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宋国维[1](2019)在《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量的不断增加,促使了国际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港口是各国多式联运发展的载体,各国纷纷重视港口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港口经济成为各国重点发展对象。随着港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港口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港口之间的竞争已经由最初的基础建设和运营能力演变为腹地资源的竞争。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赢得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更多的货源来增强港口的竞争力将是天津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内陆建设无水港将成为天津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无水港是与海港功能相同的内陆物流中心,是海港向内陆地区的延伸,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天津港地理位置优越,可通过无水港深化与内陆地区的合作,增强港口对内陆地区的吸引力,开发内陆地区的潜在货源,保持天津港的竞争优势。本文基于上述发展背景,按照“现状分析——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的思路对天津港建设无水港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适合天津港无水港的发展策略,提升港口的竞争力。本文首先系统的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无水港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无水港的建设、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无水港的定义以及战略管理等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无水港战略管理的相关知识。其次运用战略管理知识,对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内部环境(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挑战、机遇)分别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天津港SWOT分析矩阵。然后结合环境分析结果以及国内外港口的发展经验,提出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战略意图、战略目标以及发展战略。最后提出天津港建设无水港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本文希望通过对天津港无水港发展战略的研究,开拓港口企业建设无水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港口企业无水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刘亚楠[2](2017)在《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逐步加深,区域一体化稳步推进,国际贸易往来越加频繁,港口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凸显。集装箱运输具有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等独特的优越性,集装箱运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集装箱码头的开发建设被提上日程,各集装箱码头公司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但我国也已经采取积极稳健的宏观政策应对经济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天津港要想利用其区位优势和国家战略叠加等机遇,在竞争中提高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仅仅依靠增减港口的基础设施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与市场营销等软实力相结合,全面分析市场环境,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本文通过收集总结大量资料和数据,结合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从宏观法律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腹地状况、竞争环境等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港口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内部环境分析,总结其现存的主要营销问题。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天津港集装箱未来吞吐量,得知天津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未来几年内的上升幅度较大,市场发展前景良好,可以实行密集发展策略,以更大的营销力度开拓市场。并从市场环境、客户需求以及企业优势中分析集装箱市场中的营销机会。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建议。首先要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培养营销人才以及丰富营销手段来提高企业营销能力;其次,各码头公司之间要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开发技术、开拓市场,共享设施;各码头公司还要加强港口建设,加快打造智慧港口;利用互联网进行客户管理,满足顾客多元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最后要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完善品牌建设。希望可以为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公司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杨薏桦[3](2016)在《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口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国家运输计划的执行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港口计划和垄断模式逐渐破除,指令性计划在港口资源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港口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晴雨表也取得了显着的发展成果。同时港口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的深入使港口摆脱了对市场营销的忽视和偏见,把市场营销作为竞争的手段,开始认真的了解客户的需求,采取各种营销措施来满足其要求,从而达到吸引客户、保证港口的地位和份额的目的。但港口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需要我们认真调查分析,并根据市场情况准确的定位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主要综合运用天津港集团公司市场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目前出现的不足与缺陷,结合市场营销、服务营销和服务质量等相关理论知识,以文献索引法、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发展策略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研究。所以全篇一共分成六个章节。一、绪论章节主要是从大背景下概括了论文的写作需求与目的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并描绘出大致研究与分析的框架;二、理论知识阐述章节是根据市场营销、服务营销和服务质量等进行阐述,了解这些定义对后面的问题研究与分析做支撑作用,以显示全篇的科学性;三、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章节,是结合天津港集团的简单介绍、营销现状分析、营销影响因素分析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及对港口的定位、腹地经济和客户需求、竞争因素、环境因素、能力因素等方面,揭示出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现状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从而引出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发展策略分析;四、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目前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的分析章节。提出了以港口的动能开发带动市场营销、运用适当的港口价格策略调动市场、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实现优质服务营销、实施名牌战略,吸引客户关注等应对策略。五、实施措施与未来发展建议章节,有助于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本篇论文的研究原因。六、结论与研究不足的章节是将整个框架做一个归总工作,并对研究尚且不足的一些说明。
张丽梅[4](2014)在《港口空间组织与用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口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城市空间结构塑造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世界港口大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之首。受全球化影响,港口规模急剧扩张,港口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港口大国向港口强国的转型,推动港口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加强港口空间组织与布局规律的研究,以提高港口运营效率,优化港口土地利用。论文采用“格局-过程-机制-优化”分析方法,对港口的空间形态、演化过程、形成机制以及优化控制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港口研究历程进行梳理与回顾,指出全球化是港口体系重组和结构性调整的重要力量。未来应加强区域化对港口体系与港口物流网络整合作用的研究,加强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港口中的应用研究,并亟待开展港口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研究。同时围绕港口的空间属性开展图解评述,指出现有研究成果港口体系模型多于港口单体模型,有必要深入港口内部,对港口空间组织与布局规律进行研究,以完善港口用地优化的空间模型方法。通过国内外7大着名港口案例剖析,对港口空间格局与用地布局特点进行总结,指出港口空间结构为主辅结构,码头岸线是港口空间组织的重要要素,常见的港口形态有:带形结构、组团结构以及“T”形+组团混合结构3种。港口用地随港口代际功能的演化而演化,用地类型趋于多元,结构比例接近城市用地构成,港城一体化趋势明显。港口空间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技术进步因素、产业经济因素、城市发展因素和运营管理因素,其中后3者规划可控,是优化控制的切入点。论文认为港口区域化、柔性化、生态化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港口区域化理论、第四代港口理论、港口产业集群理论、港城一体化理论是指导未来港口发展的4大基本理论,分别影响着港口物质储运物流系统、港城产业系统和集疏运交通系统的布局,并推动着港口朝着网络化、垂直化以及集约化方向发展。未来天津港要重视无水港对港口空间和用地的重构作用,加强港城一体化建设。
陆红玉[5](2014)在《基于类轴辐式网络的天津港无水港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现代供应链和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促使综合物流需求和多式联运业务增加,使得港口成为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环节。港口间的竞争已由最初的基础建设和运营能力的竞争发展成为对经济腹地的竞争,竞争日趋激烈。建设无水港作为争取内陆经济腹地的一种有效措施,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港口间竞争的焦点。天津港如要在港口竞争中取得较大的优势,加快港口的发展,必须重视无水港的建设。如何有效地利用内陆资源,协调配合港口运作,增强港口的竞争力,成为天津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先从无水港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出发,进而对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内外部环境展开分析,结合目前天津港无水港发展现状,阐述了天津港在发展无水港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用轴辐式式网络模型创建了无水港的布局网络优化模型,在确定枢纽点的位置和节点的分派情况下,综合考虑运输成本和操作成本,进而确定总成本,然后用一个算例证明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对天津港发展无水港策略进行了探讨。
王明朗[6](2014)在《天津港内陆无水港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陆无水港是建设在港口腹地,具备货物报关、报检、签发提单、订舱集拼,进出口货物的保税仓储、结汇退税,集装箱堆存、还箱、修理清洗,货物的物流配送,以及信息服务、商贸交流等服务功能,能提供公铁多式联运作业的物流中心。内陆无水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口岸海关清关模式中,内地企业必须在口岸申报、查验、放行,以及传统转关模式中的二次申报、查验、放行的问题,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成为现代港口发展的新模式。内陆无水港极大地方便了货物进出口,变革了海港连接内地的集疏运体系,带动了内陆腹地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港在内陆无水港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物流业发展不够成熟、配套设施不够完备、运营效率不够高、运营成本比较高、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内陆无水港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试图运用公共管理理论,从政府和工作两大层面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解决天津港内陆无水港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天津尽早建成中国北方的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加快带动“三北”地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
赵欣[7](2014)在《天津港集装箱验放中心功能拓展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推动外贸“稳增长、促平衡、调结构”的相关举措将会不断出台,涉及到各个领域。天津港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对天津港集装箱检验模型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关检合作共同完善口岸通关环境是大势所趋,随着双方合作的逐步加强,相关政策的逐步出台,围绕口岸通关业务的相关流程也必然会有所调整,进而会对业内相关企业重新进行洗牌。天津港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对天津港集装箱检验模型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集装箱查验模式的创新以及查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会促进天津港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本论文主要理论为生产运营管理和管理学,通过文献索引、实例研究、案例对比等研究方法,基于海关有关法律法规、海关总署相关法令和天津港集装箱验放中心实际经营现状,对如何实现天津港口一站式查验服务体系的运营,进而逐步提高海关查验集装箱查验通关效率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理论综述基础上,分析天津港国际物流业和现行集装箱查验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现行集装箱查验模式做出评价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天津港国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集装箱吞吐量的稳步增长,对天津港集装箱查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促进创新的发展和提高集装箱检验水平,天津港国际物流产业格局。二、海关和检验检疫资源的整合,实现集中检查;通过天津港集装箱查验中心建立,延伸再生资源查验分拨中心和矿产品查验分拨中心,形成天津港一站式查验服务体系的新模式。三、根据天津港国际物流业和集装箱查验的现状和实践,把模式创新、资源整合作为一个关键因素,以此作为研究集装箱查验模式的突破口,进而提出了“关、检、港”联络协调机制。本文首次把集装箱查验模式与专业货类联系起来,并且提出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利用整合的理论,海关和商检两个政府部门的资源整合,实现利润最大化。
么立[8](2013)在《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国际航线的网络铺设、集装箱码头和配套场站的建设及港口集疏运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完善,表明我国港口集装箱业务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在进一步提高,港口为客户提供的完善的集装箱服务,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货源,而且能够创造货源,成为港口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港口作为集装箱的集散地,在发展集装箱运输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以港口集装箱运输为主要依托的天津现代运输市场尚未进行深度开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这为天津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对天津港集装箱运输进行研究,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希望能使天津港的自身功能不断完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为天津港集装箱运输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价值及借鉴的经验。文中,通过现代理论的运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天津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首先,分析了集装箱运输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确立了文章的研究内容与思路。其次,对港口集装箱运输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分析了国内外集装箱港口运输的发展趋势和天津港的集装箱运输现状。再次,利用SWOT理论对天津港集装箱运输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应采取的发展对策。然后,对天津港腹地情况及内外贸发展情况及前景进行研究,通过趋势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来预测天津港未来几年的集装箱吞吐量。最后,在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目标指导下,提出适合发展天津港集装箱运输的对策,为天津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孙杰[9](2012)在《适应国际物流发展的港口集装箱查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内外交流日益增多,国际物流业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国际物流业作为天津港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目前也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大有作为的创新期。天津港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对改进和完善天津港集装箱查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集装箱查验模式的创新以及查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会促进天津港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比较分析、个案研究、策略建议等方法开展研究分析。一是采用理论阐述的方法,借鉴学者们的理论成果,对国际物流业与集装箱查验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理论综述基础上,分析天津港国际物流业和现行集装箱查验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现行集装箱查验模式做出评价分析。二是采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对比国内外港口集装箱查验模式的差异性,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三是个案研究的方法,以天津港某报关行为例,对查验中心平台建立前后的运营成本进行分析研究。四是提出策略建议,构建发展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天津港国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集装箱吞吐量的稳步增长,对天津港集装箱查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集装箱查验水平的提高、模式的创新对天津港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二、整合海关和国检资源,实现集中查验;整合天津港集装箱查验中心这个平台和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软硬件的资源整合和有效结合,形成“平台+服务体系”新模式。三、根据天津港国际物流业和集装箱查验的现状和实践,把模式创新、资源整合作为一个关键因素,以此作为研究集装箱查验模式的突破口,进而提出了“关、检、港”联络协调机制。本文首次把集装箱查验模式与国际物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并且提出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提出运用整合理论,把海关和国检两个政府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利润最大化。
贡艳洁[10](2010)在《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竞争力综合评价》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的海运也得以迅速发展,中国的港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其规模也日益扩张。中国沿海主要港口进入竞相发展成为区域核心港口的时期。港口之间、港口群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和无序,港口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盲目投资扩张建设,港口的建设重复以及港口功能定位重合现象十分严重。如何正视港口本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全国沿海港口发展中所处的水平,以及港口在竞争中所具备的优势以及不足,是集装箱码头未来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港口竞争力的相关态势以及我国沿海主要集装箱码头的发展概况。在分析了港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之后,在前人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根据国内其他主要港的发展状况,针对天津港集装箱码头从港口营运管理角度出发,分析影响集装箱码头竞争力的八个影响因素,并据此筛选相关具体指标,构建了集装箱码头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基于这个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运用高级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主要集装箱码头竞争力的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别从码头服务水平、竞争源动力、码头运营效率和腹地通达性等方面分析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发展状况,为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的未来提高竞争力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建议。
二、关于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无水港的相关理论 |
2.1.1 无水港的定义 |
2.1.2 无水港的功能 |
2.2 战略管理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的定义 |
2.2.2 战略管理的过程 |
2.2.3 理论分析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的环境分析 |
3.1 天津无水港项目发展现状 |
3.2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发展环境SWOT分析 |
3.2.1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机会分析 |
3.2.2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威胁分析 |
3.2.3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优势分析 |
3.2.4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劣势分析 |
3.2.5 综合分析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4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制定 |
4.1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
4.2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与任务 |
4.2.1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目标 |
4.2.2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规划任务 |
4.3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制定 |
4.3.1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总体发展战略 |
4.3.2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经营发展战略 |
4.3.3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职能发展战略 |
4.4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布局定位 |
4.4.1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区域类型 |
4.4.2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属地规划 |
4.4.3 天津港无水港对接平台的口岸港发展定位 |
4.4.4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天津港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5.1 增强服务效能提升无水港运营质量 |
5.2 强化内陆无水港项目基础管理 |
5.3 搭建内陆无水港项目发展平台 |
5.4 完善内陆无水港项目物流体系 |
5.5 加强内陆无水港项目管控 |
5.6 推进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人才建设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营销组合理论概述 |
2.1.1 市场营销组合的基本框架:4P |
2.1.2 以顾客为导向的4C营销组合 |
2.1.3 以竞争为导向的4R营销组合 |
2.1.4 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4V营销组合 |
2.2 港口企业营销理论与应用 |
2.2.1 港口企业市场营销 |
2.2.2 营销理论在港口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
2.3 市场预测概述 |
2.3.1 市场预测及其基本类型与内容 |
2.3.2 市场预测的主要方法 |
第3章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公司市场环境及营销问题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技术环境 |
3.1.4 港口经济腹地状况 |
3.1.5 竞争环境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港口硬件条件分析 |
3.2.2 港口软实力分析 |
3.3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公司现存主要营销问题 |
3.3.1 营销宣传力度不足 |
3.3.2 缺少对目标客户的分析 |
3.3.3 港口相关设施投入利用不足 |
3.3.4 缺乏价格优势 |
第4章 天津港集装箱市场前景及营销机会分析 |
4.1 天津港集装箱市场前景分析 |
4.1.1 吞吐量预测模型的选择 |
4.1.2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4.1.3 吞吐量预测结果分析 |
4.2 集装箱市场营销机会分析 |
4.2.1 市场环境中的营销机会 |
4.2.2 客户需求中的营销机会 |
4.2.3 企业优势中的营销机会 |
第5章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公司营销策略建议 |
5.1 提高企业营销能力 |
5.1.1 进行市场调研 |
5.1.2 培养高素质营销人才 |
5.1.3 丰富营销手段 |
5.2 打造战略联盟 |
5.2.1 进行技术开发合作 |
5.2.2 建立市场开拓联盟 |
5.2.3 共享设施提高效率 |
5.3 加强港口建设 |
5.3.1 引进先进设备 |
5.3.2 加快打造智慧港口 |
5.3.3 加强港口集疏运网络系统建设 |
5.4 提高客户满意度 |
5.4.1 利用“互联网+”进行客户管理 |
5.4.2 满足客户需求 |
5.5 提高价格优势与品牌建设 |
5.5.1 共同议价与灵活定价 |
5.5.2 加强品牌建设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论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
2.2 服务营销理论概述 |
2.2.1 服务的定义 |
2.2.2 服务的分类 |
2.2.3 服务的特征 |
2.3 服务质量理论概述 |
2.3.1 服务质量的内涵 |
2.3.2 提高服务质量策略 |
2.3.3 服务定价、分销和促销 |
2.4 港口市场营销的界定 |
第3章 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天津港集团简介 |
3.2 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3 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国家的经济政策及对港口的定位 |
3.3.2 腹地经济和客户需求 |
3.3.3 竞争因素 |
3.3.4 港口的环境因素 |
3.3.5 港口的能力因素 |
3.4 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现状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3.4.1 港口功能不够完善 |
3.4.2 港口价格制定策略单一 |
3.4.3 服务营销理念远远落后于服务市场的需要 |
3.4.4 品牌建设存在误区 |
第4章 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
4.1 以港口的功能开发带动市场营销 |
4.1.1 提高完善港口的装卸功能 |
4.1.2 完善港口的物流功能 |
4.1.3 完善港口的加工及服务功能 |
4.2 运用适当的港口价格策略调动市场 |
4.2.1 影响港口费的因素 |
4.2.2 港口费制订的策略 |
4.2.3 港口费调整的方法 |
4.3 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实现优质服务营销 |
4.3.1 跟进市场源头 |
4.3.2 跟进需求变化 |
4.3.3 跟进质量反馈 |
4.3.4 跟进工作细节 |
4.3.5 跟进持续运行 |
4.4 实施品牌战略,吸引客户关注 |
4.4.1 品牌经营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4.4.2 打造自己的港口物流品牌 |
第5章 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问题应对策略的实施措施与发展建议 |
5.1 实施措施 |
5.2 未来发展建议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天津港(集团)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4)港口空间组织与用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港口空间与用地优化研究综述 |
1.2.1 港口空间结构与用地研究概述 |
1.2.2 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
1.2.3 港口空间与用地研究展望 |
1.3 研究方案及方法探寻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港口与用地相关理论 |
2.1 必要概念及内涵 |
2.1.1 港口及相关概念内涵 |
2.1.2 土地利用及相关概念内涵 |
2.2 港口功能演变与布局理论 |
2.2.1 港口功能演变与代际划分 |
2.2.2 现代港口理论及发展新趋势 |
2.2.3 港口功能与用地的对应关系 |
2.3 区位理论与港口功能区位选择 |
2.3.1 区位理论的发展演变 |
2.3.2 应用区位论之港口区位研究 |
2.4 土地利用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1 土地利用学 |
2.4.2 土地利用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
2.4.3 土地利用优化内容及方法 |
第三章 国内外港口空间格局与用地布局 |
3.1 港口案例与基本参数比较 |
3.1.1 港口案例遴选 |
3.1.2 港口基本情况 |
3.1.3 基本技术参数比较 |
3.2 港口空间格局与组织特点 |
3.2.1 规划中的港口 |
3.2.2 港城空间关系 |
3.2.3 港口空间模型 |
3.2.4 港口空间组织规律 |
3.3 港口土地利用与用地变化 |
3.3.1 港口土地利用 |
3.3.2 港口用地变化分析 |
3.4 港口空间与用地布局特点 |
3.4.1 港口布局特点 |
3.4.2 布局特点异同分析 |
第四章 港口演化与空间组织机制 |
4.1 基于案例的港口演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
4.1.1 港口演化 |
4.1.2 港口演化驱动因素 |
4.2 港口操作流程与空间组织 |
4.2.1 船舶进出港过程 |
4.2.2 客货装卸、存储、分运过程 |
4.2.3 操作单元空间组织 |
4.2.4 港口与城市空间关系 |
4.3 港口空间影响与作用机制 |
4.3.1 自然地理因素 |
4.3.2 技术进步因素 |
4.3.3 产业经济因素 |
4.3.4 城市发展因素 |
4.3.5 运营管理因素 |
第五章 港口发展新趋势与空间优化模型 |
5.1 第四代港口与用地变化 |
5.1.1 第四代港口及港口发展新趋势 |
5.1.2 第四代港口的空间组织特征 |
5.1.3 第四代港口用地变化分析 |
5.2 无水港与港口用地趋势 |
5.2.1 无水港物流分析与功能层次 |
5.2.2 无水港内部功能组织 |
5.2.3 无水港对港口的反作用机制与空间重构 |
5.2.4 区域化阶段港口的空间组织特征 |
5.3 港口空间组织优化模型 |
5.3.1 港口空间区域整合的网络优化模型 |
5.3.2 基于港城一体的交通网络优化模型 |
5.3.3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紧凑协作优化模型 |
5.3.4 港口再生与滨水空间优化模型 |
5.4 优化模式对用地的影响与要求 |
5.4.1 港口码头用地 |
5.4.2 仓储物流用地 |
5.4.3 临港工业用地 |
5.4.4 集疏运交通用地 |
5.4.5 其他 |
第六章 天津港土地利用优化实证研究 |
6.1 天津港概况 |
6.1.1 基本情况 |
6.1.2 演变历程 |
6.1.3 规划中的港口 |
6.2 土地使用现状 |
6.2.1 现状概要 |
6.2.2 土地管理现状 |
6.2.3 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
6.3 现状用地综合效益评价 |
6.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3.2 指标权重确定 |
6.3.3 评估过程 |
6.3.4 评价结论与建议 |
6.4 规划用地约束条件分析 |
6.4.1 既有规划约束评述 |
6.4.2 各港区潜力提升方向 |
6.5 天津国际化港口用地优化建议 |
6.5.1 港城空间区域整合的用地优化建议 |
6.5.2 港城一体化交通系统优化建议 |
6.5.3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用地优化建议 |
6.5.4 港口再生与滨水空间优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1:中国古代航运大事简表(到公元1840年止) |
附件 2:2000年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50位 |
附件 3:2013年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 |
附件 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 |
附件 5:城乡用地分类与代码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5)基于类轴辐式网络的天津港无水港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无水港的相关理论 |
2.1 无水港的内涵 |
2.2 无水港的分类 |
2.3 无水港的功能 |
2.4 我国无水港的发展模式 |
2.5 无水港的发展趋势 |
第3章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环境分析 |
3.1 无水港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建设无水港的政策扶持 |
3.1.2 建设无水港的有效推力 |
3.1.3 建设无水港的经济动力 |
3.2 天津港建设无水港的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天津港的无水港建设总体现状 |
3.2.2 建设无水港的优势 |
3.2.3 天津港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4章 天津无水港的网络布局优化 |
4.1 模型的介绍 |
4.1.1 轴辐式网络定义 |
4.1.2 模型的说明 |
4.2 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的思路 |
4.2.2 模型的假设及符号说明 |
4.2.3 目标成本函数 |
4.3 模型求解 |
第5章 天津港发展无水港的对策 |
5.1 依托政府支持,主动加强合作 |
5.1.1 做好政策扶持 |
5.1.2 积极与内地无水港合作 |
5.2 构建物流网络,着眼长远发展 |
5.2.1 完善“无水港”的网络布局 |
5.2.2 打造畅通的运输通道 |
5.2.3 完善配套设施和发展环境 |
5.3 增强服务效能,提升运营质量 |
5.3.1 无水港业务流程的简化 |
5.3.2 加强电子口岸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无水港间铁路距离 |
致谢 |
(6)天津港内陆无水港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供应链管理理念已经植根于全球化经济 |
1.1.2 国际航运的重心正在向东亚尤其是向中国转移 |
1.1.3 港口竞争已从港口规模等级竞争转入对内陆腹地的争夺 |
1.2 国外内陆无水港发展的启示 |
1.2.1 国内内陆无水港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内陆无水港发展现状 |
1.2.3 国外内陆无水港发展分析 |
1.2.4 国外发展内陆无水港经验借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理论基础 |
1.4.1 府际关系理论 |
1.4.2 管理协同理论 |
1.4.3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概述 |
2.1 天津港介绍 |
2.1.1 天津港概述 |
2.1.2 天津港区位与交通 |
2.1.3 天津港经济腹地 |
2.2 内陆无水港的概念 |
2.2.1 内陆无水港的内涵 |
2.2.2 内陆无水港的功能 |
2.3 天津港建设内陆无水港的重要性 |
2.3.1 天津港建设内陆无水港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 |
2.3.2 天津建成中国北方航运中心的必然选择 |
2.3.3 内陆无水港是服务“三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
2.4 天津港发展内陆无水港的实践 |
2.4.1 着眼全国、立足北方,统筹推进内陆无水港发展 |
2.4.2 通力合作、协同推进,建立健全内陆无水港发展体制 |
2.4.3 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不断提升内陆无水港发展环境 |
2.5 天津港发展内陆无水港的模式 |
2.5.1 内地独资建设,双方合资经营 |
2.5.2 企业独资建设经营,港口实施业务对接服务 |
2.5.3 多方投资主体合资建设,共同经营 |
3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物流业发展还不成熟 |
3.2 配套设施还不完备 |
3.3 运营效率还不够高 |
3.4 运营成本还比较高 |
3.5 服务功能还不完善 |
3.6 筹备运营和在建的内陆无水港也存在一定问题 |
4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建设的对策 |
4.1 政府层面上的对策 |
4.1.1 由中央部门统筹推进内陆无水港发展 |
4.1.2 加强内陆无水港信息化建设 |
4.1.3 地方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内陆无水港更多的支持 |
4.1.4 地方政府应积极创建适宜无水港发展环境 |
4.2 工作层面上的对策 |
4.2.1 优化无水港网络布局 |
4.2.2 加快无水港物流运输通道建设 |
4.2.3 大力拓展完善内陆无水港功能 |
4.2.4 促进内陆无水港升级为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天津港集装箱验放中心功能拓展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口岸集装箱查验相关理论概述 |
2.1 口岸集装箱查验概述 |
2.1.1 海关查验概述 |
2.1.2 检验检疫查验概述 |
2.2 口岸集装箱监管场所概述 |
2.2.1 海关监管场所 |
2.2.2 检验检疫监管场所 |
2.3 口岸集装箱集中查验模式及其应用概况 |
2.3.1 集中查验模式 |
2.3.2 国内集中查验模式应用情况 |
2.3.3 国外集中查验模式应用情况 |
第3章 天津港集装箱查验中心现状与市场环境分析 |
3.1 天津港集装箱查验中心概述 |
3.2 天津港集装箱查验中心面临的机遇 |
3.2.1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逐年增加 |
3.2.2 海关和国检局实施的“三个一”关检联合查验 |
3.2.3 “关、检、港”三方的成功合作 |
3.3 天津港集装箱查验中心的竞争态势分析 |
3.3.1 海关查验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
3.3.2 综合类货物检验检疫查验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
3.3.3 再生资源类货物检验检疫查验市场态势分析 |
3.4 天津港集装箱查验中心的优势分析 |
3.4.1 区位优势 |
3.4.2 政策优势 |
3.4.3 运营主体品牌优势 |
3.4.4 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 |
3.5 天津港集装箱查验中心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章 天津港集装箱验放中心功能拓展方案设计 |
4.1 功能拓展方案设计 |
4.1.1 再生资源查验分拨中心 |
4.1.2 矿产品查验分拨中心 |
4.1.3 汽配中心 |
4.1.4 货代功能 |
4.1.5 物流金融功能 |
4.1.6 冷链物流功能 |
4.1.7 保税物流功能 |
4.2 功能拓展方案的经济效益预测 |
第5章 天津港集装箱验放中心功能拓展的保障 |
5.1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
5.2 把服务延伸到客户心里 |
5.3 提高查验效率和质量 |
5.4 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 |
5.5 深化业务流程再造 |
5.6 进一步降低成本 |
5.7 进一步深化“港检”合作 |
5.8 做大做强验放中心规模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港口集装箱运输概述 |
2.1 集装箱运输的相关概念及优势 |
2.1.1 集装箱运输的相关概念 |
2.1.2 集装箱运输的优势 |
2.2 港口集装箱运输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2.2.1 港口集装箱运输的概念 |
2.2.2 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历程 |
2.3 国内外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 |
2.3.1 国内集装箱港口运输发展趋势 |
2.3.2 国外集装箱港口运输发展趋势 |
第3章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状 |
3.1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条件 |
3.1.1 天津港的地理位置 |
3.1.2 天津港的基础设施条件 |
3.1.3 天津港的生产状况 |
3.1.4 天津港的腹地状况 |
3.1.5 天津港的集疏运现状 |
3.1.6 天津港的服务状况 |
3.2 天津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情况 |
第4章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评价 |
4.1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1.1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机遇分析 |
4.1.2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威胁分析 |
4.2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 |
4.2.1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优势分析 |
4.2.2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劣势分析 |
4.3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SWOT矩阵和综合分析 |
4.3.1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SWOT矩阵 |
4.3.2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SWOT综合分析 |
第5章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
5.1 腹地经济及内外贸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
5.1.1 天津港腹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
5.1.2 天津港内外贸发展状况 |
5.2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预测 |
5.2.1 预测方法的选择 |
5.2.2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 |
5.2.3 天津港集装箱物流的综合预测结果和评价 |
第6章 推进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对策 |
6.1 全方位联盟合作,共建港口设施 |
6.2 加强与班轮公司合作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
6.3 加强与周边港口合作 |
6.4 加速港口信息网络建设 |
6.5 充分发挥保税港区的自由贸易政策优势 |
6.6 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 |
6.7 优化集装箱集疏运结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适应国际物流发展的港口集装箱查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际物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集装箱查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国际物流业概述 |
2.1.1 国际物流的概念和作用 |
2.1.2 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 |
2.1.3 国际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 集装箱查验概述 |
2.2.1 集装箱查验含义和内容 |
2.2.2 集装箱查验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 资源整合理论概述 |
2.3.1 资源整合理论概念 |
2.3.2 国外关于企业资源整合研究的进展 |
第3章 天津港国际物流业的基本分析及与集装箱查验的关系 |
3.1 天津港国际物流业发展现状 |
3.1.1 港口物流基地形成 |
3.1.2 开展物流高端业务 |
3.1.3 建设内陆物流节点 |
3.1.4 海铁联运通道建设经验 |
3.2 天津港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
3.2.1 国际物流业处于初级阶段 |
3.2.2 全程物流项目规模不大 |
3.2.3 海铁联运缺乏市场影响力 |
3.2.4 专业化物流分拨中心建设需加强 |
3.2.5 内陆物流节点未实现网络化 |
3.2.6 国际物流业专业人才匮乏 |
3.2.7 信息化服务能力存在不足 |
3.3 天津港国际物流业与集装箱查验的关系 |
3.3.1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概述 |
3.3.2 天津港国际物流业与集装箱查验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4章 集装箱查验模式现状分析 |
4.1 部分国家集装箱查验模式 |
4.1.1 香港基于TRADELINK的平台模式 |
4.1.2 新加坡基于TRADENET的平台模式 |
4.1.3 日本的集装箱查验模式 |
4.2 我国集装箱查验模式现状分析 |
4.2.1 我国港口现行集装箱验放模式 |
4.2.2 存在差距及具体原因分析 |
4.3 天津港查验模式概况 |
4.3.1 天津港现状 |
4.3.2 天津港集装箱查验概况 |
4.3.3 天津港集装箱查验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天津港集装箱查验模式的实施背景及方案设计 |
5.1 构建天津港集装箱查验新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5.1.1 适应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需要 |
5.1.2 实现天津港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
5.1.3 实现大通关的需要 |
5.1.4 适应快速增长的集装箱吞吐量的需要 |
5.2 天津港“平台+服务体系”新模式的具体内容 |
5.2.1 资源整合理论在天津港集装箱查验模式中的应用 |
5.2.2 建立天津集装箱查验中心平台 |
5.2.3 建立一站式查验服务体系 |
第6章 “平台+服务体系”查验模式的效果评价分析及建议 |
6.1 经济效益评价 |
6.1.1 查验效率明显提升 |
6.1.2 集装箱查验中心2011年指标完成情况 |
6.2 社会效益评价 |
6.2.1 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
6.2.2 集装箱业务发展进入新阶段 |
6.3 个案研究 |
6.3.1 对天津港某专业报关行分析 |
6.3.2 对UPS公司分析 |
6.4 策略建议 |
6.4.1 “关、检、港”联络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 |
6.4.2 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展 |
6.4.3 编制港口集装箱查验流程 |
6.4.4 提升港口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竞争力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2章 集装箱码头竞争力评价概述 |
2.1 集装箱港口的竞争 |
2.1.1 集装箱港口竞争的动因 |
2.1.2 港口竞争内容概述 |
2.2 集装箱港口的竞争力 |
2.2.1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的含义 |
2.2.2 "政府因素"在竞争中的体现 |
2.2.3 "区位因素"在竞争中的体现 |
2.2.4 竞争的焦点—货源 |
2.3 集装箱码头竞争力概述 |
2.3.1 位置优势 |
2.3.2 水深优势 |
2.3.3 功能优势 |
2.3.4 服务优势 |
2.4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
2.5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注意事项 |
2.5.1 评价指标的赋值 |
2.5.2 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问题 |
2.5.3 指标间的权重分配 |
2.5.4 指标体系的灵活运用 |
2.6 集装箱码头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6.1 集装箱码头基础条件 |
2.6.2 集装箱码头经营状况 |
2.6.3 集装箱码头的管理状况 |
2.6.4 集装箱码头的影响力——集装箱吞吐量 |
2.6.5 集装箱码头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2.7 集装箱码头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
2.7.1 综合评价的一般理论 |
2.7.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3章 集装箱码头竞争力评价 |
3.1 评价对象的选择 |
3.1.1 大连港集装箱码头 |
3.1.2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 |
3.1.3 青岛港集装箱码头 |
3.1.4 上海港集装箱码头 |
3.1.5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码头 |
3.1.6 厦门港集装箱码头 |
3.1.7 广州港集装箱码头 |
3.1.8 深圳港集装箱码头 |
3.1.9 香港港集装箱码头 |
3.1.10 其他集装箱港口 |
3.2 基于因子分析的集装装箱码头竞争力综合评价 |
3.2.1 数据收集及处理 |
3.2.2 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 |
3.2.3 公因子提取 |
3.2.4 公因子解释 |
3.2.5 因子得分函数 |
3.2.6 综合因子分得分 |
3.3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综合竞争力评价 |
3.3.1 码头服务水平 |
3.3.2 竞争源动力 |
3.3.3 码头运营效率 |
3.3.4 腹地通达性 |
第4章 提高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竞争力建议 |
4.1 提高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服务水平 |
4.2 增强集装箱码头竞争源动力 |
4.2.1 量身定做内陆港通关模式 |
4.2.2 赋予内陆港更多特殊功能 |
4.2.3 加快建设内陆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两大平台建设 |
4.2.4 实施资源整合,形成对接港口的集群效应 |
4.2.5 引进人才与强化培训相结合 |
4.3 保持集装箱码头的经营效率 |
4.4 改善集装箱码头的通达性 |
4.4.1 建立港口后方立体集疏运体系 |
4.4.2 加强天津港与外部铁路通道的联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关于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港内陆无水港项目发展战略研究[D]. 宋国维.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2]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刘亚楠.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6)
- [3]天津港集团市场营销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薏桦. 大连海事大学, 2016(10)
- [4]港口空间组织与用地优化研究[D]. 张丽梅. 天津大学, 2014(08)
- [5]基于类轴辐式网络的天津港无水港布局研究[D]. 陆红玉.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6]天津港内陆无水港建设问题研究[D]. 王明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7]天津港集装箱验放中心功能拓展方案研究[D]. 赵欣. 大连海事大学, 2014(10)
- [8]天津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研究[D]. 么立. 大连海事大学, 2013(S1)
- [9]适应国际物流发展的港口集装箱查验模式研究[D]. 孙杰.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0)
- [10]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竞争力综合评价[D]. 贡艳洁.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