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F系列齿片式转杯纺分梳辊的结构及纺纱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张玉泽,江慧,陈霞,汪军[1](2015)在《转杯纺不同喂给方式对混纺纱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不同喂给方式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在配备双分梳辊的JWF1612型转杯纺改装机上进行纺纱试验,并对纱线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通过F检验方差分析和Tukey HSD检验表明:双分梳技术纱线的力学性能、条干CV值、细节(-30%)和毛羽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单分梳技术,单、双分梳技术对成纱粗节(+35%)的影响无区别,即双分梳技术有利于提高混纺纱的成纱质量;更换纤维条的喂给位置、不改变分梳辊规格,对成纱效果的影响不明显;纺纱效果与分梳辊规格相关性大,且与其齿向无关;使用双分梳辊JWF1612型转杯纺纱机时应注意温湿度调节、设备状态良好,纱线通道光洁,以避免因粘缠而引起断头率增加,纺纱效率降低。
张倩[2](2015)在《基于双分梳技术的转杯纺混纺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转杯纺由于单分梳技术,只能纯纺或者生产纤维性能相近的混纺纱,而对于性能差异较大的两种或多种纤维的混纺纱却难以顺利生产。转杯纺双分梳技术开发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纤维条分别单独喂给和分梳,从而解决转杯纺生产混纺纱时因分梳辊针布不能适应纤维性能差异大而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在含有两个分梳辊的JWF1612转杯改装机上进行涤棉混纺纱的纺纱试验,研究了转杯纺双分梳技术所纺混纺纱的质量特点和结构特征,以期拓宽转杯纺在混纺方面的应用。首先,论文研究了转杯纺双分梳技术纺纱中不同喂给方式对混纺纱的成纱质量的影响,运用方差分析和Tukey HSD检验,综合分析评价单双分梳技术与混纺纱成纱质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从纱线的力学性能、条干不匀率、细节(﹣30%)、3mm以上毛羽指数方面看,双分梳技术的成纱质量均优于单分梳技术,但就粗节(+35%)而言,单双分梳技术对成纱质量基本没有影响。因此综合评价可知,双分梳技术有利于提高混纺纱的成纱质量。同时,在双分梳技术中,更换两种纤维条的喂给位置,且分梳辊规格不变,对成纱效果的影响基本没有显着区别。其次,通过对不同喂给方式涤棉混纺纱线的外观和径向结构的研究可知,转杯纺双分梳技术所纺纱线外观结构符合传统转杯纱的结构特征,并且双分梳技术所纺纱线的纱体结构更紧密,毛羽更少。转杯纺单双分梳技术所纺的混纺纱中涤纶和棉纤维的转移规律基本相同。分梳效果与混纺纱中纤维的转移分布有关,分梳效果好,则涤纶纤维优先向内转移,形成纱芯,棉纤维趋向于纱外层,形成包缠纤维。再次,通过单因子试验结果分析,转杯速度、捻系数、分梳辊的规格和速度等纺纱工艺参数对双分梳技术所纺涤棉混纺纱的成纱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由正交试验可知,转杯速度、分梳辊的规格和速度这三个因素中,分梳辊的规格对混纺纱性能的影响比较大。综合考虑双分梳技术所纺涤棉混纺纱各项性能指标,较好工艺条件为转杯速度40000r/min,涤纤维和棉纤维的分梳辊规格分别为为OK37、OK40,分梳辊速度为7400r/min。最后,分析研究了混纺比对单双分梳技术混纺纱性能的影响,随着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两种纺纱技术所纺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随之增加。但双分梳中条干不匀率和毛羽指数的变化都是随之先减小后变大,而在单分梳中,两种指标的变化仅是随之减少,说明单双分梳纺纱方式对不同混纺比的混纺纱质量的影响不同,双分梳更适合混比接近的两种纤维。总之,综合混纺纱线各项指标可以看出,转杯纺双分梳技术所纺混纺纱的成纱质量符合纱线质量要求,有利于拓展转杯纺在混纺纱研究领域的应用,也有利于转杯纺的应用范围。
张玉泽,江慧,汪军[3](2014)在《转杯纺分梳工艺与棉条纤维流短绒率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半自动接头转杯纺设备,以棉纤维流中短绒率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子及正交试验研究分梳辊的规格、转速和分梳时间对纤维流中短绒率的影响。试验表明:三因素影响重要程度的排序为分梳辊规格、转速和分梳时间;纤维流短绒率会随分梳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为接头质量的提高和成纱质量的分析提供了实践依据。
本刊编辑部,赵永霞,宋富佳,谢晓英[4](2014)在《国内外纺织技术及装备的最新进展(二)——ITMA ASIA+CITME 2014亮点预览》文中研究说明6月16—20日,"2014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 2014)将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再度起航,继续助力亚洲及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本届展会将启用13个展馆,总面积达到15.22万m2,展出规模将再创新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因此多年来一直是各国纺机生产商的"必争之地"。如:2013年,德国出口到中国的纺机和配件达到10亿欧元,同时德国企业在中国生产的机械每年也达到了10亿欧元;另外,中国也是意大利纺机出口的主要市场,2013年意大利对中国的出口额达3.27亿欧元,占全部出口额的20%;瑞士纺机行业2014年第一季度的出口数字显示,该国对中国的出口额达3 260万欧元,同比增加18.5%。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纺机行业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等方面实现了大幅提高,出口保持增长态势。据统计,2013年,中国纺机行业实现利润总额82.47亿元,同比增加11.49亿元。2013年,我国纺织机械进出口累计总额67.39亿美元,同比增长4.32%。其中,纺织机械出口25.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36%;进口42.20亿美元,同比增长0.04%。作为ITMA ASIA+CITME的合作媒体,导报在本期特别关注栏目中特邀包括中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纺机协会负责人作展会致辞,并将于展会期间派出特别报道组,及时地向读者传递国内外纺织技术与装备发展的最新动态。
许监良[5](2014)在《梳理机用针布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梳理机用针布质量,促进梳理技术发展,介绍了国产针布和梳棉机发展的4个阶段,分析了金属针布齿条规格参数、精梳机与精梳针布的沿革以及转杯纺分梳辊的技术进步。指出,国产针布制造工艺、产品品种、制造质量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耐磨性、制造精度、锋利度、表面粗糙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应加强热处理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原材料质量和制造精度,增强自主创新意识。
徐惠君[6](2013)在《转杯纺纱发展战略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叙述了国内外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史、工艺流程的变革、发展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转杯纺纱的新理念及今后转杯纺纱设备及产品的发展战略。
肖美娜[7](2013)在《纺纱转杯内的非稳定流动研究》文中指出转杯纺纱中,转杯作为转杯纺纱机的主要旋转部件,它的形状、尺寸、转速等工艺参数对成纱质量有着显着的影响。由于转杯内的流动非常复杂,它的流动状态严重影响纺纱的质量,根据前人的研究,旋转容器内不可压缩流动随着转速的升高,会有着显着的变化,特别是中心线上低压区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转速和几何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目前转杯内的非稳定流动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很多具体的影响规律还不清楚。本文将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纺纱转杯内的旋转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全流场的流动参数,研究纺纱转杯内的流动失稳现象。首先,为了验证能量梯度方法对复杂流动中流动失稳的适用性,利用定常三维的Navier-Stokes方程,对180°矩形截面弯管内的流动不稳定特性进行研究。按照Gauthier实验中的原弯管尺寸,利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不同Re数下的全三维流场。运用能量梯度理论,得到了弯管中能量梯度函数K的分布。通过与相同几何和流动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比较,发现K值最大的位置最先发生流动失稳,进而形成涡流。计算所得到的能量梯度函数K的分布特性与实验得到的流动失稳区域基本一致。因此验证了能量梯度方法应用于弯管流动中流动失稳研究的正确性。然后,利用非定常的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对纺纱转杯圆锥室内旋转流动中的涡破裂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圆锥室内的涡破裂现象。对得出的全流场的流动参数,运用能量梯度方法计算出能量梯度函数K值的分布,研究涡破裂的物理机理。文中研究了三种室内的涡破裂现象:带滑移角的纺纱转杯圆锥室,普通圆锥室和圆柱室。对纺纱转杯圆锥室的研究表明:当雷诺数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圆锥体内轴线附近会形成一个速度非常低的涡破裂区域。在所研究的高径比范围内,随雷诺数的增加,涡破裂气泡增大,其位置向远离驱动面的方向移动,且最先出现涡破裂的位置不随滑移角α的变化而变化。带滑移角的纺纱转杯圆锥室几何相对于圆柱室几何抑制了涡破裂的产生,相对于普通圆锥室几何促进了涡破裂的产生。通过分析发现K值最大的位置最先发生流动失稳。计算所得到的能量梯度函数K的分布特性与涡破裂现象发生的区域基本一致。最后,利用定常的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和RNG k-ε湍流模型,对工业应用中转杯纺纱机纺纱通道内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转杯转速和几何参数对转杯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数值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和SIMPLE算法,计算网格采用非结构化网格。根据模拟结果得出了纺纱通道内的气流特征:气流在纤维输送管内呈加速运动,当气流到达纤维输送管出口处速度达到最大。由于纤维输送管在转杯内的非对称性,气流从纤维输送管流出,在转杯杯壁上形成沿相反的两个方向上流动的两股不同大小的气流,沿顺时针流动的气流较多,逆时针流动的较少,顺时针气流在流过大约270°时与逆时针流动的气流相撞,流向转杯出口。纤维在凝聚槽内随气流顺时针旋转,而转杯逆时针旋转,这有利于纤维的加捻,增加纱线的强度。因此在保证纤维剥离位置不变的前提下,转杯转速越大越好。随转杯转速的增加,转杯子午面上的流动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随转杯转速的增大,转杯中心的低压回流区的位置,先是向中心轴处移动,然后远离中心轴,且转杯侧面的小涡先减小直至消失后增大。这是由于旋转所引起的中心低压区和输送管出口处所形成的低压区相互平衡的结果。研究观察发现,当转速为2000r/s时,转杯内部的主低压区位于轴线处。这个位置使转杯内的流动的轴对称性最好,因此此状态造成的脉动和振动也是最小。转杯滑移角增大对转杯内气流的影响和转杯转速增加对气流的影响相类似。研究结果为转杯纺纱机转杯速度和转杯几何形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雷丽[8](2013)在《高速转杯内部流场和磨损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转杯纺纱机中,转杯是其核心的部件。转杯的速度、形状以及磨损状况都会对成纱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转杯的磨损是转杯纺机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影响成纱的质量、断头及生产效率,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纺杯不同部位的磨损特征和磨损机理是不同的,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转杯内壁的磨损进行的。本文首先使用fluent软件仿真了转杯高速旋转时,转杯内部空气和纤维气固两相流的流动状态;然后运用有限元LS-DYNA模块模拟了纤维粒子冲蚀转杯内壁的动态过程;最后对转杯内表面微观磨损形貌进行电子显微镜拍照实验,观察了转杯内壁不同位置磨损的差异性和磨损特征,从而验证了流场和LS-DYNA数值分析方法的有效性。首先,选择适合分析转杯内部流场运动的RNG κ-ε模型,利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分析了转杯内部纤维和空气混合两相流的运动情况,获得了转杯内部流场的速度分布、静压力分布和纤维浓度分布图。分析在不同入流速度、不同负压、不同纤维浓度以及不同转杯时,转杯内部总体和壁面的静压力分布情况、两相流流速分布状态以及纤维的凝聚状态。结果表明:转杯内部的负压使混合两相流从输棉通道进入转杯内部后,对与输棉通道口正对的滑移面产生直接冲蚀,之后混合流在转杯高速旋转的带动下,沿着转杯内壁做周向旋转运动,并逐渐向凝聚槽汇集。因此,通过输棉通道的倾斜角度和转杯滑移面的角度尺寸,能够得到混合流与转杯滑移面的最大冲蚀角;通过两相流流速分布可以获得混合流的冲蚀速度。其次,在流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LS-DYNA有限元软件,仿真了混合两相流对转杯内壁的动态冲蚀磨损过程。在转杯的不同位置,纤维粒子对转杯的磨损机理是不一样的。仿真结果表明:在输棉通道口处,由于冲蚀角度大,磨损方式主要以凹坑状的点蚀和材料剥落为主;在凝聚槽处,由于冲蚀角度小,纤维相对转杯的速度大,磨损方式主要以犁削式的材料剥离为主。此外,凝聚槽处的磨损还包括纤维环与转杯相互滑动摩擦,造成的擦伤式磨料磨损。其他位置的磨损形式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同时通过LS-DYNA仿真的磨损过程和单元剥离状态,预测了转杯的使用寿命。最后,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转杯内壁微观磨损形貌。实验结果表明:转杯的磨损特征和LS-DYNA有限元分析以及fluent流体仿真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转杯凝聚槽的磨损最严重,磨损特征表现为沟痕状;转杯输棉通道正对的滑移面,磨损方式最复杂,磨损特征表现为凹坑状和沟痕状相间;转杯其他位置的磨损相对较轻,磨损方式相对简单,磨损特征表现为浅划痕状和点蚀坑。最后,通过电镜观察了转杯轴处的磨损状态,结果表明转杯轴的磨损是直接接触的典型形式的疲劳磨损形式。
秋黎凤,赵斯伟,胡新立[9](2012)在《200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文中指出200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参展纺织器材的国家和地区有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斯洛伐克、俄罗斯、美国、印度、日本、韩国、土耳其、马来西亚、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参展的厂商达多家(按产品类别统计,部分厂商重复计算),参展情况见表1。表1纺织器材参展厂商一览表
秋黎凤,赵斯伟,赵玉生,付晓艳[10](2012)在《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参展纺织器材的国家和地区有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斯洛伐克、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参展的厂商达多家(按产品类别统计,部分厂商重复计算),参展情况见表1。表1纺织器材参展厂商一览表
二、CF系列齿片式转杯纺分梳辊的结构及纺纱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F系列齿片式转杯纺分梳辊的结构及纺纱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转杯纺不同喂给方式对混纺纱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转杯纺双分梳纺纱器 |
2 实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
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1 力学性能的方差分析与检验 |
3.2 纱线条干的方差分析与检验 |
3.3 毛羽的方差分析与检验 |
4 结论 |
(2)基于双分梳技术的转杯纺混纺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转杯纺的发展及趋势 |
1.3 分梳辊规格、速度与成纱质量的关系 |
1.4 转杯纺双分梳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转杯纺纱线结构与质量控制的研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喂给方式对双分梳转杯混纺纱质量影响的研究 |
2.1 转杯纺双分梳纺纱器的介绍 |
2.2 转杯纺双分梳技术工艺参数计算与性能测试项目 |
2.3 Tukey HSD 检验(多重极差检验法) |
2.4 试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
2.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6 T/C 双分梳混纺与传统转杯混纺质量对比研究 |
2.7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双分梳转杯纺成纱结构研究 |
3.1 不同喂给方式 T/C 混纺纱线的外观研究 |
3.2 不同喂给方式 T/C 混纺纱的径向结构研究 |
3.3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纺混纺纱的工艺优化 |
4.1 转杯纺双分梳技术混纺纱工艺参数分析 |
4.2 转杯纺双分梳技术纺混纺纱的工艺参数优化 |
4.3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混纺比对单双分梳技术混纺纱性能影响的研究 |
5.1 试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
5.2 测试结果分析方法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转杯纺分梳工艺与棉条纤维流短绒率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
1.1 试验方法 |
1.2 试验方案设计 |
1.2.1 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案 |
1.2.2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
2 单因子试验结果分析 |
2.1 试验条件 |
2.2 分梳辊规格、转速对棉条纤维流短绒率的影响 |
2.3 分梳时间对棉条纤维流短绒率的影响 |
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 |
(4)国内外纺织技术及装备的最新进展(二)——ITMA ASIA+CITME 2014亮点预览(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China Textile Machinery Association,CTMA |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纺织机械协会VDMA Textile Machinery Association |
瑞士纺织机械协会Swiss Textile Machinery Association within Swissmem |
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Association of Italian Textile Machinery Manufacturers,ACIMIT |
法国纺机制造商协会French Textile Machinery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UCMTF |
ITMA ASIA+CITME上的德国技术:更高能效——更高利润German Technology@ITMA ASIA+CITME:Higher Energy Efficiency–Higher Profits |
能效工艺——从纤维到终端纺织品 |
德国参展商——专业展团 |
VDMA在协会村帐篷的展台——信息和帮助 |
意大利纺机制造商再一次以强大的阵容参展Italian Textile Machinery Sector Featured Once Again at Upcoming ITMA ASIA+CITME |
在ITMA ASIA+CITME 2014上与法国纺机建立联系Connect with the French Machinery Manufacturers at ITMA ASIA+CITME 2014 |
ANDRITZ(安德里兹)W3展馆A07展台 |
扩大生产能力及在中国新建设的客户试验生产线 |
成本效益比高、灵活和可靠的成套针刺设备 |
技术纺织品的高度灵活性与创新概念 |
高档纺粘非织造布的整理技术 |
高性能水刺设备系列 |
Autefa(奥特发)W1展馆C01展台 |
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E1展馆A01展台 |
CHTC FONG’S(恒天立信)W1展馆A01展台 |
特恩AIRFLOW?SYNERGY 8气流染色机 |
FONG’S TEC系列多功能高温染色机 |
立信门富士MONTEX 6500型定形机 |
立信门富士MONFORTEX 8000预缩机 |
高乐冷轧染机 |
德国门富士 |
纱力拉XO系列节能型真空调湿定形机 |
立信水务中水回用系统 |
Dilo(迪罗)W3展馆C01展台 |
Groz-Beckert(格罗茨-贝克特)E5展馆B01展台 |
ITEMA(意达)E2展馆C01展台 |
James Heal公司E3展馆A21展台 |
可互换的测试容器提供测试方法的最大灵活性 |
UniControllerTM |
湿环境 |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Nybelt)W4展馆F01展台 |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W1展馆A01展台 |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经纬津田驹纺织机械(咸阳)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 |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 |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沈阳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 |
沈阳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 |
KARL MAYER(卡尔迈耶)E3展馆D01展台 |
Loepfe(洛菲)W5展馆C04展台 |
(1)YarnMaster 3N1 |
(2)YarnMaster 1N1 |
Oerlikon Manmade Fibers(欧瑞康化学纤维)W3展馆F01展台 |
WINGS POY 1800增加长丝产量高达20% |
满足特殊需求的WINGS PA HOY |
DTY解决方案 |
经济紧凑型短纤FORCE S1000 |
为高性能纱线而设计的WinTrax卷绕头 |
合作绩效 |
10年e-save节能 |
Picanol(必佳乐)E1展馆A02展台 |
PTC集团(Br?cker(布雷克)、Graf(格拉夫)、Novibra(诺维巴)和Suessen(绪森))W4展馆C07展台 |
布雷克公司 |
◆布雷克红色ORBIT锥面钢领——专为高品质纱线的高速生产研制 |
◆布雷克OPAL?欧珀钢领——来自瑞士的解决方案,充分适应中国的细纱机市场 |
◆BERKOL?贝克高精度磨皮辊机 |
◆TITAN泰腾钢领 |
◆布雷克钢领/钢丝圈系统——投资价值的最佳体现 |
格拉夫公司 |
◆Resist-O-top弹性盖板针布 |
◆DSW磨盖板机 |
◆TSG往复针布修磨辊 |
◆ASG道夫修磨设备 |
诺维巴公司 |
绪森公司 |
Rieter(立达)W4展馆D01展台 |
梳棉机C 70模型 |
双眼并条机SB-D 22 |
环锭细纱机G 32 |
ECOrized吸棉笛管 |
全自动转杯纺纱机R 60 |
全自动喷气纺纱机J 20 |
4种Com4?立达纱织物样品和纺织成品 |
零备件和改进 |
Richard Hough Ltd.(RHL)E7展馆E12展台 |
Santoni(圣东尼)E5展馆A01展台 |
SAURER.(卓郎)W2展馆F01展台 |
E3——高附加值三合一 |
?ENERGY(节能) |
?ECONOMICS(经济) |
?ERGONOMICS(人体工程学) |
Schlafhorst(赐来福). |
(1)赐来福转杯纺纱机 |
(2)赐来福络筒机 |
(3)赐来福环锭纺细纱机 |
(4)赐来福客户支持 |
Allma Volkmann(阿尔玛?福克曼) |
(1)配备E3技术的短纤倍捻机CompactTwister |
(2)CableCorder CC4 |
刺绣 |
(1)Epoca 6 pro |
(2)SoutacheHead绳绣系统 |
(3)EmStudio刺绣软件——新iSed |
卓朗专件 |
卓郎(金坛) |
Savio(萨维奥)W5展馆C01展台 |
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W5展馆D02展台 |
SSM(歇勒·施威特·梅特勒)W2展馆H01展台 |
Stoll(斯托尔)E4展馆C01展台 |
CMS ADF-3多针距横机 |
CMS 830 C织可穿横机 |
CMS 502 HP多针距横机 |
CMS 530 HP多针距横机 |
Tecnorama(科技瑞玛)E7展馆C22展台 |
Thies(第斯)E6展馆A02展台 |
Trützschler(特吕茨勒)W2展馆G01展台 |
Uster Technologies(乌斯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W5展馆G01展台&W4展馆G09展台 |
两个展台,一个主题 |
熟悉的乌斯特 |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W5展馆A21展台 |
棉精梳机整体锡林系列 |
棉精梳机钛合金钳板结合件系列 |
棉精梳机整体顶梳系列 |
高精度轴承钢钢领系列 |
铝合金单(双)联固盖板系列 |
铝合金活动盖板系列 |
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W2展馆A01展台 |
短纤倍捻机 |
智能转杯纺纱机(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结构调整轻纺专项) |
自动络筒机 |
数码高速剑杆织机(国家新型纺织机械重大装备专题项目) |
数码高速喷气织机 |
TA250高温低浴比溢流染色机 |
(5)梳理机用针布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布发展的4个阶段[1] |
1.1 手工针板 |
1.2 弹性针布 |
1.3 金属针布[2] |
1.4 新型针布 |
2 我国梳棉机发展的4个台阶[5] |
2.1 1181系列弹性针布梳棉机 |
2.2 A186系列金属针布梳棉机 |
2.3 FA系列高产梳棉机 |
2.4 F1系列高产梳棉机 |
3 金属针布齿条规格参数的沿革 |
3.1 锡林金属针布齿条规格参数的发展 |
3.1.1 锡林针布齿条向矮、浅、密方向发展 |
3.1.2 锡林针布齿条前角随锡林速度提高而减小 |
3.1.3 锡林针布齿条向薄齿、密齿发展 |
3.1.4 锡林针布齿条向着尖齿、锋利、高精度、表面光洁和高耐磨方向发展 |
3.2 道夫针布的发展趋势 |
3.3 刺辊齿条的发展趋势 |
3.4 回转盖板弹性针布的发展趋势 |
3.4.1 提高梳针抗弯强度 |
3.4.2植针排列的发展 |
3.4.3适当增大针密 |
4 精梳机和精梳针布的变革[6-7] |
4.1 国产精梳机的变革 |
4.1.1 国产精梳机的发展 |
4.1.2 现代精梳机主要技术进步 |
4.1.2. 1 速度不断提高 |
4.1.2. 2 产量不断提高 |
4.1.2. 3 质量提高 |
4.2 国产精梳针布的发展 |
4.2.1 国产精梳针布的发展历程 |
4.2.2 精梳锡林针布的发展趋势 |
4.2.2. 1 增大锡林齿面圆心角、增大齿密 |
4.2.2. 2 顶梳的沿革 |
5 转杯纺分梳辊的技术进步 |
5.1 转杯纺分梳辊的品种 |
5.2 尺寸规格 |
5.3 分梳辊齿条 |
6 结语 |
(6)转杯纺纱发展战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转杯纺纱的技术发展史 |
1.1 国外 |
1.2 国内 |
2 转杯纺纱工艺流程及其发展 |
2.1 喂给 |
2.2 分梳与牵伸 |
2.3 排杂与回收 |
2.4 转移和输送 |
2.5 凝聚 |
2.6 加捻 |
2.7 负压 (气流) |
2.8 引纱 |
2.9 卷绕 |
2.10 接头 |
2.11 电子清纱器 |
3 转杯纺纱的技术进步及不足之处 |
3.1 转杯纺纱的技术进步 (表3) |
3.2 现有转杯纺的不足之处 |
4 转杯纺纱的新理念 |
4.1 精细梳理 |
4.2 分梳辊由中频小电机直接传动 |
4.3 控制输纤通道出口处纤维 |
4.4 新型假捻盘、阻捻器的研究 |
4.5 引纱孔气流进入对纺纱的影响 |
4.6 新型转杯的研究 |
4.7 纺纱卷绕单元的单独传动 |
4.8 接头的数字化精确控制 |
5 转杯纺纱今后应如何发展 |
5.1 中国在今后世界转杯纺纱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5.2 转杯纺纱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
5.3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方向 |
5.4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方法 |
5.5 机制与体制改革 |
(7)纺纱转杯内的非稳定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流动稳定性理论研究现状 |
1.2.2 180°矩形截面弯管内流动不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3 圆柱或圆锥室的旋转流动非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4 纺织机械内气流场的研究现状 |
1.2.5 转杯内流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 能量梯度理论简介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180°矩形截面弯管内流动不稳定性研究 |
2.1 弯管模型和数值方法 |
2.1.1 180°弯管几何模型 |
2.1.2 控制方程和数值方法 |
2.1.3 网格无关性检查 |
2.2 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2.2.1 数值处理方法 |
2.2.2 计算结果与实验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纺纱转杯圆锥室内旋转流动中涡破裂的数值模拟 |
3.1 支配方程和数值方法 |
3.1.1 计算几何模型 |
3.1.2 控制方程 |
3.1.3 数值方法 |
3.1.4 K 值计算方法 |
3.2 计算结果和分析 |
3.2.1 计算方法验证 |
3.2.2 计算结果及讨论 |
3.2.2.1 雷诺数对流动失稳和涡破裂的影响 |
3.2.2.2 滑移角α对流动失稳和涡破裂的影响 |
3.2.2.3 几何形状对流动失稳和涡破裂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纺纱通道内流动的数值模拟 |
4.1 控制方程和数值方法 |
4.1.1 计算几何模型 |
4.1.2 网格划分 |
4.1.3 控制方程和数值方法 |
4.1.4 网格无关性检查 |
4.2 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4.2.1 纺纱通道内气流的流场特性 |
4.2.2 转杯转速对纺纱通道流场特性的影响 |
4.2.3 滑移角对纺纱通道流场特性的影响 |
4.2.4 转杯转向对纺纱通道流场特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速转杯内部流场和磨损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转杯纺纱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1.3 国内外转杯及其磨损的研究现状 |
1.4 转杯的磨损失效防护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转杯内气固两相流流场研究 |
2.1 转杯内流场的数学模型 |
2.2 不同入流速度下的转杯内部流场研究 |
2.2.1 Fluent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2.2.2 30m/s入流时的Fluent仿真与分析 |
2.2.3 50m/s入流时的Fluent仿真与分析 |
2.3 不同纤维浓度的流场研究 |
2.3.1 纤维浓度为 0.2 时 |
2.3.2 纤维浓度为 0.6 时 |
2.4 不同压差下的流场研究 |
2.5 不同转杯的流场研究 |
2.5.1 小转杯模型和边界条件 |
2.5.2 仿真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杯磨损的有限元研究 |
3.1 有限元介绍 |
3.1.1 有限元原理概述 |
3.1.2 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LS-DYNA |
3.2 磨损过程的三维 LS-DYNA 模型 |
3.2.1 三维 LS-DYNA 物理模型 |
3.2.2 材料的本构模型 |
3.3 转杯不同位置磨损分析计算 |
3.3.1 输棉通道口处的磨损过程分析 |
3.3.2 凝聚槽处磨损过程分析 |
3.3.3 转杯其余位置 LS-DYNA 仿真研究 |
3.4 不同转杯材料磨损分析 |
3.5 能量分析 |
3.6 转杯使用寿命估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转杯的微观磨损特征 |
4.1 磨损理论及磨损特征概述 |
4.2 影响磨损的因素 |
4.3 磨损的电镜观测实验 |
4.3.1 转杯测试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方法介绍 |
4.3.2 实验材料的制备 |
4.3.3 不同转杯的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4.3.4 转杯轴的磨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CF系列齿片式转杯纺分梳辊的结构及纺纱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转杯纺不同喂给方式对混纺纱质量影响的研究[J]. 张倩,张玉泽,江慧,陈霞,汪军. 纺织器材, 2015(05)
- [2]基于双分梳技术的转杯纺混纺工艺研究[D]. 张倩. 东华大学, 2015(07)
- [3]转杯纺分梳工艺与棉条纤维流短绒率关系的研究[J]. 张玉泽,江慧,汪军. 纺织器材, 2014(04)
- [4]国内外纺织技术及装备的最新进展(二)——ITMA ASIA+CITME 2014亮点预览[J]. 本刊编辑部,赵永霞,宋富佳,谢晓英. 纺织导报, 2014(06)
- [5]梳理机用针布的发展[J]. 许监良. 纺织器材, 2014(S1)
- [6]转杯纺纱发展战略的探讨[J]. 徐惠君. 纺织导报, 2013(07)
- [7]纺纱转杯内的非稳定流动研究[D]. 肖美娜. 浙江理工大学, 2013(03)
- [8]高速转杯内部流场和磨损规律研究[D]. 雷丽. 浙江理工大学, 2013(S2)
- [9]200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A]. 秋黎凤,赵斯伟,胡新立. “经纬股份杯”2012’“强专件、促设备、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经验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10]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A]. 秋黎凤,赵斯伟,赵玉生,付晓艳. “经纬股份杯”2012’“强专件、促设备、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经验研讨会论文集,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