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例婴儿疟疾临床分析

43例婴儿疟疾临床分析

一、婴幼儿疟疾43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1](2019)在《石家庄市某医院近3年余“发热待查”住院患儿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组成、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为临床的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总结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1.12018.6.30之间儿内科各病区以“发热待查”收入院且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的病例,分成<3岁(新生儿及婴幼儿)、37岁(学龄前期)、>7岁(学龄期)这三个组,对它们的病例资料等做回顾分析。结果:(1)搜集病例共493例,其中确诊病例443例(89.9%),感染性疾病349例(70.8%),结缔组织性疾病52例(10.5%),恶性肿瘤16例(3.2%),其他疾病26例(5.3%),诊断未明确者50例(10.1%)。(1)<3岁组儿童共125例,其中感染性疾病103例(82.3%),结缔组织性疾病4例(3.2%),恶性肿瘤4例(3.2%),其他疾病5例(4%),9例(7.2%)诊断不明。(2)37岁组儿童共124例,其中感染性疾病82例(66.1%),结缔组织性疾病16例(12.9%),恶性肿瘤5例(4.0%),其他疾病6例(4.8%),诊断未明确者15例(12%)。(3)>7岁组共244例,包括了感染性疾病164例(67.2%),结缔组织性疾病32例(13.1%),恶性肿瘤7例(2.9%),其他疾病15例(5.1%),诊断未明确者26例(10.7%)。且<3岁组与37岁组、>7岁组这2组对比,有明显差异,而37岁组与>7岁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在349例感染性疾病中,热程<4周者204例(58.5%),热程48周者89例(25.5%),热程>8周者56例(16%);52例结缔组织性疾病中,热程<4周者16例(30.8%),热程48周者30例(57.7%),热程>8周者6例(11.5%);16例恶性肿瘤中,热程<4周者5例(31.3%),热程48周者7例(43.8%),热程>8周者4例(25%)。且感染性疾病热程与结缔组织性疾病对比二者差异十分明显。(3)检测的265例感染性疾病中,血沉(ESR)增快者79例(29.7%),其中轻度增快20例(7.5%),中度增快28例(10.5%),重度增快31例(11.7%);检查的54例结缔组织疾病中,血沉增快者43例(79.6%),其中轻度增快3例(5.6%),中度增快14例(25.9%),重度增快26例(48.1%)。两组疾病血沉增快比例有明显不同。(4)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均检测者共373例,其中感染性疾病260例,血沉与CRP均升高者71例(27.3%),仅血沉升高者14例(5.4%),仅CRP升高者37例(14.2%),均正常者138例(53.1%);结缔组织性疾病51例,血沉与CRP均升高者32例(62.7%),仅血沉升高者9例(17.6%),仅CRP升高者4例(7.8%),均正常者6例(11.8%)。且结缔组织性疾病血沉及CRP均升高者明显多于感染性疾病,差异十分明显。(5)感染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CRP分别为16.8±30.9mg/L、30.1±30.9mg/L,两者秩和检验Z值为-3.64,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感染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血沉分别为19.9±22.7mm/h、56.9±27.9mm/h,两者秩和检验Z值为-6.452,P=0.00,差异具有显着性。结论:(1)发热待查的各年龄段儿童的主要病因均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性疾病和恶性肿瘤;(2)在FUO患儿病因的组成比方面存在显着不同:学龄期前期、学龄期儿童较婴幼儿比较感染性疾病构成比明显降低,结缔组织性疾病构成比明显升高。(3)热程越长,患结缔组织性疾病的可能性相对越大。(4)血沉增快程度越高,提示患结缔组织性疾病较感染性疾病可能性更大;血沉及CRP均升高者提示结缔组织性疾病可能性更大;结缔组织性疾病血沉升高的水平较感染性疾病高。

丁向,朱丽辉,何诗雯,王莉,梁游游[2](2018)在《塞拉利昂医务人员儿科急诊适宜技术相关知识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塞拉利昂医务人员的儿科急诊适宜技术相关知识进行调查,了解培训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的需求及掌握情况。方法外派培训专家团队到塞拉利昂Kingharman Road医院对105名医务人员进行实用儿科知识培训,培训前发放考试试卷,了解医务人员对儿科急诊适宜技术知识的需求和掌握情况。结果疟疾、外伤、肺炎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儿科疾病和儿科急诊技术,此外对急诊适宜技术中的氧疗、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需求较大(选择率95.7%);塞拉利昂医务人员对儿科急诊适宜技术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得分(29.77±7.28)分,婴幼儿高热惊厥、正压通气技术、婴儿腹泻与口服补液盐(ORS)的使用三大模块,得分较差;不同执业类别、工作年限的医务人员其对儿科适宜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塞拉利昂医务人员对儿科急诊适宜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十分不足,需针对当前医务人员对儿科知识的需求和不足之处,并结合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加强塞拉利昂医务人员对儿科急诊适宜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李晓恒,高世同,裴福全,阮彩文,潘波,黄达娜,卢茜,谢旭,梅树江[3](2016)在《一例输入性2岁幼儿感染三日疟的病例调查》文中指出目的对深圳市1例境外输入性2岁幼儿感染三日疟病例进行病例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开展病例个案的流行病学调查,对血样进行涂片镜检,多重PCR扩增检测疟原虫核糖体DNA(r DNA),将PCR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BLAST软件比对分析。结果该患儿于2015年8月被家人带往尼日利亚探亲,9月中旬回国,11月初出现反复发热,退热时伴大汗等症状,初步诊断为疟疾并住院治疗。血涂片镜检可见典型的三日疟原虫形态。多重PCR扩增出与三日疟原虫预期一致的特异性条带。PCR产物大小为412 bp,与Gen Bank数据库中国外报道的9株三日疟原虫同源序列比对的一致性均为99%。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确诊该2岁幼儿为一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血片镜检与核酸检测分析证实为三日疟原虫感染。

陈昊阳[4](2007)在《我国重大传染病态势及对国家人口安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根据对近年来我国重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种排位等数据及其在国际流行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勾勒出当前我国重大传染病成因及发展的整体态势;其次通过梳理安全、人口安全及国家安全等问题的源起,探究了重大传染病态势与安全问题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根源;从安全的角度对重大传染病态势进行审视,展示了重大传染病与国家人口安全的紧密切合点:这种互动关系不仅表现在重大传染病对人口健康直接危害及对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还表现在人口因素及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态势的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至针对某一人种的特异性致病物质可能产生的生物攻击假想;最后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国际合作问题,强调必须开展在包括重大传染病防治在内的非传统国家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为国家人口安全提供保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对于重大传染病态势与国家人口安全问题更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大量的实证材料来分析重大传染病态势与国家安全的内在联系、互动的内容、方式和影响;同时采用比较的方法,既阐明重大传染病态势与国家人口安全互动的一般规律,又展示其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特殊性。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在实践中正确认识重大传染病对我国国家人口安全的影响,是安全理论与疾病问题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尝试。国际上新的安全理论的发展趋于“二元结构”,即“国家”和“人”成为两个平行的安全主体,国家只是安全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人类安全比国家安全更重要,这是本文采取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人口的健康及社会的发展与对传染病的控制程度息息相关,提高全社会对传染病的认识是控制传染病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本论文最终目的所要达到的。

徐靖,黄勇,葛玉会[5](2003)在《间日疟和恶性疟的临床与误诊》文中研究指明

陈波[6](2001)在《婴幼儿疟疾4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李慧[7](2021)在《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藿香正气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方确定的成方。具有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胸膈满闷、恶心呕吐等,尤其对夏季暑湿感冒效果显着,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广泛。本研究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藿香正气散的方证配伍规律,进一步阐发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理论,为藿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论文第一部分是基于古代文献的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研究。总结归纳历代医家对藿香正气散的方证理论分析,归纳药物加减变化特点、主治疾病异同,为临床运用及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古代文献研究基础上,对藿香正气散的现代医案进行挖掘分析。通过对现代医案进行收集整理的方式,探讨藿香正气散在现代临床中的方证特点和运用规律。以“藿香正气散”、“临床应用”、“治疗”、“治验举隅”为主题词,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搜索1955年至今符合筛选条件的医案,对医案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现代医案研究基础上,对藿香正气散主治疾病中出现频次较高的3种疾病(急性胃肠炎、湿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其“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标准选取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来筛选藿香正气散的有效活性成分;再通过疾病靶点数据库筛选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究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藿香正气散外可治疗“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的风寒表证,内可治疗“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的寒湿郁阻。其组方严谨,疗效显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及运用。近年来学者对藿香正气散不同剂型的药理研究逐渐深入,藿香正气散在药理方面具有解痉镇痛、抗菌、抗病毒、镇吐和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其证治范围逐渐扩大。对古代医籍的研究发现,有946处条文谈及藿香正气散,其中有35本医书有完整功效主治的描述,对其中的文献进行分析,排除主治证与藿香正气散原方完全相同者,还有28处论述。其中有9本书籍的组成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不同,是医家根据主治证进行的相应药物加减。可以体现出对藿香正气散的灵活运用。医案研究结果可见,藿香正气散主要治疗的中医疾病有泄泻、眩晕、呕吐、发热、感冒、腹痛、多寐等;主要治疗的西医疾病有腹泻、急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湿疹等。藿香正气散主要治疗的症状中,疲乏、恶心、脘痞、大便溏、呕吐、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出现频率较高。藿香正气散主要的舌苔脉象为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若脉濡而缓,多为湿邪困脾。苔白腻、脉濡符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病机,可作为藿香正气散舌象脉象指征。从药物剂量和药味加减看,加味药物共计118味,出现频次366次。其中化湿药最多,共计29次;其次为消食药,共计28次;前十位加味药:神曲(15次),佩兰(15次),薏苡仁(14次),山楂(13次),葛根(11次),砂仁(11次),黄芩(10次),石菖蒲(10次),川芎(13次),黄连(9次)。虽然藿香正气散加味药物繁多,但所加药物多针对湿邪。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共同发病机制,构建“藿香正气散-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阐述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之间的潜在机制联系。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胃肠炎(AG)、湿疹(eczema)和上呼吸道感染(URI)共有203个有效活性成分,283个作用靶点,45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藿香正气散治疗上述三种疾病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柚皮苷、山奈酚、阿沙西汀、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黄芩素等。可能通过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癌症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作用于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为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理学机制提供依据。结论:论文通过对藿香正气散的古代文献及现代医案的深入分析,得出了本方的临床运用规律。通过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出藿香正气散对三种不同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参与抗炎、调控细胞因子、调节免疫代谢等生物过程,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实现,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藿香正气散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依据。

邓柏龄[8](2021)在《旴江医学灸疗特色研究》文中指出灸疗作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临床疗效备受历代医家的青睐,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旴江医学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医学流派之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灸疗思想。陈自明、危亦林、李梴、龚居中、龚廷贤五位旴江医家在灸疗理论和临床都有重要发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以以上五位医家的代表作《外科精要》、《世医得效方》、《医学入门》、《红炉点雪》、《万病回春》、《寿世保元》为具体研究对象,细致研读,分条析理,同时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书中灸疗原文、文献资料系统整理,进而整体概括旴江医学灸疗的学术思想,探讨旴江医学灸疗特色及价值,拓展深化旴江医学学术研究,承继旴江医学灸疗之精华,旨在将旴江医学中的灸疗技术及理论进一步发扬,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1)旴江医学灸疗概述;(2)旴江医学灸疗代表医家主要学术思想;(3)旴江医学灸疗特色;(4)现代临床运用。通过对相关灸疗文献资料的全面疏理和分析研究,旴江医学灸疗理论渊博,富有实践经验,创新多种施灸方式,极大丰富了我国中医传统治疗方式,在中医学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灸疗在旴江医学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各旴江医家的学术特点如下:陈自明在中医外科上有所发挥,精晓痈疽用灸。危亦林列举了56个病证在临床上如何用灸治疗,提倡灸穴宜少;倘多穴同用,需斟酌施灸顺序;灸量宜随年龄、病情、施灸部位等灵活调整等。李梴认为灸疗的效应能补针刺与药物的不足;重视经络系统在灸疗中的作用,且侧重运用特定穴和奇穴;首创灸脐疗法,用于治疗百病及养生保健等。龚廷贤用灸治疗急危重症见解独到;亦提倡精简取穴,侧重运用奇穴与经验穴;注重熏脐保健等。龚居中认为灸疗能用于寒热虚实证,突破“热证禁灸”的禁忌,倡导痨瘵用灸;灸痨用穴考究,重视配伍;注重施灸时的细节等。旴江医学灸疗特色主要有:辨治病证,灵活施灸;选穴精妙,灸法多样;灸药兼施,相辅相成;灸治急症,效速力宏;养生保健,灸脐为要。此外,现代临床运用灸疗在辨治病证、选穴精简、灸法多样、灸治急症、灸脐保健等方面,与旴江医学灸疗存在许多相似点,而又有所推陈出新,对临床用灸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旴江医学灸疗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旴江医学灸疗的发展历程,分析旴江医学灸疗代表医家的主要学术思想,阐明了旴江医学灸疗特色,最后结合灸疗的现代临床运用,为后世医家在灸疗的临床运用和学术创新提供了些许研究思路,为江西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了些许方向。

李孟慧[9](2020)在《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粥有主副(食)兼顾、荤素咸宜、干稀一体、养疗皆可的优势受到民众喜爱和中医学重视。如明代《本草纲目》“谷部”专列“粥”条,《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有“糜粥类”介绍,清代更有《老老恒言·粥谱说》专篇和《粥谱》专着,但更多养疗粥方散在于方书、本草、养生饮膳类书籍中,亟需深入整理、归纳、分析,以了解其基本情况。目的通过研究,梳理出传统粥方概貌,总结其组成和应用特点如入粥物品属性、主治病证及特殊人群应用等特点,以期对现代食粥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学、逻辑学、史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医营养学、中药学、科技史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所收集资料。论文主体包括数据统计和问题探讨2部分。数据统计部分:主要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13455种古籍中,选取有粥方记载的方书类4本(《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臞仙活人方》)、本草类书9本(《食疗本草》《食物本草》(卢和)《食品集》《本草纲目》《药性全备食物本草》《食物本草》(姚可成)《食物本草会纂》《增补食物本草、备考》《食鉴本草》)、养生饮膳类书籍16本(《食医心镜》《山家清供》《养生杂类》《寿亲养老新书》《饮膳正要》《食治养老方》《遵生八笺》《寿世青编》《食宪鸿秘》《老老恒言》《随园食单》《调疾饮食辩》《养小录》《随息居饮食谱》《调鼎集》《粥谱》)及其它类书3本(科技典籍《调燮类编》、日用技着《多能鄙事》、学术丛书《医学衷中参西录》),共计32部。统计入粥物品属性及毒性、归经特点,谷物种类和粥方大小、主治病证、特殊人群的应用并进行分析。问题探讨部分:包括粥的别称考证、汉代及以前与粥相关的养老制度、粥方所用有争议物品如土苏和浆水的考证及粥方制法和食法探析等。结果数据统计部分:1从纳入的32部文献,剔除重复后,统计出粥方555首,其中荤粥方164首(29.55%),素粥方391首(70.45%),包括蔬果(含植物药)类粥方313首(80.05%),谷物类粥方62首(15.86%),矿物类粥方16首(4.09%)。粥方方制偏小,包括谷物在内,2个以下物品组方者334首(60.18%),3个者104首(13.74%),4个者6]首(10.99%),1-4个物品组方者达499首(89.91%),组方物品最多者为9个,仅2首(0.36%)。2粥方总计用谷54种,既有粳、籼、糯、粟、林、稷、粱(青、白、高)、黍、稗?子、薏、苽、玉蜀黍、沙谷米等米类,也有大麦、小麦、莜麦、燕麦、荞麦、苦荞等麦类粒食。自唐迄清,有明确记载谷物种类的粥方中,粳米应用均占首位,宋元时期甚至达五成以上(55.99%)。除谷物外,粥方所用其它物品共计381味,其中属食者(290味,76.12%)远高于属药者(91味,23.88%)。寒热属性方面,除23味物性记载不详外,寒性94味(24.67%),凉性36味(9.45%),热性13味(3.41%),温性104味(27.30%),平性111味(29.13%),平性物品所占比例较大,寒凉物品(133味,34.12%)高于温热物品(117味,31.71%),且寒凉物品中偏性较大的寒远高于温热物品中偏性较大的热。五味属性和归经属性与现代《中医饮食营养学》所收录的常用物品一致,五味以甘味为主(244味,64.04%);归经以脾(140味,36.75%)、胃经(132味,34.65%)居多。毒性物品含量(24味,6.30%,包括药物15味,食物9味)极低,且以小毒为主,其中大毒1味(4.17%),常毒9味(37.50%),小毒13味(54.17%),微毒 1 味(4.17%)。3粥方的主治病证涉及103种,频次最多的是痢疾(146,8.96%),其次是虚劳(119,7.31%),以粥疗痢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治疗虚劳病证的粥方中荤粥方居多,体现出以“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血的特色。粥方在特殊人群中的运用,根据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依次为老年(234次,14.88%)、妇人(114 次,7.25%)和小儿(42 次,2.67%)。问题探讨部分:1粥之别称考证:粥有饘、糜、餬、餰、糂、糁、(?)和鬻等8个别称。鬻是粥的本字,音义同粥,理想状态的粥可径称粥和鬻;粥的黏稠状态可称糜、饘、餬和餰;加入肉、菜等食材者,古称糂、糁和(?)。粥的别称之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人对粥方养疗的重视。2汉代及以前与粥相关养老制度解析:以粥“养衰老”可追溯到先秦,《礼记·月令》提出“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西汉“养老令”中有针对长者的“受鬻法”,东汉借鉴《礼记》养衰老内容,改“行糜粥”制。先秦到两汉期间,官方到民间对高龄长者实施以送糜粥为代表的养老民俗和诏令,为粥方养疗的理论与实践在汉以后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社会背景和民众共识。3粥方所用有争议物品考证(1)土苏:苏与酥两字至晚东汉末年即存在,虽本义迥异但有混用情况如“屠苏”与“屠酥”。从古籍记载、入粥形态、组方功效和相近粥方分析,土苏是一种食物;功效和配伍上,酥粥方与苏粥方近似,入粥之土苏应指土酥的本意酥油或酥酪。(2)浆水:含有浆水的粥方共6首,均为治疗淋证涩痛不利或不通诸症。典籍载浆水原料多为粟米,加水煮热后再经轻发酵而成,味甘酸。从浆水粥方主治病证及其除烦、止渴等功效特点分析,浆水食性应偏凉。4粥方制法与食法分析:据入粥物品性质和粥方养疗所需,对入粥物品要再加工,以取汁(煮、研、捣)和磨粉(磨、澄)最常用。入粥有先煎后下之分。煮粥宜用急火,不加“消石”速成,以成糜为度。食粥以淡食为主、微温为宜。结论通过上述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基本复原出古代粥方概貌。即粥方组成以食物(特别是全谷物和蔬果代表的素粥)为主、药物为辅、甘味居多、物性均衡、毒性极低、方制偏小为特点;主治病证和适用人群宽泛,对脾胃、感官和虚损病证及老、妇、幼儿尤宜;粥方对辅料加工的制法精致和火候把握的考究,既有利于粥方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又可规避过度糊化导致血糖升高加速,还提高了食用安全性如预防长者噎膈;食粥主张空腹、清淡、不佐它物,体现出传统饮食营养学“本味”为上、“茹淡”养老原则,与现代部分民众“白粥配咸菜”的早餐模式迥然有异;强调食粥微热但以“不灼唇”为度,又与现代防癌饮食方法相契合。凡此种种,都使粥方对慢病患者及普通民众特别是高龄长者的长期养疗,具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李小兰[10](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婴幼儿疟疾43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幼儿疟疾4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石家庄市某医院近3年余“发热待查”住院患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治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一例输入性2岁幼儿感染三日疟的病例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和血样收集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吉氏染色镜检
    1.4 多重PCR检测
    1.5 序列测定与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2.2 镜检结果
    2.3 多重PCR检测结果
    2.4 序列测定和分析
3 讨论

(4)我国重大传染病态势及对国家人口安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第一部分 前言
        1 课题的立意与背景
        1.1 对传染病的认识
        1.1.1 悲壮的历史
        1.1.2 残酷的现实
        1.1.3 堪忧的未来
        1.1.4 严峻的国情
        1.2 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1.2.1 隐蔽性
        1.2.2 特异性
        1.2.3 全球性
        2 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
        2.1 研究现状
        2.2 研究趋势
        2.3 研究的意义
        2.3.1 现实意义
        2.3.2 理论意义
        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3.2.1 理论研究
        3.2.2 实证研究
        3.2.3 其它方法
        3.3 难点与创新点
        3.3.1 研究的难点
        3.3.2 研究的创新点
        4 概念的界定
        4.1 传染病
        4.2 重大传染病
        4.3 人口安全
        4.4 国家安全
    第二部分 我国重大传染病态势
        1 我国传染病史
        1.1 中国古代关于传染病的记载
        1.2 中国古代对于传染病的防控
        1.2.1 顺应节气时令
        1.2.2 巫师巫术控制
        1.2.3 注意公共卫生
        1.2.4 医官巡诊施药
        1.2.5 及时处理尸体
        1.2.6 设置隔离机构
        1.3 中国古代传染病药物的研发
        1.4 中国古代的传染病防治立法
        1.4.1 主动预防,及时报告
        1.4.2 确立标准,谨慎诊断
        1.4.3 设立机构,强制隔离
        2 我国重大传染病流行的现状与特点
        2.1 我国当前传染病的总体情况
        2.1.1 2004年情况
        2.1.2 2005年情况
        2.1.3 2006年情况
        2.2 我国当前传染病的整体态势
        2.2.1 传染病总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趋势
        2.2.2 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2.2.3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率变化趋势
        2.2.4 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的病种排位变化
        2.3 我国当前重大传染病的态势
        2.3.1 艾滋病
        2.3.2 肺结核
        2.3.3 病毒性肝炎
        2.3.4 流感
        2.3.5 血吸虫病
        2.3.6 SARS
        2.3.7 鼠疫
        2.3.8 霍乱
        2.3.9 流行性出血热
        2.3.10 疫苗针对性疾病
        3 重大传染病的国际流行态势
        3.1 HIV/AIDS
        3.1.1 HIV/AIDS全球态势
        3.1.2 HIV/AIDS与高危行为
        3.1.3 中国HIV/AIDS现状和态势
        3.2 病毒性肝炎
        3.2.1 乙型肝炎
        3.2.2 丙型肝炎
        3.3 结核
        3.3.1 全球结核(TB)态势
        3.3.2 DOTS
        3.3.3 经费
        3.4 疟疾
        3.4.1 全球态势
        3.4.2 疟疾防控策略
        3.4.3 费用
        3.4.4 展望
        小结
    第三部分 从安全视角审视重大传染病态势
        1 安全的概念
        1.1 辞典中安全的定义
        1.2 学者对安全的定义
        2 传统国家安全观
        2.1 安全重心的转移
        2.2 国家安全的概念
        2.3 传统国家安全观
        3 非传统安全观
        3.1 非传统安全观的出现
        3.2 非传统安全观的定义
        3.3 对传统安全观的拓展
        3.4 相关的非传统安全观
        4 人口安全
        4.1 概念的提出
        4.1.1 “人口安全”与“人口问题”
        4.1.2 我国人口安全思想的形成
        4.1.3 人口安全概念
        4.2 内涵与外延
        4.2.1 人口安全的内涵
        4.2.2 人口安全的外延
        4.3 内外影响因素
        4.3.1 内部影响因素
        4.3.2 外部影响因素
        4.4 特点与首要性
        4.4.1 人口安全的特点
        4.4.2 人口安全的首要性
        5 从安全角度审视重大传染病态势
        5.1 后果的严重性
        5.2 打击的多样性
        5.3 范围的广泛性
        5.4 形成的复杂性
        6 当前对我国人口安全威胁最大的传染病
        6.1 结核病
        6.2 流感与禽流感
        6.3 艾滋病
        6.4 病毒性肝炎
        6.5 血吸虫病
        小结
    第四部分 重大传染病态势与人口安全的互动
        1 重大传染病对人口健康的直接危害
        1.1 全球情况
        1.2 我国情况
        1.2.1 显性方面
        1.2.2 隐性方面
        1.2.3 诱变基因
        2 重大传染病对人类发展的严重制约
        2.1 导致贫穷落后
        2.2 引发经济凋敝
        2.2.1 对经济的直接打击
        2.2.2 对经济的间接打击
        2.3 影响社会稳定
        2.4 造成移民恐慌
        3 人口因素对重大传染病态势的影响
        3.1 人口激增与流动
        3.1.1 人口的增长
        3.1.2 人口的流动
        3.2 生态改变与恶化
        3.2.1 气候变化
        3.2.2 环境恶化
        4 社会因素导致重大传染病快速传播
        4.1 全球化的生产方式
        4.2 不合理的社会行为
        4.3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
        4.3.1 加速生物进化过程
        4.3.2 长期滥用后果严重
        4.3.3 更新换代负担巨大
        5 生物攻击——传染病在人口安全问题上的极端表现
        5.1 特异性致病物质所产生的生物攻击
        5.1.1 相关概念
        5.1.2 战剂分类
        5.1.3 基因武器
        5.2 生物攻击—非传统安全的非传统特点
        5.2.1 生物攻击的现实性
        5.2.2 生物攻击的跨国性
        5.2.3 生物攻击的不确定性
        5.2.4 生物攻击的难防控性
        5.3 生物攻击对人口安全提出的新考验
        小结
    第五部分 全球化背景下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国际合作
        1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的现状及对策
        1.1 提高全民认识,防重于治
        1.2 增强快反能力,注重培训
        1.3 改善医疗体系,逐步调整
        1.4 严格药品管理,应对耐药
        1.5 强化病源监测,摸索规律
        1.6 合理调整布局,整体防控
        1.7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水平
        1.8 推广疫苗应用,强制免疫
        1.9 出台政策引导,整合力量
        1.10 开展国际合作,共同防治
        2 传染病防控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
        3 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中的难点
        4 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国际合作防控
        4.1 联合国相关组织行动
        4.2 其他国际组织的措施
        4.3 国际及区域间的合作
        4.4 展望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5)间日疟和恶性疟的临床与误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的特殊性
2 并发其它疾病
3 婴幼儿及先天性疟疾

(6)婴幼儿疟疾4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2 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7)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 网络药理学与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
        2 中药方剂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2.1 单味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2 中药药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3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藿香正气散研究进展
        1 临床运用研究
        1.1 内科疾病
        1.2 外科疾病
        1.3 皮肤科疾病
        1.4 五官科疾病
        1.5 儿科疾病
        1.6 妇科疾病
        1.7 其他疾病
        2 药理学研究
        2.1 全方药理学研究
        2.2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
        3 剂型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古代文献的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研究
    1 藿香正气散的源流出处
    2 藿香正气散方药分析
        2.1 藿香正气散的组成
        2.2 藿香正气散的药物分析
        2.3 藿香正气散的方义解析
    3 历代医家对藿香正气散证的分析
        3.1 明·龚廷贤
        3.2 明·李梴
        3.3 明·张景岳
        3.4 明·李中梓
        3.5 明·孙一奎
        3.6 清·虚白主人
        3.7 清·雷少逸
        3.8 清·李用粹
        3.9 清·陈念祖
        3.10 清·程钟龄
        3.11 清·汪昂
        3.12 结果
    4 对古代医籍中藿香正气散的方证分析
        4.1 《奇效良方》
        4.2 《医方考》
        4.3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4.4 《医方集宜》
        4.5 《仁术便览·卷一》
        4.6 《祖剂·卷四》
        4.7 《伤寒括要·卷下》
        4.8 《方症会要》
        4.9 《医学心悟》
        4.10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
        4.11 《古今名医方论·卷二》
        4.12 《医方论·卷二》
        4.13 《时方歌括·卷上》
        4.14 《奇方类编·卷下》
        4.15 《中寒论辩证广注·卷下》
        4.16 《温证指归·卷三》
        4.17 《瘴疟指南·卷下》
        4.18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下》
        4.19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4.20 《医碥·卷六》
        4.21 《外科十法》
        4.22 《目经大成·卷三》
        4.23 结果
    5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医案的藿香正气散应用规律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 资料整理规范
        3.1 中药名称规范
        3.2 症状规范
        3.3 药物剂量规范
        3.4 西医病名规范
        3.5 中医病名规范
    4 数据统计结果
        4.1 性别比例
        4.2 年龄分布
        4.3 舌象
        4.4 脉象
        4.5 症状分布
        4.6 疾病分类
        4.7 药味药量统计
        4.8 加味药物分类统计
    5 小结及分析
        5.1 藿香正气散主治病证的舌脉特点
        5.2 藿香正气散药味药量特点
        5.3 藿香正气散主治疾病特点
第三部分 藿香正气散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藿香正气散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靶点预测
        2.2 疾病相关基因的获取
        2.3 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筛选
        2.4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的绘制
        2.5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2.6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藿香正气散有效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3.2 疾病靶标的筛选
        3.3 构建蛋白交互网络
        3.4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3.5 共同作用靶基因GO生物过程与KEGG通路分析
    4 小结及讨论
结语
    1 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的思考
    2 论文创新点
    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旴江医学灸疗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旴江医学灸疗概述
    1.1 旴江医学简介
    1.2 旴江医学灸疗医籍整理
    1.3 旴江医学灸疗发展历程
        1.3.1 灸疗理论的丰富完善
        1.3.2 灸疗实践的广泛运用
        1.3.3 施灸材料的多样化
2 旴江医学灸疗代表医家主要学术思想
    2.1 陈自明
        2.1.1 痈疽用灸
        2.1.2 选穴精辟
        2.1.3 隔物精妙
        2.1.4 灸奇数壮和灸感定量
        2.1.5 灸药合用,次序有别
    2.2 危亦林
        2.2.1 对病用灸,因证选穴
        2.2.2 选穴精少,灸量灵活
        2.2.3 多穴同用,灸有先后
        2.2.4 灸洗合用
    2.3 李梴
        2.3.1 灸能补针药之不及
        2.3.2 重视经络,善选特定穴和奇穴
        2.3.3 首提炼脐法
    2.4 龚廷贤
        2.4.1 灸治广泛,尤善治急、治难
        2.4.2 选穴精简,善用奇穴、经验穴
        2.4.3 熏脐保健
    2.5 龚居中
        2.5.1 寒热虚实,皆宜用灸
        2.5.2 取穴考究,重视配伍
        2.5.3 注重细节,确保灸效
3 旴江医学灸疗特色
    3.1 辨治病证,灵活施灸
    3.2 选穴精妙,灸法多样
    3.3 灸药兼施,相辅相成
    3.4 灸治急症,效速力宏
    3.5 养生保健,灸脐为要
4 现代临床运用
    4.1 辨病与辨证的运用
    4.2 选穴精简、灸法多样的运用
    4.3 灸疗与药物联合的运用
    4.4 灸治急危重症的运用
    4.5 灸脐保健的运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旴江医学灸疗学术思想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粥方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1 粥方养疗的理论研究
        1.1 对有养疗作用粥的定义
        1.2 含药粥方的源流问题
        1.3 单本着作中的粥方研究
    2 粥方养疗的临床研究
        2.1 术后及癌症康复期等病证的粥养
        2.2 特殊人群和常见病证的粥疗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粥方记载与应用概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文献检索与资料整理
    2 统计结果
        2.1 唐代粥方情况
        2.2 宋元时期粥方情况
        2.3 明代粥方概况
        2.4 清代粥方概况
    3 粥方应用特点分析
        3.1 粥方基本情况分析
        3.2 粥方物品性质分析
        3.3 谷物种类分析
        3.4 主治病证分析
        3.5 主治人群分析
第三部分 粥的相关问题讨论
    1 粥的别称考证
        1.1 粥的理想状态称谓
        1.2 粥的黏稠状态别称
        1.3 粥与羹的混合状态别称
    2 唐代之前粥的发展概况
        2.1 原始时期粥相关物品的历史遗迹
        2.2 与粥相关的养老制度
        2.3 以粥治病之滥觞
    3 粥方中所用土苏考证
        3.1 认定土苏为药物无案可稽
        3.2 土苏作为食物所指为何,尚存异议
        3.3 粥方中的土苏(酥)考证
    4 粥方中所用浆水考证
        4.1 浆水考源
        4.2 浆水制作原料与工艺概述
        4.3 浆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述
    5 粥方传统制法与食法讨论
        5.1 粥方主辅料的选择与加工
        5.2 粥方烹煮“火候”说
        5.3 粥方“食候”说
        5.4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婴幼儿疟疾43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家庄市某医院近3年余“发热待查”住院患儿临床分析[D]. 王艺.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2]塞拉利昂医务人员儿科急诊适宜技术相关知识的调查研究[J]. 丁向,朱丽辉,何诗雯,王莉,梁游游. 中国医师杂志, 2018(10)
  • [3]一例输入性2岁幼儿感染三日疟的病例调查[J]. 李晓恒,高世同,裴福全,阮彩文,潘波,黄达娜,卢茜,谢旭,梅树江. 热带医学杂志, 2016(08)
  • [4]我国重大传染病态势及对国家人口安全影响的研究[D]. 陈昊阳.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4)
  • [5]间日疟和恶性疟的临床与误诊[J]. 徐靖,黄勇,葛玉会.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03(01)
  • [6]婴幼儿疟疾43例临床分析[J]. 陈波.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1(04)
  • [7]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旴江医学灸疗特色研究[D]. 邓柏龄.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D]. 李孟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43例婴儿疟疾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