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新永春隧道涌水的热沥青灌浆工法(论文文献综述)
曹亚东,俞洋,柴冲冲[1](2019)在《热沥青注浆技术及其施工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沥青注浆技术具有注浆速度快且注浆完成后的养护时间短的优势,有利于保障道路维修期间的公共通行安全,符合现代交通的发展需求。着重对沥青注浆技术的施工工艺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在实体工程中的实施和跟踪观察,采用弯沉测试、GPR检测等不同手段对沥青注浆修复效果进行了现场评价,从而表明沥青注浆的路基加固效果明显。
徐钟[2](2018)在《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文中指出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山岭隧道修建过程中经常遇到岩溶地质不良现象,尤其是岩溶涌突水现象。多变的岩溶地质构造、丰富的地下暗河体系、充沛的雨季降水量,致使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工作十分困难,在施工过程中屡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岩溶涌突水灾害已成为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重大安全隐患。岩溶地质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隧道工程中涌突水成灾的发生地点和时间均具有不确定性,造成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灾害危险性评价容易出现偏差。岩溶涌突水演化过程的准确理解、岩壁防涌突水安全厚度的计算、成灾危险性的定量分析、岩溶空腔的综合处置等等问题,均在不断探讨之中,以便作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隧道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工作基础。因此,本文以“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作为选题,依托“新建地方铁路叙永至大村线长大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和“叙大铁路中坝隧道D9K55+221突水灾害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工程措施专题研究”课题,以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过程为研究对象,考虑岩溶地质环境对涌突水成灾的影响,将岩溶涌突水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防涌突水岩壁安全厚度的组成和计算方法,进行涌突水危险性评价和综合防治措施研究,探讨岩溶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1)分析岩溶地质环境条件的系统构成,探讨岩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隧道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分别从岩溶发育模式、区域岩溶地质、岩溶水文地质、岩溶洞穴(溶腔)等方面系统分析复杂岩溶地质环境的特点,根据岩溶地质调查和超前地质预报资料,分析岩溶隧道涌突水的危险性等级。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从构造地质系统、水文系统、岩体力学系统等方面分析和理解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致灾因子的识别提供依据。(2)基于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演化过程,分析岩溶地质环境对涌突水成灾的影响,探讨防治涌突水成灾的关键因子。将岩溶隧道涌突水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各阶段的演化特点进行分析,对不同演化类型进行探讨。岩溶地质环境形成阶段受地形地貌、岩性分界面、褶皱、断层等要素作用,决定了涌突水发生的空间位置和类型;岩溶水系通道扩展阶段受地区雨量、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影响,决定了涌突水发生的规模和危害性;岩壁安全厚度临界状态形成阶段受到开挖岩壁厚度减小、水势能增大、爆破振动等作用时,稳定性降低,促发涌突水、甚至突泥;涌突水释能降压阶段会对隧道形成危害,后续的降雨、暗河、地表水等水源补充,将控制是否再次发生涌突水灾害。岩溶涌突水灾害的致灾因子众多,岩壁的安全稳定性是防治涌突水灾害的关键要素,高压水力作用和施工扰动作用对岩壁安全临界状态的影响是研究重点。(3)基于损伤理论分析爆破振动对岩壁作用的累积效应和算法,考虑质点振动峰值速度的衰减规律,推导围岩爆破损伤区范围公式。基于断裂力学分析高压水力作用对岩壁作用的机理和算法,考虑溶腔水压力受季节性补给条件的影响,推导水力劈裂启动的临界强度因子公式。按最不利条件考虑爆破振动载荷,用拟静力法分析爆破振动与高压水力共同作用条件下,水力劈裂启动的临界强度因子公式表达为:结合施工扰动和高压水力共同作用,将岩壁临界安全厚度划分为爆破振动严重损伤区、岩溶裂隙区、水力劈裂扩展区、潜在危险区四个部分计算。(4)探讨隧道涌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分析致灾因子和指标评分标准。从岩溶地质环境、隧道围岩特征、扰动作用影响三个方面考虑岩溶隧道涌突水成灾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勘查设计、超前探测、施工开挖三个阶段进行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和控制,考虑因子的动态属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制定危险性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结合案例探索成灾危险综合评价指标和体系的准确性。建立的隧道涌突水综合评价模型具有实用性,为分阶段控制成灾危险提供了依据。(5)探讨隧道涌突水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分析涌突水灾害的探测方法和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基于岩溶涌突水防治原则,分析不同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涌突水灾害的防治思路和施工对策,结合案例从超前地质预报、绕避与跨越、释能降压、管棚支护、注浆加固等方面,进行复杂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隧道涌突水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为隧道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依据。
赵宇,黄立维,李娜,符平[3](2017)在《低热沥青灌浆堵漏材料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沥青灌浆存在的加热温度高、施工工艺复杂,以及灌浆过程可控性差等缺陷,研究了一种"油包水"低热沥青的灌浆材料,其施工温度<80℃、遇水冷却凝固、不冲释。本文开展了低热沥青堵漏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包括低热沥青配比试验、流动性测试以及一维、二维室内扩散试验和抗冲试验,获取了低热沥青灌浆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可为低热沥青灌浆材料的现场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黄立维,邢占清,李娜,符平[4](2017)在《富水条件下低热沥青浆液流动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热沥青灌浆是在动水条件下封堵大空隙地层渗流通道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文中开展了富水条件下低热沥青浆液扩散性能和抗冲性能试验研究,揭示了低热沥青浆液在富水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规律,该浆液具有良好的扩散能力,可基本满足在中等块石地层中灌浆孔排距对浆液扩散范围的要求。通过试验获得了不同流速条件下低热沥青的抗冲性能指标、并与速凝膏浆、水泥-水玻璃浆液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低热沥青浆液进行封堵时,封堵率100%,封堵速度快,并且低热沥青-水泥基灌浆材料的复合灌浆弥补低热沥青结石体强度较低的不足。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娜,赵宇,王丽娟,符平[5](2017)在《低热沥青灌浆材料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沥青灌浆存在的加热温度高、施工工艺复杂,以及灌浆过程可控性差等缺陷,研究了一种"油包水"低热沥青的灌浆材料,其施工温度小于70℃、遇水冷却凝固、不冲释。开展了低热沥青堵漏材料的室内性能试验研究,包括沥青特性试验、材料配比试验、强度试验、流变参数试验等,对低热沥青的材料选择、流变性、可灌性、破乳速度、温感性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推荐了适合的配比范围。
李娜,赵宇,王丽娟,符平[6](2017)在《乳化沥青破乳堵漏材料研发》文中指出利用乳化沥青的乳化及破乳机理,研制了一种可以在常温下使用的乳化沥青破乳堵漏材料。通过添加水泥、聚氨酯、膨润土等方法进行了乳化沥青的配比试验,推荐了适合的配比范围,获取了材料的性能指标。
侯淑鹏[7](2017)在《常温液态沥青固化特性与抗冲刷模拟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大力发展,地下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多个领域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工程问题不断增加,最常见的就是复杂地层中岩土体防渗堵漏和基础补强加固。当前,这类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依靠注浆技术。沥青注浆是国内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堵漏新技术,严格意义上讲属于化学注浆范畴。沥青注浆的原理,主要还是依靠沥青的物理性能,以此达到注浆目的。沥青材料与水不互溶,当沥青被加热成流动的液态时,形态发生改变,此时的沥青材料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可泵性,沥青浆液进入渗漏部位遇水后发生分散作用,随水流入渗漏通道,冷却后的沥青逐渐粘附在通道的缝壁上,不易被水冲散。随着缝壁上沥青的不断堆积加厚,渗水通道不断缩小直至最终完全堵塞,达到岩土体加固补强、防渗堵漏的目的。本论文旨在针对现有沥青注浆材料的缺陷与不足,特别是对现有沥青注浆改性方面研究较少,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首先从沥青方面着手进行改性研究,制备出一种在常温下具有较大流动性的液态沥青,并能长时间保持其形态及性质不发生变化。再在制备出的常温液态沥青中加入固化材料,将其与液态沥青混合复配,使常温下的液态沥青又可以凝结固化,以此达到防渗堵漏、补强加固的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固化剂、引发剂、稀释剂和促进剂掺量,设计多组配方,每组配方分别进行初始时、可泵期、凝结时间段浆液粘度测定,浆液固化后固结体抗压强度、粘结强度等强度测定,选出能满足注浆条件的最优配方。最后将试验选出的最优配方材料与普通水泥浆进行不同水头流量下、不同孔隙率条件下的动水抗冲刷模拟试验,对比两种浆液流动性、渗透性、浆液留存率及冲刷后强度等参数,全面评价改性沥青浆材注浆性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多组实验,在加热熔化的基质沥青中加入15%溶剂0#柴油和2%R型改性剂,充分搅拌、溶解,冷却后的沥青不再恢复到固态,而是呈现出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液态,成功研制出常温液态沥青。这为沥青注浆省去加热环节,省时省力,提高施工效率提供了前提。(2)在常温液态沥青固化试验中,结合引发剂与4类固化剂在不同掺量比下,对浆液凝结固化过程中各指标的影响,经试验得出宜采用引发剂与B固化剂组合体系,且引发剂与B固化剂两者掺量宜为液态沥青的30%。(3)稀释剂对浆液初始粘度和浆液固结体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掺量过小或过大,浆液固结体力学性能均下降,所以稀释剂掺量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4)促进剂对浆液凝结固化速率有着重要影响,考虑固化稍慢有利于浆液的均匀聚合,建议在不影响施工后续工作情况下,促进剂掺量宜为引发剂的2%。(5)在抗冲刷模拟试验中,沥青浆液和水泥浆液冲刷后自身留存率均随孔隙率的增大而降低。沥青浆液留存率整体保持在70%以上,而水泥浆液留存率有的甚至低于60%,说明沥青浆液抗水流冲击性能要好于水泥浆液。在同等孔隙率条件下,沥青材料留存率整体高于水泥浆液10%20%,直接说明沥青浆液抗冲刷性要优于普通水泥浆液。(6)沥青浆液都能有效的渗透进碎石块间隙,牢牢与碎石块粘附包裹在一起,表明沥青材料渗透性及流动性较好;在水头流量增大时,沥青浆液沿着木槽底部开始向外蔓延,表明沥青浆液扩散性好;普通水泥浆液在动水冲刷前后基本覆盖在碎石体上表面,表明水泥浆液流动性比沥青浆液差,扩散性低于沥青浆液。(7)冲刷试验后沥青浆液基本已完全凝结固化,浆液将碎石块重重包裹,形成一种密实牢固的空间网状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较高强度的有机整体。而水泥浆液因水化反应太慢并未固化,水泥浆液与碎石块之间并未胶结在一起,表面间呈分离状态。与沥青注浆材料相比,水泥浆液在实际注浆工程中达不到快速加固补强堵漏的效果。综上所述,试验制得的改性沥青注浆材料具有黏度低、渗透性好、扩散性强、固化快、固结体强度高、抗水冲刷等优点,为动水条件下的岩土体防渗堵漏、补强加固等问题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李娜,黄立维,邢占清,符平[8](2016)在《低热沥青堵漏材料性能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研究低热沥青灌浆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开展了低热沥青的室内性能试验研究,包括沥青特性试验、材料配比试验、强度试验、流变参数试验等;对低热沥青的材料选择、流变性、可灌性、破乳速度、温感性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推荐了适合的配比范围,获取了低热沥青材料的性能指标,以促进低热沥青的推广应用。
符平,赵卫全,张金接[9](2015)在《非水反应型材料灌浆堵漏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灌浆是解决工程渗漏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堵漏材料是灌浆技术的核心。水泥浆液、水泥膏浆、速凝膏浆、改性沥青、低热沥青等非水反应型浆液是最常用的堵漏材料。本文根据浆液流变性质、在宽大孔(裂)隙中的扩散方式和封堵机理以及灌浆工艺参数建立了非水反应型灌浆材料的堵漏模型,对不同浆液在不同开度、不同流速地层的堵漏效率和堵漏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可以为非水反应型浆液在堵漏工程中的选择使用提供依据。
赵卫全,王春,符平,黄立维[10](2015)在《综合灌浆技术在隧洞涌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某水电站引水洞在开挖过程中遇断层破碎带,突发涌水,导致附近村庄泉眼干涸,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前期采用了"先引排,后衬砌,再反灌"的处理方案,但因涌水压力高、流量大,关闭引排阀门灌浆时,钢筋混凝土衬砌发生变形破坏,衬砌与基岩面形成了新的渗漏通道,涌水量较处理前还有所增加。本文针对衬砌隧洞涌水渗径短、流速快、渗漏通道确定困难,研究提出了"分割渗漏通道、分区治理"的堵水思路及应用"低热沥青、速凝膏浆、模袋灌浆及化学灌浆相结合"的综合灌浆处理技术,成功解决了该衬砌隧洞的涌水问题,可为类似工程处理提供参考。
二、防止新永春隧道涌水的热沥青灌浆工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新永春隧道涌水的热沥青灌浆工法(论文提纲范文)
(1)热沥青注浆技术及其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沥青注浆技术特点和应用条件 |
2 注浆材料及施工技术设计 |
2.1 沥青注浆材料 |
2.2 沥青注浆施工技术设计 |
3 工程应用与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注浆施工工艺 |
3.2.1 选用沥青注浆材料 |
3.2.2 注浆孔布置 |
3.2.3 钻孔 |
3.2.4 注浆前准备工作 |
3.2.5 注浆 |
3.2.6 封孔 |
3.2.7 清洗 |
3.3 检测与评价 |
3.3.1 沥青注浆前后弯沉对比 |
3.3.2 沥青注浆效果的GPR检测评价 |
4 结语 |
(2)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溶环境研究理论与发展 |
1.2.2 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研究 |
1.2.3 岩溶隧道防涌突水岩壁稳定性研究 |
1.2.4 岩溶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 |
1.2.5 岩溶隧道涌突水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关键技术问题 |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4.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叙大铁路工程及岩溶地质环境条件研究 |
2.1 工程建设常见岩溶地质问题 |
2.1.1 岩溶区工程地质灾害常见类型 |
2.1.2 隧道工程岩溶地质灾害类型 |
2.1.3 隧道岩溶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 |
2.2 铁路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2.3 铁路沿线岩溶发育特征 |
2.3.1 地表岩溶地质现象 |
2.3.2 岩溶管道发育特征 |
2.3.3 岩溶水富集区分布 |
2.3.4 岩溶洞穴(溶腔)研究 |
2.4 铁路沿线岩溶分布与危险性等级划分 |
2.4.1 岩溶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 |
2.4.2 岩溶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 |
2.4.3 隧道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过程演化研究 |
3.1 岩溶地质环境形成阶段 |
3.1.1 地表负地形的影响 |
3.1.2 岩性分界面的影响 |
3.1.3 褶皱的影响 |
3.1.4 断层的影响 |
3.2 岩溶水系通道扩展阶段 |
3.2.1 岩溶裂隙型 |
3.2.2 岩溶管脉型 |
3.2.3 岩溶管道型 |
3.2.4 岩溶洞穴型 |
3.2.5 岩溶暗河型 |
3.3 岩壁安全临界状态形成阶段 |
3.3.1 围岩极限平衡状态分析 |
3.3.2 高压水力作用分析 |
3.3.3 爆破振动作用分析 |
3.3.4 涌突水安全厚度分析 |
3.3.5 算例分析 |
3.4 岩溶涌突水释能降压阶段 |
3.4.1 岩壁稳定性破坏的激发条件 |
3.4.2 按泥水体特征划分类型 |
3.4.3 按破坏特征划分类型 |
3.5 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过程分析 |
3.5.1 岩溶地质构造特征分析 |
3.5.2 岩溶水系通道特点分析 |
3.5.3 岩壁安全临界状态分析 |
3.5.4 泥水体释放特征分析 |
3.5.5 涌突水成灾演化过程综合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岩壁防涌突水安全性计算与模拟研究 |
4.1 岩壁防涌突水机理研究 |
4.1.1 宏观防治机理 |
4.1.2 岩体损伤研究 |
4.2 施工开挖对隧道围岩的影响 |
4.2.1 围岩应力状态分析 |
4.2.2 隧道分步开挖数值模拟 |
4.3 爆破振动的影响及算法研究 |
4.3.1 爆破振动作用理论计算 |
4.3.2 施工爆破振动数值模拟 |
4.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高压水力作用的影响及算法研究 |
4.4.1 高压水力作用理论计算 |
4.4.2 富水溶腔对岩壁高压水力作用模拟 |
4.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 |
5.1 涌突水危险性影响分析 |
5.1.1 岩溶隧道涌突水对水系的影响 |
5.1.2 岩溶隧道涌突水对地表居民饮用水源的影响 |
5.2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5.2.1 危险性评价的意义 |
5.2.2 危险性影响因素与控制 |
5.2.3 危险性评价体系及指标分析 |
5.3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
5.3.1 岩溶地质环境指标评分标准 |
5.3.2 隧道围岩特征指标评分标准 |
5.3.3 扰动作用影响指标评分标准 |
5.4 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 |
5.4.1 岩溶地质环境分析与评分 |
5.4.2 隧道围岩特征分析与评分 |
5.4.3 扰动作用影响分析与评分 |
5.4.4 影响因子的动态属性 |
5.4.5 致灾危险性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
6.1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防治思路和常见方案 |
6.1.1 灾害防治思路 |
6.1.2 灾害防治方案 |
6.1.3 超前地质综合预报 |
6.1.4 岩体加固技术综合应用 |
6.1.5 水源疏导技术综合应用 |
6.2 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
6.2.1 防治思路与方案 |
6.2.2 绕避跨越措施 |
6.2.3 释能降压措施 |
6.2.4 管棚支护措施 |
6.2.5 注浆加固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4)富水条件下低热沥青浆液流动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低热沥青的扩散性能 |
1.1 一维灌浆试验 |
1.2 二维灌浆试验 |
2 低热沥青堵漏抗冲试验 |
3 讨论 |
4 结论 |
(7)常温液态沥青固化特性与抗冲刷模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沥青注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常温液态沥青的制备 |
2.1 常温液态沥青制备的一般方法 |
2.1.1 溶剂型稀释法 |
2.1.2 乳剂型稀释法 |
2.2 试验用常温液态沥青的制备与性能 |
2.2.1 制备方法 |
2.2.2 组分分析 |
2.2.3 技术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态沥青固化方法及性能检测 |
3.1 固化试验材料的选取 |
3.1.1 液态沥青 |
3.1.2 固化剂 |
3.1.3 引发剂 |
3.1.4 促进剂 |
3.1.5 稀释剂 |
3.2 各组分间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3.2.1 液态沥青与引发剂之间的反应 |
3.2.2 引发剂与固化剂之间的反应 |
3.2.3 稀释剂的作用 |
3.2.4 促进剂的作用 |
3.3 液态沥青固结性能检测 |
3.3.1 浆液粘度的测定 |
3.3.2 浆液可泵期和凝结时间的测定 |
3.3.3 固化物抗压强度的测定 |
3.3.4 浆液粘结强度的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沥青注浆材料优化配方 |
4.1 引言 |
4.2 引发固化剂组分及其掺量的选择 |
4.2.1 强力S型固化剂 |
4.2.2 1#固化剂 |
4.2.3 A固化剂 |
4.2.4 B固化剂 |
4.3 稀释剂掺量的选择 |
4.4 促进剂掺量的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沥青浆材简易冲刷模拟试验及效果评价 |
5.1 抗冲刷试验装置设计 |
5.1.1 试验原理 |
5.1.2 装置组成部件 |
5.1.3 试验数据处理 |
5.2 试验材料 |
5.3 沥青注浆材料冲刷试验及结果分析 |
5.3.1 小孔隙率下沥青注浆材料冲刷试验 |
5.3.2 中等孔隙率下沥青注浆材料冲刷试验 |
5.3.3 大孔隙率下沥青注浆材料冲刷试验 |
5.4 普通水泥浆材冲刷试验及结果分析 |
5.4.1 小孔隙率下水泥浆材冲刷试验 |
5.4.2 中等孔隙率下沥青注浆材料冲刷试验 |
5.4.3 大孔隙率下沥青注浆材料冲刷试验 |
5.5 两种注浆材料抗冲刷性能对比分析 |
5.5.1 浆材留存量对比 |
5.5.2 浆材渗透扩散性能对比 |
5.5.3 浆材固化性能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8)低热沥青堵漏材料性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低热沥青的配比试验 |
2.1 试验材料 |
2.2 分组配比试验 |
2.3 低热沥青性能试验 |
3 低热沥青的抗压强度试验 |
4 低热沥青的温感试验 |
5 低热沥青的流变性能试验 |
5.1 流变特性 |
5.2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 结论 |
四、防止新永春隧道涌水的热沥青灌浆工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热沥青注浆技术及其施工工艺研究[J]. 曹亚东,俞洋,柴冲冲. 施工技术, 2019(05)
- [2]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D]. 徐钟. 成都理工大学, 2018
- [3]低热沥青灌浆堵漏材料试验研究[A]. 赵宇,黄立维,李娜,符平. 2017年全国锚固与注浆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4]富水条件下低热沥青浆液流动特性试验研究[J]. 黄立维,邢占清,李娜,符平.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7(05)
- [5]低热沥青灌浆材料性能试验研究[A]. 李娜,赵宇,王丽娟,符平. 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17)——第14次全国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6]乳化沥青破乳堵漏材料研发[A]. 李娜,赵宇,王丽娟,符平. 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17)——第14次全国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7]常温液态沥青固化特性与抗冲刷模拟试验研究[D]. 侯淑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8]低热沥青堵漏材料性能试验[J]. 李娜,黄立维,邢占清,符平. 水利水电技术, 2016(05)
- [9]非水反应型材料灌浆堵漏模型研究[A]. 符平,赵卫全,张金接. 2015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3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10]综合灌浆技术在隧洞涌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A]. 赵卫全,王春,符平,黄立维. 2015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3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