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正面临战略成功时代——专访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培训发展中心主任马志刚先生

中国企业正面临战略成功时代——专访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培训发展中心主任马志刚先生

一、中国企业面临战略制胜时代——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培训与发展中心主任 马志刚先生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军[1](2012)在《独立以来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促进经济增长的成功政策都应该是因地制宜的,具体探讨不同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的特点就成为有价值的研究所在。本论题以经济全球化理论为指导,以跨学科视角,运用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和国际关系视角,探讨新加坡政府如何把外向型经济政策置于全球化与区域化中进行一体化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论题选择外向型经济发展中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即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和海外投资的区域化战略来进行论述。论题的主题是运用新加坡几十年的各种经济发展数据,通过论题设定的三个专题来分析新加坡外向型经济几十年的宏观发展历程,焦点是通过外向型经济宏观政策基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变化,探讨新加坡的对外经济关系。讨论时将侧重新加坡的区域化战略目标上,其中新加坡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作为关注重点。论题的目的并不是要对新加坡经济发展做短期的预测,而是将新加坡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做长期的发展趋势研究为目的。独立后的新加坡领导人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新加坡在本地区和国际政治经济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因此,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主张自由竞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实行经济自由化以促使各种经济力量均衡化,并在各种经济、政治力量的协调和竞争中形成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经济中心。研究结果表明,从新加坡独立以来近50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观察,新加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始终是围绕着全球化与区域化来实施的,在发展战略上基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经济的思想是新加坡外向型经济政策一体化发展的基石。而在全球化与区域化的作用之间,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作用受东南亚地区时局影响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时强时弱。论题在论述过程中,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不是局限在具体的对外贸易政策上,而是重点放在了新加坡对外贸易的区域模式上,关注的焦点是新加坡国际经济关系,阐述新加坡由推动东盟国家经济一体化发展到追求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变化;在论述新加坡产业政策发展时,重点关注了宏观上旨在改善商务环境的各种政策措施上,探讨产业政策如何调整以适应全球化与区域化目标;在海外投资方面,主要阐释了新加坡以建设工业园区方式来实施区域化目标,并以此带动本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鉴于创新思想和观念是全球化重要的方面,论文参考了许多新加坡精英的回忆录,运用了大量的新加坡精英的关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思想方面的文献,并结合微观案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启示意义。

李久全[2](2009)在《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品牌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展会之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一些国际着名体育休闲类展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一些展览公司也纷纷办起了不同题材的体育类展会,使体博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体博会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不可错过的体育类品牌盛会,成为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参与观察、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体博会品牌战略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体博会属于狭义的展览会,即贸易展览会,是企业市场营销组合中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竞争,贸易展览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明确定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形成竞争优势,才能适应买方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体博会品牌战略,需要通过展商、观众、媒体、活动、主办机构以及服务机构这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提升体博会品牌无形资产和影响力,保证体博会的可持续发展。2.体博会的品牌历程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尤其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而逐渐走向成熟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博会品牌经历了初步形成阶段(1993年-2000年)和发展阶段(2001年-2008年),规模不断壮大,品质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体博会迫切需要明确定位、完善品牌战略,真正进入品牌提升阶段(2009年-),实现可持续发展。3.通过宏观环境分析、相关行业分析及内部环境分析得出体博会SWOT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人口及自然环境等宏观环境总体而言是有利于体博会发展的,但金融危机等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将对体育用品行业和体博会产生直接影响。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业和展览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体博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面对国内外众多同类展会的激烈竞争,体博会迫切需要实施品牌战略,突出自己的品牌特性,在同类展会中脱颖而出,扩大体博会的品牌影响力。4.根据体博会战略分析,制订了体博会品牌战略路线图:1)树立品牌观念→2)制订品牌定位→3)传播品牌信息→4)履行品牌承诺→5)提升品牌资产→6)加强品牌保护→7)完善品牌战略。

孔志国[3](2009)在《现代条件下的屯海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海权困境在根本上是因为政府在提供国防、法律治理等相关公共物品时缺位、滞后、不当而导致。它分别表现为国家统一的海洋发展战略和完整的海洋法律体系还未形成,海洋防卫力量薄弱,以及海洋事业行政管理体系混乱;并进一步导致了中国在国际间海洋事业竞争中的劣势,在有争议海权冲突中的被动,以及无争议海权开发和利用中的效率低下和安全隐患。本论文希望借助于经济学提供的分析工具为纾解这种困境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文章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语部分。该部分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颁布后,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珍视,以及中国与周边海洋邻国在有关海权主张上的争议,形成了海权在中国备受关注的第一个背景;而能源瓶颈、进出口贸易繁荣带来的中国对能源供给和运输安全的担心,则构成了海权在中国备受关注的第二个背景。这两个背景折射了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属于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既有的中国海权研究的总结和分析表明,现在仍然缺少能够呈现现代条件下中国海权全貌并且可以给出可行性改进思路的相关研究。既有的中国海权研究,不管是从法律、国际政治、军事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海权,还是从制度的层面来探讨中国海洋事业的得与失,或者试图通过国内外的比较与对中国现实的认知来给出中国实现海权的路径建议,因为知识、方法论和分析工具的单调,研究分割化和重复化现象严重,整体没有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没有一种研究能够呈现中国海权的全貌。已有的论述绝大多数除了各自的知识欠缺,在以下两方面存在通病:第一,把产权界定仅仅理解为政府公共权力(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产物,这让附带主权含义的海权除了武力解决几乎没有其它途径;第二,把海权扞护能力只是看成武装力量的发展,甚至是海军的发展。而这显然没有顾及到现代条件下海权发生的变化。现代条件意味着对和平的倡导和海权对单纯军事强力的超越,而且还意味市场主体也可能成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正在越来越被认同。因此,借鉴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成果,本文先提出两个假设:首先,主权争端可以通过产权界定、产权交易的方式来解决。次之,一定存在某种非军事方法,可以弥补一国在海权扞护方面尤其是海上军事力量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具体到中国海权实践,又提出另外两个假设:第一个,由于现在的国际法和国际和平交往手段尚无法和平解决此类问题。以产权的办法解决我国与相关海上邻国在海域、海岛方面存在的主权争端。它间接表明,主权的重要性对不同国家而言,是不同的,是可以比较的。第二个,类似屯田的屯海,是我国在海上武装力量薄弱、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不够的情况下,维护和实现中国海权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四个假设,以及本文采取天下主义的立场,运用成本—收益的方法,并借助产权分析、交易费用、冲突威慑和公共选择理论提供的分析视角,逐步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成立,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中国海权困境的可行性方案的过程,就构成了本文的理论贡献。第三章试图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海权各要素的组成,经由对这些要素之间关系的梳理,找出在世界海权的内涵在从国际竞争到国际合作、从国家责任到国际责任的各发展阶段下,对一国海权发展最重要的那些要素。结果发现,不同的要素形成一种要素组,要素组彼此常常交替呈现一种收益、成本的关联,即:甲为乙的成本,乙为甲的收益,乙为丙的成本,丙为乙的收益……直至形成若干个循环,如此来回往复。在这些要素组内部,要素间呈现的则是并列、互补的关系,即甲的发展可以弥补乙的缺陷,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对任一海权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整个海权。综合比较海权各要素,以政府治理、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起的作用最为基础,类似足球比赛中的某队后卫;以工业生产、海运能力、贸易能力、海洋保护力量的作用最为重要,它们类似足球比赛中的中前场;而海洋产业,海上贸易,海上资源开发,海洋资源、港口、海岸线、海上要隘,则构成了一国海权收益的物质表现形式,前三者类似于攻进对方球门的球,其余类似本方球门。至于民族特性、海外市场和人口、世界海权、领土等要素,分别代表着一国的足球文化、一国球队的影响力、一国球队与世界对手之间的竞争关系、一国足球与其它比赛之间的竞争关系,长期可变或者不可变,而且较难描述其变化特征,本文认为并非海权变化中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政府治理、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业生产、海运能力、贸易能力、海洋保护力量,构成了一国海权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一国海权应该从这些要素的变化中寻找提升的出路(恰恰这些要素又都是可变的)。所以,各国海权之间的竞争,是一国在这些要素之间的竞争。而由于这些要素都和政府提供相应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或者质量相联系,说到底,海权竞争,又是政府之间的竞争。中国海权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本文第四章审视了中中国海权在各种海权要素方面具备的条件和情形。在对中国海权面临的各种问题分析后发觉,中国海权面临着如何把由潜产权演化而来的竞争产权变为产权以及如何实现产权的问题。很显然,指望朝夕之间就实现海洋安全保护、海洋公共管理、发展规划、法律支持的改善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同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权的维护却又是须臾不可无。因此,中国海权的窘境就是在产权保护、开发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来满足要求政府相应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好在,中国历史上有这种先例。从西汉开始,中国陆疆和陆权就几度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当时的定位与发展阶段和当代中国颇为相似。西汉初期,对战争的反思或者厌倦成为西汉统治集团和民众的共同选择,发展被视为第一要务,休养生息政策和儒家思想被奉为圭臬。但是,此打算却不断被匈奴对边境的侵掠、骚扰打断。这一场景,正与力图通过“韬光养晦”、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换取发展的当代中国,被狼子野心的海上强敌环伺、惊扰、掠夺如出一辙。更为惊人相似的还是在军事地位的弱势上,和今天中国的武装力量和获取海洋资源的能力无法保证完整的海权一样,西汉要实现完整意义的陆权,支撑力量也一度远远不够:首先,机动作战能力不如骑射为生的匈奴,解决争端和威胁的军力相对弱于周边敌对势力,虽有能力保卫中原可是无法有效应对异族对边境进行的侵袭和破坏;其次,对边疆的开发没有把握和经验;最后,战略要地为对手掌握,在进攻、防御和贸易诸事项上都很被动。因此,西汉在陆地边境遭遇的被动局面,和今天中国在海洋上遭遇的尴尬情形,在性质上几乎是相同的:都需要在支撑力量不够的情况下,发展和完善这种支撑力量的同时实现完整意义的主权和权利,以为经济发展赢得一个和平、安全的空间。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用推理和实证的方法验证了本文第二章的前两个假设,而且断定西汉政府用屯田的方式解决了与这两个假设相类似的难题。本论文第五章就想发现这种智慧的力量,寻找把后两个假设演变为现实的途径。西汉政权在国家财富有了初步积累之后,通过屯兵垦田和增扩边民兼领生产、自卫两种职责的“屯田”举措,同时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有生战斗力量的加强这两个目标,有效解决了在当时交通运输条件受限的境地中,军事后勤供应不足的问题。屯田者不但在开拓边疆,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粮草,使得屯田地在国家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民屯,它先以一纸“产权”的许诺让屯田者在其个人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把屯田地和自己的身家性命攸关相连,接着让屯田地在国家的成本—收益分析中不可或缺,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国家的收益,有助于最终实现完整的陆权。正是基于它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屯田的智慧不断在以后历代得到沿用。眼下,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发展后,中国政府财政充裕,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来启动一个整体性化解中国海疆危机的方案。而且,中国政府也成功地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实现了多种改革。此情此境中,沿着“屯田”的逻辑,推出一整套可以被称之为“屯海”的措施或成为可能。时隔两千多年以后,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的今天,“屯海”和“屯田”在细节上自然会有诸多不同,例如,不可能再让专业的军人从事生产,“屯海”的初衷也不可能再是直接为军事行动提供兵力和后勤物资的援助。可是,屯田中经济和军事相互襄助、兵民结合、军地结合的基本思路却可继续沿用。中国发展海洋军事力量的兵员要从适格的屯海者及其家属中选拔;海军战士退役后可以加入到屯海者的行列;一些荒僻海岛或者远航途中的屯海者可以有一定的武装能力;发展和海洋邻国的双边贸易;大规模移民,推动边境的发展。不过,“屯海”相对屯田,更强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它包括对岛屿的精心守护和经营,也包括对沿海地区发展激励与支持,落脚点只有一个:经由屯海者们的勤劳工作,海洋产业结构的改善,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强中国从海上获取财富的能力,壮大中国的海洋经济,增加中国经济增长极,让海洋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且能够维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基础上,政府不但能够获得提供相应管理和服务的动力,而且能够获得改善相应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根据这种逻辑,在第六章,论文提出“屯海策议”:一、把海洋发展战略体现到宪法中。在宪法中增加推动海洋事业发展,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内容。二、为改变海洋法律体系的混杂局面,统一在法律层面对海洋及海洋资源的认识,把各种和海洋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合并为作为基本法的《海洋法》。三、为了改变在海洋执法、行政管理和政府服务过程中政出多门的现象,在中央层面建立海洋事业委员会,旨在协调各部门、各地方对海洋事业的参与。四、屯海定位:国管民营,平战结合、兵民结合。屯海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但政府主导不意味着其在微观层面过多参与屯海,而是要保证把战备与生产相结合的屯海沿着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确定的方向前进。五、屯海应明确针对我国相对落后的海洋产业以及政府管理和服务无法及时提供的真空地带,重点是改善我国海洋事业中那些薄弱的环节。六、具体建议。主要包括:1.民屯为主,军屯为辅;2.充分发挥退伍军人的作用;3.建设50个深圳打造沿海经济带;4.大力提倡开发海岛;5.适当扶持个别海洋事业;6.积极与争议海域的利益相关国家展开合作而不是增加对抗;7.在重要交通要隘所在地开展屯海为贸易通道安全提供保障。

边则[4](2001)在《中国企业面临战略制胜时代——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培训与发展中心主任 马志刚先生访谈录》文中研究指明所谓战略,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应做什么而发展",或者"应做什么而保全活力",即在企业中明确做什么,才能指导经营的全局。如今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就可能迟早被淘汰。

二、中国企业面临战略制胜时代——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培训与发展中心主任 马志刚先生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企业面临战略制胜时代——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培训与发展中心主任 马志刚先生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独立以来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1.1 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1.1.2 研究视野开阔的理论意义
        1.1.3 对中国的启示
    1.2 主要概念阐释
        1.2.1 外向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1.2.2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1.2.3 全球化与区域化
        1.2.4 新加坡
        1.2.5 东南亚
    1.3 学术史回顾
        1.3.1 国外学者关于新加坡经济的研究概述
        1.3.2 国内学者关于新加坡经济的研究概述
        1.3.3 新加坡研究中的非经济类文献
    1.4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关于新加坡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1.4.2 关于以全球化或区域化视角的新加坡研究文献
        1.4.3 新加坡外向型经济与全球化和区域化研究的思路
        1.4.4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5 论题可能的创新点
        1.5.1 研究的视角和思路
        1.5.2 分析框架
        1.5.3 内容的选择
第2章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参与全球化和区域化
    2.1 殖民地经济遗产与独立对新加坡经济的影响
    2.2 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从1965年至今
    2.3 外向型经济发展绩效
    2.4 外向型经济发展动力:参与全球化和区域化
        2.4.1 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战略
        2.4.2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化发展战略
第3章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新加坡外向型经济基石
    3.1 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与经济发展的脆弱性
    3.2 对外贸易与国际市场
        3.2.1 国际贸易商品
        3.2.2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3.3 新加坡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
    3.4 对外贸易发展的区域模式
        3.4.1 增长三角
        3.4.2 东盟自由贸易区
        3.4.3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3.4.4 个案:新加坡与美、日、中自由贸易协定
    3.5 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与区域化的努力
第4章 产业发展战略:面向全球化和区域化目标
    4.1 产业理论和概念
    4.2 产业结构演变
    4.3 宏观产业政策变迁
    4.4 人才战略与外资政策
        4.4.1 人力资源管理与吸引外资政策统筹设计
        4.4.2 独立以来的教育发展
        4.4.3 工业化人才培养战略
        4.4.4 国际化人才思想和战略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4.5 法定机构与政联企业
    4.6 扶持本国私营企业
    4.7 金融市场发展
第5章 海外投资的区域化战略
    5.1 海外投资发展概况
    5.2 海外投资的措施
    5.3 "向区域进军"战略
    5.4 中国战略:以苏州工业园为代表的中新战略合作为例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新加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与区域化战略
    6.2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6.3 产业政策中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
    6.4 海外投资在区域化战略中的作用
    6.5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6.5.1 关于新加坡宏观经济政策挑战的方面
        6.5.2 新加坡如何处理全球化与区域化二者之间的关系
        6.5.3 关于广义的产业政策方面
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任务、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品牌的研究
        2.1.1 什么是品牌?
        2.1.2 品牌的特性
        2.1.3 品牌的作用
    2.2 关于战略的研究
        2.2.1 什么是战略
        2.2.2 战略的特征
    2.3 关于品牌战略的研究
        2.3.1 什么是品牌战略
        2.3.2 展览会品牌战略
    2.4 关于体博会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参与观察法
        3.2.3 访问调查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2.7 案例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博会品牌战略理论研究
        4.1.1 体博会是贸易展览会,属于狭义的展览会
        4.1.2 实施体博会品牌战略的意义
        4.1.3 如何实施体博会品牌战略
        4.1.4 小结
    4.2 体博会的品牌历程
        4.2.1 1972年-1992年 前身:全国计划订货会-无品牌意识阶段
        4.2.2 1993年-2000年 体博会品牌的初步形成阶段
        4.2.3 2001年-2008年 体博会品牌的发展阶段
        4.2.4 2009年-体博会品牌的提升阶段
        4.2.5 小结
    4.3 体博会战略环境分析
        4.3.1 宏观环境分析
        4.3.2 相关行业分析
        4.3.3 内部环境分析
        4.3.4 体博会SWOT分析
        4.3.5 小结
    4.4 体博会品牌战略路线图
        4.4.1 树立品牌观念
        4.4.2 制订品牌定位
        4.4.3 传播品牌信息
        4.4.4 履行品牌承诺
        4.4.5 提升品牌资产
        4.4.6 加强品牌保护
        4.4.7 完善品牌战略
        4.4.8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1 体博会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8.1.1 体博会参展商调查问卷
        8.1.2 体博会观众调查问卷
        8.1.3 专家访谈提纲
    8.2 2008年全球运动休闲类展览信息
        8.2.1 不同网站收录的2008年运动休闲类展会所在国家及展览数量统计
        8.2.2 不同网站收录的2008年运动休闲类展会信息
        8.2.3 2008年国内运动休闲类展览会列表
        8.2.4 2008年UFI认可的中国展览项目列表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现代条件下的屯海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语:一块珊瑚礁与中国海权兴起的背景
第二章 中国海权的研究现状以及经济学对其之推动作用
    第一节 近30来有关中国海权的研究成果
        一、中国海权的研究现状:共识与分歧
        二、评价:理论分割化现象与方法论缺乏
    第二节 产权交易和屯海:纤解中国海权困境的方法的两个假设
        一、理论准备:突破与方向
        二、判断、假设与方法
第三章 海权的成本和收益
    第一节 马汉的海权概念及评述
    第二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意义
    第三节 海权要素及其对海权成本一收益的影响
    第四节 海权诸要素的关系及其对海权的影响
    第五节 有关海权成本的支付能力
第四章 中国海权:收益、成本与产权
    第一节 蓬兴的海洋经济
    第二节 海权收益充满不确定性
        一、有争议海权收益的不确定性
        二、无争议海权收益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中国海权的成本问题
        一、不和平因素增加中国海权成本
        二、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亟待改善是中国海权结构最大问题
    第四节 中国海权观念的误区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为什么没有选择海洋
        二、为何应取消中国限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政策
        三、海洋竞争包含政府之间为提供相应公共物品而进行的国际竞争
    第五节 中国海权危机分析:竞争产权与外部性内部化
        一、潜产权、产权和竞争产权
        二、中国海权的特殊性与政府在维护和实现中国海权中的作用
    第六节 西汉陆权和当代中国海权的相似情形
第五章 西汉时期屯田经验对维护实现中国海权的启示
    第一节 西汉实施屯田的背景和形式
        一、屯田是无奈之举
        二、军民不分:徙民实边和军事屯田
        三、民屯与官田
        四、屯田与移民开发
    第二节 军事替代、税收替代与溢出效应
        一、军事替代作用
        二、税收替代作用
        三、赢得和平的发展环境
        四、民族融合
        五、正义的威慑
        六、开启和促进边疆开发
        七、推动农业推广
        八、明确中国的陆地边界
        九、活跃边疆贸易
        十、产权创造:从竞争产权到产权的先例
    第三节 屯田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启示
        一、军事和生产上的双重效果
        二、发挥政府的动员能力
        三、以贸易和文化交流作为辅助措施
        四、主权承认和贸易收益优于屯田本身经济利益得失
        五、试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批评和大国效应
        六、增强威慑能力
        七、和平比战争好、文化比武力好
第六章 屯海自议
    第一节 加强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一、屯田和屯海的不同
        二、实质性维护中国海权是屯海的基本目的
        三、一个案例:为什么中国无人岛的开发不成功
    第二节 屯海三层次:理论、国家战略、整体方案
    第三节 理论上的创新却非实践的先驱
        一、韩国对苏岩礁的经营
        二、菲律宾对黄岩岛的经营
        三、分析:创造政府提供有关管理和服务的理由与时机
    第四节 中国海洋事业发展战略建言
    第五节 屯海策议
        一、把海洋发展战略体现到宪法中
        二、把和海洋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合并为作为基本法的《海洋法》
        三、建立国家层面的海洋事业委员会
        四、屯海的重点是改善我国海洋事业中那些薄弱的环节
        五、屯海的定位:国管民营,平战结合、军民结合
        六、具体建议
    第六节 应用:有关具体争议海权的解决方案
        一、同朝鲜在黄海海域的争议
        二、同韩国在黄海海域和东海海域的争议
        三、同日本在东海海域的争议
        四、同菲律宾、越南等国在南海海域的争议
    第七节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中国企业面临战略制胜时代——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培训与发展中心主任 马志刚先生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独立以来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视角[D]. 郭建军. 云南大学, 2012(08)
  • [2]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品牌战略研究[D]. 李久全. 北京体育大学, 2009(05)
  • [3]现代条件下的屯海模式研究[D]. 孔志国. 山东大学, 2009(05)
  • [4]中国企业面临战略制胜时代——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培训与发展中心主任 马志刚先生访谈录[J]. 边则. 经营者, 2001(01)

标签:;  ;  ;  ;  ;  

中国企业正面临战略成功时代——专访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培训发展中心主任马志刚先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