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保险如何笑傲江湖(论文文献综述)
吴钩[1](2021)在《大侠怎么挣钱》文中研究表明许多看武侠小说的朋友心里都有这么一个疑问:江湖中那些门派,哪里来的经济收入,居然可以养活那么多不事生产的闲人?按理说,一个帮派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每日开销不是小数目啊。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江湖中的很多门派,并不仅仅是武术共同体,更是一个个经济实体。《倚天屠龙记》中的海沙帮,是私盐贩子的组织;《笑傲江湖》中的排帮,以伐木放排为生;清代出现的青帮控制了漕运;镖局则类似于货物托运加保险公司。不过,这些江湖帮派的财富量级,
张海珊[2](2021)在《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业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热销等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转型。商业银行前台柜员作为面向客户的第一道关口,他们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整体绩效。如何激发商业银行柜员潜力并实现创新转型发展,构建精细化绩效考核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以绩效考核的理论为基础,选取兰州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兰州银行的整体状况进行介绍,然后从绩效考核的目的、组织体系和考核内容对兰州银行现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梳理。本文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兰州银行柜员和管理者展开调查,通过比对调查结果和整理相关文件及业务流程,发现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如下问题:柜员对绩效考核参与程度不高、支行层面绩效考核的统一性不足、指标及权重设置不合理、纳入绩效考核的工作内容不够全面、绩效考核的透明度有待提高等。究其原因,是全行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考核体系不完善、绩效辅导和绩效沟通工作不到位、“以客户为中心”的考核模式还未引起考核主体的足够重视。针对上述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以下优化方案:优化绩效考核组织结构、选择以目标考核为导向的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方法、重新设定考核指标及权重、建立绩效考核反馈面谈机制、加强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等。为确保优化后的方案切实可行,本文提出宣导绩效文化、完善员工成长体系、建立配套薪酬机制、加强科技支撑的保障措施,形成最终的结论与展望。本文从理论上充实绩效考核相关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研究内容;从实践上为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可操作性较强,同时也为同类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提供借鉴。
李岩[3](2020)在《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文中研究表明1987年以来,东亚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作形式和认同体验,进而使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观念、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的文化政治的转向。本文紧抓性别政治研究的三大脉络,即男性、女性和性少数,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各阶段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生产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受到文化研究、演化心理学、后人类和赛博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并综合借鉴性别文化研究如男性研究、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性别身份、性别表演等最新成果,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中的性别气质、性别心理、性别隐喻、性别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性别政治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化建构,而是以种族、阶级、地域、年龄等多元文化分析范畴共同形成的、交织性的多元文化视角,这使性别成为一种主体性身份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解构和颠覆传统观念对性别乃至人本身之概念的理解,由后人类理论而发展出对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时,将把性别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生物本能与文化行为的综合性产物,并结合影视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东亚新电影相关视听表征进行解码。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依据与背景,概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对人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分析,厘清人类社会身份政治内生性矛盾的发生原理;并以赛博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理论为基础,为性别政治问题的终结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并对后冷战以来,东亚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电影政策历史转型背景和后浪潮下与性别政治相关的东亚新电影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出东亚新电影的大致格局。第二章以东亚新电影中的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权力结构的消解,对其从弑父到无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男性主体形象建构和变迁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原因,阐释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和父权关系转化的原理;再从从寻父到崇父,讨论新父权结构再确立的路径。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及其话语转向,探索东亚男性权力主体的建构方式,以及男权衰落和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的发生机制。第三章从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电影中的权力置换进行分析,阐释被客体化的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分析东亚和女性双重他者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叙事;并通过换装与换体电影中的主体身份置换建构,分析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关系从诞生到崩解过程;并以女性作为导演的电影生产与主妇权力战场下的突围相结合,分析东亚新电影中女性受难、荡妇羞辱和女性复仇的镜语表达,突出女性权力话语转换下对主体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第四章从政治正确的话语建构范式出发,以“去他者化”的性别语境,回应性少数题材东亚新电影的诞生与崛起的历史原因。并从生物学角度,区分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差异,建构起性少数平权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社会环境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索“LGBTQIA+”群体中真性少数的平权;由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探索百合、耽美等伪性少数的禁忌趣味,并以其禁忌文本的消解与建构模型,探索性少数文化群体符号学游击战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文本出发,探索不同性别、性向与性认同主体间欲望的共通之处。结论部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层面对本文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创新点,指出性别政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李学敏[4](2020)在《技术进步视角下绿色金融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进步带来人类生产方式的改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黑色工业的困扰,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生产生活方式演变为绿色理念主导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准则要求我们必须倡导绿色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海洋污染等困境,需要发挥多主体作用,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绿色金融作为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支撑和必要条件,是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关键。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黑色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绿色金融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理清技术进步、绿色金融与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之间的理论机理,并综合分析我国技术进步、绿色金融和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现状,同时测算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并分析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其次研究绿色金融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第一,以技术进步为切入点,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技术进步视角下绿色金融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绿色金融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中存在技术进步的部分中介效应;绿色信贷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存在积极直接影响,绿色保险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存在消极直接影响,在技术进步的部分中介效应作用下,绿色保险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存在遮掩效应。第二,通过面板门槛模型研究绿色金融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在绿色金融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中存在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技术进步较低时绿色信贷显着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技术进步较高时则显着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技术进步较低时绿色保险显着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技术进步较高时则显着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在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下存在产业结构等多种影响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因素。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并借鉴国内外相关举措和先进经验提出提升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对策建议,实施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技术进步保障和绿色金融支持三位一体的战略举措,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孟萌萌[5](2019)在《《鹿鼎记》电视剧改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鹿鼎记》小说1977年被搬上电视荧屏至今,我国两岸三地已拍摄了八个版本的电视剧。一方面,不同版本的“鹿鼎剧”体现出改编者对原着小说的不同理解,使各个版本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另一方面,改编的背后凸显的则是不同的地域文化、接受心理、时代语境、审美风尚等对原着小说的“有意味”选择。本文结合中国香港、台湾、大陆三个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以广义互文性审视“鹿鼎剧”映现的时代地域文化特征,并从狭义的互文性角度具体微观地分析原着小说与各个改编剧的差异、各版本电视剧之间的联系,梳理出《鹿鼎记》电视剧重视情感演绎、娱乐搞笑的改编趋势。文章在对《鹿鼎记》小说影视化历程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三个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时代语境及接受心理等如何造成不同地区改编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促使不同版本的“鹿鼎剧”形成带有时代、地域印记的美学风格和艺术特征。对香港来讲,制作于“九七”回归历史节点前后的三部“鹿鼎剧”,体现了港人身份意识由显到隐的变迁,在美学风格上,由于受无厘头搞笑武侠剧片的影响,形成了恣意狂欢的娱乐喜剧特征。对台湾来讲,因为国民党在台实行的“戒严”政策,使台版“鹿鼎剧”形成了回避台湾历史政治、背负社会教化义务、细腻且谨慎演情的艺术特征。对大陆来讲,进入二十一世纪才起步的《鹿鼎记》改编受主旋律影视指导方针的规约、大众消费文化的刺激以及港台武侠影视文化的影响,两部电视剧既回避敏感政治事件、演绎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弘扬和谐的国家理念,同时又呈现出拼贴流行偶像、戏仿非主流文化、模仿港台影视剧等后现代艺术手法的特点。总之,无论是潜藏身份焦虑、开辟娱乐狂欢特征的香港剧,还是回避地区历史、重视政教偏重情爱的台湾剧,亦或是在主旋律与大众娱乐文化之间摇摆的大陆剧,在漫长地创作历程中,它们不仅为大众带来多种风格的审美享受,而且凸显了改编背后的多重意味,成为我们重新回望和映照两岸三地特定历史语境的一面镜子。
杨雪[6](2018)在《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内涵,在21世纪的全球格局下,各国早已将文化实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提出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扶持下,中国IP影视产业不断向前推进,涌现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IP影视作品,在国内市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IP影视作品的竞争力却明显不足。从外部条件来看,IP影视产业的硬环境水平和软环境水平亟待提升;从微观能力来看,IP影视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和盈利能力不够强劲;从产品结构来看,IP影视作品的系统规划和价值链延伸有所欠缺;从产品质量来看,IP影视作品的质量水平和跨文化渗透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这些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不足与缺陷,最终导致中国IP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能见度”偏低、文化折扣现象严重、国际认可度不高、海外发行及放映渠道狭窄等问题。以此为背景,本文采用系统分析、个案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致力于探讨中国IP影视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与策略。在理论建构层面,本文基于产业演变理论和产业四力运作模型,梳理了中西方IP影视产业的演变轨迹和运作逻辑,阐明了文化产业研究视阈下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开辟出面向国际竞争和跨文化传播的IP影视产业研究方向;在实践应用方面,本文为中国IP影视产业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路径与方法,为提升中国IP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出谋划策,可供业内和国家相关部门参考借鉴。本文首先回顾梳理了中国IP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演变轨迹,认为现阶段中国IP影视产业正经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非典型激进性演变的第三阶段即震荡阶段。在此阶段中,中国IP影视产业暴露出一些总体性的缺陷,例如影视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IP资源版权保护力度不足、影视企业缺乏对IP资源的长期规划、影视类IP资源生产力弱小等。其次,本文选取美国、英国、日本的IP影视作品为代表,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IP影视产业状况。分析表明:美国IP影视产业已形成以全版权开发为主的运作模式;英国IP影视产业的IP影视作品以高质量、高水平闻名世界;日本IP影视产业则自成体系,主要专注于对动漫类IP进行改编制作并形成影视全类型开发的价值链延伸模式。最后,基于产业四力运作模型分析了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存问题及成因,并结合中国产业实际与西方发达国家运作经验提出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具体来说,中国IP影视产业的宏观竞争力不足,微观竞争力偏弱,结构竞争力未形成,质量竞争力待提升,总体上比较明显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通过参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IP影视产业的运作逻辑,本文提出,中国IP影视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可归纳为四个层面:(1)宏观竞争力层面,首先要完善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其次要借鉴西方,完善版权保护体系。(2)微观竞争力层面,首先要深耕粉丝人群,引爆社群营销;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3)结构竞争力层面,首先要寻求合作,注重可持续开发;其次要有序开发,建构价值链延伸模式。(4)质量竞争力层面,首先要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具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人物形象;其次要追求工匠精神,提升作品质量。
郭亚帆[7](2018)在《医疗支出预期、缓冲储备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并在庞大的基数基础上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2012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外在冲击、我国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以及三次产业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等内在变化,都使得我国经济进入增速逐年下降的“新常态”。而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也是党和政府在新常态下重点关注的领域。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总量中最终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路下滑。很显然,这与经济体制转轨后的收入分配、税收、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各项改革密切相关。即随着制度变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急剧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谨慎,从而储蓄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为鼓励和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央银行自1996年5月开始连续七次降息,并于1999年起开征利息税。尽管如此,庞大的银行存款也并没有被“挤出来”用于消费。围绕如何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议题,成为越来越多学者所关心和研究的领域。与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和成熟的市场体制不同,我国经济社会仍处于转型期。经济转轨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制度不确定性、国内外经济发展与调控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以及经济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从而增强其预防性储蓄动机。这也是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欲望启而不动的根源所在。最终消费中70%以上来自于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中的70%以上为城镇居民消费;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扩大内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基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视角对经典消费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将随机游走模型、预防性储蓄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以及缓冲储备假说等考虑收入不确定性的消费理论界定为客观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与之相对应,将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行为消费理论界定为主观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理论。随后通过对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体制转轨进程中的实际国情的分析,思考和总结了经典消费理论对我国居民消费实践的适用性及需要拓展的方面,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从宏观数据入手,量化分析消费总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消费倾向及消费结构的现状;第二,以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CFPS微观数据为基础,详细解读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支出、医疗负担情况及其对居民家庭资产选择及配置的影响,并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对比;第三,基于CFPS微观数据,首先运用离散选择模型和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估计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和收入的不确定性,然后在缓冲储备模型框架内,分别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医疗支出预期下我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第四,将以上结果运用行为消费理论中的心理核算账户概念予以解释。通过以上“宏观-微观-心理”三位一体的经验分析框架,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幅度超过最终消费增长幅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在0上下波动,而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的趋势总体上相反,前者波动下降且波动幅度较小,后者波动上升但波动幅度较大;最终消费率及居民消费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2000年之后,下降趋势更加明显。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相比,近年来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不仅远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香港、欧元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远低于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第二,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呈现显着的逐年递减趋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方面,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和衣着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文化娱乐教育支出比重、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以及居住消费支出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第三,CFPS微观数据显示,在2010-2014年期间,城镇居民家庭医疗支出负担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宏观数据得出的结论一致。分地区而言,东部地区的医疗支出虽然在绝对数上最大,但医疗负担相对来说却最低,且下降幅度最大;而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医疗负担最大,下降幅度也最小,西部地区的医疗负担及下降幅度居中。这表明医疗负担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全民医保政策受益较大的是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居民,而广大中西部城镇居民的医疗负担状况依然很严峻。第四,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在医疗负担增加时,会选择降低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的持有以缓解医疗支出带来的冲击;相反,当医疗负担下降时,居民会更倾向于选择这一类资产以防不测;西部地区的储蓄或消费水平,受医疗负担的影响最为显着,是我国医改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第五,医疗支出不确定性对资产-工资比的影响均远大于收入不确定性的影响;越是不发达地区,积累意愿越强;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其积累意愿加强,消费能力下降。受教育程度越高,积累意愿越弱,消费意愿越强。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越是中低收入群体,其积累意愿对家庭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发敏感。第六,无论是从财富存储的角度,还是从消费的角度,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均设立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被贴上了不同的功能标签。城镇居民对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加时,会使得金字塔型的资产组合中,安全保障型性资产所处的“底部”增厚。这部分资产首先被安排在当前可支配收入账户和当前资产账户中,由于未来账户在不确定预期下会“缩水”,消费者会为了维持各账户之间的平衡,会将可支配收入以及当前资产账户的部分财富转移至未来账户以填补空缺。而理论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当前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显着大于基于当前资产账户以及未来收入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在不确定性预期下,将资产由当前可支配收入账户转移至资产账户以及未来账户,必然意味着总体上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基于以上基本结论,本文从降低城镇居民医疗支出不确定性、稳定收入预期以及加大教育投资等其他宏观政策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俞灵灵[8](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认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孙静[9](2016)在《走向“胜利”的途中 ——中国电子游戏的角色政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国产电子游戏为研究对象,以游戏角色为切入点,探讨中国电子游戏中的角色政治。游戏角色是玩家得以在游戏世界中进行互动活动的媒介,是推动游戏世界故事发展的虚构实体,还是游戏知识产权的标志,是连接游戏设计者、玩家、游戏世界、游戏产业的重要意象。如此一来,游戏角色成为蕴含游戏微观权力关系的核心概念。在绪论中,本文首先讨论了电子游戏与角色政治的关系,解读了“电子游戏”、“游戏角色”及“角色政治”三个核心关键词。然后,笔者从历时及共时两个维度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游戏研究文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本文在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上的创新之处,即以游戏角色切入,采用寓言式批评方法讨论电子游戏文化。最后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第一章“国产游戏角色与角色政治”以电子游戏的类型为起点,追溯了角色扮演类游戏的起源与发展,继而分析了国产电子游戏角色的分类与刻板类型。最后,本章提出了一种阐释游戏角色的新方式,即寓言式游戏批评。通过这一游戏研究范式,电子游戏的角色政治得以呈现出来。第二章“《仙剑奇侠传》与闲逛者”聚焦中国风游戏《仙剑奇侠传》,首先考察了冒险游戏及中国风游戏两种游戏类型的起源其发展历程,阐述游戏世界是如何通过游戏符号和游戏叙事构建一个闲逛者的江湖的。继而,笔者把该游戏中的玩家角色李逍遥视作游戏世界中的闲逛者,将这一角色还原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以揭示出一个“闲逛者寓言”,即作为闲逛者的李逍遥以想象性的方式为中国游戏产业的从业者以及海峡两岸的游戏玩家提供了文化身份。最后,本章进一步阐释了闲逛者这一角色的角色政治,即一方面玩家通过李逍遥这一角色在身份上获得成功幻觉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游戏又反过来围困着现代人的身份想象力。第三章“《新天龙八部》与旅行者”以网络游戏《新天龙八部》为个案,分析了国产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的核心特质,即以玄幻题材为主的“游戏大片”,阐述游戏世界是如何通过炫目的游戏符号和复杂的社交系统构建这个旅行者的江湖的。接着,笔者将这款游戏中的玩家角色视作游戏世界中的“旅行者”,并揭示出一个“旅行者寓言”,即这些游戏角色为玩家提供了一个在游戏奇观世界中旅行的机会,使其暂时性地逃离了日常生活,以想象性的方式征服了陌生世界。最后,本章进一步阐释了旅行者这一角色的角色政治,即一方面玩家通过《新天龙八部》的玩家角色在自我意识层面上获得主体化幻觉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游戏又反过来围困着现代人的自我想象力。第四章“《找你妹》与缝合者”以手机游戏《找你妹》为个案,探讨了休闲游戏和解谜游戏这两种游戏类型的起源及发展,进一步分析了《找你妹》的核心游戏机制,并阐述该游戏是如何通过游戏机制和恶搞式的游戏符号来缝合这一碎片化空间的。笔者将《找你妹》中的玩家角色称之为游戏世界中的“缝合者”,结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糗文化思潮,以揭示出一个“缝合者寓言”,即作为缝合者的玩家角色为玩家提供了一个糗空间中的糗人身份,使其用自嘲和嘲笑他人的态度面对现实困窘,以碎片化的游戏方式缝合出一个完整的糗图景。最后,本章进一步阐释了缝合者这一角色的角色政治,即一方面玩家通过《找你妹》的玩家角色在能力层面上获得创造力幻觉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游戏又反过来围困着现代人的能力想象力。第五章“橙光游戏与越轨者”以“橙光游戏”为核心,从游戏设计工具、互动游戏平台、轻度网页游戏和互动小说四个层面阐释“橙光游戏”的属性和内涵,将“橙光游戏”解读为一个可供玩家实践越轨行为的耽美空间,并采用跨媒体的视角追溯了耽美文化如何从一种小众亚文化发展成为中国的大众文化思潮的。笔者将“橙光游戏”中的玩家角色称之为游戏世界中的“越轨者”,从游戏产业和性别话语两个层面揭示出一个“越轨者寓言”,即“橙光游戏”角色不仅为女性提供了制作游戏的机会,而且还用男男爱情故事挑战着传统游戏中的异性恋话语和男性话语。最后,本章进一步阐释了越轨者这一角色的角色政治,即一方面玩家通过“橙光游戏”的玩家角色在社会位置的角度上获得支配力幻觉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游戏又反过来围困着现代人的社会位置想象力。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通过以上文本分析,旨在提出一种游戏角色阐释范式,即从游戏角色的符号出发,结合游戏的形式分析,使用一种寓言式的游戏文化研究范式来关照游戏角色,以揭示游戏角色的历史现实经验,并阐明游戏的角色政治。虽然本文主要采用这一阐释范式来分析国产电子游戏,但寓言式的游戏文化研究方法同样可以推及到国外的游戏。
彭博[10](2012)在《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业灾害多发的省份。农业和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也在相应的不断提高,而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稳定农业生产基础又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需求的发展。通过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保险发展的理论研究并综合我国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发现我国农业保险的滞后主要是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缺少则政补贴政策的直接扶持、缺乏完备的农业再保险体系、税收减免政策的力度不够等诸多原因导致商业保险公司在代办或经营农业保险时缺乏积极性,导致了我国农业保险业处于两难的境地,本文在分析和借鉴其他国家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比国内重点发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安华公司的发展实际,并指出了国家在农业保险相关政策上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缺乏完备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缺少政补贴政策的直接扶持使农民受自身经济状况地约束,无力投保高保费的农业保险,而保险公司又受高赔付率的影响,无法承保地保险费的农业保险,导致了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滞后的主要症结,提出了立法先行、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农业保险基金长效补充机制、产业投资、建立开放式基金等对策建议。
二、农业保险如何笑傲江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保险如何笑傲江湖(论文提纲范文)
(2)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绩效 |
2.1.2 绩效考核 |
2.1.3 绩效考核体系 |
2.2 绩效考核的影响因素 |
2.2.1 考核对象 |
2.2.2 考核主体 |
2.2.3 考核内容 |
2.2.4 考核指标体系 |
2.2.5 考核结果保障与应用 |
2.3 绩效考核的主要方法 |
2.3.1 360 度绩效考核 |
2.3.2 目标管理(MBO) |
2.3.3 关键绩效指标(KPI) |
2.3.4 平衡计分卡(BSC) |
第三章 兰州银行柜员现行绩效考核体系评价 |
3.1 兰州银行简介 |
3.1.1 兰州银行概况 |
3.1.2 组织结构 |
3.1.3 人力资源情况 |
3.2 兰州银行柜员现行绩效考核体系 |
3.2.1 绩效考核的目的 |
3.2.2 绩效考核的组织 |
3.2.3 绩效考核的内容 |
3.3 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的调查分析 |
3.3.1 调查问卷及结果 |
3.3.2 结构化访谈 |
3.4 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3.4.1 柜员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
3.4.2 柜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 |
4.1 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
4.1.1 基本原则 |
4.1.2 总体目标 |
4.2 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方案 |
4.2.1 绩效考核组织结构优化 |
4.2.2 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 |
4.2.3 绩效考核体系的指标及权重的重新确定 |
4.2.4 建立绩效考核反馈面谈机制 |
4.2.5 加强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
第五章 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实施与保障 |
5.1 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实施 |
5.1.1 加强绩效考核制度的执行力度 |
5.1.2 绩效考核管理过程公开透明 |
5.1.3 绩效考核指标实施动态调整 |
5.2 保障措施 |
5.2.1 宣导绩效文化与理念 |
5.2.2 完善员工成长体系 |
5.2.3 建立配套的薪酬分配机制 |
5.2.4 加强信息系统科技支撑 |
5.2.5 加强分支机构柜员岗位培训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性别政治下的东亚新电影 |
第一节 性别政治的后人类终结 |
一、人本主义身份政治的终结 |
二、后人类对性别政治的消解 |
第二节 东亚新电影的历史图景 |
一、东亚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
二、后浪潮下的东亚新电影 |
第二章 父权危机下性别政治影像建构 |
第一节 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结构的消解 |
一、从弑父到无父: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 |
二、从寻父到崇父:新父权结构的再确立 |
第二节 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到男性弱化转向 |
一、东亚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 |
二、东亚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 |
第三章 女权崛起下的性别政治身份转型 |
第一节 双重他者化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
一、他者之他者视域下的女性呈现 |
二、换装与换体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
第二节 对父权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 |
一、东亚女性导演的崛起 |
二、女性受难与女性复仇 |
第四章 性少数平权下性别政治的消解 |
第一节 从误读到日常:可讲述性的获得 |
一、从政治正确到去他者 |
二、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 |
第二节 性别想象: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 |
一、真性少数的平权 |
二、伪性少数的趣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 |
致谢 |
附录:与本文相关的主要影片 |
附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东亚电影剧情长片 |
(4)技术进步视角下绿色金融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
1.2.2 技术进步与绿色金融 |
1.2.3 绿色金融与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影响机理 |
2.1 概念界定 |
2.1.1 技术进步 |
2.1.2 绿色金融 |
2.1.3 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
2.2 相关理论 |
2.2.1 技术进步相关理论 |
2.2.2 绿色金融相关理论 |
2.2.3 环境污染治理理论 |
2.3 影响机理 |
2.3.1 环境污染治理的绿色金融驱动机制 |
2.3.2 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双重影响机制 |
2.3.3 技术进步与绿色金融的双向影响机制 |
第三章 我国技术进步、绿色金融及污染治理现状 |
3.1 技术进步现状 |
3.1.1 绿色技术发展现状 |
3.1.2 技术进步投入现状 |
3.1.3 技术进步产出现状 |
3.2 绿色金融现状 |
3.2.1 绿色信贷 |
3.2.2 绿色证券 |
3.2.3 绿色保险 |
3.2.4 碳排放交易市场 |
3.3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
3.3.1 环境污染治理方式演变 |
3.3.2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现状 |
3.3.3 环境污染治理成果 |
第四章 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 |
4.1 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测算 |
4.1.1 测算方法 |
4.1.2 指标选取 |
4.1.3 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分析 |
4.2 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影响因素 |
4.2.1 测算方法 |
4.2.2 模型设定 |
4.2.3 环境治理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基于技术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与步骤 |
5.1.1 研究方法 |
5.1.2 研究步骤 |
5.2 指标与模型设定 |
5.2.1 指标选取 |
5.2.2 模型设定 |
5.3 中介效应结果分析 |
5.3.1 R&D经费支出强度中介效应分析 |
5.3.2 人均专利授权数中介效应分析 |
5.3.3 中介效应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基于面板门槛效应的实证研究 |
6.1 研究方法与步骤 |
6.1.1 研究方法 |
6.1.2 研究步骤 |
6.2 指标与模型设定 |
6.2.1 指标选取 |
6.2.2 模型设定 |
6.2.3 数据处理 |
6.3 结果检验与分析 |
6.3.1 门槛效应检验 |
6.3.2 门槛值分析 |
6.3.3 稳健性检验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结论一:污染治理效率及影响因素 |
7.1.2 结论二: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检验 |
7.1.3 结论三:面板门槛效应检验和估计 |
7.2 对策建议 |
7.2.1 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
7.2.2 有效促进科技绿色高质量发展 |
7.2.3 推动绿色金融实现突破性发展 |
7.2.4 学习国内外环境污染治理经验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鹿鼎记》电视剧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金庸武侠影视改编研究 |
(二)《鹿鼎记》影视改编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一章 《鹿鼎记》小说影视化历程 |
第一节 香港《鹿鼎记》影视化历程 |
一、质疑声中开始改编 |
二、接纳后的影视剧改编 |
第二节 台湾《鹿鼎记》影视化历程 |
一、禁令之下的尝试 |
二、香港武侠剧片刺激下的跟拍 |
第三节 大陆《鹿鼎记》影视改编历程 |
一、批评声中参与改编 |
二、独撑改编大局 |
第二章 香港《鹿鼎记》电视剧改编 |
第一节 《鹿鼎记》小说及港制“鹿鼎剧”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
一、港人身份认同问题的由来 |
二、《鹿鼎记》小说中的港人身份认同问题 |
三、“鹿鼎剧”中呈现的港人身份认同变迁 |
第二节 港制“鹿鼎剧”的娱乐狂欢 |
一、《鹿鼎记》小说的娱乐喜剧性 |
二、港氏无厘头“鹿鼎剧”的娱乐狂欢 |
第三章 台湾《鹿鼎记》电视剧改编 |
第一节 威权统治影响下的台湾“鹿鼎剧” |
一、威权统治之下的台湾武侠剧 |
二、回避台湾历史政治 |
三、背负社会教化功能 |
第二节 细腻且谨慎演情的台湾“鹿鼎剧” |
一、掀起演情说爱之风 |
二、威权统治对演情的影响 |
第四章 大陆《鹿鼎记》电视剧改编 |
第一节 “主旋律”影视方针规约下的大陆“鹿鼎剧” |
一、突显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 |
二、谨慎演绎与民族政治相关的事件 |
第二节 多元拼贴的大陆“鹿鼎剧” |
一、拼贴娱乐偶像、戏仿非主流文化 |
二、模仿港台“鹿鼎”经典影视剧 |
结语:融合中演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鹿鼎记》影视改编年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IP影视研究 |
1.2.2 国际竞争力研究 |
1.2.3 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IP |
1.3.2 IP影视产业 |
1.3.3 国际竞争力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2 中国IP影视产业的发展背景、历程及现状 |
2.1 IP影视产业的发展背景 |
2.1.1 泛娱乐产业时代到来 |
2.1.2 国家政策趋于利好 |
2.1.3 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 |
2.1.4 参与式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
2.2 IP影视产业的发展历程 |
2.2.1 传统IP影视改编阶段 |
2.2.2 新兴IP影视改编阶段 |
2.3 IP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 |
2.3.1 IP影视产业国内规模不断扩大 |
2.3.2 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 |
3 中国IP影视产业的演变轨迹及运作逻辑 |
3.1 IP影视产业的演变轨迹 |
3.1.1 自由市场竞争下的激进性产业演变轨迹 |
3.1.2 中国IP影视产业演变轨迹——非典型激进性产业演变轨迹 |
3.2 IP影视产业的运作逻辑 |
3.2.1 IP影视产业的内在核动力 |
3.2.2 IP影视产业的外在驱动力 |
4 西方IP影视产业的演变轨迹及运作逻辑 |
4.1 西方IP影视产业的演变轨迹 |
4.2 美国IP影视产业的运作逻辑 |
4.3 英国IP影视产业的运作逻辑 |
4.4 日本IP影视产业的运作逻辑 |
4.5 西方IP影视产业的运作启示 |
4.5.1 注重系列作品开发,延长IP生命周期 |
4.5.2 针对不同IP资源,采取差异化价值链延伸模式 |
4.5.3 打造IP精品化,形成品牌效应 |
4.5.4 增强粉丝黏性,提升作品关注度 |
5 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存问题及成因 |
5.1 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存问题 |
5.1.1 宏观竞争力不足 |
5.1.2 微观竞争力偏弱 |
5.1.3 结构竞争力未形成 |
5.1.4 质量竞争力待提升 |
5.2 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存问题的成因 |
5.2.1 政策具有一定局限性 |
5.2.2 对IP资源版权保护力度不足 |
5.2.3 缺乏对IP资源的长久规划性 |
5.2.4 影视类IP资源生产力弱小 |
6 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 |
6.1 宏观竞争力层面 |
6.1.1 完善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
6.1.2 借鉴西方,完善版权保护体系 |
6.2 微观竞争力层面 |
6.2.1 深耕粉丝群体,引爆社群营销 |
6.2.2 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 |
6.3 结构竞争力层面 |
6.3.1 寻求合作,注重可持续开发 |
6.3.2 有序开发,建构价值链延伸模式 |
6.4 质量竞争力层面 |
6.4.1 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具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人物形象 |
6.4.2 追求工匠精神,提升作品质量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医疗支出预期、缓冲储备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及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1.3.2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2章 居民消费理论与经验研究述评 |
2.1 确定性消费理论 |
2.2 客观不确定性消费理论及经验研究 |
2.3 主观不确定性消费理论 |
2.3.1 心理核算账户的概念及心理账户理论 |
2.3.2 心理核算账户的不可替代性 |
2.3.3 心理核算账户的运算规则 |
2.4 经典消费理论述评及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3章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典型事实分析 |
3.1 总量消费、消费率及国际对比 |
3.1.1 宏观消费总量及其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和拉动 |
3.1.2 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及其国际对比 |
3.2 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统计描述 |
3.2.1 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及平均消费倾向分析 |
3.2.2 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
3.3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疗支出负担对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选择与配置的影响研究 |
4.1 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体制改革之路 |
4.1.1 公费医疗制度 |
4.1.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4.1.3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4.1.4 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改革 |
4.1.5 补充医疗保险 |
4.1.6 医疗改革与居民的医疗支出预期 |
4.2 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支出及负担情况 |
4.2.1 数据来源简介 |
4.2.2 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支出及医疗负担统计描述 |
4.3 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选择及配置情况 |
4.3.1 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选择的异质性 |
4.3.2 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情况 |
4.4 医疗支出负担对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选择及配置的影响 |
4.4.1 投资组合理论及研究简述 |
4.4.2 医疗支出负担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 |
4.4.3 医疗支出负担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 |
4.5 基于心理核算账户的解释 |
4.5.1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简介 |
4.5.2 基于心理账户及医疗支出不确定性预期的城镇居民资产组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医疗支出不确定条件下城镇居民的缓冲储备行为研究 |
5.1 医疗支出不确定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成果回顾 |
5.2 缓冲储备理论及模型 |
5.2.1 缓冲储备理论 |
5.2.2 我国城镇居民缓冲储备行为计量经济学模型 |
5.3 医疗支出不确定条件下城镇居民消费的缓冲储备行为——变量的测度 |
5.3.1 计量模型及变量说明 |
5.3.2 CFPS数据处理及清理说明 |
5.3.3 家庭成员是否有工作的二值Probit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5.3.4 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自评的多值Logit模型估计结果 |
5.4 医疗支出不确定条件下城镇居民消费的缓冲储备行为——实证研究 |
5.4.1 最小二乘回归估计结果分析 |
5.4.2 分位数回归估计结果分析 |
5.5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心理基础 |
5.5.1 基于心理账户及医疗支出不确定性预期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
5.5.2 心理账户之间不可替代性的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1.1 宏观总量消费特征 |
6.1.2 城镇居民消费特征 |
6.1.3 城镇居民医疗负担情况 |
6.1.4 城镇居民资产选择及配置情况 |
6.1.5 城镇居民医疗负担对资产选择及配置的影响 |
6.1.6 医疗支出预期不确定对我国城镇居民资产-工资比的影响 |
6.1.7 城镇居民消费的心理学特征 |
6.2 政策建议 |
6.2.1 降低医疗支出不确定性预期,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
6.2.2 进一步稳定收入预期,继续加大教育公共支出力度 |
6.2.3 其他宏观政策导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9)走向“胜利”的途中 ——中国电子游戏的角色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电子游戏与角色政治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国产游戏角色与角色政治 |
第一节 国产游戏的类型 |
第二节 国产游戏角色的类型 |
第三节 游戏角色政治的阐释范式 |
第二章 《仙剑奇侠传》与闲逛者 |
第一节 《仙剑奇侠传》与中国风游戏 |
第二节 中国风冒险游戏:闲逛者的江湖 |
第三节 李逍遥:游戏世界中的闲逛者 |
第四节 闲逛者政治与身份想象力 |
第三章 《新天龙八部》与旅行者 |
第一节 《新天龙八部》与网络游戏大片 |
第二节 中国风玄幻游戏:旅行者的江湖 |
第三节 消费化的玩家:游戏世界中的旅行者 |
第四节 旅行者政治与自我想象力 |
第四章 《找你妹》与缝合者 |
第一节 《找你妹》与休闲解谜游戏 |
第二节 移动的碎片:缝合者的糗空间 |
第三节 《找你妹》的糗角色:游戏世界的缝合者 |
第四节 缝合者政治与能力想象力 |
第五章 橙光游戏与越轨者 |
第一节 橙光游戏与参与式电子游戏 |
第二节 耽美游戏:越轨者的狂欢空间 |
第三节 橙光用户:游戏圈的越轨者 |
第四节 越轨者政治与社会位置想象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
1.2.2 农业保险性质以及市场失灵 |
1.2.3 农业保险的功能定位 |
1.2.4 农业保险的制约因素 |
1.2.5 农业保险的区域化问题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3.1 农业经营风险来源及其认知 |
1.3.2 农业保险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角色定位 |
1.3.3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
2 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
2.1 安华公司成立前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
2.1.1 吉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保险的客观需求 |
2.1.2 创建安华公司的基本情况 |
2.1.3 安华公司综合业务经营情况 |
2.1.4 安华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情况 |
3 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1 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问题 |
3.1.1 政府方面 |
3.1.2 保险公司方面 |
3.1.3 农户方面 |
3.2 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
4 国内外农业保险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特点 |
4.1.1 法国农业保险制度演化与变迁历程 |
4.1.2 美国农业保险制度演化与变迁历程 |
4.1.3 日本农业保险制度演化与变迁历程 |
4.2 发展中国家(地区)农业保险的特点 |
4.2.1 印度农业保险演化与变迁历程 |
4.2.2 中国台湾农业保险演化与变迁历程 |
4.3 国内典型农业保险模式 |
4.3.1 黑龙江农业保险实践 |
4.3.2 北京的农业互助保险 |
4.4 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总结 |
5 解决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障碍的建议 |
5.1 调整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指导功能 |
5.1.1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
5.1.2 完善监管体制,引进竞争机制 |
5.1.3 建立农业保险基金长效补充机制 |
5.1.4 建立农业巨灾保障制度,实现巨灾风险证券化 |
5.2 提高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水平 |
5.2.1 加大保险宣传力度,普及保险政策 |
5.2.2 加强网络建设,完善农险服务 |
5.2.3 加强经营管理与风险防范 |
5.2.4 加强农业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
5.3 培养农户保险理念 |
5.3.1 提高农户保险意识 |
5.3.2 增强农户诚信意识 |
5.4 培育农业保险中介市场 |
5.4.1 实行农业保险代理人制度 |
5.4.2 建立信息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农业保险如何笑傲江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侠怎么挣钱[J]. 吴钩. 风流一代, 2021(17)
- [2]兰州银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D]. 张海珊. 兰州大学, 2021(12)
- [3]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D]. 李岩. 南京大学, 2020(09)
- [4]技术进步视角下绿色金融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D]. 李学敏. 兰州大学, 2020(01)
- [5]《鹿鼎记》电视剧改编研究[D]. 孟萌萌. 河南大学, 2019(01)
- [6]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杨雪. 武汉大学, 2018(07)
- [7]医疗支出预期、缓冲储备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D]. 郭亚帆.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7)
- [8]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9]走向“胜利”的途中 ——中国电子游戏的角色政治[D]. 孙静. 南开大学, 2016(04)
- [10]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 彭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