、重复性较差、尤其不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其内在病理本质,成为VD研究之瓶颈,且目前所复制的VD模型大多不具备中医证型,影响了中医研究VD的可靠性。针灸治疗VD虽然疗效肯定,但针灸治疗在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及组穴处方方面还缺乏有效和深入的研究。VD包括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其临床发病机制为先有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和微循环障碍,继而发生脑组织低灌注和缺血性损害,形成痴呆。而目前大多使用健康大鼠行脑缺血再灌注复制痴呆模型,与临床发病机制不符。本人导师首开先河,首先复制了高血压复合VD模型。此模型考虑到了VD的危险诱发因素,较好地模拟了人类VD的发病过程,模型的病理改变也更贴近临床。但相对脑血管病的众多危险因素,高血压仅为单因素诱发的VD,只反映了人类VD发病的一个侧面,与临床实际有一定差距,尚需不断完善。高血压大多同时伴有高血脂,国内外临床研究显示,二者是VD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二者还相互影响,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促使痴呆的进行性加重。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拟以临床多因素诱发VD的病理机制为依据,复制出高血压—高血脂复合VD动物模型。并结合前人对于高血压与中医肾虚的相关性,高血脂与中医痰瘀的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探讨此模型的中医证候特点。针灸治疗VD的临床疗效已得到了充分肯定,其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较多,且较全面,从临床到机理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人导师在长期的研究中总结出了以百会、大椎为主的针灸处方,并在大鼠的脑神经元保护和修复、抗氧化酶系统、改善脑血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在继承导师研究的基础上,针对VD的中医证候特点,通过文献总结和Meta分析,对前一针灸处方进行优化,拟定“通督调神固本”优化处方,并就此优化处方对复合VD新模型进行干预。本研究选取能反映中医肾虚/痰瘀,又与痴呆密切相关的HAP轴/血脂为研究量化指标。还通过观察大鼠日常行为、脑、肾组织病理学、行为学等测试,进一步探讨VD的发病机制,并与旧模型对比,以此反证和检验该模型在生理病理层面上的成熟度和客观性、科学性。同时证实此模型具有肾虚痰瘀的中医证型特点。研究中运用针灸优化处方对新模型进行治疗,并通过与西药治疗、其他针灸处方的对比,及上述相关指标的观察,从“通督调神”以益智,“固本”以补肾化痰方面探讨其治疗机理,并进行疗效对比评价,以此证实优化处方的特色与优势,为临床推广提供有力依据。2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文献研究和实验两大部分。文献研究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报道、文献,从中西医方面综述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与研究成果,对血管性痴呆的实验动物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近十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处方选穴进行了Meta分析和规律性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了针灸优化处方。实验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方法进行动物分组。造模首先用双肾一夹法复制高血压模型,再喂食高脂饲料复制出高血压—高血脂模型,最后对高血压—高血脂模型大鼠行改良的二血管阻断法,使模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出现痴呆,从而复制出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并将新模型与高血压复合VD模型、2-VO法模型、4-VO法模型进行比较,证实新模型在生理、病理层面上的成熟度。运用针灸优化处方对新模型进行干预研究,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通督调神固本”电针组、“通督调神”电针组、非经穴组、西药组。实验中运用放射免疫、组织形态学、行为学测试等方法探讨VD的发病机制和电针治疗的机理。统计方法:组间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其中的Dunnett’s C法。独立样本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3.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完成。3研究结果3.1针灸优化处方的拟定通过对近十年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处方选穴的规律总结和Meta分析,拟定了针灸优化处方“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取穴为百会、大椎、肾俞、脾俞。并通过对国际公认的四血管阻断法制备的VD模型的治疗,证实了此优化处方能调节VD大鼠的脑神经肽、内皮素,减轻脑神经的损害,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3.2建立了高血压-高血脂复合VD模型新模型通过与高血压复合VD模型、2-VO法模型、4-VO法模型比较,有如下特点:①行为学测试成绩最差;②脑、肾的损害更为明显,尤其是脑小血管病变明显;③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持续存在;④日常行为具有中医肾虚之表现,加HPA轴功能低下、脂质异常,说明新模型具备了肾虚痰瘀的中医证候特点。3.3针灸优化处方对新模型的初步干预研究针灸优化处方“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可调节HPA轴功能,提高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西药组效果无显着差异。此优化处方还可增加模型大鼠海马的神经突触数量和活性,改善模型大鼠的肾虚痰瘀的症状,减轻高血压对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此作用优于西药组和“通督调神”电针组、非经穴针灸治疗组。4结论与展望研究结论如下:(1)在高血压复合高血脂的基础上行二血管阻断法建立的复合VD模型的造模方法是可行的。所建立的复合模型具有痴呆的病理表现,且在脑缺血前后均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持续存在,与临床大多数VD患者的基础发病机制极为相似。新模型HPA轴功能低下,血脂质成分异常,及日常行为表现为小便次数多等,符合中医肾虚痰瘀的证型特点。(2)针灸优化处方“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可正向调节模型大鼠的HPA轴、脑神经肽、内皮素,以减轻脑缺血对脑神经的损害;可激活海马突触,增加其数目和活性,提高VD大鼠的水迷宫、Y迷宫测试成绩。此外,此优化处方不仅能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还可整体改善模型大鼠肾虚痰瘀的一些症状,达到标本同治之功,最终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此作用优于西药组和“通督调神”电针组,从而进一步体现了中医整体治疗观的优势。今后的研究尚应进一步结合高血压、高血脂对脑血管的损害机制,从脑细、小血管变化与神经元受损及神经再生的关系方面进一步探讨VD的发病机制和针灸获效机理。并通过拆方、对比和配伍,研究针灸优化处方中各穴位的特异性及配伍效果,为临床推广及针对性的应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方面可结合中医多种疗法的优势,并形成明确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李可建[4](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孟智宏[5](2007)在《醒脑静治疗脑梗死近况》文中认为
粟枫[6](2006)在《兔SSS后1/3及桥静脉结扎后窦旁病理、生化和神经功能的长时程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兔急性静脉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静脉性脑梗死的动物模型。方法:家兔35只,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上矢状窦后1/3段结扎组15只;B组,上矢状窦后1/3段+桥静脉结扎组15只;C组,假手术组5只),共观察48h,在术后8h、24h、48h分别测定脑水含量,TTC染色测梗死范围并和大体标本、光镜及电镜行对照研究。结果:A组术后8h和B组术后8h、24h、48h脑组织水肿明显。与A组比较,B组结扎后脑梗死范围明显增加。且B组术后24h、48h窦旁皮层病变区被伊文思蓝不同程度蓝染。显微病理学上,B组15只兔24h、48h均可见病理证实的不同程度的静脉性脑梗死,而A组中仅5只兔出现了静脉性脑梗死。假手术组4只均未见上述各种异常表现。结论:上矢状窦后1/3段+桥静脉结扎制备静脉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第二部分 兔SSS后1/3及桥静脉结扎后窦旁病理、生化和神经功能的长时程观察 目的:认识SSS后1/3及桥静脉闭塞后脑组织病理、生化和神经功能动态变化的全过程,探讨其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确定神经保护治疗的方法和时间窗。方法:家兔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一步分为颅内压组和结扎后8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2周、1月、2月8个不同时间的亚组。采用外科手
刘轲[7](2004)在《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临床危、急、重病之一,发病既有其慢性复杂的病理基础,又有其凶险多变的急性演变过程,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在我国,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深入研究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迫切。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多种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措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细胞内蛋白酶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水解细胞外基质的两个主要酶系统为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和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目前,从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及其相关降解酶类,动态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病理生理的机制甚为少见,尤以老年动物为研究对象国内尚未见报道;在开展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中多使用青年动物,忽视了人类脑血管疾病中增龄因素的重要性,致使实验研究结果与临床有较大差距;以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方药治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资料报道较少,特别以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方药对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基底膜成分改变及其相关降解酶类系统表达变化影响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课题以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细胞外基质的损伤与气虚血瘀,浊毒损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IV型胶原和层连蛋白等变化揭示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从脑微血管基底膜MMPs、TIMP与PA、PAI 的变化揭示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机制。从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IV型胶原和层连蛋白等变化证实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从脑微血管基底膜MMPs、TIMP与PA、PAI的变化揭示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保护机制。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及脑脉通的保护作用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3h、再灌注6h、12h、24h、3d、6d 动物模型。将青年和老龄大鼠分为青年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根据缺血及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缺血3h、再灌注6h、12h、24h、3d、6d组)、老龄假手术组、老龄模型组(分组时间点同青年模型组)、脑脉通中剂量组(分组时间点同上,0.90g·kg-1·d-1)、尼莫地平组(分组时间点同上,6.00mg·kg-1·d-1)、脑脉通大剂量组(观察再灌注 24h、3d 两个时间点,1.80g·kg-1·d-1)、脑脉通小剂量组(分组时间点同脑脉通大剂量组,0.45g·kg-1·d-1)。应用整体观察包括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梗死面积等及一般形态学方法包括HE染色、透射电镜等技术对比研究老龄与青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整体和形态学变化特征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 结果:①神经症状积分变化 青年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12h~I/R 6d组高于I 3h、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 组。老龄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12h~I/R 6d 组高于I3h;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I/R 6d 组;I/R 3d 组高于I/R 6d组。与青年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大鼠模型组I/R 24h、I/R 3d增高。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大、中剂量组I/R 24 h 和脑脉通中剂量 I/R 3d组下降。②脑组织含水量变化 青年大鼠组间比较:I/R 12h~I/R 6d组高于青年假手术组;<WP=6>2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I/R 12h~I/R 3d 组高于I 3h 组;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I/R 6d 组。老龄大鼠组间比较:I/R 12h~I/R 6d 组高于老龄假手术组、I 3h 组;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 组。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I/R24h降低;脑脉通大、中剂量组I/R3d降低。③脑组织梗死面积变化 青年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12h~I/R 6d 组高于 I 3h、I/R 6h 组;I/R 24h~I/R 6d 组高于I/R 12h 组;I/R 3d、I/R 6d 组高于I/R 24h 组。老龄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6h~I/R 6d组高于I 3h组;I/R 12h~I/R 6d组高于I/R 6h组;I/R 24h~I/R 6d组高于I/R 12h组;I/R 3d、I/R 6d 组高于I/R 24h 组。与青年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大鼠模型组I/R6h~I/R 6d 增高。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 I/R 6h~I/R 6d 减小,脑脉通小剂量组I/R 24h、I/R 3d减小。与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I/R 12h、I/R 6d减小。④组织病理损伤 光镜下青年模型组可见到血管壁肿胀、壁结构模糊,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管内有大量的红细胞淤集。与青年模型组比较,老龄模型组管周有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受压、甚或形成“血管套,管周有红细胞渗出物。脑脉通中剂量组(I/R24h)可见管壁水肿、组织结构欠清,管周水肿明显、管周有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受压变形。电镜下青年模型组可见管周围轻度、中度及高度水肿。血管壁厚薄不均。与青年模型组比较,老年模型组可见红细胞(出血灶)。基底膜厚薄不匀,可部分增厚,或折叠、扭曲,或分层、模糊,或溶解、断裂、缺损。脑脉通中剂量组(I/R 24h)可见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局部水肿。 结论:?
曲友直[8](2004)在《神经保护剂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级联反应对神经元的结构完整及其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该级联反应主要涉及氧自由基的产生、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多个环节。针对级联反应单一环节的神经保护剂由于不能完全、有效地阻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级联反应或存在严重的剂量相关毒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神经保护剂的联合应用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观察:①NMDA受体拮抗剂MK-801、自由基清除剂NAC、降纤溶栓药降纤酶合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MAP-2、Bcl-2蛋白表达、血浆ET-1含量的影响;②钙离子拮抗剂尼莫通及自由基清除剂甘露醇合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脑组织MDA、NO含量的影响;③活血药川芎嗪及益气药黄芪合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MPO活性、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对级联反应单一环节的神经保护剂联合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Longa报道的颈外动脉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本研究共分三部分进行:①制备局灶性脑缺血2h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再灌注6h及24h模型。根据所测指标不同,将实验动物分为TTC染色和ET一1含量测定组、TL加EL和MAP一2染色组、Bcl一2染色组。每组均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K一801组、NAC组、降纤酶组及三药合用组。分别采用TTC染色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及血浆ET一1的含量;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神经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医学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检测脑组织MAP一2、Bcl一2蛋白阳性细胞的数目及平均灰度值。②制备局灶性脑缺血Zh再灌注24h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小剂量甘露醉组、大剂量甘露醇组、尼莫通组及两药合用组。每组取6只大鼠采用荧光标记的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神经细胞,每组取另外6只大鼠采用硫代巴比妥显色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脑组织MDA、NO含量。③制备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6h及24h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芍嗦组、黄蔑组及两药合用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TNF一Q、IL一lp的含量及MPO的活性。结果: 1.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梗死体积明显,为219.7士26.1,。MK一801组、NAc组、降纤酶组及三药合用组梗死体积分别为229.1士25.8 mm3、1403士ZI.smm3、122.2士23,6mm3及91.2士11.7mm,,与模型组比较梗死体积均显着减少(P<0.01),其中三药合用组分别与MK一801组、NAC组、降纤酶组比较梗死体积最小(P<0.05)。 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与假手术组假手术侧比较,TUNEL阳性神经细胞及Bcl一2蛋白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增多 (P<0.01),Bcl一2蛋白阳性细胞平均灰度明显降低(P<0 .01),MAP一2蛋白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明显升高(P<0 .01)。MK一801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组、NAC组、降纤酶组及三药合用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Tl)NEL阳性神经细胞数目减少,B‘,一2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增多、平均灰度降低,MAP一2蛋白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减少(P<0.01)。三药合用组分别与MK一801组、NAC组、降纤酶组比较,TtjNEL阳性神经细胞数目显着减少,Bcl一2蛋白阳性神经细胞数目显着增多、平均灰度明显降低,MAP一2蛋白阳性细胞平均灰度明显减少(P<0 .05)。 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与假手术组假手术侧比较,TUNEL阳性血管内皮细胞数目显着增多,血浆ET一1含量明显升高(P<0.01)。MK一801组、NAC组、降纤酶组及三药合用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Tl入EL阳性血管内皮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血浆ET一1含量显着降低(P<0.01)。三药合用组分别与MK一801组、NAC组、降纤酶组比较,TUNEL阳性血管内皮细胞数目显着减少,血浆ET一1含量显着降低(P<0 .05)。 2.模型组缺血侧大脑皮质与假手术组假手术侧大脑皮质比较,凋亡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小剂量甘露醇组、大剂量甘露醇组、尼莫通组、甘露醇与尼莫通合用组凋亡神经细胞数目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其中小剂量甘露醇组与大剂量甘露醇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5),甘露醇与尼莫通合用组分别与小剂量甘露醇组、大剂量甘露醇组、尼莫通组比较凋亡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 模型组缺血侧大脑皮质与假手术组假手术侧大脑皮质比较,脑组织MDA及NO含量显着升高(P<0.01);小剂量甘露醇组、大剂量甘露醇组、尼莫通组、甘露醇与尼莫通合用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脑组织MDA及NO含量明显降低(P<0 .05),其中小剂量甘露醇组与大剂量甘露醇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5),甘露醇与尼莫通合用组分别与小剂量甘露醇组、大剂量甘露醇组、尼莫通组比较脑组织MDA及NO含量降低更显着(P<0.05)。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组织MPO活性显着升高(P<0.01);川芍嗦组、黄茂组及两药合用组均可降低脑组织MPO活性(P<0.01),其中
任小巧[9](2003)在《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脑脉通对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见病,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其病理基础与缺血后引起的神经元坏死和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密切相关。其治疗主要是溶栓、应用神经保护剂(包括谷氨酸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外科治疗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因缺乏满意效果或安全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新的神经保护剂正在试验中。中医认为正虚血瘀,浊毒内蕴是老年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前提,肝风旋动,挟浊毒损伤脑络是老年脑缺血损伤的发展的关键;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法是治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方法。而目前中医药、西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中多以青年动物为对象,忽视了人类脑血管疾病中增龄因素的重要性。这对于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特点及用于指导临床防治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课题以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特征、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中医气虚血瘀,浊毒损络的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用“益气活血”、“解毒降浊”的脑脉通进行干预以阻断缺血损伤因果转换、恶势循环,保护神经细胞。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线栓)致缺血3h、再灌注3 h、6h、12h、24h、72h为模型,用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实验方法,从整体、细胞、分子、基因表达水平上,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青年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特征及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异同,并进一步研究了脑脉通对老年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实验内容与结果如下。 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特征及脑脉通的保护作用应用整体观察包括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梗塞面积等及一般形态学方法包括HE染色、尼氏染色、透射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对比研究了老龄与青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整体和形态学变化特征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结果发现老龄大鼠容易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损伤出现的时间早,损伤程度重,缺血损伤后梗塞面积大,其损害可随着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凋亡细胞数、凋亡小体呈现先少再多后少的变化规律,坏死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缺血性损伤发生不可逆时,在损伤中心区有坏死细胞增多,凋亡细胞减少,这些特征可能与增龄导致的细胞衰老有关。脑脉通中、大剂量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元损伤,表现为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脑组织含水量、缩小梗塞面积、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保护神经元。其可能机理是合成自身修复所需的内源性蛋白,从而有利于神经元的修复;或可保护神经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上调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而有利于神经元的修复。这些作用可能与其益气扶正,解毒降浊的作用有关。2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调节作用。在取得上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动态观察了不同时间点青年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结果如下。<WP=3>2.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膜Fas、Fasl的表达及脑脉通的作用 脑缺血后Fas、Fasl均在缺血后注定死亡的细胞上表达,以半暗带区表达最强,缺血中心区及周边区亦可见弱表达; Fas、Fasl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强。老龄大鼠Fas、Fasl表达的增强时间均较青年大鼠早,其高表达持续时间较长。脑脉通解毒降浊,可以下调Fas、Fasl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其效果等同于尼莫地平。2.2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浆Bcl-2、Bax的表达及脑脉通的作用老年脑缺血后Bcl-2可见弱阳性表达,但其表达无时间规律性。青年大鼠脑缺血后Bcl-2均呈全脑性的增高,以缺血损伤侧为强,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先升后降,至再灌注72h时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其与缺血后细胞凋亡成负相关。青年或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发Bax持续表达, 其表达与细胞凋亡成正相关。老龄大鼠Bax表达的增强时间及高峰时间均较青年大鼠早,其高表达持续时间较长。Bcl-2是抑制凋亡的基因,Bax是促进凋亡的基因,表达Bcl-2的细胞其形态多正常,表达Bax的细胞其形态多异常。老年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的低表达或不表达及Bax的早表达和高表达可能与增龄导致的内源性保护能力降低有关,从而使老年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较青年大鼠重。脑脉通益气扶正,解毒降浊可以上调Bcl-2的表达,抑制Bax基因表达,对缺血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对缺血前期的保护效应等同于尼莫地平,晚期的保护效应优于尼莫地平。2.3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核caspase-3活性变化及脑脉通的作用Caspase-3是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酶,其活性变化与缺血后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 caspase-3的激活位于Fas、Fasl的下游。老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 caspase的激活早于青年大鼠。本实验显示应用脑脉通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aspase-3的活性,说明脑脉通可能通过作用于caspase-3前酶或调节其上游基因的表达,抑制其激活;或直接抑制caspas
王鹏琴[10](2003)在《眼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眼针疗法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乙酰胆碱酯酶(AChE)、生长抑素(SS)、过氧化酶岐化物(SOD)、丙二醛(MDA)等的影响,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眼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可能机理。 方法:本实验采用国际公认4—血管阻断法制成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痴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眼针组、西药组,每组各10只。眼针组取肝区、心区、肾区、脾区,总共治疗30天。药物组给予尼莫通12mg/kg每天于上午9时一次,连续10天休息3天,共治疗30天。对照组和模型组常规喂养,未给予任何治疗,30天后,进行学习记忆测试。腹主动脉取血测量其过氧化酶岐化物(SOD)、丙二醛(MDA)。断头处死,迅速取出双侧海马,准备制成电镜标本用。其余海马组织测量其乙酰胆碱脂酶和生长抑素含量。 结果:模型组术后学习记忆能力严重障碍。眼针组、尼莫通组明显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与模型组比较(P<0.01),模型组术后海马乙酰胆碱酯酶(AChE)、生长抑素(SS)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眼针组与模型组比较两者明显升高(P<0.01 P<0.05)。模型组血浆中过氧化酶岐化物(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活性升高。眼针组与模型组比较两种活性有差异(P<0.05)。电镜观察发现VD大鼠海马区大量神经损伤严重。眼针组核膜结构较模型组清晰,线立体核糖减少较模型组轻,有髓神经纤维轻度脱髓鞘,但未见板状分离,未见血管内皮收缩。神经元损伤虽未恢复至对照组,但较模型组咀显减轻。 结论:眼针疗法能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改善海马区大量神经元超微结构及多种神经递质指标,为其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
二、尼莫通对急性脑缺血保护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莫通对急性脑缺血保护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川芎有效部位配伍及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研究 丹参、川芎配伍抗脑缺血研究概况 |
1. 丹参研究 |
1.1 丹参总酚酸 |
1.2 丹参总酮 |
2 川芎研究 |
2.1 川芎生物碱 |
2.2 川芎有机酸 |
3 参芎注射液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丹参和川芎主要有效部位配伍药效学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试剂和药品 |
3. 主要器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丹参和川芎主要有效部位的组合 |
2. 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的建立 |
3. 分组与给药 |
4.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海马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表达及脑组织中SOD和MDA检测 |
5. 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测定 |
6.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一) 丹参、川芎主要有效部位组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脑部SOD和MDA含量、以及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
1. 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2. 对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 |
3. 对脑部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 |
(二) 丹参、川芎主要有效部位组合对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 |
1. 不同时间点SOD活力的变化 |
2. 不同时间点MDA含量的变化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脑缺血 |
(二) 线栓法(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 |
1. 制作原理 |
2. 动物的选择 |
3. 麻醉剂的选择 |
4. 尼龙线的选择及放置 |
5. 模型制备成功的判断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参芎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试剂和药品 |
3. 主要器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的建立 |
2. 神经行为学评价 |
3. 动物分组与给药 |
4. 缺血脑片的制备 |
5. 脑梗死体积的测算 |
6. 脑匀浆SOD、NOS、LDH活性,NO、MDA含量测定 |
7. Elisa检测TNF-α |
8. Elisa检测IL-1β |
9. RT-PCR测定脑组织中IL-1β、TNF-αmRNA |
10. 统计学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一) 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影响 |
(二) 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的影响 |
(三) 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SOD、LDH和MDA的影响 |
(四) 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NOS和NO的影响 |
(五) 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IL-1β、TNF-α的影响 |
1. 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IL-1β、TNF-α的表达 |
2. 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IL-1β、TNF-α mRNA的表达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脑缺血与自由基损伤 |
(二) 脑缺血与炎症损伤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沦 |
致谢 |
文献综述 脑缺血损伤机制研究 |
1. Ca~(2+)超载与脑缺血 |
2. 自由基与脑缺血 |
3. 氨基酸与脑缺血 |
4. 血脑屏障与脑缺血 |
5. 细胞凋亡与脑缺血 |
6. 炎症损伤与脑缺血 |
参考文献 |
(2)芎冰喷雾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对中风病的研究论述及治疗概要 |
1.中风病名概述 |
2.病因病机认识源流 |
2.1 唐宋以前内虚邪中的外风论 |
2.2 金元以降内风论萌芽 |
2.3 明清时期内外兼重,内风论日趋深化 |
2.4 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现代研究新观点 |
3.治则治法 |
3.1 活血化瘀法 |
3.2 益气活血法 |
3.3 泻下通腑法 |
3.4 化痰祛瘀法 |
3.5 补益肾气法 |
3.6 平肝熄风法 |
3.7 清热解毒法 |
3.8 醒脑开窍法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4.1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及形成机理尚需进一步阐明 |
4.2 治法诸多,利弊同存 |
4.3 规范化治疗任重道远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缺血损伤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
1.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 |
1.1 能量代谢障碍 |
1.2 炎症反应 |
1.3 谷氨酸毒性损伤 |
1.4 一氧化氮(NO)损伤 |
1.5 自由基损伤 |
1.6 凋亡 |
2. 缺血性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2.1 非药物性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2.3 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
2.4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
2.5 基因治疗 |
第三节 纳米芎冰喷雾剂的相关背景研究 |
1. 鼻腔给药相关基础研究 |
1.1 鼻腔的生理结构 |
1.2 鼻腔给药优点 |
1.3 中药鼻腔给药的经验 |
2.芎冰喷雾剂的相关研究 |
2.1 芎冰喷雾剂的研发的背景 |
2.2 制剂主药的选择 |
2.3 芎冰喷雾剂前期研究成果 |
3. 芎冰纳米脂质体的研发思路 |
3.1 纳米技术与纳米中药的简介 |
3.2 纳米脂质体剂型研发的必要性 |
3.3 纳米脂质体剂型研发的先进性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1. 实验研究技术线路 |
2. 实验研究内容 |
3. 实验研究实施方案 |
3.1 药物 |
3.2 分组与造模 |
3.3 给药方法 |
3.4 检测方法 |
3.5 手术造模过程示意图 |
4. 实验操作与结果 |
4.1 Zea-Longa神经缺失症状评分 |
4.2 TTC染色及计算缺血体积 |
4.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aspase-3,AQP4基因的表达 |
4.4 缺血脑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显微结构 |
4.5 血清TNF-α、IL-1β检测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2.3 分组及方法 |
2.4 研究方法 |
2.5 治疗方法 |
2.6 观察项目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2.8 中止和撤除临床试验的标准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可比性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比较 |
3.3 不良反应 |
4. 讨论与分析 |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分析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医证候观察表 |
附录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
主要缩略词表 |
致谢 |
(3)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干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与研究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与研究 |
第三节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四节 针灸治疗痴呆的选穴规律探讨及处方选穴的Meta分析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
第二节 "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对"4-VO"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神经肽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第三节 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和评价及其中医证型分析 |
第四节 "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对HH-VD模型大鼠干预的初步研究 |
第三部分 结语 |
一、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
三、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1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3 附图 |
致谢 |
(4)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6)兔SSS后1/3及桥静脉结扎后窦旁病理、生化和神经功能的长时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词缩略表 |
本研究创新性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兔急性静脉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一部分 附图 |
第二部分 兔SSS后1/3及桥静脉闭塞后病理、生化及神经功能的长时程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附图 |
第三部分 药物干预对兔SSS及桥静脉结扎后病理、生化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脑静脉闭塞性疾病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
综述二 缺血性脑损伤级联反应干预作用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 |
2 脑缺血损伤的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3 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及机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 言 |
第一章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及机制 |
实验一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变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二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细胞外基质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三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明胶酶系统、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实验一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二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细胞外基质变化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三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明胶酶系统、纤溶酶原激活系统调节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结语 |
附录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神经保护剂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MK-801、NAC及降纤酶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中英文对照关键词 |
文献回顾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甘露醇与尼莫通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中英文对照关键词 |
文献回顾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川芎嗪与黄芪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中英文对照关键词 |
文献回顾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脑脉通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研究评述 |
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抗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 |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卒中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老龄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脑脉通对老龄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理论探讨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眼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二、 英文摘要 |
三、 中文摘要 |
四、 前言 |
五、 材料方法 |
六、 实验结果 |
七、 讨论 |
八、 结论 |
九、 参考文献 |
十、 致谢 |
十一、 附图 |
十二、 综述 |
十三、 个人简历 |
四、尼莫通对急性脑缺血保护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川芎有效部位配伍及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汪兴宇.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5)
- [2]芎冰喷雾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李俊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3]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干预的初步研究[D]. 邵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4]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5]醒脑静治疗脑梗死近况[J]. 孟智宏. 中国中医急症, 2007(01)
- [6]兔SSS后1/3及桥静脉结扎后窦旁病理、生化和神经功能的长时程观察[D]. 粟枫. 中南大学, 2006(01)
- [7]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D]. 刘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8]神经保护剂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曲友直. 第四军医大学, 2004(04)
- [9]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脑脉通对其影响[D]. 任小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3)
- [10]眼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实验研究[D]. 王鹏琴. 辽宁中医学院,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